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電子商務的發展史譜

電子商務的發展史譜

發布時間:2021-10-19 15:05:02

⑴ 簡述電子商務的發展歷史

1、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2、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4、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5、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⑵ 電子商務發展史

發展歷史
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電子郵件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認為是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訊量以每年幾倍的速度增長。
第二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Internet的主要應用。中小企業如何把握好從「粗放型」到「精準型」營銷時代的電子商務。
第三階段
EC (Electronic 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EC在 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 EC 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是因為 Internet 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同時反過來也可以說,若干年後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 Internet 傳遞。Internet 即將成為我們這個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1997 年底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五次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APEC)上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敦促各國共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議案,其引起了全球首腦的關注,IBM、HP 和 Sun 等國際著名的信息技術廠商已經宣布 1998 年為電子商務年。
第四階段
全程電子商務階段。隨著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模式的出現,軟體紛紛登陸互聯網,延長了電子商務鏈條,形成了當下最新的「全程電子商務」概念模式。
第五階段
智慧階段。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以及雲計算技術愈發成熟,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出現,i-Commerce(indivial Commerce)順勢而出,電子商務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生搬上互聯網的現狀,以主動、互動、用戶關懷等多角度與用戶進行深層次溝通。其中以 IZP 科技集團提出的 ICE 最具有代表性。
發展趨勢
更廣闊的環境:人們不受時間的限制,不受空間的限制,不受傳統購物的諸多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交易。
更廣闊的市場:在網上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很小,一個商家可以面對全球的消費者,而一個消費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家商家購物。
更快速的流通和低廉的價格:電子商務減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從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
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如今人們越來越追求時尚、講究個性,注重購物的環境,網上購物,更能體現個性化的購物過程。
國內前景
「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和技術等服務企業不斷涌現。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22%。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5.88萬億元,其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21萬億元。
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1.76萬億,同比增長25.8%,環比下降4.2%。2012年第二季度,我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1.88萬億,同比增長25.0%,環比增長7.3%。
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10.2萬億,同比增長29.9%。其中,B2B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8.2萬億元,同比增長31.2%。網路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8851億元,同比增長42.8%。排在前十的省份(含直轄市)分別為: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湖北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南省。
截止2013年12月,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35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1680萬人。
2013年電子商務市場細分行業結構中,B2B電子商務佔比80.4%;網路零售交易規模市場份額達到17.6%;網路團購佔比0.6%;其他佔1.4%。

⑶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2、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4、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5、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3)電子商務的發展史譜擴展閱讀

一、簡介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和增值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電子商務分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O2O等。

⑷ 電子商務的發展史

Version 1.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Version 2.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國務院副總理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我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全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我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中國第一家垂直互聯網公司誕生浙江網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網盛生意寶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Version 3.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我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Version 4.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Version 5.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

⑸ <電子商務與當代經濟的發展>的選題背景怎麼寫

在某種意義上,圖書出版的關鍵在於選題的策劃與實施,絕大多數圖書的面世,都是出版人精心策劃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從已出版的圖書中發現出版人和出版機構的理念,對此已有很多文章進行過梳理。本文想從學科發展的視角來討論圖書選題策劃,主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優秀圖書,二是如何策劃出版優秀圖書。 一、什麼是優秀圖書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作為出版人又必須很好地思考這一問題。現在絕大多數人用「雙效」來衡量,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否能統一以及統一的程度。對社會效益,很多人又以獲獎的數量和級別來衡量,一個出版社圖書獲獎的數量越多,獲獎的級別越高,說明它的社會效益越好,對某一本書來說,也是如此。經濟效益則以發行數量、碼洋和利潤等指標來衡量,若某出版社或某本書的發行量、發行碼洋和利潤高,則說明它的經濟效益好。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北大學者曹文軒寫的,他說:「一個出版社出版的書在書架上待不住,這是一件非常成問題的事情。總得有些書,必須得有些書能夠在書架上待住,這個出版社才有它的未來。」我覺得他為我們思考什麼是優秀圖書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那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判斷圖書的價值。現在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買書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買書的數量也越來越大,但除極少數藏書家和擁有豪宅的人外,絕大部分購書人的書架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搬家的時候,哪些書必須從書架上撤下來,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問題。如果幾經權衡,某本書還能留在主人的書架上,就說明它質量高,有價值,至少對該書的主人是這樣。如果一本書經過很長時間,還舒舒服服地躺在很多人的家庭書架上,那麼說這本書是優秀出版物甚至稱它為經典,我看是可以的。因為它的價值並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明顯貶值。 此外,衡量某一圖書是否優秀還有第三個視角,這也是本文想重點表述的內容,那就是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判斷圖書的價值。一個有地位的出版社一定是與它所致力的學科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比如,一個出版社如果出版了許多在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那麼這個出版社就可以成為後人從事文學史研究、文學史寫作的一個話題,就會成為文學史的一部分。 從學科發展角度評價出版物的標准涉及對出版社使命的理解。出版社的使命是什麼?我認為,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是整合與傳播知識,以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福祉。出版社主要不是知識的創造者,而是根據一定的理念和規則將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知識整合好並傳播出去,因此,世界上很多出版社都對自己的知識整合和傳播傾向有明確的表述。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五家科技出版公司之一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使命是「為全世界學術、科技、職業和學生社團開發頂極的基於知識的產品和服務」,劍橋大學出版社以「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知識、教育、學習和研究的發展」為己任,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則致力為小學、中學、大學,以至於終身專業學習的教育提供服務。 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知識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知道是什麼的知識」(know-what),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比如,中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海灣戰爭是何時爆發的?這類知識通常被稱為信息;第二類「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科學理論方面的知識,這類知識的生產在專門的研究機構如實驗室和大學完成;第三類「知道怎樣做的知識」(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藝和能力,其典型是企業發展並保存於內部的訣竅或專有技術;第四類「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涉及誰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這在高度分工的社會經濟中尤為重要。各種知識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不斷沉澱,形成某些具有共同範式的知識,如共同的概念、方法、邏輯等,而且能相對穩定,那麼這種知識就形成了學科。因此,學科是在知識發展中不斷分化和整合而形成與發展的。有的學科是知識分化產生的,有的則是通過知識整合生成的,特別是綜合性學科和交叉學科。 學科也可以進行分類,但分類的標准很多,比如,有國標分類,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分類,有圖書館的分類,有大學教育的分類等,但不管怎麼分,有些學科分類是非常基礎的,比如說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法等。因此,出版社的圖書是否優秀,就可以具體到它是否對某些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以及貢獻的大小。 如何衡量某一出版社對學科發展貢獻的大小呢?辦法之一是看相關學科專家的評價,如果很多專家都認為某一出版社所出的圖書質量好、影響大,都以在此出版社出書為榮,或都認為此出版社對其成長產生過重要影響,則可以認為該出版社對這些專家所專學科的發展是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王培元同志在一組名為《在朝內166號和前輩的魂靈相遇》的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文學界名家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高度評價。比如,李國文先生就把它叫做「中國作家心目中的文學殿堂」,說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書,等於「認證了我從事文學事業的資格」,「像是給了我一張畢業文憑」。王蒙先生也曾寫道:「有一個講文學講質量講信用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是中國文學事業的幸運。」周梅森先生深情地追憶了22年前第一次走進朝內大街166號大門的情景,說這是「去朝拜我心中的文學殿堂」,此後這里便成了「我的文學之家」。這么多的文學名家這么高度地評價人民文學出版社,我們可以說,人民文學出版社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 衡量出版社對學科發展貢獻的第二個辦法是看重要學術刊物所發表的論文對該出版社圖書的引用情況,引用越多,說明其圖書的影響越大,它對該學科發展的貢獻就越大。有關圖書引用情況的數據來源很多,在此,通過南京大學開發的CSSCI系統,來查詢我比較熟悉的經濟學科的情況。代表我國經濟學最高學術水平的刊物是《經濟研究》,我們查詢了該刊2000—2004年所發表論文的參考文獻情況,並依據被引次數對出版社進行了排序(見右表),發現在《經濟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出版社是上海三聯書店,被引了180次,第二、第三名分別是經濟科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因此,我們可以說,上海三聯書店對中國最近幾年經濟學的發展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 一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可稱為優秀的圖書,可能是偶然的結果,但若出版了一系列優秀圖書,對某一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肯定是策劃和規劃的結果。上海三聯書店之所以能在《經濟研究》中名列被引用出版社的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它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策劃出版了「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該叢書包括四個子系列,分別是「當代經濟學文庫」、「當代經濟學譯庫」、「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系」和「當代經濟學新知文叢」。「當代經濟學文庫」收錄國內學者的經濟學原創作品,是中國當代經濟學人用現代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實踐的見證實錄,代表了中國經濟學界當前的最高水平,多部著作先後獲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勵——孫冶方經濟學獎。「當代經濟學文庫」的許多作者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主力和領軍人物。「當代經濟學譯庫」是改革開放後國內最早大規模系統引進和介紹現代經濟學理論專著的大型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推出以來的近二十年裡,正是中國新一代經濟學人成長的時期。「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系」收錄國內外高等院校一些經典教材,為國內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的現代化、標准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本。「當代經濟學新知文叢」則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國際上當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現在活躍在經濟學研究第一線的經濟學家,要麼是這套叢書的作者,要麼是這套叢書的讀者,因此,這些圖書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非凡意義是不容置疑的。 在某種意義上,圖書出版的關鍵在於選題的策劃與實施,絕大多數圖書的面世,都是出版人精心策劃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從已出版的圖書中發現出版人和出版機構的理念,對此已有很多文章進行過梳理。本文想從學科發展的視角來討論圖書選題策劃,主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優秀圖書,二是如何策劃出版優秀圖書。 一、什麼是優秀圖書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作為出版人又必須很好地思考這一問題。現在絕大多數人用「雙效」來衡量,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否能統一以及統一的程度。對社會效益,很多人又以獲獎的數量和級別來衡量,一個出版社圖書獲獎的數量越多,獲獎的級別越高,說明它的社會效益越好,對某一本書來說,也是如此。經濟效益則以發行數量、碼洋和利潤等指標來衡量,若某出版社或某本書的發行量、發行碼洋和利潤高,則說明它的經濟效益好。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北大學者曹文軒寫的,他說:「一個出版社出版的書在書架上待不住,這是一件非常成問題的事情。總得有些書,必須得有些書能夠在書架上待住,這個出版社才有它的未來。」我覺得他為我們思考什麼是優秀圖書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那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判斷圖書的價值。現在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買書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買書的數量也越來越大,但除極少數藏書家和擁有豪宅的人外,絕大部分購書人的書架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搬家的時候,哪些書必須從書架上撤下來,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問題。如果幾經權衡,某本書還能留在主人的書架上,就說明它質量高,有價值,至少對該書的主人是這樣。如果一本書經過很長時間,還舒舒服服地躺在很多人的家庭書架上,那麼說這本書是優秀出版物甚至稱它為經典,我看是可以的。因為它的價值並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明顯貶值。 此外,衡量某一圖書是否優秀還有第三個視角,這也是本文想重點表述的內容,那就是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判斷圖書的價值。一個有地位的出版社一定是與它所致力的學科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比如,一個出版社如果出版了許多在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那麼這個出版社就可以成為後人從事文學史研究、文學史寫作的一個話題,就會成為文學史的一部分。 從學科發展角度評價出版物的標准涉及對出版社使命的理解。出版社的使命是什麼?我認為,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是整合與傳播知識,以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福祉。出版社主要不是知識的創造者,而是根據一定的理念和規則將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知識整合好並傳播出去,因此,世界上很多出版社都對自己的知識整合和傳播傾向有明確的表述。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五家科技出版公司之一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使命是「為全世界學術、科技、職業和學生社團開發頂極的基於知識的產品和服務」,劍橋大學出版社以「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知識、教育、學習和研究的發展」為己任,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則致力為小學、中學、大學,以至於終身專業學習的教育提供服務。 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知識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知道是什麼的知識」(know-what),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比如,中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海灣戰爭是何時爆發的?這類知識通常被稱為信息;第二類「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科學理論方面的知識,這類知識的生產在專門的研究機構如實驗室和大學完成;第三類「知道怎樣做的知識」(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藝和能力,其典型是企業發展並保存於內部的訣竅或專有技術;第四類「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涉及誰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這在高度分工的社會經濟中尤為重要。各種知識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不斷沉澱,形成某些具有共同範式的知識,如共同的概念、方法、邏輯等,而且能相對穩定,那麼這種知識就形成了學科。因此,學科是在知識發展中不斷分化和整合而形成與發展的。有的學科是知識分化產生的,有的則是通過知識整合生成的,特別是綜合性學科和交叉學科。 學科也可以進行分類,但分類的標准很多,比如,有國標分類,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分類,有圖書館的分類,有大學教育的分類等,但不管怎麼分,有些學科分類是非常基礎的,比如說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法等。因此,出版社的圖書是否優秀,就可以具體到它是否對某些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以及貢獻的大小。 如何衡量某一出版社對學科發展貢獻的大小呢?辦法之一是看相關學科專家的評價,如果很多專家都認為某一出版社所出的圖書質量好、影響大,都以在此出版社出書為榮,或都認為此出版社對其成長產生過重要影響,則可以認為該出版社對這些專家所專學科的發展是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王培元同志在一組名為《在朝內166號和前輩的魂靈相遇》的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文學界名家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高度評價。比如,李國文先生就把它叫做「中國作家心目中的文學殿堂」,說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書,等於「認證了我從事文學事業的資格」,「像是給了我一張畢業文憑」。王蒙先生也曾寫道:「有一個講文學講質量講信用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是中國文學事業的幸運。」周梅森先生深情地追憶了22年前第一次走進朝內大街166號大門的情景,說這是「去朝拜我心中的文學殿堂」,此後這里便成了「我的文學之家」。這么多的文學名家這么高度地評價人民文學出版社,我們可以說,人民文學出版社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 衡量出版社對學科發展貢獻的第二個辦法是看重要學術刊物所發表的論文對該出版社圖書的引用情況,引用越多,說明其圖書的影響越大,它對該學科發展的貢獻就越大。有關圖書引用情況的數據來源很多,在此,通過南京大學開發的CSSCI系統,來查詢我比較熟悉的經濟學科的情況。代表我國經濟學最高學術水平的刊物是《經濟研究》,我們查詢了該刊2000—2004年所發表論文的參考文獻情況,並依據被引次數對出版社進行了排序(見右表),發現在《經濟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出版社是上海三聯書店,被引了180次,第二、第三名分別是經濟科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因此,我們可以說,上海三聯書店對中國最近幾年經濟學的發展是做出了重要貢獻的。 一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可稱為優秀的圖書,可能是偶然的結果,但若出版了一系列優秀圖書,對某一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肯定是策劃和規劃的結果。上海三聯書店之所以能在《經濟研究》中名列被引用出版社的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它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策劃出版了「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該叢書包括四個子系列,分別是「當代經濟學文庫」、「當代經濟學譯庫」、「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系」和「當代經濟學新知文叢」。「當代經濟學文庫」收錄國內學者的經濟學原創作品,是中國當代經濟學人用現代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實踐的見證實錄,代表了中國經濟學界當前的最高水平,多部著作先後獲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勵——孫冶方經濟學獎。「當代經濟學文庫」的許多作者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主力和領軍人物。「當代經濟學譯庫」是改革開放後國內最早大規模系統引進和介紹現代經濟學理論專著的大型叢書。「當代經濟學譯庫」推出以來的近二十年裡,正是中國新一代經濟學人成長的時期。「當代經濟學教學參考書系」收錄國內外高等院校一些經典教材,為國內經濟學研究和教學的現代化、標准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本。「當代經濟學新知文叢」則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國際上當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現在活躍在經濟學研究第一線的經濟學家,要麼是這套叢書的作者,要麼是這套叢書的讀者,因此,這些圖書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非凡意義是不容置疑的。 二、如何策劃出版優秀圖書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優秀圖書的策劃和出版,需要把握下面幾點。 1. 出版社的學科定位及其產品線 知識種類繁多,而且正以幾何級速度增長,一個出版社要想在各個領域都進行知識的整合和傳播,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在某個或某些領域進行耕耘,確定有限目標。在這方面,蘭登書屋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蘭登書屋在全球每年銷售的圖書在4億冊左右,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但它僅限於出版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圖書,既不以出版參考書為主要業務,也不出版科學教育類圖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經過26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較多圖書品牌的出版社,在某些領域為中國的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在學科定位上的一個基本考慮是,立足於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科優勢,遵循「特色、優勢、強項」原則。所謂「特色」,主要是指教育、心理學科。我們要把教育學、心理學和相關學科的圖書做強做足,使它成為王牌。為此,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編輯室,負責與有關院系的溝通與資源整合工作。所謂「優勢」,是指北京師范大學經過百年積淀所形成的一些優勢學科,比如文史哲、數理化等,我們要對其進行充分的發掘與維護,以學科優勢來提升出版社的出版優勢。所謂「強項」,是指一些學科雖然不是處在全國教學與科研的最前沿或最領先,但在某些領域上卻是強項,出版社也要把這部分資源利用好。比如經濟學這一學科,北京師范大學起步比較晚,整體實力並不處在全國前列,但在教育經濟學這一領域則是最強的,因此,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出版了一套「教育經濟研究叢書」,並還在繼續出版。這套書不僅獲得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其他很多學術成果獎,而且發行量也挺可觀,特別令人高興的是,這套書已經成為教育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品牌,也是這一領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獻之一,很多學者以自己的著作能入選這套叢書為榮。秉承這一原則,我們在「十一五」乃至今後更長時間,仍將堅持以教育出版為主體,以學術出版和大眾出版為兩翼,成為現代教育資源的集成者、開發者和提供者。為此,我們將打造和做強下列產品線:鞏固、完善基礎教育教材,進一步發展幼教圖書;重點發展高校教材、職業教育教材和教師教育教材;擴展助學讀物的形態和內涵,打造新型教輔;以師大重點學科帶動學術著作和大眾讀物出版;以美國「大學漢語和中國文化預修課程及考試項目」(簡稱AP中文項目)帶動 對外漢語教材的開發和出版。 2. 以全世界作為整合與傳播知識的舞台 知識和學科有地域特性,但從整體來說,則是不分國界的。知識一旦生產出來,就應該為人類所共享。實際上,人類的進步正是得益於知識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中國當前的改革與發展能順利進行,並創造了世界性奇跡,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很好地引進和吸收了其他國家所創造的各種知識。我們有些出版社最近十幾年能快速崛起,也與世界性的知識整合密切相關。因此,出版社在進行圖書選題策劃的時候,必須有世界眼光。畢竟不同性質的知識和學科,其生產中心是不一樣的。如果眼光僅限於國內或者一個學校,就難免會遺失一些優秀的知識,所謂的知識整合就會是殘缺不全的。我喜歡把優秀圖書的策劃與出版比喻為珍珠和項鏈的關系,如果把潛在的好書比喻為珍珠,那麼,世界包括我國各地到處都散落著這樣的珍珠,關鍵是你有無識珠的能力,並將你識別的珍珠收集起來,加工後拴在一起成為能賣好價錢的項鏈。前述「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既有中國經濟學家撰寫的原創性著作,也有大量從國外引進的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和教科書,是策劃者根據事先設計好的產品線不斷加以充實的結果。 在整合世界范圍內的知識方面,國內出版社目前主要採取版權引進的方式,其實,我們也可以直接與世界各地的知識生產者建立聯系,將他們的成果納入到我們的產品線中來,使他們成為我們的簽約作者。實際上,就我所知,國外有些出版社已經深入到了我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直接找作者為出版社寫書,或按出版社的要求寫書。這說明,國外同行在整合世界知識方面走在了我們前面。 3. 圖書策劃編輯或出版人必須具備三種素質 首先是學科意識。現在的分工越來越細,知識生產的手段和過程發生了重要變化,我們雖然也強調編輯要當雜家,但在今天這種變化了的條件下,還是要高度重視編輯的專業和學科背景。策劃編輯不僅要知道本學科和相關領域的空間分布,知道本學科知識生產的主要人物和群體,也要知道本學科的歷史和發展趨勢,頭腦里有幅清晰的學科圖譜。只有如此,他們才能看準作者、看準作品、看準市場、看準讀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策劃編輯或出版人應該成為某一學科的專家。其次是國際視野。策劃編輯或出版人要能知曉知識生產和出版的國際格局,能從看似雜亂無章的知識礦山中發現有價值的礦脈,並進行跟蹤和挖掘。這種能力不僅僅是一種學科能力,還涉及語言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最後是長遠眼光。策劃編輯或出版人要注意眼前的效果,更要注意長遠的收獲。也就是說,既要將眼光盯緊當前活躍的「意見領袖」的作品,更要有發現和培養未來「意見領袖」的眼光和魄力。周國平在他的心靈自傳《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中提到,1985年他完成獨立寫作的第一本書《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後,談了幾家出版社都未果,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編輯邵敏先生眼光敏銳,把書稿拿過去後很快出版,並因此與周國平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後來,周國平先後將《人與永恆》、《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交給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算是一種回報。無獨有偶,在去年的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蘭登書屋主席兼總裁彼得·奧爾森也強調了對未來作者的重視。他說,他們會花幾百萬美元與丹·布朗這樣的大作家簽訂出版協議,但更經常開展的交易卻是與小說界新秀的合作。他們並不指望從這些新秀創作的第一本小說中賺到大錢,但仍致力對新秀進行投資,為以後的長期合作打下基礎。因此,在蘭登書屋每年出版的數千種圖書中,只有幾百種能暢銷,其他許多圖書則是針對作者進行的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好的出版人是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好的出版社是一所好的學校。

參考一下吧

⑹ 簡述電子商務的發展歷史

1、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2、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4、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5、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6)電子商務的發展史譜擴展閱讀

一、簡介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和增值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電子商務分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O2O等。

⑺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史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Intranet)和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發展歷史
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電子郵件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認為是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訊量以每年幾倍的速度增長。
第二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Internet的主要應用。中小企業如何把握好從「粗放型」到「精準型」營銷時代的電子商務。
第三階段
EC (Electronic 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EC在 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 EC 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是因為 Internet 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同時反過來也可以說,若干年後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 Internet 傳遞。Internet 即將成為我們這個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1997 年底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五次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APEC)上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敦促各國共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議案,其引起了全球首腦的關注,IBM、HP 和 Sun 等國際著名的信息技術廠商已經宣布 1998 年為電子商務年。
第四階段
全程電子商務階段。隨著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模式的出現,軟體紛紛登陸互聯網,延長了電子商務鏈條,形成了當下最新的「全程電子商務」概念模式。
第五階段
智慧階段。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以及雲計算技術愈發成熟,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出現,i-Commerce(indivial Commerce)順勢而出,電子商務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生搬上互聯網的現狀,以主動、互動、用戶關懷等多角度與用戶進行深層次溝通。其中以 IZP 科技集團提出的 ICE 最具有代表性。

⑻ 電子商務的發展史

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金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電子商務已經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並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電子郵件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認為是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訊量以每年幾倍的速度增長。
第二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Internet的主要應用。中小企業如何把握好從「粗放型」到「精準型」營銷時代的電子商務。
第三階段
EC (Electronic 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EC在 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 EC 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是因為 Internet 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同時反過來也可以說,若干年後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 Internet 傳遞。Internet 即將成為我們這個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1997 年底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五次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APEC)上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敦促各國共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議案,其引起了全球首腦的關注,IBM、HP 和 Sun 等國際著名的信息技術廠商已經宣布 1998 年為電子商務年。
第四階段
全程電子商務階段。隨著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服務模式的出現,軟體紛紛登陸互聯網,延長了電子商務鏈條,形成了當下最新的「全程電子商務」概念模式。
第五階段
智慧階段。2011年,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以及雲計算技術愈發成熟,主動互聯網營銷模式出現,i-Commerce(indivial Commerce)順勢而出,電子商務擺脫傳統銷售模式生搬上互聯網的現狀,以主動、互動、用戶關懷等多角度與用戶進行深層次溝通。其中以 IZP 科技集團提出的 ICE 最具有代表性。
發展趨勢
更廣闊的環境:人們不受時間的限制,不受空間的限制,不受傳統購物的諸多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交易。
更廣闊的市場:在網上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很小,一個商家可以面對全球的消費者,而一個消費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家商家購物。
更快速的流通和低廉的價格:電子商務減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從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
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如今人們越來越追求時尚、講究個性,注重購物的環境,網上購物,更能體現個性化的購物過程。
國內前景
「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和技術等服務企業不斷涌現。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22%。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5.88萬億元,其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21萬億元。
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1.76萬億,同比增長25.8%,環比下降4.2%。2012年第二季度,我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1.88萬億,同比增長25.0%,環比增長7.3%。
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10.2萬億,同比增長29.9%。其中,B2B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8.2萬億元,同比增長31.2%。網路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8851億元,同比增長42.8%。排在前十的省份(含直轄市)分別為: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湖北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南省。
截止2013年12月,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35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1680萬人。
2013年電子商務市場細分行業結構中,B2B電子商務佔比80.4%;網路零售交易規模市場份額達到17.6%;網路團購佔比0.6%;其他佔1.4%。

閱讀全文

與電子商務的發展史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餐飲策劃方案的題目 瀏覽:19
安化黑茶電子商務怎麼運作 瀏覽:350
江蘇無錫尚上電子商務 瀏覽:776
旅遊項目開發策劃方案 瀏覽:794
涵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32
白酒經銷商促銷方案 瀏覽:457
深圳國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52
公司企業體育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62
積分卡推廣方案 瀏覽:163
五一車展策劃方案 瀏覽:374
新教師培訓管管理方案 瀏覽:742
促銷回饋方案 瀏覽:889
萬科地產設計方案策劃書 瀏覽:255
促銷活動員工激勵方案ppt 瀏覽:846
關於吉列的營銷方案 瀏覽:314
兒童歌唱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407
老師續費培訓方案 瀏覽:431
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方案 瀏覽:85
電子商務系統可用性數據 瀏覽:127
新能源推廣應用推廣方案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