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聽說你想消除黑眼圈——睡眠冥想app測評
為了消除黑眼圈,各大產品營銷號紛紛上線,推銷其外用產品。
但是真正消除黑眼圈的關鍵在於——一個 好的睡眠 。
當你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時,一個好用的助眠app便起到了關鍵作用。
市場上的助眠app真的不少,大多主打兩項:白噪音和冥想。
啵唧便選擇幾個最為流行的app進行對比測評,讓我們看看到底誰才是黑眼圈終結者?
註:以下「推薦指數」僅從「啵唧自身」的角度出發,僅供參考哦。
內容
打開之後需要登陸,共分為五個界面。
一-首頁:有 最近練習 和 冥想課程 推薦,可能是個人原因,這里的冥想我始終聽不進去。
二-睡眠:全部共36張卡片,其中僅4張卡片是免費,且分散各處。
三-冥想:這一頁又有不同的列表,首先是推薦頁。熱門部分全是VIP,冥想入門可以聽,當看到下面行頃的「場景」和「人群」板塊時候,還心下一動,結果打開還是要VIP。
四-暢談:本以為是個說悄悄話環節壓力的地方,但只是類似喜馬拉雅的講課而已。
五-更多:分為推薦和檔唯陸商城頁面。當然,還是VIP內容居多。
簡單來說——Now冥想 不大值得去用,除非你是vip中p。
功能本身
主打的是冥想課程,但是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前三者不論其中分了多少類,其中交叉重復的內容很多,而且大部分都要求是會員。——我不是說會員制度不行,但是對一個入門用戶來說,體驗相當不好。至少在睡眠這一欄,把免費的四個放前面不好嘛?感覺自己在玩找茬游戲,萬花叢中挑出一個自己可以聽的——那我何必浪費這個時間呢?
界面設計
另外,Now冥想的 界面設計 ,應該是評測范圍中做的 最差 的一個。首先,作為一個冥想、助眠、白噪音的app,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星空如夢的顏色?而不是一如既往的白?或者你說這是自己的主打色,那是不是給用戶一個選擇的權利?
再則,內容上的交叉分類,和VIP與免費課程混雜的魔幻操作我就不說什麼了。讓人感到煩心的是切山陸來切去的推薦頁——我來這里是尋求內心寧靜的,那麼我也請你寧靜一點,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由喜馬拉雅出品的白噪音app。界面相對干凈,且 不會強制登錄 ,是非常好的一點。
內容
進入app即是白噪音配合畫面,向左滑動有其他白噪音的選擇。
操作簡單易上手,畫面也美觀大方。
除此之外分為「助眠」「冥想」「探索」「我的」。
內容不多,也並非全部免費,但是勝在廣告不多,且界面干凈。
簡單來說——喜歡配合畫面的可以一試。
不足之處
白噪音數量不多。而且拋開畫面不談的話,白噪音的質量只能說算作中等。如果是學慣用,可能番茄Todo和Forest自帶的白噪音就足夠了。
畫面清晰度不高。除了「冉冉篝火」之外,其他畫面都因為清晰度不高導致代入感不高,這是開發App的減分項。
營銷策略需要重新審視。這款App的購買方式依舊是應用內購買。但是如上文所說,畫面+聲音雖為兩點,但是質量還未達到讓用戶甘心掏錢的地步。倒不如用買斷式,通過無廣告、無打擾的方式吸引客戶。小睡眠pro就是這樣做的。
內容
主打功能為「睡眠檢測」。分為「首頁」「報告」「檢測」「商城」「我的」。
令人摸不到頭腦的地方:首頁可以看到其他用戶動態。
?????我為什麼要看別人睡得怎麼樣?????
「報告」——睡眠記錄。
檢測」是主頁面。助眠功能也隱藏於此。
但是在監測頁面,這個監測用戶睡覺的頁面, 正中央同樣在切換廣告 。 真是一點也不打擾呢!
總結
簡單來說——有睡眠檢測需求的可以一試。
沒有明顯硬傷。不過既然表明了是睡眠檢測,就把這一部分做到最精就好了。
其他亂七八糟的,如不相干測試、動態分享等應果斷舍棄才是。
內容
主要解決「睡不著」的問題。
分五個模塊「首頁」「助眠分類」「白噪音(由圖像展示)」「作息夢話」和「我的」。
首頁中有一系列的課程,不是所有的都是免費, 但是有免費試聽!
助眠分類里有白噪音、哄睡(明星錄制音頻)和氛圍等,幾乎囊括了「睡前聽什麼」。
除此之外,「作息夢話」中也提供了睡眠監測的服務。
至此,小睡眠幾乎覆蓋了以上3個app的全部特色。
最值得一提的是 :小睡眠主打的白噪音(在小睡眠快應用、小睡眠pro和小程序中都是c位功能)。不僅有豐富多樣的免費白噪音(還有數學物理化學課堂), 還有一個特點是,用戶可以自由組合3種不同的白噪音,或者可以選擇系統已經調試好的白噪音組合。自由度和顏值俱佳。
小睡眠針對「入睡困難」的多種問題進行分類,常年困擾於多夢的!
啵唧選擇了「多夢調理」。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是效果顯著。在測試的第二天甚至提前了1個小時起床。神清氣爽。
總結
簡單來說——用它就對了。
界面設計上看,雖然在「首頁」和「助眠分類」中存在廣告,但是不會過分影響觀感,而且,在白噪音頁面中 完全沒有廣告 ,真正能做到無打擾。僅憑這一點就可以取代以上app。
既然這么好,為什麼不給滿星?就測評范圍來看,它確實是值得滿星的。但是就用戶需求上來說,小睡眠因為主營業務在睡眠,在冥想部分,最多達到了涉及。於此同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是有冥想需求的。
ps:希望小睡眠考慮加入「依照情景迅速冥想」的模式。
最後,額外贈送一個冥想app—— simple habit
同樣是干凈的界面,每日的冥想也不需要自己去搜尋應該去聽哪些課,入門級選手可以直接跟著引導聽,有更高需求的也有相應課程也會滿足。
當然,這個App最值得稱道、學習、借鑒的一個設計在於—— 根據你自身的情況進入冥想。
不同模式下的冥想
不論你在哪裡,在做什麼,一旦壓力襲身,輕則呼吸不暢,重則崩潰邊緣,進入simple habit,便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入冥想。當感到有壓力的時候,沒人會希望進入一個花很長時間選課的冥想app,而且還要考慮vip的問題。用戶想要的就是迅速、有效的緩解與恢復。
而目前國內減壓app給用戶的選擇仍採用——「我有這么多的課,你來選吧」——的模式。
多選擇反而會讓用戶眼花繚亂從而加劇壓力,甚至浪費了寶貴的睡眠的時間。
② 畢業半年,我是如何做到快速轉行新媒體的
正文共:3210字1圖
預計閱讀時間:9分鍾
最近有很多人加我微信,然後說年底了想轉行新媒體,能不能拜個師傅?
言重了,言重了。
也有可能是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2017年我幫助幾個小夥伴成功轉行了,所以他們也想嘗試轉行新媒體?
於是我寫下了這篇文章,送給那些想轉行的朋友。個人經驗,比較局限,僅供參考哈。
1
什麼樣的人會選擇轉行?
首先,在什麼情況下,一般人會選擇轉行?我認為基本分為以下三點:
讀書時就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畢業就轉行
讀書時對自己的專業感興趣,但工作2年就不感興趣了
本專業沒有發展前景,或者發現自己不擅長,於是選擇轉行
想轉行的你又屬於哪種情況呢?
關於要不要轉行?工作多久轉行?適不適合轉行?
我的觀點很明確,如果在本行業盡力而為,但依舊沒做出成績,請盡快嘗試自己喜歡的行業,快速試錯。不要在自己不擅長、不熱愛的領域浪費太多青春。
2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運營?
有很多人轉行想做運營,嘗試新媒體這個行業,那麼你在選擇之前,有沒有真正了解這個行業?適合自己嗎?
1、什麼是運營?
關於運營,我認為它將是互聯網的下一代驅動角色。此話怎講?
互聯網第一個階段是技術驅動的時代,一家公司如果有核心技術就能在市場中取勝。所以程序猿在過去是一個非常吃香的職業,月薪相對很高。
互聯網第二個階段是產品驅動的時代,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當初的定位就是先運營、後產品,先以運營入門互聯網,然後轉行產品經理。
互聯網的第二個階段,產品經理是非常熱門的職位,號稱「離CEO最近的人」,很多CEO就是從產品經理起步的,一步一步發展為CEO的。
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是研究用戶需求,做出體驗更好的產品。當互聯網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各個公司拼的就是誰家的產品體驗更好。對於用戶也是一樣,市面上有很多同類型的產品,你總會選擇一款自認為體驗不錯的產品。
如果你有知識管理的需求,那麼你要選擇印象筆記、網易雲筆記、為知筆記,還是Onenote?那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判斷的標准,你認為哪個用戶體驗更好,就會選擇哪個。
互聯網的第三個階段是運營驅動的時代,各公司的競爭優勢不在於產品,因為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很多功能都大同小異,所以公司之間的競爭優勢就在於運營。
例如最近出現了很多的直播答題平台,例如沖頂大會、芝士超人、百萬英雄等等,它們的套路和玩法一模一樣,產品功能也大同小異。那麼最後贏家很有可能就是通過運營方法來取勝的,來引流、轉化、留存、變現。
就像2017年的共享單車,一年時間出來了很多款單車,最後活下來的沒幾家,共享單車的模式大同小異,雖然最後取勝的因素有很多,但「運營」因素也佔有很大比例。
鋪墊太長了,尷尬~
簡言之,我認為的「運營」,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和用戶建立聯系,促使用戶使用產品以及變現。
再好的產品,放在原地也沒有任何價值,如果不去通過運營讓用戶使用,那麼是金子也不會發光。
所以你體會到運營的重要性了嗎?如果你道聽途說「運營是打雜的」,那麼很可能,你所在的這家公司在市場上也是打打雜而已。
2、運營需要哪些技能?
我做了兩年的新媒體運營,我認為很重要的幾個技能,你在轉行前可以參考參考。
內容運營
活動運營
用戶運營
產品運營
視覺審美
數據分析能力
信息檢索能力
其他
以上的解釋也有點太官方了,人人都能聽懂的解釋是什麼?
(1)寫寫寫
首先你就得有寫作能力,愛寫作是一個運營人的標配,無論你寫哪種風格也沒關系,重要的是你會寫,你能寫,你能寫出很多內容。
當然內容不局限於公眾號文章,也有微博朋友圈的內容,還是寫一個活動方案給老闆,還是看完數據後總結一個分析報告等等。
做運營真的有太多需要我們動筆寫東西的地方,所以這個技能有點重要。
(2)城會玩
做運營還需要你是會玩、會玩、很會玩的一個人。無論是做活動運營還是用戶運營,還是要社群運營,講究的一點就是能和用戶搞關系,花式玩法,總能吸引用戶參與。
(3)好奇心與敏感度
市面上出現的新鮮事物,你總是有很強的好奇心,第一時間嘗試,例如微信的「跳一跳」剛出現的那一刻,你是不是第一時間更新微信,第一時間開始玩跳一跳?
做運營還需要對熱點的敏感性,我也把它歸為好奇心,當熱點出現的時候,你強烈的敏感度會第一時間發現熱點,好奇心驅動你不斷深挖熱點,而非吃瓜群眾。
(4)鑽研能力
做運營無非就是搞定平台和搞定用戶。搞定平台的規則和玩法,需要深度鑽研的能力,不斷深挖,把每一個細節都考慮清楚。
在搞定用戶的時候,需要深度思考和調查用戶的真正需求和體驗度。具體的方法論可以學習和請教別人,但你一定要有鑽研的意識。
再來一個栗子,你是不是用了五六年的微博,到現在好多功能都不會?如果你想做運營,你就得深度鑽研每一個新功能和新玩法,看到微博出來新功能是超級激動的樣子。
你是不是用了一年的印象筆記了,但還是只把它當作筆記本記錄記錄日記而已?其實你還可以往更深的地方挖掘,例如筆記本組怎麼建立,筆記本體系怎麼搭建,用印象筆記怎麼實現GTD、番茄工作法、todo list等等。
以上都是些軟技能,轉行之前可以參考一下。
那有人會說,轉行前要不要學會PS、PPT、視頻剪輯、H5製作等技能呢?這些好像也是做運營所需要的技能吧?
我把以上技能稱之為硬技能。
我的態度是:如果你已經掌握了這些硬技能,那是錦上添花,如果你現在不會的話,把學習的優先順序往後排,甚至不用學。
那我舉個栗子,你寫的文章沒有10W+,是因為你不會打字還是內容不夠打動別人?很明顯,與打字無關,是內容沒有引起讀者的共鳴。
H5沒有火爆起來,不是因為製作H5的技術不過關,而是你的核心內容不吸引別人。
不會PS也沒關系,現在哪個公司沒個美工和設計師,把擅長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不是說以上技能不重要,而是說你在轉行之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3
轉行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備?
一般我不建議一個人在沒有準備之前去辭職轉行,而是在業余時間做足功課,然後順其自然轉行。
1、毫不猶豫地開通個人公眾號
曾經有人反駁我說,不要為了開通公眾號而開通公眾號,我當時就呵呵一笑,正是因為你遲遲沒有開通公眾號,所以你到現在還不會寫文章,到現在還不會文章排版,到現在還不知道公眾號後台的功能設置,到現在還不了解一個優秀的標題黨是如何煉成的,到現在還沒有體會到寫一篇文章需要經歷多少。
總言之,因為你沒有開通公眾號,所以你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更何況現在哪家公司沒有公眾號,基本上都是圍繞公眾號做運營的。
在轉行面試之前,在自己的公眾號上修煉自己,等你面試的時候,你的公眾號就是最有力的作品。
面試官只要打開你的公眾號掃一眼,基本就知道你的運營水平,也了解了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你的公眾號上,面試官可以看到你努力的點點滴滴,也能看到你的成長,更能直觀地看到你內心世界和價值觀。
2、為面試公司寫一份竟品分析報告
面試前對公司足夠了解,一定給面試加分不少。
同樣的應聘者,其他人在面試中談論各種學生會經歷、優秀學生幹部稱號、良好的學習能力、與人為善、良好的溝通能力、助人為樂、有團隊合作意識等等假大空的描述。
而你拿著一封5000字的竟品分析報告,裡麵包括了以下內容
1、市場趨勢、業界現狀;
2、競爭對手的企業願景、產品定位及發展策略;
3、目標用戶;
4、市場數據;
5、核心功能;
6、交互設計;
7、產品優缺點;
8、運營及推廣策略;
9、總結&行動點。
誰被錄取的可能性大,難道你心裡沒點X數嗎?
寫這份報告的過程中,你不僅了解了整個行業和產品的發展情況,也能學習到很多運營方法論。
你不成功應聘都難!因為你已經領先了95%的求職者。
3、找一個老司機帶你上路
如果你轉行心切,我不建議你去上各種大咖的課程,第一,他們的課程基本是一個專題,例如文案課程、活動運營課程,且內容有深度,不一定適合一個轉行的運營小白;第二,一般老師並不沒有轉行的經驗,尤其是跨界比較大的轉行,例如像我一樣的工科男跨界做運營。
其實你需要的是一個手把手教你,帶你一步步進步的老司機。
看過再多的經驗,都是別人的,唯有你掌握方法論,然後立刻行動,形成自己的運營體系,最終才能成功轉行以及拿到高薪,所有行業和工作都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