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怎麼進行國際市場營銷

怎麼進行國際市場營銷

發布時間:2021-02-04 15:12:56

⑴ 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可分為哪些步驟

【國際市場營銷研究步驟說明】
一、國際市場營銷調研的內容

(一)概念:是指對與國際營銷決策相關的信息和數據進行系統的收集、記錄、整理和分析,為國際營銷決策提供依據。
(二)國際市場調研的特點:
1、信息傳遞跨文化疆界。
2、調研的環境不同。
3、調研的范圍更大。
(三)國際市場營銷調研的內容
有關國家、地區或市場的信息,包括:經濟形勢、社會政治氣候、市場需求、技術發展、競爭態勢等
二、國際市場調研的方案
1. 明確調研的問題及目標。
2.確定調研的信息來源。
3.選擇調研的基本方法。
4.問卷設計和抽樣設計。
5. 收集資料和數據。
6.整理分析調研結果。
7.撰寫調研報告及追蹤。
三、國際市場營銷調研方法
(一)二手資料的來源和利用
1、二手資料是由他人收集並整理的現成資料。
2、內部的二手資料是指來自企業內部的資料,來源有會計帳目、銷售記錄和其他各類報告,如有關的銷售記錄、采購要求、財務報告、產品設計與技術資料、市場環境資料等。
3、外部的二手資料指的是從公司外部獲得的資料,來源有:各種出版物、資料庫及政府機構提供的統計資料。
4、二手資料來源
A 資料的可獲得性。
B 資料的可靠性。
C 資料的可比性。
D 驗證二手資料。
(二)一手資料來源
1、方法的選擇
1)、詢問法---包括面談調查、電話調查、郵寄調查、留置問卷調查、網上調查。
2)、觀察法---包括直接觀察法、實際痕跡測量法、行為記錄法。
3)、實驗法---包括無控制組的事後試驗、無控制組的事前事後實驗、有控制組的事後實驗、有控制組的事前事後實驗。
2、問卷設計
(1)概念---調查問卷又稱調查表,是調查者根據一定的調查目的,以表格的形式精心設計需要調查的問題和項目,以收集。
資料的一種普遍採用的現代工具。
(2)問卷的基本結構
(3)問卷設計的過程

確定所需信息---確定問卷的類型---確定問題的內容---確定問題的類型---確定問題的提法---確定問題的順序---問卷的排版和布局---問卷的測試---問卷的定稿---問卷的評價。
3、收集原始資料過程中的問題
A 傳達觀點的能力 。
B 回答的意願。
C 實地調查中的抽樣。
D 語言與理解 。
(三)、市場需求估計的方法

依據預測人員的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或根據一定的統計資料,運用各種數學方法及模型而獲得預測結果的方法。
1、德爾菲法
1)、概念:按規定程序,匿名地征詢各專家的意見後進行預測的方法。
2)、程序:確定預測的問題——選擇專家——准備背景材料——設計意見征詢表——提出意見及修改意見——確定和處理估計的結果。
2、集中意見法
1)、概念--集合高層管理人員、業務專業人員的集體意見進行預測的方法。
2)、方式。
經理判斷預測法。
專業人員分析法。

⑵ 國際市場營銷學怎麼自學

自考本科首先啊你得有專科學歷,才能考本科。不然你就只能從專科階段開內始考起一直考到本科。專科段容的市場營銷一共有17門,本科的就12門。本科段的課程有市場營銷學(Marketing)、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查與預測、國際市場營銷學、
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管理學、經濟數學、經濟法、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管理信息系統、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貨幣銀行學等。具體課程要看你所在當地自考辦怎麼安排的了。
對了,你考完所有考試後還得參加論文答辯。通過論文答辯的就可以拿到學位證了

⑶ 舉例說明企業為什麼要開展國際市場營銷能帶來哪些好處

你好!
不是很清楚你問題的具體含義。
現在擬定理解如下「為什麼要在全球進行營銷推廣,宣傳

在營銷范疇上你先不要把國家當做一個整體,直接把全球當做一個整體。這樣你就比較好理解了。
首先開拓國際市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的,很多國外企業在中國前幾年基本都是不掙錢的,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積累,前期會大量燒錢,這些錢基本上是用來搞市場宣傳的。一定時間後便開始產生作用,利益增減的同時宣傳費用也在逐步的減少,從而在一定周期內達到平衡甚至收益!

這樣一來另外一個市場便起來了,企業盈利的同時又給企業帶來了質的提升,從一個國內品牌轉向一個國際品牌的變化,對於國內以及未來要開拓的市場在經驗上,知名度上都有很好的幫助。

企業會進行跨國運營的前提有如下幾點:
1、在本土有足夠的成功運營經驗
2、資金儲備足夠,在未來市場開拓上不會形成資金斷鏈
3、品牌定位塑造趨向穩定,有一定的市場運作能力
4、該品牌或則產品符合在將要開拓的市場的需求

帶來的好處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是為了競爭而進行的戰略選擇,如果當地的市場容量已趨向飽和,那麼你為了避開競爭轉向另外一個市場,從而獲得新的市場。有時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進行的市場拓展等等
總而言之你可以從競爭和獲利兩個方向去思考,為了避開競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如KFC麥當勞)為了提高獲利空間(如阿里巴巴)。

⑷ 企業將如何改變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現在的國際市場營銷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我們要想在國際市場營銷中取得不敗的地位,那麼必須不斷的跟隨著國際市場的變化去調整自己的目標或者提供自己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改善自己的經營策略。

⑸ 怎樣簡述國際營銷環境分析

進入國際市場的包括四種產品觀念:整體產品的觀念、產品的組合觀念、產品的周期觀念、創造開拓的觀念。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策略有:固有產品策略,產品更改策略,機會牽引策略,聚力開發策略,專門產品策略,尾隨跟進策略。
一、進入國際市場的四種產品觀念
1.整體產品的觀念。市場營銷學所研究的產品就是整體產品。整體產品的概念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實質產品(又稱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實質產品就是產品的基本需求效用;形式產品是指產品的實體外在形態,包括品質、特徵、式樣、包裝、商標和廠牌等;延伸產品則是針對產品本身的商品特性而產生的各種服務保證。市場營銷學的產品價值觀就是消費者的需要,產品的整體概念就體現著以用戶為中心思想,正因為這樣,國際營銷學者在營銷過程中,就應不折不扣地考慮產品的各個方面適應消費國的顧客需要,否則在策略的運用上便有失策的可能。
2.產品的組合觀念。所謂產品組合,即指企業所經營的全部產品的有機構成,或者是各種類產品的數量比例。國際市場營銷要求每一個國家或企業,一定要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資源、技術條件來確定產品的經營范圍及產品的結構,這是任何國家面對國際市場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根據國際市場情況充分發揮本國優勢(避開劣勢)確定產品的出口結構,它就不能利用國際經濟為本國的建設發展作用。所以,出口什麼產品是自家長處,縮短和發展什麼產品對已有利,營銷者必須心中有數。
3.產品的周期觀念。產品在市場上出現到消失的過程就是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就同類性質的產品而言,大類的產品與大類的某種產品以及某個牌號的產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從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來說,向國際市場提供的產品一般都是某種產品或某種牌號的產品,這就要求產品的經營者不僅要考慮到個自產品的經營周期,還要考慮到該種產品及該類產品的周期。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必須適應產品的這種周期變化並符合各種類型產品周期間的內在關系,這是企業在動態的市場上求得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
4.創造開拓的觀念。國際市場不僅是市場營銷的新領域,而且也是競爭創新最廣闊場所,不創造就沒有前途,就企業的自身條件來看,開拓精神是企業最大的潛在精神力量。國際市場經營者,必須多動腦筋,經常保持頭腦清醒,多創新意,不斷採用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不斷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和服務領域,不斷生產獨特新穎的產品,去爭取顧客、影響市場、開拓市場、創造市場,使自己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策略
1.固有產品策略。以本國或本企業原有的產品直接打入國際市場,即為固有產品策略。運用此策略的產品范圍是有限的,並不是任何固有產品都可行銷國外,凡可直接銷往國外的產品,一般都具有某種需求共性。下述三類產品可用於此策略;傳統產品,如景德鎮瓷器、法國葡萄酒、美國的可口可樂;礦產品及某些原材料產品,如石油、煤炭等;某些已暢銷國內市場的產品。由於此策略大大方便了營銷者,諸如無需另行研究開發和可以降低成本等等,所以此策略很具有吸引力。
2.產品更改策略。這是基於改變整體產品要素的思想之上而產生的產品策略。國際市場的需求與國內市場的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的,很多產品在某些方面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要。當然,更改整體產品的哪個部分和如何更改,需要根據國際市場情況而定,也正因如此,在變化無常的國際市場上,在產品的「個性化」方面,該策略顯示了很高的靈活性。一般產品的更改著眼於下述五個方面:
功能的更改。這是一項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多利益的產品更改內容。如空調車等。
外觀的更改。這主要是對式樣的顏色進行更改。更改的原因是因為產品使用國的條件特殊和文化環境不同。如廚具的大小和衣著的色彩、款式等。
包裝的更改。包裝的更改與銷售地的自然狀況和產銷兩地的運輸距離有直接關系,但國際市場營銷特別強調包裝,是因為消費國的風俗習慣和消費水平更為重要。
商標、廠牌和標簽的更改。在這方面的更改,除有不同的文化要求以外,消費國的法律也有這方面的規定。如加拿大要求商標必須用英、法兩國文字書寫其內容等等。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說,商標畫面的設計必須要有藝術性和吸引力,要與個性化的包裝及產品相呼應。
服務的更改。做好產品的服務工作(如保修、供應零配件等),對保證產品的銷售十分重要。作為整體產品的一部分,良好的服務可以增強用戶的購買信心,提高產品的聲譽,打開市場、擴大銷路。
3.機會牽引策略。這是一種以市場機會為導向的產品開發策略。該策略要求國際營銷者樹起「全方位天線」,正如雷達的天線對准天空360°旋轉一樣,在任何方位遇有反射波就可以確定周圍環境中某種產品的潛在市場存在,之後便據此提供產品。這種策略主要有五種形式:
創造新產品,開創新潮流。
依據或創造新的消費形式,提供產品。
找出外國公司忽略或服務不周的產品和市場,提供產品。
把握消費特點轉變的機會,提供產品。
研究競爭者的產品,再提供自己的產品。
4.聚力開發策略。新產品在按著嚴格的管理程序生產並打入市場以後,企業不再對這一產品項目小的改動,而是把改進的思想法積累起來,運用到下一代新產品的設計中去。
目前,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地縮短了。在美國新開發的產品,經過2~3年就要退出市場,在我國有些產品經過3~5年的時間也會失去原有的市場地位。因此,在已經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內,企業保持產品的相對穩定性是極為重要的。從消費者的方面來看,一件新上市的產品,企業經營宣布產品有所改進,會在顧客當中留下一個設計不成熟、質量不可靠的印象,人們會等待著產品的全面改進。就企業方面來說,頻繁的對產品的某些部分進行變動,會增加企業的生產費用和管理費用,給生產部門帶來麻煩,甚至在企業還沒有收回成本與合理的利潤以前不得不退出市場。不僅如此,企業還會因為在平時過於分散精力,而延誤了下一代新產品的開發。很顯然,在新的形勢下,企業放棄那些無關緊要或華而不實的零星小改,而集中力量大改,是非常明智的,運用這種策略不僅有利於企業,而且也有利於消費者。
5.專門產品策略。這種新產品策略不主張開發普通的大眾化產品。這種策略不僅可以及時設計與投產新產品適應新興的市場需要,而且還充分反映了市場的細分化的觀點。一般性產品生產批量大、品種少、市場面大,方便企業的生產,但應變性差,一旦在競爭中被淘汰,就會招至重大損失。因此,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國際上從經營一般產品轉向經營專門化產品已成潮流。
目前,我國的一般化產品還有很多,這是相應於我國現實經濟水平與消費水平的現象,但是有些大眾化產品已開始失去它的市場。很簡單,這種產品適應需求的硬度太大,勉強了消費者,時間一長,消費有所提高的顧客以及需求偏好有差異的顧客,就會對一些專門化的產品產生需求。所以,有的企業生產了一般化的產品,就要想著開發專門化的產品。有的新興企業,從一開始就應著眼於專門產品。
6.尾隨跟進策略。這是一種企業著眼於發展剛剛被某家企業開發出來的新產品策略。在現代社會,由於市場信息系統和各類情報網的建立,先進廠家花大力氣首創的新產品,不難被很快學到手。所以,先進者不一定很成功,而緊跟者卻受益不少,緊跟者可以節省大量研究費用,縮短發展時間,及時跟上先進水平,甚至會超過首創者。
以日本索尼公司為例,它在家用電器方面推陳出新可謂世界前茅,但由於競爭激烈,它的新產品往往很快被普及開,因此所獲利益越來越少。拿盒式錄像機來說,1983年它的盈利額還大幅度下降。而著名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卻是一個成功的緊跟者,它在中央處理機和微型機這兩個重要產品方面都是後發制人,後來居上的。這種情況可以使後進企業把研究和開發戰略的重點放在仿製、引進和學習上,而不是最先進的產品上。
這一策略對於我國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可以說它更符合我國的國情,我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一策略當推為首。這並不是反對獨創和發明,獨創和發明是更偉大的戰略,資力雄厚的企業可以著眼於此,而國家也該集中力量在某些重要方面獲得自己的領先地位

前面是COPY的
至於如何進行
先研究外部環境,尤其是行業環境
再選擇超額利潤潛力巨大的行業談
然後找出行業賺取超額利潤所需的戰略
培養或購買實施戰略所需的財產或技能
最後利用公司的優勢實施戰略

這是道好題,我也要好好想想

⑹ 什麼是國際市場營銷

國際市場營銷是指企業從事跨國界的營銷活動,只要其營銷決策具有"跨國"性質,其營銷活動就屬於國際營銷范疇。

市場營銷一般原理的應用可以跨越疆界,如同在國內市場上組織營銷活動一樣,國際市場營銷同樣需要市場調研、市場分析、市場細分、市場營銷組合等一系列營銷過程的戰略確定及戰術實施。國際市場營銷與國內市場營銷並無本質區別,只是特指超越國境的市場營銷活動罷了。然而,並不能就此而將二者簡單地等同起來,跨越國界本身決定了國際市場營銷比之國內市場營銷具有更大、更多的差異性、復雜性和風險性。

隨著加入WTO腳步的日益臨近,中國的企業越來越多地面臨著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無論國內或國外,任何市場都有其相似點與不同之處,但是營銷學的概念、原理卻是普遍適用的。基本的營銷觀念,如產品生命周期和基本的營銷工具,如市場細分仍在被廣泛應用。

從聯系的角度而言,總的環境因素是相似的,包括社會、經濟、政治、地理;解決營銷問題總的方式是統一的,即根據廠商所處的環境,考慮各種營銷策略以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國內市場營銷的經驗是可以轉化為國際出口營銷所應用的。

如果我們的分類過於概括,則國內外環境因素都可劃分為同一類別,但是,如果進行一種較具體的劃分,我們會發現一些在國際環境中起作用的因素在國內環境中是不存在的。比如說,盡管無論國際或國內的市場營銷活動都是在一種法制的環境中運作的,但其法制的構成成分是不同的,個別國家會有特別的規定。另外,同配額制、匯率控制一類的貿易限制措施一樣,不同國家的關稅也會由很大差異。同樣,盡管國內外市場中都可以用貨幣作為貿易媒介物,但貨幣的種類、特點以及各國間的匯兌比率都會有諸多不同。

國內營銷是在一個政治區域內部進行,而國際營銷則必須跨越國家主權的界限,不同國家間,政府機構與銀行系統會有很大差別,而這種差別必然會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一個差異來自於語言、習俗、傳統及其它文化差異。這里沒有提及地理距離與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分析國際市場營銷中出現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必然需要比解決國內營銷問題更廣泛、更全面的技能、閱歷和洞察力。

一個公司如何在不同的國家同時銷售自己的產品,所帶來的困難與機遇的情況是不同的。一個國際營銷者必須分析不同國家特有的市場機會,同時決定由誰來負責公司的營銷活動。公司應把在各國的營銷活動與其各自的利益聯系起來,這樣,單個國家營銷活動的效益將會提高,從而提高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營銷努力所帶來的收益。

⑺ 開展國際市場營銷應如何應對各大宏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1、長渠道與短渠道策略

商品在從生產者流向最終消費者的過程中,經過的環節越多,分銷渠道就越長;反之則越短。採用長渠道可發揮各層次中間商的輻射、宣傳作用,擴大產品市場。但其環節多、費用高,影響最終零售價格,會增加消費者負擔,且不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

一般對低價的日用百貨商品使用較多。採用短渠道,產品專營性強,市場影響面窄,但對中間商的約束較高,易控制。一般對高價商品如電器、汽車、高技術產品使用短渠道較多。

2、寬渠道與窄渠道策略

寬渠道策略是指生產企業同時使用多少條分銷自己的產品的策略。對市場需求面廣、重復性消費、均衡性消費的日用百貨,宜選擇眾多渠道,廣泛經銷;對市場挑選性強的選購品,如自行車、手錶、照相機、眼鏡、化妝品、彩電、服裝、機電配件等,可使用有選擇性的分銷渠道。

對於某些特殊消費品,如小汽車、大型機電產品和技術性要求極高的產品,可使用獨家經銷、包銷的專營分銷渠道。

分銷渠道策略要求生產企業在選擇分銷渠道時,要針對生產企業的條件、產品特點、出口規模、市場特性及其各中間商的能力、經驗、信譽、市場影響等合理決策,並注意搞好與經銷商、代理商的關系,以發揮其在國際市場營銷中的渠道作用。



(7)怎麼進行國際市場營銷擴展閱讀

國際市場營銷活動受到雙重環境,尤其是各國環境的影響,使營銷組合策略復雜得多,難度也比較大。

1、在產品策略方面,國際市場營銷面臨產品標准化與差異化策略的選擇。

2、在定價策略方面,國際市場定價不僅要考慮成本,還要考慮不同國家市場需求及競爭狀況,而且成本還包含運輸費、關稅、外匯匯率、保險費等。此外還要考慮各國政府對價格調控的法規。

3、在分銷渠道方面,由於各國營銷環境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的分銷系統與分銷渠道,各國的分銷機構的形式、規模不同,從而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4、在促銷策略方面,由於各國文化、政治法律、語言、媒體、生產成本等不同,使企業在選擇促銷策略的時候更復雜。

⑻ 國際市場營銷

歐洲一體化:挑戰與回應
論危機作為歐洲一體化發動機的進展

Ludger Kühnhardt教授,1958年生,波恩大學歐洲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至1997年間任弗萊堡大學(Freiburg University)政治系主任和教授。在波恩大學、日內瓦大學、東京大學與哈佛大學完成了歷史學、哲學和政治學學習後,他完成了有關全球難民問題的博士論文,並完成了以「論人權的普遍性」為題的大學授課資格論文(Habilitation)。他曾是德國總統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的演講稿撰寫人,同時也是世界上多所大學的訪問教授。

他最近的成果有:Europäische Union und föderale Idee, Munich 1993; Revolutionszeiten. Das Umbruchjahr 1989 im geschichtlichen Zusammenhang, Munich 1994 (Turkish edition 2003); Von der ewigen Suche nach Frieden. Immanuel Kants Vision und Europas Wirklichkeit, Bonn 1996; Beyond divisions and after. Essays on democracy, the Germans and Europe, New York/Frankfurt a.M. 1996; (with Hans-Gert Pöttering) Kontinent Europa, Zurich 1998 (Czech edition 2000); Zukunftsdenker. Bewährte Ideen politischer Ordnung für das dritte Jahrtausend, Baden-Baden 1999; Von Deutschland nach Europa. Geistiger Zusammenhalt und außenpolitischer Kontext, Baden-Baden 2000; Constituting Europe. Identity,Institution-Building and the Search for a Global Role, Baden-Baden 2003; Erweiterung und Vertiefung. Die Europäische Union im Neubeginn, Baden-Baden 2005.



就歐盟現有發展的各個方面來看,面對全球化挑戰的歐盟在某種程度上彷佛發現了機遇。這讓我想起了15世紀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的壯舉:他相當好奇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 以南的世界,但並不能確定是否能夠通過,是懷著猶猶豫豫、一知半解和小心謹慎的心情航行到那裡的。可以說在15世紀,是歐洲推動了第一波全球化。但在21世紀初,這似乎又是另一種情形:全球化看上去給歐洲一體化帶來了一種新的理論,該理論迫使歐盟學習得更快、看得更遠、並更堅定地走到一起 。
但是,歐洲這種狀況似乎只通過危機方式和失敗言論才出現。正如詹•齊隆卡(Jan Zielonka)在他的一本優秀著作中恰如其分地指出,歐盟包括外交政策在內的政策都充滿了自相矛盾。但很明顯,大多數歐洲一體化進展是由這種辯證法悖論和危機推動的 。衡量歐洲一體化危機程度的標准只能從下列方式中尋找:在歐盟領導層通過各種條約中所確定的政治目標中,在歐洲法院的立法以及司法審查中以及在有關歐盟峰會發表的藍圖和歐洲議會的聲明中。在對「危機」進行簡單明了的定義,我們需要適當地區分「一體化的危機」和「一體化中的危機」兩個概念。第一種類型的危機是本質性的,是挑戰現有的一體化實踐,或至少是挑戰了現有的一體化理論;第二種類型的危機是非本質性的,只是指在一體化進程中執行具體政策目標遇到的困難,不具有因一體化進程脫軌或理論和合法性的背離而導致一體化目標失敗的含義 。由於我無法建立一個科學模型去推定歐盟對未來危機將如何反應,也無法否認在媒體和學術界對危機的過度討論——這似乎大部分是與(主觀與客觀上的)一體化的期望值和(主觀與客觀上的)實際執行不力之間的差距有關——我建議在研究歐洲一體化經驗時增加危機作為歐洲一體化發動機的內容 。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我將提出危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動機的觀點,提出挑戰與回應這兩個可解釋的變數;其次,我將就一體化中最起決定性的危機和機會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一些有關歐洲一體化可能的歷史分期的思考;第三,我將再列舉一些一體化中危機的事例,以便充分理解我論文的主旨。最後,我將簡要探討在歐洲一體化的危機和跨大西洋關系的調整期之間的相互關聯問題。
當思考歐洲一體化前進的推動力量的時候,我們的思考混雜著希望和恐懼、偏見和動力。有些人可能會說歐洲一體化推動力的答案就像由圓變方一樣簡單。但即使如此,那誰改變了圓,以及方形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仍然難以回答。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只有青蛙會跳,歐盟的發展卻不能像青蛙那樣跳越。但歐盟不止一次地運用了這種辯證法,甚至有時令人相當驚訝地發現,其一體化新的動力是源自意想不到結果的強大的和具有諷刺意味的邏輯 。有時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是試錯的結果,但更多時候,一體化的進展不是順理成章,而是源於危機。這似乎可以充分利用挑戰和回應的經典概念——是由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在其開創性的世界史研究中提出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一體化進程,盡管這個進程常常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和毫無理性的、不鼓舞人的和令人可疑的。但總而言之,歐洲一體化非常成功。
在失敗和成功之間、在挑戰和回應之間,歐洲一體化的迂迴曲折印證了湯因比所說的——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語境下——那個「動和靜、運動和靜止的交替節奏,是宇宙的本質」 。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湯因比睿智地解釋道,用挑戰鼓動回應,有可能是合適的也有可能被誤解。根據回應的本質,對他們提到的方式,挑戰將導致負面或甚至悲慘的結果。但如果對挑戰的回應是合適的並很有針對性,將會復興和強化其原來的形式或影響。挑戰和回應與「是」和「成為」的一對概念一樣,是相互交織的。湯因比用如下文字闡述了這種關系:「用科學的語言我們可以說,外因的作用是提供一種最佳的刺激,可以導致最具有創造性的變化」 。有鑒如此,舉例來說,法國和荷蘭否決歐盟憲法條約,但並不意味著制憲的結束,而是產生新成果的開始。我確信,應該沒有什麼新的社會科學理論能更有條件解釋危機的含義。也就是說在過去的50多年裡,歐洲一體化的成就是在荊棘載途、道路崎嶇的條件下實現的,走的是一條挑戰與回應的道路。根據一體化理論,這個趨勢表明是構成論者而非本質論者、是理性制度論而非功能決定論引導了一體化實踐 。對歐洲一體化危機含義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思考一體化中長期危機的影響並從中獲益。
我們不知道哪種危機具有一種根本的特質,將可能導致歐洲一體化事業毀於一旦,我們只知道這種終結性的危機尚未發生。反之,一體化的所有危機和一體化中的所有危機最終都是鞏固了一體化。很明顯,如果對這種說法有爭議性,也是源於對危機本身的定義、一體化目標和對危機解釋之間的關系、以及共同利益和適應危機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存在分歧所致。
強調挑戰和回應的含義並不意味著一體化的基本原理——或這些過程更加重要—— 可以簡單地歸結到一個解釋變數中。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將會屈服於歷史決定論,確定無疑將會與社會理論與人類行為背道而馳。不過,根據其回應突發挑戰的常規步驟,對歐洲一體化歷史概念化也並非難事。當然,這些回應還是通過一系列伴有務實戰略和策略邏輯的政治過程進行的。但是,在面對歐洲一體化事業結構性的挑戰時,這些應對過程總是機械的和功能性的。總之,簡單地說我們增加了「挑戰和回應」的邏輯和危機的思想,作為激發思考的催化劑,可以幫助我們對歐洲一體化進行概念化理解:為什麼會開始一體化以及一體化是如何排除萬難發展的 。



現在來談第二點。對歐洲一體化最嚴重的挑戰可以追溯到一開始。兩次大戰對歐洲的破壞,在美國開明的自利政策(馬歇爾計劃)幫助下和美國作為「歐洲強權」的持續戰略存在,西歐(包括西德)的民主復興了。但是不要忘記,終結了歐洲在全球的殖民權才標志歐洲第二次復興的開始 。通過對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見河造橋的雄心以及通過帕斯卡(Blaise Pascal)對黑暗廣袤夜空的恐懼,我們對第一次復興很好理解。歐洲的第二次復興在一開始就是以希望和恐懼為動力的。
如果冒昧地用最明確的期限對歐洲一體化的第一個50年進行分期的話,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挑戰和回應的辯證關系中、陷入在危機里成功的悖論中。在我看來,有兩個主要的明確的分期形成的我們今天熟知的歐洲一體化,都與實質的危機和憂慮有關:似乎可以說「1957年」是回應了與「1945年」有關的危機(同樣也是機會),但較少人會認同「2004年」也是給了「1989年」的機會(同樣也是危機)的結構性答案的看法。 兩個時期都都是因尋求歐洲一體化的原理而被劃定的、都是因外部實質的壓力、挑戰和機會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的思想和實踐方式而被確認的、都是因對一體化成功和作用的不同解釋而被關注的。
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顯然是對1945年二戰結束和西歐議會民主制度復興的明確的回應。 至於在2004年通過前所未有的歐盟東擴以及同年簽署的史上第一部歐洲憲法開始的歐洲聯合,在其意義和成敗的評判上還存在爭議,沒有形成最終定論。但歐盟的擴大和為歐盟制憲的努力都應當被看作是歐盟領導集團對鐵幕的垮掉和把國家層面上的議會民主和憲法權利同歐盟層面上的民主透明性、高效性和責任性相結合追求的回應,這一點是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擴大和制憲已經而且應當被看作是1989年革命變化的必然和邏輯結果 。盡管對歐洲東南部的擴大還沒有完成,2004年對於歐洲聯合而言仍然是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定下了未來將會持續的方針路線。盡管對歐洲憲法以及它最終的命運的看法還存在許多爭議,2004年該憲法由歐洲25個國家簽署及其以多數票在大部分歐盟成員國被批准通過的事實已經是正在進行的歐盟憲法化和政治化過程中獨一無二的,具有重大革命意義。 從結構角度看,2004年已經成為漫長的並且還未過完的一年,一旦這一年真正意義上結束,歷史學家們將對此做出有趣的評論。正如1989年不是開始於1989年一樣,2004年並未在2004年結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盟憲法2005年在法國和荷蘭遭到多數選票反對引發了在歐洲有關憲法的第一次公開的爭論。法國和荷蘭的全民公決延長了2004年,使它的結果變得更加難以預測,為歐洲的危機史掀開了新的一章,也加速了歐洲一體化朝新的方向發展。比方說,建立關於整個歐洲范圍內全民公決的提議被多次討論到。 有時候這個問題比憲法本身問題更加重要。因此,我們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歐盟憲法批准危機最終會比構成主義者在「好的天氣條件」下發起歐洲群眾在加強歐洲公共領域上更有效。 如果這樣的發展能夠成為持續的事實,我們就不得不對沒有預期結果的法律的新的應用進行探討。現在,一些學者已經開始研究在沒有憲法的條件下的歐盟制憲 。憲法批准危機的結果目前還不明確,因此保守、謹慎地說明問題是明智的做法。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帶著後見之明提出,當所有結果出來時,有一天我們會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1957年一體化歐洲最初建立,接下來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就是與發生在2004年的兩件大事密切相連的一體化歐洲的進一步建立。
無論如何,歐洲一體化的兩個關鍵階段:1945年到1957年和1989年到2004年(現在更恰當的說法是2004年+),涵蓋了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如果我們更細致地分析這兩個階段,就會很快發現每一個過程最初的開端和最終的結果之間都不存在線性相關。如果從某一特定年份的政治意義及其相關的東西考慮,那麼該年的開始和結束都無法清楚界定。順便提一下,過去50年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許多其他的次要或主要階段及危機也都是如此。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的關鍵階段的結果和中間許多重要的或不那麼重要的危機的結果類似。它們大部分已經通過把表面上相互排斥的趨勢辨證地結合起來得以解決,盡管不時繞了或遠或近的彎子。我們也會驚奇地發現一體化危機的結果一次又一次地加強了一體化的基本原理和已經取得的形式。認為危機最終總是歐洲最好的和最可靠的盟友的說法是否真的過於牽強了呢?
這把我帶到了我要提的第三點。盡管羅馬條約的最初形成從歐洲經濟共同體起步,發展到歐洲共同體乃至最終發展成為歐洲聯盟,令人欣慰是,所有1957年以後同時發生的危機之所以成為可能只因為1945年後的最初的危機已經被解決。抵制蘇聯的擴張,特別是在美國通過「北約」提供的保護傘下這樣做是對歐洲1945年後恢復能力和重建能力的最令人沮喪的檢驗,是歐洲自我毀滅的化身。1957年或者隨後的年份都不構成歐洲歷史,或者事實上應該說是歐洲一體化危機史的完結。相反,這些危機中最嚴重者恰恰標志著歐洲一體化在過去50年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也許會說歐洲一體化的歷史不過是最初提議的危機的發展及後果的歷史。以下是支持本文觀點的一些最明顯的例子:
•1954年在法國國會否決兩年前它自己曾提出的歐洲防衛共同體之後發生的危機。此次危機最終通過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得以解決。
•六個成員國政府反對在1961年和1962年兩個它們自己參與了的「富歇計劃(Fouchet plans)」中明確提出的政治一體化的提議,政治一體化的概念無法維繼。這次危機最終的結果是80年代和90年代一系列條約的修改,從而建立了歐盟憲法的雛形。
•由於在由法國提出的農業政策上存在的分歧,法國退出歐洲經濟共同體,直到1965年盧森堡妥協,法國才重歸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如後來顯示的那樣,這次危機的最終效應是多數投票原則和對歐盟法律首要地位的逐漸確認,即使最堅決的國家主權倡導者也不例外。
•歐共體在70年代沒有能夠立即實施「沃納計劃(Werner plan)」中描繪的通往貨幣聯盟和單一貨幣的道路。正是經歷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貨幣危機,才得以最終引入歐元回應沃納描繪的挑戰。
• 在1992年丹麥的全民公決中,大多數人拒絕通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這一度被認為標志著政治聯盟的所有希望破滅。而對此次危機最終的解決是通過一個很有實用價值的特殊豁免條約,讓其第二次投票,使大部分丹麥人回到一體化的道路上。
•2003年12月,當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對2003年6月憲法大會提交給它們的憲法條約草案無法達成共識時出現的制憲危機。對此決定延遲了半年,直到2004年年中此次危機才得以最終解決。這六個月的時間被用來形成體面的折衷方案,盡管這些方案不比半年前已經能夠形成的方案好多少。這也是2005年和2006年預算協商的爭議的最後結果,在整個一體化過程中這只是一個小插曲。
•最後,歐盟憲法批准危機。如果歐盟能夠重新從它的機遇的角度進行界定,而不是像過去幾年那樣常常僅從它的限制角度界定,此次危機有可能最終得以解決。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歐盟能夠通過找到新的方向和加強歐洲公共領域度過此次危機,無論是在有憲法還是沒有憲法的情況下。
只要在隧道的末端有一絲光線,我們就可以肯定歐盟中會有人延長隧道。然而,這個隧道已經建成,我們作為歐盟的公民,或者至少我們的政治精英們,應該通過這個隧道。在此過程中,受我們已經經過的光線的指引比受新的視野或強大的領袖的指引更好,而且我們充滿信心,走出隧道必將同最初把我們帶到此條隧道的希望那樣可靠。畢竟,從長期歷史結構的角度著眼實現歐洲一體化的基本原理仍然有效,即建立一個基於民主原則的統一的、自由的歐洲社會,這個社會保護人權,支持有著很強福利國家穩定因素的市場經濟,逐步把經濟和政治聯盟相結合,重建全球責任,以美國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在國際政治中尊重多邊主義。簡言之,正如提摩西•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所提到的那樣,為建立一個歐洲聯盟本身不是結果,而是通往更高級的結果的通道的自由世界作貢獻。 在他「自由世界」這本偉大的、觀點堅決、充滿思想的新書的另一個序列里,他用自由和源於自由的義務來解釋歐洲經驗的要旨。自由的擴大是自從二戰結束60年來歐洲最大的成功。它也是接下來20年的核心目標。」 這句話也適用於歐洲一體化。我唯一要加上的問題是:為什麼是接下來下20年,正好同我們退休的時候一致而不同我們孩子們的預期壽命一致?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危機和轉折點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跨大西洋關系的基本發展和適應危機相聯系,這也正是我要談的第四點想法。首先,從1949年(北約建立)到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對於我們後來稱之為「西方」的這個概念至關重要。類似地,1989年到2004年及其以後(2006年)之間歐洲一體化的第二個轉折點本質上也同跨大西洋關系的重要變化相關聯。簡言之,建立共同的大西洋文明的第一個階段是完全和諧的,而第二個階段之所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則僅僅是因為它可以看作是跨大西洋關系的破裂。從柏林的封鎖到蘇伊士危機,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跨大西洋的記錄混淆起來了。另一階段的記錄也被混淆了,這個階段以有關前南斯拉夫繼承問題的四次戰爭和兩次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北約前所未有的擴大以及試圖將大中東地區的變化定義為新的跨大西洋項目的努力為標志性事件。 在2006年,大西洋兩岸仍然在為處理全球事務未來的合作框架找尋新的思想框架。但在大部分情況下,當跨大西洋關系發展得不好時,歐洲一體化顯然也跟著遭殃。
在跨大西洋關系中最重要的適應危機和歐盟一體化過程中重要的適應危機和關鍵階段是彼此交織的。從1945年到1957年和從1989年到2004年(更確切的應該是到2004+)這兩個時間跨度對於跨大西洋關系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同等重要。
在新的歐洲和跨大西洋框架形成之前,1949年到1957年期間發生了三次彼此相關的復雜的適應危機。
•冷戰和蘇聯的擴張以及接下來發生的使法國和英國在痛苦中意識到它們在全球事務中所受的限制的發生在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以及蘇伊士危機,促成了美國對歐洲安全的保障。
•通過煤鋼共同體形成的功能歐洲一體化非常成功地把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一體化的觀念同把西歐重建成一個富裕、自由的社會中的各個國家的利益在以法律為基礎的單一市場上統一起來。
•將北約作為重建西歐的戰略和軍事保險政策,將歐洲議會作為歐洲價值觀念的一個鬆散的組織,以及將歐洲經濟聯盟作為通往歐洲一體化的第一步,這一系列舉措彼此加強了新的、可持續的歐洲和平秩序。
在1989年到2004年期間,又是三個具有決定性意義和彼此相關的三次適應危機形成了歐洲一體化和大西洋合作未來的發展道路。然而,我們對於結果的各個組成部分還不確定,因為從結構上而言,2004年是非常長的一年,持續到2006年或者很有可能還將超過2006年。
•歐元的引入開創了歐元和美元間的貨幣平價。比如,近年來通過貿易談判,美國和歐盟之間或多或少的經濟平價已經明顯得到根本確認,盡管失業、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數據仍然顯示出一些不同的結論。
•盡管還存在著嚴重的懷疑和不成熟的訃告,由26個北約成員國和25個歐盟成員國構成的歐洲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沒有放棄它們在大西洋地區以外的地方中所起到的穩定作用,而且北約和歐盟都有望進一步擴大。在當今這個面臨著全球化帶來許多機會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失敗國家新的嚴重挑戰,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災難,大中東地區的現代化危機,伊斯蘭極權主義恐怖主義威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滲透的世界,它們的作用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2002年到2004年期間在伊拉克問題上「西方內部的冷戰」比南斯拉夫繼承問題的四次戰爭以及俄羅斯政治體制和對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角色的分歧問題所附帶的影響更棘手。 但最終大西洋兩岸的同盟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的彼此相互依賴的關系。看起來,2006年在伊拉克核發展野心問題上的斗爭正支持著這個自2004年開始的恢復過程,而2004年對於跨大西洋關系也是未完成的一年。
我不想把對時間序列和類比概念化的作法延伸過長。有些東西可能是有爭議的甚至是難以相信的。確定的是,我的觀點本身並不是為了加強人們對歐洲和跨大西洋適應危機關鍵階段之間的聯系的認識。但它們畢竟還是關鍵階段,因為挑戰最終會轉變成機會或者處於這種轉變的過程之中。這種觀念對於一個中國人而言一定不會陌生,因為據我所知,在中文中,他們用一個詞來表述危險和機會(危機)。(本文是Ludger Kühnhardt教授授權本中心翻譯出版。翻譯:錢運春、李婧)

⑼ 國際市場營銷中的文化因素及如何實現跨文化營銷

一、在國際市場營銷中,我國企業應考慮的文化環境因素主要有
1價值觀——價值觀念是一種信仰,它闡明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或說一種總的偏愛。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價值觀念上常常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價值觀包含個人主義強度指數(IDV)、權利距離指數(PDI)和風險規避指數(UAI).如在美國,美國人的風險規避指數較我國國民要低,也就是說美國人更喜歡冒險和挑戰。
2社會禮儀、儀式——在不同的國家內,會有一些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也是社會禮儀、儀式的一方面。風俗習慣是人類社會代代相傳的思想和行為規范,也是消費者的一種消費形式。禁忌是風俗習慣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成功的營銷活動總是與對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風俗習慣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聯系的。例如,不同國家的商人有不同的商業習慣和禮節,談判的風格和禮節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國人喜歡邊吃邊談,所以與美國人談生意多在餐桌上,德國人很注意體面,注意形式,但比較缺乏靈活性。在日本和新加坡,商業名片是通向商業交易的頭等重要的人場券。遞交名片時,應雙手呈上,微微鞠躬,並懷著感激的樣子欣賞一番。只有懂得了這些,才能帶來商業交往上的方便。
3文化符號——文化符號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語言,語言是思想、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了解各國的語言文字,並掌握它,這對於溝通思想、掌握市場信息、做好產品介紹和廣告宣傳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國一些出口商品的主要顧客是散布於世界各國的華僑和華裔人士,因此商標標簽上的文字應該避免使用簡體字和拼音文字,否則顧客看不懂。此外,還應注意語言文字的翻譯問題。翻譯實際上是兩種文化的交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現錯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Nova」牌汽車,在美國很暢銷,但是銷往拉丁美洲卻無人問津,原因是拉美許多國家都講西班牙語。而「Nova」一詞在西班牙語中譯為「不動」,試想一下,誰願意買「不動」牌汽車呢?相反,「Benz」和「BMW」這兩個汽車品牌在翻譯成中文時卻翻譯得恰到好處

⑽ 如何學好國際市場營銷學

建議你試著用營銷學的理論去分析知名企業營銷的案例或者實地調查某一個公司具體產品回和服務的整個營答銷過程,不要僅僅停留在啃專業書本上的理論;另外你可以試著找老師去探討市場營銷學某一具體方面的問題,加深你的理解和認識

閱讀全文

與怎麼進行國際市場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杭州熟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02
培訓機構集體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42
工會開展職工素質培訓方案 瀏覽:612
評比優秀培訓師活動方案 瀏覽:543
臘八節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
我國電子商務外貿現狀 瀏覽:999
酒店怎麼做推廣方案 瀏覽:192
運動會籌備策劃方案 瀏覽:148
儀器電子商務網站 瀏覽:133
葯品促銷活動方案模板 瀏覽:517
公司春遊岳陽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42
希爾斯公司提供的培訓方案 瀏覽:275
大型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66
促銷活動的營銷策劃方案實例 瀏覽:844
黨員幹部可以從事電子商務嗎 瀏覽:514
網路汽車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518
微博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14
以純公司會展策劃方案 瀏覽:64
學校黨員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07
rfm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瀏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