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組裝電腦選哪個牌子好
1、名龍堂
名龍堂這個品牌成立於2012年,在組裝電腦十大品牌排行榜中是一家相當知名的組裝電腦生產商,成立以來公司的產業結構已經相當的完善,並且在很多的技術上也得到了權威機構的一致認證,旗下的組裝電腦也憑借著優異的性能獲得了不錯的銷量。
2、江陰華清
江陰華清這個品牌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近年來在市場上發展相當迅速的企業,發展至今公司對產品的生產技術不斷的進行創新,並且在產品上都有著最嚴格的質量檢驗,旗下的產品也以優異的質量得到了業界和消費者的一致認可。
十大組裝電腦品牌
3、易華
易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在市場上頗具競爭力的企業,成立以來公司的產業結構已經相當的完善,並且在很多的技術上也是處於業界的領先地位,旗下的組裝電腦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在整體的質量上也是相當不錯的品牌。
4、攀升兄弟
攀升兄弟品牌成立於2013年,在行業中是一家主要經營組裝機、兼容機、電腦顯示器、迷你音響、品牌機、DVD光碟機、台式電腦等產品的企業,創建以來公司在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可以說是相當完美的品牌。
5、京天華盛
京天華盛這個品牌成立於2014年,在市場上是一家專注於經營數碼產品的企業,成立以來公司對產品的生產技術不斷的進行革新,並且在產品細節的處理上也是相當的精細,旗下的產品也以優異的質量得到了消費者的高度贊揚。
6、寧美國度
寧美國度品牌成立於2013年,在組裝電腦十大品牌排行榜中是一家市場佔有率相當高的企業,成立以來公司對產品的技術不斷的進行革新,並且十分注重產品的質量,旗下的組裝電腦也以優異的質量在市場上獲得了相當不錯的銷量。
7、神舟
神舟這個品牌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致力於多元化發展的企業,成立以來公司在產品的生產技術上不斷的進行創新,致力於打造出品質最佳的產品,旗下的組裝電腦採用最優質的原材料製作而成,在產品的品質上是相當不錯的一個品牌。
8、聯想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在市場上是一家極具影響力的品牌,成立以來公司的產業結構已經相當的完善,並且在很多的技術上也是處於業界的領先地位,如今公司的產品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在整體的質量上也是備受歡迎的品牌。
9、戴爾
戴爾這個品牌成立於1984年,在行業中是一家經營范圍相當廣泛的企業,成立以來公司在產品的生產上不斷的進行創新,並且十分注重對產品細節的處理,旗下的組裝電腦種類豐富,而且在產品整體的質量和實用性上都是備受青睞的品牌。
10、華碩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9年,在組裝電腦十大品牌排行榜中是一家知名度相當高的品牌,創立至今公司一直秉承著創新經營的理念,在產品的生產上堅持採用最頂尖的技術和優質的材料,致力於打造出品質最佳的產品給消費者。
Ⅱ 請大家介紹一下清代和民國都有哪些著名書局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897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出版機構,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
商務印書館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1897年在上海創辦,創辦人為夏瑞芳、鮑咸恩、鮑成昌、高鳳池等。初為合夥經營的小型印刷工場。1901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增至五萬元,張元濟入股,並主持編譯工作。1903年建立印刷所、編譯所和發行所,改為中日合辦,資本各十萬元,引進日本先進印刷技術。翌年編印《最新國文教科書》,數月間風行全國。此後,陸續編印修身、算術、史地、英語等教科書,興辦師范講習班、附屬小學、養正幼稚園及函授學校,還出版各種中外文工具書、刊物和學術著作。1907年在上海閘北寶山路建成印刷總廠和編譯所新址。1909年將編譯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參考書籍的圖書館定名為涵芬樓,後改名為東方圖書館,對外開放。1914年初清退日股,資本增至一百五十萬元,職工達七百五十人,成為國內最大的集編輯、印刷、發行為一體的出版企業。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總務處、編譯所、印刷總廠和東方圖書館等被日軍焚毀。隨後,企業得到部分恢復。抗日戰爭前夕,在長沙建設印刷廠,往香港和西南地區疏散存書和機器。抗戰爆發後,總管理處遷到長沙,後移至重慶,抗戰勝利後遷回上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五十三年間,除了以編印教科書為主要業務外,還陸續出版了《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醫學大辭典》等大型工具書,《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等重要刊物,整理影印了《四部叢刊》、《叢書集成初編》、《續古逸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還出版了嚴復、林紓等人翻譯的著名外國小說和學術著作。全盛時期在北京、香港設有印刷分廠,先後在全國各地和新加坡、吉隆坡等八十三個地方設立分館,在國內外頗負盛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商務印書館遷址北京。1958年以後,根據國家出版方針的規定調整了出版范圍。現主要編譯出版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著作,編纂出版中外語文工具書以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讀物等,出版《中國語文》、《方言》、《英語世界》等期刊,在讀者中有良好影響和聲譽。一個世紀以來,以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為己任,竭力繼承中華文化,積極傳播海外新知,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單位」,是「全國優秀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設有25個部門,控股一個合資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在職員工260人。
商務印書館年均出版圖書、音像製品等700餘種。100多年來,共出版各類書刊4萬余種。代表性出版物有《辭源》《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故訓匯纂》、《四庫全書》(影印文津閣本)、「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400種)「世界名人傳記」(40種)「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100種)「商務印書館文庫」(50種)及《英語世界》、《中國學術》雜志等。有不少品牌書刊相繼榮獲國家圖書獎、國家辭書獎和國家期刊獎。
歷史
[編輯本段]
商務印書館於1897年2月11日創立於上海,至今已走過了近110年的歷程。它的創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一百多年來,商務印書館從最初一個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發展成為現當代中國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機構,歷經滄桑、默默耕耘,人才薈萃、名家輩出,至今出版各類書刊近5萬種,為開啟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識、傳播文化、扶助學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得到幾代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正如陳雲同志所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單位」。
以張元濟、夏瑞芳為首的老一輩出版家,平地為山、艱苦創業,為商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在商務創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並從此先後延請高夢旦、王雲五等一大批傑出人才,開展以出版為中心的多種經營,實力迅速壯大,編寫大、中、小學等各類學校教科書,編纂《辭源》等大型工具書,譯介《天演論》《國富論》等西方學術名著,出版魯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現當代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整理《四部叢刊》等重要古籍,編輯「萬有文庫」「大學叢書」等大型系列圖書,出版《東方雜志》《小說月報》《自然界》等各科雜志十數種,創辦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校,製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攝電影等。極盛時期,商務有員工5000多人,在海內外設有分館36個,各類辦事機構1000多個,所出書刊佔全國60%以上,創造了中國現代出版業的諸多第一,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出版機構,在海內外鑄造了商務印書館的這個民族出版業最著名的品牌,成為堪與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鎮。從這座文化重鎮里,走出了一大批傑出人物,陳雲、張元濟、茅盾、陳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王雲五、鄭振鐸、葉聖陶、蔣夢麟、竺可禎、黃賓虹、袁翰青、陳翰伯、陳原……這些光輝的名字都寫在了商務的史冊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寇侵華,國難不息,商務也飽受兵燹,兩度慘遭破壞,艱於維持。但是,在百般艱苦的環境下,商務堅持「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斗」之精神,依然舉起文化抗戰和國家復興之大旗,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出書不輟,奮斗不歇。
現狀
[編輯本段]
新中國成立後,商務積極完成公私合營改造,並1954年遷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新的奮斗歷程。1958年,全國出版社業務分工,商務承擔了翻譯出版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和編纂出版中外語文辭書等出版任務,逐漸形成了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世界名人傳記」為代表的翻譯作品,和《辭源》《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英華大詞典》等為代表的中外文語文辭書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和辭書兩大支柱之外,商務人銳意進取,積極、穩妥地開拓新的出版領域,比如大力扶持出版國內學者的原創性學術研究,出版傳播國內學者的一流研究成果;針對青少年和大眾讀者,開發素質教育讀物和文化普及讀物;與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合作,翻譯出版哈佛商學院的暢銷經管圖書;成立商務印書館世界漢語教學研究中心,旨在以學術研究帶動對外漢語教材研發,把中心建成世界漢語教學精品圖書的研發基地和出版基地。以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為宗旨,秉承普及知識、傳播文化、扶助學術的出版理念,商務不追風,不逐利,踏踏實實為海內外讀者服務、為廣大學人服務,出版規模不斷擴大。近些年陸續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故訓匯纂》及「新華」系列漢語辭書,「新時代」「精選」「牛津」「朗文」等幾大系列外語辭書,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文庫50種等大型原創學術著作,以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10輯400種、《藍海戰略》等哈佛經管圖書150種,等等,都深受海內外億萬讀者的歡迎,成為圖書市場上商務代表性品牌。有100多種精品書刊相繼榮獲國家圖書獎、國家期刊獎等省部級以上重要獎項。一直以來,商務在出版行業處於領軍地位,始終有較大的影響力,目前是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編輯學會、中國辭書學會、中國版權保護協會等行業團體的副會長單位。
為了長遠發展,商務在人才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開拓經營領域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氣,已經形成業內較強的競爭力,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現有正式員工275人,其中,90人擁有碩士、博士學位,97人擁有副編審以上高級職稱,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較高。一批年輕人走上管理崗位,成為業務骨幹,促進了管理隊伍和技術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商務在出版行業內較早利用新興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實施全面、系統的信息化建設,開發了在國內出版界領先的辭書語料庫及編纂系統、門戶網站、管理信息系統,正一步步實現生產、管理、銷售的自動化、網路化。此外還積極開拓與出版業務相關的經營領域,目前成立並控股北京群益物業公司、北京商易華信息技術公司、北京涵芬樓書店有限公司等經營性機構,在上海、太原、長春、武漢、南京等地開設專賣店等,在多種經營上邁開了堅實的步伐。商務有著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不僅與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務印書館進行經常性的業務交流,而且還合資成立並控股了一家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此外,商務還與牛津大學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魯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學館、斗山東亞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版權貿易活躍,每年引進和輸出圖書200多種。
現在,商務年出圖書800種左右,其中新書350種左右,重印書450種左右;此外還出版《英語世界》《漢語世界》雜志及《中國語文》《方言》等重要學術期刊20種,以及部分音像製品。據近幾年開卷圖書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圖書零售市場上,商務出版的中外語文辭書處於絕對領先地位。2005年全年出版碼洋5.4億元,利潤超過5000萬元。各項指標在全國綜合性出版社中均位居前列。
可以說,經過改革開發20多年來的努力,商務印書館現在已經成為風格比較突出、特色比較明顯、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發展勢頭比較穩健、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擁有獨特地位、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家著名出版單位。
商務印書館現隸屬於新組建的中國出版集團,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出版體制創新的機遇和挑戰。
商務之最
[編輯本段]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在中國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創造了諸多第一,擇要列之如下:
* 出版第一部語法學學術專著——《馬氏文通》(1898);
* 出版第一部中英文對照排版印刷的英語教科書——《華英初階》(1898);
* 出版大陸第一部英漢字典——《商務書館華英字典》(1899);
* 第一個使用紙型印書(1900);
* 第一個系統地介紹西方學術論著(1902);
* 第一個使用著作權印花(1903);
* 第一個作為文化企業引進外資(1903);
* 第一個作為民間企業聘請外國專家和技師(1903);
* 第一個系統地編印出版《最新教科書》等近現代中小學教科書(1904);
* 第一個創辦《東方雜志》等一系列現代意義的雜志(1904);
* 第一個採用珂羅版印刷(1907);
* 出版第一部由中國學者自己編纂的雙語辭典《英華大辭典》(1908);
* 第一個採用電鍍銅版印刷(1912);
* 第一個使用自動鑄字機(1913);
* 第一個採用膠版彩色印刷(1915);
* 出版我國第一部以語詞為主、兼及網路的大型現代語文辭書《辭源》(1915);
* 出版我國第一部專科辭典《植物學大辭典》(1917);
* 成立我國第一個中資電影機構——活動影戲部(1918);
* 生產製造我國第一部漢字打字機(1919);
* 製作我國第一部動畫廣告片《舒震東華文打字機》(1919)。
商務印書館對文化的貢獻
[編輯本段]
商務印書館是我國現在所有出版社中資格最老的出版社。它不是我國最早的出版社,在它之前還有很多,競爭中都被淘汰了。開始時它是個小印刷廠。當時正值甲午戰敗之後,人心思變,出版事業發展。同時代人杜亞泉說,當時「維新同志,皆以編譯書報為開發中國急務,而海上各印刷業皆濫惡相沿,無可與謀者,於是咸踵於商務印書館」。指出了商務成功的關鍵是講究質量,因為辦事認真,講信用、保質量,所以南洋公學代校長兼譯書院長張元濟辭掉公職到這個小印刷廠主持編譯工作,從此商務兼營出版。張元濟進商務後,陸續進用高夢旦、杜亞泉、蔣維喬、庄俞等一批反對科舉有志於維新的年輕人。他們都將富國強兵、復興中華的希望寄託在未來一代,他們兢兢於小學、中學課本以及詞書等學慣用書的編寫。他們的認真,使出版物獲得成功,又注意經營管理,企業就站住腳並得到發展。敬業樂事的精神和注意經營管理代代相傳,成為傳統。它幾十年服務於人民的文化需要,幾十年服務於積累文化,對社會有一定貢獻,所以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在1952年6月指定商務印書館為中央一級出版機構,這在私營出版業中是僅見的。公私合營後它在黨和政府直接領導下,更加兢兢業業,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努力工作。在近現代出版史上它努力為人先,開創性活動極多,影響深遠。這兒羅列其什一,以見其貢獻。
出版社第一個建立編輯部的是商務印書館。中國出版事業雖然源遠流長,但其文字工作都是一個人說了算,沒有編輯部一說。商務印書館初創時是印刷廠,兼出一些書,也同樣沒有編輯部,由創業人之一鮑咸恩先生兼做文字工作。經理夏瑞芳經常向人請教,怎樣使出版業務發展,知道要有一批學者。當時與商務印書館有業務往來的南洋公學譯書院,其院長兼代校長、維新人士張元濟苦於公學學監、美國人福開森事事牽肘使得無法辦事。夏瑞芳與張元濟在兩年多的業務交往中建立了個人感情,1900年夏先資助張辦《外交報》,次年夏建議張對商務投資,進而順理成章地1902年張辭南洋公學職進商務。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張元濟通過朋友蔡元培等聘請了一批各有專長的新派人士進商務,成立編譯所。編譯所的成立使商務在同業中佔有絕大優勢。又有高夢旦從事協調,破除文人相輕的陋習,各人發揚專長,又互相切磋,書稿質量自高於同業。商務自此繼印刷後在出版上也站住了腳;同業也紛紛仿效,推動了出版業的進步。
近代小學教科書是商務印書館最早推出的。我國社會的近代形態,基礎教育興起很晚。戊戌時僅康有為《幼學通議》中提到,他是依據《禮記•學記》原則,談不上近代教育。辛丑「新政」,清廷「令多設蒙養學堂」,同時規定「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為輔。」教育目的仍是和科舉銜接。有志之士進行了改變教育目的的活動,商務印書館是重要的一環:它提供了近代基礎教育第一批課本。最早是1902年6月由杜亞泉編寫的《文學初階》,共6冊供3年用。它全部用兒童身邊常見的淺近事物做認字課文和內容。如第一課,生字為「大小牛羊」4字,再組成:「大牛、小羊、大小、牛羊」4詞作課文。八十課後出現簡單句,如「牛負車、牛耕田、桃開花、竹生筍」。第三冊開始穿插各科淺近知識,倫理修身,激勵發憤讀書學藝以振興中國。後續各冊有聲光化學,中外史地人物。對道光以還割地「賠款」多有議論。這是第一本同科舉教育割斷而講究國民素質教育的課本。1904年2月商務印書館又推出小學《最新國文教科書》。這套課本由張元濟、高夢旦、蔣維喬、庄俞共同編寫,一反歷來啟蒙讀本由一人寫的作法。很多關於它編寫認真的佳話至今流傳。這本書編寫認真,影響十分深遠:蔡元培當時是旁觀者,他嘆為觀止,說這本書的認真,改變了整個出版業編書草率的風氣。這套課本開創了沿用至今的用楷體字排課文和每課都在一個展開面上,並附豐富的插圖的作法。這套課本出版後,一直受到學生和家長、老師的歡迎。
我國第一部近代詞書——《辭源》。我國的詞書起源很早,但千餘年來一直分為3個互不照應的體系:《爾雅》、《說文》和韻書——名物、文字和語音。而且主要環繞四書五經,脫離人們生活。《康熙字典》雖在-一定程度上將字的音、形、義結合解釋,但它僅顧及字而還不懂復音詞,只收列極少一部分復音詞作為字(單音詞)的義項無規律地安排在某個單字下;而且主要是專有名詞。如「倉山」在「倉」字下:「河津」(龍門)在「津」字下,「天一星」在「一」字下。晚清復音詞隨著西學進入大量產生,沒有一本詞書搜集、解釋,閱讀書報常生誤會。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高夢旦、陸爾奎有鑒於此,發憤編纂一部集詞彙、單字、語音、釋義於一書,熔舊學新知於一爐而檢索方便的詞書。陸、高二位於1908年開始與20多位編輯編寫4年後完稿,發現詞書釋義中引文有因循類書而脫漏、多字——自古詞書引文衍奪是常事,《康熙字典》這類問題僅影響字義的就有2600多條。他們硬是再添人全部重查原書,又花了3年時間才發排,於1915年出版。正是由於認真,後來中華書局《辭海》出版,雖後來居上,並不能壓倒它,80多年經過修訂,現在還在發行。
《辭源》在詞書編纂上至少在3個方面具有開創性。首先收錄了大量近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詞彙。其次規定了這些復音詞以第一字列於該單字後,便於檢索。第三,單字義項嚴格以單音詞所含意義為限,即嚴格以詞為單位釋義。第二、三兩個原則至今為所有漢語和漢外詞典所遵循。
世界詞書銷售量之最。《吉尼斯世界記錄》在1980年版中說,它的這本書各種文本各年累計發行量已達到3200餘萬冊,是世界書籍發行量之最。這個版本傳到我國後就有人撰文指出它是夜郎,它的發行量遠遠落後於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當時《新華字典》銷售量已達8000萬冊。《新華字典》是魏建功等5位語言學家商定體例編法,由魏建功率領一批詞書工作者精心編成,是以質量上乘。1970年周恩來總理又指示由北京大學文科各系、中國科科學院、商務印書館、北京市教育系統抽調人員講行修訂,總理不僅多次具體指示,克服修訂工作人員中普遍存在的怕被人說右的顧慮,還在百忙中親自審讀修改稿並作改動。當年,《新華字典》修訂本全國各省市造貨4000萬冊;以後每年分區造貨量在1000一1500萬冊左右;至今累計發行量已在2.5億冊左右。這個數量在古今中外無數詞書中是絕無僅有的;即使以人均佔有量,世界上也沒有第二本詞典可望其項背。
中國第一部規范詞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是我國的主要語言,它有許多差異嚴重的方言,妨礙不同地區人們的交往。歷代政府除了秦始皇「書同文」統一了字的寫法,讀音和詞義始終沒有統一。新中國建立後,有了規范語言文字的條件,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也提出了這個要求。這就有了《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必須推廣普通話。周恩來總理指出:「學習普通話光靠耳朵和嘴巴是不夠的,學了容易忘記,必須有一套標音符號,用來編印拼音的讀物和注音的字典,供學的人隨時查考。」1956年2月6日周恩來簽署總理命令:「為了幫助普通話的教學,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應該在1956年編好以確定語音規范化為目的的普通話正音字典;在1958年編好以確定詞彙為規范目的的中型現代漢語詞典。」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確定由編輯、排校、出版詞書經驗最豐富的商務印書館擔任該詞典的出版任務。並決定正音字典與詞典合在一起。1959年初稿完成,商務印書館從審稿角度提出意見修改後在1960年出版「試印本」向專家徵求意見。各地專家意見匯總後經過修改1965年印出「試用本」送審稿。1973年開始對「試用本」進行修訂。由於「四人幫」干擾,1978年才正式出版。至此,我們國家才有了第一部規范詞書。這部詞典由呂叔湘、葉聖陶、丁聲樹、李榮等專家審讀,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它的科學性無愧於促進漢語規范化的任務,出版後享有極高聲譽,去年又出版了修訂本;前後10多年總共出版3000萬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選題民主之最。商務印書館出好書,它的功夫從選題開始。1903年10月它就開始實行「編譯所會議」制度,從根本上保障了出好書。一百年中,選題民主程度必有不同,但做好做差在出書上大體都獲得反映。做得最好,當推1958年獨立建制後和1979年重又獨立建制後。當時前後兩位總編輯都享有國際聲譽,他們都極尊重他人,發揚學術民主。1958年獨立建制時,4年前三聯書店牽頭已制訂了一個翻譯外國哲學、社會科學著作長遠規劃,商務接手後,總編輯仍然親自出馬,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學術界廣泛徵求意見,再制訂出短期規劃和長期規劃。「文革」結束後繼續這一做法,而且學科範圍擴大至全部選題內容,包括中外語文和詞書。不僅范圍擴大,也更加細致,多一個來回:先登門徵求專家意見,匯總後再請專家會議確定,稱「規劃會」。已進行過4次。名著都是有定評的,還有什麼意見可徵求?不一定!哪些應先出,哪些可晚些;哪本書請誰譯最合適;用哪個版本最好;國際上有些什麼動態,這些聽聽專家們意見不是更好嗎?在這樣的規劃基礎上確定的選題計劃,絕無商業味,自然經得起檢驗,符合讀者的需求,前幾年社科書訂數普遍滑坡時,商務版的名著受影響比較小,年年有1/3重印。像這樣的選題民主是僅見的。
(原載《中華讀書報》1997年5月7 )
香港商務印書館
[編輯本段]
香港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914年,一直致力推動中國文化和教育,主要出版歷史文化畫冊、經典著作、語言學習及語文工具書和教科書等。2007年10月22日,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舉行110周年館慶酒會。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編輯本段]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商務印書館新加坡分館、商務印書館馬來西亞有限公司於1993年共同投資的國內首家綜合性合資出版機構。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致力於促進和加強中外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出版面向海內外的語言工具書,知識性叢書、華人學校教科書以及弘揚中華文化的書籍;經營中外文學書刊和與文教有關的聲像製品(包括電子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印刷和銷售。近年來,公司先後出版了《最新高級英漢詞典》、《新編漢語教程》等精品圖書和「中華文明系列」光碟以及《〈英語世界〉100期精華》、《全唐詩》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光碟等電子出版物,深受中國大陸和海外華人讀者的歡迎。
商務館歌
[編輯本段]
千丈之松
陳原集張元濟、茅盾、葉聖陶句成歌
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
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
世事白雲蒼狗,風濤盪激,
順潮流左右應付,穩度過灘險浪急。
論傳天演,木鐸啟路。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敢雲有志竟成,總算樓台平地。
從今以後更艱難,努力還需再試。
森森兮千丈之松,矯矯兮雲中之龍。
言滿天下兮百齡之躬!
Ⅲ 上海易華文化傳媒中心怎麼樣
上海易華文化傳媒中心是2013-10-29在上海市金山區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松金公路2758號1幢A3592室。
上海易華文化傳媒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60820083719,企業法人劉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易華文化傳媒中心的經營范圍是:許可項目:食品經營。(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具體經營項目以相關部門批准文件或許可證件為准) 一般項目:文化藝術交流策劃咨詢,商務信息咨詢,投資咨詢,企業管理咨詢,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各類廣告,會務服務,展覽展示服務,勞防用品,日用百貨,食用農產品,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服裝服飾及輔料,辦公文化用品,紙製品,工藝禮品,電子數碼產品,五金交電,展覽展示器材,手套,消毒劑(不含危險化學品),洗滌用品,衛生用品,橡膠製品,塑料製品,家居用品,食用農產品,水產品,第一類醫療器械銷售,醫用口罩批發,醫用口罩零售,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在上海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198299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8227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易華文化傳媒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上海易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易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於2012年1月11日在寶山區市場監督管專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屬蔡訓強,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計算機軟硬體(除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等。
法定代表人:蔡訓強
成立時間:2012-01-11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300094394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寶山區逸仙路2816號1幢1層A2020室
Ⅳ 商務印書館基本情況 辦刊特色
The Commercial Press: An Introction
The Commercial Press in the past
The Commercial Press (CP) was founded in Shanghai on February 11, 1897. Its founding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publishing instry in China. Through the hardships and vicissitudes of the past 111 years, CP has grown from a small printing workshop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publishing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mong its ranks came forth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editors and scholars. So far, it has brought out nearly 50,000 titles fo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readers,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broadening China's academic, ecational and cultural vision. No wonder it is highly commended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and ecational institution".
Our founders started from scratch and worked instriously to lay down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P. Shortly after it was founded, CP turned into a joint-stock company, employ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to develop a diversified economy centering on the publishing instry, thus expanding its power rapidly. It wrote textbooks for all kinds of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t compiled big-sized reference books such as Ci Yuan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Etymology); it translated Western famous academic works such a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it published literary works b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ous writers such as Lu Xun, Ba Jin, Bing Xin and Lao She; it sorted out important ancient books such as Si Bu Cong Kan (Four Classics Series); it edited book series such as "Universal Library" and "College Book Series"; it published periodicals such as Oriental Magazine, Short Story Monthly and The Nature; it set up Oriental Library and Shanggong Primary School; it manufactured ecational equipment and apparatus; and it even made films. At its heyday, CP boasted a staff of over 5,000, with 36 branches and 1,000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and out of China, and its publications accounting for at least 60% of the nation's total. It created numerous "No. 1" in China's modern publishing instry and became the biggest publishing institution in Asia. As the best-known name in China's publishing instry, the Commercial Press earned the same important place as Peking University so far as culture is concerned. From this important center of culture came forwar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leaders.. Their glorious names have been written into the history of CP. In the 1930s and 40s, Japan invaded China, and CP suffered great losses, too. It was twice heavily damaged and difficult to keep on with its business. However, despite the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CP managed to work incessantly and proce books constantly by adhering to the spirit of "making sacrifices for the national catastrophe and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by holding up the banner of the cultural resistance and the national revival, and by making concerted efforts with Chinese people of all circles.
The Commercial Press toda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the Commercial Press took an active part i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s and was removed to Beijing in 1954, thus starting a new era of its history under a strong suppor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1958, a nationwide splitting of publishing instry began. CP shifted its focus to publish the translated books of foreign philosoph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s well as dictionari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Representative translated books includ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orld Famous Academic Works" and "Biographies of World Famous People". Representative dictionari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include Ci Yuan, Xinhua Chinese Lexicon,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and 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ince the inaugural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especially in the past decade, CP has forged ahead with a strong determination and opened up new areas at a steady pace, in addition to its two traditional pillar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world's top academic works, and publishing of dictionaries. For example, it provides great support to publish original works of academic research by Chinese authors and spread their research results; it develops readings for quality-oriented ecation and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targeting at teenagers as well as the general readers; it cooperates wit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HBS best-seller book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it establishes The Commercial Press World Center for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iming to br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xtbooks wi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build the Center into an R&D base and a publishing base of top-quality Chinese textbooks in the world. With the sublime ideals of broadening the people's outlook, promoting ecation, popularizing knowledge, spreading culture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CP does not go after fashions and seek profits only; instead, it provides realistic service for its read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us increasing its publishing scale constantly. In recent years, it has turned out many titles one after another, including the 5th Ed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 Gu Xun Hui Zuan (Compilation of Ancient Instructions), "Xinhua Series" of dictionaries in Chinese, dictionaries in foreign languages such as "New Age Series", "Select Series", "Oxford Series" and "Longman Series", Wen Jin Ge photo-offset of Si Ku Quan Shu (Complete Four Branches of Ancient Classics), 50 titles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Library, 10 categories and 400 title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orld Famous Academic Works", and 150 titles of HBS economic management represented by Blue Ocean Strategy. They are popular with millions of readers both in and outside China, and they make up CP's representative brands in the book market. Over 100 top-quality books and periodicals have won National Book Award, National Periodical Award and other important awards at the provincial or ministerial level. For a long time CP has been a leader and a big influence in the publishing instry. Currently it is a member unit of several instrial associations such as China Publishers Association, China Book Distribution Association, China Redactional Society, China Lexicographical Society and China Copyright Society.
Aiming at a long-range goal, CP dedicates itself to a lot of work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pening-up of business area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 has become a strong competitor in the publishing instry and laid down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ly it has 275 full staff members, 90 of whom have the Master's degree or the PhD degree and 97 are senior editors ---- a proudly high academic level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and well-ecated people become key leaders in the managerial team and the technical team. CP is among the earliest publishing houses in China which introce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developed a corpus and a compiling system for dictionaries, a website and 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 is moving, step by step, toward automation and networking of procti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Also, it has been active to open up business areas related to publishing. It has established profit-making companies like Beijing Qunyi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Beijing Shang Yi Hu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and Beijing Han Fen Lou Bookstore Co. Ltd., and is the holding party in all of them. It has taken a realistic step in diversified business operation by setting up franchised stores in Shanghai, Taiyuan, Changchun, Wuhan and Nanjing. CP enjoys a good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 not only has a regular business communication with 4 overseas associates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respectively in Hong Kong, Taipei, Singapore and Kuala Lumpur, but also establishes and holds a joint-funded publishing institution ---- The Commercial Press International Co. Ltd. In addition, CP has a close partnership with world-famou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lik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gman, Larouss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 Shogakugan Publishing Co. Japan and Doosan Dong-A Publishing Co. Korea. With a brisk right trading business, CP imports and exports more than 200 titles every year.
Now CP has an annual output of about 800 titles, with about 350 new titles and 450 reprinted titles. Meanwhile, it publishes 2 periodicals ---- The World of English and The World of Chinese, 20 academic journals includ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Dialect, as well as some audio-visual procts. Recent surveys show that dictionari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ed by CP have been occupying a dominantly leading place in the book market of China. In 2005, its total price of publications was 540 million RMB yuan and its profit was more than 50 million RMB yuan, ranking among the top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in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now has developed into a well-renowned publishing institution with its own distinctive style, renewing its unique place in China's history of p publishing, and its commitment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Now an affiliate of the newly-established China Publishing Group, the Commercial Press stands ready to embra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pcoming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the publishing system.
I'm afraid you don't understand Attached Chinese:
商務印書館於1897年2月11日創立於上海,至今已走過了近111年的歷程。它的創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一百多年來,商務印書館從最初一個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發展成為現當代中國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機構,歷經滄桑、默默耕耘,人才薈萃、名家輩出,至今出版各類書刊近5萬種,為開啟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識、傳播文化、扶助學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得到幾代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正如陳雲同志所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單位」。
以張元濟、夏瑞芳為首的老一輩出版家,平地為山、艱苦創業,為商務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在商務創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並從此先後延請高夢旦、王雲五等一大批傑出人才,開展以出版為中心的多種經營,實力迅速壯大,編寫大、中、小學等各類學校教科書,編纂《辭源》等大型工具書,譯介《天演論》《國富論》等西方學術名著,出版魯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現當代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整理《四部叢刊》等重要古籍,編輯「萬有文庫」「大學叢書」等大型系列圖書,出版《東方雜志》《小說月報》《自然界》等各科雜志十數種,創辦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校,製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攝電影等。極盛時期,商務有員工5000多人,在海內外設有分館36個,各類辦事機構1000多個,所出書刊佔全國60%以上,創造了中國現代出版業的諸多第一,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出版機構,在海內外鑄造了商務印書館的這個民族出版業最著名的品牌,成為堪與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鎮。從這座文化重鎮里,走出了一大批傑出人物,陳雲、張元濟、茅盾、陳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王雲五、鄭振鐸、葉聖陶、蔣夢麟、竺可禎、黃賓虹、袁翰青、陳翰伯、陳原……這些光輝的名字都寫在了商務的史冊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寇侵華,國難不息,商務也飽受兵燹,兩度慘遭破壞,艱於維持。但是,在百般艱苦的環境下,商務堅持「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斗」之精神,依然舉起文化抗戰和國家復興之大旗,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出書不輟,奮斗不歇。
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商務積極完成公私合營改造,並1954年遷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新的奮斗歷程。1958年,全國出版社業務分工,商務承擔了翻譯出版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和編纂出版中外語文辭書等出版任務,逐漸形成了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世界名人傳記」為代表的翻譯作品,和《辭源》《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英華大詞典》等為代表的中外文語文辭書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和辭書兩大支柱之外,商務人銳意進取,積極、穩妥地開拓新的出版領域,比如大力扶持出版國內學者的原創性學術研究,出版傳播國內學者的一流研究成果;針對青少年和大眾讀者,開發素質教育讀物和文化普及讀物;與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合作,翻譯出版哈佛商學院的暢銷經管圖書;成立商務印書館世界漢語教學研究中心,旨在以學術研究帶動對外漢語教材研發,把中心建成世界漢語教學精品圖書的研發基地和出版基地。以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為宗旨,秉承普及知識、傳播文化、扶助學術的出版理念,商務不追風,不逐利,踏踏實實為海內外讀者服務、為廣大學人服務,出版規模不斷擴大。近些年陸續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故訓匯纂》及「新華」系列漢語辭書,「新時代」「精選」「牛津」「朗文」等幾大系列外語辭書,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文庫50種等大型原創學術著作,以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10輯400種、《藍海戰略》等哈佛經管圖書150種,等等,都深受海內外億萬讀者的歡迎,成為圖書市場上商務代表性品牌。有100多種精品書刊相繼榮獲國家圖書獎、國家期刊獎等省部級以上重要獎項。一直以來,商務在出版行業處於領軍地位,始終有較大的影響力,目前是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編輯學會、中國辭書學會、中國版權保護協會等行業團體的副會長單位。
為了長遠發展,商務在人才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開拓經營領域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氣,已經形成業內較強的競爭力,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現有正式員工275人,其中,90人擁有碩士、博士學位,97人擁有副編審以上高級職稱,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較高。一批年輕人走上管理崗位,成為業務骨幹,促進了管理隊伍和技術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商務在出版行業內較早利用新興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實施全面、系統的信息化建設,開發了在國內出版界領先的辭書語料庫及編纂系統、門戶網站、管理信息系統,正一步步實現生產、管理、銷售的自動化、網路化。此外還積極開拓與出版業務相關的經營領域,目前成立並控股北京群益物業公司、北京商易華信息技術公司、北京涵芬樓書店有限公司等經營性機構,在上海、太原、長春、武漢、南京等地開設專賣店等,在多種經營上邁開了堅實的步伐。商務有著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不僅與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務印書館進行經常性的業務交流,而且還合資成立並控股了一家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此外,商務還與牛津大學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魯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學館、斗山東亞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版權貿易活躍,每年引進和輸出圖書200多種。
現在,商務年出圖書800種左右,其中新書350種左右,重印書450種左右;此外還出版《英語世界》《漢語世界》雜志及《中國語文》《方言》等重要學術期刊20種,以及部分音像製品。據近幾年開卷圖書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圖書零售市場上,商務出版的中外語文辭書處於絕對領先地位。2005年全年出版碼洋5.4億元,利潤超過5000萬元。各項指標在全國綜合性出版社中均位居前列。
可以說,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努力,商務印書館現在已經成為風格比較突出、特色比較明顯、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發展勢頭比較穩健、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擁有獨特地位、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家著名出版單位。
商務印書館現隸屬於新組建的中國出版集團,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出版體制創新的機遇和挑戰。
I hope my speaking can hope you!thanks!
Ⅵ 求第三方物流企業成本控制的文獻綜述 最低1500字
物流成本控制綜述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日益激烈,傳統的生 產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產業分化不斷細化、產業鏈條逐漸拉長,物流時間和物流成本在產品總時間和總成本所佔的比例顯著提高。本文就從我國物流成本的構成、現狀、衡量指標、控制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控制的途徑和方法等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並加以總結。 關鍵詞:物流成本 成本控制 研究現狀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產品的空間移動或時間佔有中所耗費的各種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貨幣表現。具體的說,它是產品在實物運動過程中,如包裝、搬運裝卸、運輸、儲存、流通加工等各個活動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企業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業物流過程中,對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種因素按照事先擬定的標准嚴格加以監督,發現偏差就及時採取措施加以糾正,從而使物流過程中的各項資源的消耗和費用開支限制在規定的范圍內。鄧鳳祥的《現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業的物流成本構成,合理控制企業物流成本,挖掘企業第三利潤源成為現代企業經營發展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2.物流成本構成的理論研究 宋華的《物流成本的分析與控制》對物流成本的構成進行過具體的分析,他認為物流成本包括:物資流通費、信息流通費以及物流經營管理費。 (1) 物資流通費包括運輸費、保管費、裝卸費、包裝費、流通加工費等。 (2) 信息流通費指處理和傳送物流相關信息發生的費用,包括庫存管理、訂 單管理、顧客服務等相關費用。 (3) 物流經營管理費用是指物流的計劃、協調、控制等管理活動方面發生的 費用,不僅包括現場物流經營管理費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經營管理費。 3.企業物流運營成本的現狀研究 《製造企業的物流成本管理》這本書,將我國企業物流運營成本的現狀歸結為一下三點: (1)物流運輸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華合寫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說過,運輸在整個物流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佔物流總成本的35%-50%,占商品價格的4%-10%,所以運輸費用的減少對物流總成本的節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際運輸過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駛、迂迴運輸、重復運輸和運力選擇不當等不合理運輸都會導致額外費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運輸的費用。同時,我國的運輸業也現存很多問題,其中公路運輸的低效率已成為物流業整體運營水平低下的關鍵原因,低效率的公路運輸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庫存成本高 我國工業產品庫存歷年積累的數萬億元巨額存量難以消化,同時新生庫存增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企業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見》這本書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庫存成本過高已成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道障礙,它直接導致了經濟節奏緩慢,運行質量變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種種惡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國物流業在管理上存在一些問題,也是企業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淺議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將企業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問題總結為一下幾點: A.管理水平低 我國物流企業的管理者,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整個物流行業職工總 數的7.5%,這也就造成我國多數物流企業的規模較小。 B.信息技術落後 目前,大部分物流企業電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處理手段落後,信息處理水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1%,這就造成了企業物流環節的成本居高不下,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C.經濟管理效率低 我國物流企業多數是由傳統的倉儲企業轉變而來,服務方式和手段比較原始和單一,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仍比較落後,難以提供「門對門」的一站式服務,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送貨)和倉儲服務。 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越高,物流管理成本也隨之增高。我國物流業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無疑都會降低企業物流的運行質量,增加企業的物流成本。 4.企業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標 宋華的《物流成本的分析與控制》將企業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標分為以下兩種: (1) 企業物流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 衡量微觀物流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標是物流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同的行 業,物流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是有差距的。一般來說,製造業的物流費用占 銷售收入的比重要高於非製造業,運輸費用在所有物流費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 ,其次是保管費用。 企業的物流成本從物流活動的角度可以劃分為:采購物流費、工廠內物流費、 銷售物流費、返品物流費、廢棄物回收物流費等。 (2) 社會物流成本占國內成產總值的比重 衡量社會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標是社會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支 比重。社會物流成本一般包括三大部分:一是運輸費用,二是庫存維持費用,三是物流管理費用。 5.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意義研究 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好壞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物流管理》就對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意義做出的詳盡的敘述: (1) 有利於增加國家收入,降低物質消耗 物流成本降低的同時,可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利潤和利稅水平,增加國家收入。加強物流成本控制,可以降低物流環節的損耗,為社會節約大量的物質財富,符合節約型社會建設標准。 (2) 有利於調整和穩定商品價格 物流成本的高低,對商品價格具體的影響。降低物流成本,使商品價格中產
生的成本比例降低,從而使商品價格下降,進而減輕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又可增加產品銷售,活躍市場。 (3) 有利於改進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物流成本水平,進而影響產品成本。從另一個角度講又體現了企業的管理水平,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增強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6.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研究 我國的物流業正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企業實力相對薄弱,雖然通過對物流成本的管理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在這個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趙明鳳的《論企業物流成本管理模式》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總結為以下三點: (1) 缺乏物流成本控制的戰略意識 物流企業是一種特殊的服務企業,它以合同的形式承諾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為客戶提供專業的,綜合的物流服務。其成本控制尤為重要。然而在我國,絕大多數的物流企業對物流成本的意識仍然比較淡薄,物流成本控制戰略也尚未納入公司的發展戰略。 (2) 物流企業缺乏規模效應 物流業作為新興的復合型服務產業,經過長期的沉寂後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絕大多數仍處於數量擴張的粗放式經營階段,行業進入門檻低,監管分散,科技含量低下,「小、散、差、弱」的主體格局制約了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靠自身累積式擴張難以快速形成綜合物流實力,缺乏規模效應,許多先進的物流系統未被真正引入和使用,因而,無法較好的降低物流成本。 (3) 生產計劃環節不穩定,因素多變 生產計劃的不穩定將直接導致物流費用的增加,這既反映在進口原材料的供給上,也反映在為促成嚴格遵守交貨時間在出口成品環節上不計物流成本。生產計劃的不穩定受到多方面的制約,比如客戶訂單的瞬時增加或減少,項目經理由於業務知識的不熟練或者是在客戶的逼壓之下,胡亂承認,還有就是生產計劃人員本身的業務水平,或者是組織架構混亂,責任劃分不明確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4) 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後 從目前看,企業信息技術管理水平和手段還比較落後,應用不普及,企業物流缺乏相應的信息交換平台。一方面,企業主要考慮到對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轉換,對設備,人員培訓的再投入,所花費的支出昂貴而產生被動的應用計算機管理物資,變成了人工管理的翻版;另一方面,在解決庫存管理問題的過程中,企業盡管已開發了不少先進的物流管理系統,甚至一步到位開發ERP信息管理系統,而由於對內部物流管理結構掌握不準確,業務流程不夠優化,物流效益難以得到體現,項目成功率低。 7.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徑和方法研究 李散錦的《淺議物流成本管理的模式與方法》這本書就為了更好的降低物流企業成本,增加企業利潤,解決現階段我國物流企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下幾點方法: (1) 採用目標成本法,進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後控制
A.事前控制。事前控制即物流成本預算,是指進行物流活動之前,對影 響物流成本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進行事前規劃,即通過成本預測,選擇最佳的降低成本的措施,確定計劃期內的目標成本,作為成本控制的依據。 B.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對物流活動過程中的成本的形成和偏離成本 目標的差異及其原因及時進行揭示,並採取措施加以改進,保證物流成本目標實現的控制過程。主要著眼於各個物流功能(作業)成本的監督與控制,使物流成本節儉到最低限度,以達到預期的物流成本目標。 C.事後控制。事後控制,即在實際物流成本形成之後,對實際物流成本 的核算、分析和考核程序。物流成本事後控制通過實際物流成本控制和一定標準的比較,確定物流成本的節約或浪費,並進行深入地分析,查明物 流成本節約或超支的主客觀原因,確定其責任歸屬,對物流成本責任單位進行相應的考核和獎懲。 (2) 樹立物流總成本的意識,加強企業員工的成本管理意識 在實踐中發現,不少企業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停留在某一項活動上,而忽視了對物流活動的整合,沒有樹立起全員成本管理與控制意識,這樣不利於物流成本的整體控制。現代物流的顯著特徵就是追求物流總成本的最小化,把降低成本的工作從物流管理部門擴展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做到深入人心,使企業員工具有長期的戰略成本意識。 (3) 加強物流人才隊伍建設 物流競爭是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競爭。目前,公司專業的物流人才很貧乏,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同產業的高速發展對物流行業的要求相比顯得落後,特別是物流綜合管理,物流技術等方面的人才教育是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對於製造企業的物流部門來說應當是人才和技術密集的地方,其經營和管理要求技術管理人員具備服務對象,服務組織,交通運輸,先進物流技術,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經營管理,國際貿易和金融各個方面的知識。因此,要充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社會科研,教育等資源,加強合作和溝通,盡快培養出一批熟悉物流運作,發展規劃和經營管理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4) 提高具有競爭優勢的物流服務水平,通過效率化的配送來降低物流成本 企業實現效率化的配送,減少運輸次數,提高裝載率及合理安排配車計劃,選擇最佳的運送手段,從而降低配送成本。 (5) 建立高效的組織模式和規范的物流模式來控制物流成本 對商品流通的全過程實現供應鏈管理,使由生產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銷售企業、消費者組成的供應鏈整體化和系統化,實現物流一體化,使整個供應鏈利益最大化,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對企業的業務流程和作業程序進行流程再造,明確業務分工,規范服務標准,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6) 藉助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來降低物流成本 採用信息系統一方面可使各種物流作業或業務處理能准確、迅速地進行;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系統的數據匯總,進行預測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發生的可能性。計算機迅速及時的信息傳遞和分析,通過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業、及時配送,並將信息反饋給供應商和生產企業,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網路,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同時,還能夠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商品的零售價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8.總結 由於發展起步較晚,我國的物流產業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管理水平偏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為控制物流成本,企業可以考慮通過加強連鎖企業內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管理、建設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企業;積極組織生產資料分銷企業完善服務的功能,以盡可能小的投入合理分配資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么么噠
Ⅶ 易華pvc地板和金鼠地板是一家嗎
易華pvc地板和金鼠地板是一家的,PVC地板有兩種:一是片材種類很多、二是卷材種類很多!
米奧卷材塑膠地板,我們可以提供樣品作為參考!舞蹈地板、米奧地膠、懸浮拼裝地板、舞蹈地板膠、舞蹈地膠、塑膠地板、PVC地板革、運動地板、舞台板、舞台塑膠地板、舞台地膠、舞台地板、跳舞地板、跳舞地膠、舞台地墊、舞台地毯、舞台專用地板、舞台專用地膠、舞台PVC地板、舞蹈地膠板、舞蹈塑膠地板、舞蹈板、米奧地板、舞蹈PVC板、舞蹈塑膠地板、PVC舞蹈地板、舞蹈塑膠板、商用地板、舞蹈地毯、懸浮式運動地板、舞蹈地墊、舞蹈地塑、舞蹈室地板、舞蹈室地板膠、舞蹈室地膠、舞蹈室地膠板、舞蹈室塑膠地板、舞蹈室板、舞蹈室PVC板、舞蹈室塑膠地板、PVC舞蹈室地板、硅PU球場材料、PU球場材料、丙烯酸球場材料、舞蹈室塑膠板、舞蹈室地毯、羽毛球地膠、羽毛球地板、羽毛球專用地板、羽毛球塑膠地板、羽毛球運動地板、乒乓球地板、乒乓球地膠、乒乓球塑膠地板、乒乓球運動地板、籃球地板、籃球球地膠、籃球塑膠地板、籃球運動地板、排球地板、排球地膠、排球塑膠地板,羽毛球地膠板、排球運動地板、網球地膠、網球地板、網球塑膠地板、網球運動地板,幼兒園塑膠地板、幼兒園PVC地板、PVC運動地板、塑膠運動地板,羽毛球場地地板、羽毛球場地、羽毛球場地地膠、標准羽毛球場地尺寸,羽毛球場地標准尺寸、羽毛球場地尺寸、籃球場地、網球場地、乒乓球場地、排球場地、氣排球場地、乒乓球館、羽毛球館、籃球館、排球館、羽毛球場地膠、羽毛球架、羽毛球柱、籃球架、乒乓球桌,乒乓球台、幼兒園滑梯、橡膠安全地墊、卡通地板、米奧塑膠地板、舞蹈室地墊、舞蹈室地塑、懸浮地板、舞蹈房地板、舞蹈房地板膠、舞蹈房地膠、幼兒園地板—懸浮式拼裝地板—橡膠地墊—安全地墊—仿運動木地板—仿體育木地板—仿健身房木地板、地板革、舞蹈房地膠板、舞蹈房塑膠地板、舞蹈房板、氣排球地板、氣排球地膠、氣排球塑膠地板、氣排球運動地板、氣排球PVC地板、羽毛球PVC地板、籃球PVC地板,網球PVC地板,乒乓球PVC地板,排球PVC地板、健身房PVC地板、健身房地膠,健身房地板,健身房塑膠地板,健身房運動地板,健身俱樂部地板、健身俱樂部地膠,健身俱樂部塑膠地板、舞蹈房PVC板、舞蹈房塑膠地板、PVC舞蹈房地板、舞蹈房塑膠板、舞蹈房地毯、舞蹈房地墊、舞蹈房地塑、舞蹈排練廳地板、舞蹈排練廳地板膠、舞蹈排練廳地膠、舞蹈排練廳地膠板、舞蹈排練廳塑膠地板、舞蹈排練廳板、舞蹈排練廳PVC板、舞蹈排練廳塑膠地板、PVC舞蹈排練廳地板、舞蹈排練廳塑膠板、舞蹈排練廳地毯、舞蹈排練廳地墊、舞蹈排練廳地塑、舞蹈教室地板、舞蹈教室地板膠、舞蹈教室地膠、舞蹈教室地膠板、舞蹈教室塑膠地板、舞蹈教室板、舞蹈教室PVC板、舞蹈教室塑膠地板、PVC舞蹈教室地板、舞蹈教室塑膠板、舞蹈教室地毯、舞蹈教室地墊、舞蹈教室地塑這些我們工廠都生產。上海米奧
Ⅷ 易華金鼠塑膠地板自粘怎麼樣
上海米奧舞蹈塑膠地板,舞蹈地板,舞蹈地膠,舞台地膠,舞台地板,舞台塑膠地板,幼兒園跳舞地板,上海米奧
Ⅸ 吉林省儒易華宴餐飲文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吉林省儒易華宴餐飲文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是2018-04-27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經濟開發區虹灣國際927號109-114號房,115-117號房二層,301-329號房。
吉林省儒易華宴餐飲文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20101MA157JEN0H,企業法人孟凡燕,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吉林省儒易華宴餐飲文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餐飲管理,餐飲服務,餐飲文化信息咨詢,組織餐飲文化藝術及餐飲學術交流活動,會議及展覽展示服務,婚禮策劃,婚慶、禮儀、健身服務,個人形象設計, 服裝設計,美容美體服務,保健服務,企業管理,企業形象策劃,公關活動策劃,市場營銷策劃,眾創空間服務,圖文製作,廣告設計與製作,影視策劃,租賃舞台燈光音響設備,舞台燈光音響設計,文藝創作,攝影服務,旅遊信息咨詢,住宿服務,酒店用品、餐飲用品、婚慶用品銷售,電子商務,餐飲配送,以自有資金對外投資,投資信息咨詢(以上兩項不得從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受託發放貸款、代客理財、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業務,嚴禁非法集資),物業管理,度假村管理,貿易代理,文化產品、工藝品銷售,停車場服務,配餐服務,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銷售、蛋糕、點心現場制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吉林省儒易華宴餐飲文化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