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

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

發布時間:2021-10-21 12:39:01

Ⅰ 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1、阿昌族:採茶

2、白族: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羊皮襖、保安刀

4、布朗族:彈唱

5、布依族: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朝鮮族:跳板、長鼓舞

7、達斡族:剪紙,打曲棍球

8、傣族: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德昂族:象腳鼓舞

10、侗族: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馴鹿、爬犁

16、高山族: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善於梯田

19、哈薩克族: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廟會,舞龍

21、赫哲族: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族: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跳舞、過節打獵

28、黎族:打柴舞

29、僳僳族:上刀桿

30、珞巴族:男人狩獵、女人種茶

31、滿族: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

34、蒙古族: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種植水稻、玉米

37、納西族:東巴舞,臘染

38、怒族: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族:羌寨

41、撒拉族: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

42、畲族:過節喝綠曲酒、景寧畲族綠曲酒

43、水族:過節潑水

44、塔吉克族:清掃塵土

45、塔塔爾族:製作各種糕點

46、土族: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擺手堂

48、佤族:甩發舞

49、維吾爾族: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過節炸油餅,吃手抓肉和抓飯

51、錫伯族:講究禮儀

52、瑤族:盤王節、長鼓舞

53、彝族:虎節

54、裕固族:包餃子(用作凍餃)、炸油餜子、饊子

55、藏族:藏舞,布達拉宮

56、壯族:織壯錦

(1)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擴展閱讀:

一、民族構成

經過民族識別,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二、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Ⅱ 白族生活的習俗

1、白族禮儀習俗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愛幼,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白族喜歡敬茶待客,同樣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

2、白族節慶習俗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聞名遐爾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於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並祭之。

3、白族婚俗習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繞「8」字。

4、白族飲食習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白族大都喜飲酒、飲茶。

(2)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擴展閱讀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禁止在河裡洗屎布、禁止向河裡扔廢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裡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長輩面前說丑話臟話,忌外人闖入產婦房間,忌孕婦進入新房。忌坐在門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邊吹樹。

Ⅲ 白族穿什麼樣的衣服 有哪些著名建築物 有哪些節日

服飾:

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建築:

白族具有我國石窟造像的共同點又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石刻藝術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來修建的雞足山寺院建築群,斗拱重疊,屋角飛翹,門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層層的人物花鳥,巧奪天工,經久不圮。

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3)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擴展閱讀: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

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湯。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

Ⅳ 白族的風俗有什麼

白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的風俗主要有以下這些:

一、飲食風俗:
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白族飲食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

二、婚嫁風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禮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婚禮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三、禮儀風俗: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四、娛樂風俗: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白族山區森林密布,藤條縱橫林間,農民與山民平時采蕎伐木,砍柴取暖,常於藤條蔓枝過手,練就盪藤攀索的本領,極喜愛盪鞦韆的活動。每年春節,山區,常在大榕樹下捆綁篾索以成鞦韆;壩區,則在寬敞的壩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桿架綁扎鞦韆。最精彩的莫過於青年男女雙雙同盪,這時常贏來圍觀群眾的戲耍逗趣。

Ⅳ 白族的民族風俗

白族的風俗習慣:

  1.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

  2.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

  3. 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

    主。

  4.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

  5.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

(5)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擴展閱讀: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Ⅵ 白族風俗的習作

白族共有人口159.4萬人(1990年),其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洱源縣西山白族地區流傳著一個有關草鞋的有趣故事。傳說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區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給她的意中人一個漂亮的綉花荷包,並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織,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買的我不要,只要哥哥親手做。」雙方分手後,男青年尋思了一夜,到底送對方什麼信物好呢。最後他想到,她用麻皮織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豈不情投意合么?於是,男青年帶上一卷麻皮,來到壩區的一個「老友」家裡用了三天三夜打了兩雙草鞋,一雙自己穿,另一雙回贈給熱戀中的姑娘。姑娘滿心歡喜地接過草鞋,把它穿在腳上,兩人都覺得鞋子大小正合適,走起路來很舒服。不久以後,他們成了親,互敬互愛,十分和睦。從此,這里的男人都學會了打草鞋,而且這里的婦女至今都興穿男人打的草鞋。
板凳戲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結婚、建屋時都要邀集村裡的人唱板凳戲。板凳戲的程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唱三出首(財神、賜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長者唱「財神」:「吾乃財神老爺,今日前來慶賀!天啟三陽開泰,地肥五穀豐登,農耕三春花柳,財發萬萬金。」接著由年事較高,知書達理的人唱「賜福」:「吾乃天官賜福,今日前來慶賀!天空紅霞萬朵,地上五彩繽紛,人間吉祥如意,幸福萬萬年。」然後,由鄉間「秀才」唱「魁星」:「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來祝賀!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薈萃,敢與李杜比美,勤奮出天才。三出首唱畢,第二階段就由大家輪唱。輪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戲。至於唱詞,則要求歡樂喜慶,照搬照套,即興創作,隨人而定,其內容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Ⅶ 白族有那些民族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不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並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的權利和贍養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責任,人們把這種人贅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兒子招姑爺」 的俗話。 白族婚姻,雖受父母包辦,但青年人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如果戀愛關系確定,男子願意到女方家上門,在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定婚時,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數人邀請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請賓客時,長輩要當著眾親友的面為他改姓取名。從此他就隨妻姓,不再使用原來的姓氏名字,並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後,男子結婚後在女 方家成了一員,同輩人之間只能互相稱兄弟,禁忌把人贅的男 子稱為「姐夫」。「妹夫」或「姑爺」。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傳統社會是一個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人們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釋儒道「三教同源」「萬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點。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詞的含義是「本境最高貴的保護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備」的護衛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發展而來的宗教。相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形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為完整體系的宗教,並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構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約於隋唐之際傳入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闍黎」,所以又名「阿闍黎(阿叱力)」教,現在稱其為「白族密宗」。盛行於南詔大理時期。大理國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為僧。國中男女都讀佛典、詩書,手不釋珠卷,因此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元明之後,大批漢族移民屯駐洱海地區,漢文化開始在洱海地區廣泛傳播,漢傳佛教逐漸開始取代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
大理白族的特有信仰
白族文化特有的宗教信仰是本主崇拜。本主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簡稱。在白語中,本主有很多稱謂,如「武增」、「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貴的人(神)」。白族人認為,本主就是自家或村社的保護神,能保佑他們「為士者程高萬里,為農者粟積千鍾,為工者巧著百般,為商者交通四海」。自從唐代南詔王勸豐佑下令其國老趙文奇在大理興建了白族第一座本主廟以後,本主文化便開始在蒼山洱海間世代相傳。
編輯本段節日
火把節、三月街(民族節)、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是白族傳統的節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初一有搶新水的習俗,誰第一個接到新年的第一湯泉水,那麼來年裡肯定會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準動除了廚具以外的金屬器具、潑水、掃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 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 ,男人休息。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登天牛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蘭坪縣白族則於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原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在村旁一棵大樹下舉行,以黃牛 做犧牲,稱「登天牛」,這棵大樹稱「天牛樹」。「登天牛」和「天牛樹」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樹下大小便。
三月街
三月街賽龍舟
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會,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會期是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規模的物資交流盛會,也是滇西風格獨具的民族體育和文化娛樂盛會。 唐代,南詔國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僅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詔國與東南亞儲古國進行文化交流、貿易通商的重要門戶。當時佛教已傳入南詔,南詔白族先民對觀音菩薩極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後,三月街逐漸由宗教廟會演變為民間物資交流會。明代白族史學家李元陽的《雲南通志》中記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清代,三月街達至空前的規模和盛況。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為「三月街民族節」。節日期間,中外客商雲集,集貿市場活躍。由12個縣市代表隊參加的大型文藝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龍燈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還有賽馬、洞經音樂演奏、龍舟賽等文體活動。
火把節
火把節在白族語中叫福旺午,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節日前夕 ,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三個紙篾紮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面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 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後,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後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裡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後,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緻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夥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烈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雲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出耀眼的火光,發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後,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穀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的尾聲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後,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火把節
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 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白族民居建築有著獨特的風格。住房多採取 三房一照壁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牆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採用泥塑、木雕、彩畫、 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串角飛檐,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重,美觀大方,體現 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築才華和藝術創造力。 白族人民偏愛白色,他們建房的總體色調是白色,白族傳統服裝的色調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婦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著綉花的小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姑娘是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後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雷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很能顯出姑娘的嫵媚。 大理白族酷愛花,幾乎家家都種葯,當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 之說,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節: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不能去大理的旅遊愛好者,可以去離昆明市最近的昆明市五華區沙朗白族鄉就可以一睹精彩。 繞三靈 每年農歷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舉行為期三四天的「繞三靈」。節日期間,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裝,彈奏著樂器,邊唱邊舞,齊聚「神都」聖源寺,進行朝拜儀式,並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相傳,南詔大將,大理國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廟稱「神都」,建於上陽溪聖源寺。 戀愛 白族地區節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過本主節,非常熱鬧。此外還有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火把節、石寶山歌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等等。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戀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白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充分利用這些機會,物色對象,對唱山歌,或者與情人幽會,借三弦和山歌傳情達意,談情說愛。 在這些節日、廟會和歌會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歡參加石寶山歌會。每逢農歷七月,數以千萬計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地去參加為期 7-9 天的石寶山歌會。只見山上山下、樹林崖邊、廟宇里外,以處是參加歌會的姑娘和小夥子。姑娘穿上節日盛裝,精心打扮,小夥子精神抖擻,人人背龍頭三弦。只聽三弦聲聲,歌聲陣陣,此起彼伏,晝夜不絕,場面十分壯觀。姑娘和小夥子可以用歌唱對與對方相識,可以用歌唱向對方試探,也可以用歌唱詢問對方個人和家庭的情況,然後再用歌聲充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這樣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男女對歌,有時可達數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通過對歌、姑娘和小夥子相識了,相戀了,甚至當場互贈了定情物,盟定了終身。
編輯本段娛樂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盪鞦韆:白族山區森林密布,藤條縱橫林間,農民與山民平時采蕎伐木,砍柴取暖,常於藤條蔓枝過手,練就盪藤攀索的本領,極喜愛盪鞦韆的活動。每年春節,山區,常在大榕樹下捆綁篾索以成鞦韆;壩區,則在寬敞的壩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桿架綁扎鞦韆。最精彩的莫過於青年男女雙雙同盪,這時常贏來圍觀群眾的戲耍逗趣。
編輯本段禮儀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 (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怒江蘭坪白族有「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說法,也就是說大年初七不能出遠門,大年初八不能從遙遠的地方回家。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 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編輯本段白族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方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養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和論茶是著名特產。居住在湖、河地區的白族以稻麥為主糧;居住在山區者,以玉米、養麥、馬鈴薯為主糧。吃大米飯、包穀(玉米)飯及各種米面製品後於腦制牛、羊、豬肉及各種鹹菜。洱海盛產魚類,弓魚最著名。喜食砂鍋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為主。 白族日常飲食以一日三餐為主,農忙或節慶用則增加一次早點或午點。平壩地區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常吃玉米、洋芋和養麥。主食一般蒸作干飯,下地攜帶。此外也喜愛粑柏、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干麥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善於調制鹹菜、院菜、豆瓣醬、豆鼓與面注。用洱海特產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榮炒火腿、海菜豆腐場令人齒頰留芳。肉食以豬為主,兼有牛、羊、雞、鴨和魚鮮,善於膠制火腿、臘肉、香腸、弓魚、豬肝針、螺螄醬、油雞棕、吹肝和飯腸等食品,腦年豬和乳用(羊乳點酸水製成)是當地"一絕"。烹調方法多樣,口味偏好酸辣,創造出大理砂鍋魚、牛奶煮弓魚、乳扇涼雞、松木麗粉蒸魚、鹽燉罐子肉、魚茸乳扇卷、鑲雪梨、生皮、大理餌絲、喜州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間宴會,職業廚師製作的"八大碗"、"四盤五碗"宴席,菜式更為豐富。除火腿、臘肉等外,還善於腌制弓魚、豬肝、螺螄醬等!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中國農歷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中國農歷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中國農歷八月十五)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中國農歷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節(中國傳統節氣)吃炒養粒和羊肉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節奏。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用糯米釀制的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飲茶,一般用本地特產的小沙罐烤過後才飲。小沙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烤茶每天須飲三次,每次三道。一二道茶是清茶,第三道加上紅糖、米花、乳扇,別具一番風味。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其味清香撲鼻,嘴裡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餐時長輩上坐,下輩依次圍坐兩旁,並添飯加茶,侍侯長輩。

Ⅷ 白族的飲食習慣

1.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並善於腌制火腿、弓魚、螺絲醬、油雞樅、豬肝胙等各種味美可口的菜餚。大理等中心地區的白族人民,還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稱「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姜、蔥、醋、辣椒,以宴請客人。

2.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燉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干腌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

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3.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進餐時長輩要上坐,晚輩依次在兩旁或對面落坐,晚輩要隨時為長輩添菜加湯。

4.白族人民喜好飲茶。一般飲用烤茶時,用一陶制小茶罐將茶葉烤黃,沖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後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

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放入核桃仁片、紅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幾粒花椒或桂皮,別具一番風味。

(8)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擴展閱讀

白族服飾

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

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

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里,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

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綉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志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Ⅸ 白族的特色食品是什麼

白族特色食品很多,列舉一些:
1.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乾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制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捲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2.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3.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4.吹肝:將完整的鮮豬肝吹足氣後,放點鹽,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食用時,將豬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蔥、香菜。涼拌即可。
5.生皮:將豬宰殺後,用火燒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黃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蔥、姜、醋、蒜泥等調料可吃了。生皮是舊時年節的宴客菜餚。
此外,白族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榔,等等。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端午節擺攤賣羊肚菌活動促銷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教師培訓管管理方案 瀏覽:742
促銷回饋方案 瀏覽:889
萬科地產設計方案策劃書 瀏覽:255
促銷活動員工激勵方案ppt 瀏覽:846
關於吉列的營銷方案 瀏覽:314
兒童歌唱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407
老師續費培訓方案 瀏覽:431
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方案 瀏覽:85
電子商務系統可用性數據 瀏覽:127
新能源推廣應用推廣方案 瀏覽:334
旅遊公司客服培訓方案 瀏覽:872
小鬼當家策劃方案 瀏覽:169
趣味泊車大賽策劃方案 瀏覽:350
雙十二實體傢具店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90
餐飲行業營銷方案範文 瀏覽:412
重慶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方案 瀏覽:660
零供b2b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934
集散中心開業慶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99
淘氣堡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6
電子商務的摘要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