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電視深度報道策劃方案

電視深度報道策劃方案

發布時間:2022-05-02 00:55:09

❶ 怎樣做好電視深度報道的策劃

對於這樣的問題,首先應該考慮以下兩點:
第一,事件本身的代表性、影響力所版體現的典型權意義是否具有深度報道的價值和必要性。
第二,電視台業務主管部門(總編室)以及行政管理部門(台長辦公會)對擬定深度報道事件的定性和認識,這將直接決定深度報道的意向是被批准、還是被槍斃。
如果是台里決定的需要系列報道和深度報道的事情,領導層一定會定出調子、劃出框框的,一線的記者和采編人員只需在特定的范圍內適度發揮一下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即可。

❷ 深度報道策劃方案按什麼格式寫啊

攢RP回一個,雖然我也不算頂清楚。首先策劃案的題目,其次搞清楚是要寫一篇還是一組,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報道的范圍和重點 ,報道的發稿計劃,報道的結構和人力物力。基本格式是這樣的了。樓主你可以翻翻蔡雯的《新聞編輯學教程》,很快就能了解的了,只看目錄就好。

❸ 你認為新聞的深度報道策劃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選題要准介入要快
2.調查要細立意要深
3.文體並用 相互呼應
鮮明的態度、觀點和對事件內的認知水平容是深度系列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個有分量的深度新聞報道從發現問題到策劃、組織報道,再到版面體現,需要各個環節的配合,才能產生最佳的社會效果。在文體運用方面可採取靈活的形式:消息、通訊、新聞綜述、評論、專家訪談、座談紀要、讀者來信、攝影報道等多種文體交叉並用,有時甚至可以採用報道之外活動支持的方法,來營造內外互動的氛圍,這樣可以使報道產生最佳效果。

❹ 怎麼具體策劃一篇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是有別於一般資訊傳遞的特殊報道方式。所謂「特殊」,是指它處於不同的新聞參照系,有其特定的價值目標。正因為此,圍繞自身的本體建構,它也相應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選題策劃理念、方式和語言,並呈現在采訪、寫作、編輯乃至媒介運作機制的各個層面。

一、選題策劃的價值定位

從策劃學角度看,所謂策劃,是指以既定目標為起點,根據有關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體實施細節,以求目標之實現;它還包括對實施結果之評估,以備今後策劃作參考等意義。策劃一般由策劃者、策劃依據、策劃手段、策劃對象、策劃效果評估等因素構成。

深度報道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記錄或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這是深度報道必須進行選題策劃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選題策劃還以最佳效果為出發點,尋求符合自身價值定位的特質。在我看來,深度報道除了通常所說的新聞五要素之外,其「價值」特質還包括:

1、事實的獨特性。新聞對於受眾來說,存在一種「新奇律」,越是個性獨特、超出人們的經驗范圍,其吸引「眼球」的興趣就越是濃厚。盡管這可以在邏輯上被歸類,但它不是過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復,必有其量的積累的顯著性,特別是超越常規的突進性。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或問題可能改變某些地域、人群的處境,留下事物發展的新記錄;

2、關注者范圍廣。即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喚醒人們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它的受眾不以地區衡量,而以國家乃至全球的尺度來衡量;

3、對未來的影響力。深度報道中的事件除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影響,還對現存體制、規范、秩序構成沖擊,引起社會對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復性宣示。所謂重復性宣示,「是指最新報道中的重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對過去報道的重復。這種重復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為,意在明確宣示一種意圖,其新聞眼不在事實的最初發生,而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被延續這一時間點上,因為這個時間點的社會背景是新的。」[1]

深度報道在本質上是一種「視點新聞」,而從選題策劃角度看,它的實現又有賴於「視點」的發現和「視點」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現為題材的甄別和發掘問題,後者主要是對題材的處理和思維方式問題。這里分別作出回答:

(一) 「視點」的發現

即新聞源(信源)的發現和尋找。一般來說,深度報道的新聞源,可以從以下途徑考慮:

第一類是影響全局的突發事件。它的每一個變化都牽動人心,是記者們的遭遇戰。如伊拉克戰爭報道、自然和社會災難、政變等。

第二類是歷史性事件的開始或終結。它有里程碑意義,具有時代的標志性。如香港回歸、修改憲法。

第三類是例行的重大會議或活動。這類會議或活動,通常依據多數原則或國際准則決定政治、經濟、社會大事,程序性強。如國內的「兩會」、國際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重大慶典等。

第四類是被輿論炒熱的社會「焦點」。其原因和結果往往撲朔迷離,引起受眾廣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緋聞、各種「非人道」事件。

第五類是具有潛在價值的「冷點」。「冷」與「熱」是相對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的命運故事、一些「司空見慣」的家長里短等等,盡管不太受人關注,但如果記者潛得下去,進行觀察和思考,就能從「冷點」中發現新聞「亮點」,並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

第六類是綜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關事實,形成綜述、系列報道、述評性報道。如以、巴沖突、西部大開發等等。

「視點」的發現,要求記者具備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別是對具有重大發掘價值的題材的鑒別力。總體上看,「視點」的最終形成,是由題材的質量、記者思想的穿透力、受眾的關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視點」的定位

根據記者的經驗,「視點」的策劃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維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開視點。深度報道的選題多數是媒體報道過的,確切說是從消息中延伸而來。在日常報道中,由於時間、體裁所限,一般的消息報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語帶過,這就為深度報道留下二度開掘、組合的空間。

二、新聞捆綁凝聚視點。深度報道的本意在於延伸人們對某一問題、事件的多重認知,因而圍繞某個問題、事實作多點、多側面報道,便能拓展人們的感悟和認識。近年來的實踐證明,新一代深度報道要擺脫「深」而不「新」的尷尬,以記者分頭「搶」新聞,然後在某一主題下構成版塊式的新聞組合,是一個辦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塊是受眾喜愛的最新消息的集納,構成對一個個新聞事件或現象的敘述和記錄,體現新聞的本意,至於言論、訪談、相關事件鏈接、背景資料等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塊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三、重大題材預設視點。策劃本身就有主題預設的含義。對於一些預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奧運會、三峽發電等,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記者就可以在「視點」到來之前,提早收集材料、進行采訪,形成一整套報道預案。以《北京晚報》「每日視點」為例,國慶50周年報道,「每日視點」提前9個月就動手了,一組老照片、一個《尋找開國大典歷史瞬間的人》的倡議,引起北京人的熱烈響應,熱線電話鈴聲不斷,熱心讀者親自送來照片,一個新穎別致的創意把50周年國慶的喜悅與激動早就播撒進讀者的心。讀者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也使整個報道不斷被新的事件和活動引向深入。[2]

四、再度發掘創新視點。現代傳媒競爭激烈,要尋求「獨家新聞」已是奢望。而新聞理論又表明,二度開掘新聞源,從而形成獨家視點和思考則同樣可以體現「獨家新聞」。一個成熟的欄目應該建構自己獨特的反映世界的視角,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新聞中的新聞。《杭州日報》推出的專事深度報道的視點新聞版曾再度挖掘嘉興本地新聞,發表《怎麼,豬也要吃興奮劑?》,反映的是當地有一個地方40餘人發生食物中毒現象,經公安部門偵察,是因為吃了米粉後中毒的。當地媒體也作了報道,但僅此而已,原因沒有深究,似有難言之隱。「視點」記者了解到,原來這種米粉摻了一種叫「瘦肉精」的興奮劑,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豬飼料里的。記者覺得這是關繫到百姓菜籃子的大事,馬上前往嘉興采訪,公安部門證實了這個事情,同時得知,這種飼料是蕭山某廠生產的。於是記者又到蕭山暗訪,弄清基本事實後,又走訪了有關專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麼一回事,對人體有怎樣的傷害。這篇圍繞「瘦肉精」為中心的報道出來後,引起了老百姓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浙江媒體的新一輪熱炒。

五、逆向思維生成視點。媒體跟緊「熱點」,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緊」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須抱著審視、冷靜、客觀的心態去分析沉潛其中的意義。所以新聞界提倡「熱新聞」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為,而失去新聞的本真。以伊拉克戰爭報道為例,媒介對事件的「隨動」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熱情而迷失判斷的方向,以至受眾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報道前無所適從,這就客觀上會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報道的本質也告訴人們,惟有從正、反兩方面告知實況,並有足夠的理性和智力判斷事態走向,這樣的「視點」才可能是深刻的,並且會引起受眾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一個公式:選題策劃的操作模式

選題策劃有沒有規律可遵循?顯然是有的。我們承認,新聞活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選題策劃也是不斷投入智力的創造性過程,但我們也認為,由於新聞運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某種新聞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種對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對於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總結選題策劃的「公式」就顯得無可厚非了。

深度報道的內容和價值的定位思考,決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別於常規報道的操作套路:從內容上看,一篇深度報道不僅要求一個新聞作品的新聞題材、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能夠推陳出新,而且對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有細化和深化的要求;從形式上看,深度報道通常是一種版塊式的新聞組合(獨立文體深度報道和組合文體深度報道只是在組合的方式上有差異),它一般都圍繞一個事件、問題的核心展開,關鍵是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相關資料鏈接則是必不可少的補充。根據這兩個方面,一篇深度報道的完成,關鍵是對這個「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階段,主要就是「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

不妨打個比方,媒體上的深度報道就如同許許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黃金,記者如同掘金人,怎樣才能把這些黃金挖掘出來?高效率的思維方式是:1、確定開采黃金的最佳路徑(重要時段);2、圈定埋藏黃金的最佳地域(題材范圍);3、通過最佳角度開采出含量最大的黃金(角度選擇)。顯然,這種思維方法具有科學和方法論意義。

隨著深度報道的量的積累,一些善於思考的記者已經在理論上對選題策劃作出總結。他們意識到,選題策劃不僅僅是看到或找到別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過對一種系列方法的分級深入,完成對具有最高傳播價值的新聞的挖掘。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策劃貫穿始終,其執行人既是記者、編輯,還是新聞業務部門的管理者。從這個高度認識選題策劃,就從單純的題材發現提高到體制性新聞運作的高度進行認識,並由此總結出一種結構性思維模式。

《重慶晚報》記者陳兵對深度報道的選題策劃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總結的「公式」是:發現新聞 = 重要時段 + 題材范圍 + 角度選擇。

對於這樣一個公式,與其說它是一個「發現」,不如說是記者在試圖尋找一種更適應媒體變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報道的「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這里的「發現」,實際上是題材策劃,不妨透視這個「公式」:

1、重要時段

可分為大時段(即促成深度報道事件發生的各種因素)和小時段(事件發生的各個階段)根據不同性質的分類,大時段可以分為:季節性時段(因特定季節衍生新聞的時段,如節日黃金周、高考、學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時段(國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發新聞的時段,如政府官員引咎辭職規定、高考取消對考生年齡和婚姻狀況限制等)、事件性時段(重大事件引發相關報道的時段,如彩虹橋垮塌引出系列熱點報道)、災難性時段(天災人禍引出的新聞時段,如9.11恐怖襲擊事件、地震災害等)、鏈接時段(外地、外國新聞與本地具有聯動性質的新聞時段,如國外「紅牛」導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飲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場對此的反映等報道)、活動性時段(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式新聞時段,如申奧成功、房屋交易會等)、熱線時段(新聞熱線等引出的新聞時段,如熱線中反映學校暑期違規補課現象突出等)、顯著性人物時段(知名人物動態或平常人物反常舉動引發的新聞時段,如劉曉慶偷稅案件、幼兒園里的男阿姨等)。小時段是指新聞發生的具體階段,相當於一個大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部分或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小高潮,如張君案件發生的各個時期,包括發生時期、審訊時期、審理時期、審判時期、執行死刑時期等。須注意的是,對於公式中的「重要時段」,應很好結合大小時段所表現的不同內容進行整合,如果分離開來,「發現新聞」就不具有策劃功能,深度報道也就不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對於記者報道來說,「重要時段」的概念,其意義為:1)在時間上對新聞「視點」的發現給予提醒;2)對報道的切入時間予以認定;3)縮小搜索最高價值新聞的范圍。

2、題材范圍

題材范圍是指構成深度報道的諸多材料,包括具體的事件、人物、問題或現象等。這里的「題材范圍」,還特指記者分跑的「口岸」范圍或采訪某一專題所涉及的領域。

記者在日常報道中,通常會形成較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們應該對自己所分工的范圍有一個全面了解,根據這種了解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建立並完善「題材范圍檔案」。在具體的實施題材策劃時,一般採取「點線法」逐層分列出具體的領域,如對交通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就包括:大范圍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索道、地鐵等
→ 小范圍的長途客車、公交汽車、出租汽車、高速公路等
→點上的各客車站、長途汽車客運公司、運管局客運處等。對於某一專題報道,因往往是突發性的切入,則通常需要在采訪前做預案或迅速作題材范圍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張君案件之抓獲時段的題材范圍為例,包括:警方——警方發布、執行抓捕任務的民警、看守所動態、警方知情者;目擊——現場目擊者(直接目擊、間接目擊);相關對象——檢察院介入動態等。記者腦子里越是儲備較多的采訪「線」、「點」,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內容。

3、角度選擇

角度選擇,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選擇,也就是宏觀上的報道思想。它依賴於記者的時事觀察、知識儲備,以及記者對某一領域的獨特的研究或見解。簡言之,角度選擇直接地表現為深度報道從哪一個「點」去做的問題。

總體上說,這里的角度選擇大體可以分三類:實用性角度、社會性角度和預見性角度。如交通采訪,可以從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價格、品種、質量、服務等競爭的角度做(實用性角度),也可以從企業與生活相關的經營模式的社會性、經濟性思考角度報道(社會性角度),或者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交通為參照,著眼於未來交通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預瞻性角度)等。角度選擇是個深層次問題,它受到媒介定位、記者認識、讀者關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這個公式,還需要綜合起來理解。應該說,重要時段、題材范圍、角度選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並相互作用的。「有什麼樣的題材,就會有什麼樣的角度,這是事實決定方向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對時段、題材的選擇是否正確、深入,都會直接影響角度切入的准確乃至傳播價值。反之,對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處,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對時段、題材的選擇與開拓。總之,越是准確切入,就越會縮短發現新聞的路徑,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題材甚至是被湮沒的題材。」 [3]

三、選題策劃與媒介機制

西方傳播學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種影響媒介內容的因素:1、來自媒介工作者個人的影響;2、來自媒介日常工作慣例的影響;3、媒介組織方式對內容的影響;4、來自媒介機構之外的組織對媒介內容的影響;5、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認為,在這5種影響因素中,媒介從業人員是最微觀層次的影響因素,意識形態是宏觀層次的影響因素,而由媒介組織方式和日常工作慣例等構成的媒介機制則是「中觀層次」的影響因素。他們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謂的「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4](p264.)

深度報道作為構成媒介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直接受制於這些因素,而且其運作規則還隱含了這種「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以選題策劃為例,屬於中觀層次的媒介機制就對深度報道這種結構化新聞操作方式影響深遠,這主要反映在,選題策劃不僅有意識形態的觀念因素、記者的認識因素在起作用,還有媒介機制(如工作慣例、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等)體現其中。因此,選題策劃從來不是個體性的主觀臆想和人為設計,而是一種包括著采訪、寫作、編輯、出版、播出等一系列過程,是一種需要協調、整合的系統工程。

我們知道,在媒介的實際運作中,選題策劃是一個「謀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別是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的報道,離不開靈活而高效的媒介機制運作,這就成了「組織策劃」問題。一般來說,由於對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報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體的實力和水準,所以任何媒介都會十分重視,通常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且建立起快速反應和創意策劃機制。以新華社為例,其國際報道的組織策劃由三個層次完成:第一層次,一般日常報道的組織策劃由編輯室承擔;第二層次,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報道由部領導和發稿中心負責;第三層次,特別重大的或者政策把關難度較大的報道由新華社總編輯室直接確定報道方針,有的還要請示中央。對於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宏觀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預見的,另一類是純粹突發不可預見的。第一類是多數,他們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報道計劃,調集記者組成前方報道組,後方由一位部領導牽頭,部發稿中心具體組織有關編輯室落實,有些重要報道計劃要經過總編輯室審批。總體來看,經過研究、策劃組織、落實,可預見性重大事件的戰役性報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類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新華社堅持24小時跟蹤國際動態,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據其他新聞來源組織報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蹤采訪。[5]這三個層次的組織策劃機制,相應地會影響「選題」的形成和質量。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選題策劃,主要適用於題材比較重大、具有二度開掘潛力、可連續跟蹤報道、規模大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戰役性、組合性報道,以及新聞事件處於潛性狀態可促使其向顯性狀態轉化的題材等。並不是所有報道活動都需要耗時耗力地策劃,更不能把策劃濫用於所有報道。從本質上講,「新聞炒作」就是盜用策劃之名,將那些「瑣碎、細小、空泛」、新聞價值不大的題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處理,其結果是破壞新聞輿論的生態,也必然影響新聞的公信度。

參考文獻:

[1] 周慶.從「實戰」看重大報道的策劃[J].中國記者,2000,(9).
[2] 蘇文洋.「每日視點」如何策劃選題[J].中國記者,2000,(3).
[3] 陳兵.新聞發現:一種可以用公式掌握的方法[J].新聞導刊,2001,(4).
[4]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0.
[5] 王樹柏.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搞好國際報道的組織策劃[J].中國記者,2001,(4).

發表於《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❺ 深度報道的策劃怎麼寫

你是在校抄園媒體還是新聞媒體?校園媒體的比較容易,兩者的策劃有相同的地方。先要確定一個問題,即「做這個深度報道要解決或披露什麼問題」,然後是調查方法、人員安排、采訪工具准備(錄音筆、深度報道、通訊錄等)。最重要的就是報道結構和問題准備:結構越詳細越好,相當於高中作文提綱,大標題是什麼、文章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小標題和內容是什麼、怎樣結尾;問題准備要詳細(注意問題要圍繞主題來設置)。注意備份每一次采訪,包括文字記錄、照片、錄音,避免可能發生的麻煩。

❻ 新聞大求真編導節目策劃萬能模板

摘要 現由於廣播站節目的不斷完善及 多樣化,也同時為了使節目更加貼近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的在同學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分享了新聞節目策劃書,一起來看看吧!

❼ 對於一個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策劃書應該按照怎麼樣的格式,包括那些環節,請指點

深度報道是近年來新聞界流行的報道格式,各媒體,尤其是都市報,都給這種報道留出了專門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體稱為「焦點」,有的稱為「關注」,有的稱為「核心報道」等等,不一而足。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篇幅長、題材大,牽涉的方面多,文章結構較一般的報道復雜。

不過,嚴格意義上說,放在這些版面上的文章,並不都能稱作深度報道,有的盡管篇幅長、題材大,但由於缺乏一些必要的元素,只能稱作長消息。許多我們熟悉的報道,都屬於這一范疇。比如楊新海殺人案最初的報道、平與殺人案最初的報道、一些災害現場的描述性報道、以及充斥各媒體的多來自政法系統通訊員寫的案件紀實等等。由於這類被戲稱為「密度報道」的文章也常常出於需要,而混雜於深度報道的版面編輯中,本文在純粹探討深度報道之餘,在某些報道形式上也將「密度報道」包含進來。

一篇文章能被稱為深度報道,應具備幾個要素:

1, 文章通篇著力討論某一方面的問題。一件很轟動的大事,深度報道可能關注其中一個很微觀的方面,但一定是這件事所集中體現的矛盾主體。舉例來說,在 「黃碟案」中,可能存在多種矛盾沖突,如警察執法方式問題,處理程序問題,看黃碟的道德問題,但這則報道中,真正為人所關注,也是事件最能集中體現的觀念沖突,是警察能否入室的問題,是「家」的法律權利邊界問題;

2, 文章應有結論。這個結論不是是非對錯的判斷,不是道理,不是記者主觀的看法,而是事件本身所陳述、所展示的客觀存在。這個結論展現的過程,應如數學公式一樣,是一個推導的過程,推導所需要的材料,是記者通過采訪收集到的新聞事實,推導一局的定理和規律,是主流人群的思維邏輯。比如不久前發生於江西的老人法院自爆案,《成都商報》一個記者在采訪之後,把「點」放在空巢老人問題上,給出的結論是老人是因為思念兒子,希望以各種手段召回兒子而不能,才自爆於法院的。這個結論,有他所採集到的事實支撐,整個闡述都合情合理,較有說服力。不過,這篇文章另有問題,這一點容後再說。

結論還可能不是一個明確的結果,只是針對事件所反映問題的客觀闡述。比如幾年前的湖南老師教學生學習是為「掙大錢娶美女」事件,這個事件反映的是民間一種價值觀的沖突,是影響幾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名」與「實」的沖突,反映的是一種社會思潮。所以,這個事件,得出的結論即是上述它所反映出的沖突所在,沒有對錯是非的判斷結果;

3, 文章得出的結論,應有一定的先進性,或能展示了當下重要的社會矛盾,而不是陳詞濫調,不是顯見、可以輕易得出的道理。比如如果一個報道不需要過多解釋,讀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講述了好人得到好報壞人受到嚴懲的故事,這種報道就絕不是深度報道。由此原因,政法系統的案件紀實就不在深度報道的范疇中。

❽ 我是一名實習記者,不知怎麼寫一篇新聞\一篇報道的策劃書

一 報道目的
《今復日》欄制目定位於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和解讀,所以側重點將放在。。。各種事件、背景和政策的深度解讀。希望起到引起市民群眾對。。。建設的重視,深度的解讀還希望得到市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二 報道時間
初定周一和周四兩天播出有關。。。的新聞報道。其中周四會請有關職能部門領導和專家到演播廳,對各類政策文件進行探討解讀。
三 報道形式
將採取動態報道、字幕滾動(政策宣傳)、市民心聲、探訪報道等報道形式。
四 報道重點
征地拆遷宣傳
項目規劃建設宣傳
建設進展報道
。。。有關政策文件
市民疑問質疑解答+市民心聲
五 報道人員
全體新聞部新聞記者參與各種新聞報道當中,而主要的記者為。。。。和……
六 總結(注意事項)
七 報道選題
這個是你想出來有哪些可以報道的點

❾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技巧

指從發現新聞報道線索、確定報道選題到收集與分析各方面相關材料、確定報道效果目標的一段時間,這是報道策劃的預備階段。
發現新聞線索是產生報道選題的前提。報道者獲得新聞線索的途徑很多,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讀者在來信來電來訪中提供、報社的領導者或社會其他部門提供、編輯在其他媒介的報道中發現,等等。編輯記者每天獲得的新聞線索是大量的,需要根據新聞選擇的標准對這些線索作出分z析判斷,篩選出適合進行報道的線索進行采訪調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適合採訪調查的新聞線索,也並非都需要進行新聞報道策劃。需要編輯策劃的只是那些內容重要、意義重大、應該進行由表及裡的「線型」深度報道,或者由此及彼的「網狀」廣度報道的新聞。這種報道不是一兩篇稿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兩個記者單槍匹馬所能勝任的,需要精心籌劃,多方合作,以成龍配套的新聞報道來實現。
一旦發現值得進行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新聞線索以後,策劃者首先要圍繞這一線索廣泛收集各類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
1.報道客體的信息。如報道一個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關這一事件的背景情況、進展勢態、各方面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與此事件有關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況、歷史上的類似事件的情況、其他地區類似事件的情況,等等。報道策劃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報道客體的相關信息,才能對其本質和意義有更為准確的把握,從而決定報道如何進行。
2.報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讀者對這新聞線索是否已經有所了解,他們對此選題的獲知需求點究竟在哪裡,已知事件的讀者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有關領導者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者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且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道競爭者的信息。如對一些意義重大、媒介普遍會加以報道的選題,要設法了解其他新聞媒介的報道方案,弄清其報道的規模會有多大、可能選擇什麼報道方式等,這樣才能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採取相應的對策,在報道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策劃前期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對於策劃至關重要。一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介,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類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機制上予以保證。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一方面是為了對選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必要時作出修正和調整,另一方面還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是報道者根據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對新聞報道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的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求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進行。
報道效果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呈多元化的形態。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觀念或主張;通過批評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追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視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等。具體到一次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具有若干目標。報道效果目標可因報道選題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報道選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目標往往也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與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依據報道效果目標而設計的。 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進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大膽設想.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這一階段。這是報道策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是以一兩人為主、更多的人參與進行的。報道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徑,報道思路的形成有一個由醞釀期向明朗期過渡的過程。醞釀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設的階段,策劃者在此時對所收集的資料、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從正面、反面去進行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地組合、交叉、撞擊和滲透,不斷地否定、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創意。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多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考強度大,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內心困惑出現。明朗期則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策劃者經過長期醞釀,創造的火花猛然爆發,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豁然開朗的頓悟,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使策劃者自己感到驚愕和快慰。
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刊登一條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注。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一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報紙寄到了報社。針對這一情況,該報一位年輕編輯想出一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一舉獲得成功。這位編輯後來寫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馬上就辦》寫得不凡。當時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讀為快,讀後頓覺振奮。振奮之餘,我不免有所懷疑:「真的這么好嗎?」姑且心存一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樣了。此時,我們請求老范(總編輯范敬宜)談談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采訪軼事。諸如從廢稿堆里抬出一版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夜宿鄉政府不聞電話聲中悟出農村生活變化等等,老范娓娓而敘,聽起來頗堪玩味,很是過癮。
說也巧,兩天後我見到了那封後來成為「秘訪」 由頭的來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說的軼事,隱隱覺得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可那是什麼呢?請龐廷福(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記者來信一起刊登?…?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
這一天,我時不時記掛著這件事情。當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否請這位讀者同記者一起去暗訪呢?一種瓜熟蒂落的喜悅、沖動。我試探著把設想說了出來……
這段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由一封讀者來信引出對一個報道選題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一個富有新意的報道思路就這樣形成了,由此產生了比較成形的報道方案。這個方案又得到了總編輯的進一步補充,他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一下「馬上就辦」是實是虛,還對這一報道的其他細節問題作了詳細指導。於是,就有了報社記者和讀者一塊「秘訪」的不凡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讀者。《秘訪「馬上就辦」》刊出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佩服你們敢於請讀者一起進行『秘訪』的膽識和魄力,也贊賞你們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不過,我想知道,如果『秘訪』的見聞不是《馬上就辦》所報道的那樣,你們會不會如實報道?」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報道方式,而且對實質性的內容更為關注。這種疑慮編輯在策劃報道時實際上早已有所考慮並做了兩種准備,正是為了達到有充分說服力的報道效果目標,才策劃「秘訪」這樣大膽而新穎的連續報道。
報道方案是報道思路的系統化、具體化產物,它將報道思路中的所有細節有條理地明確表述出來。重要選題的報道策劃一般還要形成文字稿,在報社內部向有關的報道參與人員公布,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做進一步修正。報道策劃方案的具體內容前文已經專門論及,主要包括;報道選題、報道範圍與重心、報道規模、發稿計劃、報道方式、報道的表現形式、報道力量配置與報道機制等。
在策劃重要報道活動時,經常需要設計多套報道設計方案,以便從中比較選擇。如 1997年元旦,上海《文匯報》國際新聞版策劃節日報道時,產生了三個報道設計方案。先想到的兩個方案,一個是搞畫刊,請幾位名家創作一組以1996年重大國際新聞為題材的漫畫。一個是出照片,版面以一幅世界地圖為中心,四周配上簡要文字說明的照片,再用箭頭將照片和新聞發生地,即地圖上的某一點聯起來。這兩個方案經討論研究都有問題:前一個方案的問題在於短時間內不太容易找到十來幅內容和形式都能令人滿意的作品,如果漫畫不「漫」,味道缺乏,或者「漫」 出邊界,弄巧成拙,都不好。後一方案的問題在於按報社當時的技術條件還達不到設計要求,也只能放棄。最後被選擇採用的是第三個方案,搞一組「外國人過新年」的專題報道,請駐外記者們走上街頭,從送舊迎新的角度觀察駐在國的方方面面,寫成800字左右的小特寫發回報社,組合成專版。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實施以後取得了很好的報道效果。⑩報道設計方案的優選,是報道策劃核心階段中的重要一步,這一決策關系整個報道的成敗。應該以什麼標准來優選設計方案呢?一般情況下主要考慮兩方面:
第一,對候選方案的效果進行預測,與報道效果目標兩相對照,選擇最接近效果目標的方案。對於那些效果預測不能肯定的方案,需要謹慎對待。
第二,對候選方案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與報社內部現有的條件兩相對照,選擇兩者最接近的方案。對於那些報社不具備實施條件(含人力、財力、技術設備、管理水平、時間等)的方案,一般不宜採用。 指從報道策劃方案付諸實施到報道結束這一過程中,根據報道進展情況不斷修正原先的設計方案的這一段時間。
報道策劃與報道實施是傳播過程中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報道策劃不能脫離報道實施來進行。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策劃者必須隨時接受實施中的信息反饋,據此調整原先的策劃方案,形成「策劃??實施??再策劃??再實施」 這樣一個多次循環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報道效果必須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報道為保障。所以,新聞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之前先期運作,形成設計方案;在報道實施過程中,報道策劃仍然與報道同步推進,一方面接受反饋,一方面修正方案,直至報道結束。
在報道進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前期策劃中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如報道客體發生變化,報道的外部條件發生變化,讀者對報道的態度發生變化,等等。策劃者要掌握這些變化,在報道實施過程中適時修正方案,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主動地、全面地、及時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策劃者要接受的信息反饋主要包括:
1.報道者的反饋
記者、通訊員和作者是采訪報道的直接操作者,他們對實際情況的掌握最多最細,對報道的效果也獲知最快。他們既是報道的參與者,又是報紙和社會間溝通的橋梁。一個報道能否按原計劃推進下去,報道者的感覺往往是最靈敏的。而且,由於報道者對報紙。對讀者、對報道對象的情況都比較熟悉,他們常能對報道的調整和補充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如 1988年《經濟日報》開展過一場關於「三角六」的討論,起因是雞西市公共汽車公司的一名售票員被發現「貪污」 了三角六分票款而受處分。此事在處理過程中引起了一場爭論。有人認為,從嚴格企業管理講,處分有理;也有人認為,貪污三萬六的還未法辦,三角六算什麼?但最後省里領導還是認為應該處分。記者就此寫了一篇報道。當初,這篇報道是決定作為頭條發的,未想還沒發出,報社內部突然發生爭議。編前會上,大家把總編輯已經批準的這個頭條否決了。過了幾天,這個被「斃」掉的稿子又突然出現在2版頭條。總編輯不禁發問:這條新聞不能上頭版,為什麼能上2版?於是,編前會上又引出一場爭論,辯論雙方各執一理,互不相讓。據此,報道策劃者調整了原先的報道方案,將報社內部的這場爭論公諸報端,以引出社會討論,推進報道深度。《一篇在本報編輯部引起爭議的報道》見報後,果然引起廣泛關注,讀者紛紛參與討論,報道取得較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報道策劃者應注意接受報道者的意見反饋,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報道順利進展。
2.報道對象的反饋
被采訪者、被報道者是報道的當事人,他們能不能接受報道,能不能給予配合,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有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點,都直接影響下一步報道的進行。因此,在報道中了解他們的情況至關重要。如 1998年 5月《解放日報》2版策劃了一個新專欄「與下崗兄弟姐妹同行」。原先的報道方案是采訪一批下崗再就業的先進人物,連續刊登體驗式新聞。但是,記者在與原先確定的報道對象相約采訪時,發現他們的社會活動極其繁忙。其中一位抱歉地對記者說:「這個星期全排.滿了,星期一某某電視台采訪,星期二某某電台……」這時,策劃者感覺到原先的方案必須修正,否則步人後塵,難有新意。於是,他們決定將目光轉向那些最普通的、具有代表性的下崗再就業職工,寫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感受。結果,這組報道以獨特的定位和鮮活生動的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在報道過程中,應被報道者要求而調整報道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如表揚性報道,被表揚者有顧慮,要求省略某些原定的報道內容。批評性報道,被批評者提出報道內容不實,或報道中說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問題性報道,被采訪者提出反映的問題得到一點解決,或更進一步惡化等等。這些變化都是調整報道的重要依據。
3.有關部門和主管單位的反饋
被報道者的上級、報紙的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人員經常會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這也能成為報道調整的原因。如1991年《經濟日報》在報道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時,最初的設計是以大連起重機廠為典型,對其欠債情況和還債行為進行追蹤報道,再由點到面,促使與大連起重機廠有債務關系的企業共同解決問題。然而,在報道進行了一個階段以後,國務院下達指示,要以遼寧為主在東北開展清欠工作,三百餘家重點企業被確定為試點單位,並要求新聞報道加強配合。報社原定的報道方案顯然不能滿足上級領導部門的這一要求,因為只把著眼點放在一個大連起重機廠是有局限性的。於是,策劃者及時對方案作了調整,《「三角債」追蹤報道》欄目開始超出原計劃的范圍,進入第二階段,連續刊登系列述評,從深層次剖析「三角債」 形成的原因,並開始刊登記者跟隨討債組采寫的見聞,使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超出了報道初期。
4.讀者的反饋
報道是否成功,讀者的反應是重要的衡量標准。如果報道在進行過程中沒有引起讀者的關注,或得到不好的評價,就說明報道的實際效果與報道效果目標之間有很大差距。因此,報道一旦開始,策劃者就應密切注意讀者的反應,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在現代傳播活動中,讀者的反饋除了作為決策的依據,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即讀者意見本身就能成為報道客體。如 1997年《經濟日報》的「關廣梅現象」報道,構成整個報道主體內容的,有相當大一部分就是讀者的來信來稿。 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反饋,是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過程中持續進行的重要依據。根據各方面反饋的信息,策劃者一般可對原先的報道方案作下列各種修正:
1.修正報道思路
這是報道策劃中最大的調整。報道思路的改變意味著對報道選題的重新認識,並且相應地要改變報道範圍和重心、報道規模、報道方法等。由於這幾乎是對原來報道策劃的全盤否定,所以實際工作中採用並不多,除非確實遇到與原來設想大相徑庭的情況,或遇到無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時也說明,原來的報道策劃不適合實際要求,不現實,在最初設計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慮不慎重,不細致。如 1988年,曾有一家報紙組織過一場《如何看待收人差距》的討論式報道。當時,經濟改革還不成熟,嚴重的分配不公是人們議論紛紛大發牢騷的熱門話題。這個報道披露了小車司機和公共汽車司機、醫院醫生和賓館醫生等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然而,報道只進行了兩期就停下來了,原因是分配不公問題雖在社會上嚴重存在,也和「群眾脈搏」貼得很近,但它涉及到體制、政策、部門、企業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一時還沒法解決;從當時中央精神看,對於這類前進中出現的問題,一時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傳報道中也不宜強化。此外,關於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問題,也出現過報道上操之過急的情況,於解決問題無益,還激化了矛盾。後來,客觀條件成熟了,這類報道再抓起來,效果就比較好。
報道思路的改變,可能是全盤推翻正在進行的報道。也可能是改變原來的報道選題,如由報道A主題轉為報道B主題;還可以是報道態度的變化,如由褒或貶變為中性的討論,等等。
2.調整報道內容
在不變更報道思路的前提下補充或壓縮報道內容,改變原來的發稿計劃,這也是對報道計劃較大的調整。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原定報道內容主要是圍繞大連起重機廠的欠人和人欠債務情況及還債情況進行追蹤報道,使讀者從中看到「三角債」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促進問題的解決。但由於中央對清理「三角債」有了新的部署,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原定的報道內容就不能勝任新的要求,這樣,在基本依照原報道思路的基礎上,擴大了報道範圍,增加了新的報道內容。可見,報道內容的調整,是報道的預期目標有了改變使然。目標一改變,報道面與報道重點也隨之改變,就必須調整原來的發稿計劃。
3.調整報道規模
通過延長或縮短報道時間,增加或減少報道篇幅,提高或降低報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變報道的陣勢和力度。調整報道規模常常是隨調整報道內容而來。如「三角債」報道的內容調整後,就只有延長報道時間,增加報道篇幅,提高版面地位。原定只有10組稿件,後來實際見報的欄頭就達到26次,各類報道60多篇,一版頭條就有十多篇。
4.改變報道方式
指變更報道的組織方式,使報道取得好的效果。前面我們說過幾種報道組織方式,它們在實際運用中並不相互排斥,能夠組合運用,並能由一種報道方式轉變到另一種報道方式。報道方式的改變,是根據報道思路的修正和報道內容的調整而來的。如前面所談的《經濟日報》關於「三角六」的討論,原來的設計是刊登記者采寫的新聞,後來這條新聞在報社內兩度引起爭議,才促使新的報道思路逐漸明朗,變客觀報道為組織討論,這樣,討論式就成了這個報道調整後的形式。
5.調整報道力量與報道機制
改變原定的報道人員部署、資金和技術設備的配置,建立新的報道機制等。這個調整是由報道內容和報道規模的調整而來的。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本來是由工交部、記者部一同策劃和操作的,後來報道規模擴大了,參與這個報道的人員也不斷增多,評論部、財貿部、遼寧記者站、上海記者站、北京記者站、吉林記者站、廣東記者站、安徽記者站、山西記者站等等,共有十幾個部門的記者投入了這場報道戰役,才使報道面大大擴展,報道聲勢大大加強。
總之,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報道實施是並駕齊驅、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在報道進行的過程中,策劃者需要自始至終接受反饋,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從而有效地控制報道活動,促使報道盡可能實現效果目標。

閱讀全文

與電視深度報道策劃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前期網店策劃方案 瀏覽:309
營銷部績效管理方案 瀏覽:438
艾滋病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346
517電信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575
種子促銷活動語 瀏覽:438
南京農紛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8
簡述電子商務安全需求 瀏覽:908
2017年app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125
消防施工質量策劃方案 瀏覽:933
幼兒園全園國慶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46
易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39
潤滑油促銷活動廣告詞 瀏覽:250
五一童裝促銷活動廣告錄音 瀏覽:46
呼吸內科進修生培訓方案 瀏覽:890
貧困對象農技培訓方案 瀏覽:598
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商務部 瀏覽:536
籃球新生杯贊助策劃方案 瀏覽:566
公司處理公關事件的策劃方案 瀏覽:878
互聯網企業新員工培訓方案ppt模板 瀏覽:862
松山湖景區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