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畲族有什麼節日、習俗或活動呢
畲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⑵ 畲族民風民俗
1、服裝:
畲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衣尚青、藍色,多著自織的薴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鑲花邊,色彩斑斕絢麗。服裝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羅連式和麗水式之分。
福鼎式通常稱福寧東路裝,上衣分大領和小領。多用水紅、水綠做底色,加綉花紋。霞浦式又稱福寧西路裝,流行於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畲村以及福安東部地區。
2、體育活動:
畲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日登山」、 「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畲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一格的體育運動形式。畲族人民練拳習武之風十分盛行,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
3、節日:
畲族的節日大多與漢族大致相同,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其中以春節、端午最為隆重。畲族也有本民族傳統的節日,典型的有會親節、烏飯節、分龍節、元帥節等。
4、婚姻:
畲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進行。
過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兒出嫁,十分簡朴,嫁奩除一般禮物外,還有農具、斗笠、蓑衣等,稍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歧視,畲、漢族嚴禁通婚,成為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
(2)畲族三月三活動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畲族人的文化藝術:
1、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
2、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
3、畲族地區群眾性的舞蹈多已失傳。新中國成立後,文藝工作者根據畲族正月祭祖儀式中道師(本民族祭師)跳的舞蹈,加工整理為「踏步舞」, 又稱為「獵捕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獵過程中的動作。
4、畲族山歌以七言為一句,兩句為一行,兩行稱為一條。內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寓意深刻。傳統的山歌有些己散失無傳,現流傳下來的約有一千多篇、四五萬行。
⑶ 2010景寧畲族三月三
活動熱鬧著呢,不信去看看活動方案 http://bbs.jn114.net 三月三版塊
⑷ 景寧畲族自治縣有個三月三,美食特色一條街的活動誰知道
4月6日至9日,由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和福建省東南衛視共同舉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慶活動暨2008年中國畲鄉「三月三」活動在景寧縣鶴溪鎮隆重舉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會長江家福,以及國家民委、文化部有關負責人,與由「中華海峽兩岸原住民暨少數民族交流協會」理事長華加志為團長的台灣代表團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
布赫在會見台灣代表團時說,台灣是祖國美麗的島嶼,台灣的少數民族勤勞勇敢。海峽兩岸人民情同手足,永遠都是親兄弟、親姐妹。近年來舉辦的「中華一家親」中秋聯歡活動和「海峽兩岸歡度『三月三』」慶祝活動都辦得非常好,反映了兩岸少數民族血濃於水的親情,也為促進兩岸少數民族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向全世界展示我國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海峽兩岸少數民族的親情與友誼,同時促進了兩岸各方面的合作深入開展,為兩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家福說,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慶活動是兩岸少數民族同胞於2005年共同開展的一個兩岸交流重要項目,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和兩岸各民族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將兩岸各民族同胞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華加志表示,我們都是第一次來景寧,剛來的第一天就已經充分感受到了景寧畲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對景寧各界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他說:「景寧畲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畲族自治縣,我們帶著一種嚮往與好奇之心來到景寧,看到這里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良好景象,而且畲族的許多民俗傳統都保存得非常好,我們都覺得非常高興。這次讓景寧的民族中學和我們屏東縣來義高級中學結為姊妹學校,就是要讓台灣和景寧的交流更為密切,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讓兩地人民的交流與合作更為密切,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同源同種的同胞。」
本次節慶活動主要包括民族交流、文藝演出、文化展示、商貿活動和旅遊觀光5個板塊,具體活動包括:開幕式暨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邀請了周華健、高勝美、高原紅組合等著名藝人進行歌舞表演,使畲鄉人民和來自各地的嘉賓感受到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中國畲族民歌節,邀請到福建、廣東、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畲族歌手參加,通過原汁原味的畲族民歌展示和競賽,促進畲族民族音樂藝術的交流與發展;三月三畲族民間歌會,以畲族傳統祭祀、對歌、舞蹈、喊山、民間體育競技等富有民俗特色的表演形式,展示古樸豐富的畲族文化,營造濃郁和諧的節日氛圍;傳統競技比賽,通過操杠、押加、打陀螺和趣味橫生的趕豬大賽等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及民間趣味農活競賽,進一步展示畲族傳統民俗的文化魅力;「千年山哈」民俗篝火一條街活動,組織了「大山之子」、「畲族服飾」、「畲家婚嫁」等10個方隊沿縣城中心路段進行文化巡演,讓濃郁的民族特色與歡快的現代節奏融合,同時通過6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激發觀眾的熱情;旅遊資源推薦會暨旅遊項目簽約儀式,通過對景寧豐富的旅遊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畲鄉文化的推薦和包裝,推動畲鄉旅遊產業的新發展;海峽兩岸少數民族發展座談會,以座談會的形式開展兩岸間廣泛的文化交流,特別是通過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中學與台灣屏東縣來義高級中學的交流結對活動,促進海峽兩岸少數民族的感情。此外,本次節慶活動還將舉辦全面展現畲鄉秀美風光和風土人情的畲鄉風情攝影展、展示景寧畲族特色傳統小吃的中國畲鄉「三月三」美食一條街等活動。
⑸ 畲族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畲族三月三是"烏飯節"。
畲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
⑹ 2011年麗水畲族「三月三」文化節什麼時候舉行(最好具體到時間點)
一、 文化節主題
2011·東西岩「三月三」畲鄉文化節簡介:
活動背景:
東西岩風景區位於麗水市老竹畲族鎮,「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的節日。近年來圍繞省「文化大省」的發展戰略和麗水「綠谷文化」的建設工作部署,結合麗水市打造「藝術之鄉,浪漫之都,休閑勝地」的總體要求。藉此節日全力推進東西岩的景區建設,弘揚畲族文化,促進畲族旅遊經濟發展,特舉辦東西岩「三月三」畲鄉文化節活動。
二、本次活動目的:
以 「三月三」 畲鄉文化節為契機,帶動東西岩旅遊景區的發展,從而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提升東西岩旅遊景點品牌知名度,擴大品牌美譽度,提升文化旅遊產業的綜合發展。
三、本次活動主要內容策劃:
1、暢游秀美東西岩
2、欣賞畲族文化表演
3、品嘗體驗民族傳統美食
4、旅遊門票5折優惠,幸運得千元大獎
四、舉辦時間
文化節定於2011年4月5日(星期二、農歷三月初三)舉行。
五、舉辦地點
本屆文化節將設主副會場。主會場設東西岩廣場,進行白天的各項民俗表演活動;副會場設沙溪村,進行各項民俗體驗活動。
六、邀請人員
本屆文化節邀請市、區部門領導,民族鄉鎮主要領導以及歷屆任老竹畲族鎮領導等,還有全省各地方千人旅遊團參與本次盛會,開幕式預計可聚集人員達上萬人。
七、2011·東西岩「三月三」文化節五大看點
開幕式
畲族民俗風情歌舞表演。
畲族婚嫁表演
畲族婚嫁是畲家風情活動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習俗活動。
民俗體驗
老式手搖爆米花、打糍粑、泡油豆腐、炸番薯片、磨豆漿等一個個傳統民俗活動和沙溪村農家樂表演隊表演的獨具畲族民俗風情特色的歌舞表演,讓參加活動的各位嘉賓大飽口福和眼福。
游畲族山水
暢游風景秀麗東西岩美景,也使東西岩「三月三」文化節的特點最大化展示。
幸運得千元大獎
門票五折優惠,還可以幸運抽取千元大獎。
⑺ 畲族節日有哪些
畲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 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⑻ 畲族傳統節日的「三月三」
又稱「烏飯節」,是畲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斗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裡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齣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畲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制,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畲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制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如今,各地畲民為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烏米飯,合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各地歡度這個古老的節日更加熱烈和豐富多彩。198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舉行「三月三」活動。
⑼ 福建三月三畲族文化周啟動,你對這個民族的文化習俗了解多少
畲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數量較少,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的廣大山區之中,有自己的語言,類似於客家話。畲族人民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影響。
此外,畲族民歌傳唱悠久,隨處可見。人們在佳節喜慶之日、山間田野勞動之時,探親訪友之時,常以歌傳話。現今流傳下來的畲族山歌約有一千多首,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對唱、齊唱等,別有畲族的文化特色和風味。
畲族的編織工藝也較為出名,特別是綵帶和竹編頗受贊譽。畲族姑娘心靈手巧,從小孩子開始便跟著自己的長輩或母親學習編織綵帶。而畲族地區盛產竹子,所以也造就了畲族人民獨特的竹編技藝,編出來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等美觀結實又實用。
⑽ 三月三是景寧畲族人的傳統節目,試結合文章內容,概括景寧畲族人有哪些習俗
吃飯睡覺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