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崑曲介紹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1)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市場營銷擴展閱讀:
經典崑曲曲目:
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1、崑曲《玉簪記》改編自明代戲劇作家高濂創作,首演於2008年,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繼青春版《牡丹亭》後又一次集合兩岸文化戲曲精英共同打造。
《玉簪記》講述書生潘必正,寄居在其姑母所住的女貞觀中,得遇道姑陳妙常,深為愛慕。一夕,聞聽琴韻清幽,循聲而往,乃妙常所彈。潘遂借琴曲以挑之。妙常雖亦有意,礙於戒律,故作嗔拒。但情愫已通,從此心心相印了。
2、孔尚任創作的《桃花扇》與洪升創作的《長生殿》被譽為中國崑曲鼎盛期最後的兩座巔峰。《桃花扇》圍繞李香君與侯朝宗愛情主線狀寫了眾多人物,呈現一幅駁雜的社會斷面。
❷ 牡丹亭的演出介紹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此劇一經問世,便有許多傳奇效果。據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折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幾乎成為崑曲之代名詞——崑腔巍然曲宗,牡丹艷冠群芳,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演出團體:江蘇省蘇州昆劇院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原名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於一九五六年,昆劇、蘇劇兼演。歷年來,劇院相繼培育出「繼」、「承」、「弘」、「揚」四代優秀昆劇演員百餘人。目前全院96%為專業技術人員。王芳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殊榮,俞玖林、沈豐英雙雙榮獲梅花獎。2002年王芳、陶紅珍、楊曉勇、呂福海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促進崑曲藝術獎」。劇院特邀著名崑曲藝術家汪世瑜、張繼青、蔡正仁擔任劇院藝術指導,同時還邀請全國其他著名崑曲藝術家駐院參與傳承,工程與劇院老師一起培養青年演員,取得了累累碩果,對昆劇院藝術搶救、繼承、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擅長的劇目有《牡丹亭》、《白兔記》、《荊釵記》、《十五貫》、《滿床笏》、《琵琶記》、《長生殿》、《竇娥冤》等昆劇大戲和近二百七十齣昆劇傳統摺子戲。近年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長生殿》與《玉簪記》更是影響重大。劇團先後出訪美國、英國、義大利、希臘、日本、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2011年12月10日 19:30
演出場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
演出票價:600 ,500 ,450,400 ,350,220 ,160 ,100
❸ 哪些地方可以聽到正宗的崑曲
在中來國大陸現有
江蘇省蘇昆源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昆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
江蘇省昆劇院、
在南京 朝天宮蘭苑劇場 演出
上海昆劇團、
杭州浙江昆劇團、
北京北方崑曲劇院、
在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北大百年講堂、中山音樂堂、繁星戲劇村、國家京劇院實驗劇場.暢和園、正乙祠西樓等場館均有演出
郴州湖南省昆劇團6家昆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
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永嘉昆劇團已恢復建制,現全國共有7所崑曲劇團)
❹ 崑曲源自哪裡中國七大崑曲是哪七個啊
崑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蘇州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內餘姚腔和起源於容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曲(Kunqu Opera),原名「崑山腔」、「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全國有七個昆劇團,上昆、蘇昆、省昆、浙昆、北昆、湘昆、永昆,走在最前列的自然是上昆,然而給觀眾視覺沖擊最大的也是上昆
❺ 江蘇省蘇昆劇團的概述
江蘇省抄蘇昆劇團1956年10月建立於蘇州,是蘇劇、昆劇兼演的藝術表演團體,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前身是在原民鋒蘇劇團基礎上改建的蘇州市蘇劇團。主要演員有庄再春、蔣玉芳、朱容、張繼青、丁繼蘭等,並聘請了蘇灘藝人吳蘭英、朱筱峰、華和笙和原全福班昆劇藝人曾長生等兼任教師。後又延請原鴻福班(昆弋武班)老藝人汪雙全指導武戲。因昆劇教師缺乏,劇團採取唱念、表演分兩步學習的方法,聘請蘇州名曲家貝晉眉、宋選之、宋衡之、吳仲培、俞錫侯,並向江蘇省戲曲訓練班借調吳秀松先期為青年演(學)員「拍曲」,然後再去外地邀請昆劇前輩徐凌雲、俞振飛以及「傳」字輩老師等,利用假期來團「踏戲」。
❻ 蘇劇為什麼不如昆劇那樣廣為人知
蘇劇雖然歷史悠久,但受眾面積很小。
❼ 蘇昆就是江蘇省昆劇院嗎還是蘇州昆劇院啊蘭苑和他們到底什麼關系啊
不是,蘇昆是蘇州昆劇院
江蘇省昆劇院,簡稱省昆
湖南省昆劇院也叫湖南省昆
❽ 蘇州昆劇院的簡介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前身為成立於1951年的上海民鋒蘇劇團,為民間職業劇團,並於1953年落戶回蘇州。為了進一步答繁榮戲曲事業,更好的發展孕育於蘇州的蘇劇,昆劇事業,在黨的關懷下於1956年10月正式批准為國營性劇團,定名為江蘇省蘇昆劇團、蘇劇昆劇兼演。今年(2006)將迎來劇團50周年生日。
2001年5月18日,昆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作為昆劇發源地的蘇州市黨政領導和廣大民眾,對昆劇的「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寄以更大的關注和支持。由此,經蘇州市委、市府批准,於2001年11月改團建院,更名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
❾ 中國六大崑曲團
上海昆劇團
江蘇省昆劇院 南京
浙江昆劇團 杭州
永嘉崑曲傳習所 浙江永嘉
湖南昆劇團 郴州
北方昆劇院 北京
❿ 江蘇省昆劇院的發展歷程
江蘇省昆劇院成立於1977年11月,前身為駐南京的江蘇省昆劇團。1960年,為進一步繁榮昆劇,擴大演出范圍,上級決定抽調省蘇昆劇團的張繼青等13名「繼」字輩演職員到南京建立江蘇省昆劇團一團,留駐蘇州的改為二團。1972年一、二團又合並,駐地蘇州。「文革」後,1977年省委省政府決定恢復昆劇,一團奉命重新調回南京,建立了省昆劇院。院址在南京市朝天宮4號,原江寧府學故址。該院從成立至今,為繼承繁榮昆劇事業,作出了應有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挖掘整理了近百出劇目,新編、創演了十數台大戲,培養出了張繼青這樣的昆劇代表性演員,涌現了一位文華獎演員、六位梅花獎演員,先後赴近十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文革」前,昆蘇兼演。昆劇劇目,以向「傳」字輩老師學習的摺子戲為主。經過加工,有些成為保留,如《爛柯山·痴夢》、《牡丹亭·游園、驚夢》、《艷雲亭·痴訴、點香》、《鮫綃記·寫狀》、《綉襦記·打子》等;也有以摺子戲串連的本戲,如《長生殿》、《風箏誤》、《白蛇傳》、《十五貫》等,還有創作的現代戲《活捉羅根元》、《東風解凍》、《黃河前哨》等,在藝術上都作了有益的探索。1977年2月,在南京首先恢復上演了《十五貫》,之後,接連又排了創作和改編的《西施》、《李慧娘》、《牆頭馬上》、《關漢卿》、《呂後篡國》、《李太白與楊貴妃》、《鑒湖女俠》、《朱買臣休妻》、《牡丹亭(上)》等,同時恢復和新學了近百出傳統摺子戲,有《太白醉寫》、《千里送京娘》、《游殿》、《琴挑》、《寫狀》、《狗洞》、《痴訴、點香》等。這些劇目曾多次出省巡迴演出和參加全國性的昆劇會演活動,在海內外受到普遍好評。
60年代以來,藝術骨幹以「繼」字輩演員為核心,他們是張繼青(五旦、正旦)、姚繼焜(老生)、董繼浩(小生,現在美國)、范繼信(丑、副,一級導演)、姚繼蓀(丑、副)、吳繼靜(五旦)、吳繼月(六旦,留美後病故)、高繼榮(窮生)、王繼南(白面)等;1970年江蘇省戲劇學校昆劇科(即「承」字輩)畢業生分配進團,加強了後備力量。此後又涌現出像石小梅(小生)、胡錦芳(五旦、正旦)、張寄蝶(丑)、黃小午(老生)、林繼凡(丑、副)、王亨愷(小生,現留美)等一批優秀演員。1985年畢業於江蘇省戲劇學校昆劇科的又一批學員,又培養出孔愛萍(五旦、正旦)、柯軍(老生、武生)、劉效(老生)、錢振榮(小生)、單曉明(武生)、徐雲秀(五旦、正旦)、程敏(小生)、龔隱雷(旦)等優秀青年演員。全院擁有5位戲劇「梅花獎「得主,諸多一級演員,成為國內較強的演出實體,也是江蘇省出訪演出和招待外賓最主要的文藝團體。90年代該院開展了「昆劇走向大學生」活動,積極進入全省高等院校或邀請大學生觀看昆劇,大力宣傳、推廣、普及昆劇,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昆劇這一高雅藝術在青年知識分子中獲得了許多知音。目前,該劇院正在委託江蘇省戲校培養新一代小昆班,為將來的後備力量做長遠打算。
該院還有國家一級導演周世琮、研究員胡忌、丁修詢等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