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交易會進出口有限公司的2008年「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高峰論壇
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推進產業集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詞。廣東省作為中國改革與創新的前沿陣地,一直將信息化作為促進工業化、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政府主要領導曾在許多場合提出,要藉助電子商務推動廣東產業升級,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目前,廣東經濟正經歷從傳統製造業向現代製造業邁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以廉價資源為基礎獲得比較優勢向以技術創新贏得競爭優勢的戰略轉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廣東企業正面對出口市場經濟衰退,國內通貨膨脹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面對嚴峻的挑戰和困難,廣東企業該如何應對?
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國際商會)三家將聯手共同舉辦「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高峰經濟論壇。此次論壇將匯集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行業協會領導、專家學者、國外商務機構代表,廣東中小型外貿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廣東省自身的優勢,藉助電子商務推進產業升級,有效地幫助廣東省中小企業實現戰略轉型,全面拉開廣東省「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產業升級」系列活動的序幕,以鞏固廣東省作為全國經濟發展排頭兵的地位。時間: 8月1日 下午14:00- 18:00
地點: 廣州·中國大酒店麗晶殿
主辦單位: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
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
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國際商會)
承辦單位: 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
協辦單位: 廣東網上博覽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泰國正大集團、華南美國商會、法國樂華梅蘭集團、美國1ST PMF銀行、美國洛杉磯中國商貿城公司、美國泰翁有限公司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美國UPS聯合包裹服務公司
參會對象: 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經貿界人士及媒體 會議規模: 約200人 議題一:電子商務助推出口貿易和諧平衡發展
主講人:國家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司長管延斌
議題二:創新服務方式,電子商務助力經貿合作
主講人: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 陳文傑
議題三: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主講人: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 李業 教授
議題四:美國B2B行業發展趨勢及應用借鑒
主講人:美國泰翁有限公司首席執行長 蘇家敏
議題五:電子商務助力「中國製造」升級
主講人: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梁金勝
峰會對話: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
嘉賓主持:中國經營報 新聞中心主任 江海波
對話嘉賓: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 王漢江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 王沅江
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 梁金勝
美國1ST PMF銀行首席執行官 史帝文·普爾 時間 擬定議程 擬邀演講嘉賓
13:00--14:25 參會代表簽到入場
14:25--14:30 特邀領導嘉賓入席
14:30--14:40 主持人上台介紹嘉賓、會議議程
司儀:謝映玲(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14:40--14:50 主持人上台介紹嘉賓
主持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 副主任 任向東
14:50--14:55 省政府領導致辭
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萬慶良
14:55--15:00 國家商務部領導致辭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理事長 張志剛
15:00--15:15 「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論壇啟動儀式
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萬慶良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理事長張志剛
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原國家商業部、國內貿易部副部長 何濟海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 董松根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 王漢江
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廳長 梁耀文
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國際商會)會長陳文傑
15:15--15:35 主題演講:電子商務助推出口貿易和諧平衡發展 國家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司長管延斌
15:35--15:50 主題演講:創新服務方式,電子商務助力經貿合作 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陳文傑
15:50--16:05 主題演講: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 李業教授
16:05--16:20 主題演講:美國B2B行業發展趨勢及應用借鑒 美國泰翁有限公司首席執行長 蘇家敏
16:20--16:35 主題演講:電子商務平台助力「中國製造」升級 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梁金勝
16:35--16:55 峰會對話: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
嘉賓主持:
中國經營報 新聞中心主任 江海波
對話嘉賓: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 王漢江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 王沅江
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 梁金勝
美國1ST PMF銀行首席執行官 史帝文·普爾
16:55--17:15 中外進出口貿易平台合作簽字儀式
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網上博覽會)會長陳文傑
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梁金勝
泰國正大集團副總裁 李聞海
華南美國商會會長 哈利·塞亞丁
法國樂華梅蘭集團亞太區總裁 成輝
美國1ST PMF銀行首席執行官 史帝文·普爾
美國洛杉磯中國商貿城公司董事長 克里斯·惠勒
美國泰翁有限公司首席執行長 蘇家敏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 謝泓
美國UPS中國深圳總經理 潘文生
17:15--17:30 合影、退場 政府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廣東省人民政府
學術機構:
國家商務部研究院
華南理工大學
協會:
中國商業聯合會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
湖南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湖南國際商會)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
中國行業網站戰略聯盟
外事機構、外商:
華南美國商會
英國商會
中國歐盟商會
泰國領事館
德國工商總會廣州分會
西班牙商會廣東代表處
中國新加坡商會(廣東)
韓國商工會(廣東)
泰國正大集團
法國樂華梅蘭集團
美國洛杉磯中國商貿城公司
美國泰翁有限公司
德國法蘭克福展覽公司
金融物流機構:
中國銀行廣東分行
美國1st PMF銀行
美國UPS聯合包裹服務公司
媒體:
中央電視台、第一財經日報、鳳凰衛視、廣東電視台、中國經營報、南方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中國經營報、深圳特區報、經濟觀察報、中華商報、亞太經濟時報、網易、新浪、搜狐、騰訊 200年8月1日下午,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國際商會)聯合主辦,廣州交易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承辦的「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高峰經濟論壇(E-commerce to Advance China Business Development)在廣州中國大酒店隆重舉行。商務部和廣東省政府領導、中外電子商務專家學者、行業協會和商會相關負責人,以及知名企業代表等各界人士濟濟一堂,就新形勢下廣東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進行戰略對話。
本次高峰論壇旨在探討如何科學應用電子商務平台,幫助中小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創新銷售管理模式,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會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經過深刻探討和論證認為,廣東電子商務應用的基礎相當成熟,助力產業升級前景廣闊,亟待本土的電子商務門戶發揮積極作用。
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致辭
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出席論壇並致辭,他指出:信息產業是我國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是國家、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目前廣東正處於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次高峰論壇以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為核心,圍繞「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的主題進行探討,對於進一步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相配套、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理事長張志剛,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原國家商業部、國內貿易部副部長何濟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董松根以及廣東省外經貿廳、信息產業廳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也出席了論壇。
中外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國家商務部信息化司副司長管延斌在論壇上發表了《電子商務助推出口貿易和諧平衡發展》的主題演講,他認為,產業升級首先需要解決信息化問題,建立優質、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廣東信息化基礎良好,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政府和各級商會的支持下,電子商務蓄勢待發,已經成為推進中小企業產業升級和出口貿易和諧、平衡發展的重點方向。
隨後,廣東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陳文傑作了講話,從創新服務方式的角度,分析電子商務助力經貿合作的舉措和遠景。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李業教授發表演講,對我國電子商務現狀作了分析和研究:我國超過9%的企業已應用電子商務,2008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有望達到2000億元,其中外貿交易額佔80%以上;中小企業是電子商務應用的重要力量,廣東中小企業規模和產值位列全國之首,網路化程度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可以借鑒浙江的成功模式和經驗,加快推進電子商務應用。
美國泰翁有限公司首席執行長蘇家敏女士也在論壇上作了演講,介紹美國B2B行業發展趨勢及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同時對廣東發展電子商務的前景十分看好。
門戶網站助力「中國製造」
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梁金勝發表了《電子商務平台助力中國製造升級》的主題演講。他指出,「中國製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100多種製造產品的產量成為「世界第一」,與此同時,品牌缺失、獲取信息途徑缺失、過程式控制制缺失等問題日益突出,極大地制約了自身優勢的發揮。他還表示,中國進出口商品網依託廣交會進出口貿易平台資源,擁有網站、外貿助手、全球展會和商會會刊四大服務平台,將不遺餘力地推進中國進出口貿易平衡發展、全方位助力「中國製造」升級。
據介紹,中國進出口商品網是目前國內第一傢具備進出口雙向功能的B2B網站——特設「中國進口供應商」區,專為國外生產製造企業提供產品展示和供應信息發布,也是國內首家以行業產業集群對接國際買家的B2B網站——網站搜索服務首先集中呈現各地的特色產業集群,方便國際買家。
對話: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漢江、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沅江、廣交會進出口有限公司中國進出口商品網董事長梁金勝和美國1ST PMF銀行首席執行官史帝文·普爾等展開對話,就「電子商務助力產業升級」的議題深入探討。
參加對話的人士認為,廣東珠三角地區中小製造企業特別是外貿型企業,目前面臨著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需求收縮等難題,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通過技術創新和信息化手段,藉助優秀的電子商務平台,有助於「中國製造」突破產業升級的瓶頸、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從傳統製造業向現代製造業的順利邁進。也有專家表示,電子商務的應用可以滲透到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推動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政府將電子商務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戰略性的高度,使廣東具備了打造華南「電子商務之都」的條件,亟待優秀的電子商務門戶網站發揮帶頭作用。
峰會對話結束後,中國進出口商品網和廣東網上博覽會、華南美國商會、法國樂華梅蘭集團、美國1ST PMF銀行、美國洛杉磯中國商貿城公司、美國泰翁有限公司、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美國UPS中國深圳公司等機構(集團)的相關領導舉行了簽定旨在推進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企業貿易平台戰略合作協議,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建設廣泛融通的資訊平台和豐富完備的服務體系,共同推進廣東產業升級進程。
B. 電子商務與文秘這個專業就業哪方面
在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平民化的今天,隨著我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讀大學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但是,要讀一所自己滿意的大學,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和輕松的事情。
那麼,在目前我國1000多所綜合實力、師資水平和辦學特色千差萬別的普通高校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呢?在選擇院校時,考生應考慮到哪些方面的因素呢?記者就考生、家長關心的問題采訪了一些高三畢業班老師和高校招生辦負責人。
關於如何選擇院校
06
問:填志願時怎麼樣選擇學校?
答:對同一批次的6所大學的順序必須拉開檔次。
一些高中畢業班老師和高校招生辦負責人建議,考生選擇學校時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考慮:1.學生的高考成績。2.學校的招生計劃。中央部委直屬的重點大學一般在全國范圍內招生,有的投放計劃比較均衡,主要依據當地考生的數量和往年生源情況投放計劃;有的學校有歷史上形成的生源重點地區,不太考慮考生的數量。而地方院校大多在本省區招生,且在高校所在地投放的計劃一般都要比其他地區多,有的甚至達到50%以上。3.學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
按照分批錄取的原則,廣東考生除提前批外,可以填報三個批次的大學,而每一個批次一般填報6所大學。據廣州一些重點高中的畢業班老師和高校招生辦負責人介紹,,在填寫志願時,考生對於如何填寫6所大學的順序,必須拉開檔次。
廣州一些重點中學的高三年級老師告訴記者,通常來說,一本院校的志願最難填,因填寫不當而「高分落榜」的例子比比皆是。為了提高錄取率,從第一志願到第三志願必須非常嚴格地按從高到低的順序填報。很多重點院校由於生源充足,一般不錄二志願考生,因此考生在填報前一定要探清你所填的二志願大學是否承諾錄取二志願考生(這在該校的招生章程上會有說明)。
二本院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其風險相對一本院校要小些,也要強調梯度。三批錄取院校最容易填,一般專科學校都是省內招生,選擇范圍不廣,很容易確定填報哪個院校,而面向全國招生的專科學校,分數會略高一些。在志願學校的「是否服從專業調劑」中填「服從」,可以大大提高錄取幾率。
關於如何選擇院校
07
問:選擇綜合性大學好,還是專業性院校好?
答:選擇讀綜合性院校更有利於自身發展和成長。
在我國,大學一般分為綜合性與專業性院校。綜合性院校一般規模較大,專業門類齊全,校園面積較大,環境優美,學生活動豐富多彩。而專業性院校專業類型較少且集中,校園面積通常不大,學生活動常常帶有濃厚的專業色彩。
華南農業大學招生辦公室 主任鄧基澤認為,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選擇讀綜合性、多學科的院校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在綜合性大學里,學生不僅可以接受到多元化、多學科交融的校園學術環境的熏陶,還能夠選修其它學科的知識,有利於自己將來成為視野更開闊、知識面更廣的復合型人才。
也有一些大學招生辦的負責人認為,考生在兩個學校專業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應該根據「一看個性,二看發展」的原則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愛好廣泛、想做「復合型人才」的同學,應將綜合性大學放在首位;有邊緣性、復合性傾向,想做「雙學士」、選修第二專業的話,在綜合性大學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報考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時,也較為便利。而那些性格沉穩、希望術業有專攻的同學宜選擇專業性大學,這有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關注最前沿最純粹的專業學術動態,如果想繼續在本專業深造,保研或考研幾率也更大些。
關於如何選擇院校
08
問: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
答:對第一批次的院校強調檔次,對第二批次以下的院校強調專業。
填報高考志願時,對於學校更重要還是專業更重要的問題,考生不僅應該從將來的就業等因素來考慮,同時還「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
如果從將來就業的因素來考慮,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對第一批次的院校應該強調檔次,對第二批次以下的院校應該強調專業。近年來,不少用人單位網羅人才都首先瞄準重點大學,尤其是有競爭實力的一些大單位,他們主要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對於第二批及第二批次以下的院校,則應該把握好專業的選擇,選擇那些就業前景好、符合自身興趣、愛好和更容易發揮自己特長的專業。
同時,高校還分為研究型的重點高校和非研究型的普通高校,考生首先應該搞清楚自己想進一步深造,還是選一個好專業以後找一份好工作。如果自己認為本科只是學習的一個階段,以後還要考研或出國學習,那麼還是應該把選擇學校放在第一位。這是因為名牌大學考研的學生比例比較高,而導師的水平、科研的課題、研究的經費比較充足,對於考生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更加有利。如果考生更希望以自身的興趣來選擇專業,那麼就應該「以選專為主,兼顧學校」。
廣州真光中學的謝老師認為,考生還應該根據自身實力來取捨「專業第一」還是「學校第一」。一些學習成績優秀的考生,如果報考清華、北大的熱門專業,可能自身實力還不夠。但如果報考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同一類專業,那麼被錄取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考生應該充分根據自身實力情況來進行選擇。
關於如何選擇院校
09
問:錄取分數線低的學校就不好嗎?
答: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是錄取分數線稍低的高校就不好。
通常來說,名牌大學因為綜合實力強、辦學水平高,錄取分數線也比較高,但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是錄取分數線稍低的高校就不好。由於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位於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錄取分數線相對較高;而那些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遠的高校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
相反,不少位於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雖然綜合實力、師資水平一般,但由於北京、上海高校受到全國各地考生的追捧,因此錄取的分數線也水漲船高。對於這種情況,廣州一些重點中學的畢業班老師告誡考生應該保持清醒,千萬不要錯誤地認為「錄取分數線高的就是好學校」,而那些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的高校就較差。
關於如何選擇院校
10
問:「大學排行榜」可以作為擇校參照嗎?
答:有些「大學排名榜」失之科學和客觀,如能正確看待和理解,對填報志願也有幫助。
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各種「大學排名榜」的出現,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盡管目前國內關於高校的排名榜很多,排名的依據和參照因素不盡相同,調查的范圍大小不一,因此有些「大學排名榜」不免失之科學和客觀。對高考考生來說,如果能夠正確看待各種排行榜和理解它們的意義,對於填報志願也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這些排名榜幾乎都引用各所高校的科技論文在國際上的發表數量和引用次數作為大學實力的比較標准,從客觀上反映出一所高校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水平,但對於哲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水平卻難於體現。同時,衡量一所大學的綜合實力,僅從「學術水平」來評判是不夠的,還必須包括師資力量、教學條件、辦學經費、學生質量、學生就業情況等。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曾經建議,家長在為孩子擇校時,「大學排名可以做適度參照,但不要光看大學排名,還要仔細考察所報考的專業」,這主要是由於「有的大學綜合排名高,但是在某一專業上未必強,而有的大學某專業很強,但綜合排名略後」。他建議,家長可以關注各大學高考咨詢時的專業介紹。
而廣東一些高校的就業辦負責人則建議,對於面臨升學選擇的考生來說,各種大學排名榜,可以在大體上反映某一所大學的綜合實力。對於「哪些學校是重點」,考生不妨參考一下「211工程」入圍高校,因為進入「211工程」的高校,都經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嚴格評審,具有較強綜合實力。
C. 關於電子商務專業實習的去向,大家給個建議吧~!
我自己學的商務英語,和你有一樣的煩惱,我現在也在查資料,所以把我查的有關資料給你看看!不用謝我!
近年來,學生、家長和學校絞盡腦汁,千方百計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先就業後擇業"就是高校為了促進畢業生就業、提高就業率採取的一項措施。然而,它可能在短期內取得較大成效,但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值得商榷。
近日廣州市一項調查顯示,應屆大學生"成活率"在用人單位中只有10%。意思是說,有九成應屆畢業生背叛老東家,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為此,用人單位呼籲,高校不應該為提高自身就業率,一味地把畢業生推向並不適合的企業;為學生做好就業定位才是解決就業難題的源頭所在。(10月10日《信息時報》)"先就業後擇業"有一定的合理性。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擇業難度,加之畢業生社會經驗欠缺,對社會了解甚少,很難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而在求學期間已經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大學畢業生們,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盡快落實工作單位。應該說,客觀因素讓他們無暇考慮崗位是否真正適合自己、自己能在某個崗位上服務多久。
同時,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這塊"金字招牌",也為學生的"飢不擇食"推波助瀾。學校逼"嫁",使很多學生在並不清楚單位究竟適合不適合自己時,只能無可奈何地"先進去再說","我們可不想因為個人而影響整個學校的形象"。據說學校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教育學生"先就業後擇業"能讓他們放下"心高氣傲"的心態,扎實地走向社會,對緩解就業壓力有益。果真如此,教育學生"先就業後擇業"也可謂用心良苦。
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必然影響大學生的誠信形象。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板,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不良現象,它必然使用人單位感到傷心和失落,產生被欺騙和被玩弄的感覺,甚至會逼迫他們採用更加強有力的自我保護手段以約束求職者。事實上有的用人單位乾脆"拒用應屆畢業生"。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這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決不是好兆頭。到頭來,形成惡性循環,用人單位和大學應屆畢業生之間"麻稈打狼---兩頭怕",不僅影響大學生的長遠利益,也影響人才市場的正常健康發展。
我們經常譴責一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提出過於苛刻的條件,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簽訂不平等勞動合同。確實用人單位存在濫用優勢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職者的不誠信行為也使用人單位吃一塹長一智,為防止再次受騙上當,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過於謹慎,矯枉過正。從這個意義上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與求職者的不良行為不無關系。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當企業對一名員工進行一定時期的技術培養,並幫其辦好落戶等一切手續時,這名員工突然提出辭職,企業會怎麼想?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大學生發現工作崗位不適合自己發展而離開原單位,另謀高就,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單位也不會小肚雞腸,遷怒於求職者。但問題的關鍵是,大多數畢業生並非因為這個原因背叛單位,而是進入時就沒有長期工作和服務的誠意。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華的問題,而是一個嚴重的誠信問題,這正是用人單位最不能容忍的。
找工作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畢業,大學生就業就成了重大的社會問題。2005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聲稱要達到去年大學生就業率73%以上的目標。盡管如此,還會有27%左右的學生無法及時找到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就成了大學生就業的指導思想。
一方面,如果大學生畢業時能夠找得到工作,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級部門規定的就業率就完成了,至於大學生找得工作是否合適就不是大學老師們看重的了。另一方面,大學生畢業後找到工作,可以使他們從純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開始自食其力。畢業後仍然花著父母的錢自己不掙錢,畢竟讓許多大學生良心上過不去。
先就業後擇業?
郭召良博士說,把目光緊緊盯在「就業」和「就業率」上面,這對學生本人沒有一點好處。
首先,有的學生迫於生計壓力,不管是否喜歡或者是否合適,可能會選擇了一個「好工作」,但這個工作可能並不適合他,但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現在工作上幹下去。比如,有一個大學生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參加了縣的公務員考試,最終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最後進入了縣某機關部門工作。但是到機關以後,由於自己性格並不喜歡應酬,也不喜歡喝酒,但工作又要求她不得不應酬和喝酒。她感到工作就像受罪一樣,但她又不能舍棄一個月兩千多塊錢的收入。先就業後擇業的結果就可能是「干一輩子自己並不合適的工作」。
其次,有的學生抱著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在工作過程中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想跳槽。在單位里邊稍微遇到一點問題和困難,就跳槽。有的大學生在畢業不到一年就換了好幾個工作。有一個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一年內沒有跳槽的畢業大約只有20%左右。有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到了一個超市作銷售工作,還來覺得超市工作時間長,就跳到某企業作市場運銷工作,後來又發現作市場營銷工作成天在外面奔波太辛苦,就跳到某公司做辦公室文員,在辦公室里邊有發現同事關系不太處理得好,她又想換工作,但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換什麼樣的工作了。可以,先就業後擇業卻變成了一個不斷逃避現有工作的借口。不斷跳槽的結果是工作始終沒法穩定下來,始終處於「找工作」的狀態之中。
超越「找工作」
郭召良博士說,沒有職業理想職業目標的「先就業後擇業」結果只能是「瞎就業」。我們就業要「超越找工作」,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要有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的概念。
首先,我國即將進入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你只要找到工作,你的生活就不成問題。所以,大學生不要把眼睛緊緊盯在「謀生」「糊口」上面。要知道,沒有多少學歷的民工都能找到工作,為什麼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呢?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大學生不願意。
其次,一個人一輩子只在一個單位做一個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可能會多次面臨職業轉換的情況。因此,大學畢業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有步驟地過程。我們可以先從小處著眼,慢慢累計自己,然後就有可能達到自己的職業理想。
郭博士說,「先就業後擇業」和「先擇業後就業」形式上看來沒有太差的差別,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本質的不同。「先就業後擇業」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們是在現有可供選擇的情形中進行選擇,他們會隨波逐流,他們沒有什麼目標。「先擇業後就業」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是事前確定自己的追求目標,然後選擇一個合適地地方開始自己的職業,他們主動為下一次職業變動做准備,總是在自己准備好以後,變動自己的職業。
郭博士建議大學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己的職業理想、工作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根據這些方面情況再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和當前社會就業情況,制定一個中長期職業生涯發展線路圖。郭博士說,只要心中有了理想,那些你過去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對你的職業生涯有幫助你就願意去做,而那些資待遇好職業過去可能會選擇的工作你也可能會因為它對你的職業生涯沒有幫助而放棄。
郭召良博士鼓勵大學生說,「只要你的職業理想夠高,你就不會怕起點夠低。」
D. 電子商務下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最好分幾點來分析 字數當然是越多越好拉..謝謝)
摘要:供應鏈管理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是在工業發達國家興起並迅速發展的一種基礎上全新的管理思想和實踐供應鏈管理把企業資源的范疇從過去的企業內部擴大到全社會,使企業之間形成為了共同利益而結成的戰略聯盟,企業供應鏈管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和整合業務流程,提高在市場上生存和競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研究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80s. It is a completely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practice that emerged and fast developed in instrialized countri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xpands the domain of enterprise resources beyond the limit of companies themselves and into the whole society. It propels enterprises to form strategic alliance based on the common interes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xploi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lies on E-commerce to streamline and integrate business flow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ir surviving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E-commer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相關外圍環境的不斷完善,以網上商品購銷為核心的電子商務迅速發展起來。在企業活動中,供應鏈以「鏈」的形式將供應商、製造商、零售商連接起來,形成了一條不可分割的、能共享技術和資源的業務流程。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改造和整合業務流程,與供應商以及客戶建立協同的業務夥伴聯盟,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施電子商務實現供應鏈管理目標,徹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邁向國際市場,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供應鏈管理產生的背景和內容
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國際市場日漸成熟,無國界化的企業經營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這主要表現在:一是顧客消費價值觀發生了顯著變化;二是面對一個機遇可以參加競爭的企業越來越多,增加了國際競爭的激烈性;三是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切導致整個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此外,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傳統的管理思想已不能滿足新的競爭形勢,以「縱向一體化」為特徵的傳統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受到挑戰。
20世紀80年代,美國意識到了全球性的競爭使得市場變化太快,單個企業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的速度趕不上市場變化的速度。為了解決這個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世界性問題,有關報告提出了以虛擬企業或動態聯盟為基礎的敏捷製造模式,從而奠定了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並形成了一種新的企業經營模式。
從 80年代後期開始,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採用這種經營模式。企業只抓住最核心的產品方向和市場,資源延伸到企業之外的其它地方,藉助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避免了自己投資帶來的周期長和風險大的問題,贏得產品在低成本、高質量、早進入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初步形成了「橫向一體化」的思維方式。由此而產生的供應鏈管理是這種管理思想的一個典型代表。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業務上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企業,只有優勢互補,才能共同增強競爭實力。供應鏈管理提出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從80年代以來,工業發達國家中有近80%的企業放棄了「縱向一體化」模式,取而代之轉向全球製造和全球供應鏈管理這一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使供應鏈從一種作業性的管理工具上升為管理性的方法體系。
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已成為進入21世紀之後企業適應全球競爭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2供應鏈管理的特徵
2.1供應鏈就像一條管道,在這條管道里既有物流,又有商流、信息流等
供應鏈管理,在信息充分流動、共享的前提下,實現兩種明顯的功能,即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物流功能是將原材料轉化為最終產品,並將它們從供應鏈的一個節點轉移到下一個節點;商流功能是確保各種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能滿足顧客的要求,並能實現價值增值。每種功能的實施均需一定的成本。物流成本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費用;商流成本則包括市場購銷行情預測費用、業務洽談費用、缺貨損失費用、供給超過需求的商品降價損失和企業因不能滿足顧客需求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喪失的潛在顧客收入等。物流成本與商流成本之和構成供應鏈的總成本。
2.2供應鏈管理的側重點在於物流
供應鏈管理是要對整條供應鏈中的物流和信息流進行管理,范圍是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重點是關系較近的幾個企業,即由供應鏈成員(包括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對物流實施共同管理。
2.3供應鏈管理有別於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是指建立一個包含生產和銷售所有步驟的組織,從原材料的獲取、提煉,經過產品的加工、裝配,直到產品銷售都集中到一個企業身上。一般而言,縱向一體化的公司獨立性非常強,在生產、流通、銷售的許多環節都不會依靠別的企業,因而較少受到其它公司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分工需求各企業集中力量發展核心事業,發揮比較成本優勢,企業不擅長的方面則交給夥伴公司去做,於是,縱向一體化日漸被供應鏈管理所代替。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為參與供應鏈的各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也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大的價值。供應鏈管理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2.3.1降低物流費用。供應鏈管理降低物流費用主要是降低庫存成本。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之間,通過電子數據交換,關於生產、銷售、庫存、配送的信息和數據能由各方共享,這樣,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便能及時、准確地掌握整條供應鏈中原材料、在製品和製成品的流動情況、在途運輸或配送的情況、庫存狀況、商品銷售情況和顧客需求狀況,使整條供應鏈的透明度增高,不確定性因素降低。在此基礎上,企業就能根據市場需求信息迅速調整生產和配送,不需要備有大量的庫存。
2.3.2降低交易費用。交易過程需要當事人注入精力和時間,支付信息費用和其它一切開支,所以市場的交易是要付出代價的。科斯認為,「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讓某種權力(企業家)來支配資源,部分市場費用可以節省」。交易費用的理論同樣適用於供應鏈,重復發生的交易費用是社會財富和企業資源的浪費。然而,在供應鏈管理中,上、下游企業建立的是長期、穩固的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談判和履約費用,為企業節約資金。
2.3.3提高物流效率。按照產權經濟學家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理論,通過團隊生產創造的總產品大於每一參與單位的分產出之和。同樣,供應鏈管理所產生的整體效益會大於各個供應鏈成員單獨管理物流所得到的效益之和。它能實現單個企業無法完成的任務。通過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建立快速反應系統,實施及時配送、不間斷補貨、有效客戶回應等項目,可以縮短訂貨周期,對市場和顧客需求做出更加快捷的反應,提高供應鏈物流工作的效率。
2.3.4提高顧客滿意度。顧客滿意度的提高一方面來源於物流成本的降低,顧客可以買到更加便宜的商品;另一方面來源於物流服務水平的提高,送貨速度的加快、缺貨次數的減少、配送可靠性的增加和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等都能為客戶創造附加價值。
3供應鏈管理的電子商務技術支持
電子商務(簡稱EC)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以網路為平台的商品買賣活動:而廣義的電子商務不僅包括直接帶來利潤的商品買賣活動,而且還包括所有藉助網路技術和信息技術進行的支持利潤產生的其他活動,如產品生產、需求服務、銷售支持、業務協調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成了電子商務的興起,電子商務活動以及電子商務包含的一系列技術手段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當然,供應鏈管理不是依靠純粹的電子商務技術手段就能夠實現的,應該從系統工程的角度看待供應鏈管理。只有將系統管理技術、電子商務平台技術、供應鏈技術、決策支持系統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貫穿應用於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才能實現供應鏈的科學管理。
第一,系統管理技術是實現集成供應鏈管理的科學方法。所謂系統管理技術,是指用於供應鏈企業從市場研究、產品設計、加工製作、質量控制、物流、銷售與用戶服務等一系列活動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術的總和,體現對供應鏈企業的設計、管理、控制、評價和改善。對供應鏈企業的戰略聯盟進行管理是一項復雜而又系統的工作,它既需要先進的電子商務技術手段,又需要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如何選擇合作夥伴、尋求和評估機遇、進行企業流程重組、完成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的有機結合、對市場變化做出迅捷反應,都是非常關鍵的決策,而系統管理技術提供了對這種決策的方法支持。系統管理技術從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信息介面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等多方面為企業提供了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的方法和手段,從而為供應鏈上資源的總體優化和產品壽命周期的縮短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第二,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技術支持。供應鏈上的企業都需要產品運動的信息,以便對產品進行接收、跟蹤、分揀、存貯、提貨以及包裝等。隨著供應鏈上信息數量的增加,信息交互的頻繁,對信息進行精確、可靠及快速地採集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電子商務平台技術及相關標准正是為了降低信息交互成本、優化業務流程以及信息處理自動化而產生的。這些技術包括ID代碼、條碼、EDI、應用標識符等。
第三,電子商務的供應鏈技術成為比以往更為有力的優化技術。供應鏈技術主要指快速反應、即時制配送、有效客戶回應、不間斷補貨等技術。供應鏈技術能夠使企業聯系在一起,大面積地覆蓋市場,建立起最大范圍的供應鏈。企業通過十分廣泛的網路聯系,能夠得到更多的市場信息,廣泛地選擇合作夥伴,使供應鏈能夠靈活地適應市場的變化。
電子商務中供應鏈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以理解為生產控制自動化向兩端延伸,覆蓋到企業間業務的無縫連接,從而形成了企業間無邊界的、開放式的增值鏈條。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經濟活動的范圍,使供應鏈貫穿於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而且這種以企業為中心、以電子商務為技術手段的供應鏈與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正在發生著越來越明顯的背離。
第四,決策支持系統是輔助不確定需求管理在電子商務條件下,供應鏈上信息流和物流能夠順暢流動的驅動者是最終用戶,所以供應鏈的管理者必須深刻理解現實的和正在出現的顧客和顧客需求,顧客需求具有不確定的特點,對顧客不確定需求的管理變得非常重要,決策支持系統為解決不確定因素下的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方法和途徑。
在供應鏈的需求端,可以用一系列的電子商務智能決策支持工具對不確定需求的決策提供支持。電子商務智能決策支持工具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採用含有計算機晶元的智能卡來收集顧客數據、顧客需求水平數據,用來發展在不同的當地市場提供個性化倉儲類別和顧客訂制的產品,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和全球化的趨勢。其二,利用在線分析處理系統,對顧客的各種資料庫進行各方面的觀察和分析,為決策提供多維思路。其三,利用網際網路。隨著存放在大型資料庫中信息可訪問性的提高和擴大,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被授權的供應鏈決策者都能夠通過網路得到決策支持的數據。在進行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用戶可以訪問環球網,查詢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數據,因為網際網路資源在使用上具有廣泛性和適用性。
除此之外,面對供應鏈中群體企業的集成化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演變為虛擬組織的群體決策系統。電子商務改變了企業的傳統結構,使供應鏈企業成為復雜的網狀結構,供應鏈管理的復雜程度和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使群體決策問題無法迴避,群體決策支持成為供應鏈管理的必要輔助手段。群體決策系統和分布式人工智慧相結合,再綜合利用電子商務提供的電子會議、電子數據交換等技術手段,可以為戰略聯盟的群體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納爾遜(美),劉祥亞,等. 供應鏈管理最佳實踐[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 王能民,孫林岩,汪應洛. 綠色供應鏈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 馬士華,林勇. 供應鏈管理[M]. 2版.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4] 宋華. 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E. 求電子商務畢業論文word一篇 最好格式完整 謝謝拉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淺談第三方支付摘要:網上支付是電子商務的關鍵環節,但由於信用問題,它卻成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之一,而第三方支付為網上支付提供了一個可行的實現途徑。文章闡述了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模式和流程,分析了第三方支付模式的特點與適應的領域,指出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電子商務 網上支付 支付模式一、引言隨著網路經濟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也在迅速崛起.成為商品交易的最新模式。作為中間環節的網上支付.是電子商務流程中交易雙方最為關心的問題。由於電子商務中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不是面對面進行的,而且物流與資金流在時間和空間上也是分離的,這種沒有信用保證的信息不對稱 導致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商家不願先發貨.怕貨發出後不能收回貨款.消費者不願先支付.擔心支付後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博弈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不願意先冒險.網上購物無法進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正是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公共的.可以信任的中介。它滿足了電子商務中商家和消費者對信譽和安全的要求,它的出現和發展說明該方式具有市場發展的必然需求。二、第三方支付交易流程和優勢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義第三方支付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中間平台」.是在銀行監管下保障交易雙方利益的獨立機構。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後,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後,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1、第三方支付交易流程第三方支付模式使商家看不到客戶的信用卡信息.同時又避免了信用卡信息在網路多次公開傳輸而導致的信用卡被竊事件。第三方支付一般的運行模式為:買方選購商品後.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第三方在收到代為保管的貨款後.通知賣家貨款到賬.要求商家發貨:買方收到貨物、檢驗商品並確認後.通知第三方付款:第三方將其款項轉劃至賣家賬戶上。這一交易完成過程的實質是一種提供結算信用擔保的中介服務方式。(1)消費者在電子商務網站選購商品,最後決定購買.買賣雙方在網上達成交易意向。(2)消費者選擇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作為交易中介.用借記卡或信用卡將貨款劃到第三方賬戶,並設定發貨期限。(3)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商家.消費者的貨款已到賬,要求商家在規定時間內發貨。(4)商家收到消費者已付款的通知後按訂單發貨.並在網站上做相應記錄,消費者可在網站上查看自己所購買商品的狀態;如果商家沒有發貨.則第三方支付平台會通知顧客交易失敗,並詢問是將貨款劃回其賬戶還是暫存在支付平台。(5)消費者收到貨物並確認滿意後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果消費者對商品不滿意.或認為與商家承諾有出入,可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拒付貨款並將貨物退回商家。(6)消費者滿意.第三方支付平台將貨款劃入商家賬戶.交易完成顧客對貨物不滿.第三方支付平台確認商家收到退貨後.將該商品貨款劃回消費者賬戶或暫存在第三方賬戶中等待消費者下一次交易的支付。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優勢2.1 安全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雄厚的資金作為支撐,因而能建立完善的安全支付平台。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採用目前最成熟的電子支付相關技術,與各銀行的支付網關相連,用戶在支付時輸入的賬戶和密碼都將直接傳給用戶賬戶所在的銀行,這樣通過銀行本身支付網關就能提供足夠的支付安全保障;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擁有非常好的安全防護體系,對用戶的關鍵數據傳輸使用國際流行的SSL128位加密通道並配合PKI密鑰體系,為用戶提供了更強的支付安全保障。2.1.1 SSL加密技術簡介SSL(Security Socket Layer)全稱是加密套接字協議層,它位於啪 l'P協議層和TCP協議層之問,用於建立用戶與伺服器之問的加密通信,確保所傳遞信息的安全性,同時SSL安全機制又是依靠數字證書來實現的。SSL基於公用密鑰和私人密鑰,用戶使用公用密鑰來加密數據,但解密數據必須使用相應的私人密鑰。使用SSL安全機制的通信過程如下:用戶與伺服器建立連接後,伺服器會把數字證書與公用密鑰發送給用戶,用戶端生成會話密鑰,並用公共密鑰對會話密鑰進行加密,然後傳遞給伺服器,伺服器端用私人密鑰進行解密。這樣,用戶端和伺服器端就建立了一條安全通道,只有SSL允許的用戶才能與伺服器進行通信。2.1.2 PKI密鑰體系PKI(Public Key In細sInlcture)即公開密鑰體系。論文其他部分請參考下面的網址: http://wenwen.soso.com/z/q76294245.htm?rq=121354606&ri=1&uid=289042294&ch=w.xg.dllyjj
F. 杭州手拉手電筒子商務有限公司旗下的天貓商城手拉手話費專營店就是大騙子坑爹的
這公司就是一騙錢的,我充100面值話費,結果只收到50話費,
G. 電商現在好做嗎
其實馬雲早就提出過新零售這一概念,當時他就直言,純電商時代很快就要結束了,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當中只會有新零售。新零售的提出,讓很多電商平台不斷布局新零售,新零售如火如荼的發展,確實對傳統的純電商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沖擊,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電商平台倒閉,難道電商「倒閉潮」要來了?
這兩年大多數「倒下」的電商企業,多半是成立在2015年之後的,這些電商企業主要集中在生鮮食品、社區電商以及服裝服飾等行業。而這些電商企業,通常會因為資金鏈斷裂,或者是因為自身缺乏較好的商業運營模式,或者存在造假行為等等,從而導致自己難以生存。
有相關數據顯示,在去年一整年當中,至少有41家電商公司倒下了,其中還包含了比較知名的樂蜂網、淘集集、尚品網等等。這些電商企業的規模都是不錯的,而且一直以來受到很多消費者們的青睞。而且在今年上半年的時候,至少有5家電商企業倒閉了。
電商企業頻頻出現倒閉現象,可見馬雲的「預言」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樂蜂網曾經是中國女性第一電商平台,它是由著名的主持人李靜所創辦的。曾經的樂蜂網是非常火爆的,很多女性對它鍾愛有加,不過這家企業在去年就發布了停止運營的通知。
為何電商「難做」了?不僅平台難做,店家也難做,原因有「這些」
曾經風光無限的電商樂蜂網倒下,確實讓很多人都非常震驚,同時也讓人覺得非常可惜。不過除了樂蜂網,尚品網在去年同樣也實行了破產清算,它曾經可是奢侈品電商的代表,而且知名企業家雷軍還是這家公司的股東之一,可見當時的尚品網發展確實非常給力。
電商企業之所會出現頻頻倒閉的現象,其實和運營成本高有很大的關系。電商的成本主要包含了系統研發費用、日常運營成本以及研發團隊的人工成本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技術服務費、倉儲物流成本、稅費等等。這些成本對於規模不大的企業是很大的負擔,電商企業前期大部分都處於燒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