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開辦農民夜校培訓方案

開辦農民夜校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1-01-23 01:59:48

㈠ 農民夜校學習有哪些有效的組織形式

要做到「以人為本」,就要以群眾怎麼方便學就怎麼教,群眾需要什麼就教什麼。要做到精準,就要充分調查了解群眾家庭人員、文化程度、技術技能、種養殖習慣及實際學習需求等情況,借鑒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經驗,分類建立農民夜校群眾檔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需求的群眾,分類採取課堂教學、送學上門、網路教學等形式,精準設立教學課程和教學規劃,只有打破「一刀切」、「一鍋煮」的傳統模式,真正做到結合不同類型群眾生產生活和實際需求出發,才能真正調動群眾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的自身動力,農民夜校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㈡ 農民夜校半年總結

民工夜校教學提綱

第一節 民工夜校培訓計劃

為保證 工程順利安全地按期完成,我項目部特對所有進場施工的操作人員進行夜校培訓,保證所有進場的人員能保質保量安全地完成各自的生產任務,特製定以下培訓計劃:

教學內容:
一、 進行安全基礎知識、法規、法制教育
1、 黨和國家的安全方針、政策;
2、 安全生產法規、標准和法制觀念;
3、 本單位施工過程及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紀律;
4、 發生事故後如何搶救傷員、保護現場和及時報告;

二、 進行現場規章制度和遵章受紀教育
1、 本項目施工特點及施工安全基本知識;
2、 本項目安全生產制度、規定及安全注意事項
3、 本工種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4、 防火、毒、塵、爆知識及緊急情況安全處置和安全疏散知識;
5、 防護用品發放標准及使用的基本知識;

三、 進行本崗位安全操作及班組安全制度、紀律教育
1、本班組作業特點及安全操作規程;
2、班組安全活動制度及紀律;
3、愛護和正確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設施)及個人勞動保護用品;
4、本崗位易發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範對策;
5、本崗位作業環境等安全要求;
教學計劃:
一、 對第一批剛進場的施工操作人員進行入場技能培訓和安全教育;
二、 在每周四晚對所有施工操作工人進行強化培訓和教育;

第二節 開學典禮
——主講部門:項目經理部
一、項目基本情況介紹
二、進場三級教育
第一級教育:進行安全基本知識、法規、法制教育;
第二級教育:進行現場規章制度和遵章守紀教育;
第三級教育:進行本工程崗位安全操作及班組安全制度、紀律教育。

第三節 民工夜校的重要性、農民工權益保護
——主講部門:政治工作部
一、創建民工夜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是建築業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大政策方針的一項重要舉措;
2、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是為了提高建築業勞動生產率,促進建築業又快又好發展;
3、創建農民工業余學校,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農民工在物質、文化、政治和維權等各方面的需求,使農民工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創建農民夜校的意義體現在「五個促進」
1、促進了農民工綜合素質提高;
2、促進了企業規范化管理;
3、促進了工程質量的安全生產;
4、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5、促進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
三、當前形式下提出創建民工夜校的主要目的
1、提高建築業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
2、維護建築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保證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
4、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如何利用工會組織維護民工權益
1、工會維權的必要性;
2、工會組織維護農民工經濟權益;
3、工會組織維護農民工政治權益;
五、建築職工職業道德規范
1、農民工職業道德規范;
2、項目經理職業道德規范;
3、工程技術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4、管理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5、施工作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6、後勤服務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六、工會維權的應對措施

第四節 建設行業質量安全、文明施工規定
——主講部門:安全科
一、 質量安全方面
1、勞動安全法律、法規:«勞動法»安全條款部分、«
建築法»安全條款部分、«刑法»事故處理部分、«四川省勞動安全條例»、«成都市建築施工現場監督管理規定»;
2、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紀律、責任制、安全目標、安全組織機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重點;
3、安全教育:三級安全教育分類及內容、連續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內容、針對性安全教育要求及內容;
4、安全檢查:安全檢查標准、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檢查、班前和班後安全檢查及巡查;
5、«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6、«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7、«砼結構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8、«屋面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二、文明施工方面
1、創建標准化文明施工現場的目的和意義;
2、「景觀化、標准化」的具體要求;
(1)場容場貌:施工現場維護牆及「五牌一圖」要求、施工總平面布置、材料堆碼、場地硬化及綠化、防塵等要求、場內各類標識的設置、建築及生活垃圾及污水的處理;
(2)防護設施:腳手架的搭設、三寶、四口、五臨邊的防護、各類機具設備的維護;
(3)後勤管理:辦公區域、職工宿舍。
三、外來從業人員有關政策

第五節 公司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等情況
——主講部門:行政科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1、各級成立機構,落實人員、職責;
2、制度具體組織措施;
3、制度應急救援預案;
4、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
5、公司的相關管理制度。
二、安全保衛工作
1、成立機構、落實人員職責,健全相關設施;
2、制定檢查實施工作標准和相關管理制度;
3、人人參與,全員落實「三不傷害「、預防事故的要求;
4、保衛人員工作責職,加強治安防範,搞好內部保衛工作。
三、計劃生育
1、國家政策法規;
2、計劃生育指標;
3、民工住宅管理制度;

第六節 農民工勞動合同、技能鑒定情況
——主講部門:勞動管理處
一、簽訂農民工勞動合同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1、簽訂勞動合同可以有效地維護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
2、簽訂勞動合同有利於用人單位自主用人,也有利於勞動者自己選擇職業;
3、對農村流動就業的勞動者而言,簽訂勞動合同更是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手段;
二、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
1、勞動合同期限;
2、工作內容;
3、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4、勞動報酬;
5、勞動紀律;
6、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7、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三、按照勞動合同條件,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是農民工維權的主要途徑;
四、如何做好勞動保護工作;
五、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考試的意見及作用。

第七節 工程施工技術、操作技能知識
——主講部門:工程部
一、常用建築材料
1、水泥;
2、鋼材;
(1)光圓鋼筋(圓鋼);
(2)熱軋帶肋鋼筋(月牙肋);
(3)熱軋帶肋鋼筋(月牙形盤卷);
(4)鋼筋焊接。
3、砂;
4、卵石、碎石;
5、燒結普通磚;
6、燒結多空磚、規格由供需雙方協商。
二、施工技術及操作技能
1、混泥土;
2、砂漿;
3、什麼叫鋼筋砼;
4、鋼筋砼有那些優缺點;
5、什麼是鋼筋的保護層;
6、鋼筋保護層厚度是指什麼;
7、鋼筋保護層作用是什麼;
8、鋼筋砼的受力鋼筋應布置在各種梁的哪些位置;
9、砼振搗不實有什麼危害;
10、懸挑構件的澆築順序;
11、墊層的作用有那些;
12、砼為什麼會產生麻面;
13、對於表面不再裝飾的砼部位出現麻面應怎樣修補;
14、使用插入式振搗器操作時,為什麼要做到快插慢拔;
15、造成牆、柱底部「爛根)的原因是什麼。

第八節 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生產標准規范
——主講部門:質管辦
一、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相關條文學習
1、我國現行的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文件;
2、從業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3、生產安全事故應承擔法律責任(刑法)。
二、施工現場基本安全知識
1、建築施工現場的基本特點;
2、建築施工現場最容易發生的事故種類;
3、施工現場最基本的安全生產保障措施及常識。
三、施工現場安全
1、安全生產紀律;
2、門衛制度;
3、安全教育制度;
4、安全生產檢查制度;
5、安全生產獎懲辦法及聲音處罰實施細則;
6、文明工地管理規定;
7、治安保衛、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8、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9、傷亡事故報告制度;
10、勞動保護用品發放管理規定;
11、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四、近期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1、物體打擊;
2、高出墜落;
3、機械傷害;
4、觸電傷害。

第九節 項目工會及勞動保護的重要作用
——主講部門:項目黨支部
一、勞動保護概念和勞動保護方針
1、勞動保護概念和方針;
2、為什麼主講「安全第一」?
二、施工現場職工必須遵守的個人勞動保護規定
三、建築施工現場必須遵守的安全生產的「六大紀律」
四、項目黨組織和工會的重要作用

第十節 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等相關知識
——主講部門:勞動管理處
一、職工工資
1、工資分配形式;
2、用人單位必須按勞動合同的約定支付勞動者的工資;
3、工資應以法寶貨幣支付;
4、用人單位應將工資發放給勞動者本人;
5、用人單位可委託銀行待發工資;
6、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不得剋扣或故意拖欠勞動者工資;
7、成都市人民政府每1-3年發布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二、社會保險
1、你有權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
2、成都市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參加綜合社會保險繳費基數;
3、參加綜合保險享受的待遇。

第十一節 項目經理部安排的學習內容
——主講部門:項目經理部
根據進場人員、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

㈢ 試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現在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建設"新村莊",把房子建得漂亮整齊就行了;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等、靠、要"的思想比較明顯;也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還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陣風",不過說說而已。這些認識,都是沒有深入學習把握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真諦所產生的誤區。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的目標要求,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群眾,又造福群眾,它同我黨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是一致的。這20個字體現了"四個文明":從社會文明建設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具體來說:

生產發展,主要是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

生活寬裕,主要是指農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生活條件更好。生活寬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

鄉風文明,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的需求。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

村容整潔,主要是指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穩定,村容村貌整潔。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農村黨組織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民主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結合我省的實際,積極推進有廣東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思路是"五新":

第一,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培育新農民。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的素質。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久之計。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決定農村經濟的興衰,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要認真組織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緊密結合城鄉勞動力市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採取舉辦培訓班、開辦農民夜校、送科技下鄉、開展電化教育等多種形式,努力培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要不斷探索建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為造就千千萬萬合格的新農村建設者提供製度保證。

第二,促進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營造新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農村和諧發展、農民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一是要制定整體規劃。要按照方便生產生活、美化綠化環境、節約保護耕地、尊重文化傳統的原則,制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二是要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推廣創建"生態文明村"的經驗,通過"四通五改"(通路、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造住房),改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建設干凈、整潔、優美的新農村。三是要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完善農業發展綜合配套體系,不斷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

第三,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新產業。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才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要根據實際情況,推廣農業科技,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集約農業、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多元發展的農村經濟新格局,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協會的發展模式。要促進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產業鏈向農村延伸,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支持農民建公司、建基地、建協會,深化農村流通體制發展,全面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村和農業的加快發展。

第四,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新風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不竭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一是要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引導農民自強不息謀出路,千方百計求發展,互助互利抓生產,同心協力建家鄉,顧全大局促穩定,遵紀守法保平安,注重學習增才幹,勤勞致富奔小康。二是要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戶活動。通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新風,破除陋習,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增強現代意識,摒棄宗族觀念,努力形成安居樂業、鄰里和睦、民風淳樸、文明祥和的氛圍。三是要深化改革農村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掃除"黃賭毒",禁止"六合彩"賭博,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第五,促進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形成新機制。形成農村良好的管理機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一是要不斷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努力提高"兩委"班子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村民調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村民調解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培育村民自治意識,完善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實現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要進一步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制度。自覺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促進村務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善於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近些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開展建設新農村運動,包括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和日本、韓國等。其中韓國的"新村運動"尤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

韓國的"新村運動"開始於1970年,當時正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始。 "新村運動"的第一階段主要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草屋頂改造、道路硬化、改造衛生間、供水設施建設如集中建水池或給水井加蓋、架橋、蓋村活動室等20種工程項目,政府免費分給每個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戶約4袋,每袋50斤。第一年下來,50%的村幹得不錯,政府加撥500袋水泥、1噸鋼筋。1974-1976年,"新村運動"進入以增加收入為主的全面發展階段。政府推出增加農、漁民收入計劃,支持農村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1974年達到大米自給,1975-1978年實現自給有餘,畜牧業、漁業、林業也都有了較快發展。1977-1979年為"新村運動"的第三階段,主要是發展農產品加工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工業。1977年為韓國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政府推出了"建設新村運動增加收入綜合開發事業"規劃。1978年韓國農村企業達到384個,1980年增加到790個。從1970-1980年的十年間,韓國政府財政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相當於財政支出的1%。參加新村運動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效果十分明顯。上世紀60年代,韓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1962年人均GDP僅為82美元,農業增加值佔GDP的43%,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的63%。全國250萬農戶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農戶通電,5萬個自然村只有60%通汽車。"住草房、點油燈、吃兩餐"是當時韓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但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到2004年,韓國人均GDP已躍升至1.4萬美元,城鄉居民收入為1∶0.84,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特點有六個方面:

一是強調弘揚"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這種精神後來擴展到城市,發展為民族自立、身土不二、事業報國的國民精神。政府設置了獎勤罰懶的機制,重在激發村民內部的積極性。

二是讓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政府大力倡導、支持新村運動,但具體上什麼項目,完全由農民自己選擇。每個村選出新村建設指導者,負責組織大家的行動,里長(即村長)只管服務。指導者不拿報酬,但政府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是政府提供物資、資金和技術支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民居建設,政府除給予必要的建材、資金支持外,還幫助搞村鎮建設規劃,推薦了12種標准住宅圖紙,道路橋梁建設由政府派技術人員指導。為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政府還向農民普遍發放長達30年的長期低息貸款,爭取國際組織貸款。

四是注重搞好骨幹培訓。韓國中央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培訓機構。中央新村運動研修院是專為培訓新村運動骨幹而建立的。培訓期間從早晨6點到晚上11點都安排活動,公務員與農民選出的指導者同住同吃,共同討論。總統也曾到研修班與學員一起聽課、討論。

五是強化各級公務員的責任。政府要求,面、邑(相當於鄉鎮)和市郡(相當於縣市)兩級公務員每人都要聯系4個村進行幫扶;道(相當於省)一級課長和局長要負責一個郡;中央內務部(主管部門)的課長和局長要負責一個道。對縣鄉兩級公務員實行獎罰分明的新村建設考核制度,幫扶幹得好的提拔,幹得不好的調往山區和島嶼去工作。

六是發動全社會幫助農村建設。政府要求各界名流、知識界人士和企業老總,都要與新村建設指導者一起培訓,盡其所能支持新村運動。從而不僅支持了農村發展,而且使新村運動發展為國民精神運動。

㈣ 創辦農民夜校普及新知是為什麼

創辦農民夜校普及新知 涼山新風氣鼓足致富信心

鋼梯修好了、電通了、4G信號覆蓋了、農家樂開業了……一年多來,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勒爾村勒爾社,這個被外界稱為「懸崖村」的地方發生了很多變化。最大的變化是這里的村民致富信心被點燃了,干勁一個比一個大。

畢業於成都鐵路衛校的杜基布池是涼山首批「9+3」免費教育計劃學生之一,目前留校負責「9+3」工作。「抓住走出大山的機會,才有告別貧困的希望。」杜基布池說,教育有助於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消除陳規陋習,從洗臉洗腳坐板凳做起

「兩個叔叔過世時,我殺了幾十頭牛羊,兩萬多元欠債現在也沒還上。」金陽縣馬依足鄉馬依足村貧困戶賈巴日者至今還後悔。受傳統文化影響,涼山貧困地區群眾「養豬過年、養羊禦寒、養雞換鹽巴錢」的輕商觀念,「以酒當茶、殺牲待客、好要面子」的傳統習俗,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尚未消除。

精神貧困是一大頑疾。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曾痛陳窮根,貧困群眾觀念落後、幹部工作能力不夠,都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攔路虎。涼山不僅要解決「物質貧困」,更要下決心解決「精神貧困」。改變落後傳統習慣是一場艱巨的思想革命,移風易俗融入現代生活絕非一日之功。

涼山堅持教育與引導並舉,以「板凳工程」為切入點,引導群眾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鋪、不用鍋庄用灶台,從「五洗」做起,養成現代文明習慣。

普格縣特補鄉特補乃烏村是四川省某公司精準扶貧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定點幫扶村,全村轄有6個村民小組,307戶1122人,其中,貧困建卡戶63戶216人,村民均為彝族。自2016年3月以來,在該公司的幫扶下,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條件已基本形成,也在慢慢克服「歷史遺留問題」,逐漸形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氛圍。

村民莫日聰家裡5口人,之前經濟收入一直較低,近幾年種烤煙,家裡攢了一點錢。按照標准,他得到了3.5萬元的建房補助,住進了樓房。現在生活過得好一些了,習慣也在改變。以前妻子蹲在地上做飯,大家圍著火在地上吃飯;現在改用灶台做飯,一家人上桌吃飯。今年以來,村裡開展「五洗工程」(洗臉、洗腳、洗碗、洗衣、洗澡),莫日聰家的習慣也慢慢改變,家裡人衣著更整潔,臉上乾乾凈凈。

向陳規陋習宣戰,昭覺實施的「五項革命」,首先針對的就是紅白事。普格縣東山鄉的《村規民約》第九條規定:「喪事宰牛不超過10頭,喜事殺豬不超過15頭,鄰里之間紅白喜事禮尚往來不準超過200元。」

涼山全面開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引導群眾主動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新風正氣。今年1月,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命名首批「四好」村1481個,涼山佔了76個。

㈤ 成人教育的理論實踐

成人教育原興於歐美,但各國闡述不一。在 1966 年於美國愛塞特市召開的第一次成人教育比較研究國際會議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學者認為:成人教育是那些不再進入正規和全日制學校的人們藉此可以連續地有組織地活動,自覺地、有目的地促使自己在信息、知識、工作技能、欣賞能力與態度等方面發生變化,或以認識並解決個人或社會的問題為目的。
《不列顛網路全書》下的定義是:為年齡已達到足以工作、投票、戰斗、結婚的人以及已經完成了在兒童時期開始的連續教育學習階段的人們所設的一切種類的教育。美國一些學者認為是成人為了使知識、觀點、價值或技能發生變化而從事的系統、持續的學習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76 年召開的第19 屆教育大會上提出的關於成人教育的建議和1985 年召開的第四次國際成人教育會議。
中國過去稱社會教育,旨在使成年人接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民眾教育館及大眾傳播媒介等所提供的一切教育機會。中國的成人教育作為有組織的系統、連續教育過程始於 20世紀初。如為貧苦民眾開辦半日學堂,也稱補習學校;在企業職工中舉辦識字班、技術培訓;農村則出現「農業夜校」、「耕余補習班」等。1919 年五四運動後,伴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革命群眾運動的發展,以工農民眾為主體的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的成人教育以不同形式和內容在各地興起。如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城市舉辦的工人補習學校、夜校;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辦的農民夜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廣泛設立冬學、夜校、識字班等,在群眾中開展識字教育、生產知識教育、時事政策教育和衛生常識教育;設立幹部學校、黨校等,對幹部進行政治理論、軍事、業務知識教育。與此同時,國民政府曾頒布《實施全國農業推廣計劃》,設置推廣委員會,向農民傳授農業科學知識。陶行知、晏陽初、黃炎培等教育界人士也曾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和為在職職工及失業人員舉辦文化補習、職業技術教育。
1949 年 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要加強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成人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而與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50 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掃除文盲運動,同時開辦了各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60 年代初步形成從初等到高等多種形式和層次的成人教育體系。「文革」期間,成人教育基本停頓。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成人教育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農村著重進行掃除文盲和農業實用技術知識教育;工廠、礦區和企業進行了職工初中文化補課和初級技術知識補課;成人高等教育除恢復函授、夜大學、業余大學外,還舉辦了中央電視大學,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設了幹部管理學院。
1987 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提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以及需要轉換崗位或重新就業的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對已經走上崗位而未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勞動者進行基礎教育;對已經在職而達不到崗位要求的中等或高等文化程度和專業水平的人員進行文化和專業教育;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行繼續教育;對全社會的成人進行社會文化和文明生活教育。
1992 年,全國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81.43 萬人,成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 91.47 萬人,成人初等學校在校學生828.89 萬人。農村接受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的農民達 4400 萬人次,城市接受各種崗位培訓的職工達 4000 多萬人次。

㈥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概述
成人教育是指整個有組織的教育過程,不論其內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規的或是非正規的,不論是延續或是取代學校和大學進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業的學徒訓練。通過這個教育過程,使社會成員中被視為成年的人增長能力、豐富知識、提高技術和專業資格,或使他們轉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發展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均衡而獨立發展兩個方面,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得到改變。

[編輯本段]1、成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成人教育原興於歐美,但各國闡述不一。在 1966 年於美國愛塞特市召開的第一次成人教育比較研究國際會議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學者認為:成人教育是那些不再進入正規和全日制學校的人們藉此可以連續地有組織地活動,自覺地、有目的地促使自己在信息、知識、工作技能、欣賞能力與態度等方面發生變化,或以認識並解決個人或社會的問題為目的。《不列顛網路全書》下的定義是:為年齡已達到足以工作、投票、戰斗、結婚的人以及已經完成了在兒童時期開始的連續教育學習階段的人們所設的一切種類的教育。美國一些學者認為是成人為了使知識、觀點、價值或技能發生變化而從事的系統、持續的學習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76 年召開的第19 屆教育大會上提出的關於成人教育的建議和 1985 年召開的第四次國際成
中國過去稱社會教育,旨在使成年人接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民眾教育館及大眾傳播媒介等所提供的一切教育機會。中國的成人教育作為有組織的系統、連續教育過程始於 20世紀初。如為貧苦民眾開辦半日學堂,也稱補習學校;在企業職工中舉辦識字班、技術培訓;農村則出現「農業夜校」、「耕余補習班」等。1919 年五四運動後,伴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革命群眾運動的發展,以工農民眾為主體的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的成人教育以不同形式和內容在各地興起。如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城市舉辦的工人補習學校、夜校;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辦的農民夜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廣泛設立冬學、夜校、識字班等,在群眾中開展識字教育、生產知識教育、時事政策教育和衛生常識教育;設立幹部學校、黨校等,對幹部進行政治理論、軍事、業務知識教育。與此同時,國民政府曾頒布《實施全國農業推廣計劃》,設置推廣委員會,向農民傳授農業科學知識。陶行知、晏陽初、黃炎培等教育界人士也曾倡導鄉村教育運動和為在職職工及失業人員舉辦文化補習、職業技術教育。1949 年 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要加強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成人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而與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50 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掃除文盲運動,同時開辦了各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60 年代初步形成從初等到高等多種形式和層次的成人教育體系。「文革」期間,成人教育基本停頓。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成人教育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農村著重進行掃除文盲和農業實用技術知識教育;工廠、礦區和企業進行了職工初中文化補課和初級技術知識補課;成人高等教育除恢復函授、夜大學、業余大學外,還舉辦了中央電視大學,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設了幹部管理學院。1987 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提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以及需要轉換崗位或重新就業的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對已經走上崗位而未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勞動者進行基礎教育;對已經在職而達不到崗位要求的中等或高等文化程度和專業水平的人員進行文化和專業教育;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行繼續教育;對全社會
的成人進行社會文化和文明生活教育。1992 年,全國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81.43 萬人,成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 91.47 萬人,成人初等學校在校學生828.89 萬人。農村接受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的農民達 4400 萬人次,城市接受各種崗位培訓的職工達 4000 多萬人次。
[編輯本段]2、關於成人教育概念的幾個問題
而今,在成人教育的概念方面尚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今陳述一二,供讀者參考。
通過職工學校、夜大學、廣播電視學校、函授學校等對成年人進行的教育。
(1)成人教育的定義
什麼是成人教育?有人說,為成人提供的各級各類教育,即為成人教育。這樣的界定不可說不對,但也不全對。這是一種不完整、不科學的詮釋。依照這種觀點,是否可以認為:將普通教育的體系、觀念、內涵及方式方法等等照搬給成人,就是成人教育了呢?我看不是。成人教育是一個極為嚴格的科學概念,它有自己的宗旨、內涵,有自己的本質特點及規律,與普通教育分為兩個不同的教育范疇,兩個不同的教育體系。
成人教育的本質特徵是由其教育的對象——成人決定的。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以成人的方式指導教育的過程。成人是成熟的人,有經驗的人。成人期意味著成熟和經驗。帕特森認為:成人期意味著一種社會的身份及地位,它涵蓋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諾爾斯用「社會成熟性」判斷一個人是否為成人。他認為:當某人的社會成熟性達到了某一水平,如能夠承擔某些社會責任,便可視為成人。進而言之,一個人進入成人期意味著個人的自我認知及他人對其的認知均得到認可,即認為他達到了社會成熟性的某一水平。而這一水平是與其所處的社會的成人身份相適應的。
從教育學的觀點看,當我們說一個人進入成人期意味著其認知能力及學習能力均達到了成熟的水平。如能夠運用經驗去認知周圍的事物、能夠自導學習的過程等等。諾爾斯曾將成人學生與兒童學生作了比較,指出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首先,他認為:成人是自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成人系指能夠獨立地指導和控制自己行為和活動的人。因此,在制定和實施教育計劃時,應把成人的自學能力考慮進去。第二,成人學生是具有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人,這些經驗增強了他的認知能力。經驗是成人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資源。第三,成人是主動學習的,成人是帶著解決工作及生活中的問題這一動機來學習的,學習的目的相當明確,學習的態度相當主動。其學習的效果顯然優於兒童。諾爾斯為此提出了成人教學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成人教育的概念應根據成人的這些特質界定為:由那些具有成人特質的人承受的教育過程。這是成人教育有別於普通教育的根本所在。
諾爾斯指出:成人教育至少有三個涵義。第一,它是成人學習的過程。第二,是由一些機構為實現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標而組織的一套活動。第三,它是社會實踐的第一領域。
(2)成人教育的特徵
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普通教育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完善的關系。它們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教育體系,即終身教育的體系。成人教育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社會性、非正規性。
a.社會性
成人教育的社會性表現為社會組織、全民參加。它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教育活動。成人教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影響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改革。所以成人教育作為一種政府行為,體現為一種社會政策。如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消除失業與貧困等等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成人教育。 但成人教育又是一項全民參與、共同管理的事業。在極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非政府行為,即在國家政策、法規的指導下的全民性的自我教育活動。是一種非官方的、社會性的、民間的教育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其主流是社會力量辦學。 成人教育的社會性還表現為它擁有最廣大的學習者群,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及個人的教育需求,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b.非正規性
也許有些人不同意我的這種說法,以為這一結論意味著降低成人教育的層次、水平。其實不然,非正規性系指成人教育的組織形式及行為方式超越了常規,採取的是一種非傳統教育的教育方式。非正規性是成人教育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使成人教育具有極強的應變能力,極強的靈活性,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及個人的教育需求。 成人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普通教育的一種完善和補充。依照終身教育的觀點,人在完成正規的、普通的教育之後,仍需要繼續接受教育,直至終生。而這些教育通常以非正規的方式予以提供和組織。 成人教育的非正規性要求它打破傳統的、學校教育的觀念、模式及方法去組織適合社會及成人各種教育需求的活動。如在成人學歷教育中取消傳統的學校教育的學年制,採用適合成人學習特點的學分制。在教學中,打破傳統的學科性教學體制,採取「因需施教」的教學原則等等。 成人教育的非正規性要求我們突破學歷教育的束縛,大膽地組織形式多樣的、非學歷的、非正規的、以滿足個人教育需求和志趣愛好的文化生活教育活動,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就是說,除了少量的學歷教育外,成人教育應以繼續教育和社會文化生活教育為其辦學的主導方向。 成人教育的非正規性決定了它有極強的應變機制和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也應該依據社會發展的需求與變革,依據社會成員個人教育需求的變化,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辦學方向、教育計劃及教學體制,及時地調整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知識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傳授給成人。
(3)成人教育的目的及類別
a.成人教育的目的
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教育機會,提高國民素質,實施終身教育。 實施成人教育的最初目的是為那些社會的貧困階層或因其它的原因失去受教育機會的人提供第二次機會,以實現社會的公正和教育機會的均等。所以,成人教育往往是政府的一項社會政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人的素質的要求提高了。進入60年代,「終身教育」的主張被提了出來,它的提出引起了當代教育觀念的轉變。「將教育實施於人生的始終」的理論逐漸為世界各國所認知、所接受。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成人教育的發展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標,終身教育的理論驅動著成人教育事業,成人教育也自覺地將自己納入這一新的教育體系。所以,實施終身教育成了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b.成人教育的類別
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劃分為四大類。這四大類分別是:補償教育(含掃盲教育、文化基礎教育、學歷教育)、繼續教育、成人職業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
補償教育。它曾經是成人教育的主導方向和基本類別。其目的是為那些因各種原因失去受教育機會或未完成正規的基礎教育的人提供第二次教育機會,這類教育帶有明顯的補償性質。
繼續教育。它應成為當今成人教育的主流。繼續教育系指為那些已完成正規的學歷教育的人繼續提供以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為目的的教育。
成人職業教育。它是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或提高成人就業或從業的能力。成人職業教育分兩類:一類是社會性的成人職業教育,即由各類各級社會性的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的機構提供的教育。這類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擴大成人就業的機會。二類是企事業內的職業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在職人員的職業能力。企事業內的職業教育以開發企事業內的人力資源、提高企事業生存和競爭的能力為根本的目的。作為一種人力投資被企事業納入自己的經營管理范疇,是經營管理工作的一個環節。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工商企業行為,超出了教育的范疇,是具有雙重性質的職業教育。
社會文化生活教育。它是一種覆蓋面最廣的成人教育。它以滿足社會成員個人的教育需求為目的,組織、提供各種非正規的、非學歷的教育活動,是最具個性色彩、最自由的、非功利主義的成人教育。社會文化生活教育是提高國民精神文化素質的最佳組織形式。

閱讀全文

與開辦農民夜校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為公司市場營銷戰略研究 瀏覽:967
企業校園宣講會方案策劃書 瀏覽:347
團隊聚會游戲策劃方案 瀏覽:507
運營市場營銷的區別與聯系 瀏覽:359
市場營銷就業前景怎麼樣 瀏覽:24
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179
中小學音樂培訓機構管理方案 瀏覽:698
教育咨詢策劃方案 瀏覽:570
幼兒英語dm推廣方案 瀏覽:304
畫畫培訓機構聖誕節策劃方案 瀏覽:877
夢芭莎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975
市商務局業務知識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98
汽車市場營銷觀念 瀏覽:258
培訓學校課外活動課策劃方案 瀏覽:142
聚美優品促銷活動 瀏覽:658
村電子商務發展方案 瀏覽:747
浙大市場營銷畢業自我鑒定 瀏覽:168
梨城電子商務 瀏覽:129
農信社貴金屬營銷活動實施方案 瀏覽:960
服裝尾部質檢培訓方案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