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XBOX的營銷策略是什麼
接近成本銷售硬體,靠外圍產品,軟體以及XBOXLIVE賺取利潤。但XBOX一代整個產品是微軟的探路石,用以打壓SONY和任天堂,真正佔領市場和賺取利潤的應該是二代和以後的產品即XBOX360及其後代機種,以微軟的財利,完全可以賠本銷售來擠走SONY和任天堂,然後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再賺取高額利潤
❷ 微軟的經營營銷戰略是什麼有哪些經營戰略
以軟制天下。。
暗授權盜版,讓中國消費者習慣於widows操作系統,然後開始進入中國市版場,權並且通過,超做系統不斷的升級,來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並且捆綁應用軟體,。來獲得利潤最大化。。
接下來,我覺得微軟要做的就是如何通過讓正版的普及,來獲得利潤最大化,比如打擊盜版。比如推出各種人性服務來區別於盜版
。。。
❸ 產品營銷策略有哪些
您好,兄弟,我之前干過相關的工作。現在有9中方法總結提供給你。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1.情感營銷策略:情感營銷就是把消費者個人情感差異和需求作為企業品牌營銷戰略的核心,通過藉助情感包裝、情感促銷、情感廣告、情感口碑、情感設計等策略來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2.體驗營銷策略:體驗通常是由於對事件的直接觀察或是參與造成的,不論事件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體驗會涉及到顧客的感官、情感、情緒等感性因素,也會包括知識、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時也可因身體的一些活動。
3.植入營銷策略:植入營銷通常是指將產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視覺符號甚至服務內容策略性融入電影、電視劇或電視節目各種內容之中,通過場景的再現,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留下對產品及品牌印象,繼而達到營銷產品的目的。
4.口碑營銷策略:口碑營銷是指企業努力使用戶通過親朋好友之間的交流將自己的產品信息、品牌傳播開來。這種營銷方式成功率高、可信度強,這種以口碑傳播為途徑的營銷方式,稱為口碑營銷。
5.事件營銷策略:事件營銷在英文里叫做EventMarketing,國內有人把他直譯為「事件營銷」或者「活動營銷」。事件營銷是企業通過策劃、組織和利用具有名人效應、新聞價值以及社會影響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體、社會團體和消費者的興趣與關注,以求提高企業或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樹立良好品牌形象,並最終促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6.比附營銷策略:比附營銷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營銷手段,能讓目標受眾迅速完成對我們的營銷標的物從認識到感興趣甚至到購買的過程。
7.飢餓營銷策略: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飢餓營銷就是通過調節供求兩端的量來影響終端的售價,達到加價的目的。
8.恐嚇營銷策略:所謂恐嚇營銷是指營銷者通過廣告、營銷人員等方式,向目標客戶告知某種現存的或者潛在的威脅、危害,以達到銷售其自身產品的目的的一種營銷方式。但當營銷者提供的事實或者數據存在誇大或者虛假時,這種行為一般不列入恐嚇營銷的討論范疇。
9.會員營銷策略:會員營銷是一種基於會員管理的營銷方法,商家通過將普通顧客變為會員,分析會員消費信息,挖掘顧客的後續消費力汲取終身消費價值,並通過客戶轉介紹等方式,將一個客戶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❹ 微軟的發展歷程怎樣的營銷則略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
❺ 微軟的主要經營范圍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快速增長的軟體業務,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 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❻ 微軟是靠什麼開始稱霸電腦業的啊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歷史與今天的微軟:
Microsoft是很講綜合策略而稱霸IT業界的。很少能有一個軟體廠商不僅能左右軟體的世界,又能左右世界的硬體的規范。好似眾星捧月一般。
靠桌面起家進軍伺服器的微軟:微軟是從桌面操作系統起家,並逐漸滲透到伺服器互聯網諸多市場,在桌面市場份額上基本壟斷,伺服器領域上與開源廠商可能各有千秋。早期的windows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操作系統,它與dos的關系就好似今天的Office之於windows的關系,如今的office已經演變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更可能漸行漸遠。而國產的Wps與他的較量可能只停留在形式了。
靠操作系統起家,不斷擴張的微軟:早期從與IBM合作就已經打起DOS牌,基本是靠利用藍色巨人IBM而赤手打天下。然後進軍諸多領域並稱雄甚至消滅對手直到他們改行。比如在瀏覽器的競爭中打敗網景,又如微軟推出桌面資料庫Acces並以企業資料庫Sql server進軍資料庫領域與老牌的Orcal與Lotus互博。為了對抗sun的Java戰略,微軟又力挺.net戰略,但.net基本上可以說是孤獨一擲,微軟的下一代操作系統內核就整合.Net技術,即便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競爭失敗還可以在互聯網核心技術上領跑。微軟還在不斷進入嵌入式系統領域、搜索領域、甚至安全領域。
打造蓋茨品牌形象的微軟:蓋茨不僅是微軟的神話也是IT業的神話。微軟的策略的成功在於打造一個親和睿智的企業領袖,他關注用戶,站在IT業的風口浪尖,他沒有緋聞。看過一本關於IT大敗局的書說道,微軟的成功在於他總是避免失敗的抉擇。
易用與兼容性好的微軟產品:微軟產品的bug也基本來自太要兼顧易用和兼容的特性了。在IT業界的早期,有的公司還把技術當作神話而遠離用戶的時候,微軟就注意關注用戶。易用好恐怕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產品家族:
Windows
Office
Servers
開發工具
商務管理解決方案(MBS)
硬體產品
MSN
Windows Mobile
最暢銷產品:來自官方
Windows XP
Office 2003
Office Excel
SQL Server 2005
Office Word
Windows XP Home Edition
❼ 求問微軟敗在哪 Surface Pro市場銷售狀況慘淡
盡管如此,微軟還不忘學一把蘋果的「飢餓營銷」,過幾天將再度缺貨,以期造成供不應求的假像。如何破解Win8平板銷量難題,成為微軟急於求解的一道難題。Surface Pro銷售遇冷 從銷售渠道來看,Surface Pro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微軟自有渠道,即微軟商城。一類是3C渠道,典型的代表是蘇寧電器。還有一類是電商,其代表是京東商城。 通過走訪發現,Surface Pro正在步Surface RT的後塵。蘇寧電器一位負責Surface Pro的張姓負責人向搜狐IT透露,並不是所有的蘇寧門店都拿到了Surface Pro,在北京地區銷售情況最好的店鋪是蘇寧蘇州街旗艦店,每天銷售10台左右,這個店的Surface Pro在蘇寧所有門店裡排第三。 來自渠道商的消息也提供了類似的銷售數字。微軟合作夥伴之一,位於中關村鼎好賣場的微軟國內首家體驗店的銷售數字顯示,Surface Pro上市一周的銷量約為30台(日均6台)。值得注意的是,該店處於中關村人流量最大的賣場區域,但也面臨著問多買少的窘境。 京東是銷售數字最好看的,其一周的銷量達到了數百台。不過,有分析人士稱,不排除有微軟利益相關者刷銷量的因素。原因是渠道商的數字通常來說是商業機密,但京東等電商網站會顯示銷售數字。 微軟敗在哪兒? 首先是訂價策略失誤。Surface Pro的售價居高不下,遠遠高於暢銷的iPad。銷售人員給出的說法是,這個產品里集成了Office,但用戶拿Surface辦公的,似乎並不多。 其次是產品的宣傳定位上。銷售人員給出的說法是,你要把它當一個電腦來看,和電腦的配置一樣。但用戶在選擇電腦產品時,會優先選擇Yoga類超極本產品。很多用戶反映Surface的鍵盤難用,而且其鍵盤售價太貴,約千元。 三是營銷策略失敗。對於一款用戶興趣不高的產品,微軟竟然也在玩飢餓營銷。對於熱銷的iPhohe,用戶是捨得花時間去等待的,但對於一款本來 興趣就不高的產品,很難想像用戶會去等。蘇寧蘇州街旗艦店的營銷人員稱,Surface Pro缺貨已成定局,兩三天後就會缺貨。當然,不排除是微軟備貨不足,對自己本身就沒信心。 機會可行性分析 Surface Pro還有機會嗎?似乎還有。微軟渠道合作夥伴,北京迪維同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倩在接受搜狐IT專訪時透露,Surface Pro現在僅對消費類市場開放,預計在六七月份就會對企業級市場放開,到時其銷量有可能會迎來一個高峰。 以迪維同欣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已經先後拿下了商務部、華夏銀行(600015,股吧)、北郵等一系列機構的訂單,上述企業采購的是Surface RT版本產品,對企業客戶而言,Surface Pro在辦公方面的優勢更明顯。 實際上,微軟在華市場也確實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零售市場的贏利能力非常弱,而在商用市場的贏利則相對強大很多,兩者完全不是在一個量級上。 劉倩認為,Pro版本具備了傳統X86架構電腦的所有功能,而且具備了便攜性,尤為重要的一點,企業級市場一直是微軟的大本營,而之前的Windows RT版本因為缺少很多應用模塊,所以優勢不明顯。 此外,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就是與消費者群體的斤斤計較和過於關注價格不同,來自企業級的采購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
❽ 微軟的經營營銷戰略是什麼有哪些經營戰略
以軟制天下。。
暗授權盜版,讓中國消費者習慣於widows操作系統,然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且通版過,超做系統不權斷的升級,來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並且捆綁應用軟體,。來獲得利潤最大化。。
接下來,我覺得微軟要做的就是如何通過讓正版的普及,來獲得利潤最大化,比如打擊盜版。比如推出各種人性服務來區別於盜版
。。。
❾ 影響微軟中國營銷環境的間接力量
病毒式營銷是指發起人發出產品的最初信息到用戶,再依靠用戶自發的口碑宣傳,是網路營銷中的一種常見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它描述的是一種信息傳遞戰略,經濟學上稱之為病毒式營銷,因為這種戰略象病毒一樣,利用快速復制的方式將信息傳向數以千計、數以百萬計的受眾。也就是說,通過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讓大家告訴大家」,通過別人為你宣傳,實現「營銷杠桿」的作用。例如我們每個店鋪的留言板和友情鏈,我為別人宣傳,別人也為我宣傳。病毒式營銷將令您的網路客戶、郵件訂閱者成為您在線生意的傳話筒,使您在線業務量呈指數式爆炸成長。病毒式營銷必然含有兩個重要的功能:1、人們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不斷纏繞式地宣傳了商家的在線生意、信息傳播者,往往是信息受益者。2、商家生意信息的傳播是通過第三者「傳染」給他人而非商家自己,而通常人們更願意相信他人介紹而非商家自己。我們經常看到的免費郵箱、免費空間、免費域名、ICQ網上及時交流軟體等,都採取了病毒式營銷方式。盜版微軟視窗亦如此。比爾·蓋茨撇開小利,其操作系統病毒式地佔領了中國操作系統市場,而佔領市場份額比當前的獲利要重要得多。A、免費的服務。一些大型的網站或公司會提供免費的二級域名,免費空間,免費程序介面,免費計數器等資源,這些資源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加入公司的連接或者其他產品的介紹,也還可以是廣告。特別是現在推出的窄告,很適合放在這些免費資源中。由於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對用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另外,當用戶自己在使用並對外宣傳的時候,就也為提供該服務的公司做了免費宣傳。B、便民服務。便民服務服務不象上面的免費服務一樣需要一定的財力物力,比較適合小公司或個人網站。在網站上提供日常生活中常會用到的一些查詢,如:公交查詢,電話查詢,手機歸屬地查詢,天氣查詢等,把這些實用的查詢集中到一起,能給用戶提供極大的便利,會得到用戶很好的口碑,也就能很快的在網名中推廣開來。C、節日祝福。每當到節日時,可以通過QQ,MSN,E-MAIL等工具向朋友發送一些祝福,後面跟上網頁地址或精美圖片,由於節日里,大家都很高興收到來自朋友的祝福和喜歡發祝福給朋友,一個病毒連就這樣形成了。D、精美網頁或笑話娛樂是人生活的追求,不管誰定下什麼目標,但最終是為了生活、娛樂,做一個精美的網頁或精彩的笑話發給朋友,朋友一定會很高興很會很快的發送給他的好朋友。 E、通過「口頭傳遞」傳播信息。網路上使用最普遍的「口頭傳遞」方式是「告訴一個朋友」或「推薦給你的朋友」等。很多網站在網路廣告、新聞信息、電子郵件後面使用類似的語句。對這種方法,各種網站的使用率是不一樣的。對於一些娛樂網站,「告訴一個朋友」的使用率可能會高些。但對於大型網站,這類語言的使用率主要取決於所推薦內容的類型和用戶群的特點。這種病毒式營銷啟動成本低並能快速執行,其效果還可以通過引入競賽和幸運抽簽得以增強。 F、利用人際關系網路傳播信息。社會學家指出:人際關系網路是由家庭成員、朋友或同事構成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路中,幾乎沒有人是生活在人際關系網路之外的。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網路中可能有幾十、幾百甚至數千人。互聯網的網民同樣也在發展虛擬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網路,他們收集電子郵件地址,建立郵件列表與眾人溝通,通過洽談室結交新的朋友。網路營銷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實體社會和虛擬社會中這些人際關系網路的重要作用,通過病毒式營銷把自己的信息置於人們的各種關系網路之中,從而迅速的把促銷信息擴散出去。G、通過「事件策劃」營造傳播話題。策劃運作一個大范圍或局部(或行業范圍、圈子范圍)哄動的事件,促使人們熱議,或借用本有熱點話題演變作二次傳播成為變種之事件,其特徵在於迎合時代人心理需求,如:好奇、慾望、需要、貪念、貧乏等等。
❿ 簡述網路營銷從「4P」到「4C」的營銷策略
一、簡介:
1、4p是營銷學名詞,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大營銷組合策略即為4p。產品(pro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四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為4p。
2、4c:4cs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s)
,也稱「4c營銷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r.f.
lauterborn
(1993)在1990年提出的,與傳統營銷的4p相對應的4c理論。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二、區別:
1.4p理論提出的是自上而下的運行原則,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的導向;而4c理論是以「請注意消費者」為座右銘,強調消費者為導向。
2.4p理論是以產品策略為基礎,製造商決定製造某一產品後,再設定一個彌補成本又能賺到最大利潤的價格,且經由其掌控的配銷渠道,將產品陳列在貨架上,並大...一、簡介:
1、4p是營銷學名詞,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大營銷組合策略即為4p。產品(proct)
價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銷(promotion)四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縮寫為4p。
2、4c:4cs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s)
,也稱「4c營銷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r.f.
lauterborn
(1993)在1990年提出的,與傳統營銷的4p相對應的4c理論。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
二、區別:
1.4p理論提出的是自上而下的運行原則,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的導向;而4c理論是以「請注意消費者」為座右銘,強調消費者為導向。
2.4p理論是以產品策略為基礎,製造商決定製造某一產品後,再設定一個彌補成本又能賺到最大利潤的價格,且經由其掌控的配銷渠道,將產品陳列在貨架上,並大大方方地加以促銷;4c理論是以傳播和良好的雙向溝通為基礎,通過雙向溝通和消費者建立長久一對一關系。
3.4p理論主要注重宣傳產品知識,即產品的特性和功能,強調的是產品的特點;4c理論注重品種資源的整合,注重宣傳企業形象和建立品牌,把品牌的塑造作為企業市場營銷的核心。
4.從傳播來看4p理論的傳播媒介是大眾取向且單向;4c理論的傳播則是雙向的,選擇媒體「細」而目「多」,更加關注「小眾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