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Fonterra, Arla, Donnon,FrislandCampina四家乳品公司的產品,市場定位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arla公司的產品主要面向企業,Fonterra公司面向企業、餐飲業以及部分的嬰幼兒、中老年配方粉市場,另外兩個不熟,只知道Frisland涉及餐飲
⑵ 乳製品市場定位可行性分析
摘要:我國奶業發展大致經過了家庭副業、專業養殖和規模化養殖三個階段,目前正在更廣泛的領域向現代集約型方向轉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我國奶業得到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奶業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奶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在農業生產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基本確定,發揮了奶業的發展優勢。本文中以奶業發展狀況和養殖科學角度,探討我國奶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創造更多的理論依據。
1.我國奶業現狀與分析 我國奶業隨著國家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農戶分散養殖、專業養殖和規模化養殖三個階段,逐步進入了質量效益型、生態效益型和規模效益型發展時期。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農業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深入,乳品關稅下降,市場開放已成為必然趨勢。對我國奶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競爭壓力和沖擊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未來我國乳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將進一步融入國際市場。根據中美農產品貿易協定中奶製品的關稅減讓,在2004年,奶粉類關稅從25%降至15%,乳酪從50%降至12%,酸奶從50%降至10%。這將對我國奶業形成一定的沖擊。但我國奶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奶製品進出口貿易在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中所佔的比重約0.3%—0.4%,雖然年均凈進口值達到1億美元以上,但與我國巨大的奶產品消費空間比較,進口奶產品對我國奶業發展的影響甚微。 我國生產的奶粉與進口奶粉相比,同類產品每噸存在3000元人民幣的價格優勢,雖然入世後關稅降低對價格優勢有一定的削弱,但通過科技進步,增強我國奶粉的國際競爭力仍有潛力。在液態奶生產消費方面,我國目前原料奶價格僅為國際市場價格的30%左右,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而且可遵守國際貿易的准則的條件下,效仿美國,諸如「供應市場的液態奶必須100%使用本國生產的第一級原料奶為原料」的規定,採用非關稅措施依法保護本國奶業。因此,液態奶將成為今後我國奶產品消費市場的主體,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帶動我國奶牛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入世更有利於國際資本進入我國奶業,加快我國奶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加速我國奶業經濟的國際化步伐。同時也有利於我國乳製品貿易主體多元化,促進乳製品貿易體制的改革,擴大乳製品國際、國內貿易,為我國奶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 2.我國奶業發展趨勢與分析 2.1 奶牛品種優質化 在2006年我國奶牛存欄數為1330萬頭,其中達到我國荷斯坦奶牛品種標準的大約有400萬頭左右,還有900多萬頭低產奶牛急待需要選育提高,而且嚴重影響我國奶牛個體單產量。我國奶牛現狀來看,奶牛產奶量達到5—6噸的較為普遍,超過8噸的很困難。因此,要根據我國奶牛布局,在奶牛規模較大或相對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擴建中國荷斯坦奶牛MOET核心群育種方案,提高科技含量,快速繁殖高產優質奶牛數量,逐漸推廣全國各地,實現我國奶牛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方向發展的目標。 2.2 生產方式集約化 過去的「靠天養畜」的粗放形經營模式在一些養牛水平較高的國家已經以集約化、專業化的經營管理模式所代替。因此,發達國家的養殖場日益趨向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由機械化或電腦程式控制自動完成飼養、擠奶操作、清糞等全部生產過程。尤其在擠奶方面,可完成自動計量、自動脫落擠奶杯,並有多功能的電子顯示器及時顯示出牛奶中的體細胞數等生理生化指標。牛奶則通過密閉管道系統進入冷卻貯奶管,同時,由微機管理系統完成全部擠奶數據記錄
⑶ 光明牛奶的市場定位和市場選擇是什麼
看著碗里「忘了」鍋里
據了解,隨著雲南本地市場的競爭程度愈演愈烈,供求矛盾將日益凸現。
有業內人士指出,牛奶之爭的必然性有其歷史背景和現實因素,隨著本地牛奶
市場逐漸趨於飽和,固定一地的做法無疑滿足了不企業擴張的胃口,這時走出去就
成為必然的選擇。昆明市農場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流露出這樣的
遺憾:「迄今,還沒有一家『雲南造』牛奶企業走出紅土高原,將目光投向省外市
場。眾企業在盯著本地市場這個『碗』的同時,竟忘了國內乃至國外市場這口『鍋
』。」對此,在昆明一定市場的某牛奶公司的負責人向記者坦言:「走出去談何容
易,人家一個三鹿集團就擁有65000頭奶牛。滇奶要成為乳品界下一個『紅塔山』
,首先面臨的便是資金問題。」
危機下求變
市場法則告訴我們,整個產業的覺醒和走向成熟,必然會造成企業個體的嚴重
危機;一個品牌強大的同時,必然伴隨一批品牌的衰落和死亡。正是基於這一原因
,省外一些牛奶企業已開始重新調整戰略方向和市場定位,其中有大手筆的並購,
法國達能集團參股光明牛奶可以看作牛奶王國進入變革的時代的標志,也使得牛奶
大戰從產品、營銷的比拼升級到資本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國際食品巨頭的外資介
入,已從原來主打國際品牌轉向鯨吞本地品牌,以兵不血刃的手段重洗產業格局。
雲南大學的一位經濟學教授指出:「危機往往使得企業之間進行著微妙的合縱
與連橫,老對頭甚至變為好朋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雪蘭、海子、前進、
鄧川共同攜手,以雲南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為優質奶源為保證,打造『滇奶航母
』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誠如鄧川乳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一位工作人員所言,牛奶市奶不可能由兩個三個
品牌壟斷。所謂「壟斷市場」的說法,也會以一個區域的數家本土企業聯合的形式
出現。看來,滇奶要真正「走出去」,唯有捏成拳頭才成。
無論最終如何,牛奶王國的攻伐戰會一直長期地持續,在「出去」與「進來」
還沒有分出勝負之前,危機才剛剛開始……
⑷ 如何理解乳品行業
目前乳品行業外資分兩類,一類是投資基金,如摩根斯坦利投資蒙牛就是典型的一例。他們很明確,我來就是要控股包裝一個企業,最後以上市為目的,可以說是「乳業黑馬」。一類是戰略資本,像雀巢、惠氏、達能這些實業資本,這類資本10年前就進入中國乳業,以獨資合資這樣的方式。現在也兩極分化,雀巢、惠氏等發展得很好;但也有一部分,因為水土不服和策略性方面的問題,正在逐步退出或者艱難維持。
劉永好: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開始注意營養,對牛奶的需求量日益擴大。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乳品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且是一個有較好收益的市場。資本的逐利性和行業廣闊的前景使資金自然不斷地流入乳業。
這幾年,國內乳業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市場拉動。當然,也靠企業來推動,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由於有市場,奶農從中得到了實惠,養牛積極性提高了,奶源得到了保障,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國內乳製品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目前世界人均擁有乳製品已在每年200公斤左右,而我國人均乳製品擁有量僅8公斤左右。即使今後只翻一番,市場需求也是一個大得驚人的數字。
郭維健:大量資本進入乳製品市場,支撐它的市場增長空間還是有的。畢竟從世界范圍來講,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水平還是很低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乳製品高營養食品認識程度的提高,乳製品的需求會不斷增長。尤其是這兩年,增長更加明顯。資本的趨利性決定它需要找到一個行業使自己的資本增值。現在大家都在預測,說未來10-20年,中國乳品市場保持在一個20%左右的增長速度,這個預測還是很有根據的。尤其是在起步比較低的廣大的農村,乳製品市場增長的潛力是非常大的。相對來講,城市的乳製品消費要成熟,增長比率可能會比農村低一些。與農村相比,目前城市的乳製品人均年消費大概在30公斤左右,農村也就七、八公斤吧。我判斷,資本大量湧入的情況會持續5年左右,而行業的高速增長會比5年更長。
鄭俊懷:中國的乳業通過這些年來的市場培育,消費需求在快速地發展。目前來看,市場需求大於供應。所以行業內的乳品企業會加大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加快奶源基地的建設;而行業外的在看到這個行業快速成長的同時,認為這個行業的利潤空間比較大,也紛紛進入到行業裡面來。他們採取的手段一種是收購股權,通過股權投資來獲得這個行業的良好回報;還有一種形式是收購乳製品企業,從而快速進入到這個行業。應該說,這兩種做法對於加快乳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在國外,乳酪消費佔了乳製品消費很大很大的比重,但是在中國乳酪消費比重卻佔了很小很小的一點。當然隨著市場的發展,供不應求會變成供求的平衡,再發展到一定時候,就可能飽和,飽和以後,利潤的空間會下降,有些企業會生存不下去,會退出。
利潤率下降是否必然?
目前乳業的競爭已十分激烈,價格仍是吸引消費者的最重要的因素,進入者的增加和廠商間的價格戰必然會降低行業利潤率,這也使得只有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
記者:在超市裡轉轉就可以看到,現在奶製品、特別是液態奶的「價格戰」打得非常凶;電視里,大量的乳品廣告也讓我們感受到乳業競爭的「火葯味」。您認為,什麼樣的企業會在如此慘烈的競爭中勝出?您又如何評價「乳業黑馬」的出現?
鄭俊懷:是的,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誰的產品生產出來都要想辦法賣掉,尤其是牛奶這種不便於儲藏的產品。要賣掉產品,對消費者吸引力最大的還是價格,誰的價格低,誰的產品優惠,可能消費者就會選擇這個產品。當然,理性的消費者,不但要看價格,還要看品牌,看企業的信譽,看企業的服務。但是我們中國的消費者還沒有都達到理性的地步,誰的便宜就買誰的,這樣的結果,行業的利潤率必然趨薄。從這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各企業有各企業的優勢與劣勢,每個企業怎麼去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是最關鍵的。
郭維健:大家在降價,利潤率也會下降一些,但只要企業能承擔,這個降幅就屬正常。企業的定位不一樣,企業競爭手段就不一樣。有的企業維持高價,以樹立這樣的品牌形象,這是有費用作支撐的。但有些企業品牌投入少些,可能價格就低。而消費層差別也很大,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上上下下消費層的人群都有,有的人可能更看重價格,有的人可能更看重品牌。所以說,在整個行業增長的背景下,在消費群急劇擴大的背景下,各企業只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甭管是高端的還是低端的,應該說都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三元這樣更靠近市場的「城市乳業」,有自己產品的優勢。比如,外地企業過來的更多的是超高溫殺菌的產品,我們可能更多的是保質期較短的酸奶、巴氏殺菌鮮奶。
王佳芬:乳品行業也會像啤酒行業一樣,當大家都來做的時候,價格會往下走,行業毛利率不斷下降,進入的門檻會越來越高,規模小的企業生產不了。當然,每個行業都會有黑馬。乳品市場有很多黑馬的不斷出現是好事,會使我們這個行業發展的速度更快。大家一起把市場共同做大,蛋糕大了對我們也有好處。如果只有我們幾家孤軍作戰,不能喚起更多的人來喝牛奶。另外,競爭會迫使我們不斷進步革新。
新進入者將來會怎麼樣,取決於他們的目標、文化、管理等,但都要按經濟規律辦事。攻城掠地有勇氣還是能做到的,但是盈利能力的持續和不斷提升是大家面臨的問題。大公司一定是要靠管理的,用傳統的管理方式無法使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另外,職業經理人不夠職業化也是個問題。現在乳業管理人才的總體水平還不夠,包括我在內。
劉永好:我們進入這個行業時間不長,與業內大公司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新希望也有自身的優勢:我們做了20年的農業,了解農業,我們在養牛、種草即乳品資源上有相當優勢;同時,也能很好地把農民的利益與城市的需求有機地結合。我們有較好的機制,有新的定位,這個機制和新的定位與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能激發出更大的活力和創造力;此外,我們有上市公司這個平台,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有新希望的品牌,有新希望的包容性文化。因此我認為,只要虛心學習,持之不懈地努力,我們就能在乳業方面較快地發展,並能取得較好的業績。
「泡沫說」能否成立?
倒奶事件屬於極個別現象,並不意味著乳業出現了泡沫。某些企業出現失誤是正常現象,只要找準定位,企業都有生存之路,倒是有的地方政府過多介入行業發展值得關注。
記者:為什麼在有人認為供不應求的這個市場中,還會出現前些時候乳品製造商的倒奶事件?您對於乳業市場的「泡沫說」怎麼看?
郭維健:我不太同意乳品業有什麼泡沫的說法。資本大量進來的時候,會採取不同的戰略。不管是從源頭的奶源開始,還是到最終的銷售渠道、流動環節,它側重點可能不一樣,但只要企業找准各自的優勢,都應該能夠取得成功。當然,即使是一個高速成長的行業里,也不是大家全是成功的。有些企業因為管理問題呀、決策問題呀,出現一些失誤,這也是很正常的。倒奶是極個別的,不能說是行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王佳芬:我沒有仔細研究過我們這個行業現在有沒有「泡沫」。在企業裡面,如果我們有問題也很清楚:牛奶賣不出去了就要虧損;資本要逐利,輸了會自動退出。但關鍵是,政府不要摻和進來,這也是我們在一直強調的問題。政府的支持應主要體現在產業政策和產業導向上,畢竟牽涉到農業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現在有地方政府過分熱心,要求農民都來養牛,我有些擔心,這樣做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出現。
鄭俊懷:乳業這個行業不同於別的行業,它是一個鏈條比較緊密的行業。具體來講,市場、基地、加工能力都要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就會出問題。在這個緊密的鏈條上,首要的是市場。但是有了市場,而不去解決奶源的問題、不去搞好加工、豐富花色品種,這個市場需求就消化不了。
奶源、營銷誰更重要?
奶源建設受到乳業企業的普遍重視,不少企業都建立了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奶源建設機制。除了奶源,市場、營銷渠道、品牌等因素也十分重要。
記者:我們看到,隨著資本的進入,奶源的圈地運動正在愈演愈烈。如何解決「把有限的資源放在無限的競爭當中」的問題?奶源會最終成為公司乳業發展的瓶頸嗎?
鄭俊懷:從奶源基地來講,中國目前奶牛發展比較快,有政府的推動和投資者的介入,發展潛力也很大。同時,我國目前還大規模地從澳大利亞、紐西蘭購買奶牛。由於發達國家奶牛業是過剩的,購買奶牛的價格比國內高不了多少,所以現在這個勢頭很猛。另外,奶牛的自然增長速度也很快。去年,全國奶牛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20%,個別地方更高,比如我們呼和浩特市,奶牛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50%了。
最早,我們這個地區是農戶家庭飼養,一家養兩頭、三頭奶牛。這種格局有它的好處,就是飼養成本很低,但是,儲存、疫病的防治等許多問題,使得分散飼養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比如農戶是晚上擠的奶,如果保存不好第二天就酸敗了,酸敗之後要麼倒掉,要麼搛鹼中和。所以,從1996年開始,我們在原來一家一戶飼養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個大的整合。在農戶集中飼養奶牛的村莊建立了現代化的擠奶廳,農戶獨立飼養,在我們的擠奶廳集中擠奶,然後用我們帶製冷的儲奶罐快速冷卻,由我們的收奶車及時拉回工廠。這樣,保證了我們的牛奶是真正擠出的牛奶,其他中間環節和人為因素都去掉了。另外,我們還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務,從配種到飼養,從草料的供應到儲奶、收奶、奶款的發放,這些問題都由我們和當地的畜牧單位合作解決。
通過這種模式,農戶利益得到保證。算下賬來,每養一頭牛一年可以收入四五千塊錢,是很賺錢的。農戶原來不敢多養,現在開始向規模化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採取了進一步的整合措施。一是建立了奶牛小區,農戶就把奶牛搬到小區飼養,規模可以達到10頭到20頭。人畜分離開了,農戶也就集中精力搞奶牛業了。第二個模式就是向有一定資金實力也有養奶牛經驗的人,提供資金和設備的支持。這樣,一批規模化的飼養奶牛的大戶發展起來,有的奶戶現在已經養到二、三百頭奶牛。還有一種形式就是牧場園區,我們提供基本的條件,吸引外地的養牛大戶把牛群趕到園區里來,園區規模現在是3000-6000頭不等。
集約化,對於奶源基地的穩定,對於乳品加工企業取得優質的牛奶、提高效益都是很好的。現在在我們這個地區,圍繞著奶牛業已經應運而生了好多服務機構。有的專門負責買牛,有的專門負責供應飼料,有的專門負責疫病的防治、奶牛品種的改良,有的專門負責種牧草……
社會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了,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質量保證了。國外發達國家已經做到這一步,我們正在向國外靠攏。
劉永好:如果說到未來發展的瓶頸,我認為首先是在資源上,是在奶源上。是否有好的草場、好的奶牛,這對企業未來發展來說是十分關鍵的,是基礎。當然,品牌也很重要,在市場拓展方面尤其如此。還有企業的實力、服務手段、營銷網路以及企業人才,在其中都起到重要的綜合作用。
王佳芬:在我們這個行業,奶源的建設和乳品市場的發展同樣重要。有人說,奶源是光明最大的問題,但我一直堅持認為市場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深深覺得,乳業的發展跟奶農緊緊聯系在一起,從80年代開始,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使上海的養牛業從2-3萬頭增長到5-6萬頭,用了大量的資金進去。從1995年我們開始制定實施「用全國資源做全國市場」
戰略的時候,我們同時考慮奶源加工市場。為規避奶源的季節性問題,我們必須在中國奶源最發達的北方地區建立奶源基地,我們非常明白養牛需要時間,但是牛又是會動的,所以我們早早做好了奶源的布局。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理智地思考建奶源基地、市場、加工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現在乳業處於急速的發展期,沒有什麼大的制約。目前亟待解決的是如何保證產品質量體系標準的強有力的執行。
郭維健:企業應該在規模上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提升,很多小企業的成長會受到限制。我覺得,提升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在兩頭,一個是奶源,一個是營銷渠道,無論側重在哪一個方向的做法都是對的。從三元來講,可能沒有一些企業發展得快,有的企業超過我們了,這使我們感到壓力很大。這裡面有資金不足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三元的銷售長期局限在北京,全國的營銷網路不健全。在乳製品需求特別是中小城市的需求大量增長的時候,我們沒有分享到高速增長的蛋糕。
提高盈利靠什麼?
行業特點適合規模經營,除了簡單的提升規模,企業在營銷網路的建設、生產組織形式上的創新等,對於企業實現利潤增長也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記者:最近兩年,無論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乳品企業的擴張速度都在加快。那麼,在奶源、市場的爭奪過程中,什麼是最有效的途徑呢?在產量、產能提高的同時,各企業將如何保證收入與利潤的協調增長?
郭維健:大家進來以後,企業的整合、品牌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企業會繼續擴大,有的會被吞並。牛奶產品的差異性不是很大,加工、工藝、設備都差不多。如果嚴格按標准去做,不會有誰喝誰的牛奶而不喝誰的牛奶。資本看到的也就是這個行業在擴大、需求在擴大,以及這個行業的產品差異不是很大、技術含量不是很高。乳業不像某些工業行業,它要的是控制而不是高科技。
三元最早在北京是壟斷型的,佔北京市場100%的份額。現在市場開放了,一定會把一部分市場讓出去,三元大概讓出了北京30%的份額。所以,三元要擴大,肯定不會死守著北京的市場。我認為,建立龐大的銷售網路是提升利潤的捷徑。並購整合比較復雜、成本也比較高,不如把網路做得更扎實、更深入來得快。三元上市之後,募集到資金,會在銷售渠道的建設上有比較大的投入。相信未來兩三年內,公司在外埠的收入會大幅提升。我們的願望是,將公司目前收入佔比中,北京與外埠7比3的比數倒過來。
在擴展市場的同時,我們也會抓住適當的機會,收購外省市的乳製品企業,以委託加工、獨立建廠等合作方式,來使三元整個產能增加、市場份額增加。當然,我們也不光利用本國資源,比如我們已經在澳大利亞建了廠,利用當地天然優質奶源生產奶粉、乾酪等產品。
總之,目前行業內加大的對品牌、設備等方面的投入,還屬正常范圍之內,仍保證了一定的利潤空間。今年以來,由於蔗糖、包材等原材料價格的不同程度的下降,乳品製造企業的生產成本也略有下降。
劉永好:最有效的競爭途徑是質量、品牌和信譽。乳製品是入口的東西,質量是關鍵。要保證質量,就要有好的乳源,有好的奶牛基地。讓消費者喝放心奶,喝環保奶。新希望日前在雲南洱源縣建日產奶1000噸的工程,其中之一就是看中它的自然環境。在大理州,有300多萬畝天然牧場,有近千萬畝的高山可供發展草場。這里水草肥美、四季如春,有500年養殖乳牛的歷史,我們要在這個非常環保的地方建非常環保的乳製品工廠,從奶源上保證牛奶的質量。我們將把大理這個地方作為新希望乳製品的生產加工基地和奶源基地,並有可能把「蝶泉」作為新希望的主要品牌推向市場。
王佳芬:在市場手段的調節下,會有技術創新帶來的產品差異化、人才的培養和組織的創新。我們的行業特點要求規模經營,最後一定會呼喚大企業的出現和成功。但與國外的整合過程相比,中國在時間上一般要短。
乳業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靠傳統的投資建廠進行擴張將難以適應競爭的需要,我們不得不進行創新。再加上我們光明地處上海,經營成本本來就比其他企業高,過分強調自力更生,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成本,使利潤空間進一步萎縮,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因此我們制定了「輕資產戰略」,用我們光明乳業自身的品牌、技術、管理經營和經營理念等無形資產作為擴張的重要砝碼。
在奶源方面,我們逐步賣掉一些牧場交給別人經營。但我們賣掉一些牧場是為了管理更多的牧場。我們派出管理技術團隊去牧場服務,把所有牧場的信息上網,建立「網上牧場」,給每一頭牛建立檔案,進行跟蹤監測。這樣,盡管牧場不是我們的,但我們通過管理控制了奶源,保證了原料的質量。過去數十年,光明運用傳統方法在上海做到了20萬噸奶源;而通過運用輕資產的方式,在兩年多時間里,我們的奶源一下子超過了60萬噸。在成品方面,我們通過OEM,將乳製品的生產製造外包給其他乳品公司,我們自己則全力以赴進行產品設計、研發、銷售、服務以及品牌的推廣。今年我們花了近億元在中央電視台做廣告,也是基於此。通過「輕資產戰略」,光明乳業一方面穩定了奶源,擴大了產品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行之有效地控制了公司的成本,實現了高效快速成長。
鄭俊懷:大量資本湧入以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整合。結果是一些有核心競爭能力、有自己獨特優勢的企業發展得更快,而有些企業可能就要被淘汰。通過市場機制的調整,規模化的大企業集團控制了很大一塊市場的份額;而中小企業則依靠特色來維持生存和發展,市場競爭也將由現在的無序,轉變到有序。
伊利起步的時候是個「基地型」的公司,但是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基地+市場型」。我們現在的生產基地好多都是建在大城市,在北京,我們建了目前國內技術最先進的酸奶工廠;在上海,我們建有現代化的冰淇淋工廠;另外,在西安、沈陽、武漢都有我們的工廠,有我們的生產基地。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形成了一個奶源基地、生產基地與市場相結合的完整的布局
⑸ 乳品行業屬於哪種市場
一、乳製品生產現狀
乳品的生產和銷售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並且液體乳生產大幅度增長,整個行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4年完成產品銷售收入663.3億元,利潤總額33.8億元。
乳製品生產技術和設備更新加快。主要包括磚型紙盒包裝超高溫滅菌奶生產線、塑料袋奶生產線、屋型紙盒包裝殺菌奶灌裝設備等,使我國乳品行業技術、設備陳舊的狀況得到有效改變。
乳製品市場競爭激烈。我國乳品行業尚屬於幼稚型行業,其規模、技術、產品質量方面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人世以後,許多外國的乳品品牌打人中國市場,如達能、帕瑪拉特、雀巢等,給國內乳品企業造成很大沖擊。另外,國內各品牌也將進行著面對面的競爭與交鋒。
大型企業發展迅速,奶製品企業兼並、整合的速度加快,集中度在提高。一些乳品加工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和強強聯合等整合方式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奶業集團,眾多中小乳品企業與實力較強的企業聯合或並人大型乳品企業、企業集團。
二、乳製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原料奶、乳製品質量參差不齊。我國目前80%是手工擠奶,且日益增多的個體戶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細菌超標、抗生素含量過高等問題突出,嚴重製約著乳製品質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產區採用機械擠奶設備,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設備不能及時保潔等問題。我國原料奶生產衛生條件差、細菌數量偏高、雜質較多。國家頒布的質量衛生標准大多數是十幾年前制定的,且分別隸屬於不同部門,涉及指標少,檢測方法落後,遠遠落後於當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企業規模小、設備製造技術落後。我國乳製品工業發展時間短,真正的發展僅20年歷史,經濟實力、技術裝備水平、企業規模均不能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乳業裝備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大約還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機械進口量佔到50%,國內乳品機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關鍵機械上,離心機及乳品分離機械與國外差距大,品種少,性能差。
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乳品品種少。目前,我國乳品雖已有較快發展,但與國外相比,在風味、品質、品種上差距比較大,據統計,發達國家2001酸乳上市的新品種有900多種,歐洲開發的乳製品品種佔世界乳製品新品種的72%。而我國品種少,乳品產量中奶粉產量佔70%,奶油的產量很小。液體奶消費僅局限於大中城市.產量也很小,在液體奶品中,巴氏殺菌奶約佔53.1%,保鮮奶約佔29.9%,酸奶約佔17%。而乾酪這樣的產品在國外都屬大宗產品,在國內基本沒有生產,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更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⑹ 乳製品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乳製品生產現狀
乳品的生產和銷售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並且液體乳生產大幅度增長,整個行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4年完成產品銷售收入663.3億元,利潤總額33.8億元。
乳製品生產技術和設備更新加快。主要包括磚型紙盒包裝超高溫滅菌奶生產線、塑料袋奶生產線、屋型紙盒包裝殺菌奶灌裝設備等,使我國乳品行業技術、設備陳舊的狀況得到有效改變。
乳製品市場競爭激烈。我國乳品行業尚屬於幼稚型行業,其規模、技術、產品質量方面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人世以後,許多外國的乳品品牌打人中國市場,如達能、帕瑪拉特、雀巢等,給國內乳品企業造成很大沖擊。另外,國內各品牌也將進行著面對面的競爭與交鋒。
大型企業發展迅速,奶製品企業兼並、整合的速度加快,集中度在提高。一些乳品加工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和強強聯合等整合方式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奶業集團,眾多中小乳品企業與實力較強的企業聯合或並人大型乳品企業、企業集團。
二、乳製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原料奶、乳製品質量參差不齊。我國目前80%是手工擠奶,且日益增多的個體戶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細菌超標、抗生素含量過高等問題突出,嚴重製約著乳製品質量的提高。即使在原料奶主產區採用機械擠奶設備,但仍然存在管理水平低、設備不能及時保潔等問題。我國原料奶生產衛生條件差、細菌數量偏高、雜質較多。國家頒布的質量衛生標准大多數是十幾年前制定的,且分別隸屬於不同部門,涉及指標少,檢測方法落後,遠遠落後於當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企業規模小、設備製造技術落後。我國乳製品工業發展時間短,真正的發展僅20年歷史,經濟實力、技術裝備水平、企業規模均不能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乳業裝備整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大約還有20年差距。目前,乳品機械進口量佔到50%,國內乳品機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差,尤其是通用關鍵機械上,離心機及乳品分離機械與國外差距大,品種少,性能差。
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乳品品種少。目前,我國乳品雖已有較快發展,但與國外相比,在風味、品質、品種上差距比較大,據統計,發達國家2001酸乳上市的新品種有900多種,歐洲開發的乳製品品種佔世界乳製品新品種的72%。而我國品種少,乳品產量中奶粉產量佔70%,奶油的產量很小。液體奶消費僅局限於大中城市.產量也很小,在液體奶品中,巴氏殺菌奶約佔53.1%,保鮮奶約佔29.9%,酸奶約佔17%。而乾酪這樣的產品在國外都屬大宗產品,在國內基本沒有生產,尤其是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更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⑺ 市場細分背景下,乳製品如何進行新品定位
乳業未來:前程錦綉,風光無限! 中國乳業起步晚,起點低,但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奶類生產量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幅度迅速增加,遠遠高於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乳製品產量和總產值在最近的10年內增長了10倍以上,已逐漸吸引了世界的眼光。近年來,盡管我國年人均奶佔有量上升很快,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乳品消費也極不平衡。目前,城市乳製品銷量佔到全國乳製品總銷量的90%,廣大農村乳品市場潛力巨大,有待挖掘。隨著農村乳製品消費量的逐步增長,我國乳製品行業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乳業現狀:戰國七雄與百家爭鳴! 當中國在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倡導下,伊利,蒙牛,光明,三元,飛鶴,黑龍江乳業,新希望等,麾旗南上北下,跑馬圈地,實有勢不可擋之勢!但地方品牌仍是強手如林,割據四方,憑借地緣優勢、終端掌控以及靈活的市場政策,還是能夠把持著自己的領地。 趨勢洞察:市場細分是必然,產品力和終端力是關鍵! 中國乳業興起初期,人們主要以奶粉為主,隨著市場發展,乳業品牌的集中與成熟,伴隨消費者對乳品購買的理性提升,奶粉中分化出按年齡分段的分段奶粉,現在又開始產生了孕婦奶粉;而液態奶從一開始的塑料袋裝純牛奶細分出針對餐飲的餐飲奶、針對白領的果汁(茶、咖啡)混合奶、針對高收入者的枕奶與盒奶及針對農村消費者的塑料袋裝乳酸飲料等。隨著乳產品種類的日益豐富,競爭加劇,各藍海市場逐步演變成紅海市場,大小乳品企業各有自己的優勢:大品牌,靠規模贏得市場;小品牌,以產品贏得消費。面對局部市場,大小企業還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最終贏得市場的是----消費者對產品的鍾愛! 乳製品新品定位思考: 所謂市場細分,即當某類型產品的市場發展到一定規模與程度時,消費者對這類產品已經從新鮮到麻木,並產生新的個性化的追求。同時,各企業由於競爭降價而使利潤率越來越低,為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為取得競爭的優勢與先導性,他們就會根據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推出針對性產品,從而推動此類型產品整體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市場細分的時機,一般同時具備這樣幾種條件: 一是消費群已經擴大到所有能夠影響到的人群,消費者對原產品已經習慣而麻木,產品的物質功能或精神功能已經變得並突出; 二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原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企業的利潤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會強迫企業進行市場細分。 但是,作為企業來說,等到以上兩個條件成熟或太過明顯時推出細分產品就已經有點晚了,時間上的提前量十分重要,即企業應當提前做好相關准備,並提前推出。 這里所說的提前做好相關准備包括: 1、通過對消費者進行分析確定其中一個、或多個群體推出對應的產品,最好確定其中數量最大、意識最為前衛、消費能力適合的群體; 2、從物質與精神上分析目標消費群的需求,確定產品突出特點,提煉產品訴求; 3、針對目標消費者進行從產品包裝、宣傳品、促銷品、營銷方式等的策劃。 市場細分的方法有很多種,說明如下: 1、分別針對男性和女性開發相應的產品。如匯源的他+她-,娃哈哈的他她水; 2、分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開發相應的產品。如分段配方奶粉+強化因子; 3、分別針對不同收入者開發相應的產品。如針對白領和普通大眾; 4、針對消費環境開發不同的產品。如家庭、辦公室、網吧、餐飲、酒吧、休閑等; 5、針對不同消費的不同消費習慣開發不同的產品。如容量大小、口感輕重等; 6、針對不同消費意識的人群開發不同的產品。如針對前衛人士; 7、針對不同消費時尚的消費者開發不同的產品。如網民、學生、娛樂一族等; 8、針對不同職業的消費者開發不同的產品。如針對學生、老師、公司職業、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等。 產品創新的平台化與大眾化要求 所謂產品創新的平台與大眾化要求,即產品的創新最好是以現有市場上主流產品如大眾所熟知的原料、產品類型為平台進行創新,由於平台產品已為大眾所熟悉、所接受,那麼創新產品相對就比較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因而,創新產品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而脫離現有市場上主流產品的完全創新產品,則由於需要進行艱苦的消費者觀念培養與引導,而改變觀念比改變物質條件要難得多,相應地,這類創新產品要取得成功的難度會很大。 中國地域廣闊習俗與習慣相差很大。與其它行業不同,乳品是入口的東西,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費者的口感習慣的影響,這個地方大家習以為常的食品,在另一個地方會很難接受,所以,企業在推出產品時,不能一葉障目,想當然地認為全國人民都與會與當地人一樣,區域性的東西有時就是區域性的商品。另外,有時雖然當地人很習慣某個產品,但進行包裝以後他們卻不並認同,這也是個習慣問題。
⑻ 我國乳製品行業現狀發展分析
行業處於轉型發展時期
乳製品行業產業鏈條相對較長,上游主要包括奶牛繁殖、飼料加工、原奶生產等多個環節,下游主要為市場銷售環節。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乳製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⑼ 我國乳製品行業現狀和發展分析
2014-2019年,我國巴氏奶/常溫奶銷售額分別由221/800億元增長至343/942億元,巴氏奶增速高於常溫奶。從銷售額佔比來看,常溫奶仍占據液體奶主要份額,但近年來佔比逐年下滑,巴氏奶市場消費佔比逐年上升。
乳製品行業規模龐大,巴氏奶消費佔比較低
我國乳製品行業起步晚、起點低,但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基數,目前中國乳製品銷售規模達到了4196億,位列全球第二,近9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6%。預計到2022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市場。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乳製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