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1年上海新能源車補貼最新政策是什麼
為創造穩定政策環境,2021年保持現行購置補貼技術指標體系框架及門檻要求不變。根據《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20〕86號)要求,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
為推動公共交通等領域車輛電動化,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准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10%。為加快推動公共交通行業轉型升級,地方可繼續對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購置補貼。
要求加強汽車投資項目和生產准入管理,嚴控增量、優化存量,嚴格執行新建企業和擴大產能項目等規范要求。加大僵屍企業退出力度,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做大做強。
堅決遏制新能源汽車盲目投資、違規建設等亂象,推動產業向產能利用充分、產業基礎扎實、配套體系完善、競爭優勢明顯的地區和企業聚集,不斷提高產能利用率和產業集中度。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企業單次申報購置補貼清算車輛數量應分別達到10000輛、1000輛。
② 上海發布促進電動車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有序發展暫行辦法
易車訊 近日,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發布了《上海市促進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有序發展暫行辦法》有關解讀說明。可見針對新能源車充電難的問題,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在從頂層設計開始,逐步梳理、優化並解決問題,讓電動汽車的購買和使用更加方便,以下是內容全文。
為促進設施信息互聯互通,破解電動計程車推廣後的充電難等問題,根據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交通委、市財政局、市房屋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化委、上海電科所、市電力公司、上海投資咨詢公司等單位,研究制訂了《上海市促進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有序發展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現就《辦法》主要內容做政策解讀:
1、《辦法》出台的背景是什麼?
一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對充電設施提出更高要求。截至2019年底,本市充(換)電設施(以下簡稱「充電設施」)已超過27萬個,當年新建超過6萬個,同比增長31.5%,已提前達到「十三五」規劃21萬個的目標;同時,本市新能源汽車已突破30萬輛,2017年-2019年連續保持每年6萬以上增長量,年均增長率高達44.9%,其高速發展對充電設施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國家充電設施扶持政策導向做出新的調整。國家高度重視充電設施發展,近年來相繼出台了包括《關於加快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關於統籌加快推進停車場與充電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強調支持的同時也調整了扶持重點。一是更加註重支持使用環節。國家財政資金購車補貼將逐步退出,轉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二是更加強調充電停車位一體建設。三是更加註重破解充電樁進小區難題。
三是上海充電設施運營管理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雖然上海充電設施發展很快,但從用戶體驗看,充電難問題還未完全解決。充電設施缺乏運營信息互聯互通,無法有效解決油車佔位、充電樁故障、支付方式不統一等問題,也難以滿足電動計程車替代的迫切需求;充電設施進入老舊小區進展緩慢;自用充電設施缺乏安全監管技術手段,新能源汽車自燃等安全問題引發社會高度重視;新能源車大規模發展後,可能給城市配電網帶來沖擊。
2、《辦法》制定遵循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本次《辦法》根據國家強調的扶持重點,及時轉變政策重心,調整工作思路,遵循三方面原則。一是從重建設轉向重運營,支持方向從設備補貼轉為度電補貼,僅對示範設施保留設備補貼政策。二是從全面推轉向抓重點,通過度電補貼和示範站建設重點解決電動計程車充電難問題,著力破解進小區難題。三是從無序充轉向有序管,依託市級平台加強充電運營企業管理,依託企業平台加強小區有序充電和安全充電管理。通過加強充電企業科學建設、規范運營、互聯互通管理,實現有序充電、安全充電、便捷充電的目標,為電動汽車車主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3、《辦法》主要針對性解決哪些問題?
一是解決找好樁難問題。考核評級和度電補貼政策相結合,鼓勵充電設施運營信息接入市級平台,實現互聯互通,著力解決目前存在的油車佔位、充電樁故障、支付方式不統一等問題,提高設施利用率,滿足電動計程車替代的迫切需求。二是緩解進老小區難問題。通過示範小區建設及專項補貼政策,提高小區建設積極性和物業支持配合度,推動充電樁進小區。三是破解充電安全監管難問題。通過建立企業、居民兩級智能有序充電體系、分時共享等方式,引導自(專)用樁充電從「無人管」到「平台控」,提高充電安全水平,同時避免新能源車更大規模發展後給城市配電網帶來沖擊。
4、《辦法》如何支持電動計程車充電?
《辦法》針對電動計程車充電難、里程焦慮嚴重、運營收入受影響等問題,提出了利用社會充電設施共享為主、計程車專用充電設施為輔的解決方案。一方面通過安裝分時共享充電設施或組織樁與車匹對,在駕駛員居住地或其附近滿足夜間充電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強化互聯互通提升充電設施利用率,並適度組織示範站建設引導設施布局,滿足日間補電需求。
具體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給予專享度電補貼。綜合考慮計程車油改電節省燃料費用和計程車日間補電運營時間損失、停車費支出等成本增加因素,以及駕駛員不敢接長單帶來的潛在運營損失,按度電0.4元標准(2020年)補貼駕駛員。二是支持示範站建設。計劃2020-2022年間,在全市范圍內按一定的建設標准,每年組織建設15個計程車充電示範站,對示範站延續30%設備補貼政策,同時享受國家集中性充換電設施基本電費減免,以此引導充電設施布局滿足電動計程車替代需求。三是支持「樁車匹對」工作。把組織「樁車匹對」職責壓到市級平台,由市級平台作為信息樞紐,調動充電企業積極性,並對「樁車匹對」的充電樁提出為計程車服務的具體要求,壓實「樁車匹對」工作。
易車點評:全力解決電動車充電難問題
通過以上《上海市促進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有序發展暫行辦法》有關解讀說明,可以明確的看到上海正在積極思考和解決電動車購買和使用過程中的充電難問題,不僅對充電設施的建設提出了要求,還有破解充電樁進小區難,完善安全監管技術等眾多領域提出了指導意見,為電動車車主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其實說的再直白一點,對私人電動車車主們來說,就是讓大家在購買電動車時盡量減少後顧之憂,不再為充電難問題而苦惱,用車充電的時候更加方便省時,全力解決困擾普通電動車主們日常用車時的充電顧慮。
③ 上海新能源汽車政策新指向,本地新能源品牌是未來發展重點
近些年在國家大力扶持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就像2008年之後的房地產市場一樣迎風而上,各大車企都在馬不停蹄地研發著新能源車型。而以目前的政策導向來看,這股趨勢還將持續很長一陣時間。
另外,不僅是乘坐空間,當EUNIQ5PLUGIN第三排座椅升起時,其後備箱容積依然非常可觀,車主可以同時放下1個28寸和2個24寸的行李箱,而同級的宋MAX則只能放下一個20寸的行李箱和一個背包。相比之下,EUNIQ5PLUGIN的後備箱容積極大的保證了在滿員出行的情況下,車主依然可以攜帶足夠的出行物品。這樣的車內空間,無論在汽油MPV還是新能源MPV中都是非常優秀的表現,是真正考慮到每一個座位上的乘客的MPV。
可以預見,未來五年依然是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五年,也是越來越多消費者成為新能源車主的五年。相信很快各地政府都會接連推出相應的政策支持,鼓勵大家放心購買新能源汽車。而與之相關的配套設施,也必然會更加完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④ 新能源汽車各個城市推廣的立項報告
中國燃料電池汽車駛向何方?
2000年的第一輪燃料電池汽車試運行高潮過後,世界各國對燃料電池汽車的投入,已從建造示範汽車重新回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因為科學家冷靜地認識到,燃料電池汽車要走向商業化,必定是一場需要厚積薄發的「長跑」。
2006年8月17日,是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研製進程中一個特別的日子,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自主研發的兩輛燃料電池觀光示範車,在大連市的星海廣場投入了交車的試運行,中國的燃料電池汽車又前進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比起幾年前「超越2號」燃料電池汽車等競相亮相時的情景,此次在大連的燃料電池汽車的試運行似乎顯得冷清得多,沒有媒體大篇幅的報道,也沒有引起圈內專家和坊間百姓過多的討論。科學家對此顯得頭腦異常地清醒:「此次它在大連的試運行,主要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公眾提高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認識,知道一個淺顯的基本道理,雖然目前已經出現全球性的石油高價位局面,但即便將來世界上一滴汽油都沒有了,我們還能用氫源燃料電池開車。這也是為將來燃料電池產業化所作的一個輿論准備。另一個目的,就是考核燃料電池的壽命。」
「不是百米沖刺,而是厚積薄發的長跑」
「氫源燃料電池汽車要真正走向商業化不是百米沖刺,而是厚積薄發的長跑。」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燃料電池工程中心總工程師衣寶廉,談到燃料電池汽車的未來走向感慨地說,這是經過一連串的實驗、試運行得出的結論。
燃料電池是一種高效、環境友好的發電裝置,它可以直接將貯存在燃料與氧化劑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衣寶廉院士介紹,世界上第一輪燃料電池汽車研發高潮在2000年左右,當時,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各大汽車生產廠家,無不都在加緊開發燃料電池技術,企業界尤其是各大汽車生產廠家看到燃料電池巨大的市場潛力,紛紛投入巨資,組成聯盟,進行燃料電池車的相關研究、試驗與生產。各大汽車公司,包括賓士、通用、豐田等都認為,到2004年燃料電池車將能夠批量生產,實現產業化。戴姆勒—克萊斯勒甚至宣稱,預計屆時燃料電池汽車的售價將降至每台約1萬8100美元。美國能源部長佩耶1998年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也作出自己如意的預測:燃料電池進入家庭、汽車和其他領域的步伐將比人們的想像要快得多。
我國關於燃料電池車研究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長期從事氫源燃料電池研究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就開始對氫源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研究。1996年底,這一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國家自然基金委的經費支持,並在國家「九五」計劃中立項。2000年,大連化物所研發出第一台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發動機,並與中科院電工所、二汽集團合作,組裝出了一台燃料電池中巴車,於2001年進行了試運行。隨後不久,又組裝了一台30千瓦功率的燃料電池中巴車。「當時,我們許多人都樂觀地估計,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到了產業化的前夕。」除大連化物所外,至2004年,國內在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現了燃料電池汽車的試運行,當時許多人同樣懷有迎接臨盆嬰兒般的喜悅期待:燃料電池汽車已經「接近『走出實驗室,實行量產』的大門」。
然而,事實卻並非預料中的那麼樂觀。2003年7月,最早將燃料電池汽車投入商業運營之一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召回了其出租的6輛燃料電池汽車,並宣布推遲另外6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租賃。原因是儲存氫燃料的高壓氫氣罐,它在加註氫氣時出現了泄漏。幾乎與此同時,各個國家都在燃料電池汽車的試運行中,發現了一系列防不勝防、需要馬上就解決的難題。目前,國際社會關於燃料電池汽車未來的預測是,「要達到產業化至少要到2015之後」,第二次試運行高潮將出現在2010年左右。
電池壽命決定研究生擇業
可以說,2004年左右實現產業化的預測以失敗告終,但世界各國對燃料電池汽車研究的熱情有增無減。「世界范圍內已經『燒』掉了幾百億美元,市場潛力又十分巨大,誰也不願意就此停頓下來。」作為我國燃料電池研究的第一代親歷者,衣寶廉院士相當感慨。
當前,國際上燃料電池汽車又進入了第二輪研究,與早些年的熱血沸騰、躊躇滿志相比,現在人們對燃料電池車的研究持更加冷靜的態度。2000年之前,各國主要是投入造車和示範,從2001年到現在,各國在繼續進行示範的同時,都將重點重新轉向應用基礎研究。希望通過研究燃料電池各種基礎性的問題,找到解決車用燃料電池壽命問題的根本辦法。(例如研究氫能本身的技術問題、制氫和儲氫技術、高效的氫能轉換技術等。)即找到解決車用燃料電池(汽車的動力源)動態響應、環境適應性與降低貴金屬擔量等影響電池壽命、成本的辦法。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具有可在室溫下快速啟動、負載響應快的特點,成為交通運輸領域如電動汽車等和各種可移動電源的最佳候選者。「它作為燃料電池汽車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部件,其實關鍵也就在那一張膜,現在科研人員希望研究出增強的、自增濕的,在中溫120攝氏度左右的復合質子交換膜,以提高燃料電池的壽命和性能,包括如何解決動態響應對電池性能的影響等。」衣寶廉院士說得比較「專業」。
記者在采訪中詢問,燃料電池觀光車在大連試運行,是否預示著它能於近期在全國推廣,無論是致力於燃料電池研究已30年的衣寶廉院士,還是大連化物所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主任張華民研究員等,科學家們都顯得格外出奇的冷靜。張華民指出,燃料電池汽車要成為真正的商品,要與現在非常成熟的內燃機車在各個方面進行競爭,必須解決壽命、成本、穩定性、耐久性、環境適應性等諸多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壽命和成本問題。
「壽命和成本,是在第二輪應用基礎研究中,各個國家首先要早日解決的關鍵問題。」衣寶廉院士也介紹,對2015年實現氫源燃料電池車商業化的第二次預測能否實現,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的時間表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中,擺在第一位的是在2010年左右能否解決電池壽命問題,只有這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燃料電池汽車才能走向成功,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但如果燃料電池汽車的電堆動態壽命能達到5000小時以上,接下來的降低成本,主要靠關鍵零部件的批量生產和降低鉑擔量,難度相對較低。
現在國際上每輛氫源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一般在10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之間,造價的確非常昂貴,「因為現在這些氫源燃料電池汽車的打造,基本都是人們用一雙雙手『摳』出來的,如果能實現流水線上的批量生產,成本自然而然也就降下來。可以說,解決壽命問題是能否實現產業化最關鍵的判據」。
美國總統布希前些時候曾推斷,美國現在的小孩到了今後他們可以開車的年齡,可以方便地買到燃料電池汽車,而且在社區附近就可以加氫。關於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期限,衣寶廉也頗有信心地認為,可以用5年的時間解決電池的壽命問題,再用5年的時間解決電池成本問題。
「我認為,出現第二代氫源燃料電池示範車的高峰,應該是在2010年前後。」衣寶廉對自己正帶的研究生講,「你們畢業後的工作好不好找,就看2010年這個節點,如果到時候燃料電池壽命能達到設計要求,說明燃料電池汽車可以實現工業化,屆時你們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得到較高的薪酬。」
衣寶廉和布希的推斷基本相同,只不過布希的描述更為形象化,科學家的描述更有邏輯性和嚴謹性罷了。
工程中試放大由誰買單?
「我們大連化物所得到了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支持,前些年基礎研究攢下的後勁很足,技術儲備雄厚。今年,國內大汽車集團想介入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他們經過多方的認真評估,最後燃料電池的研發還是選定大連化物所。這也說明,中科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起了很大作用。」衣寶廉說。
「但應用基礎研究只是一方面。我們所雖然取得的成果很多、發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成果一時還不能拿到真正的汽車上應用,就是不能實現工程放大。基礎研究與工程中試放大這兩張皮的脫節問題該怎麼解決?」張華民像是在自問自答。
談到車用燃料電池的工程中試放大,衣寶廉顯得格外憂慮:「工程放大對車用燃料電池的研究非常重要,不進行工程放大、不把我們開發的技術放到真正的汽車上應用,永遠不知道我們以後生產出來的車用燃料電池,在汽車開到路上時會出現什麼問題。」
張華民介紹,剛剛在大連投入示範運行的兩輛觀光旅遊車,是大連市政府撥款200萬元,大連化物所用多年積累的「863」技術設計開發的。其實就是希望通過示範車,檢測考驗燃料電池技術存在的問題,並通過長時間的運行來發現新問題,以便研究人員在今後的研究中可以對此進行改善,最終推動車用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
然而,像大連市政府這樣富有遠見的支持可遇而不可求。張華民說:工程放大始終是制約我國車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的一個瓶頸。目前,政府部門投入的科研經費,主要是用以支持燃料電池的基礎研究,那麼,工業放大的大筆經費該去哪裡找?
「雖然國內很多汽車集團對燃料電池很感興趣,但是投入工程放大至少需要幾千萬元,一旦失敗,幾千萬元就一去無返地打了水漂,對企業來說風險實在太大,一般都不敢輕易投入。我雖然同時身兼大連新源動力董事長,但公司的總共股本也就6000多萬元,新源動力不是不想冒著風險上項目,但它不是幾十萬、幾百萬元的小打小鬧,若要投幾千萬元就顯得力不從心,我也說服不了公司各家股東拿這么多的錢來投。」衣寶廉院士苦笑。大連化物所是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股東,衣寶廉是新源動力名義上的「老闆」,又是大連化物所實際在編的人員,面臨如此棘手的兩難選擇,他無計可施也情有可原。
「以前發展燃料電池的投資者主要是政府,而今公司已成為發展燃料電池、尤其是燃料電池電動車的投資主體。世界上所有的大汽車公司與石油公司,均已介入燃料電池車的開發。」衣寶廉在他兩年前編寫出版的《燃料電池》一書中,曾經援引了下面這樣一組權威數據:「短短幾年時間,投入約80億美元,研製成功的燃料電池汽車達到41種,其中轎車/旅行車24種、城市間巴士9種、輕載卡車3種。2003年美國又宣布了一個投資25億美元的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的計劃(Freedom Car),其中國家撥款15億美元,三大汽車公司投資10億美元。」
燃料電池的工程中試放大究竟該由誰買單?該到哪裡去尋找大筆資金的投入支持?這是車用燃料電池技術從「觀賞」變成「實用」的關鍵所在,它成了目前大連化物所科研人員非常「頭大」的問題。
誠如衣寶廉院士所說,燃料電池汽車從研製開發,直至最終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是一場需要厚積薄發的長跑,無論是體力,還是毅力和耐力,都對運動員是個嚴峻考驗。
能不能實行政府和企業的AA制,找出一個最合理而且最公平的「買單」辦法?
為了今後不僅僅是「觀光」
美麗的大連有她的多張名片,比如,大連的美女騎警,大連的星海廣場等,現在,大連又有了她的一張新名片。據大連市的一份《燃料電池游覽車示範項目實施方案及進展報告》介紹,「中科院大連市新能源示範基地將作為大連市的又一亮麗的名片,進一步提升大連市著眼未來發展及和諧潔凈的城市品位。」
大連市已經駛向星海廣場的燃料電池示範車,就是大連市新能源示範基地示範內容之一。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和大連新源動力公司共同主持,除了已經完成的燃料電池示範車項目,亦即在星海廣場運行的觀光游覽車,今後還將包括某些公交線路,向大連市各界和前來大連旅遊的人士展示不依賴於以石油能源為燃料,而是以氫源為替代燃料、以燃料電池為發動機的未來新能源利用新模式。
不久前,由大連市發改委主持申報成功的國家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其建設方案已經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正式啟動並進入建設階段。工程中心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就是建立中國燃料電池技術轉化和示範的基地。同時由於還決定,在七賢嶺高新技術園區內建設大連化物所國家工程中心產業園區、大連市新能源示範基地將建設在該園區。
據知情者介紹,中國科學院、英國BP公司、中國石化公司已表示將參加大連新能源示範基地的建設,大連市政府已對該建設項目進行相關協調和組織推動,國家科技部也將給予相關的經費支持。
大連星海廣場上運行的燃料電池觀光示範車,作為大連市燃料電池示範車項目內容之一,展示的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技術。比如為了提高燃料電池的效率和壽命,採用了燃料電池和蓄電池混合,也就是電—電的混合,而不是內燃機和電池的混合,這樣車在剛啟動的時候,蓄電池可以「幫一下忙」。
星海廣場的觀光車,燃料電池輸出功率只有5kW,儲氫容器為碳纖維增強金屬瓶。該車在2006年4月至10月運行,也就是說,它在大連市最好的旅遊觀光季節展示,每天只有5小時,計劃運行兩年。「反正就是那麼兩輛觀光車,燃料用完了加加氫就可以,燃料電池可以更換。」衣寶廉院士說。
觀光車上配有VCD(車載電視),雖然那隻是雕蟲小技,但也可以從中看出設計者的良苦用心,觀光乘車的時候可以隨車播放光碟介紹燃料電池技術,「因為新技術的普及首先要讓老百姓都理解」。
或許應該為大連市在星海廣場的這張名片上,疊加了「新能源示範基地」這張新名片而喝彩。
但我們在為大連市如此舉動喝彩的同時,也多少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未來的產業化進程擔憂。
其實,我國擁有燃料電池示範車的城市,大連既不是唯一的一個,更不是最早的一個。據估算,北京市現在最起碼就有3台要迎接奧運的示範車,在聯合國環境署(UNDP)經費支持下,由清華大學做整體負責單位。北京市預計今年投入使用的公交汽車將達到200輛,這種「零污染」的燃料電池公交汽車上,前端車頭的上方,液晶大字赫然顯示著「科技示範線」。武漢市也有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主研製的示範車。上海市有5台「超越」轎車投入示範,同濟大學做整體負責單位。
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製,現在國內的科研主力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上海神力公司,而大連化物所派生出來的新源動力公司,也可算做是三足鼎立其間的一家。新源動力公司主要為上海的「超越」轎車提供發動機,大連化物所則主要為北京城市客車提供發動機。
按國家科技部的要求,參與燃料電池汽車「863」重大專項計劃的科研攻關,每個重要的元部件都有兩個以上的單位參加競爭。目前,我國主要為轎車提供燃料電池的,是新源動力公司和上海神力公司;主要為城市客車提供燃料電池的,則是大連化物所和上海神力公司。
縱觀中國燃料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可謂一路跌跌撞撞、步履蹣跚。直至今天,盡管我們的燃料電池汽車還只能是為了「觀光」,而不能由尋常百姓真正駕駛著開上通衢長街,但我們依然無畏無懼,繼續奮然前行。
當然,即使走到「觀光」這一步,中國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已屬不易;但它的下一步,它從「樣品」和「展品」變成真正的規模產品,仍是清晰可見的一路坎坷。
正像衣寶廉院士所表示的,如果不能經受這場考驗,「行百里,半九十」,只能半途而廢;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准備,一旦前功盡棄,只能追悔莫及。
⑤ 新能源汽車上海最新政策
http://ajax.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2761-25883337-1.html
你看看吧
⑥ 上海新能源汽車置換新能源汽車
⑦ 上海與寧德時代簽約 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推動能源結構調整
其中全球創新中心將聚焦「先進材料創新」、「結構設計創新」、「極限製造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創新體系開展業務布局,並承擔相關國際業務功能。
未來能源研究院將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打造「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前沿平台,攻關一批面向未來的新能源領域前瞻性技術。
高端製造基地將依託寧德時代最新生產製造技術,在臨港新片區打造綠色、高效的智能工廠。
寧德時代將與上海市在新能源前沿技術攻關與創新應用、城市交通電動化轉型、新能源高端人才培育等領域深化合作對接,瞄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目標,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綠色化發展與軟實力提升注入新動能。
寧德時代與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閔行區政府、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簽署未來能源研究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集團與寧德時代共同簽署生產基地投資協議。
⑧ 上海新能源汽車充電補貼實施細則發布,符合條件者可獲補5000元
繼昨晚(4月30日)上海市燃油車「以舊換新」實施細則正式對外公布之後,今天(5月1日),上海市發改委正式公布了購買新能源汽車享受充電補貼實施細則。
根據細則內容顯示,本次補貼僅針對個人消費者。具體適用對象為上海市戶籍居民、現役軍人和現役武警、持有上海市有效居住證且最近24個月內連續在本市繳納社保滿一年的非本市戶籍人員、持有有效身份證件且在本市居住1年以上的港澳台居民、華僑及外籍人員。
此外,根據細則顯示,對於上述個人消費者還需擁有良好信用狀況,以及持有有效的機動車駕駛證、且自申請購買之日前1年不存在相關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記錄。
滿足上述條件的消費者,可以自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注冊的汽車銷售機構購買初次登記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不含二手車),開具購車發票,並在上海市完成車輛注冊登記手續,且車輛用途為非營運的,可以申請充電補助資金。
按照細則顯示,對符合申領條件的消費者,上海市給予每人5000元充電補助。補助資金可以支付消費者在上海市使用具有獨立報樁電表的個人自有充電樁充電時產生的電費,也可以支付消費者在上海市公共或專用充電設施充電並使用上海充電設施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市級平台支付的電費和服務費。但細則指出,補助金不得用於除上述范圍外的其他用途。
據了解,上述補助具體申請及審核流程如下:個人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並且完成車輛注冊登記手續後,可以通過個人賬號登錄「隨申辦」(5月3日正式上線),向上海市發展改革委提出充電補助資金線上申請。
申請時需要提交以下信息:
(1)申請人姓名、有效身份證件及號碼;
(2)申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時,由汽車銷售機構開具的購車發票及相關信息;
(3)申請人本人持有的指定銀行借記卡;
(4)申請人本市手機號碼(須與在上述指定銀行預留的手機號碼一致);
(5)完成注冊登記的新能源汽車車輛牌照號;
(6)審核過程中需要補充的其他材料。
此外,細則強調,申請人登陸「隨申辦」使用的個人賬號必須為本人持有,且經過實名認證。申請人提交的身份信息,須與在汽車銷售機構登記的車輛購置信息,以及在上海公安局車輛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車輛所有人信息一致。
完成登記並且申請被上海市發改委受理後,上海市各相關部門及第三方機構將對申請信息進行對比,並在15個工作日內提出審核意見。申請信息與車輛購置信息、注冊登記信息一致,且屬於本實施細則明確的補助范圍的,給予審核通過。對不符合申請要求的,上海市發改委將通過簡訊通知申請人。
在補助金發放方面,細則指出,申請人申請材料經審核符合條件的,且經公示無異議的,上海市財政局按照國庫集中支付有關規定,撥付資金。補助資金按月分期撥付至指定賬戶,每人每月撥付150元,直至累計撥付達到5000元為止。
此外,細則還特別強調,補助資金不可提現,只能用於支付在本市使用具有獨立報樁電表的個人自有充電樁充電時產生的電費,或在本市公共或專用充電設施充電並使用上海充電設施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市級平台支付的電費和服務費。
消費者在收到補助資金後,須將指定專戶與上海市電力公司出具的電動汽車充電賬戶(可用於使用個人充電樁支付)和在上海充電設施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市級平台注冊的支付賬戶(可用於公共充電樁支付)進行捆綁,指定專戶余額可以支付消費者使用上述兩個賬戶發生的費用。
此外,消費者收到補助資金後,不得將登記車輛使用性質變更為營業性用途。
對於經查實發現存在提供虛假信息或者設置虛假交易騙取補助資金、將相關車輛用於非法營運以及涉及違反法律法規的其他行為的,依法將有關材料提交司法部門,追究個人或相關企業法律責任。
本次實施細則自印發之日起執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補助資金申請截止日期為2021年1月31日。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⑨ 上海新能源車2021年最新政策是什麼
2021上海新能源汽車牌照政策:
一、上海新能源牌照是隨車一起報廢的,車主購買新能源汽車用於非營運且個人消費者名下無在本市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的,上海市市在非營業性客車總量控制原則下,繼續免費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額度。
二、對使用專用牌照額度的新能源汽車,實行一車一牌制度,新能源汽車報廢,以及辦理轄區外轉移和變更登記、注銷登記、失竊手續的,專用牌照額度自動作廢,不再發放額度憑證,同時三年內不可轉讓過戶。
根據上海發改委的聲明:為確保政策的連續性,繼續支持上海市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經研究,2021年1月1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上海繼續免費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額度,所以混動新能源車依然能夠免費獲得車牌指標。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號牌申領需具備如下條件:
1.本市戶籍居民;
2.在本市服役的現役軍人和現役武警;
3.持有本市有效居住證且最近24個月內連續在本市繳納社保滿12個月的非本市戶籍人員;
4.持有有效身份證件,並在本市居住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居民、華僑及外籍人員;
5.名下無上海牌新能源車;
6.良好的個人徵信記錄;
7.有固定充電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