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教學創新培訓方案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教學創新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1-11-27 08:45:49

❶ 互聯網+時代,怎樣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教法的創新

「互聯網+」教學的興起,一方面呼喚我們要重視「互聯網+」的熱潮,審視現有教學的不足。另外,教育工作者還要保持著一顆清醒的頭腦,萬變不離其宗,教學是基本出發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在看待「互聯網顛覆論」時,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互聯網還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現在汽車還必須首先是車子,豆腐必須是豆腐……」同理,教學並沒有因為「互聯網+」而變成了另外一種不是教學的東西。我個人認為老師們要認清一樣東西:無論已有的現行教學形態,還是「互聯網+」的新型教學形態,本質還是要搞好教和學。

其次,提「互聯網+」教學,並不代表「互聯網+」時代的所有教學方式,都必須是「互聯網+」的。「互聯網+」教學形態是現行教學形態,特別是信息化教學形態進一步發展的排頭兵和新浪潮。

就如我們曾經提倡信息化教學,這也不代表傳統常態教學就一無是處。在「互聯網+」時代,用好、用透互聯網是個好事,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其他教學方式。在任何時代,我們都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下,關注各種教育教學形態的獨特性。

❷ 「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需要完成哪些轉變

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新技術、新理念短時間內撲面而來,教師們猶應接不暇。面向「互聯網+」時代,教育需要如何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教師又將如何面對教育的改變呢? 「互聯網+教育」在於其包容性更強。它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技術、網路技術於一體,強調把線上和線下的活動聚合起來,為教育創建新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形態。而「互聯網+』』對於教師專業發展,更多是教師線上成長渠道再造和重組,加的是在實踐中與互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創新。 教師發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組 「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型教師發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在已有優秀理念、方法基礎上,對適合自身教學發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組,也可以體現「互聯網+」的創新特色。這種創新因為有互聯網的參與,有多種混合技術的幫助,給教學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體驗。 1、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發展 教師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成長渠道,是一個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學習。根據ASTD(美國發展與培訓協會)2002年的界定,混合學習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學習活動,如面授學習、在線學習、自定步調學習等相結合的學習解決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國內論述混合學習時間較早,且獲得較高引用率的學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學習(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數字化或網路化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些概念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闡述混合學習的,其實同樣適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近十年來,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混合式專業發展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微課、MOOC、移動公開課等形式都成為其渠道再造和重組的表現形式。混合學習是優勢互補,是差距消彌,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於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兩拔千斤的巧妙。教師通過混合式的專業發展渠道,用社交網路、在線平台、移動工具為專業成長搭建平台,建立起以個人成長目標為中心的專業發展圈。 2、參與或創建可深度參與的專業成長圈 到底什麼樣的專業成長圈才是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專業成長圈呢?虛擬教研也好,區域博客也罷,微信企業號、伴行3618智慧校園平台移動社群也行,都可歸結為專業發展的外在表現形式。「互聯網+」時代的出發點,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混合,能夠以較小的成本,伴隨著較高的效率,產出有創新性的優秀成果,帶來較大的領域影響力。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來說,就是要把線上的成長圈與線上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用線上交流所獲得的新思考、新體驗,來改善線上的實際教學,更新舊理念,解決新問題,創建新環境。前幾年博客盛行,曾出現了「李克東難題」(為什麼教師博客有著豐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動的思想碰撞?為什麼教師博客發表了近萬篇博文,卻不能夠說出解決了哪些教學問題),究其原因,那就是線上線下兩張皮。因為技術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會追逐流行的技術,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難走得深人。只有回歸到教育理念驅動的專業發展,用線上的交流思路來優化教學理念,改善教學實踐,那麼線上的交流活動就會自然地融人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 我訂閱的微信公眾號中,有一個叫做「羅輯思維」。除了每天早上六點半准時的六十秒「語音早報」以外,「羅輯思維」發起了一系列的線上、實體的活動來建立媒體圈。他們舉行全國巡迴講座,招募同行,在公眾號上做圖書首發、微商等。訂閱數量超過五百萬的這個公眾號,在「互聯網+』』的時代里,成為特定人群中頗具影響的傳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領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備「互聯網+」時代意識和能力的團隊,再配合各級行政部門的推廣舉措,那麼教師專業發展圈會得到新的重組和再造的機遇。資深教師可以在這個渠道中推廣自己的特色課,新手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渠道里訂閱到滿足自身需求的課程,教育類的優秀圖書、資源、工具、活動、社群都可以在這種線上渠道進行發布,那麼這樣的渠道就是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流通之道,優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實踐中的創新應用與深入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除了要有線上專業成長圈的融合,更要有線下教學實踐的創新。與以教師教學能力、個人經驗、主觀感受、教學傳承為主的傳統教學實踐方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實踐要更多地體現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1、基於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 21世紀初,從「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開始,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項目,就把中國多個省份的中小學帶人了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在已聯網的機房裡,學生們可以登錄網路學習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學生們可以使用掌上學習機、平板電腦等教學類軟體;在戶外真實情境下,學生們使用移動學習終端或穿戴式設備進行探究式學習等。越來越多的學習情境是有技術參與其中的,這是「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新挑戰。前「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掌握技術,學習如何實現技術與課程整合,來輔助講授、促進協作、幫助探究,創設技術型的學習環境;而進人「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在於讓技術無縫地「編織」進教學,利用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中所留下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過程性數據、學習痕跡等數據進行再利用,來實現教學優化。 2、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 在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合著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基於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即雙迴路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數的學習路線是單迴路學習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學習中犯了錯誤以後再去努力糾正。例如,學校只有在期末考試結束後,才發現哪些課程對於學生來說太難或太簡單,然後在下學期的教學中進行調整。雙迴路學習則不然。它會隨時用數據糾正自身的錯誤,同時利用反饋迴路中獲得的大量數據來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學院為例,不僅有超過5000個多學科的視頻課程,它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積累學生如何學習的數據,並實時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例如,基於每位學生做題的准確率運行一個統計模型,用以判斷學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幫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和步調;還會給教師提供整個班級和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圖,根據回答問題的數量、准確率等指標顯示學習實時狀況。 雙迴路學習把反饋、個性化學習、預測與干預結合在一起,為教學優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因此,處於專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新手教師們,可以做到用技術獲得數據,用圖示工具來理解數據,處於專業發展高級階段的資深教師們,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用分析工具來解讀數據,用研究工具來預測、干預、優化教學。也就是說,研究型教師,依然是「互聯網+』,時代教師發展的高級階段,而且有.數據支持的實證分析,會給中小學教學實踐和改革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3、基於實證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師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法、學法,更要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因為教師不是小販,不能把別人的知識直接搬過來販賣給學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別人比較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直接拿過來進行教學,而不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適當改造,或者很少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考與實踐,提出有獨創性的教學方法等,變成了知識的販賣者。這樣的教師很難有進步,學生就更難有突破和創新了。 那麼教師如何做研究呢?記得今年年初,《彎頂之下》紀錄片的發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不僅因為選題直擊時弊,切合每個人生命健康,更是由於該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調查分析能力,目標明確,資料翔實,層次遞進,自成邏輯。其實教育研究與新聞調查也有頗多相似之處:找准方向,提出問題,實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驗證,深人分析,發布結論。有影響力的新聞節目與有價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頗多共同點:選題針貶時弊,聚焦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提出問題簡潔但直擊要害;實地探查不遺餘力,長時間地紮根生活,得到鮮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證;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真實、大量、多角度來源數據進行科學分析。 「互聯網+」能使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過程性數據,讓他們更方便地使用數據分析的工具,也帶來了開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機會。如果說互聯網時代,教育研究的數據來源多是需要主動收集,來支持小規模的常規化研究,而進人「互聯網+」時代,由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會自然而然產生出數據尾氣(dataexhaust ),即指學生與網路進行互動時衍生的副產品,如登錄信息、學習痕跡、交互對象、評價習慣等。這些數據存留於網路平台上,手機終端等智能設備里,教師可以與學校同事、線上成長圈的夥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專業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數據進行深人的、大規模的、時間跨度較長的實證研究,從大數據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學,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4、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技術參與的教學過程,數據分析的教學優化,實證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獨特性,然而技術、實證、數據、分析等不會自動地產生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保持極富個人特色的獨立思考。 我曾經參加過美國密歇根州LATT工CE國際教師教研組織。記得有一次來LATTICE演講的是該州年度優秀教師瑪婷娜,一所高中的社會課教師。這位「當地名師」沒花很多時間去介紹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更多的是從國家的教育機制、學校存在的根本意義、當前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方法等與大家進行對話。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帶領所有與會者思考: 「學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麼,學生應該從一所理想的學校里獲得什麼,如何成長,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師們圍坐在一起,結合這個切人點寫關鍵詞,畫流程圖,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動給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不等於一言堂的名師講座或示範性樣板課,教學交流其實就是一場場不用達成共識的思想碰撞。 經驗分享或學習榜樣帶來的多是模仿,數據收集實證分析多是規范,而自由思考和滿懷熱情,才有可能帶來創造。齊白石寄語學畫者:「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時代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一項充滿了變數的馬拉松長跑,它需要教師持續的熱情,發自內心的渴望,以及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成就感,是一個充滿個性化創造的過程。 「互聯網+」時代已到來,滲透,融合,重組,質變。教師專業成長是個永恆的話題,唯願保持獨立的個性和思考,共適應,共成長。

❸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❹ 互聯網時代,教育應如何發展

看到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也再經常反思,互聯網+教育的背後應該怎麼發展,以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互聯網時代下的在線教育意味著傳統教育圍牆正在被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功能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在線教育將超越現有的教育,成為民族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

我國在線教育產業的發展趨勢如下:
一、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已經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三線城市,移動應用也在加速發展。
網路教育大數據顯示,近60%的網路學習者分布在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偏遠地區的用戶更渴望獲得高質量的互聯網學習資源。在高等、高等城市,教師資源,特別是高素質的教師,是稀缺的。很難找到一個好老師。在線教育可以幫助這些人打破地域限制和資源限制,通過短書平台將優質資源從發達城市傳播到三四線城市。
二、技術升級,軟硬體雙驅動在線教育市場發展。
隨著寬頻速度的提高,移動網路的普及,智能終端和智能穿戴設備的廣泛使用,硬體升級為隨時隨地學習、拓展學習場景、突破教學內容瓶頸提供了基礎條件;此外,語音識別,在線評估、現場互動的其他技術升級已經完成了教學評估的閉環和滿足用戶的基本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回答問題,等雲服務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帶來個性化的短書在線教育學習方案,改善用戶體驗,和教學管理的目標。軟硬體雙驅動網路教育產業的發展。
三、在線教育和教學場景將繼續升級。
首個支持流媒體實時直播的教育培訓技術提供商——短書引領潮流,直播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波「直播+教育」的浪潮,使得網路教育行業重新洗牌,教師更加專業化,教師資源更加均衡,用戶成本更低。隨著人工智慧、VR/AR等技術的發展和成熟,VR/AR技術將應用於教育領域,提供各種可能的學習場景。
四、推動網路教育向傳統教學模式轉型。
網路教育促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生有更自主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他們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掌握學習的進度。選擇學習環境;通過短書與老師的互動更頻繁。對教授來說,教師重建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上不一定要講很多。學生也可以學習課程內容。對於學校來說,新技術使得教學管理更加有效,技術也模糊了學校的地理界限,校園從純粹的物理校園變成了虛擬現實的社區;在線教育課程的教學人員具有教師+教師+技術人員的多樣性,改變了學校課程師資結構。
五、網路教育將進一步促進優質資源共享,促進公平教育。
包括短書在線教育的推廣,可以匯聚各高校學科優勢和社會各方面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資源的效率和規模經濟,加快質量。教育資源的傳播。在擴大教育范圍的同時,它幫助建立一個人人都能學習、處處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並能不時地學習。網路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教育門檻,促進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因此,我們有機會改變人類歷史上難以解決的長期不平等問題。我們希望縮小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
六、發展網路教育有利於國家軟實力的輸出。
在線教育意味著傳統教育圍牆正在被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功能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在線教育將超越現有教育,成為國家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在線教育可以實現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它還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名牌大學的學術影響力,提升中國知名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從而提升中國思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線教育改變了出國留學的觀念。出國留學不再是居住在國家的學習課程。
七、網路教育的發展為我國高校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中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一直不強。在英國2018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只有中國大陸排名前100的學院和大學只有兩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必將加劇高校之間的跨境競爭。每一所大學的聲譽和影響力,以及對在線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程度,都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和地位。全球高等教育版圖也將在這一過程中發生變化,甚至重塑。網路公開課而參與國際的發展,中國的大學可以分享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他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國際知名大學的課程設計和內容,贏得了適者生存,提高教育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❺ 網路時代家庭教育如何創新

的表述,以獵奇、新穎等為評價手段,往往危害較大。 變堵為用,發揮網路對孩子成長的積極作用。 迷戀網上游戲、網上不良信息對少年兒童的影響日益顯現。「不準未成年人上網」等簡單的堵和防的方式只會取得一時效果,不會產生長久效應。家長的最佳選擇是要採取「用和導」的辦法。以下介紹32字方針: 1.走近網路。家長要順應時代潮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上網技術,這樣才會使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更有說服力,引導更有針對性。2.限制環境。現代的孩子需要上網,有條件的家庭應該為孩子購置電腦並聯網,讓孩子在家中上網相對比較安全。3.控制時空。與孩子共同制訂《上網守則》,合理安排學業與網上娛樂的時間。計算機擺放的位置應選擇在開放區域(如客廳),能起到無意監督的作用。4.正確引導。家長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監督孩子網上瀏覽的內容,一旦發現孩子進入不健康的網站或閱讀不利於健康成長的信息,應進行耐心的批評教育;不定時地檢查他們的使用記錄,發現孩子誤進不健康網站,應及時教育引導,發現不良信息則及時清除。5.密切溝通。家長平時要多騰出些時間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關心孩子的情感世界。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使他們消除孤獨感,感受被關懷。同時,家長要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基本情況。6.興趣轉移。家長可俯下身來向孩子「請教」怎樣玩游戲,成為孩子的「知音」。在與孩子「同玩」中可適時將孩子對網路游戲的興趣向健康方面轉移。比如:電腦繪畫、利用英文界面學習英語、參加網頁製作比賽等,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和愛好。7.豐富生活。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寬松的家庭氛圍。家長要帶領孩子多接觸自然、多了解社會;要在日常的生活休閑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網路道德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8.以身作則。家長的行為是孩子無聲的榜樣,處在網路時代的家長,更要通過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養,以應對現實的挑戰。平時要嚴於律己文明上網,身先士卒作表率,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變堵為用,還應研發建立更多的健康、活潑的互聯網站,為孩子們提供綠色健康的網路空間。組織專家、學者和孩子、家長在網上交流,開展網上談心活動。各學校可以運用現有設備,建設公益性網吧,同學們可以在學校自由上網,捕捉促進身心健康的信息。 重在提高家長素質,著力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 在網路時代,由於電腦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家長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遠保持權威者的形象。網路時代家長應從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和方式:1.認真研究現代媒體,引導孩子從小就學會直面媒體,形成必要的媒體素養。2.加強對孩子網路行為指導,關心孩子精神世界,發揮家長的榜樣示範作用,共同養成良好的網路行為習慣,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網路文化氛圍。3.切實轉變家長觀念,變長為友。長期的「家長制」和不平等的親子關系影響了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蹲下來和孩子交流」,變「家長」為「朋友」,變從屬關系為平等關系是廣大家長迫切需要建立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 改善孩子的生存狀態,豐富家庭生活內涵,構建成長大環境。 有專家分析,我國青少年接觸互聯網主要是為了滿足夥伴交往需要、忘記煩惱並擺脫生活壓力的需要、刺激興奮情緒的娛樂需要、消磨時間的需要以及社會學習的需要等。要讓孩子走出追崇「現代傳媒」的迷叢,做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家長就必須著實減輕孩子的學習與精神壓力。其一,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與科學的成才觀,要認識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增長,還是心智的成長,如果孩子的心智不健康,考分再高又有何用?其二,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更應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不斷滿足他們心理與成長的需求。通過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現代傳播媒介,讓孩子煥發出火熱的學習與生活的激情,找到快樂的,有湧泉才思的生命支點。 然而,面對現代傳播媒介磅礴氣勢的影響與挑戰,僅靠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極其單薄的。必須建立起教育孩子的綜合立體網路,把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的力量有機地整合聚集起來。一方面,社會要加強對現代傳媒的監管,不讓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視、光碟等出現在孩子的視線中;相關執法部門要加大查處打擊力度,堅決端掉諸如黑網吧、黃錄像廳等,還孩子一個純凈的「少污染」的環境;有條件的社區還可以提供青少年「無害上網」的場所。另一方面,學校要發揮良好的育人主陣地作用,大力開展網路安全教育,教育學生遠離現代傳媒中不健康的內容。

❻ 面對互聯網時代,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是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 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2. 其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3. 2.講解演示

  4.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5. 3.操作與練習

  6.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7. 4.個別指導

  8.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9. 5.對話

  10.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11. 6.教學游戲

  12.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13. 7.模擬

  14.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5. 8.計算機輔助測驗

  16.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17. 9.問題解答

  18.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9. 10.發現式學習

  20.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21.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22.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網路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網路,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教學創新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市場營銷觀念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瀏覽:429
市場營銷部主任廉政自查 瀏覽:795
日本電影生活中的瑪麗女主叫什麼 瀏覽:601
在線免費無廣看劇 知乎 瀏覽:338
日本電影學生在教室上課被屠殺 瀏覽:905
看電影用英語的過去式 瀏覽:928
尼克電影 瀏覽:509
電腦下載電視劇網址 瀏覽:929
男女主房間有一個洞的 瀏覽:376
晉江大地電影院電影票兒童收費標准 瀏覽:981
在線免費看VIP電視劇 瀏覽:292
印度男人吃母乳的電影 瀏覽:596
法國啄木鳥在哪裡找 瀏覽:947
國產最新好看電影 瀏覽:724
免費看電視劇的網站藍光 瀏覽:341
有個國外大尺度電影孕婦分娩的叫什麼 瀏覽:439
培訓方案的內容包括 瀏覽:948
十大鬼片在線的觀看 瀏覽:30
韓國電影女主是音樂人男主是學生 瀏覽:681
4d影片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