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技巧
指從發現新聞報道線索、確定報道選題到收集與分析各方面相關材料、確定報道效果目標的一段時間,這是報道策劃的預備階段。
發現新聞線索是產生報道選題的前提。報道者獲得新聞線索的途徑很多,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讀者在來信來電來訪中提供、報社的領導者或社會其他部門提供、編輯在其他媒介的報道中發現,等等。編輯記者每天獲得的新聞線索是大量的,需要根據新聞選擇的標准對這些線索作出分z析判斷,篩選出適合進行報道的線索進行采訪調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適合採訪調查的新聞線索,也並非都需要進行新聞報道策劃。需要編輯策劃的只是那些內容重要、意義重大、應該進行由表及裡的「線型」深度報道,或者由此及彼的「網狀」廣度報道的新聞。這種報道不是一兩篇稿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兩個記者單槍匹馬所能勝任的,需要精心籌劃,多方合作,以成龍配套的新聞報道來實現。
一旦發現值得進行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新聞線索以後,策劃者首先要圍繞這一線索廣泛收集各類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
1.報道客體的信息。如報道一個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關這一事件的背景情況、進展勢態、各方面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與此事件有關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況、歷史上的類似事件的情況、其他地區類似事件的情況,等等。報道策劃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報道客體的相關信息,才能對其本質和意義有更為准確的把握,從而決定報道如何進行。
2.報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讀者對這新聞線索是否已經有所了解,他們對此選題的獲知需求點究竟在哪裡,已知事件的讀者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有關領導者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者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且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道競爭者的信息。如對一些意義重大、媒介普遍會加以報道的選題,要設法了解其他新聞媒介的報道方案,弄清其報道的規模會有多大、可能選擇什麼報道方式等,這樣才能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採取相應的對策,在報道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策劃前期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對於策劃至關重要。一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介,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類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機制上予以保證。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一方面是為了對選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必要時作出修正和調整,另一方面還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是報道者根據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對新聞報道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的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求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進行。
報道效果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呈多元化的形態。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觀念或主張;通過批評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追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視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等。具體到一次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具有若干目標。報道效果目標可因報道選題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報道選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目標往往也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與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依據報道效果目標而設計的。 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進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大膽設想.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這一階段。這是報道策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是以一兩人為主、更多的人參與進行的。報道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徑,報道思路的形成有一個由醞釀期向明朗期過渡的過程。醞釀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設的階段,策劃者在此時對所收集的資料、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從正面、反面去進行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地組合、交叉、撞擊和滲透,不斷地否定、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創意。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多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考強度大,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內心困惑出現。明朗期則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策劃者經過長期醞釀,創造的火花猛然爆發,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豁然開朗的頓悟,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使策劃者自己感到驚愕和快慰。
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刊登一條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注。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一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報紙寄到了報社。針對這一情況,該報一位年輕編輯想出一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一舉獲得成功。這位編輯後來寫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馬上就辦》寫得不凡。當時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讀為快,讀後頓覺振奮。振奮之餘,我不免有所懷疑:「真的這么好嗎?」姑且心存一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樣了。此時,我們請求老范(總編輯范敬宜)談談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采訪軼事。諸如從廢稿堆里抬出一版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夜宿鄉政府不聞電話聲中悟出農村生活變化等等,老范娓娓而敘,聽起來頗堪玩味,很是過癮。
說也巧,兩天後我見到了那封後來成為「秘訪」 由頭的來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說的軼事,隱隱覺得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可那是什麼呢?請龐廷福(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記者來信一起刊登?…?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
這一天,我時不時記掛著這件事情。當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否請這位讀者同記者一起去暗訪呢?一種瓜熟蒂落的喜悅、沖動。我試探著把設想說了出來……
這段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由一封讀者來信引出對一個報道選題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一個富有新意的報道思路就這樣形成了,由此產生了比較成形的報道方案。這個方案又得到了總編輯的進一步補充,他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一下「馬上就辦」是實是虛,還對這一報道的其他細節問題作了詳細指導。於是,就有了報社記者和讀者一塊「秘訪」的不凡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讀者。《秘訪「馬上就辦」》刊出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佩服你們敢於請讀者一起進行『秘訪』的膽識和魄力,也贊賞你們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不過,我想知道,如果『秘訪』的見聞不是《馬上就辦》所報道的那樣,你們會不會如實報道?」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報道方式,而且對實質性的內容更為關注。這種疑慮編輯在策劃報道時實際上早已有所考慮並做了兩種准備,正是為了達到有充分說服力的報道效果目標,才策劃「秘訪」這樣大膽而新穎的連續報道。
報道方案是報道思路的系統化、具體化產物,它將報道思路中的所有細節有條理地明確表述出來。重要選題的報道策劃一般還要形成文字稿,在報社內部向有關的報道參與人員公布,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做進一步修正。報道策劃方案的具體內容前文已經專門論及,主要包括;報道選題、報道範圍與重心、報道規模、發稿計劃、報道方式、報道的表現形式、報道力量配置與報道機制等。
在策劃重要報道活動時,經常需要設計多套報道設計方案,以便從中比較選擇。如 1997年元旦,上海《文匯報》國際新聞版策劃節日報道時,產生了三個報道設計方案。先想到的兩個方案,一個是搞畫刊,請幾位名家創作一組以1996年重大國際新聞為題材的漫畫。一個是出照片,版面以一幅世界地圖為中心,四周配上簡要文字說明的照片,再用箭頭將照片和新聞發生地,即地圖上的某一點聯起來。這兩個方案經討論研究都有問題:前一個方案的問題在於短時間內不太容易找到十來幅內容和形式都能令人滿意的作品,如果漫畫不「漫」,味道缺乏,或者「漫」 出邊界,弄巧成拙,都不好。後一方案的問題在於按報社當時的技術條件還達不到設計要求,也只能放棄。最後被選擇採用的是第三個方案,搞一組「外國人過新年」的專題報道,請駐外記者們走上街頭,從送舊迎新的角度觀察駐在國的方方面面,寫成800字左右的小特寫發回報社,組合成專版。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實施以後取得了很好的報道效果。⑩報道設計方案的優選,是報道策劃核心階段中的重要一步,這一決策關系整個報道的成敗。應該以什麼標准來優選設計方案呢?一般情況下主要考慮兩方面:
第一,對候選方案的效果進行預測,與報道效果目標兩相對照,選擇最接近效果目標的方案。對於那些效果預測不能肯定的方案,需要謹慎對待。
第二,對候選方案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與報社內部現有的條件兩相對照,選擇兩者最接近的方案。對於那些報社不具備實施條件(含人力、財力、技術設備、管理水平、時間等)的方案,一般不宜採用。 指從報道策劃方案付諸實施到報道結束這一過程中,根據報道進展情況不斷修正原先的設計方案的這一段時間。
報道策劃與報道實施是傳播過程中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報道策劃不能脫離報道實施來進行。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策劃者必須隨時接受實施中的信息反饋,據此調整原先的策劃方案,形成「策劃??實施??再策劃??再實施」 這樣一個多次循環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報道效果必須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報道為保障。所以,新聞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之前先期運作,形成設計方案;在報道實施過程中,報道策劃仍然與報道同步推進,一方面接受反饋,一方面修正方案,直至報道結束。
在報道進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前期策劃中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如報道客體發生變化,報道的外部條件發生變化,讀者對報道的態度發生變化,等等。策劃者要掌握這些變化,在報道實施過程中適時修正方案,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主動地、全面地、及時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策劃者要接受的信息反饋主要包括:
1.報道者的反饋
記者、通訊員和作者是采訪報道的直接操作者,他們對實際情況的掌握最多最細,對報道的效果也獲知最快。他們既是報道的參與者,又是報紙和社會間溝通的橋梁。一個報道能否按原計劃推進下去,報道者的感覺往往是最靈敏的。而且,由於報道者對報紙。對讀者、對報道對象的情況都比較熟悉,他們常能對報道的調整和補充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如 1988年《經濟日報》開展過一場關於「三角六」的討論,起因是雞西市公共汽車公司的一名售票員被發現「貪污」 了三角六分票款而受處分。此事在處理過程中引起了一場爭論。有人認為,從嚴格企業管理講,處分有理;也有人認為,貪污三萬六的還未法辦,三角六算什麼?但最後省里領導還是認為應該處分。記者就此寫了一篇報道。當初,這篇報道是決定作為頭條發的,未想還沒發出,報社內部突然發生爭議。編前會上,大家把總編輯已經批準的這個頭條否決了。過了幾天,這個被「斃」掉的稿子又突然出現在2版頭條。總編輯不禁發問:這條新聞不能上頭版,為什麼能上2版?於是,編前會上又引出一場爭論,辯論雙方各執一理,互不相讓。據此,報道策劃者調整了原先的報道方案,將報社內部的這場爭論公諸報端,以引出社會討論,推進報道深度。《一篇在本報編輯部引起爭議的報道》見報後,果然引起廣泛關注,讀者紛紛參與討論,報道取得較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報道策劃者應注意接受報道者的意見反饋,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報道順利進展。
2.報道對象的反饋
被采訪者、被報道者是報道的當事人,他們能不能接受報道,能不能給予配合,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有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點,都直接影響下一步報道的進行。因此,在報道中了解他們的情況至關重要。如 1998年 5月《解放日報》2版策劃了一個新專欄「與下崗兄弟姐妹同行」。原先的報道方案是采訪一批下崗再就業的先進人物,連續刊登體驗式新聞。但是,記者在與原先確定的報道對象相約采訪時,發現他們的社會活動極其繁忙。其中一位抱歉地對記者說:「這個星期全排.滿了,星期一某某電視台采訪,星期二某某電台……」這時,策劃者感覺到原先的方案必須修正,否則步人後塵,難有新意。於是,他們決定將目光轉向那些最普通的、具有代表性的下崗再就業職工,寫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感受。結果,這組報道以獨特的定位和鮮活生動的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在報道過程中,應被報道者要求而調整報道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如表揚性報道,被表揚者有顧慮,要求省略某些原定的報道內容。批評性報道,被批評者提出報道內容不實,或報道中說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問題性報道,被采訪者提出反映的問題得到一點解決,或更進一步惡化等等。這些變化都是調整報道的重要依據。
3.有關部門和主管單位的反饋
被報道者的上級、報紙的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人員經常會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這也能成為報道調整的原因。如1991年《經濟日報》在報道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時,最初的設計是以大連起重機廠為典型,對其欠債情況和還債行為進行追蹤報道,再由點到面,促使與大連起重機廠有債務關系的企業共同解決問題。然而,在報道進行了一個階段以後,國務院下達指示,要以遼寧為主在東北開展清欠工作,三百餘家重點企業被確定為試點單位,並要求新聞報道加強配合。報社原定的報道方案顯然不能滿足上級領導部門的這一要求,因為只把著眼點放在一個大連起重機廠是有局限性的。於是,策劃者及時對方案作了調整,《「三角債」追蹤報道》欄目開始超出原計劃的范圍,進入第二階段,連續刊登系列述評,從深層次剖析「三角債」 形成的原因,並開始刊登記者跟隨討債組采寫的見聞,使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超出了報道初期。
4.讀者的反饋
報道是否成功,讀者的反應是重要的衡量標准。如果報道在進行過程中沒有引起讀者的關注,或得到不好的評價,就說明報道的實際效果與報道效果目標之間有很大差距。因此,報道一旦開始,策劃者就應密切注意讀者的反應,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在現代傳播活動中,讀者的反饋除了作為決策的依據,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即讀者意見本身就能成為報道客體。如 1997年《經濟日報》的「關廣梅現象」報道,構成整個報道主體內容的,有相當大一部分就是讀者的來信來稿。 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反饋,是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過程中持續進行的重要依據。根據各方面反饋的信息,策劃者一般可對原先的報道方案作下列各種修正:
1.修正報道思路
這是報道策劃中最大的調整。報道思路的改變意味著對報道選題的重新認識,並且相應地要改變報道範圍和重心、報道規模、報道方法等。由於這幾乎是對原來報道策劃的全盤否定,所以實際工作中採用並不多,除非確實遇到與原來設想大相徑庭的情況,或遇到無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時也說明,原來的報道策劃不適合實際要求,不現實,在最初設計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慮不慎重,不細致。如 1988年,曾有一家報紙組織過一場《如何看待收人差距》的討論式報道。當時,經濟改革還不成熟,嚴重的分配不公是人們議論紛紛大發牢騷的熱門話題。這個報道披露了小車司機和公共汽車司機、醫院醫生和賓館醫生等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然而,報道只進行了兩期就停下來了,原因是分配不公問題雖在社會上嚴重存在,也和「群眾脈搏」貼得很近,但它涉及到體制、政策、部門、企業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一時還沒法解決;從當時中央精神看,對於這類前進中出現的問題,一時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傳報道中也不宜強化。此外,關於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問題,也出現過報道上操之過急的情況,於解決問題無益,還激化了矛盾。後來,客觀條件成熟了,這類報道再抓起來,效果就比較好。
報道思路的改變,可能是全盤推翻正在進行的報道。也可能是改變原來的報道選題,如由報道A主題轉為報道B主題;還可以是報道態度的變化,如由褒或貶變為中性的討論,等等。
2.調整報道內容
在不變更報道思路的前提下補充或壓縮報道內容,改變原來的發稿計劃,這也是對報道計劃較大的調整。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原定報道內容主要是圍繞大連起重機廠的欠人和人欠債務情況及還債情況進行追蹤報道,使讀者從中看到「三角債」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促進問題的解決。但由於中央對清理「三角債」有了新的部署,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原定的報道內容就不能勝任新的要求,這樣,在基本依照原報道思路的基礎上,擴大了報道範圍,增加了新的報道內容。可見,報道內容的調整,是報道的預期目標有了改變使然。目標一改變,報道面與報道重點也隨之改變,就必須調整原來的發稿計劃。
3.調整報道規模
通過延長或縮短報道時間,增加或減少報道篇幅,提高或降低報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變報道的陣勢和力度。調整報道規模常常是隨調整報道內容而來。如「三角債」報道的內容調整後,就只有延長報道時間,增加報道篇幅,提高版面地位。原定只有10組稿件,後來實際見報的欄頭就達到26次,各類報道60多篇,一版頭條就有十多篇。
4.改變報道方式
指變更報道的組織方式,使報道取得好的效果。前面我們說過幾種報道組織方式,它們在實際運用中並不相互排斥,能夠組合運用,並能由一種報道方式轉變到另一種報道方式。報道方式的改變,是根據報道思路的修正和報道內容的調整而來的。如前面所談的《經濟日報》關於「三角六」的討論,原來的設計是刊登記者采寫的新聞,後來這條新聞在報社內兩度引起爭議,才促使新的報道思路逐漸明朗,變客觀報道為組織討論,這樣,討論式就成了這個報道調整後的形式。
5.調整報道力量與報道機制
改變原定的報道人員部署、資金和技術設備的配置,建立新的報道機制等。這個調整是由報道內容和報道規模的調整而來的。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本來是由工交部、記者部一同策劃和操作的,後來報道規模擴大了,參與這個報道的人員也不斷增多,評論部、財貿部、遼寧記者站、上海記者站、北京記者站、吉林記者站、廣東記者站、安徽記者站、山西記者站等等,共有十幾個部門的記者投入了這場報道戰役,才使報道面大大擴展,報道聲勢大大加強。
總之,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報道實施是並駕齊驅、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在報道進行的過程中,策劃者需要自始至終接受反饋,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從而有效地控制報道活動,促使報道盡可能實現效果目標。
Ⅱ 采編是怎麼回事做些什麼的呢
采編是採集信息及編輯信息的工作。
采編權是獲得第一手的詳細信息,從采訪到編輯到發布資源的權利,一般只有新聞媒體,包括報紙、雜志、電台、電視台、國務院新聞辦批準的新聞網才能擁有。
缺乏采編權使得網上信息相對缺乏,由於網路媒體自身發展時間很短,很多信息的來源都是傳統媒體,網路媒體至今還沒有新聞采訪權。
網站之間信息的無償拷貝現象很嚴重,重復率很高,這就造成了各網路媒體的經營方向太過一致,媒體價值體現差別不大,整個網路的廣告收入大部分都落在為數有限的幾個網站的手中,上述現象就造成很多廣告主還用傳統廣告的思維在網上打地毯似的轟炸。
(2)采編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文字采編,說大了就是編輯記者,說小了就是文案、採集。現在除了報刊社等文字媒體,除了出版部門,還有很多企事業單位需要文字采編人員,有的單位辦有內部報刊。
采編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各類活動的宣傳,搜集各社團的活動動態,以新聞和稿件的形式對外宣傳學院社團的各個活動,從而更好的展現學院的良好精神面貌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樹立學院良好的形象。
采編呀包括組稿和審稿,對資源的選擇、對主題的選擇和對作者的選擇。審稿:對作品的取捨,決定對採用的作品進行加工的具體要求。
「新聞采編」工作是新聞采訪、篩選歸納的編輯工作。主要負責:採集、采訪、匯編、編輯。新聞采編就是新聞采訪和新聞編輯,新聞有采寫編評,采寫就是一般記者做的工作,自己采訪自己寫,都是第一手的資料。
編輯就是對即將發表的稿子進行編寫,基本就是改寫等等,對整個版面進行統籌之類的,評論要求就更高了,一個報社基本上也就幾個評論員,針對事件做評論,一般要求深度、角度獨到。
要求如下:
1、有新聞采編經驗。
2、能獨立完成采訪任務。
3、文字功底較強。
4、對新聞有較強的捕捉能力。
5、能適應出差(目的是為了采訪)。
Ⅲ 策劃公司采編是干什麼的
用好的職位或者名頭來吸引你,其實簡單的說就是業務,采編一般在報社或者新聞媒體是屬於職位,採集社會新聞編輯發稿,估計這樣理解,但是針對策劃公司就胡扯了,策劃公司中國能有幾個真正的策劃,自己活的都困難還給別人策劃,呵呵!
Ⅳ 策劃、文案、編輯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策劃的話主要負責的是對市場的運營和監管,是更加接近市場數據的崗位,也負責活動的執行以及策劃。
文案更側重商業性,內容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以及個性特徵去編寫一些廣告詞或者是宣傳文案的。
編輯主要是負責編寫某類雜志或者網站下的專業性內容。總體來說,編輯的專業性要求比文案高的多。
Ⅳ 文案策劃具體是做什麼的
文案策劃工作內容:
1、負責公司企業形象的樹立、宣傳、維護、提升;
2、負責展開市場調研,分析市場信息,掌握競爭對手的狀況,把握市場現有局勢;
3、負責門店促銷方案的出台及落實,負責對促銷效果進行總結、評估;
4、負責協調與相關新聞媒體的關系,負責預防和阻止對公司不利的負 面報道的出現。
(5)采編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好的文案策劃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 自磨心鏡,觀心如鏡。做文案策劃,必須1000%站在目標客戶的立場和角度去深度思考和洞察,否則文采再美,不走心,不攻心,就別指望有說服力,有銷售力。這是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
2. 關於人的人性和動物性的基本常識。說白了,你不斷學習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群體心理學、動物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等等這些心理學常識,這些文案能夠走心和攻心的鑰匙,也是文案策劃人最難掌握和拿捏的內家功夫,同時心理學告訴你文案為什麼要這樣策劃而不是那樣,知道為什麼比知道做什麼、怎麼做更重要。
3. 營銷常識,尤其是關於直復營銷。業內做的最好的應該是科學營銷了。文案策劃始於營銷策劃,尤其是成交主張如何打造,直接關乎文案能否賣貨出單。至於市面上所謂的品牌營銷、學院派營銷、忽悠派營銷為內核驅動指導的文案策劃和文案作品,能拿獎,但要從客戶口袋掏錢,難。
4. 文案策劃,具體得看營銷目標,這決定了文案的營銷功能和身姿的長中短。文案策劃的套路,一是文案本身有標準的結構模塊,模塊的分拆組合只在於營銷的場景區別;二是文案策劃始於營銷策劃,也終於營銷策劃,文案必須為營銷服務,而營銷只有一個任務:買賣成交,這是任何文案策劃的終極目標。
5. 文案的極簡,就是廣告,這又是另一個天地。沒做過什麼牛逼廣告,不敢心口開河。
網路-文案策劃
Ⅵ 策劃編輯:做什麼與怎麼做(轉載)
——由2007年北京圖書訂貨會想到的文/桐油罐 只有相互比較,才能鑒別孰優孰劣,2007年北京圖書訂貨會讓我看清了自己公司與其他公司、出版機構之間的差距,也使我慢慢清晰了自己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訂貨會展出的優秀圖書給我的最大啟發是,無論是從事民營出版的公司,還是負責策劃編輯的從業者,都應該准確把握「做什麼」與「怎麼做」兩個核心問題。如果把「做什麼」比作圖書的「神」,「怎麼做」則無異於圖書的「形」;「做什麼」是前提與目的,「怎麼做」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與方法;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只有拿捏得當,才能打造出神形俱佳的優秀圖書。 「做什麼」指的是圖書選題策劃與編輯工作的方向及定位。一本成功的圖書,可以找到完全匹配的讀者對象,它所涵蓋與負載的信息必須方向明確、范圍具體。隨著市場的不斷細分,除文學書籍之外,那些模稜兩可的圖書將會越來越尷尬。這就要求我們在做書的過程中,從書名、版式、封面到內容的選材與組稿都應該始終如一地以「做什麼」為基點,須臾不能偏移。 個人讀者及團購負責人在選購圖書時,只可能在兩種情況下最終確定是否購買某本書,要麼該書是事先特別指定的或屬於很具體的采購范圍以內的,要麼該書本來不在采購范圍以內,但它格外吸引買主,使買主臨時產生了決定購買的沖動。 第一種情況給我們的啟發是,選題策劃時一定要研究讀者對象及市場需求,盡量使其進入更多買主的「求購范圍」,爭取成交的機會。根據我的觀察,當下中小學師生及學校圖書館有四個方面的需求:教材教輔、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學生成長與勵志類圖書、教師職場類圖書。前二者與我們的工作職責聯系不大,故忽略不計,且看後面的兩個方面。我們主攻的方向是中小學德育心育類館藏圖書,學生成長與勵志類圖書無疑可以作為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之一,恰好市場上對這一類圖書需求量較大,這顯然是受整個社會崇尚人生成功勵志類圖書的影響。而教師職場類圖書之所以有前景,是緣於我國基礎教育正處於一場浩大的改革之中,除了專業知識儲備之外,教師還亟需進行自我綜合素質的修煉與提升。 第二種情況給我們的啟發是,選題策劃一定要有特色,即便發生主題撞車的現象,也要使其在大量的同類書中凸顯出不同之處,成為同類書中的一個「異類」。這要求我們在選題策劃時推陳出新,對於出版商哄搶的熱門題材或已經過氣的老題材,需要採取全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挖掘出其他同類書不可替代的亮點。例如:各大出版社和民營書商爭先恐後地出版童話讀物,逐鹿於巨大卻有限的青少年兒童讀者群,導致童話讀物越來越同質化,造成了行業資源不必要的內耗。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曉玲叮當童話」系列另闢蹊徑,將富含哲理的童話故事與殘酷的人生及社會現實聯系起來,使之成為青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靈雞湯」,結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前些年的暢銷書《蘇菲的世界》也不落俗套,如同舊瓶裝新酒一般,用童話故事的形式闡釋世界歷史上各大哲學體系的思想與主張。 有了准確的選題方向與市場定位,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做」。作為圖書策劃編輯工作的「形」,「怎麼做」是對選題的具體實施和演繹,它直接決定了一個眼光獨到的選題最終能不能變成一本優秀的圖書。同一本書、同一個選題項目,不同的做法收到的效果是迥然有別的。「怎麼做」既能化腐朽為神奇,也能化神奇為腐朽,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如果把選題比作出發點,把出版後的市場效益比作目的地,「怎麼做」便成了如何從出發點順利抵達目的地的路徑。顯然,一個優秀的出版人,應該選擇走最短、最快的捷徑。我認為,「怎麼做」包括如何進行圖書的形象設計與如何為圖書組稿兩大問題,前者直接關繫到圖書是否能夠最迅速、最廣泛地打開市場銷路,後者則關繫到圖書是否具備持久、深遠的閱讀魅力,是否能夠對得起買主,是否能夠獲得良好的人際口碑,是否能夠凝成強勁的品牌號召力。因此,我們在確定選題項目之後,開展具體的編輯出版工作時應從圖書的形象設計和組稿內容兩個方面下狠功夫。 (一)形象設計書名:除了文學作品之外,書名最好能做到一目瞭然,凸顯全書的主題。面臨同類書汗牛充棟的現狀,讀者和采購商沒有耐心逐個詳細翻閱圖書內容,往往只是隨意地從書架上掃描一眼,只有在看好書名的前提下,才可能深入考慮是否要購買,如果書名不能瞬間吸引眼球,就很難被相中。像《如何成為尖子生》、《一句話成就你的一生——美國青少年激勵手冊》、《關鍵時刻的提醒——美國85位傑出人士關鍵時刻得到的忠告》、《青少年最重要的6個決定》等書名,就是很好的例子。 也有的書名看起來模糊,甚至不知所雲,最終卻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例如《無毒一身輕》,這是一個口語化的書名,仿照了常用的俗語句式「無×一身輕」,給人「一見如故」的親切感,能夠在第一時間被買主記住。但是它很朦朧,單看書名很難確定其內容,也很可能會錯失其目標讀者對象,因此出版者特意加了一個副標題「21天改造體質」,於是就完美無缺了,上市後很受讀者歡迎,長時間躋身於各大圖書賣場的暢銷書榜。封面: 封面是圖書的一張臉,不單關繫到圖書給人第一印象的好壞,還直接決定了圖書的品味之雅俗和檔次之高低。封面必須服膺於圖書的內容和定位,文藝類圖書封面不妨藝術化一些,學術類圖書封面不妨素雅一些,以中老年人為對象的圖書封面不妨凝重一些,以青少年兒童為對象的圖書封面不妨活潑一些。我認為,封面應避免花哨、艷俗、凌亂、寡淡、呆板等問題,力求做到豐腴而不花哨、炫目而不艷俗、多姿而不凌亂、素凈而不寡淡、簡約而不呆板。倘若是套書和叢書,應做到一書一封,各分冊之間既要統一風格,又要保證各自的特色,使分冊的個性和差異不致埋沒。版式: 版式要求與封面近似,應由圖書內容決定其風格。一般而言,好的版式既要有新意、有個性,以有效地烘托內容的可讀性,用時又要做到整潔、有序,以不妨礙讀者的閱讀效果為標准。版心部分的板塊設計、字體、字型大小、顏色、背景等內容為版式的重心,也是閱讀過程中真正涉及的部分,需予以重點對待,天頭、地腳、邊白等部分則相對次要,二者的關系一定要協調好,避免喧賓奪主。 (二)組稿內容語言:圖書的語言及行文風格也必須服膺於圖書的主題,不同的圖書應採取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文學類圖書的語言應該優美而不失個性,娛樂類圖書應該活潑,幽默,學術類圖書應精準、節制、清晰,避免不必要的歧義與啰嗦。 選材:市場上的同類書越多,圖書的選材越要精益求精,否則其光輝將會被浩如煙海的同類書所湮沒,很難從中脫穎而出。我的看法是,選材應從素材的普遍性、典型性、獨特性等角度嚴格把關,既要有新意,又要有足夠的說服力。謀篇:這里說的「謀篇」,指的是一本書的結構,即布局謀篇。圖書的結構好壞與否直接影響著圖書的主題闡釋及最終的閱讀效果。圖書的結構應該在重心突出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平衡、和諧。例如《中華美德讀本》一書,其結構就十分合理,和同類書的相似之處是,它將中華傳統美德分為「愛國」、「自強」、「孝敬」等十餘輯,每一輯均收錄相應的美德故事及編著者的評析、解讀;其獨到之處是,每一輯均不以故事為直接的組成部分,而是以古典作品中原汁原味的名言做為標題,再用對應的故事闡釋該名言的內涵,這樣做的好處是,解決了「故事集」之類的圖書結構鬆散、邏輯欠連貫的缺點,全書的結構與脈絡顯得更加秩序井然了。 由於入行時間尚短,我對圖書出版發行行業還十分生疏,對策劃編輯工作還缺乏必要的經驗及深入的研究,本文只是一些粗陋、不成熟且大而無當的空話和淺見,稚嫩與不妥之處務請海涵。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要求自己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為一個具有獨到見解與個人心得的內行。
Ⅶ 什麼是編輯策劃
編輯策劃:
即策劃編輯,是指在廣泛調查研究市場後,正確判斷社會文化走向和文化市場需求,依此對出版活動的具體方案做出設計、決策、監督實施並保障最大限度地實現出版目標和出版效果一致的編輯人員。
簡介:
策劃編輯是編輯職業的一種,是一個出版社或圖書公司的核心,也是促進出版產業發展的組成部分。策劃編輯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圖書市場,提出選題。一個選題不是隨便提出的,要經過周密的分析和市場調查等,然後作出詳細的圖書策劃案。圖書策劃案要基本要說明為什麼要做這個選題,你認為這個選題的可行性有哪些,全書內容啊,結構啊,包括印刷,設計風格等等。公司領導及相關人員會就這個選題開會研究,如果通過的話,就可以實施了。這時候策劃編輯就要組稿,具體的編輯工作交給圖書編輯做,但是策劃編輯要跟進,監督質量和進度,包括後期的版芯設計,封面設計,印刷什麼的,策劃編輯都要跟進。最後直到圖書出版。策劃編輯的收入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工資,另一部分就是你所策劃圖書的提成。按照賣出去的冊書來,賣的越多提的越多。一般有個比例的,按照總碼洋的百分之幾提。這個就看跟出版社之間的約定了。
Ⅷ 能否幫我設計一個校園廣播台采編部外出活動策劃方案,謝謝
采編,范圍大了。只有做不到,沒有想不到。去動物園吧,各個景點啦,美食街啦,新開的KTV啦。你們要扛個攝影機和話筒,哄哄管理人員,說給他做做正面宣傳當免費做廣告,通情達理的不給你免單也能給呢們個會員價,不過你得提前給人家說好,不然到時候人家不樂意就糗大了!!
Ⅸ 浙江華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新聞采編解決方案具體有哪些
融媒體新聞采編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新聞的策劃、采寫、審核全流程管理,實現新聞寫作素材和稿件成品的統一管理和共享使用,並通過系統實現新聞成果的可視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