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業推廣程序包括哪些步驟
農業推廣程序包括:項目選擇、試驗、示範、培訓、服務、推廣、評價。
農業推廣人員的職前培訓內容:
(1)農業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
(2)培養農業生產、農業推廣的思想,了解推廣的目的、推廣組織及推廣人員的職責。
(3)培養推廣人員的推廣教學方法和技能,掌握各種試驗方法、推廣方法的優缺點。
(4)培養擬定推廣計劃的知識與技能、組織實施的知識和技能、總結宣傳的知識和技能。
(5)培養推廣人員示範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掌握各種傳播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6)了解和熟悉當地文化和鄉村社會組織,找出這些文化與社會組織成立和存在的理由。
(7)熟悉消息的來源與獲得的方法。
(1)農業技術推廣方案擴展閱讀:
農業推廣工作評價是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應用科學方法,依據既定的農業推廣工作目標或標准,對推廣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觀察、衡量、檢查和考核,以便了解和掌握已完成的農業推廣工作是否能夠達到預定的目標或標准,進而確定農業推廣的效果和價值,及時總結經驗和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提高農業推廣工作的水平。
農業推廣原則:因地制宜原則、試驗示範原則、智力開發原則、合作推廣原則、服務配套原則、綜合效益原則
農業推廣項目來源:引進技術、科研和教學單位的科研成果、農民的生產經驗、農業推廣部門的技術改進。
⑵ 求有關於做好新時期農技推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點子的文章!謝謝啦~~~~
XX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
情 況 匯 報
尊敬的XX,各位領導:
今天,我們十分高興地迎來了XX處長一行各位領導蒞臨XX,視察我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這既是對我們過去工作的檢查,也是對今後工作的鞭策。在此,我代表XX人民政府,對各位領導的到來致以最熱烈的歡迎!下面,我就XX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作如下匯報:
XX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結合XX實際,深化改革,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了一支高效的農技推廣隊伍。
一、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進展情況
(一)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情況
2007年鄉鎮機構改革,我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63個,均為設在鄉鎮的直屬事業單位,由鄉鎮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編制146名。經過三年多努力,我縣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明確了公益性職能,設置了推廣機構,穩定了推廣隊伍,提高了保障水平。管理體制上實行縣鄉鎮共管,以縣業務主管部門管理為主。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配合縣級業務主管部門做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全縣鄉鎮在編在崗農技推廣人員13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9人,管理工勤人員33人,大專以上學歷80人,中級職稱52人。
(二)縣級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情況
縣級農技推廣機構共6個,其中農技推廣中心1個,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種子管理站、蠶業管理站各1個,稻麥原種場2個。6個推廣機構中納入財政全額預算4個,差額預算2個。目前,6個農技推廣機構在崗在編10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7人,管理及工勤人員39人,大專以上56人,高級農藝師5人,農藝師34人。
二、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取得的成效
1、基本理順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機制。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縣鄉鎮共管,以縣農業主管部門管理為主。
2、強化了公益職能。明確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公益職能。
3、較為合理地設置了推廣機構。在全縣63個鄉鎮均設置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4、強化了經費保障。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編在崗人員工資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並保障了人均10000元的工作經費。財政全額撥款的縣級農技推廣機構預算工資及人均4000元的工作經費。
通過理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機制,強化公益職能,強化經費保障,再次凝聚了全縣農技推廣人員人心,激勵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幹事創業熱情,重塑了農技推廣人員形象,全面提升了全縣農業技術推廣的公共服務能力,確保了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XX2007年、2009年兩度獲得全國糧食先進縣標兵稱號,2008年、2009年連續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糧食生產豐收杯。
三、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主要經驗和做法
(一)領導重視,部門配合,鄉鎮支持
一是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繼2007年鄉鎮機構改革後,縣委、縣人民政府責成編制、人事等有關部門深入鄉鎮多次調研農技推廣體系有關事宜,多次專題研究,成立了XX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範縣項目領導小組,加強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明確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將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二是縣級部門積極協調配合。縣政府辦、縣委農辦、縣農業局等部門組成調研組,深入鄉鎮徵求鄉鎮黨委政府、農技人員及農戶意見,並多次溝通協調,形成共識,共同向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提出改革建議、改革方案,將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列為各部門重要工作,明確各自職責,既分工、又配合,齊抓共管。
三是鄉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鄉鎮黨委、政府支持全縣加強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認識到全面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公共服務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是事關全縣的大事,積極支持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服從縣委、縣人民政府關於全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決定。
(二)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
1、強化公益性職能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要負責轄區內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新品種試驗、示範;農作物和病蟲害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作物苗情監測和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及強制性檢驗;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農村能源建設;蠶桑生產;農業產業化發展及農業政策保險等公益性職能。
2、較為科學地設置機構
根據XX情,並與鄉鎮機構改革相銜接,在63個鄉鎮均設置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名稱為××鄉鎮農業服務中心。
3、基本理順了管理體制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行縣級業務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縣級業務主管部門管理為主。
(三)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1、核定編制。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和承擔公益性職能的工作量,全縣63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核定編制146人。
2、實行人員聘用管理。縣、鄉鎮農業技術人員全面實行聘用管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進、出、管、用由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3、加強農技人員培訓。分年制定農技人員培訓計劃,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實施農技人員人才培養規劃,更新農業人員專業知識,提升農技人員專業水平和學歷層次。主要採取選送骨幹農技人員到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培訓及參加學歷教育,聘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專家來XX培訓,縣級專家培訓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等方式。
(四)加強機制創新
1、健全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制度。細分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職能,明確了農技人員崗位職責,建立了農技推廣機構系列管理制度。
2、基本實行了農業技術推廣責任制度。主要有包村聯戶責任制度、服務公開制度、目標責任制度、首問責任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相關制度。
3、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將農技人員工作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戶對農技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實行由農戶、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三方共同參與的績效考評機制,考核分值分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50分、鄉鎮30分、農戶20分。
4、初步形成多元化農技推廣格局
一是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具有公益性職能農技推廣隊伍;二是建立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涉農企業成長壯大;四是科研、教育等單位廣泛參與。
5、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法
一是建立縣級專家團隊和技術指導員隊伍,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篩選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培育科技示範戶、建立10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形成專家指導農技人員、農技人員抓示範戶、示範戶帶動輻射戶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新機制;二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等現代傳媒開展技術服務;三是改傳統說教為農戶積極參與的修改化農技推廣服務。
(五)加強了條件建設
1、加強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63個鎮鄉農業推廣機構都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及相應辦公設備,部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配備了電腦。
2、加強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在建平、石安等10個鎮鄉建設了10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集成了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等引進及試驗示範推廣,展示了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水平。
3、探索村級服務站點建設
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技術支撐,依託村級農技員、植保員、科技示範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在全縣建立100多個村級服務站點。
(六)加強了宣傳報道
加大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重大活動、典型事例宣傳,特別是農技人員牢記宗旨、紮根農村、艱苦奮斗、服務農民的先進事跡,以及典型科技示範戶增產增收事例等宣傳報道。近幾年,縣電視台民生播報專題、綿陽日報等有關媒體多次刊登報道我縣體系改革與建設經驗和典型事例,為鞏固和進一步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各位領導,經過努力,XX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還存在基礎設施仍較差、人員結構有待進一步改善等困難和問題,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爭取項目、財政支持,進一步改善農技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創新完善管理機制,將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更加完善,為經濟社會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後,祝各位領導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熱忱歡迎各位領導常到XX檢查指導工作。
謝謝大家!
⑶ 農業新技術推廣案例
給你個例子: 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 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以及農業部關於發展2004年糧食生產的總體部署與目標任務,制訂以下「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 一、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全國特別是糧食主產省區農技推廣系統專業技術人員較多、專業覆蓋面較廣和推廣體系較健全等優勢,積極配合農業部有關司局,圍繞「一個目標」(確保糧食總產不低於9100億斤),狠抓「三項工作」(推廣主導品種,配套主推技術,開展主體培訓),服務「五大行動」(夏糧增產行動,春夏播面積恢復行動,大秋作物增產行動,科技提升行動,標准農田建設行動),舉全系統之力,為實現2004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二)目標任務 在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的10個優勢產業帶的15個主產省區,建立良種良法示範點26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13個)(附件1),示範推廣新品種50個、關鍵技術15項。圍繞發展糧食生產「五大行動」,為四大糧食作物主產省區和重點縣培訓技術骨幹、鄉村農技員、示範戶、種糧大戶500萬人次。通過示範與培訓活動,輻射和帶動15個省區優良新品種的推廣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 (三)技術路線 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為對象,以優勢產業帶為單元,以品種為主線,組裝綜合配套技術。在每個優勢產業帶設立若干個示範點,每個示範點確定1-2個主導品種,推廣1-2項關鍵技術,輻射和帶動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根據統一部署、分頭實施和廣泛發動、多方參與的工作原則,組織相關省區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力量,積極投身發展糧食生產的各項科技行動。通過加強組織領導、信息發布、技術示範、逐級培訓、服務指導、督促檢查等工作措施,切實提高技術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二、主要內容 (一)水稻 在華南地區、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等3個優質水稻產業帶,設立示範點9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6個),示範主導品種18個、主推技術4項。 1.華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4個):博優235、博優998、豐華占、矮秀占。 (2)主推技術(1項) 水稻拋秧和免耕拋秧技術。技術要點:選用塑料缽體軟盤育秧;旱育秧培育適齡壯秧;拋秧的大田施足有機肥,免耕拋秧的大田採用秸稈還田;畝拋基本苗6-7萬株;適時施用分櫱肥和化學除草;中期適時曬田,控制無效分櫱;適時施用穗粒肥,間歇灌溉;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2.長江流域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12個):豐川三號、D優13、金優463、先農16號、兩優培九、綿Ⅱ優838、豐兩優1號、中優448、T優207、金優117、豐優香占、揚兩優6號。 (2)主推技術(2項) 抗葯性稻螟蟲綜合治理技術。技術要點:調整播期,避過一代螟蟲產卵高峰期,降低害蟲在水稻上的落卵量,減少蟲口基數;做好田間清理工作,有條件地區實行深水封灌減少害蟲越冬場所,降低蟲源數;集中秧田防治,重治一代,壓低二代基數;停用高抗性的葯劑,換用抗性較低的葯劑,實施混合、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葯。 稻瘟病綜合治理技術。技術要點:應用抗病品種;進行種子包衣和種子消毒處理;栽插前使用葯液浸秧;通過調節播期、田間密度、田間濕度和施肥量,增強抗逆性;系統監測病情,適時採用噴葯防治。 3.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遼粳9號、遼粳294。 (2)主推技術(1項) 旱育稀植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旱育秧培育壯秧;施足有機肥,精細整地;稀植或超稀植;中期露田曬田,控制無效分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適時收獲。 (二)小麥 在黃淮海強筋冬麥、長江中下游弱筋冬麥和大興安嶺沿麓春麥等3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5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3個),示範主導品種10個、主推技術4項。 1.黃淮海強筋冬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6個):鄭麥9023、豫麥34、8901、9409、濟麥19、洛麥20。 (2)主推技術(2項) 氮肥後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對中筋、強筋小麥,選用肥水條件較好的高肥地塊和單株生產力高、抗逆性強的品種;將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由7:3改為5:5,追肥時期由原來的起身期推遲到拔節期,地力較好的地塊可推遲到拔節與挑旗之間。 節水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足墒播種;選用早熟、耐旱、容穗量大的品種;增加磷肥施用量並全部底施;春季控制用水,實現畝產350-400公斤目標,只需在拔節期澆1水,實現畝產400-450公斤目標,最佳澆水時期為拔節期和開花期。 2.長江中下游弱筋冬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揚輻麥2號、揚麥13號。 (2)主推技術(1項) 稻茬麥少免耕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用越冬期抗寒抗凍害力強的矮稈、半矮稈緊湊型品種;適期播種,共生期一般掌握在10-15天,不宜超過20天;精確套播,基本苗一般比常規耕播高產栽培法增加10%-30%,確保全苗齊苗。 3.大興安嶺沿麓強筋春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龍麥26、墾大6號。 (2)主推技術(1項) 保優與節本標准化生產技術。技術要點:在輪作的基礎上,選用大豆茬(避免甜菜茬);進行種子包衣或葯劑拌種;適時播種,邊播種邊鎮壓;在3葉期採用順壟法壓青苗2次;合理肥水運籌。 (三)玉米 在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和黃淮海專用玉米2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5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2個),示範主導品種9個、主推技術3項。 1.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產業帶 (1)主導品種(4個):龍豐二號、益豐10、四密25、平安18。 (2)主推技術(2項) 大壟雙行覆蓋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生育期稍長的品種;適時化除覆膜;選用長效碳氨或塗層尿素作底肥;及時放苗補苗。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技術要點:適期放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在產卵初期為第一次放蜂適期,產卵始盛期第二次放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於8月初及8月12日左右放蜂兩次;保證畝放蜂量為1-1.5萬頭,總數2次,每畝設放蜂點2-4個;根據當時當地的主風向和風速安排放蜂和各點蜂量,將蜂卡撕成小塊,在放蜂點附近選擇一株玉米,將蜂卡用秫秸皮或針線別在中部葉片背面葉脈基部的三分之一處,如遇大雨,須延期放蜂,並將蜂卡放在陰涼黑暗處暫時保存;配合使用菌劑消滅幼蟲。 2.黃淮海專用玉米產業帶 (1)主導品種(5個):鄭單958、浚單20、登海3707、魯單984、蠡玉16。 (2)主推技術(1項) 夏玉米免耕覆蓋栽培技術。技術要點:根據玉米用途選用優質專用玉米品種;麥收時麥秸直接粉碎還田;確定底施化肥量,調整施肥深度,將全部磷、鉀肥和少量氮肥做底肥,施肥深度在8-10厘米為宜;適時進行化學除草及害蟲防治;在定苗後及早追肥,促幼苗早發。 (四)大豆 在東北內蒙古高油大豆和黃淮海高蛋白大豆2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7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2個),示範主導品種13個、主推技術4項。 1.東北內蒙古高油大豆產業帶 (1)主導品種(8個): 鐵豐31號、遼豆11號、吉育45、吉育43、黑農41、東農434、吉林35、吉林47。 (2)主推技術(3項) 「壟三」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對土壤進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宜;分層深施肥,化肥做種肥時,施肥深度要達到種下5~6厘米處,化肥做底肥時,施肥深度要達到種下10~15厘米處;採用機械在壟上進行雙行等距精量播種,播量每公頃保苗20~35萬株。 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用矮稈、半矮稈抗倒伏品種,並選用合適的播種機械進行精量播種,按平窄密、大壟密和小壟密三種方式確定行距;增加肥料投入,重點是增施有機肥,搭配施用化肥,施用量要較常規壟作增加15%以上,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搞好播前或播後苗前的化學除草,根據當地雜草群落,選擇效果好、污染小的除草劑,實現一次性的徹底除草,以防草荒。 重迎茬控制技術。技術要點:合理輪作,盡量避免重茬、減少迎茬;選用抗孢囊線蟲或抗逆性強的品種,進行種子包衣,並適當增加播種密度;採用松、翻、耙、旋相結合的深松耕法;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加強田間管理。 2.黃淮海高蛋白大豆產業帶 (1)主導品種(5個):冀豆12、徐豆9號、豫豆25、魯豆10、豫豆22。 (2)主推技術(1項) 高蛋白大豆優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在前茬作物收獲後搶墒免耕播種,採用條播或點播,爭取五苗(早、全、齊、壯、勻);中耕滅茬,及早間、定苗;科學施肥,採取前茬重施磷肥(施足底肥),花期追施氮肥,後期根外噴施;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對旺長的大豆施用多效唑進行控制;出苗20天後要灌水防旱,同時中耕鬆土保墒;及時防治病蟲草害,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蟲、草害,中期防治好蠐螬,後期要防治大豆食心蟲。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制訂《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每個主要糧食作物成立1個技術推廣督查指導組,中心領導任組長,相關省區農技推廣站(總站、中心)及中心有關處室人員為組員,具體組織實施每個作物的技術推廣方案(附件2)。 (二)發布技術信息 組織有關專家編寫四大糧食作物良種良法實用技術手冊,按作物、產業帶介紹主導品種及其優質高產配套技術,免費印發各示範點。在四大糧食作物生長關鍵季節,利用《農民日報·中國農技推廣周刊》、《中國農技推廣》和《中國植保導刊》及「中國農技推廣網」發布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肥料、農葯、農膜等)以及糧食政策、市場供求等信息。組織相關省、地、縣農技推廣部門在廣播、電視、期刊、報紙等傳媒開辟專欄或專題節目,按照農時及時發布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技術信息。通過在農民活動集中場所舉辦宣傳欄、牆報,利用送科技下鄉、熱線電話咨詢和發放明白紙、信息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傳播糧食生產實用技術。 (三)組織技術示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有關省區、縣農技推廣部門建立13個標志性良種良法示範點(一個業務處室負責一個示範點)(見附件),其餘13個示範點由相關省區農技推廣部門會同有關地、縣農技推廣部門建立。各糧食主產省區要組織縣農技推廣部門在重點縣、鄉村設立集中連片的示範點,做到1縣1個示範區(面積萬畝以上)、1鄉1個示範片(面積千畝以上),形成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示範網路。在生產關鍵季節逐級組織現場觀摩或實地培訓,利用示範點帶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大面積推廣應用。 (四)開展逐級培訓 圍繞發展糧食生產「五大行動」,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術培訓。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培訓糧食主產省區和重點縣農技骨幹(1000人次),相關省、地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培訓縣級和重點鄉鎮農技人員(20萬人次),相關縣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培訓鄉鎮農技推廣員、示範戶和種糧大戶(480萬人次)。 (五)狠抓服務指導 加強與農業科研、教學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在生產關鍵季節,組織科研、教學、推廣系統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基層現場咨詢指導。組織各級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苗情、墒情、蟲情、病情系統調查和監測,研究提出適合本地實際的技術對策,並進行現場指導。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物結合配套服務,推進農資產品連鎖經營與配送服務,因地制宜提供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收獲等社會化服務。協助有關部門整頓、規范農資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的農資產品。 (六)強化督促檢查 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用「與時俱進」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責任到人」的方法切實將本方案落到實處。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在每個糧食作物生產的前、中、後期要向上一級農技推廣部門報告一次工作進展情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每個作物的關鍵生產季節要派員實地督查指導。各地工作進展及督查情況將通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簡報》和「中國農技推廣網」予以通報。 全國農技中心辦公室 2004年3月22日印發
⑷ 農業推廣方案怎麼寫
文以載商道,筆以承股權。
巧筆運一紙金沙,妙文解百業錢經。
聖筆謀劃商戰計,創意鍛造傳播力!
集納文化界名流和創意高手,志在促進傳統華文與現代商業化的深度融合,與國際化的行銷策劃套路與模式接軌,純熟的文案創意表現與豐富的實戰營銷經驗,為企業品牌上市提供出奇制勝的方案和機會。
西安聖筆品牌策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以品牌傳播策劃為主業的智業機構,公司的業務主題以「聖筆」兩字來涵蓋,「聖筆」品牌內蘊格局廣大、視野廣闊、思想深邃,能力高強之意,公司主要產品為:品牌傳播策劃、高級商業文案的策劃與撰寫、媒介發布整合、營銷策劃文案、商業計劃書、可研報告編寫、融資報告撰寫、項目策劃書撰寫、宣傳冊文案策劃、企業內刊編輯、企業史編輯、網路行銷文案、網站文案策劃、展會文案策劃、媒介發布代理、品牌營銷策劃、市場營銷策劃、廣告策劃設計。聖筆品牌傳播策劃公司核心團隊擁有豐富文案策劃功底及嫻熟的媒介整合運營經驗。聖筆品牌策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以獨到的品牌傳播策劃視角,以爆發性創意執行實現客戶品牌股權的穩健傳播與升華。
⑸ 農業推廣的主要模式和發展趨勢
現階段農業推廣體制和發展趨勢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轉化靠推廣。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農業推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一方面,合理的農業推廣的體制(模式)對於發揮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推廣體制是國家為開展農業推廣工作所採取的組織制度,其內容包括農業推廣機構的組織形式與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國家開展農業推廣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政策目標,對農業推廣工作進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具體措施。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推廣體制也不斷發展和完善。到今天,農業推廣模式在每個國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農業推廣模式做簡單介紹:
一、現階段農業推廣的主要模式
1.常規農業推廣(傳遞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發展中國家。其目標是增產增收;其對象是全體農民,但往往選擇一些類群的農戶作為聯系戶、示範戶;一般是在政府農業部門領導下設立推廣機構;主要採用直接面向個人的推廣方法,對農民進行宣傳、培訓、示範和指導等活動;推廣人員充當教育者和信息的傳播者。
2.培訓與訪問相結合模式
這是一種試圖將常規推廣模式進行改革,並提高推廣效益的推廣組織形式。這種方式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引入和應用。
3.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合作農業推廣體制
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其特點是:推廣的組織體系健全,聯邦、州、縣和自願者在人員、項目活動中合作默契,推廣的內容豐富、經費充足、人員精幹.它通過立法,在聯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間建立協作項目的資助,並由州內的一所或幾所農業大學來組織執行推廣任務,其特徵是合作關系。
4.商品發展與生產系統
在這種模式下,推廣工作是同投入供應、技術引進及其他農業服務相聯系的。這種系統的目標主要是發展單項商品,對技術開發、技術傳播、市場銷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對象一般只限於這種商品產區內的農民。通常是由為生產某一商品而設立的獨立的、半自主的專業公司來為農民提供有關的研究、推廣、投入供應及其它市場信息服務。
5.項目帶動推廣模式,即通過重大項目的支持,將信貸、水利、農業等部門整合在一起,為農戶開展系列化推廣服務。
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組織有關影響農業發展的專題項目合作,共同促進當地的農業生產發展。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該方式。
6.綜合鄉村發展計劃
這種模式反映了一種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鄉村發展概念。它依據計劃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的目標。主要內容包括:引進技術以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尤其是激發農民的自信心和創造精神;發展衛生、交通及基礎教育等方面的目標。
7.農作系統開發方式,即以農戶(農場)為綜合整體,開發系統技術,使農戶取得綜合效益。
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廣人員提供專為滿足當地耕作條件及農戶的需要和利益而進行研究的成果。實地人員一般專業化程度很高。計劃是通過研究和推廣人員的互助合作以及同當地農民的合作來實現的。農作系統開發方式的特點是要求在推廣人員與科研人員之間建立一種合作的夥伴關系,要求他們一起深入農村,進行農作系統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農戶或農場的需要,把農戶或農場視為一個綜合系統。
8.農民或生產者自我組織的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在法國、丹麥、瑞典、芬蘭、日本及我國台灣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廣組織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農協雙軌推廣制,其推廣工作的范圍很廣,主要涉及農業生產指導及農家生活指導,在全國從上到下各級都建立相應的組織,提供多元化的咨詢服務。
二、農業推廣體制發展主要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民經濟實力的增強,在未來的50--100年內,農業推廣仍然以轉化科技成果為主要目標,其發展趨勢是:推廣工作的目標由增加產量向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中心轉移,並逐步發展到把農村、農業、農民生產的發展與生活的改善作為農業推廣的總目標;推廣工作的內容由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後服務縱深拓寬,並逐步發展成為農業推廣咨詢服務,即除去農業外,還包括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如社會、經濟、市場、管理、信貸、家政、法律、文化等,從而更多地重視在農村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推廣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農民,而應當是全體農村人民推廣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驅動式向以由下而上自願參與咨詢式為主並輔以其它模式過渡;推廣的組織體系進一步向多元化綜合型方向發展,民間推廣組織力量將不斷加強;推廣的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溝通將成為農業推廣咨詢的基本方法,計算機及大眾傳媒將被廣泛應用。(陳良玉,高啟傑)
當然,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生產潛力、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及產業結構不同,針對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模式使理論。再者,根據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確定以某種具體模式為主,輔以其它多種模式按一定程序分類型確定推廣的組合模式模式。
總之,不管未來社會如何發展,農業推廣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農業推廣體制也將呈現以下特徵:
1.推廣要素的多元化。農業領導機構、農業科研機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民(農場主)等都將成為推廣的相關參與者,起內容涉及除去農業外,還包括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如社會、經濟、市場、管理、信貸、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廣模式的復雜化。單一的推廣模式不再適合越來越復雜的農業經濟社會,這就要求各種推廣模式進行優化組合,共同發揮作用
3.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將繼續發揮其原動力的作用。
4.計算機網路技術將在農業推廣中廣泛應用。
德國的農業信息服務主要通過三種類型的計算機網路來實施。一是各州植保局開發和運營的電於數據管理系統(EDV),二是郵電系統開發經營的電視屏幕文本顯示服務系統(BTX),用戶須購買 BTX主機和鍵盤,將其與電視、電話連接,即可通過郵局的通訊網路,獲得農業信息服務和農作物病蟲測報信息服務。三是德國農林生物研究中心開發建設的植保文獻資料庫系統(PHYTOMED)、農葯殘留資料庫 INTERPRET、害蟲管理資料庫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作為宿主機,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存儲了德國各行各業的數百個資料庫,其中農業方面的資料庫30多個。
凡與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聯網的微型計算機用戶或大型計算機終端用戶,如農業領導機構、農業科研機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配備了計算機的農場主等等,都可通過國家郵電通訊網路系統,與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聯接,購買了資料庫訪問通行字的用戶,可隨時查詢資料庫中的內客,經當場測試,無論全國哪個地方,聯機接通後,一般僅需 l一3秒的等待時間,查詢結果可以在顯示屏上顯示,也可以在列印機上列印查詢結果。(李 遠,孟曉宏)
5.對於高新技術的推廣可以採用有償服務的信息咨詢模式、技術轉讓模式、高新技術開發、技術輻射模式,完善相應的技術市場和市場機制,(如目前採用的「公司加農戶」、「民間組織加農戶」的多元化組織模式,或者類似於「公司加協會聯農戶」式的各種組合模式,這些模式的服務方式的多樣化且不斷增加有償服務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場化、產業化的農業新格局。)(陳良玉,高啟傑)
美國所有的推廣體系都是商業化的,唯獨農業推廣體系是絕對不向農民要一分錢的。因為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受自然力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特別大,一旦遇到災害就很難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幫助。(楊映輝)
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下,這一格局可能會回發生變化。
6.政府在農業推廣的地位將在有償服務開展後一段時間削弱。
參考文獻:
〔1〕陳良玉,高啟傑.優化農業推廣模式 發展農業推廣事業
〔2〕武英耀,張改清--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李 遠,孟曉宏.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
〔4〕李 遠,孟曉宏.日本雙軌農業推廣體系
〔5〕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外農業推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5-16.
〔6〕吳俊.我國農業推廣體制研究
〔7〕.馬曉嵐訪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楊秀生: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科學時報.2006-03-02
〔8〕楊映輝.農業推廣的國際比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9〕李 遠,孟曉宏,德國計算機網路技術應用於農業
〔9〕佚名.關於加強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議.中國網2006-03-02
⑹ 高分求一個 農業技術推廣的案例。。。
提 要 針對中國主產棉區在病蟲害防治中大量施用化學農葯加重農業污染,以及害蟲產生抗葯性導致防治失靈等問題,由亞洲開發銀行 (ADB) 資助,英聯邦國際生物防治研究所(CABI)負責實施,於 1993~1996 年在中國湖北省天門市建立害蟲綜合防治 (IPM) 項目試點,旨在研究和開發控制病蟲危害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適用於中國主產棉區的 IPM 技術體系。IPM 項目有兩個特點:①與以往因土地、人口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不同,IPM 項目是一項因環境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②以往的技術變革的阻力大多來自於鄉村社會結構尤其是農民對新技術的不接受,而 IPM 項目在運作層面首先遇到了高度集中的防治體系的阻礙,即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高度集中的防治體系形成的過程和原因,以及制度因素影響 IPM 項目實施的作用機制,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 制度因素
分 類 中圖法 S43
農業病蟲害防治是確保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環節。然而,在防治過程中由於大量使用化學農葯,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因而研究和採用兼顧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防治技術措施顯得尤為重要。1993~1996 年,由亞洲開發銀行 (ADB) 提供援助,在湖北省天門市建立棉花害蟲綜合防治 (IPM) 項目試點,研究對環境安全的非化學防治性高效防治措施,並開發適應中國主產棉區的棉花 IPM 技術體系。本報告通過 IPM 項目及其技術推廣過程的描述,探討因環境壓力引致技術變革的可行性,以及制度因素影響技術變革的有關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
1 背景
湖北省天門市總面積 2260km2,人口 167 萬人。該市位於中國長江中游主產棉區,目前棉花總產量以縣市為單位在全國排名第一,棉花生產以及以棉花為原料的紡織業在該市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天門市對棉花病蟲害的防治從五六十年代逐漸使用農葯。80 年代以來,棉花病蟲危害不斷加重,化學農葯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品種也不斷更新。化學防治方法帶來三個問題,一是由於害蟲自身產生抗葯性往往導致防治失靈,陷入了「害蟲危害—化學防治—害蟲危害加劇」的惡性循環之中;二是防治費用增加使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三是農葯污染程度不斷加重。在該市植棉歷史上,也曾不斷研究減輕農葯污染的防治技術。70 年代,由於農葯(主要是有機磷、有機氯)施用過多,該市居民普遍患肝病、眼病,1975 年徵兵時全市竟然招不到一名身體合格的飛行員。1976 年天門市痛下決心,大搞生物防治,發明、生產和大規模使用生物農葯「7216」天門桿菌(類似於 Bt 生物農葯),甚至禁止使用化學農葯,從而導致 1978 年棉花大減產。1978 年底天門市又徹底推翻生物防治技術,仍改為化學防治。到 80 年代,中國的植保系統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思想,天門市於 1985 年起又調整防治思路,探索綜合防治技術,逐步摸索出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一系列非化學防治手段。
IPM 項目在天門市的實施對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IPM 全稱為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中譯為害蟲(或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綜合防治技術的目標是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一是控制和減輕病蟲危害,二是降低防治成本,三是保護生態環境。由此可見,與以往因土地、人口壓力引致的技術變革不同,IPM 項目是一項因環境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
項目實施內容是:①建立田間應用研究基點,開展基礎性調查;②在基點開展現場示範及棉農培訓。天門市成立了農民田間培訓學校,開設了農民教師班 (TOT) 和農民培訓班(FFS);③開展棉花 IPM 技術信息交流,建立計算機資料庫,匯總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為設計 IPM 對策提供依據,為大面積推廣棉花 IPM 技術奠定基礎。
2 IPM項目效果評價及存在的問題
在項目執行期內(1993~1996 年)天門市政府和農業部門對 IPM 項目工作非常重視,成立了由一名副市長任組長的項目協調小組,直接領導項目工作實施。建立農民田間培訓學校,按照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設立試驗區,開展田間調查和培訓活動,按計劃完成了項目的各項工作任務。
IPM 項目不僅要研究開發棉花綜合防治技術體系,而且著眼於該技術的大面積普及推廣,因此,項目的實施就包括技術和運作兩個層面:與中國植保系統綜合防治的思路和做法相比,IPM 項目在技術上和運作上都有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導向,在技術上強調以促進棉田生態平衡為前提,減少化學農葯使用量,充分利用害蟲的自然天敵來抑制和減輕害蟲危害;二是具有分散決策(或農戶決策)導向。在大田種植中,各田塊的微觀生態系統具有差異性,田間的蟲害程度和益(蟲)害(蟲)比有所不同,因此,防治措施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搞「一刀切」。考慮到農戶是農村微觀經濟主體,農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整天與土地打交道,最了解自己所耕種田塊的情況,因此在防治操作上否定天門市植保系統現有的統一防治的指導思想,強調農戶層次的決策。上述兩個特點之間具有因果聯系。要想充分掌握具體田塊的益害比,促進棉田生態平衡,就要堅持「農戶為主,分散決策」的指導思想。如果不實行分散決策,仍堅持統防統治,就難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刀切」式的作法往往會破壞棉田生態平衡。
2.1 關於技術層面的效果評價
①在病蟲害防治中樹立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觀念,使農業部門和當地農民充分認識到綜合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②通過研究和培訓,農業部門和當地農民的技術知識和防治水平顯著提高;③建立了一整套適合湖北棉區的棉花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主要內容是以棉花為中心,以促進棉田生態平衡為前提,根據棉花生育期分階段實施各項技術措施;④建立農民田間培訓學校。與國內農技部門以往的培訓方式有所不同,IPM 項目有自己獨特的培訓方法,注重田間培訓,通過在田間調查、試驗的方法讓學員掌握棉花 IPM 知識。注重學員的參與,培訓的形式更加活潑有效。農民教師班的學員每次受訓後都組織一次對當地農民的培訓。通過培訓學校的建立和培訓活動的開展,使農技部門掌握了培訓農民的有效方法,使這項培訓活動在當地形成多重分支,循環繼續。
IPM 項目的實施在技術層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調查、試驗和示範推廣,研究開發出適合江漢平原主產棉區的一系列 IPM 的技術措施,使「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內容和具體措施上得以充實和完善。
2.2 關於運作層面的效果評價
與技術層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相比,運作層面並未取得預期效果,雖然在大面積防治中採用了 IPM 項目的一些技術措施,但並未做到因地制宜、分散決策,防治中仍採用「一刀切」式的作法。經過培訓後的學員雖然提高了在防治中的技術和技能,但是,在把 IPM 知識和技術措施應用於自己的棉田時,受到了「統一防治」技術措施的限制。可以說,IPM 項目的實施並未說服地方官員和農業部門改變「統一防治」的方法。
由於 IPM 項目在技術上和運作上是緊密相聯的,如果在運作上不採用分散決策就會降低技術上的效果。因此,問題的症結在於現行防治體系與 IPM 技術體系的矛盾。在現行防治體系中不能有效地推行 IPM 技術,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
3 農業防治決策者與防治體系:問題的症結及其分析
IPM 項目實施之前,CABI 對中國農業防治現狀的判斷是,在中國目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分戶經營的,因此農戶在農業防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即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分散農戶是農業防治的決策者。而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正是建立在分散決策的基礎之上。在此前提下對那些具有防治決策權的農民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綜合防治技術以期減少農業污染和保持生態平衡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然而,目前天門市在分散經營的農戶之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農業防治體系,一切防治措施都是統一進行的。如果這個集中的防治體系不加以改進,IPM 項目就難以有效地運作,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難以實現 IPM 項目的目標——降低農業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調查表明,集中防治體系的建立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由於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特性,二是由於害蟲的特性。
天門市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農戶的規模較小,平均耕地面積不足 0.5hm2(7.5 畝),而且分散在 3~4 個地塊(一個地塊的大小不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每個農戶不是獨立地耕種一個地塊,而是佔有地塊中的一部分,在一個地塊中,有幾個甚至十幾個農戶共同耕作,這使得以地塊為單位的防治決策要在幾戶甚至十幾戶之間進行協商,大大增加了決策的難度和復雜性。農戶的這種小規模分散性特徵使得農業防治的決策權上移至地方幹部手中。 促使集中防治決策的另一因素是害蟲的特性。目前天門市棉花產區主要害蟲之一是棉鈴蟲,棉鈴蟲具有爆發性、暴食性和遷飛性。如果不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大面積的統一防治,則無法控制害蟲對棉花作物的危害。
上述兩個因素決定了在天門市(以及中國一部分地區)必然要建立具有高度動員能力的集中防治體系。同時,中國現行的農業生產管理體制是地方行政領導,尤其是縣、市一級領導對本地的農業生產負有高度的責任,上級政府規定了定量的任務並制定了嚴格的獎懲措施。因此,防治體系主要是以縣、市為單位建立的,即縣、市的農業行政官員是農業防治的決策者。以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為中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系統,包括組織動員系統,技術指導、蟲情測報、咨詢系統和物資供應系統。組織動員系統是指市、鄉鎮兩級政府官員和村幹部,負責動員本區域內的人力、物力投入防治,也負責協調、指揮本級的技術指導和物資供應部門;技術系統主要是農業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系統,在縣、市一級設有農業局,鄉鎮一級有農業技術推廣站,村一級有農業技術員;物資供應系統指供銷社系統,在市一級設有供銷社,下屬生產資料公司,鄉鎮一級設有供銷社營業部,該系統負責防治物資的供應。
上述集中統一的防治系統是在追求產量的壓力下建立起來的。自上而下的對產量的壓力對於提高農產品供給、解決人口壓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往往追求短期效益,難以顧及農業的長期發展以及社會效益。
由於追求產量,因而在任何一項綜合防治措施的推行上都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天門市在 1976~1978 年曾一度以生物防治手段為主,但後來否定生物防治的原因是由於難以有效控制病蟲害而導致減產,每年使用哪個品種的農葯都要由政府的主要官員來確定。生物農葯 Bt 制劑之所以難以大面積推廣也是由於防治系統擔心其抑制害蟲的有效性。
化學農葯銷售方面的利益團體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化學農葯屬專營性農用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服務系統(農業部門)負責新型農葯的推廣、銷售,物資供應系統負責常規農葯的銷售,兩個系統的額度比例(由政府文件規定)分別為 15% 和 85%。目前還沒有發現這兩個系統對 IPM 技術推廣的不滿意見,但如果 IPM 技術大面積推廣導致化學農葯銷售額大幅度下降而使兩個系統的利益受損,必然會引起強烈的反應。
調查表明,地方政府官員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也較為關注,對病蟲害防治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主要的注意力還是放在產量上。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很難確切掌握農葯施用在多大程度上導致農業污染,農業污染在整個環境污染中所佔的比例和份額,以及農業污染通過什麼途徑影響和破壞生態系統並最終威肋人類生存;另一方面負責農業生產的政府官員在工作中的主要壓力來自於農產品的產量,降低農業污染和保護環境並沒有納入這些官員的崗位責任和政績評價之中。
農業防治的決策者是各級政府官員,決策過程是高度集中的,防治措施也是統一實施的,因此 ,IPM 項目分散決策的運作方式難以在天門市推行。由此可見,制度因素是影響技術變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4 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政策建議
IPM 項目在湖北省天門市 4 年的試點工作已告一段落,項目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考慮到該項目的目的是向全國的主產棉區推廣和應用棉花 IPM 技術體系,因此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應加以總結,對有關的問題也應提出改進的政策建議。
天門市 IPM 項目的實施表明:①由環境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在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是可行的;②值得重視的問題是,IPM 技術體系的運作方式帶來了防治體系的制度選擇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分散決策導向與統一防治體系的矛盾。這關繫到與分散決策運作方式相聯系的 IPM 技術措施能否發揮出最佳的防治效果。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地用一個方面來否定另一個方面並非是唯一的選擇方案。制度演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可能在某一時間以適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制度變革。需要作出改變和調整的不僅是原有的制度安排,新技術本身在推行過程中也必然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進和調整。
IPM 項目在推行過程中不僅要研究和開發適合當地條件的技術體系,也應探索適宜的運作方式:
(1) 考慮到天門市(以及中國大部分主產棉區)農業防治的決策者主要不是在農戶一級,而是地方官員和農業部門,因此,技術培訓的重點也應放在各級政府主管農業的官員和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
(2) 有關技術措施往往是在某一級政府的組織動員下在該行政區域內統一實施的,因此技術也應作相應調整,研究制定適宜大面積實施的技術措施。
(3) 由於農業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體系負責向本級政府提供病蟲發生情況和趨勢,並提出防治方案,因此,項目的物力和財力投入應更多地加強植保體系的技術裝備和人員培訓。
為了更有效地發揮 IPM 技術體系的防治效果,國內的農業管理體制和農業防治體系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相應的改進和調整:
(1) 應將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目標納入到地方政府官員和農業部門的崗位責任和政績考核之中。創造一個有利於 IPM 技術體系及其它可持續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外部環境。例如提倡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地方環境保護部門關注農業污染問題並定期公布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環境問題的討論並表達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願望和要求。
(2) 將高度集中統一的農業防治體系相對分散化。例如在縣市一級集中統一防治與農戶分散決策之間選擇中間層次,把集中於縣市一級的農業防治決策權分散到鄉鎮一級,有條件的可以下放到村一級。縣市一級主要是進行業務指導、技術培訓和防治工作的督導、檢查,鄉鎮、村一級則根據本區域的病蟲發生情況和趨勢,確定防治措施,形成更為靈活有效的決策過程。
(3) 目前農民雖然難以成為農業防治的決策者,但可以首先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應建立有農民參與的病蟲測報體系,全面掌握病蟲害發生狀況,准確地反映出大面積棉田中不同區域的微觀生態系統的差異。通過鼓勵農民對病蟲測報體系的參與,提高農民的綜合防治意識和技術水平,並建立起有效的渠道以表達農民對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意見和建議。
⑺ 農業產品推廣活動策劃書範文
說實在的抄 網上都是復制來復制去的,我就不復制了。
我前兩天寫過類似的策劃書,我給你點建議吧,
第一:你確定寫那些東西還有些多少字,
第二:在網上找類似的範文,看一下,找那些寫的比較好的。
第三:看過範文後 在結合你的特點去寫寫,在不停的改寫文章。
按照上面說的 基本就差不多了。
關於範文,我建議你去 迎客樓策劃書 專欄 找一下吧,
我上次寫 在那 找了兩篇範文做參考的。
最後祝你早日完工。呵呵
雖然沒給你寫範文,但是畢竟發自內心的,最後感謝你採納。
⑻ 怎麼設計一個農業技術推廣方案
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
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以及農業部關於發展2004年糧食生產的總體部署與目標任務,制訂以下「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
一、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全國特別是糧食主產省區農技推廣系統專業技術人員較多、專業覆蓋面較廣和推廣體系較健全等優勢,積極配合農業部有關司局,圍繞「一個目標」(確保糧食總產不低於9100億斤),狠抓「三項工作」(推廣主導品種,配套主推技術,開展主體培訓),服務「五大行動」(夏糧增產行動,春夏播面積恢復行動,大秋作物增產行動,科技提升行動,標准農田建設行動),舉全系統之力,為實現2004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二)目標任務
在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的10個優勢產業帶的15個主產省區,建立良種良法示範點26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13個)(附件1),示範推廣新品種50個、關鍵技術15項。圍繞發展糧食生產「五大行動」,為四大糧食作物主產省區和重點縣培訓技術骨幹、鄉村農技員、示範戶、種糧大戶500萬人次。通過示範與培訓活動,輻射和帶動15個省區優良新品種的推廣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
(三)技術路線
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為對象,以優勢產業帶為單元,以品種為主線,組裝綜合配套技術。在每個優勢產業帶設立若干個示範點,每個示範點確定1-2個主導品種,推廣1-2項關鍵技術,輻射和帶動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根據統一部署、分頭實施和廣泛發動、多方參與的工作原則,組織相關省區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力量,積極投身發展糧食生產的各項科技行動。通過加強組織領導、信息發布、技術示範、逐級培訓、服務指導、督促檢查等工作措施,切實提高技術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二、主要內容
(一)水稻
在華南地區、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等3個優質水稻產業帶,設立示範點9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6個),示範主導品種18個、主推技術4項。
1.華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4個):博優235、博優998、豐華占、矮秀占。
(2)主推技術(1項)
水稻拋秧和免耕拋秧技術。技術要點:選用塑料缽體軟盤育秧;旱育秧培育適齡壯秧;拋秧的大田施足有機肥,免耕拋秧的大田採用秸稈還田;畝拋基本苗6-7萬株;適時施用分櫱肥和化學除草;中期適時曬田,控制無效分櫱;適時施用穗粒肥,間歇灌溉;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2.長江流域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12個):豐川三號、D優13、金優463、先農16號、兩優培九、綿Ⅱ優838、豐兩優1號、中優448、T優207、金優117、豐優香占、揚兩優6號。
(2)主推技術(2項)
抗葯性稻螟蟲綜合治理技術。技術要點:調整播期,避過一代螟蟲產卵高峰期,降低害蟲在水稻上的落卵量,減少蟲口基數;做好田間清理工作,有條件地區實行深水封灌減少害蟲越冬場所,降低蟲源數;集中秧田防治,重治一代,壓低二代基數;停用高抗性的葯劑,換用抗性較低的葯劑,實施混合、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葯。
稻瘟病綜合治理技術。技術要點:應用抗病品種;進行種子包衣和種子消毒處理;栽插前使用葯液浸秧;通過調節播期、田間密度、田間濕度和施肥量,增強抗逆性;系統監測病情,適時採用噴葯防治。
3.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遼粳9號、遼粳294。
(2)主推技術(1項)
旱育稀植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旱育秧培育壯秧;施足有機肥,精細整地;稀植或超稀植;中期露田曬田,控制無效分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適時收獲。
(二)小麥
在黃淮海強筋冬麥、長江中下游弱筋冬麥和大興安嶺沿麓春麥等3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5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3個),示範主導品種10個、主推技術4項。
1.黃淮海強筋冬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6個):鄭麥9023、豫麥34、8901、9409、濟麥19、洛麥20。
(2)主推技術(2項)
氮肥後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對中筋、強筋小麥,選用肥水條件較好的高肥地塊和單株生產力高、抗逆性強的品種;將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由7:3改為5:5,追肥時期由原來的起身期推遲到拔節期,地力較好的地塊可推遲到拔節與挑旗之間。
節水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足墒播種;選用早熟、耐旱、容穗量大的品種;增加磷肥施用量並全部底施;春季控制用水,實現畝產350-400公斤目標,只需在拔節期澆1水,實現畝產400-450公斤目標,最佳澆水時期為拔節期和開花期。
2.長江中下游弱筋冬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揚輻麥2號、揚麥13號。
(2)主推技術(1項)
稻茬麥少免耕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用越冬期抗寒抗凍害力強的矮稈、半矮稈緊湊型品種;適期播種,共生期一般掌握在10-15天,不宜超過20天;精確套播,基本苗一般比常規耕播高產栽培法增加10%-30%,確保全苗齊苗。
3.大興安嶺沿麓強筋春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龍麥26、墾大6號。
(2)主推技術(1項)
保優與節本標准化生產技術。技術要點:在輪作的基礎上,選用大豆茬(避免甜菜茬);進行種子包衣或葯劑拌種;適時播種,邊播種邊鎮壓;在3葉期採用順壟法壓青苗2次;合理肥水運籌。
(三)玉米
在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和黃淮海專用玉米2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5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2個),示範主導品種9個、主推技術3項。
1.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產業帶
(1)主導品種(4個):龍豐二號、益豐10、四密25、平安18。
(2)主推技術(2項)
大壟雙行覆蓋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生育期稍長的品種;適時化除覆膜;選用長效碳氨或塗層尿素作底肥;及時放苗補苗。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技術要點:適期放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在產卵初期為第一次放蜂適期,產卵始盛期第二次放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於8月初及8月12日左右放蜂兩次;保證畝放蜂量為1-1.5萬頭,總數2次,每畝設放蜂點2-4個;根據當時當地的主風向和風速安排放蜂和各點蜂量,將蜂卡撕成小塊,在放蜂點附近選擇一株玉米,將蜂卡用秫秸皮或針線別在中部葉片背面葉脈基部的三分之一處,如遇大雨,須延期放蜂,並將蜂卡放在陰涼黑暗處暫時保存;配合使用菌劑消滅幼蟲。
2.黃淮海專用玉米產業帶
(1)主導品種(5個):鄭單958、浚單20、登海3707、魯單984、蠡玉16。
(2)主推技術(1項)
夏玉米免耕覆蓋栽培技術。技術要點:根據玉米用途選用優質專用玉米品種;麥收時麥秸直接粉碎還田;確定底施化肥量,調整施肥深度,將全部磷、鉀肥和少量氮肥做底肥,施肥深度在8-10厘米為宜;適時進行化學除草及害蟲防治;在定苗後及早追肥,促幼苗早發。
(四)大豆
在東北內蒙古高油大豆和黃淮海高蛋白大豆2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7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2個),示範主導品種13個、主推技術4項。
1.東北內蒙古高油大豆產業帶
(1)主導品種(8個): 鐵豐31號、遼豆11號、吉育45、吉育43、黑農41、東農434、吉林35、吉林47。
(2)主推技術(3項)
「壟三」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對土壤進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宜;分層深施肥,化肥做種肥時,施肥深度要達到種下5~6厘米處,化肥做底肥時,施肥深度要達到種下10~15厘米處;採用機械在壟上進行雙行等距精量播種,播量每公頃保苗20~35萬株。
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用矮稈、半矮稈抗倒伏品種,並選用合適的播種機械進行精量播種,按平窄密、大壟密和小壟密三種方式確定行距;增加肥料投入,重點是增施有機肥,搭配施用化肥,施用量要較常規壟作增加15%以上,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搞好播前或播後苗前的化學除草,根據當地雜草群落,選擇效果好、污染小的除草劑,實現一次性的徹底除草,以防草荒。
重迎茬控制技術。技術要點:合理輪作,盡量避免重茬、減少迎茬;選用抗孢囊線蟲或抗逆性強的品種,進行種子包衣,並適當增加播種密度;採用松、翻、耙、旋相結合的深松耕法;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加強田間管理。
2.黃淮海高蛋白大豆產業帶
(1)主導品種(5個):冀豆12、徐豆9號、豫豆25、魯豆10、豫豆22。
(2)主推技術(1項)
高蛋白大豆優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在前茬作物收獲後搶墒免耕播種,採用條播或點播,爭取五苗(早、全、齊、壯、勻);中耕滅茬,及早間、定苗;科學施肥,採取前茬重施磷肥(施足底肥),花期追施氮肥,後期根外噴施;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對旺長的大豆施用多效唑進行控制;出苗20天後要灌水防旱,同時中耕鬆土保墒;及時防治病蟲草害,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蟲、草害,中期防治好蠐螬,後期要防治大豆食心蟲。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制訂《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每個主要糧食作物成立1個技術推廣督查指導組,中心領導任組長,相關省區農技推廣站(總站、中心)及中心有關處室人員為組員,具體組織實施每個作物的技術推廣方案(附件2)。
(二)發布技術信息
組織有關專家編寫四大糧食作物良種良法實用技術手冊,按作物、產業帶介紹主導品種及其優質高產配套技術,免費印發各示範點。在四大糧食作物生長關鍵季節,利用《農民日報·中國農技推廣周刊》、《中國農技推廣》和《中國植保導刊》及「中國農技推廣網」發布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肥料、農葯、農膜等)以及糧食政策、市場供求等信息。組織相關省、地、縣農技推廣部門在廣播、電視、期刊、報紙等傳媒開辟專欄或專題節目,按照農時及時發布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技術信息。通過在農民活動集中場所舉辦宣傳欄、牆報,利用送科技下鄉、熱線電話咨詢和發放明白紙、信息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傳播糧食生產實用技術。
(三)組織技術示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有關省區、縣農技推廣部門建立13個標志性良種良法示範點(一個業務處室負責一個示範點)(見附件),其餘13個示範點由相關省區農技推廣部門會同有關地、縣農技推廣部門建立。各糧食主產省區要組織縣農技推廣部門在重點縣、鄉村設立集中連片的示範點,做到1縣1個示範區(面積萬畝以上)、1鄉1個示範片(面積千畝以上),形成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示範網路。在生產關鍵季節逐級組織現場觀摩或實地培訓,利用示範點帶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大面積推廣應用。
(四)開展逐級培訓
圍繞發展糧食生產「五大行動」,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術培訓。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培訓糧食主產省區和重點縣農技骨幹(1000人次),相關省、地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培訓縣級和重點鄉鎮農技人員(20萬人次),相關縣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培訓鄉鎮農技推廣員、示範戶和種糧大戶(480萬人次)。
(五)狠抓服務指導
加強與農業科研、教學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在生產關鍵季節,組織科研、教學、推廣系統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基層現場咨詢指導。組織各級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苗情、墒情、蟲情、病情系統調查和監測,研究提出適合本地實際的技術對策,並進行現場指導。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物結合配套服務,推進農資產品連鎖經營與配送服務,因地制宜提供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收獲等社會化服務。協助有關部門整頓、規范農資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的農資產品。
(六)強化督促檢查
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用「與時俱進」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責任到人」的方法切實將本方案落到實處。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在每個糧食作物生產的前、中、後期要向上一級農技推廣部門報告一次工作進展情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每個作物的關鍵生產季節要派員實地督查指導。各地工作進展及督查情況將通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簡報》和「中國農技推廣網」予以通報。
全國農技中心辦公室 2004年3月22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