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營銷4P和易經哪點事
一些朋友肯定被標題吸引。 也許它激發了你的好奇。 可能你說,營銷4P我懂,易經我也略知一二,它倆有個球關系? 這里我不是胡扯二者之間的理論,生搬硬套,機械式暴力武裝二者的關聯,只是從易經三易出發探討4P的形成過程。 其實,從營銷存在的那一天,4P就已經存在,只是沒人發現,沒人提煉。 很多人都知道:《周易》中有個三易原則:變易、不易、簡易。 這裡面,現象多為變易,規律多為不易,真理多為簡易。 從變易上看,萬事萬物,永遠變化。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事情在變,人心在變,一切一切都在變。 從不易上看,在變化之中,卻遵循著一定的法則,這法則,就是不易之法則。 從簡易上看,萬事復雜到一定程度,都會走向簡單。所以有人說易經涵蓋宇宙運行的規律,可謂復雜之極,因此也就簡單之極。 這個三易(變易、不易、簡易)是需要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仔細揣摩的,他們和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都有關聯。下面我們言歸正傳說說4P的誕生。 做營銷的朋友都知道4P法則,然而問他們4P是誰提出來的,能答出者不多。 其實,我講一個故事,你可能就會記憶深刻。這個故事裡麵包含著三易法則。 20世紀60年代,市面上的市場營銷學的教科書都是按照產品來編排的。第一章,消費品市場營銷;第二章工業品的市場營銷,然後服務業的市場營銷,農產品的市場營銷等等。 或者先是農產品再是工業品,反正是按行業來劃分,可謂變化多端,並不統一。相當於市場營銷教科書的戰國時代。記住這就是變易。 1964年的某一個早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麥卡錫教授一覺醒來,頓悟到所有教科書的章節都包含了產品、渠道、價格和促銷四個要素,於是他發明了著名的4P營銷組合,從此他的教科書成為標配,其他按行業劃分的教科書慘遭淘汰。麥卡錫因此成為了百萬富翁。 就是因為麥卡錫抓住了變化中的不變,無論消費品、工業品還是農產品,都有四個不變要素。從而以4P完成了簡易的提煉,讓營銷從此提綱挈領,變得簡單。 這也再次說明了一個真理,事物之間可能有顯而易見的不同,但不同表面的背後,一定有相通的道理。你看不到不代表沒有。麥卡錫正是從變易中看到不易,進而提煉出獨創見解,形成了簡易的成果。從此,營銷就變得簡單。 營銷是如此,生活中各行各業也是一樣。當我們習慣了變易的表面,就無法洞察不易的本質,找到簡易的真理。 一旦我們能夠勤於思考,撲捉變化中的規律,找到不變的法則,我們也許就可以讓問題變得簡易,打通我們在某一領域的任督二脈,從而快速在該領域取得卓越。 他的原則就是三易,只是他領悟地更深刻……
2. 周易與易經有什麼區別
不是一回事。易經有三本,周易是傳世的一本。 按照南懷瑾的說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 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里,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這一本《周易》范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葯、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鍾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鍾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里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系,空間的關系,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復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盡管變的法則很復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復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3. 關於周易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如果用於銷售創業謝謝
台灣師來范大學教授 曾仕強 《周源易的智慧》視頻 講的都是周易的道理應用到創業銷售上面的!
易經的智慧64卦為我們的生活解惑,減壓。易經的智慧:易經中的64個人生智慧:《易經》沒有那麼神秘,它是科學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64個哲理的左右。
http://v..com/show/9389.htm?fr=ala9&ty=26鏈接
4. 什麼叫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5. 《易經》的三個核心原則如何用在投資和交易上
以孔子來說,孔子在五十歲左右,就專心研究《易經》。他是五十歲才讀《易經》這本書的嗎?像孔子這么用功的人,小時候不可能沒讀過《易經》,他年輕的時候幾乎什麼書都讀。當時的書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詩》、《書》、《禮》、《樂》、《易》,五本肯定都讀了。但是有的書你當時可以讀懂,而有的書,如果你沒有累積相當的經驗和人生的體會,讀了也沒用,只看字面而已。讀《易經》,一般來說,五十左右的生活經驗豐富,應該有的經歷都有了,等於是一卦六爻到第五爻了,大概知道整體的情況了,再老了再讀就來不及了,已經到第六爻,讀了也沒什麼機會了,准備出局了。 孔子五十左右研究《易經》,他需要的是減少過失。《易經》為什麼可以讓他減少過失?我們常提到《易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要讓自己「懲忿窒慾」,讓各種負面的特性、慾望、情緒慢慢化解,亦即增進自己的德行,替別人設想,建構一個比較理想的社會。在這里孔子得到一些啟發,在《孟子》裡面沒有直接說到《易經》,但孟子很強調一個字,即「時」,做任何事都要看時機。他還特別說,孔子是聖人裡面最重視時機的,他要學就學孔子,因為做任何事都有時機。時機不對,事倍功半;時機對的話,順水推舟,那簡直是太愉快了。這是對於儒家來說。 孔子誅殺少正卯:君子以果行育德 另外一個是荀子,他說:「善為易者不佔。」真正懂得《易經》的人,不願意佔卦。為什麼不願意佔卦呢?因為《易經》的道理合乎理性的思維。理性的思維,如果掌握清楚,何必去占卦呢?因為占卦代表你實在面臨很難解決的事情,確實有困惑,你才去占卦。 但是我們還是要說,人生確實有困惑,很多時候你藉助於《易經》,一定要記得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義理。你學的時候就知道做人處事的道理,我們提到哪些卦是有困境,你應該怎樣面對、增益智慧。哪些卦代表吉祥,它為什麼吉祥?你要掌握住它的原理,設法去實踐,自然就會達到那種效果。這是義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占卦。古代學《易經》至少有四方面,你如果重視言語,就會推崇它的言辭。《易經》裡面很多成語,如果從《易經》得到很多啟發,使用成語你會覺得非常文雅,話說出來言簡意賅,說話很簡單,意思又很完整、很完備。這是第一種,重視言語。第二種重視行動,有些人重視行動,就會推崇易經的變化,變化無常。但是再怎麼變,都不能離開你的抉擇,你本身的態度。第三種是重視製作器物。譬如說要蓋房子,房子怎麼蓋。你要蓋其他東西,要怎麼蓋,從《易經》的圖象裡面,都會得到一定的啟發。這是第三種,要重視它的象。最後一種是注意到卜筮的人,就是占卜,這種人就要注意到「占驗」之詞,重視占卦。這四種人就從《易經》裡面可以得到不同的材料,重視它不同的方面。 古代讀書人,按照《易經》的說法,原則很簡單,平常在家裡翻翻《易經》,看看它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平常沒事做,如何讓自己感覺到每天都有進步呢?《易經》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東西,它裡面充滿象徵和符號,好像打啞謎一樣,它寫一句話,你就要問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像我們提過,「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這代表什麼意思?你就可以有不同的想像。這是說明在平常的生活中研究每一個卦象、卦辭、爻辭,行動的時候就要注意到變化和它的占驗之詞。「占驗」就是占卦的驗證,是吉還是凶?中間還有什麼?無咎,還有更好的「大吉」、「元吉」,「無咎」底下還有「悔」,還有「吝」,還有「厲」,代表危險,這些占驗說得准不準。古人占卦,不是一次就到位的,不是學會之後,一占就准,不可能的。 那麼怎麼解卦呢?我現在就講一個從孔子就開始使用的方法,用五十根籌策,古時候用蓍草,籌策一般是竹片做的。占卦的方法我們可以參考《易經·系辭傳》,原文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ㄚ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白話:在進行大型演算時,准備五十根籌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將這四十九根分為兩組,象徵天地兩儀;由任何一組中抽出一根掛在左手小指間,象徵天地人三才;再以四為單位去計算籌策,象徵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數夾在左手中三指間,象徵閏月;每五年有兩次閏月,所以要把另一組籌策依四計算所剩下的零數,也夾在指縫掛起來。乾卦的策數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數是一百四十四,總數為三百六十,相當於一年的天數。《易經》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數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相當於萬物的數目。所以,要經過四次經營才能形成《易經》的一爻,經過十八次變化才能完成一卦。) 占卦出來之後,怎麼解卦呢?解卦有很多的方法,宋朝的朱熹就整理了一套解卦的原則,可以參考(見本章後附錄)。解卦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些爻是動爻,有時候稱作變爻,就會變成新的卦。現在的情況是本卦,新的卦叫做之卦,代表你下一步要往哪裡去。這樣一來,就變成是你佔一個事情,後面有變化。否則,光是佔一卦沒有用,現在的情況知道了,怎麼知道下一步呢?我們更關心的是下一步往哪裡發展。因為很多選擇,後面的發展有各種可能性。真正正確的占卦方法是有本卦、之卦,通過動爻來決定應驗在什麼地方,這需要長期經驗的累積。
6. 周易與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寫總論,述說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巨大
再分述,一,對道教的影響,像陰陽八卦五行等等皆可論述
二,對儒家的影響,易列為五經之一,為儒家必修之經典,孔子為之注等等
三,對士大夫的影響。使士人按易經所揭露的很多道理為行事准則,如乾掛,九五飛龍在天,六九則剛不可持,使士知急流勇退,如謙卦皆是好卦爻,故士知謙遜等
四,對老百姓的影響,像算命卦爻,比如我們的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的很多道理都是從易經中出來的
五,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加上不斷吸收的外來文化,在我們的歷史發展中與自身文化的融和等等
最後總結一下,闡述一下就可以了
7. 周易到底有沒有價值
很有用,有人生哲理,還能預測………很偉大!
8. 周易的意義是什麼
易經的處世之道與現實意義
易為六經之首,《易經》在國學經典之中的地位之重顯而易見。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對於現代人來說,《易經》卻是晦澀的、遠離生活的,或者就是算命的。那麼,易到底是什麼?《易經》是迷信嗎?現在學習《易經》有什麼意義?趙知易老師從《易經》的形成與沿革出發,為我們揭開了《易經》的真實面貌,闡釋了《易經》思想包含的處世之道與現實意義。
談起《易經》,人們往往就想到算卦和算命,《易經》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用來占卜的,這是因為《易經》離我們年代久遠,以至於大家已經不了解它的本質。實際上,《易經》是一套人對自然、對萬事萬物的認知方法的歸納與總結。
《易傳·系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最早創卦的基礎是上觀天文,下觀地理,也就是說,是人對自然的一種認知,也是一種對自然認知的思想進步。
在《周易》之前,傳說中有《連山易》與《歸藏易》。從漢易的一些記載來看,這些都是以象數為主,但是現在已然沒有文本,只有各種記載與傳說。就《易經》而言,什麼是「周」?什麼是 「易」?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什麼是「周」?一般認為《易經》是在周代形成故而得此名,我個人不太同意這種說法。之所以稱為「易經」,雖然其中也包含有形成於周代的意思,但其本意更應該是周而復始,萬物的循環。那麼,「易」又當何解?很多人翻譯成「日月」,或者從蜥易之變,《說文》中就有「易,蜥易……象形」,又說「日月為易」。
我個人認為,易字上日下勿,勿字通物,即萬事萬物的意思。易即是表達了以太陽為坐標參照下的事物規律,而易道也是伏羲氏觀察日影所創建的。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文化建立的根本是什麼,易的本源是從伏羲氏用圭表測量太陽的視運動變化開始,不斷去認知周圍事物的現象和規律,也就是說,日字表示太陽,易學是由測量太陽的視運動建立的學術思想,物,是萬物之意,表示以太陽系為坐標的理論體系架構下的萬事萬物的規律。以太陽為核心,伏羲氏這種通過用圭表測量太陽視運動的變化,確定了時空的循環周期。雖然在伏羲氏測量之前,這個周期已經存在,但是我們對這個周期是不認知的。
伏羲氏用圭表測量太陽視運動,是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邁出的重要一步,即尋找自然的節律性。用什麼方法去認知?《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就是陰陽的方法。陰陽是我們認知、表現道的符號、方法,陰陽不是道,陰陽也在道中。
伏羲氏首先通過木桿觀影的方法確定了太陰太陽兩極,即24節氣中夏至與冬至。兩個點的確定使我們對時間的混沌認識發展到清晰認知。知道了這個回歸周期有365天,12個月,冬至到夏至及夏至到冬至之間各有6個月。這就是太極生兩儀,太陰太陽兩個極點的確定是認識周期的開始。兩儀生四象,則是通過陰陽運動的圭表現象把兩個階段的過程進行分類,出現少陰、少陽,這就完全對應了24節氣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象確定後,伏羲氏在四象的基礎上對每一象進行分類,出現了24節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人類對自然周期的劃分、分類,也是對陰陽量與陰陽性的劃分。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從原本的混沌的時間概念到一個清晰的年、月、日、時的認知,認知過程中體現的完全是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量和性的變化,陰陽處在你退我長,消長之間。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這段話是對陰陽運動和陰陽對萬物作用的描述。道生的「一」是萬事萬物已有未有之兆、之機。一個事物可能還未被我們發現,但是其機兆已在天地萬物之間存在。例如手機,這是近些年科技發展的產物,但是生產手機的原材料和條件卻是在天地誕生的一剎那就已經存在了,這是不能違反的規律; 「二」就是機緣,一定是在某一個時空條件下有一個人得到外在啟示的機緣;「三」則是需要一個實證的過程。這三步才能形成一個事物。愛迪生發明燈泡,一是說明生產燈泡的材料與燈泡的功能是天地本來具有的;二就是愛迪生的創造思維,有了這種思維還需要去驗證;三就是愛迪生的實驗過程,經過1000多次的實驗,最後得到鎢絲是最好的材質。可是距離愛迪生的發明100多年過去了,人類在愛迪生的肩膀上繼續提高,我們又發明了很多種燈泡材質與燈泡產品。任何事物都要經歷格物、致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永遠不能缺少的。
萬事萬物從根本現象來說只有兩種,負陰抱陽或負陽抱陰。「沖」實際上就是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過程,當陰氣消退,陽氣生長就是陽沖陰,反之則是陰沖陽。陰陽定性以後,當量和性質達到事物需要的時候,事物就會自然化生。就像梅花到了臘月,一陽復始後,梅花頂雪而放,必然化生一樣,萬事萬物都是得到其量、得到其性而發展變化的。只要是事物所處在的時空達到了事物需要的陰陽量性,事物就會自然發生。
《易經》通過這樣陰陽運動的性和量對天下事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對萬事萬物作出歸類,因此8象即是8類,12個月即是12類,24節氣即是24類。易是人對自然認知、對萬事萬物歸類的一種歸納的學術。中國人常說「觸類旁通」,通過陰陽運動分類,在時間和空間的運動過程中去定類和分類,看似復雜紛紛的世界完全可達到分類而旁通,通過類去認知要容易得多,也成為學習的方法,即綱舉目張。
《易經》不是迷信
《易經》是對我們生活的空間,天地之間存在事物的歸類。那麼,《易經》是迷信嗎?只要我們真正去了解《易經》,不難得出答案。
我認為《易經》的學術可以分為4個部分。首先是物理學,即格物致知的過程。其次是數學,用數學的邏輯和數學的方式來表現天下事物。然後是哲學。人在天地之間要實現更好的生活,只有順應自然、與自然相處和諧。64卦的核心是圍繞進德修善,以德行為根本。首先要有愛,愛人,也愛萬物,具有厚德載物的精神。由進德修善而達到一種人生最高理想,從而掌握進退之機,達到無豫無憂,樂天知命的人生最高境界。最後是玄學。《易經》在思維方式上是有感應學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很多人認為感而遂通就是迷信,其實不是,用我們現在的科學完全可以解釋。感而遂通其實是一種波、一種磁場對應。人作為無線的信息接收體與宇宙事物的波、波段、頻率進行溝通,每個人的先天稟賦不一樣,所達到的結果也未必一樣,所以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9. 周易與現代經濟預測
周易是古代哲學,屬於思維科學的一種。用理性思維來把握規律,有一定的可取之處,關鍵是需要自己建立數據模型,這個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來支撐。
周易的陰陽學說,是現代辯證理論的原型,古往今來的所有哲學思維,都逃不出周易理論的框架。
國學,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