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穿刺技術
靜脈穿刺是臨床上一個重要的護理操作技術。本人在基層醫院從事護理工作16年,近年來病人為了更好更快的療效多選擇輸液。就如何熟練掌握穿刺要領,運用操作技巧,提高一針見血成功率,減少病人疼痛,談談個人的體會。體會如下:
1、正確評估患者和環境。評估患者是否配合治療,首先熱情接待,做好解釋工作;環境是否清靜、光線是否明亮等,減少無關人員在場。選擇靜脈時注意遠離關節、骨突處,盡量避開皮膚瘢痕、丘疹等各種皮損部位。老年體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靜脈較細小表淺,皮下脂肪少彈性差,血管缺少組織支持活動度較大;小兒要注意區分動靜脈,根據血管的外觀和手指的觸摸有無搏動進行區別。血管顯示不清,根據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細致地查找靜脈。輕輕按摩局部皮膚,使血管充盈暴露。一般不主張拍打,尤其在紮好壓脈帶後,拍打局部皮膚可增加患者疼痛感。根據血管的粗細和治療需要選擇合適的輸液器和針頭。
2、持針柄兩種手法:一為拇食二指分別捏住針柄上下兩面;一為拇食二指分別執住針柄前後兩緣。根據個人習慣選擇,有人報道,前者穿刺成功率更高。
3、進針角度:對粗直、彈性好的靜脈,選擇40-45°角直接進皮進血管,可以減輕疼痛。腕部橈側頭靜脈穿刺時注意角度要減小,以免刺到神經。因頭靜脈深面與橈神經伴行,如果穿刺角度太大,很容易傷到神經。臨床上這種因穿刺靜脈而損傷神經的例子屢見不鮮,引起發麻或觸電樣感覺。應立即退針後重注,不宜繼續進針,甚至放開調節器輸注葯物,導致神經長久損害,遺留後遺症。血管不充盈者,先進皮後進血管,有落空感無回血時慎進針,視頭皮針與軟管連接處小氣泡移動情況考慮。小氣泡移動,證明已入血管;沒有動,可輕輕擠捏軟管,見回血沿血管走向推入少許。臨床常見進血管過淺,斜面未全部置入導致液體滲漏,重新穿刺的情況。有報道[1],松拳比用力握拳對一針見血無比較性,但松拳可以減輕穿刺引起的疼痛。根據個人臨床實踐表明,松拳的成功率更高,痛感程度明顯偏低。握拳時血管充盈度差,肌肉、皮膚緊張度增大,故而痛感增加,成功率偏低。老年人皮下脂肪薄,進針角度要減小;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也宜小,一般在15~20°左右,不超過30°。如額正中靜脈,針與皮膚呈15°角進針;顳靜脈,針與皮膚呈20°角進針;頭皮深靜脈,針與皮膚呈30°角進針。老年人皮膚鬆弛,綳緊皮膚時注意上下左右的拉力,一般用綜合力。向左右推開和向下拉,必要時助手幫忙綳緊皮膚。進針應採用快穩准及寧淺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縮而降低穿刺成功率。進針前比一下針體與血管長度以決定進針長短,務必將斜面全部放進血管。
4、固定方法:夏季因氣溫高,皮膚易出汗,影響膠布粘度。膠布粘度好的,宜固定兩根橫的,一根斜的,採用三角形最穩定的原理。膠布末端不要緊貼皮膚,以免增加拔針的難度,也可以減少疼痛。膠布粘度差的,也可以綁綳帶式的粘一圈,能避免因膠布松脫導致針頭移位。還可將軟管用一條膠布粘在穿刺上方幾厘米處。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後,用手固定針柄,用拇指固定針柄即可;患兒動得厲害的持軟管固定針頭。有些老年患者,為防止穿刺側手部活動較多導致針頭穿入皮下引起液體滲漏,可以用硬紙板(注射器包裝盒和葯盒都可)固定局部,效果較好。
5、拔針方法:在撕膠布的同時按壓針柄,以免牽扯針頭,引起疼痛。順毛發的生長方向撕膠布,手背的汗毛由內向外生長。所以由內向外下方向撕可以減輕疼 痛。小兒頭皮靜脈輸液完後,拔針後撕膠布時按照頭發的生長方向撕,減少小兒的哭鬧,拔針後將棉簽棉花端折斷,用短膠布橫向粘好[3],再按壓片刻,叮囑回家後撕掉。避免長時間按壓。
此外需注意:上班保持情緒飽滿,操作時充滿信心,一鼓作氣、一氣呵成。
『貳』 腹腔穿刺術的方法
解放軍306醫院,普外科,操作資料
一、准備工作:
(一) 病人的准備:
1.術前先向患者解釋將要進行的操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詢問患者有無麻醉葯過敏史,並簽手術同意書。
3.術前復核病人的肝功能、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等。
(二)器材的准備:
1. 血壓計、皮尺。
2. 一次性胸腹腔穿刺包。
3. 2%利多卡因5mlX1支。
4. 無菌手套兩對。
5. 一次性口包、帽子。
6. 消毒物品:棉枝、碘伏。
7. 消毒性止血鉗一把。
8. 無菌方紗一塊(用來打開利多卡因用)。
9. 如要進行診斷性穿刺的,需要准備試管和空瓶(送腹水常規、生化及病理等用)。
10.容器(裝剩餘的腹水)。
11.腹圍。
12.急救物品(輸液裝置、吸氧裝置、腎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貝林、阿拉明
等)。
(三)操作者的准備:
1. 復習腹腔穿刺術的適應症、禁忌症、並發症及其處理。。
2. 吸收。
3. 戴口包、帽子。
二、操作過程:
1.准備:先囑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時損傷膀胱。
2.體檢:放液前應測量腹圍、脈搏、血壓,以觀察病情變化。術前並行腹部體格檢查,叩診移動性濁音,已確認有腹水。
3.體位: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側卧位。
4.穿刺點的選擇:選擇適宜穿刺點一般常選於左下腹部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處,也有取臍與恥骨聯合中點上1cm,偏左或右1.5cm處,或側卧位臍水平線與腋前線或腋中線的交點。對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須B超指導下定位穿刺。定位後需用龍膽紫標記。
5.消毒:將穿刺部位常規消毒,消毒2次,范圍為以穿刺點為中心的直徑15cm,第二次的消毒范圍不要超越第一次的范圍 ;帶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
6.麻醉:自皮膚至腹膜壁層用2%利多卡因逐層做局部浸潤麻醉。先在皮下打皮丘(直徑5~10mm),再沿皮下,肌肉、腹膜等逐層麻醉。麻醉的重點在於皮膚與腹膜的麻醉。
7.穿刺:術者左手固定穿刺處皮膚,右手持針經麻醉路徑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針尖抵抗突然消失時,表示針尖已穿過腹膜壁層,即可抽取和引流腹水。診斷性穿刺可直接用無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號針尖進行穿刺。大量放液時可用針尾連接橡皮管的8號或9號針頭,助手用消毒血管鉗固定針尖並夾持橡皮管(一次性腹穿包的橡皮管末端帶有夾子,可代替止血鉗來夾持橡皮管)。在放腹水時若流出不暢,可將穿刺針稍作移動或變換體位。當患者腹水量大,腹壓高時,應採取移行進針的方法(皮膚與腹膜的穿刺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8.放腹水的速度和量:放腹水的速度不應該過快,以防腹壓驟然降低,內臟血管擴張而發生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現象。一般每次放腹水的量不超過3000~6000ml;肝硬化病人第一次放腹水不要超過3000ml。
9.標本的收集:置腹水於消毒試管中以備作檢驗用(抽取的第一管液體應該舍棄,不用作送檢)。腹水常規:需要4ml以上;腹水生化:需要2ml以上;腹水細菌培養:無菌操作下,5ml注入細菌培養瓶;腹水病理:需收集250ml以上,沉渣送檢。
10.穿刺後穿刺點的處理:放液結束後拔出穿刺針,蓋上消毒紗布,並用腹帶將腹部包紮,如遇穿刺孔繼續有腹水滲漏時,可用蝶形膠布或塗上火棉膠封閉。
11.術後的處理:術中注意觀察病人反應,並注意保暖。術後測量患者血壓、脈搏,測量腹圍。送病人安返病房並交代患者注意事項,術後當天穿刺點口不要弄濕,盡量體位使穿刺口朝上;若腹壓高的病人,穿刺後需腹帶加壓包紮。
【注意事項】:
1. 穿刺需在治療室進行,穿刺過程中需護士在場配合。
2. 治療室的准備:(略)。
3.注意無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操作的物品擺放及操作應在操作台上(治療車)進行。裝剩餘腹水的容器不要放在地面,要放在治療車的底層。從穿刺管棄置腹水進入容器時,高度要適中,不要濺到四周。
4.穿刺過程要注意愛護傷病員。
『叄』 胸膜腔穿刺術的胸腔穿刺術安全指引
(1)穿刺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向患者講明穿刺的目的,介紹操作方法,交待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對於精神緊張的患者,通過說服、示範、誘導等方法,給予精神安慰,消除緊張、恐懼心理,與患者親切交談,鼓勵患者深呼吸,讓患者學會放鬆;協助患者取舒適坐位或高枕側卧位,避免患者看到手術器械和胸液,轉移其注意力 。
(2)穿刺中:胸穿時咳嗽易引起肺膨脹,穿刺針易損傷肺組織,囑患者穿刺過程中切勿咳嗽、深呼吸或說話,必要時以手示意通知手術醫生,患者欲咳嗽時即喝涼開水,可緩解咳嗽,咳嗽前將針退至皮下,劇烈咳嗽者應拔針停止操作。胸穿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防患者過度緊張,出現休克、呼吸困難等症狀;密切觀察患者有無頭暈、心悸、胸悶、面色蒼白、出汗,刺激性乾咳,甚至暈倒等胸膜反應。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狀時立即停抽液,拔出穿刺針,用無菌紗布按壓穿刺部位,並協助患者平卧,給予低流量吸氧2-5L/min,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血壓下降休克表現者,遵醫囑給予0.1%腎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並給於激素、補液等處理。控制抽液、抽氣速度,可避免發生復張性肺水腫及低血壓。第一次抽氣、抽液不要超過800~1000ml (交通性、張力性氣胸除外),抽液時間至少應控制在1h以內。對心功能較差的患者,首次抽氣、抽液量宜更小,600ml內更安全。如患者在減壓期間出現乾咳、嗆咳提示為復張性肺水腫的早期徵象,應立即停止減壓,一般不致於發生復張性肺水腫和低血壓。一旦發生肺水腫,應立即停止操作,准備相應搶救。肺水腫患者應給予酒精濕化吸氧,遵醫囑靜脈注射氨茶鹼、強心劑和速尿。及時治療肺水腫,避免加重原發病導致意外發生。如考慮液體、氣體較多時應盡量作胸腔閉式引流術,以減少並發症的發生。當活檢針從胸膜腔內拔出時,要立即用一手拇指堵住活檢孔,並按壓15min,有助於減少氣胸的發生。
(3)穿刺後:穿刺完畢,協助患者俯卧於病床,囑其卧床休息兩小時左右,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胸部體征的變化,尤其是體溫和呼吸的變化,聽取患者主訴,及早發現各種並發症。注意穿刺點有無滲血及液體漏出,患者若神態自如,呼吸平穩,再指導其離床活動。對於求中發生暈厥者術畢後,應協助患者卧床休息並繼續觀察30min;對於胸穿術中發生低血壓的患者,術後應繼續給予吸氧、補液治療。對於胸穿術中發生氣胸、出血以及肝臟損傷的患者應在術後採取相應的治療,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向患者通報穿刺結果,注意患者的思想、心態,主動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現實,適應生活,消除心理負擔,以積極的心態治療疾病,爭取早日康復。
『肆』 骨髓穿刺術的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選擇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後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此處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後上棘:位於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處骨髓含量豐富,當上述部位穿刺失敗時,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處骨質較薄,其後有心房及大血管,嚴防穿透發生危險,較少選用;④腰椎棘突:位於腰椎棘突突出處,極少選用。
2.體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時取仰卧位,前者還需用枕頭墊於背後,以使胸部稍突出。髂後上棘穿刺時應取側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卧位。
3.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直至骨膜。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肥胖者可適當放長,胸骨柄穿刺約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於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柄穿刺,穿刺針與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當穿刺針接觸到骨質後則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5.用乾燥的20ml注射器,將內栓退出1cm,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用適當力度緩慢抽吸,可見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內,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為宜,取下注射器,將骨髓液推於玻片上,由助手迅速製作塗片5~6張,送檢細胞形態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6.如需作骨髓培養,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養液內。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針腔被皮膚、皮下組織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進針太深或太淺,針尖未在髓腔內,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鑽入少許或再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上帶有血跡,再行抽吸可望獲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插入針芯,輕微轉動拔出穿刺針,隨將消毒紗布蓋在針孔上,稍加按壓,用膠布加壓固定。
『伍』 腹腔穿刺術如何操作
(1)術前告之排尿、模擬人體位正確 術前須排尿以防穿刺損傷膀胱;讓模擬人坐在靠背椅上(衰弱者可取其他適當體位如半卧位、平卧位或側卧位)。 (2)穿刺點選擇正確 選擇適宜的穿刺點: ①左下腹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此處不易損傷腹壁動脈; ②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處,此處無重要器官且易癒合; ③側卧位,在臍水平線與腋前線或腋中線之延長線相交處,此處常用於診斷性穿刺; (3)消毒、局麻操作正確 常規消毒。 戴無菌手套 鋪消毒洞巾,自皮膚至壁層腹膜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4)穿刺操作正確 穿刺前先測量血壓。 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膚,右手持20ml或50ml注射器,針經麻*醉處刺入皮膚後,以45度斜刺入腹肌,再與腹壁呈垂直角度刺入腹腔抽吸腹水 穿刺結束後,消毒針孔部位,並按住針孔3分鍾,防止腹水滲漏,加蝶形膠布固定,紗布覆蓋。大量放液者需加用腹帶加壓包紮
『陸』 怎樣練好靜脈穿刺技術
穿刺技術可以拿干凈的輸液管練習或者夏天的老一點絲瓜練,等練習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找到針頭進入血管時的落空感就好啦,一般成人進針角度15—30℃,稍微胖點的可以45℃進針,選擇血管最好選粗直有彈性的穿刺,如果是血管比較短可以從遠處進針或者針頭進入少點固定好,如果血管不好找,也可以看看大拇手指頭,但穿刺這個部位固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