Ⅰ 什麼是「物聯網技術」
原理
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建築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路中,建築(物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實現步驟
(1)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簽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感測器實時探測;
(2)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並將信息轉換為適合網路傳輸的數據格式
(3)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路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裡的電腦或者手機,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雲服務中心),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2012年中易雲推出了中國第一建築物聯網平台,拉開了國內建築物聯網行業發展的序幕。這個在行業做得蠻領先水平的,你可以參考一下~
Ⅱ 什麼是物聯網技術
同俗講就是就是通過互聯網,將物物相連。主要是通過感測器設備的應用開發。例如我們常見的智能家居,車載導航,機器人,共享單車等。
Ⅲ 物聯網都包括哪些技術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物聯網關鍵技術如下:
1、感測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大家都知道,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自從有計算機以來就需要感測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計算機才能處理。
2、RFID標簽:也是一種感測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體、感測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徵的智能終端產品隨處可見;小到人們身邊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衛星系統。嵌入式系統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工業生產以及國防工業的發展。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感測器相當於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路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嵌入式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後要進行分類處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的位置與作用。
相互之間的關系:
對象的智能標簽。通過NFC、二維碼、RFID等技術標識特定的對象,用於區分對象個體,例如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各種智能卡,條碼標簽的基本用途就是用來獲得對象的識別信息;此外通過智能標簽還可以用於獲得對象物品所包含的擴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額余額,二維碼中所包含的網址和名稱等。
對象的智能控制。物聯網基於雲計算平台和智能網路,可以依據感測器網路用獲取的數據進行決策,改變對象的行為進行控制和反饋。例如根據光線的強弱調整路燈的亮度,根據車輛的流量自動調整紅綠燈間隔等。
Ⅳ 物聯網技術包括哪些具體的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文名稱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關鍵技術
簡單講,物聯網是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信息傳遞與控制。在物聯網應用中有三項關鍵技術。
1、感測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大家都知道,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自從有計算機以來就需要感測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計算機才能處理。
2、RFID標簽也是一種感測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政府應該加大對產業的投入,這個投入可以不是資金,而是給企業更多的政策,特別是在操作系統、開發工具、IC設計等產業鏈中高端領域上從政策到資金都要加大投入。在管理上引入重大資金投向問責制,對長期投入資金不能市場化、產業化的項目,定期論證評估,不能達標的關停並轉甚至要追究責任。
4、減少盲目引進項目,在嵌入式與物聯網的發展中,核心技術堅持鼓勵國產化,從資金上、稅收上加大力度向自主研發產品傾斜。杜絕盲目引進產業鏈的中高端技術,特別是不能出現像其他行業一樣,重復引進同一個外國品牌多條生產線的狀況。
Ⅳ 物聯網技術包括什麼
終端接入技術:
物聯網終端的種類非常多,包括物聯網網關、通信模塊以及大量的行業終端,其中尤以行業終端的種類最為豐富。從終端接入的角度來看,物聯網網關、通信模塊和智能終端是目前關注的重點。
物聯網網關:它是連接感測網與通信網路的關鍵設備,其主要功能有數據匯聚、數據傳輸、協議適配、節點管理等。物聯網環境下,物聯網網關是一個標準的網元設備,它一方面匯聚各種採用不同技術的異構感測網,將感測網的數據通過通信網路遠程傳輸;另一方面,物聯網網關與遠程運營平台對接,為用戶提供可管理、有保障的服務。
通信模塊:它是安裝在終端內的獨立組件,用來進行信息的遠距離傳輸,是終端進行數據通信的獨立功能塊。通信模塊是物聯網應用終端的基礎。物聯網的行業終端種類繁多,體積、處理能力、對外介面等各不相同,通信模塊將成為物聯網智能服務通道的統一承載體,嵌入各種行業終端,為各行各業提供物聯網的智能通道服務。
智能終端:它滿足了物聯網的各類智能化應用需求,具備一定數據處理能力的終端節點,除數據採集外,還具有一定運算、處理與執行能力。智能終端與應用需求緊密相關,比如在電梯監控領域應用的智能監控終端,除具備電梯運行參數採集功能外,還具備實時分析預警功能,智能監控終端能在電梯運行過程中對電梯狀況進行實時分析,在電梯故障發生前將警報信息發送到遠程管理員手中,起到遠程智能管理的作用。
平台服務技術
一個理想的物聯網應用體系架構,應當有一套共性能力平台,共同為各行各業提供通用的服務能力,如數據集中管理、通信管理、基本能力調用(如定位等)、業務流程定製、設備維護服務等。
M2M平台:它是提供對終端進行管理和監控,並為行業應用系統提供行業應用數據轉發等功能的中間平台。平台將實現終端接入控制、終端監測控制、終端私有協議適配、行業應用系統接入、行業應用私有協議適配、行業應用數據轉發、應用生成環境、應用運行環境、業務運營管理等功能。M2M平台是為機器對機器通信提供智能管道的運營平台,能夠控制終端合理使用網路,監控終端流量和分布預警,提供輔助快速定位故障,提供方便的終端遠程維護操作工具。
雲服務平台:以雲計算技術為基礎,搭建物聯網雲服務平台,為各種不同的物聯網應用提供統一的服務交付平台,提供海量的計算和存儲資源,提供統一的數據存儲格式和數據處理及分析手段,大大簡化應用的交付過程,降低交付成本。隨著雲計算與物聯網的融合,將會使物聯網呈現出多樣化的數據採集端、無處不在的傳輸網路、智能的後台處理的特徵。詳細的可以去創客學院看看。
Ⅵ 物聯網技術包括哪些
這是目前比較熱的概念和名詞,我理解的物聯網,首先要有網路技術、其次主要是數據通信技術、RFID、GPS等包括在內。
Ⅶ 什麼是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個通過信息技術將各種物體與網路相連,以幫助人們獲取所需物體相關信息的巨大網路。物聯網通過使用射頻識別RFID、感測器、紅外感應器、視頻監控、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採集設備,通過無線感測網、無線通信網路(如Wi-Fi、WLAN等)把物體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實時的信息交換和通訊,以達到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目的。
物聯網是未來互聯網的組成部分,是互聯網的應用延伸和拓展。未來進一步發展,將可能成為工作平台,因為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從連接人到物。最早是連接人的,後來連接各種各樣的服務,現在連接各種各樣的物體。美國在下一代研究互聯網的計劃中就提到,要建設一個安全可信的互聯網,能支持移動應用的移動互聯網,能連接現實和虛擬的一切物體的物聯網,能夠隨時隨地的、並可以自組織的泛在網。它是有著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動態網路,在其中,物質和虛擬的「物」都有著自己的身份、物質屬性、虛擬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介面,並無縫集成到信息網路。它涉及從信息獲取、傳輸、存儲、處理、應用的全過程,材料、器件、軟體、系統、網路各方面的創新都會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在物聯網中,人們將成為商業、信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從發展戰略或者長遠目標來說,物聯網將建立在標准通信協議基礎之上,計算機網路、媒介網路、服務網路將整合為一個全球人們共同擁有的互聯網平台和無縫信息網路。
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幅未來藍圖: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晶元、寬頻、無線網路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
下一代互聯網將成為公共基礎設施,每個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氣、水、電一樣使用互聯網,並能動態地隨著「物」之間的相互連接而改善使用的體驗,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將大大增強。由此,物聯網中的通信將不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之間,這樣的互動方式無疑將推動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改善及和諧化,也就會推動社會公共空間、公共利益的建設。並且,當物聯網能夠實現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環境的時候,那麼它的行為自然能夠自我管理、自我調整,與環境適應,比如在生命周期結束時,對拆卸、回收利用進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護環境。
Ⅷ 什麼是物聯網技術
原理
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建築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路中,建築(物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實現步驟
(1)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簽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感測器實時探測;
(2)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並將信息轉換為適合網路傳輸的數據格式
(3)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路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裡的電腦或者手機,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雲服務中心),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2012年中易雲推出了中國第一建築物聯網平台,拉開了國內建築物聯網行業發展的序幕。這個在行業做得蠻領先水平的,你可以參考一下~
Ⅸ 物聯網的主要技術有哪些
●感測器技術:價格低廉、性能良好的感測器是物聯網應用的基石,物聯網的發展要求更准確、更智能、更高效以及兼容性更強的感測器技術。智能數據採集技術是感測器技術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信息的泛在化對感測器和感測裝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如,微型化: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要求節約資源與能源;智能化:具備自校準、自診斷、自學習、自決策、自適應和自組織等人工智慧技術;低功耗與能量獲取技術:供電方式為電池、陽光、風、溫度、振動等多種方式。
●設備兼容技術:大部分情況下,企業會基於現有的工業系統建造工業物聯網,如何實現工業物聯網中所用的感測器能夠與原有設備已應用的感測器相兼容是工業物聯網推廣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感測器的兼容主要指數據格式的兼容與通信協議的兼容,兼容關鍵是標準的統一。目前,工業現場匯流排網路中普遍採用的如Profibus、Mos協議,已經較好地解決了兼容性問題,大多數工業設備生產廠商基於這些協議開發了各類感測器、控制器等。近年來,隨著工業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日漸普遍,當前工業無線的WirelessHART、ISA100.11a以及wIA—PA3大標准均兼容了IEEE802.15.4無線網路協議,並提供了隧道傳輸機制兼容現有的通信協議,豐富了工業物聯網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網路技術:網路是構成工業物聯網的核心之一,數據在系統不同的層次之間通過網路進行傳輸。網路分為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有線網路一般應用於數據處理中心的集群伺服器、工廠內部的區域網以及部分現場匯流排控制網路中,能提供高速率高帶寬的數據傳輸通道。工業無線感測器網路則是一種新興的利用無線技術進行感測器組網以及數據傳輸的技術,無線網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得工業感測器的布線成本大大降低,有利於感測器功能的擴展,因此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關注。
傳統的有線網路技術較為成熟,在眾多場合已得到了應用驗證。然而,當無線網路技術應用於工業環境時,會面臨如下問題:工業現場強電磁干擾、開放的無線環境讓工業機器更容易受到攻擊威脅、部分控制數據需要實時傳輸。相對於有線網路,工業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則正處在發展階段,它解決了傳統的無線網路技術應用於工業現場環境時的不足,提供了高可靠性、高實時性以及高安全性,主要技術包括:自適應跳頻、確實性通信資源調度、無線路由、低開銷高精度時間同步、網路分層數據加密、網路異常監視與報警以及設備入網鑒權等。
●信息處理技術:工業信息出現爆炸式增長,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對於工業物聯網來說是一個挑戰,如何有效處理、分析、記錄這些數據,提煉出對工業生產有指導性建議的結果,是工業物聯網的核心所在,也是難點所在。
當前業界大數據處理技術有很多,如SAP的BW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數據給企業生產運營帶來的問題。數據融合和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也使海量信息處理變得更為智能、高效。工業物聯網泛在感知的特點使得人也成為了被感知的對象,通過對環境數據的分析以及用戶行為的建模,可以實現生產設計、製造、管理過程中的人一人、人一機和機一機之間的行為、環境和狀態感知,更加真實地反映出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細節變化,以便得出更准確的分析結果。
●安全技術:工業物聯網安全主要涉及數據採集安全、網路傳輸安全等過程,信息安全對於企業運營起到關鍵作用,例如在冶金、煤炭、石油等行業採集數據需要長時問的連續運行,如何保證在數據採集以及傳輸過程中信息的准確無誤是工業物聯網應用於實際生產的前提。
Ⅹ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有哪些
感測器網路技術是物聯網技術的核心
感測器技術是計算機應用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它將傳輸線上的模擬信號轉換成可處理的數字信號,並將其交給計算機進行處理。
它主要將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組件和通信組件集成在需要隨機分布的信息採集和傳輸的區域,形成一個網路結構(即感測器網路)。節點數量相對較多,可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作為物聯網技術的核心,它在物聯網與信息交換和傳輸之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聯網技術中,以物聯網卡片為載體。通過在設備中插入物聯網卡來實現身份識別和承載服務的功能,可以實現物聯網的各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