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少數民族骨幹培訓計劃
在海南省參加考試,去吉林省拿驗證碼和進行資格認證,如果本人不能去可以委託他人辦理
⑵ 、簡述培養少數民族幹部「三支隊伍」的途徑和方法
建強基層幹部隊伍。利用冬閑時節,開展各領域基層幹部特別是重點崗位幹部冬季大輪訓,科學設置培訓內容,有計劃、分類別的開展各行業、各領域專題培訓,通過外派...
⑶ 黨外幹部培訓方案怎麼寫
..........................認真貫徹執行中央下發的《XXXXXXX》.........................................先進行地方的詳細需求調研,然後再進行課程方案設計.設計好方案後和地方政府...
政府幹部教育培訓是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戰略性工程,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個國家發展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特別是領導人才的競爭。當前形勢下,培養造就高素質幹部隊伍,既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證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又要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改革,提高幹部隊伍的執政素質和能力。要把增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作為幹部教育培訓改革的主要目標,堅持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不斷完善黨的理論教育、領導知識教育和幹部黨性教育體系,滿足幹部多樣化多層次的培訓需求。
改革創新是提高幹部教育培訓質量的不竭動力,是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保持生機活力的必由之路。但是,幹部教育培訓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黨性教育比較薄弱,培訓機構體系的開放度和競爭性不夠資源相對過剩並存,幹部學習內生動力不足、學用脫節、學風不正等問題。
⑷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培訓計劃
越是好的學校,報的人越多,分數也越高。 有些學校錄取按國家線,國家線是最低標准,往往比較好的學校,最終錄取的成績都比國家線高20、30分。這是主要針對的是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不是這些學校的有些分會相對低一些。
⑸ 如何提升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工作
少數民族幹部是廣大少數民族群眾中的優秀代表,受黨教育多年,文化層次高,在少數民族群眾中擁有較高的威信,有著較強的影響和示範作用。少數民族幹部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主要有以下三點;1、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幹部在群眾中的較強影響和示範作用的優勢,調動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積極投入到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中去;2、要積極發揮群眾基礎好的優勢,做好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宣講工作;3、要發揮「雙語」優勢,做好當前各項相關具體工作。⑹ 關於建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的實施方案範文怎麼寫
按照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設原則、建設目標和建設步驟、建設規劃以及建設安排為主要框架寫就可以
⑺ 關於少數民族精英骨幹培訓什麼時候開始
為加快少數民族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民委財政部人事部關於大力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的意見》(教民[2004]5號)和《教育部等五部委關於印發<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民〔2005〕11號)的要求,為確保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招生工作的順利進行,特製定本辦法。
一、招生基本任務和措施
1.黨和國家採取特殊措施大力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政治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招生單位要從戰略高度認真做好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工作。
2.招生工作由教育部統一部署,各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的統籌與協調工作,各招生單位負責具體實施。
3.招生生源范圍是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海南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4省民族自治地方,湖南湘西自治州、張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縣兩區)、湖北恩施自治州,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培養基地和民族碩士基礎培訓基地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重點招收教育、科技、醫學和特色文化藝術、信息技術以及經濟、公共事業管理等領域從業人員。
4.招生工作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要求,採取"自願報考、統一考試、適當降分、單獨統一劃線"等特殊措施。
⑻ 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政策措施不包括以下哪個方面
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是加強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民族幹部是在本民族的搖籃里成長起來的,獨特的地域風情使民族幹部與本民族人民群眾息息相通,他們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區的特點,熟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懂得本民族人民的心理。
黨從各民族中培養幹部,通過他們,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較為客觀和全面地了解各民族人民的意見和要求。毛澤東說:「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幹部是不可能的。」周恩來強調,要把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
195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在《關於進一步加強統戰工作的指示》中,強調要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訓練少數民族幹部作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1951年11月24日政務院通過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試行方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一項戰略措施。
黨和政府普遍而大量地培養民族幹部,從而使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幹部脫穎而出。1951年,全國培養少數民族幹部5萬多名。1953年,已逾10萬多名。1956年,更是達到20萬以上。這些民族幹部成為黨聯系各民族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
⑼ 培養少數民族幹部需堅持什麼幹部標准和什麼幹部路線
幹部標准:總的要求是幹部「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既要從各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又要注重質量,掌握好乾部標准;
幹部路線:做好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工作,要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緊密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按照幹部隊伍"四化"方針,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培養造就一支德才兼備,廉潔勤政,密切聯系各民族群眾的、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結構合理,能夠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
在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幹部應熱愛邊疆,尊重少數民族人民,積極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改革和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少數民族幹部也應熱忱歡迎漢族幹部到民族地區工作,以誠相待,關心、支持漢族幹部;重視加強少數民族中高級幹部的培養和民族地區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幹部培養機制。
⑽ 國家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的具體政策有哪些 急!!特別急!!現在就要!!!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