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8佛教禪修青少年夏令營
禪修班、夏令營……都只是一種形式,真正要明了禪修,一定要參悟大乘經典,識其義、明其理、照其修,定可修得正果。
❷ 佛法禪定是怎麼會事,怎麼入禪,
入禪定和練氣功的方式類似,都要求攝定神色。
練氣功開始一般要求意守丹田,練內禪定一般也可以將意念容集中在丹田或者念佛中。
學佛要能放下,學禪更需放下。開始的時候雜念很多,不要煩惱,更不要強求,眼、耳、嘴放鬆,放鬆,再放鬆,功到自然成。
❸ 請大神幫我解答困惑——免費佛教禪修夏令營怎麼樣
自己觀察一下夏令營的安排內容,看一下講經的內容自己是不是喜歡。具體的費用這塊,你看到哪個寺有組織,都可以打電話給客堂師傅咨詢相關信息的。
❹ 如何理解佛教寺廟禪修收費問題
正規的寺院,一般只收食宿費和工本費。
因為寺院的錢,都是居士和專香客捐給出家人的屬,屬於三寶的供品,在家居士消受不起,因此到寺院食宿,應該繳納食宿費,以及學習班禪修班工本費。
至於有些辦禪修班收費很貴,而且不是正規寺院,那就是做生意,(或者是有人利用寺院做生意),這種情況,建議不要去。這個商業時代,利用宗教做生意的情況很多,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這不是宗教本身的問題,而是那些利用宗教的生意人的問題。
❺ 德寶法師:佛教禪修直解 第一章 為什麼要禪修
禪的目標在於使人徹底安心,而下手處也是從安心入門。
安心有兩種,一種是版對權人生的方向、生命的意義已經不再猶豫困惑了,這是一種安心;另一種是心境處於平靜穩定的狀態,不管環境如何、際遇如何,他的心境始終不受動搖,這是另一種安心。
❻ 佛教各類修行方法詳細介紹分類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6)佛教禪修遠推廣方案擴展閱讀: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准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嘗、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盤;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幫助所有需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范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
❼ 佛教如何禪修
南傳上座部佛法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以此達到解脫。
我們日常說到的禪修,實際上指的是定、慧的階段。
其中定--------40種禪定方法-----四十種止業處,即是:十遍、十不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慧:--------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通過修行,可以見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單位,可以見到前世及來生,見證輪回,通過自己親證親見,達到解脫,具體闡述如下:
佛教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及精神現象組成,物質叫做色法,精神現象叫做名法。在具備禪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礎上,修習四界分別觀,之後在四界透明體當中,可以見到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色聚。色聚是不斷在生生滅滅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兩類色聚。通過智慧之光觀照色聚,會發現組成色聚的8-10種究竟色法,這就是物質世界的組成方式。
在照見物質組成後,通過修習名法,照見名法是由心、心所構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斷在生滅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鍾有上億個心及心所生起又滅去,你會發現名法生滅的速度是色法的十七倍。
通過這樣的修行,發現世界是由不斷生滅的名色法組成,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我、靈魂這樣的不變的東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靈魂等邪見。然後再通過修習尋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會發現名色法相續生起的原因是由於貪愛、愛。通過修習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見前世,通過追查名色法相續,可以照見名色法在將來的發展以及滅去的時刻,這樣可以照見來生。因此破除了對輪回的疑惑,破除了對佛法的疑惑。
這是佛法慧學十六觀智的前兩個階段: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
詳細的十六觀智的描述可以自己看《清凈道論》
❽ 如何修佛教禪定
禪定的先決條件
以下內容取自成觀法師著作《北美開示錄(一)》——之信位菩薩的修行「定心」
一切修行項目里危險性最高的就是修習禪定;習定很容易遭遇障難,若能克服障難,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為成就大所以須要投注的資本也較多。首先須具足修習禪定的「先決條件」然後才可以起修,切勿不明就理而盲修瞎練,那樣很容易出毛病。修禪定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第一、要懺除業障
業障重的人常一修禪定,就為魔所乘,或為魔所纏,以致壞了所修之法。有時壞了自己修法還不說,最糟糕的是,常會為魔所用,而壞他人修法。如是,自壞壞他,修行就一團糟了。我們放眼望去,當今之世,這種在修行中自壞壞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業障重的人,欲發心修殊勝之行,須先修學懺悔業障,等業障較輕薄之後,再進修勝法。
第二、修習禪定者須持戒
經上說:佛弟子須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凈;身心不清凈,極易為魔所擾。因為魔屬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凈戒,則與染法相應;與染法相應故,即為魔之內應,魔即得其便。又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能稱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或外道定。是故修習佛定者,必須同時亦持佛戒。
第三、修佛定者,須先通達佛之教理。
修禪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錯誤百出。尤其是禪定止觀法門及定慧法門,必須熟悉通曉。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門,切不可冒然修習禪定。當然,如果你只是一個星期中偶而靜坐一到二次,每次單盤坐個二十到三十分鍾,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進的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這種情形下,已非偶一為之的玩票性質,就應照上面所說,一一完成准備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善知識在旁就近指導才好。設若無人指導,自己又一知半解,糊里糊塗就盤起腿來坐,只覺得禪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裡好奇,想「玩一玩」這斷然是不行的;須知習定是「修道」非同兒戲。這種半玩票的修法,最好還是趕快停下來,不要繼續玩下去;須「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會出事。
❾ 佛教,打坐,禪定,數息,修行,南懷瑾
修和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為基礎的
在「修」之前,要對基本要義有一個思回維和理解的過答程,這是「學」,修之後,則是更需要對法義的加深理解,又是「學」,加深理解之後進一步再修,反復循環,所以,「學」與「修」,就如同雞和蛋一樣。
另外,朋友提到了唯識學,慧學中,唯識很關鍵,但是一些簡單的法義也很重要,比如四聖諦、無常、六度波羅蜜等等,尤其在實際行持中,「修」往往和這些簡單的法義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受到別人誤解或誹謗,從"修"上講,我們或持咒或數息或觀想等等,以此來戰勝嗔心,就」學「上講,我們就是將所學的忍辱波羅蜜運用到實踐中去,既是「修」又是「學」。
❿ 佛教禪定
有了神通也在輪回中,神通還不如業力,要它幹嘛,要入禪定必須以解脫的目的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