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通過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來培育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融入企業之中,把「工匠精神」奉為產業靈魂。
1、注重工匠培養。
工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工匠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於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注重工匠培養,也就是注重人才培養。建築行業專業門類眾多、人才需求量大,培養工匠的條件優越、潛力巨大,企業應根據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發展目標,著力打破業內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難、產業技術工人匱乏、缺乏職業經理人和專業管理團隊的「瓶頸」,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在廣攬人才的同時,有計劃地選擇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中青年骨幹到高等院校、知名企業集中學習、培訓,造就一批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精明能乾的復合型和創新型高級技術人才,注重培養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技術型、科研開發型高級人才。可以預見,通過大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引領,建築業必將迎來工匠雲集的黃金時代,實現行業發展水平的大提升。
2、注重精神培養。
「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種用心、踏實、專注的氣質和認真敬業、一絲不苟的態度。不可否認,在建築行業,一些企業對「工匠精神」認識有缺失、有偏頗,在工程建設中急功近利、缺乏對質量細節的追求和把控,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導致建築工程存在質量缺陷,甚至一些常見的質量通病也消而不除,損害了行業形象,讓「工匠精神」回歸成了行業在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呼喚。因此,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對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視,讓行業從業人員意識到「工匠精神」的可貴,切實轉變觀念,把事業當作責任、把職業看成是「天職」,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認真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質精品。只有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一絲不苟、對完美孜孜追求,建築施工企業和建築工人才會在建築事業的天地中,有勞動成就和人生價值的獲得感。
3、注重能力培養。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創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們應該認識到,提倡開放、創新、創造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結合。建築施工企業要緊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全力驅動創新,走在前列。在創新過程中,高度重視、建立和發揮好技術中心的作用,推進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開發關鍵性、前沿性技術,加大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長效機制,推動建築業向產業現代化、施工綠色化、建築工業化、管理信息化、技術標准化和人才隊伍專業化發展。
4、注重環境培養。
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工匠的沃土。
一是在生產一線鼓勵技術工人總結實踐經驗,發明勞動小工具、鑽研施工小竅門等,營造「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敬業氛圍;
二是重塑和推廣「師帶徒」的傳統育人模式,通過師徒傳習將優良品行和精湛技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事業後繼有人;
三是要通過技能比武、技工家庭評選等活動,挖掘和發現建築業技術匠人,並擴大培養教育的范圍,造就大批能工巧匠;
四是健全和完善技術工人專業培訓、等級認定、業績考核的長效保障機制,使工匠在企業安心樂業;
五是不斷改善和提高技術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獎勵措施,真正使技術工人在企業受到尊重。
② 如何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
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這應該從職業教育著手開始著專手,主要兩個層面:學校和社會屬。
首先,學校層面首先應該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在當今社會,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等現象或多或少存在著,走捷徑成才的觀念也影響著學生安心學習、鑽研業務。因此,在教育教學當中,要注重轉變學生的觀念,要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他們成長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是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想使學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師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過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來影響、帶動我們學生思想觀念認識的轉變。
第三是在公共課、專業課和校園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內容。首先在公共課裡面,要改革課程模式,要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們自信心和責任感,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專業課裡面,要重點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對精湛技藝追求精神的培養,開展一些課程當中設置工匠精神的考核點來考核學生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讓學生走進我們校企合作的企業,現場感受企業文化,以及企業工人對工作、對崗位的那種執著追求精神。在校園文化里,可以營造一些崇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積淀出工匠精神。
③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人才隊伍
關於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隊伍的建議:
一、加大弘揚「工匠精神」力度
在全社會加強輿論導向,確立工匠精神的價值觀,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要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從小愛勞動、樂奉獻、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同時全社會要尊重技術人才,特別要尊重一線技術工人,讓他們在一線工作有希望、有尊嚴。讓越來越多的「精工巧匠」、「匠心青年」能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廣大青少年追捧的「明星」和廣大勞動者學習的榜樣。
二、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通過發揮校企各自優勢,互相支持、 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實現共同發展。
政府可以通過引導和促進,讓企業進學校,讓學校專家進企業,幫助企業提升理論知識,通過系統的、專業的、全方位的學習、員工培訓,使之真正成為能做事、會做事的人才隊伍,致力於創造高效勞動價值的「工匠」型人才。
另外,學生在校期 間,學校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職業操守的教育培 訓,使每個學生掌握必備的技能和本領;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興辦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基礎是院校,職業教育的搖籃在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科技興區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亦是服務地方 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
三、努力塑造匠人標桿
一是相關聯系部門可牽頭組織開展技能大賽。建議完善職業技能競賽制度,支持院校或有條件的企業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技能大賽實訓基地,使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通過各級、各類大賽脫穎而出。
二是對獲得技能大賽金牌的選手,可晉升為高級技師並破格認定為當年度首席技師;對獲得技能大賽優異成績的選手,以及為獲獎選手提供指導和幫助的技術指導專家、教 練。
按照國家獎勵標准分別給予獎勵;對選送單位、院校,給予一次性物資獎勵: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師徒制」培養新模式,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試點的單位由財政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三是給企業更多的人才評價自主權,根據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和用人單位崗位要求,讓部分院校、企業成為職業資格過程化考核鑒定 試點。比如經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批准,企業或行業協會可 以在國家職業標准框架內,結合企業或行業的生產服務實際,實施自主評價體系。
四、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任用
堅持「不唯學歷唯能力」。吸引更多技藝精湛的優秀高技能 人才到技工院校任實習指導教師,具有工程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和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員,不受學歷、教師資格證等條件限制,可直接應聘相應等級實習指導 教師崗位。
在職業院校全面開展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符合條 件的職業院校教師可評為「實訓教授」。在對待學生方面,破除技工院校畢業生成長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離牆」。
取得高級工、預備技師職業資格的高級技校或技師學院的全日制畢業生,在參加公務員招考、企事業單位招聘、確定工資起點標准和職稱評聘等方面,按照相應的全日制高職(大專)或本科畢業生 享受相應政策待遇。
普通技工學校畢業生,按照普通中等學歷教 育畢業生享受相應政策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發展黨員、樹立典型、評選勞動模範,每年可組織優秀高技能人才開展帶薪外出學 習、考察和療養等活動。鼓勵企業在制定薪酬制度時向高技能人 才傾斜。
五、加強能工巧匠的培育機制建設
建議在政府的領導下,有計 劃,有組織地引進一批技術能手,以此帶動本土匠人們快速提升。同時,邀請國內外行業人才組織開展各大行業相關大型論壇、小型沙龍等活動,使大家在這些活動中可各顯其才、取長補短。
邀請行業專家、技術能手來傳授經驗,進一步提升技能操作水平。也可組織一批技術人才走出去,分行業、分級別開展組織交流和培訓,讓每位同志學有所獲得。
總之,通過交流學習培 訓,讓我們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良精品;我們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我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期望「工匠精神」引領出「江津智造」。
④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工匠精神的內涵有來三個關鍵源詞:敬業、精業、奉獻。這三者是互相聯系、有機結合的。敬業反映的是職業精神,是前提;精業反映的是職業水準,是核心;奉獻反映的是個人品德,是保障。可以說,新時期的工匠精神,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重要體現。工匠精神,不僅限於企業生產,而是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敬業、精業、奉獻的問題。
⑤ 學生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學生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踐行,關鍵在要明了和鎖定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目標維度。只有首先確立要達到的培養目標,培養過程才會有方向、有定位、有遠方,才能瞄準標高,凝心聚力,逐夢前行。這樣的目標就是懷匠心、鑄匠魂、守匠情、踐匠行。
懷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質上就是創新之心。成語中的匠心獨運或獨具匠心,指的就是這樣的靈明獨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和靈魂。因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載體之本。古人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見,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卻匠心,工匠就淪為庸匠,精神也就隨之貶值,淪為低階的、不足為道的存在。換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內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離匠氣也就不遠了。所以培育學生懷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養的首要任務。
鑄匠魂。什麼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可見,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統領的。有學者強調:「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統領與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內涵和靈魂。因而培養工匠精神必須鑄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遠。職業教育必須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鑄魂」工程,與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素養。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應的大國工匠、大師勞模們的成長案例,融入到德育課程中,讓學生在職業學習過程中,眼中有標桿、心中有榜樣、效學有依託,真正成為追尋大師、德技雙修的人。
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懷之意,是人們對事物懷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積極、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與態度的總和。守匠情,即懷持和堅守工匠情懷,這種情懷內在地包含了人的價值取向和職業態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情懷包括熱愛情懷、敬畏情懷、家國情懷、擔當情懷、卓越情懷等。這些情懷在大國工匠、非遺大師身上都有突出體現。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養他們崇高的家國情懷、職業的敬畏情懷、負責的擔當情懷、精益的卓越情懷,學習大國工匠身上的這些優秀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態度,這樣才能真正得大師真傳、汲精神滋養,將自己磨礪鍛造成大寫的人。
踐匠行。匠行是指工匠們做事的行為和行動。培養工匠精神不是因為它是熱點和時尚,為了蹭熱點、追時尚、貼標簽才隨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實做、大力踐行的。踐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於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生成的獨到的行為特徵:執著、精技、崇德、求新等。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這樣的准則和標高,去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專注做事的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養學生遵道守德、無私敬業的品格,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德潤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歡迎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