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衣族苗族風俗習慣
一、布依族風俗習慣
1、服飾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20世紀70年代後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
婦女服飾式樣頗多,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較古老的服飾: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佩戴各種銀質首飾。
2、飲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糍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
3、建築
布依族民居有樓房、半樓房和平房數種。半樓房採取後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樓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樓房的建築格局。樓房和半樓房建築是布依族傳統建築形式。
4、婚姻
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後,由於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的影響,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
5、喪葬
布依族喪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壘墳。清代中葉後才逐漸壘墳、立碑。當老人逝世後,喪家即向舅家和至親好友報喪,並請本民族的「布摩」(祭師)擇定吉日,舉辦喪事。
二、苗族風俗習慣
1、服飾
苗族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大多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婦女的服飾款式復雜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30種以上,頭上的發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綉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不僅省與省之間,而且縣與縣之間,有時甚至寨與寨之間,常有不同的特點。
2、飲食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
3、建築
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也有用薄石板蓋屋頂的。
4、婚姻
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多是異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閑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後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
5、喪葬
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復雜,有樹葬、懸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樹葬即是人死後用樹皮包裹起來掛在樹上,貴州劍河縣擺久鄉苗族就曾採用這種葬俗,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消失。惠水、羅甸、望謨等地少數苗族的懸棺葬俗沿襲至20世紀30年代。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採用的主要葬式。
㈡ 教育類對聯集錦
教育類對聯集錦
1、寄情德智體美 寓教歌舞遊玩
2、春雨瀟瀟潤萬株桃李 丹心耿耿育四海英才
3、掛角囊螢百尺竿頭還進步 懸梁刺骨九天雲路競登先
4、贊園丁汗水催開千樹綠 頌師長甘霖澆灌萬花紅
5、旭日來光講台展千秋畫卷 春風送暖校園綻萬樹蓓蕾
6、施教因材丹心一片培桃李 為師作表熱血滿腔育棟梁
7、聞雞晨舞劍 挑燈夜讀書
8、師指千條路 燭明萬里程
9、引萬道清泉潤國家花朵 傾一腔熱血鑄人類靈魂
10、東風吹奏園丁曲 大地迎來桃李歌
11、心血培桃李 粉筆寫春秋
12、一代園丁樂 四時桃李榮
13、校樹校花展示校園新風景 教鞭教案奮書教育大文章
14、粉筆生涯知樂趣 油燈備課見精神
15、巧匠嘔心雕美玉 嚴師瀝血良英才
16、學海千秋勤汲取 心田萬畝好耕耘
17、一頭黑發來園圃 兩鬢白霜對棟梁
18、慈母心腸嚴父面孔 春蠶志願蠟燭精神
19、大地耕耘園丁辛苦 東風沐浴桃李繁榮
20、好勇好剛總須好學 有文有武還要有恆
21、華夏騰飛科學關鍵 神州崛起教育先行
22、納百川之流成大海 通千古之典顯高才
41、創建千秋大業 造就一代新人
23、師長甘霖澆開桃李 學生倦眼讀破詩書
24、育李培桃春風得意 肩梁固棟盛世稱心 三好學生明志遠 一旗火炬映心紅
25、春雨瀟瀟潤萬株桃李 丹心耿耿育四海英才
26、教師似園丁嘔心瀝血 學子如花朵斗艷爭奇
43、園內桃李年年秀 校中紅花朵朵香
27、學問貴能疑疑堪開塞 自修在務實實不蹈虛
44、學習勤奮爭三好 德智優良樹一流
28、黑板一方演繹幽微世界 講台三尺集成浩翰乾坤
56、兢兢業業育桃李 勤勤懇懇做園丁
29、育人才苦口婆心如慈母 傳知識千絲萬縷似春蠶
63、升學闔院喜 啟步九天歡
30、桃李滿園全靠春風時雨潤 人才遍地盡是明師巧匠工
64、春色常昭志士 才華樂奉勤人
31、傳道布經解惑不求人人開竅 訪師學藝釋疑唯原個個成才
32、灌溉文明賴有此太湖三萬頃 栽培英俊莫輕看童子六七人
33、幾桿教鞭巧繪人情物理千張畫 一堂學子苦攻中外古今萬卷書
34、胸懷祖國育英才汗水催成千樹綠 放眼乾坤為志士甘霖澆灌萬花紅
35、寒柳初芽看陣陣和風吹發枝枝桃李 白駒過隙願莘莘學子珍惜寸寸光陰
36、天下事不難為且登玉峰巔打開新世界 人之大莫如恥要從詩書里做個好男兒
37、我由辛苦中來憶當年燈影機聲莫忘慈母 人以貧窮發憤期此後乘風破浪便是佳兒
38、立凌雲志 做棟梁材
39、從小愛科學 長大攀高峰
40、早立凌雲志 誓當接力人
45、幼苗逢喜雨百花吐艷 新樹度春風萬木爭榮
57、為人師表誨而不倦 替國樹才教必有方
46、紅孩子紅領巾紅心向黨 新少年新風貌新春向陽
61、指點江山春光滿目 激揚文字彩筆生花
47、嚴教嚴管精心培育新秀 重德重才全面選拔人才
66、持身勿使丹心污 立志但同鵬羽齊
48、陽光下棵棵幼苗長成材 春風里朵朵紅花吐芳菲
67、興華時有凌雲志 報國常懷赤子心
49、株株幼苗好似靈芝出土 張張笑臉有如春花綻蕾
68、一年之計春為早 千里征程志在先
50、看一代少年人人雄姿英發 為千秋偉業個個鬥志昂揚
74、教壇千古業 桃李一園春
51、培育新時期兒童是光榮職責 建設現代化祖國乃錦綉前程
83、民有尊師意 黨開重教風
52、愛勞動愛科學創建千秋大業 講文明講道德造就一代新人
84、桃李滿天下 梓楠遍五洲
53、立壯志替萬株幼苗灌輸文化養料 樹雄心為一代新人塑造美好心靈
54、爭三好勤奮學習全面發展德智體 建四化鑽研科技努力攀登高精尖
58、樹雄心攻克科學堡壘 立壯志攀登世界高峰
69、自古風流歸志士 從來事業屬良賢
59、世上無難事無心人不就 科學有真諦有志者竟成
76、花枝競秀須雨露 桃李爭榮靠園丁
60、陽光普照園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潤桃李枝頭蓓蕾紅
62、天下興亡肩頭重任 胸中韜略筆底風雲
75、春催桃李遍天下 雨潤棟梁豎九州
65、長江後浪推前浪 盛世前賢讓後賢 世上今人勝古人
110、字句銘心肺 汗跡浸篇章
70、大本領人平素不獨特異處 有學識者終生難有滿足時
120、劍下吟詩句 馬上著文章
71、入學喜報飽浸學子千滴汗 開宴鹿鳴盪漾恩師萬縷情
128、人淡似菊 屋小如舟
72、書山高峻頑強自有通天路 學海遙深勤奮能尋探寶門
130、門前桂花落 閣中筆墨香
73、跬步啟風雷一籌大展登雲志 雄風驚日月十載自能弄海潮
77、灑下園丁千滴汗 贏來桃李一堂春
78、園丁辛苦一堂秀 桃李成材四海春
79、園中桃李年年艷 國廈棟梁節節高
80、竹筍破土傲霜雪 松木參天作棟梁
81、看今日育李栽桃結碩果 待明朝生光拔萃盡英才
111、筆耕心田種詩語 斧拓神境覓篇章
82、豪傑挺生敢教梓楠成大棟 英才樂育欣期學子步青雲
112、筆至拙處字始活 心到苦時句方奇
85、愧無文字當革命 喜有兒孫要讀書
86、萬卷詩書宜子弟 十年樹木起風雲
87、雕靈魂還須靈魂美 正品德更要品德高
95、過如秋草芟難盡 學似春水積不高
88、掏盡丹心譜寫園丁歌 灑遍汗雨當好育花人
101、但求意工精 不為句多濫
89、子孫雖愚書文不可不讀 同志雖遠處事不可不誠
102、詩貴留韻遠 句在立意深
90、愛學生應為學生良師益友 尊師長當做師長俊徒佳生
131、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寬
91、辭舊歲不忘千秋教育大業 迎新春更想四化宏偉藍圖
138、立業須勤儉 教子當慈嚴
92、同窗共室做學生良師益友 啟蒙開塞為後代排愚淘沙
93、作紅燭為後代點燃智慧之火 化甘霖育桃李澆開理想之花
94、教小子如養芝蘭此日栽培須務本 願先生毋棄樗櫟他年長大盡成才
96、舊書不厭百回讀 新詩說盡萬物情
103、窗前坐盡日與夜 案頭翻遍古和今
97、海無涯山有路五湖訪友但能多識廣見 謙受益滿招損四海拜師所謂鴻詞博學
98、學無先後白發同青絲共勉 志有因果春華與秋實相輝
99、學有先後須從灑掃應對起 功歸簡要不在文詞記誦多
100、靜心反觀日日省 凝神治學夜夜思
104、文如做人德先立 筆若用刀鋒須磨
105、握筆似刀雕字句 用心如禪刻神韻
106、須擇內容慎讀書 勿分良莠濫交友
107、運筆如犁耕字句 用心似刀刻神韻
108、知識學以經世用 點滴悟而修身為
109、觀人不可以貌取 治學豈能無心為
113、好書如酒益心性 良友似鏡正言行
114、經人間幾番風雨 孕胸中萬般才情
115、苦到盡時甘自來 文於窮處工方巧
116、捻斷數須雕一字 思破長夜酌半語
117、卧薪嘗膽英雄志 懸梁剌股學子心
118、有俯仰處不作文 無名利時可言詩
119、自古聖賢多磨難 從來艱辛苦俊才
121、經卷日讀意逐少 書頁常翻紙漸薄
122、年少不知勤學苦 老大方悔行路難
123、牛角紅繩掛經書 馬背布袋搜文章
124、清茶細品方知味 文章千改始見奇
125、未下筆處心先酌 欲揮毫時意已成
126、一字出處嘗有得 三人行時豈無師
127、有筆墨間識字句 無書本處作文章
129、事能知足心常愜 人到無求品自高
132、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33、為人師願獻青春樹棟梁砥華夏 做園丁甘灑熱血育桃李芳天下
134、園丁心願伴春風風吹楊柳千家綠 教師汗水化甘露露潤桃李萬戶紅
135、育人為樂喜看桃李天下 讀書求慧重振中華雄風
136、教學相長老樹亦能結新果 師生同堂雛鳳更應放清聲
137、心血耗斗室一生辛勞一頭雪 桃李滿天下百里春風百畝林
138、忙忙碌碌清貧一生無所有 鬱郁蔥蔥桃李三千已成林
139、書山崢嶸甘為人梯搭乘攀路 學海浩瀚願做舟楫架設渡橋
140、栽樹澆花植根肥美土壤 教書育人著眼千秋大業
141、崇尚教育古國重增異彩 深化改革新華又展宏圖
142、冰寒於水乃出師門之望 青勝於藍應負弟子之責
143、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 數數含辛茹苦 平行直線交叉直線異面直線 線線意切情真 144、處三尺講台 做功出力 憑一腔熱血 放電發光
145、樹德樹春蠶志向 志在教書育人竭盡平生鋪錦綉
修心修紅燭精神 精於篤學敬業燃燒自己獻光明
146、學藝貴精 經史子集書叢覓寶 琴棋書畫藝海拾貝。
147、開卷有益 嗅梅香清香沁心脾 品文思游思溢頭腦。
148、勵精圖治 創基業開明人歷經艱辛首沖告捷 謀發展有志者勃啟睿智再戰奪魁。 149、跋山涉水 須眉學海何俱雨浪 巾幗書山焉畏雲峰。
150、消滅塌科 語數英力挽狂瀾 物化生氣貫山河。
151、斗戰群雄 蒼天揚雪飛雪逗嚴冬 福地造才英才閃光鋒。
152、樂亦無窮 春風夏雨里漂泊學海 秋霜冬雪中遨遊書山。
153、身經百戰 經書山學海精英橫掃 歷血雨腥風棟梁縱劈。
154、齊心協力 八兄弟和氣共處 三年歲追夢同行。
155、友愛互助 身居簡屋內 愛貯芳心中。
156、志同道合 冬春夏美在三秋 你我他貴於一心。
157、金榜題名 姐妹攜手迎元旦 兄弟結伴躍龍門。
158、心想事成 創業事上件件順 金雞年裡樣樣紅。
159、遠程教育 師未親臨人可見 生雖獨處學能察.
160、時移教易 學隨時日新/學可隨時日常新 授因歲月改/授能因歲月屢改.
161、傳播中外文明史 培育古今棟梁兒
179、縷縷霜跡染雙鬢 滴滴心血育新苗
162、硯騰雲海播桃李 筆舞龍蛇綉江山
180、校內桃李相映輝 園外柏松互比高
163、遍地蕙蘭思化雨 滿園桃李謝春風
181、重教育人功百代 尊師興邦德千秋
164、紅燭精神 光明使者 春蠶品格 溫暖傳人
182、慈母情縈一堂秀 園丁魂系滿院春
165、祖國園丁心胸容宇宙 人民教師智慧貫乾坤
183、驚天動地畫流韻 錦綉河山頌詩情
166、敬業愛崗理想真璀璨 教書育人事業更輝煌
199、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167、師愛似甘泉,無聲馨沃野 教德如瑞雨,有意潤焦田
168、一支粉筆,積淀千秋智慧 三尺講台,寄託萬世文明
169、兢兢業業汗水澆灌梅蘭開花香四海 勤勤懇懇心血栽培桃李結果獻九州
170、知理達理講理世上真理千秋在 悟道行道傳道天下公道萬代存
171、素質教育大提高教育園地百花齊艷 知識經濟快增長經濟舞台萬象共新
172、負指數零指數正指數都是冪指數 學困生迪智生優等生皆為我學生
173、丹心譜就育才曲 朱墨繪得興邦圖
176、風和日麗拂桃李 墨歡筆舞展春秋
174、有志育才功萬代 無聲潤物春長存
177、三尺講台催苗綠 一方凈土育花紅
175、校內垂柳吐新綠 園外碧桃飛翠紅
178、桃展紅蕊春爛漫 李呈白璧品芬芳
184、誠心奉獻精神爽 勤力耕耘桃李欣
185、蠶燭呈志鑒師表 桃李照人傾愛心
186、喜聚丹心結桃李 好研朱墨寫春秋
187、粉筆為友送白發 教鞭作伴迎新春
188、心隨琅琅書聲樂 情系欣欣桃李詩
189、神聚三尺講台上 情凝一寸粉筆中
190、願效煌煌生輝燭 甘當默默育花人
191、滿園綠樹年年吐秀 一校鮮花處處含香
192、天地間,最引人的春色乃桃李 日月下,極耀眼的地方數學校
193、植桃培李,韶華一刻匆匆過 教書育人,壯志千秋徐徐來。
194、蓓蕾初開,神領學校寒和署 護樹澆花,心知園丁苦與甜
195、盡心培桃李,縷縷辛苦置度外 竭力育棟梁,絲絲歡欣在其中
196、赤橙黃綠青藍紫,染得校園七彩畫 多來米發索拉西,譜就桃李一腔詩 197、展四化宏圖,育四有新人,拓四方勝景
干一方事業,哺一代英俊,拂一地春風
198、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三世同堂,孩子中心
200、一顆良心,送給學生做路燈 三尺講壇,帶來真理成星空
201、納百川之流成大海 通千古之典顯高才
202、一方凈土,豈能容忍假惡丑,豈能養肥功利鬼
三尺講壇,就要傳播真善美,就要指點迷路人
203、三尺講台,鋪開課本小天地,耕雲播雨
一支粉筆,掀起知識大海洋,越虎騰龍
204、未必清貧,桃李三千稱富有 不求聞達,經綸滿腹足風流
205、教有樓,讀有樓,文光撲面,春花競秀。問誰人,在傾心澆灌
書無費,學無費,澍雨注情,桃李不言。看黨愛,又著意催開
206、似紅燭,似春蠶,風范昭昭,常使英才騰鳳閣
如黃牛,如慈母,口碑道道,敢教弟子躍龍門
207、仁心似蠟燭,灼灼其華,白筆紅圈弘事業
愛生如愛子,循循善語,鮮桃艷李溢馨香
208、丘壑三千,拼作課堂平展展 園丁數代,敢教國棟涌連連
209、雨蘸書香,園中老圃千秋綠 風銜墨韻,座上新苗百代紅
210、教壇解惑,溫潤瓊花,求知學子三春暖
夜裡秉燭,冷襲恙體,播愛園丁五更寒
211、堪稱毓秀名區,更鄰巨水,有清流匯注,豈止方塘半畝
無愧成才勝地,幸遇明時,蒙優教啟迪,必集盛世群賢
212、瀝血嘔心,甘替棟才施化雨 櫛風飲露,樂栽大木柱長天
213、三尺講台,激揚文字千秋韻,黃河歡唱 滿園桃李,點綴江山萬代紅,條岳鳴春 214、教育優先,勁風催槳櫓,直掛雲帆濟滄海
園丁榮耀,強國憑棟梁,欲栽大樹柱長天
215、蠟炬燃心,一校光明一校愛 春蠶織錦,百分燦爛百分情
216、傳道塑魂,一支粉筆吟終生憧憬 育才強國,三尺講台賦萬卷春秋
217、持三尺教鞭,籠兩袖清風,夭桃艷李三千秀
守一方凈土,煥周身正氣,熱血激情一片丹
218、掌燈備課,明月生輝隨夜至 揮汗解題,清風送爽入窗來
219、效孔聖而興庠序,未敢忘魯壁金絲,尼山木鐸
播文明以鑄民魂,惟只願士崇理義,俗尚弦歌
220、未為弱柳隨風,育人不改初衷,且喜年年芳草綠
慣作青松度歲,報國長抒大志,更欣處處杏花紅
221、瀝血嘔心,三更絳帳燈如豆 凝神聚智,滿紙文章墨映春
222、三尺講台,天上路,雛鷹展翅,誰為聖地摘星手
無邊學海,水中龍,俊彥登科,我教古虞折桂人
223、可以為河嶽,可以為日星,為國育賢,一瓣心香昭廣宇
不求有功名,不求有富貴,安貧樂道,滿腔血熱育英才
224、吐絲有意,甘做人梯,愛映樓台生錦綉
燃燭無聲,不圖名利,春催桃李放清香
225、嘔心報國,瀝血育賢,心血薦軒轅,萬世無愧標典範
以苦為榮,持勤敬業,苦勤施教化,千秋不朽是精神
226、三尺講台,傳古傳今傳道德 一支粉筆,繪天繪地繪乾坤
㈢ 成都最好的作文培訓學校
解放前的成都
,有「天府之國」、
蜀中蘇杭」的美稱。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 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 鄉(...
做為一名成都人,你知道自己 家鄉成都一名的來歷嗎?現在,就讓 我來告訴你。
成都在漢代的時候織錦業發 達,錦官城成了成都的別稱,簡 稱「錦城」;五代時,後蜀皇帝孟 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 遍植芙蓉花,花開時節,成都「四 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 蓉城,簡稱「蓉城」;三國時,這 里又是蜀國的首都,簡稱「蜀都」
成都之所以叫成都,和上述 成都的別稱一樣,都有相似的典 故---相傳,公元前316年秦滅蜀 ,後置蜀郡。在公元前311年,張 儀和郡守張若對成都進行了大規 模修建。按秦都咸陽建制興築了 成都、郫城、
成都城周長12里,高7丈,東為太 城,是郡守官舍區;西城為少城 ,是商業區,開店列鋪,商業繁 盛,成都在這一年才算正式建立
經過長時經營,成都成為秦國 有名的商業都市,來的人越來越 多,於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再後來就叫「成都」了。
現在,你知道成都的來歷了 吧,你是否和我一樣為我們家鄉 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感到自豪和驕傲呢!
一、歷史沿革 市名來歷 解放 前的成都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 之國」、
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 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
成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 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 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 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 高原沿岷江...
成都,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南部, 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為「天府 之國」腹地.遠在周代,蜀王開明第 九世就遷建國都於此,「成都」這一 名稱,就是根據當時「一年成邑,二 年...
㈣ 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是2007-05-11在海南省省直轄縣級行政區劃五指山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番茅村。
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690017987218504,企業法人王保富,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黎苗族織錦工藝品、民族銀器、民族旅遊工藝品、民族服飾、服裝、雕刻、陶器生產加工、銷售、日用百貨、黎族山蘭酒銷售,民族紡織培訓、旅遊參觀。在海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㈤ 東西湖鬱金香主題公園的公園特色
除了定期舉辦鬱金香花、向日葵等主題展外,還可以觀賞各種各樣的彩葉植物,如火焰南天竹、紅檵木、水果藍、金森女貞、小葉花葉梔子等53個品種,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含量最高的全國休閑農業中心、彩葉苗木旗艦中心和生態科普培訓中心。
園內還開辟有垂釣、生態餐廳、戶部巷美食、品牌糕點店、兒童游樂區、花卉超市等多個娛樂項目,讓遊客得到一次田園、綠色、健康、休閑、生態的體驗和享受 。
1、首屆鬱金香賞花游發展情況
林業集團鬱金香主題公園首屆賞花游於2013年3月18日至4月15日舉行,在1萬平米主展區和6000米主次道路兩側栽植4個色系、7種顏色、12個品種共50萬株鬱金香,與園區生產種植的木本花卉海棠、櫻花、紫葉李、紅葉碧桃、杜鵑等形成高低錯落的立體景觀效果。此外,園內開辟有垂釣、射箭、圍獵、高空鞦韆、花卉栽培體驗等多個娛樂項目,讓遊客得到一次田園、綠色、健康、休閑、生態的體驗和享受。
2、第二屆鬱金香賞花游發展情況
第二屆賞花游於2014年3月8日至4月12日舉行,鬱金香栽植區主要分為京劇臉譜園、荷蘭風情園、江南水鄉園和園區各主次幹道,栽植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共計101萬株,41個品種,6個色系,27個不同花色的鬱金香種球。花海中還以「織錦」方式,穿插種植杜鵑等花卉和海棠、晚櫻、迎春等花卉苗木,打造田園風光、綠色生態、健康休閑的綠色文化之旅。
3、首屆向日葵賞花游
為充分利用東西湖鬱金香主題公園現有旅遊資源,打造鬱金香主題公園賞花游知名品牌,武漢林業集團於2014年9月16日至10月中上旬舉辦東西湖鬱金香主題公園「百萬葵花展」,打造「春賞鬱金香、秋賞向日葵」的兩季賞花游,力求為市民奉獻一屆精彩的視覺盛宴 。
「百萬葵花展」主要採用以向日葵為主,百日草、柳葉馬鞭草、波斯菊等組合為輔的栽培模式。向日葵與野花栽植區主要分為三個主展區榮譽廣場、歐洲風情園、江南水鄉園和園區各主次幹道,栽植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在颯颯秋風中,利用向日葵「希望之花」的美好寓意和野花組合的強勁生命力,營造出熱情、歡快的田園氣息,使遊人在賞花同時可以欣賞到向日葵與野花組合不同的園藝風格和別樣情趣。來鬱金香主題公園賞向日葵,將是一次田園風光的享受、綠色生態的享受,更是一次健康休閑的享受、文化之旅的享受。
4、第三屆鬱金香賞花游
第三屆賞花游於2015年3月10日至4月10日舉行,融合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生態園博、綠色生活」主題,著力展示武漢園林與林業系統形象,提升武漢園博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獻力。主題公園栽植鬱金香總面積約3.8萬平方米,品種達58個,分為6個色系,共計150萬株。花海中還以「織錦」方式,穿插種植杜鵑等花卉和海棠、晚櫻、迎春等花卉苗木,盡可能復制荷蘭鬱金香的異域風情效果。
㈥ 想學習做鹵菜在哪裡學好啊
要去當地的正規廚師技校或者正規培訓機構學習。
比如「新東方烹飪學校」的「冷盤鹵烤班」。
原料知識、調味知識、烹飪工藝美術、營養衛生知識、熟食店經營與管理;刀工技術、冷盤和冷拼製作,各式鹵水調制、鹵烤製作技術等。
學校有一批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截至2014年6月,27個直營學校共有廚師2000餘名,名廚親自操刀教學,其中包括劉金德、楊國勝、韓建強、郝新國、歐陽爛陽、王賢能、汪永明、汪幸生、汪文浜、斯銳、歐陽爛陽、蓋玉聖等名廚名師。
新東方烹飪教育始終高度重視教學模式的研究,緊跟餐飲市場需求,提煉出全國先進的階段性、模塊化、項目達標制教學模式。烹飪大師、名師一對一輔導,手把手教學,強化學員的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
(6)織錦培訓方案擴展閱讀
鹵菜起源
鹵菜最初的形成經歷了從秦惠王統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歷史階段,大約經歷了千餘年的時間。
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萬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又派人「穿廣都鹽井」生產出四川最早的井鹽,西晉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在追述當時飲食習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魚鹽、茶蜜、丹椒」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岩鹽和花椒製造鹵水。
到西漢時,由於井鹽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慣已經初步形成。西漢人左思在《蜀都賦》中就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厭腥臊,可以練神養血者,莫不畢際」的記載,調夫五味講的就是鹵的調味方式。
「蜀都」即是其中寫道的「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當時的生產已經極大的豐富,經濟也飛速發展,這也是「成都」名號的來源「蠶叢嫘祖,繅絲織錦;魚鳧杜宇,漁獵布穀。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
經過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鋪墊,川鹵在唐朝時已經邁了一大步。唐朝的遷客騷人們為了找到詩的靈感,都喜歡在寫詩時飲酒。宮廷的飲酒作樂都無不與酒有緣。而飲酒又少不了上乘佳餚。這樣就促進了川式鹵菜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明代,人們的飲食習俗注重養身食療。特別是明代的《飲膳正要》和《本草綱目》的問世,促進了朝野人士更加重視食療。由於記載的葯料中有些即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達到調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為鹵菜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