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舉例說明電子商務引發了哪些新的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的顯著特點是全球性,它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但也正因為如此,電子商務面臨著一系列不可避免的法律問題。
1.電子合同的法律問題。電子合同問題是電子商務的一個主要法律問題。首先是面對目前世界各國並不統一的合同法規定,如何在互聯網中使用電子合同與交易對手進行交易。其次是電子合同是電腦中的數據,而不再是傳統的合同形式,如何認定其法律效力。因此,必須建立起一套共同遵守的商業規則,且這種規則要為各國法律所確認。
2.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技術因素,而是安全因素。無論商務網上的物品有多麼豐富,電子商務的效率有多高,如果這種交易方式缺乏足夠的安全性,勢必影響人們的認可和接受。英國的《數據保護法》,美國的《電子通訊保密法案》以及國際商會規定的《電傳交換貿易數據統一行為守則》都是針對數據通訊安全的法律規范,對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
3.電子商務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電子商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知識產權問題。在網路環境下,網際網路的跨時空性使得跨國性的侵權行為變成了普遍現象,作者突然發現已有的版權制度似乎力不從心,作者無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有效的控制。電子商務活動中涉及到域名、計算機軟體、版權、商標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單純地依靠加密等技術手段是無法加以充分有效的保護的,必須建立起全面的法律框架,為權利人提供實體和程序上的雙重法律保護。
4.電子商務的稅收問題。電子商務的虛擬性、多國性及無紙化特徵,使得各國基於屬地和屬人兩種原則建立起來的稅收管轄權面臨挑戰。同時,電子商務方式對傳統的納稅主體、客體、納稅環節等稅收概念、理論產生巨大沖擊。因此,面對電子商務,稅收法律必須進行相應的修改。
Ⅱ 我國電子商務法律體系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由於在立法實踐中,缺乏縱向的統籌考慮和橫向的有效版協調,致使權出台的法規和規章雖然數量不少,但內容重復交叉,難以形成體系性的法律法規。
(2)不具開放性和兼容性。我國的法律結構比較單一、層次較低,難以適應信息網路技術發展的需要和不斷出現的電子商務問題。
(3)難以操作。我國的電子商務法律中就存在難以操作的現象。
Ⅲ 電子商務活動中的法律規范存在哪些問題
哈哈~~~我這學期正好學電子商務。以下是我教材上寫的:
1.對電子商務活動安全保護的間接性 電子商務活動最為一個新興的社會現象,將在以後的若干年裡成為主要的商務活動形式。對這種新型事物必須有專門的法律對它進行調整,而我國直接規定電子商務安全的法律還沒有出台,現出台的都是對電子商務所依賴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而這種保護是很不充分的。
2.相關立法比較分散,而且效力不高 我國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的法規和強制性標准名目眾多,相當分散,執法人員和使用單位要了解有關情況,必須瀏覽、查找各種法規,這樣給執法和普法帶來很大的不便,不利於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進行保護。此外,現有法規屬於行政法規,其效力層次遠不及法律,在適用上也不具法律那樣的權威性。
3.對新出現的情況缺乏適應能力 現有法規對禁止性行為採取列舉式的方法加以規定,這種方法只能規范出現過得不良行為。而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利用計算機進行破壞或入侵的方法更是層出不窮。法律如果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超前性,那麼它的生命力是相當有限的。
4.立法速度過慢 我國的立法速度整體上都比較慢。在1994年《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發布時,就已經將安全等級制度作為核心,准備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分級標准和管理辦法,但是時隔6年,直至2001年我國的安全等級分級標准才制定出來。
好了,就這么多,累死我了~~。。。....
Ⅳ 電子商務合同還存在哪些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合同一般情況下存在的一些法律問題,是我們在簽訂電子商務合同時要重視的,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書面形式問題
書面合同的具有明確肯定,有據可查的特點,有利於防止爭議和解決糾紛。合同是否採用書面形式,依照我國《合同法》第10條的規定,合同當事人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確定,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是其他形式。
我國《合同法》第11條規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該條解決了數據電文的「書面形式」問題。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中國合同當事人可以數據電文形式訂立法律要求的「書面合同」。
(二)合同成立的問題
1.電子合同的成立時間與成立地點 。
(1)關於數據電文形式的承諾的生效時間 。
(2)關於數據電文的發出與收到地點 。
2.意思表示的撤回與撤銷。
意思表示的撤回是指在意思表示到達對方之前與之到達對方的同時,表意人又向其發出通知以否認前一意思表示效力的行為。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撤回包括要約的撤回和承諾的撤回。
在電子網路環境下,有些情況下是可以實現的。例如,要約人以電子郵件方式發出一份可撤銷的要約,受要約人收到要約後,並沒有馬上答復作出承諾,此達到對方。但若受要約人使用了自動回應系統,對符合條件的要約自動進行回復,則要約人可能無法撤銷要約。筆者以為制定電子商務立法時,應根據不同的電子傳遞方式作出較為靈活的規定,以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
(三)數字簽名及認證問題
1、在電子商務的無紙化交易環境下,傳統意義上的親筆簽名顯然是無法實現的。但是,鑒於親筆簽名在傳統交易方式中的多種功能:確定當事人的身份;表明當事人同意合同的內容並願意受其拘束;證明合同文書是真實和完整的。它所具有的證明合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功能,對於一直為網路安全問題所困擾的電子商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此,簽名要求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不僅不應被廢除,相反,應當得到強化。
2、身份認證(Authentication)是與數字簽名相關的一項重要制度。網上交易的買賣雙方在進行每一筆交易時,需要鑒別對方的可信度,因此要有一個第三方機構或個人來認證雙方的身份,保證網路交易的安全。
(四)電子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問題
格式條款的產生和發展是20世紀合同法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它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訂約方式,而且對合同自由原則形成重大的挑戰。格式條款在電子商務也有著極為廣泛的適用餘地。一些大型的電子商務網站都擬訂了極為詳盡的格式條款。
(五)電子證據的效力問題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了七種法定證據:(1)書證;(2)物證;(3)視聽資料;(4)證人證言;(5)當事人陳述;(6)鑒定結論;(7)勘驗筆錄。電子證據到底該歸入何類,這是一個頗值得探討的問題。
Ⅳ 電子商務交易中存在哪些法律問題
1、身份認證
確認電子交易各方的身份是順利開展電子交易的前提,在網上進行電子交易的雙方在交易時,首先必須鑒別對方的可信度,這就是身份認證(Authentication)制度,認證的目的包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確認信息來源;二是確認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未被修改或替換。
根據目前已有的認證功能以及認證對象,電子認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站點認證,即對通過驗證加密的數據能否在兩個站點之間成功地傳送而進行的認證;(2)數據信息認證,即對電子信息的來源、內容、時間和目的地的真實性所進行的認證;(3)身份認證,即對識別合法和非法用戶,阻止非法用戶訪問系統而對傳輸電子信息的當事人的個人身份所進行的認證。
在網路上承擔身份認證任務的被稱為認證機構(certificate authority,CA),根據聯合國貿法會的《統一電子簽名規則》第2條的規定,認證機構是指以驗證數字簽名為目的,頒發與加密密匙相關身份證書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美國的《統一電子交易法》規定與上述規定類似。根據以往經驗,基於認證機構必須在社會上建立自己的信任度和中立性,所以認證機構一般由獨立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第三方擔任,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簽發和管理電子商務證書;產生、管理使用者密鑰、CA密鑰等。當參加電子交易的各方向認證機構申請電子商務證書時,需提交有關身份證明經認證機構驗證,然後簽發證書。證書上記載的項目包括持證人的名字、證書的有效期限以及他的公開密鑰等。在電子交易進行時,一方可以向對方提交證書證明自己的身份,對方可要求認證機構驗證雙方身份。
很顯然,認證機構的重要作用是保證電子交易的安全。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認證機構應當是專業的、獨立的和非營利性的機構。因其專業能有效地為客戶提供服務;它的完全獨立和非營利,使其處於一個獨立第三人的超然位置,更容易獲得交易雙方的公平信任。
美國目前最出名的認證機構是總部位於美國加州Mountain View的Versign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95年4月,其提供的數字證書服務已經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受該公司數字證書服務的公司用戶已經超過數萬家,個人用戶已經超過百萬人。我國較早開展認證研究的是中國銀行的網上銀行開發項目。1998年,中國銀行與世紀互聯及瑞得在線兩家ISP合作試驗網上交易。客戶首先向中國銀行申請CA認證並在自己計算機上安裝CA認證軟體,從而具備網上交易條件。然後,客戶就可以進入與銀行有合作關系的網上商店購物,款項由銀行向商家支付。但由於相關的國家安全標准尚未確定以及缺少網上交易的經驗,此項研究尚未進入推廣階段。
關於認證機構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果由於認證機構的過錯或者過失,造成電子交易失敗,認證機構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應當承擔,那麼其責任的性質是什麼?是違約責任還是法定責任?有無范圍的限制?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法律問題。
研究認證機構法律責任的性質和范圍應當從研究認證機構的作用入手。認證機構在電子交易雙方當事人之間所起的作用與見證人相似,它見證的是交易雙方當事人的身份真實性,這是當事人雙方同意進行交易的基礎,因此如果交易雙方因認證機構過錯或者技術瑕疵導致認證的結果產生虛假,認證機構應當對受損失方承擔賠償責任。由於認證機構的責任可以由法律規定產生,所以這種責任的來源可以是基於法律規定所產生的責任;同時因參與認證是基於當事人與認證機構之間的協議,所以責任的來源也也可以是基於違約所產生的責任。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認證工作是新生事物,其中有很多不可預測的技術因素,如果對認證機構規定的責任過重有可能阻礙電子認證服務的開展,從而影響電子交易的發展。因此,合理地分配認證機構和電子交易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責任,對於整個電子商務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從國外的立法經驗來看,這個問題被充分注意到。例如美國猶他州的《數字簽名法》規定,認證機構所承擔的是有限責任,而且只要認證機構遵守了《數字簽名法》規定義務,就可以免除因虛假或者偽造的數字簽名所造成損失的責任。
筆者認為,目前立法應當僅規定認證機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就已經足夠了,至於具體承擔責任的范圍和賠償程度可以留給當事人在雙方的協議中自行約定。
2、 電子簽名和數字簽名
無論是聯合國的《示範法》還是其他重要電子商務法規,對何謂「電子簽名」(electronic signature)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聯合國貿法會《示範法》迴避了此問題,原因大概是當年起草文件的專家們認為電子簽名技術還處於初期階段,實施起來較為復雜,難以納入《示範法》,故而沒有提及。
從技術的角度而言,電子簽名主要是指通過一種特定的技術方案來賦予當事人一個特定的電子密碼,確保該密碼能夠起到證明當事人身份的作用而同時確保發件人發出的交易資料內容不被篡改的安全保障措施。電子簽名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技術手段對數據電文的發件人身份做出確認以及保證傳送文件內容未被篡改,以及解決事後發件人否認已發送或已收到資料等問題。
電子簽名的技術原理是:在每份數據電文發出時會隨附一個長度通常為128byte 的資料摘要,該資料經過「密匙」換算後表面上是一串雜亂無章的數字,實際上代表了發件人的身份信息。所謂密鑰,實際上相當於大家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密碼」。運用「密匙」對該資料摘要進行解密換算後就可確認發件人的身份。在傳輸過程中,如有第三人對數據電文進行篡改,但他並不知道發送方的私人密鑰,因此,驗證解密得到的結果與經過計算後的結果必然不同。從而保證了電子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由於電子簽名的效力與電子合同本身的有效性認定緊密相關,所以它是絕大多數國家進行電子交易立法中所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但是實際操作方法不一,歸結起來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①國家立法。如:美國國會就通過法案的方式,確定電子簽名合法性的最低條件,同時允許各州政府自行修改標准。同時,美國已有多個州通過《電子簽名法》,其中以猶他州的《電子簽名法》最有影響。新加坡的《電子交易法令》對「電子簽名」與「數字簽名"作了規定。「電子簽名」的定義為:「 以數字形式所附或在邏輯上與電子記錄有聯系的任何字母,文字數字或其他符號,並且執行或採納電子簽名是為了證明或批准電子記錄」。「數字簽名」的定義為:「通過使用非對稱加密系統和哈希函數(hushing function)來變換電子記錄的一種電子簽名,使得同時持有最初未變換電子記錄和簽名人公開密匙的任何人可以准確地判斷:(1)該項變換是否是使用與簽名人公開密匙相配的私人密匙作成的;(2)進行變換後,初始電子記錄是否被改動過」。 「這就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確認發送方身份的辦法」。
②當事人意思自治。鑒於「電子簽名」是否等同於書面的傳統簽字在法律界爭論已久,為盡快解決現實問題,美國律師協會下屬的信息安全委員會另闢蹊徑,經過4年多的努力,於1996年8月1日發布《電子簽字指南--有效確認和保證電子商務的安全的法律框架》的指導性文件,該文件為電子簽名提供了基礎性的法律指導意見,並且提到用戶之間在簽訂協議時可對電子簽名的地位、作用加以確認。新加坡1998年《交易法令》第17條規定:「通過使用當事人同意的某一規定的安全程序或商業上合理的安全程序,如在簽署時能確認該電子簽名:(A)對該使用人而言是獨一無二的;(B)能夠鑒別該使用人;(C)在該使用人的完全控制之下以某種方式生成;(D)與電子記錄存在這樣的聯系:如記錄被改動,電子簽名也隨之失效; 則該電子簽名可被視為「可靠電子簽名」。這樣,數字簽名就能夠具備與親筆簽名相同的功能。
③對何謂「簽名」採取擴張式解釋。如1989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州法院受理一樁房地產交易案時就認定正式郵件可以被認定為經過"簽署的書面文件"。它與《欺詐行為法》中法律規定相一致。法官在判決中解釋道:"這一問題(正式郵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賓西法尼亞州第一次看到,但是隨著商業和個人不斷利用電子郵件、電傳和傳真機等手段來參與他們商業談判活動,類似的問題,將會層出不窮。本法院認為處理這些案件的合適的、現實的方法應該是審察這些文件的可靠性,而非僅僅是正式的簽名。"。我國《合同法》沒有對數字簽名問題作出規定,第32條有提及簽名的問題,即當事人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但上述規定顯然是針對傳統交易方式的,並未考慮到電子簽名的諸多特殊問題。看來,這一空白只能由未來的電子商務法來彌補了。
Ⅵ 目前電子商務涉及的法律問題主要有哪些
1、關於網購假貨,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台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台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2、下單前看看商品評價是不少網購消費者的習慣,但是一些商家刪差評、刷好評,讓商品評價不盡客觀真實。對此,《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公示信用評價規則,為消費者提供對平台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進行評價的途徑。
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台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違反上述規定者,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3、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准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4、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已被運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數據殺熟現象也逐步走入人們視線。對此,《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電子商務經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違反上述規定者,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5、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應當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銷量、信用等以多種方式向消費者顯示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對於競價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顯著標明「廣告」。
Ⅶ 電子商務法律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電子商務支付體系存在的問題
1、缺少一個統一、權威的認證中心,容易造成交叉認證和混亂。
2、電子商務法律框架尚未建立,網上支付的風險較大。數字簽名的合法性問題沒有解決。
3、目前的結算制度難以保證資金流動的實時性。
4、信用卡處理的統一問題。
5、網路支付安全問題。
6、企業在錢銷售軟體系統極為缺乏。
Ⅷ 電子商務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有哪些
注意要保存來好雙方來往自信件,如有嚴重糾紛還可申請公證,保全電子證據。2.一般電子商務雙方不在同一地點,所以請在簽訂合同前確定對方的資信以及實力,保證對方是有資格和你方交易的。一般通過查看對方經營執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等等文件資料確定對方真實客觀存在並有資質。3.注意在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約定將來如果發生糾紛的處理方式以及管轄法院。如果是涉外電子商務最好約定採用中國法律,有中國法院處理;如果是國內的,應約定由你方所在地的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