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畲族文化節策劃方案

畲族文化節策劃方案

發布時間:2022-02-02 10:32:53

⑴ 畲族文化的藝術

1、音樂

在畲族的傳統文化中,山歌作為畲民最主要的口頭文學佔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稱山歌為「歌」,「歌」自古以來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景寧羅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調上,是以本地為中心,與連江、晉安兩縣區和寧德市西南部地區的曲調融合、形成了閩浙畲族山歌三大麴調之一的「羅連調」。

它的特點在於曲調與唱詞緊密結合,根據各段歌詞起字的讀音音調來確定各段曲調的起音,人們會在演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調整歌譜。各段落在演唱過程中,常在同一調式調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聲音階宮調式)范圍內,做音域與旋律的變化。

基本音列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進行為「sol、↑mi、re、do」,有較多二、三度級進和四度跳進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轉換,五度跳進較少,裝飾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較為平穩,風格多質朴清新、娓娓道來。

2、舞蹈

畲族由於大分散沒有形成本民族的經濟市場,也就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語言,故其生產技能和文化藝術在解放前基本上處於一代接一代地言傳身教狀態。畲族也是一個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較普及,舞蹈主要蘊藏在祭祀活動中。

解放後,在漢族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與舞的曲子,並創作了一批新內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

畲族舞蹈在舊社會主要蘊藏在祭祀活動中,故以往有的文藝研究者說畲族沒有舞蹈,其實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間舞蹈。《學師傳師》可以說是畲族民間流傳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劇。1987年搞民間舞蹈集成時,浙江省已把《傳師學師》、《做功德》兩部畲族舞蹈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

3、建築

由於深居山區,交通不便,傳統的畲族建築材料上沒有使用貝灰,而是就地取材,取用黃泥土浸漂,再讓牛多次踩踏練成,再製成土磚,為增強土磚的強度,聰明的畲族同胞在泥中加入稻草作牽引。

這種建築材料可就地取材,大大節省了費用。這樣,用黃泥磚築成的牆體,雖然內外都沒有批檔(用灰漿做成的牆體保護層),只要不直接或長時間受水浸泡,一百年也不會腐爛倒塌,完全可供幾代人使用。

屋頂上蓋的是當地自製的土瓦,可擋雨。只是在鋪設土瓦時,瓦片之間沒有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為陽作瓦槽,以小瓦為陰作瓦瓴,這樣也就能把可能漏雨的縫隙給封閉了,這就是俗稱的「陰陽蓋」。

(1)畲族文化節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畲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

福建寧德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後制定的首部地方性實體法——《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條例》,7月1日起正式施行。意畲族文化獲得立法保護,開啟了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發展的新篇章。

寧德是中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區,現有畲族人口18.9萬人,約占福建畲族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國畲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長期的歷史活動過程中,畲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畲族文化,主要包括畲族語言、服飾、文藝、民間信仰等。

此次施行的該條例,今年5月25日經福建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查批准,共四章二十八條,包括總則、保護措施、法律責任、附則。官方稱,該條例從立法層面加強畲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推進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與進步。

當地民俗專家稱,獨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以及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隨著經濟的持續和社會交流的不斷擴大,主要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畲族傳統文化受到較大沖擊,畲族的許多傳統習俗和禮儀在逐漸消亡,大量畲族文化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畲族傳統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

該條例規定,設立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擬用於畲族文化重大項目保護、瀕臨消失的畲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扶助畲族文化產業發展等。

同時,編制包括畲族文物和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畲族文化保護項目名錄;鼓勵和支持開展「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畲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加快發展畲族文化產業,對畲族文化保護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將給予獎勵。

⑵ 寢室文化節策劃方案

寢室文化節

一、活動宗旨:
為創造平安、整潔、溫馨的住宿環境,促進寢室間的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寢室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同學們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經研究,決定舉辦以倡導文明生活、弘揚校園文化為宗旨的應科寢室文化節。
二、活動主題:
平安 尚學 文明 和諧
三、活動時間:2008年-月-日——2008年-月-日
四、活動內容:
(1) 各班班長領取此策劃書,並統計好報名寢室名單,於-月-日簽到時交上
(2) 生活部匯總各班情況,公布參加活動班級
(3) 生活部對報名寢室進行檢查,評選出「優秀寢室」和「青年文明號」
(4) 在評選過程中,生活部將按照評分標准進行寢室衛生檢查及打分
五、評選條件:
「 優秀寢室」:(1)寢室布局合理規范,實用方便
(2)寢室衛生整潔,裝飾設計美觀
(3)寢室氣氛和諧融洽,給人一種溫馨如家的感覺
(4)寢室衛生檢查結果應不少於90分
「青年文明號」:(1)室內布局合理規范
(2)寢室干凈整潔,裝飾設計美觀
(3)寢室氣氛和諧融洽,給人一種溫馨如家的感覺
(4)寢室衛生檢查結果應不少於90分
(5)寢室成員考試無掛科
六、聯誼活動:1、以寢室為單位,由各班班委統計參加名單,簽到時上交
2、生活部轉交院學生會,由院學生會安排進行寢室聯誼活動。
3、可不分專業、系別、男女寢室,任意搭配參加,進行交流互動。
(備註:1、本次活動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如有異議,請及時反映。
2、以往參加過「優秀寢室」和「青年文明號」評選的寢室可優先考慮。
3、評選出「優秀寢室」和「青年文明號」各4-5個,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寢室成員還可獲得加分。
4、本活動由院學生會主辦,經管系學生會承辦。)
七,評分標准:
衛生:宿舍文化建設首先要以宿舍環境,衛生為突破口,抓好宿舍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要求符合優秀文明宿舍標准,保持整潔。

整體協調:要求學生遵循以各自宿舍為整體的主題,所有物品的擺放,色彩盡量達到和諧統一。

物品擺放:要求整齊合理,恰到好處。

創新亮點:獨具匠心的設計,巧奪天工的技藝,渾然天成的氣質,總有一方面會閃出我們的智慧的光芒,那麼用我們靈巧的雙手共同來設計我們幸福的宿舍文化生活吧。
八、活動意義:
本屆寢室文化節是面向應科院學生開展的一項綜合性活動。此次寢室文化節本著「平安、尚學、文明、和諧」的理念,立足寢室文化,挖掘文化內涵,倡導健康生活,希望通過開展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寢室文化活動,豐富住宿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深化寢室文化生活內涵,營造富有特色的寢室文化氛圍。促進各寢室成員的團結與互助,提高廣大同學的團隊精神,讓大學生活始終充滿陽光和樂趣。從活動中,還可以發掘出潛藏在我們身邊的精英和有特殊才能的人,給他們一個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表現自己、塑造自己的良機。

⑶ 畲族傳統節日的畲族概述

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她位於浙南山區,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畲鄉。

⑷ 畲族的文化藝術

畲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綉的綉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畲人的工藝品主要是竹篾編制物和草編制物。在今天的土產市場上,畲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樣享有盛譽。唐代劉禹錫有詩雲:「長刀短笠去燒畲。」所謂「長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鐮刀和斗笠。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編制之。此物尖頭圓沿,輕便靈巧,十分實用,故有「短笠」之稱。
潮汕畲人日用品中還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圓形,木製(今已有塑料制的),用於舀水,舀水時恰好與鍋鼎的下部吻合。木屐則如同日本所傳之制(有史學家考證,魏晉時中國也有木屐,甚至認為日本木屐乃仿自中國)。這兩種製品均仍在市場上行銷。 畲族舞蹈成為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種重大祭典禮儀活動中留傳下來。人們所能看到的和所發現的畲族民間舞蹈幾乎無不與宗教祭奠、祭祀儀式渾然一體,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賴。
《傳師學師》(又稱「做陽」)是一種寓教育後代懷念祖先而世代相傳的一種祭祀儀式活動。畲族人民把盤瓠的生平事跡繪成畫卷,尊為「祖圖」,祀奉甚虔。由此可見,傳師學師是以神話傳說為依據,崇敬祖先為心願,在圖騰崇拜與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以前,畲族男子到了十六歲須「學師」,通過「學師」才能成為人,也稱「紅身人」。學過師的人終身吉祥如意,生時能為人傳師,死後能在天為官;沒有傳過師的人被稱為「斷頭師」,是不體面的。學過師的人可以取法名,並將法名與傳師學師的日期寫在一塊紅色布條上,結在祖杖的下端,成為了始祖的嫡系後裔,賜得尊稱,准許穿「赤衫」,當法師並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做功德》(又稱「做陰」),是畲族人在成年後死去,家屬為其「超度亡靈」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盤瓠世考》中載:「盤瓠因為游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殯後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在「祖圖」中也畫有眾人披麻戴孝在靈堂守棺,多人手拿道具,一人手擎寫有「超魂超度」字樣的木牌翩翩起舞;另外在畲族民間也有關於做功德的傳說。做功德總的意義是對上輩先人的尊敬和祭奠,用法師(舞者)自己的話說就是「謝大人的恩情」。
《打徨》是一種巫舞,據巫師的說法,《打徨》是在人犯病時跳的,意在捉鬼驅邪治病,內容大體是法師造好「九州仙樓」請來玉皇大帝,廬山祖師,調來天兵天將通過「行罡做法」、「捉鬼搶魂」、「放油火」等。病人將會自愈。
畲族有著本民族的圖騰信仰,而宗教祭祀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宗教祭祀舞蹈就是這種精神生活的表現之一,帶有迷信色彩,起到了精神鴉片的麻痹作用,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宗教祭祀舞蹈在歷史上、文化史上、民族史上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多功能作用。

⑸ 2011年麗水畲族「三月三」文化節什麼時候舉行(最好具體到時間點)

一、 文化節主題

2011·東西岩「三月三」畲鄉文化節簡介:

活動背景:

東西岩風景區位於麗水市老竹畲族鎮,「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的節日。近年來圍繞省「文化大省」的發展戰略和麗水「綠谷文化」的建設工作部署,結合麗水市打造「藝術之鄉,浪漫之都,休閑勝地」的總體要求。藉此節日全力推進東西岩的景區建設,弘揚畲族文化,促進畲族旅遊經濟發展,特舉辦東西岩「三月三」畲鄉文化節活動。

二、本次活動目的:

以 「三月三」 畲鄉文化節為契機,帶動東西岩旅遊景區的發展,從而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提升東西岩旅遊景點品牌知名度,擴大品牌美譽度,提升文化旅遊產業的綜合發展。

三、本次活動主要內容策劃:

1、暢游秀美東西岩

2、欣賞畲族文化表演

3、品嘗體驗民族傳統美食

4、旅遊門票5折優惠,幸運得千元大獎

四、舉辦時間

文化節定於2011年4月5日(星期二、農歷三月初三)舉行。

五、舉辦地點

本屆文化節將設主副會場。主會場設東西岩廣場,進行白天的各項民俗表演活動;副會場設沙溪村,進行各項民俗體驗活動。

六、邀請人員

本屆文化節邀請市、區部門領導,民族鄉鎮主要領導以及歷屆任老竹畲族鎮領導等,還有全省各地方千人旅遊團參與本次盛會,開幕式預計可聚集人員達上萬人。

七、2011·東西岩「三月三」文化節五大看點

開幕式

畲族民俗風情歌舞表演。

畲族婚嫁表演

畲族婚嫁是畲家風情活動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習俗活動。

民俗體驗

老式手搖爆米花、打糍粑、泡油豆腐、炸番薯片、磨豆漿等一個個傳統民俗活動和沙溪村農家樂表演隊表演的獨具畲族民俗風情特色的歌舞表演,讓參加活動的各位嘉賓大飽口福和眼福。

游畲族山水

暢游風景秀麗東西岩美景,也使東西岩「三月三」文化節的特點最大化展示。

幸運得千元大獎

門票五折優惠,還可以幸運抽取千元大獎。

⑹ 文化藝術節活動策劃書內容如何寫

XX大學校園文化節策劃書
一、 活動目的:活躍學校文化氣氛,豐富同學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闊視野,增強集體意識。
二、 主辦單位:XX大學學生會
三、 活動准備:
1、 由各班文藝委員收集本班節目,把節目單交於文藝部。內容包括:節目名稱、節目類別、參演人數、參演人姓名、所在系班級、節目時間及主張唱歌以外的節目形式,鼓勵大家創新。節目內容要求積極向上。音樂、服裝及相關道具自行准備。
2、 文藝部整理材料後分兩天進行節目審查,審查團由文藝部和學工部部分老師組成。最終節目數額定為20個到25個之間。
3、 審查通過的節目再進行綵排一次,審查團同上。
4、 節目按同一類型不相鄰的原則排序。
四、 活動過程:
註:選擇兩名節目主持人,一男一女。活動晚上7點進行,大約進行兩個小時。
1、 領導講話。
2、 由文藝部代表宣讀校園文化節的活動目的及倡議。
3、 節目依次進行。
五、 後勤工作:
1、 由學校準備活動場地、音箱、燈光、話筒等設備。
2、 活動內容由文藝部策劃。
3、 會場桌椅布置、秩序等由其他部門派部分人負責。
4、 各班文藝委員向各班做宣傳
5、 向校內張貼海報。
6、 希望其他部門可以幫助文藝部把本次活動辦好。
六、 後期工作:
1、 活動會場、活動器材等由學生會整理。
2、 由學生會相關部門進行活動總結,將書面稿件在活動後一周之內交於學工部。
3、 對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對活動進行反饋,文藝部對其進行總結,積累經驗。

備註:活動經費包括會場布置,主持人服裝。預計200元。若學校允許,我將聯系其他學校的文藝部,在文化、藝術等方面進行溝通交流。

策劃人:XX

⑺ 求一次大型文化節活動的完整的策劃方案!

提議兩個有來用的
直接說有自獎互動的環節(起個名字)找一些有意思的有趣的有獎問答題。涉及到的可以是地理,腦筋急轉彎等等做成選擇題。回答正確的現場發小禮物
在一個
中途一定有演出或是舞蹈,節目之後接下來的環節就做游戲
要求一男一女搭檔
爆氣球,或者險境重生,吸乒乓球
每一對給1分鍾或者半分鍾的時間·
由音控掌握,結束之後宣布結果,並發獎品咯·

這兩個是互動環節

⑻ 畲族傳統節日的年節

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歷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准備除夕的「年夜飯」,合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糍 」吃「黃金糍」是畲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畲鄉流傳「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攔糍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畲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願。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畲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餚,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後,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畲村不約而同打開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裡「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游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韆等。活動一直持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結束。

⑼ 畲族的風俗節日

參見:綠曲酒、景寧畲族綠曲酒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朴。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飲食禁忌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鱔、鰻;忌用筷子打貓,忌吃貓肉;忌用單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別人家做客,吃點心時忌吃光,應有所剩餘;年初一忌喝菜湯,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門要打傘;忌用腳踩地上飯粒,否則會被雷擊死等等,畲族傳統飲食文化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和財富。無形的民間文化資源不像地下的礦產資源那樣,你不挖掘它,它將永遠存在。 典型食品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卜等腌制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發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主詞條:畲族服飾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在畲族社會里,無兒的家庭多行招贅,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這樣維持幾年之後,才確定在夫妻兩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家落戶。 畲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人的喪葬習俗,從傳統與史料來看,早期的葬習為懸棺葬和火葬。在畲族中廣為流傳的《盤瓠王歌》中就載有畲人祖先盤瓠「半年是清閑,日日擎弓去射箭」,「石壁岩前山羊打,被羊抵落石壁前」乃「跌落石壁前,身屍掛在樹尾上,老鴉來叫引路線」,「一陣龍風來發起,吹斷樹尾擱不牢,大大小小跑地拜,句句哭公是不該」的傳說。因「高岩石壁崎又嶇」所以無法取得祖先屍身,只好「任得樹梢安祖墳」,後世畲人為懷念先祖於是便懸棺而葬了。三國時,吳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中有「人懸棺」的記載。「人」即歷史上的「南蠻」,它是畲族等南方民族的先人。由此可見,畲人懸棺而葬的習俗由來已久。
火葬大多見於明代的一些文獻上。《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有廣東畲民,「有病歿;則焚其室廬而徙居焉」。(寧國市畲族地區)在人死後要「撿金」(即把人體的遺骨開棺撿起,裝入一瓷瓶和壇中,封好瓶口然後再埋起來),此習概由此而來。火葬,同畲族頻繁的遷移,強烈的懷祖心理有關。因為他們每遷一地,都希望與祖先同行,那麼火葬則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了,因為人體火化之後,骨灰體積很小,便於攜帶。定居以後,受漢族葬俗的影響,火葬習俗逐漸拋棄轉而流行土葬。不過,其中的過程和細節跟漢人土葬有所不同,體現了這一民族的自身特色。喪葬的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四步:人死報喪,凈屍入殮,超度亡靈,出柩落葬。在這些過程中又有諸多細節:如正好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至正月初一期間逢喪,則應不驚動任何人,在家停喪數日,以免沖淡節日的喜慶之氣。報喪時,報喪者應臂纏白布條,一路上行人、車輛均應為其讓路。哭喪時,眼淚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出柩時須由孝子扶棺,在路上如遇有溝坎,孝子要「背棺」(即托棺:孝子先彎腰站在溝里或坎下,讓靈柩擦背而過)。就整個喪事過程而言,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歌代泣」。以悲歌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畲族現行土葬,歷史上曾實行過火葬。清代卞寶弟《閩嶠車酋軒錄》記載閩東霞浦畲民葬制與之相類。明清時期畲民遷徙頻繁,以火葬焚屍取其骨殖便於搬遷時攜帶。初從福建遷入浙江處州府的畲民在村中設「亡人台」,疊柴禾焚屍,將骨灰分裝7個陶罐,稱為"三魂七魄",並秘密分葬7處,認為人死焚屍以求來世長得漂亮。今麗水地區(原處州府)畲村尚存「亡人台」遺址。隨著定居時間的延長以及與漢人雜處,遂採用當地漢人流行的土葬。今畲家土葬一般形式有三:①採用「二次葬」,又稱「拾骨葬」。②一次完成墳墓的棺木土葬。③停棺拾骨土葬。在閩東、浙南、粵東等地畲村流傳著畲族懸棺葬的傳說。
(一)喪俗
火葬
據福州地區畲族的傳說和有關資料記載,畲族在遷徙頻繁時期採用火葬。即人死後置火中焚燒,後取其骨灰盛於陶瓮(俗稱「灰瓮」)。當遷往新址時將灰瓮帶走,暫埋於新址附近山地;再遷時又將其掏出繼續帶走,直至定居後始擇地正式安葬。明代中期,受漢族影響,葬俗多改土葬,但仍有少數人相沿其俗。民國初期,羅源西溪畲族居民在遷居安井村時,曾將其母骨灰瓮帶往安井,歷數年返回時又將其母的骨灰帶回原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已絕跡。
懸葬
福州地區畲族有懸葬之俗。懸葬又稱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種:一是將盛有骨灰的陶瓮置於高處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疊亂石遮擋。羅源縣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個古時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處挖掘土洞,將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塊和泥巴封堵,過三年或更長些時間取骨(個別還採用焚燒)裝於陶瓮,然後移葬他處。此俗,羅源縣霍口、飛竹等地畲村仍沿襲。據羅源縣內部分畲族相傳,此葬俗始於古時的懸棺葬。其說法有二:一種說法是畲族祖先盤瓠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懸葬則寓其意;另一說法是畲族祖先盤瓠生前被鹿撞死鳳凰山崖,葬於崖前,其子孫仿其祖先葬法。
(二)喪儀
福州地區畲族稱老人過世為「老了」或「過山了」。畲族明代以前的喪儀無考,明代中期起隨著改為土葬後,與漢人的葬儀大同小異,但窮、富之間又有簡、繁之別。
福州地區畲族稱50歲以上的人在家亡故,男者稱「壽終正寢」,女者稱「壽終內寢」。死者斷氣時,即鳴鞭炮,以通知族人前來幫工。正常死亡停屍廳堂,立好靈位,以供弔唁。同時撤去蚊帳、棉絮,並用一張白紙鑽三個孔,即兩孔為眼,一孔為鼻掩蓋於死者面部(稱「安面」),然後用被單覆蓋全身,在死者床前點油燈,擺一碗米飯。油燈謂「照眼」。直點至入殮為止;米飯謂「走路飯」。稱給死者吃了好上路,並於飯上點香,且不能中斷,直至入殮為止。畲族尊重母系親戚,因此首先要派人到嫡系親戚家報喪。負責報喪的人必帶雨傘和粗紙條,中途不能隨便串門,要直接到達目的地,到時把雨傘靠於門外,不能帶傘入門。入門後將粗紙條放在凳上,被通知者見雨傘置法和粗紙條即知有人亡故。喪家為死者更衣時應先沐浴,燒沐浴湯的水由媳婦直接到溪中取,取水時如死者為男性則順流舀水,意男者在天;死者是女性,要逆流舀水,意女居地。清水取回後燒湯。沐浴時用毛巾在死者額、胸前、手、腳分別揩3下,死者一般要著新衣,但貧困者亦用舊衣補充。未收殮前,親屬輪流守靈,防止狗、貓近前。
嫡系親戚到時,孝男孝女及媳婦應穿麻衣,跪於門前迎接。待嫡系親戚到齊後開啟正屏門,並移屍後廳置於靠背椅上,後支桿秤。王師開始念咒誦經,親戚分別行三跪九叩或三鞠躬禮,與遺體告別,最後入棺。死者當晚殯殮,請王師或道士念咒、誦經,稱「點葯師」,由當晚至次日早上。當儀式行至焚燒陰銀時,孝男孝女需用木桿在廊前等地敲打,謂嚇退其他死鬼,錢不會被其搶走。此後每七天(以死者死亡之日起計算)皆請王師或道士念咒誦經,謂「做七」,共舉行七次,最後一次俗稱「斷七」。死後一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均應請王師或道士做「功德」,為死者超度亡靈。每次做「功德」,短者一晝夜,長者五晝夜。舊時喪制,孝男一百日內不能理發和赴宴;一年內家中不裹糕、蒸糕,謂過「苦節」、「苦年」。如果一百日內未娶親的要待三年後才能娶。戴孝分「七七」(即49天)、百日、三年等3種。
出殯擇吉日,設家堂祭,孝男孝女跪列兩旁,兒孫輩一一跪拜。靈柩出門的程式為頭向門外,退出門後轉為尾向前,意為不讓風水被死人帶走。靈柩出門之後由女婿辦「攔馬祭」,又稱「路祭」,由女婿跪拜。送葬隊伍以彩旗鑼為前導,彩旗鑼每個兒子一面,長孫的旗番為蘭色,其後為「火爐燈」,每個兒子一擔,內裝斗燈和裝有木炭的缽,返回時必須點燃,寓人丁興旺、長發其祥之意。送葬時女輩一般只送村口即返回,孝男孝孫則護靈柩上山,安葬完畢後稱「回龍」,回龍隊伍應從原路返回。在回龍隊伍未進屋前家裡應按兒子的多少准備水、米各一擔,水中置蔥、稻稈、柚,寓「搶」、「趕」、「富」之意。彩旗鑼未進屋前應先將水、米分別挑入倒入水缸或米瓮。「回龍」後,喪家便設幾桌酒席,答謝前來送葬者及親戚朋友。安葬的第三天親屬上墳,擺供品、燒陰銀,稱「做伏山」,意為察看安葬時是否處理妥當。
羅源畲族俗規,死者不滿50歲的不能開廳(即正屏門),不能放在後廳收殮,葬儀從略。凡在戶外死亡的,屍體不能進門,就地或在村外收殮埋葬,喪事從簡。
畲族喪葬習俗最大的特點有二:一是女人過世時收殮入棺的壽衣必是出嫁時當新娘子時的嫁衣。二是以歌代哭,其內容大都是緬懷祖宗,悼念、歌頌死者生前的為人,祈禱死者安息,也有的懺悔自己對死者的不足之處而引起的反駁的對歌,歌詞悲愴,催人淚下。摘錄兩首以示存史:
哭娘歌:沒有爹娘無主張,家有金銀枉思量;有錢能買千般物,難買堂上雙爹娘。
祭祀歌:敲起柴片鬧紛紛,孝男孝女細細忖;你在陰府要保佑,人丁興旺萬年春。爹也空來崽也空,黃泉路上信難通;生時若不行孝順,死掉空激是沒功。得悠悠,且悠悠,莫論人間春與秋;先古賢人講不盡,哪有世人命不丟?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閱讀全文

與畲族文化節策劃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營銷方案策劃 瀏覽:912
市場營銷實驗心得體會 瀏覽:231
教師暑假讀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15
智慧樹市場營銷學期末考試 瀏覽:414
市場營銷部工資及激勵政策 瀏覽:812
活動物料策劃方案 瀏覽:87
培訓老師的信息化培訓方案 瀏覽:902
學校招生周年慶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13
街道推廣國家語言文字方案 瀏覽:412
品牌營銷推廣經理 瀏覽:229
教師語言方面培訓方案 瀏覽:594
供電局消防培訓方案 瀏覽:569
市場營銷部門職責 瀏覽:215
海爾的網路營銷方案 瀏覽:889
雙十二培訓行業活動方案 瀏覽:513
講文明樹新風欄目策劃方案 瀏覽:582
餐廳開業的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34
頒獎活動流程方案策劃書 瀏覽:562
行狐電子商務待遇 瀏覽:97
關於電子商務假貨論文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