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單元計劃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常常反思,有的老師為何不願意參加教研活動?為什麼有的老師認為教研活動是形式?怎樣的教研活動才有吸引力?
我想,最重要的是讓老師在教研活動中得到實惠,讓老師感到參加教研活動的確有收獲,的確有利於自己的專業化成長,的確有利於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有人分享,得到同行的認可,困惑與問題有人分擔,得到同行的幫助。
正是基於此,我們作為一名教研員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談一談對高效教研的理解,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同行們指正。
一、教研員的專業素養是教研高效的前提
作為教研員,工作性質決定要參與教學管理與指導,參與校本培訓,搞調查研究,發現和培養典型,搭建交流平台,推廣先進經驗,提高教學質量,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從另一方面看,課改要求教研員得首先成長起來,成為本地區先進教學理念的代表,不僅要研究本學科的知識和教學,而且還要懂得教育,善於引領。因而教研員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精通本學科的教材體系和知識結構。必須具備豐富的教學理論且具有前瞻性,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必須具備指導教師實踐的專業指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必須具有較高的研究素養和能力。這一切都在說明:學習、終身學習是工作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學習是工作,學習是生活,學習是一種責任,學習更是一個教研員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必須養成時時、處處學習的習慣,只有學習深入,教研才有底氣;只有學習精彩,生命才會精彩;只有學習成功,生命才會成功。因此,教研員只有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儲備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靈活運用教育理論、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才能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
二、教師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是教研高效的保障
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考,同樣的高效的教研活動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動參與,離不開教師的積極思考。影響教研高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層面的,包括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態度、廣度、深度,二是教研員層面的,包括教研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形式。所以高效的教研活動必須是通過教研員的精心設計組織、充分的調動教師積極的參與,主動的思考。
保障教師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教研活動就要做到
1.解渴:通過參加教研活動,能夠滿足教師的求知慾。
2.解難:教研必須有針對性、實效性。研究的問題應該是來源於課堂,植根於課堂,還原於課堂,運用於課堂,應該是教師們在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難題,這樣才會讓他們感覺到教研就像一場及時雨,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很有幫助。
3.解思:開闊視野,改變思維方式。教研要使教師學會自我反思,使得教師能夠站到更高的高度審視自己的教學,從而有可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思考教育教學問題,同時教研中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夠使教師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克服個人的局限性、片面性,拓展自己的視野。
4.解問:解決教師的困惑和疑問,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教師發展的持續後勁。教研也應該在這一方面發揮作用,為教師奠定廣泛的知識背景,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形成持續發展的後勁。
5.解法:在教研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指導教師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使教師能夠運用這些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激發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2. 參加教研活動的即時感想怎麼寫
這次參加了教研活動,雖然是「外行看熱鬧」,但還是認為外行也應積極參與研究,所以決定借這個機會跟大家碰碰思想,如果能讓大家覺得外行的視角也是值得重視的元素,那就是我最大的收獲了。
我一直認為,教研活動的主要價值在於促進教師的成長,所以其重點在「研」不在「教」,「教」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不論「教」得成功或失敗,「研」一定能有成果,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能成為「研」的成果。事實上,一堂課的成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能通過一堂課的研磨,發現舉一反三的規律——我不主張將在教研活動中的表現作為對教師考核的依據,就是因為這樣做往往導致在純凈的研究活動中摻雜多餘的東西,束縛大家的思維,影響對真理的探究,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我們又扎扎實實玷污了一次學術精神——為避免某些不應有的影響,我不想對所聽的課逐節加以評述,只想圍繞課堂評價標准,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其中列舉的一些案例,也只是為了證明某個觀點,並不代表對整堂課的評價。那麼,到底該怎樣評價一堂課呢?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業內也不乏新穎、時髦的理論,而我還是喜歡用最原始的方法對課堂作原生的解剖:
一看角色,講求「美」與「和」,要變「牽牛」為「放羊」。角色即人,即教師和學生。「美」是形象性標准,課堂上教者與學生的儀態、行為、語言,以及留下的其他印跡如板書、作業、作品,乃至營造的場景氛圍,都可以成為美的元素,都是課堂教學藝術性的直接體現,教者應想方設法挖掘、展現一切美的元素。這次活動中,我聽各位優秀教師上課,感覺如坐春風,美不勝收。「和」是協調性標准,主要看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的處理。我主張變傳統的「牽牛式」的師生關系為「放羊式」的關系,關鍵就在一個「放」字,要讓學生盡可能地自主解決問題,自主掌握知識,甚至自行探索、總結方法。生活中,我們看到放羊娃放羊,並沒有給每一頭羊拴一根繩子,但從不會走失一隻羊,其中的奧妙至少有三:一是豐草環境的吸引效應,二是羊群集體的同化效應,三是對特殊個體的關注效應,將類似的效應引入課堂,我以為就構成了教師主導作用的應有之義。我個人並不十分欣賞老師像一個強勢的導演來控制情節的發展,我以為教師只是學生的拐杖,拐杖存在的價值是為了最終被丟掉的,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將孩子們引到一片廣闊的求知天地,激發班級、小組等各種團體的學習活力,並對可能掉隊的一些特殊個體給予足夠的關注。在徐衛老師的語文課堂上,我欣喜地看到了強化學生主體作用的有益探索,但總體而言,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二看道具,講求「實」與「巧」,要變「時裝」為「武裝」。道具即教學設備與技術。「實」是選擇性標准,即是否從實際情況及需要出發使用合適的設備與手段。這次活動中許多老師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坦率地講,還是有一些老師為了展示圖片而展示圖片,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我認為這就是典型的裝飾做作,甚至是畫蛇添足。「巧」是功效性標准,講的是使用效果。我們曾經用過的道具很多,從最初的粉筆、機械教具,到後來電化教具、多媒體,及至今天的電腦、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設施與手段,形式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先進。關於道具的使用,我並不主張見了西瓜就丟了玉米,我認為用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用得巧,要產生教學效益,不能只是擺設,而應成為「武器」,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克敵致勝的作用,其中的「敵」就是通往教學目標路上的障礙。王璐老師上美術課,巧妙利用多媒體,融入體育、音樂等方面的元素,十分成功。我主張積極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過程的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模式的根本變革。通過這次教研活動,以及之前的教育信息工作調研,我非常遺憾的感覺,我們有一些學校,甚至是大家寄予厚望的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比我預想的要淺薄,應用探索也不夠深入,基本還停留在多媒體層面,沒有將網路手段引入教育教學過程。
三看過程,講求「順」與「活」,要變「捉迷藏」為「破迷宮」。過程即教學活動的推進與層遞,常常表現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我認為教學過程是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的有機結合,其中教應服從於學,學應服從於認知規律。在我看來,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式無外乎三種,一是「依葫蘆畫瓢」——模仿性學習,二是「想葫蘆畫瓢」——理解性學習,三是「沒葫蘆畫瓢」——探究性學習,其中模仿學習可能最具實效性,理解學習可能最具廣泛性,探究學習可能最具創造性。教學模式的設計需要根據學生、學科、教材等各種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合理安排上述方式的學習活動,我主張要更多地安排探究學習的活動。「順」是流暢性標准,要求教學活動的起承轉合要遵循教學規律,做到銜接自然有序。「捉迷藏」與「破迷宮」都有一個迷字,都有紛繁復雜的意思在內,但有一個最重要的區別,即前者的目標與方向不明確,後者則反之。「破迷宮」雖然看起來有點難,卻因為目標明確能引人入勝,「捉迷藏」則可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這次教研活動中,郭滿花老師上的數學課,猶如帶領孩子們登山,層層深入,最後勢如破竹,一氣呵成,給人痛快淋漓的感覺。「活」是生動性標准,要求充分利用演練、討論、競賽、評比各種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合作探究,促進師生互動,熱烈課堂氣氛,突破學習難關。這次活動中,何如老師上心理輔導課,導入方式新巧,很快激發了孩子們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效果很好。許世群老師、廖建政老師、何翠薇老師上英語課,抓住學科特點,在巧妙創設的情景中強化語言能力訓練,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3. 學習如何開展集體教研活動後的總結反思
當今英語課堂中評價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其目的是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樂趣和學習意願。 肖淑美老師在她的一課中為大家作了很好示範。她利用課余時間製作了許多不同顏色不同程度的笑臉圖,並在其後粘上一顆小吸鐵石,上課時以組為單位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給予適當地評價。聽過她平時的課就知道,因為此方法簡單、易行,她每堂課都有進行,所以同學們也是駕輕就熟。但我們有的老師卻僅僅為了上公開課才偶爾使用評價,這樣的評價即使再精彩,也無法深入孩子的心靈。真正有效的評價,必須做到有評有結,同時還要做到能夠貫穿始末。 反思自己的評價,也是時有時無,需要藉此整頓紀律時就用一下,不需要時就忘記了,沒有真正貫徹落實。同時應減少對於個人的評價,多以組的評價來代替個人評價,還要多增加一些生生評價,有時同學的評價比老師的評價更令人信服,更能增強同學們共同進步的動力。最後,經常做總結,例如一月一評,一學期一評,看誰得的笑臉數最多,以此推動班級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和氛圍。 面對一個班六七十個學生,讓我忘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經過這幾次的教研活動,又讓我對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有了新的認識,那麼今後我該如何在班上開展這樣的活動呢?首要解決的就是分組的問題,因為班級座位固定,桌椅擺放地又滿滿當當,所以調整座位是不可能的,只有採取就近原則,這樣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資源共享的學習機會,學習成績好的也可以帶動成績少差一點的同學,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 在觀看了各位經驗豐富、能力強、水平高的教師上完課後,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設計、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都是目的明確,方式新穎,生動有趣的,不僅活躍了課堂,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各種學習能力,真的是一舉多得。英語課堂中的活動主要有兩個層面的,一個是語言的機械操練活動,其目的是為了達到語言准確流利的目的,另一個較高層面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使得其語言能夠內化成為自己的語言。兩種活動都需要,但前者不可過多,太多了則達不到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即運用,太少了也不行,基礎不扎實是建不了高樓大廈的,空中樓閣只存在神話傳說中,因此要適當的設計一些機械操練活動,盡可能多的設計一些有意義的語言操練,同時注意難度系數,滿足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學習者。 需要思考的還有很多很多,我會在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出問題並解決它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