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美國醫葯電子商務佔比

美國醫葯電子商務佔比

發布時間:2021-08-02 13:03:52

⑴ 醫葯外企排名

排名 中文常用名稱 總部所在地 主要業務
75 輝瑞 美國 制葯
88 強生 美國 制葯
122 葛蘭素史克 英國 制葯
124 拜耳 德國 化工、制葯
186 諾華 瑞士 制葯
209 羅氏 瑞士 制葯
239 默克(默沙東) 美國 制葯
259 百時美施貴寶 美國 制葯
267 阿斯利康 英國 制葯
321 賽諾菲安萬特 法國 制葯
346 惠氏 美國 制葯
445 禮來 美國 制葯

⑵ 美國醫療有何弊病

  1. 「美國醫生和醫院濫開處方鎮痛葯的現象非常普遍,使得吃葯上癮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有關部門應該採取行動治理濫開、濫用葯物的問題。」

  2. 長期以來,美國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導致醫療服務價格一路攀升。

  3.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分為公共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公共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醫療補助、兒童健康保險項目及其他保險。

  4. 其中最重要、惠及面最廣的是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以及醫療補助。

  5. 根據規定,全國性的報銷由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服務中心負責監管,但在具體運營方式上各州有所不同。「醫療保健欺詐行為與美國醫療補助計劃的控制不力有關。」

  6. 打擊醫保詐騙行為,對美國而言,並不容易。長期以來,美國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導致醫療服務價格一路攀升,而巨額賬單就為違規套取醫保資金提供了便利。

  7. 在現行的醫療保險項目下,每個月向醫療保險和醫療照顧中心申請加入的服務主體超過4.5萬個,醫療保險項目每天開具的賬單超過450萬份,對於這一數字,司法部等聯邦執法部門無法實現全覆蓋監管和審查。

  8. 由於醫療保險項目監管的漏洞,有的醫生在被查處之後仍然擁有開具處方的權力。2011年,聯邦參議員奧林·哈奇和湯姆·科本曾向醫療保險和醫療照顧中心提交了一份被判醫療欺詐罪行的醫生名單,名單上的34名醫生被定罪後卻仍然留在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名單上,意味著他們還能正常看病開葯。


⑶ 曾經在網上看到關於美國GPO-集中采購先進模式,想問一下中國的醫葯采購公司有採用這種模式嗎

據我所知,湖南鑫衛醫葯電子商務科技發展公司,就是引進美國GPO-集中采購先進模式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葯品采購操作規模,在醫葯行業采購是一流的!快捷方便。

⑷ 美國醫葯銷售

如何能夠贏得打鼾者配偶的支持,使他們鼓勵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嘗試該品牌?這成為媒體策略的關鍵,也在整個營銷戰役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CNS公司購買有線電視網的廣告時段,成為此次宣傳活動媒體購買中的重要策略。為了迅速為品牌打響知名度,CNS公司利用高收視率的電視直播節目頻頻打出BreatheRight鼻貼的廣告,這些廣告得到了觀眾踴躍的反饋。同時藉助有線電視網開展直效營銷:通過節目向觀眾提供免費試用贈品、優惠券和許多產品信息。所有的活動均有效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此次營銷活動的效果顯而易見:經過了感冒季節之後,BreatheRight的銷量幾乎提升了37%,全年的銷量提升了10%;在營銷戰役開展的5個月之後,品牌知名度與戰役前相比,未經提及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了87.5%。與此同時,該品牌廣告的未提及品牌知名度提升116.7%;基於使用和認知率的前後對比研究,對於BreatheRight品牌作為鼻部充血治療解決方案的認知度提升了56.3%。

開拓第四度空間

--葛蘭素史克在線整合傳播案例

在美國,醫葯公司的醫學傳播重點通常針對醫生、醫院等專業渠道,這也是醫葯營銷的重中之重。終端消費者同樣是醫葯營銷中重要的環節,但是由於美國法律法規的限制,直接針對消費者的廣告宣傳一直進展不大。1997年,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放寬了針對消費者處方葯宣傳的法規尺度,從而使美國的醫葯傳播與營銷進入全新時代。

各醫葯公司自從獲得了更多的法律法規允許的自由活動空間之後,都在絞盡腦汁策劃以更有效的整合營銷策略,將產品的利益點以友好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令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到更多的有關產品的信息。

為新產品建立相應的網站成為醫葯營銷十分有效的傳播手段之一。網路一對一的溝通方式,以及個性化的信息與交流更有利地吸引了忠誠消費者。

尋找新突破

葛蘭素史克公司於1996年推出治療哮喘的長期預防葯物Flovent(丙酸氟替卡松),通過電視、印刷媒體的廣告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葛蘭素史克公司雖然也想通過為Flovent建立網站,以加強網上宣傳的力度,不過,卻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Flovent的網址已被另一家軟體公司於1996年注冊,促銷同名的軟體產品。

事實的局限性迫使葛蘭素史克公司不得不另闢蹊徑,尋找全新的網上的宣傳方式。之後,葛蘭素史克公司開設了一個名為"哮喘控制"的小型門戶網站,該網站以介紹哮喘病治療方面知識為主,同時也囊括了針對Flovent的介紹。

作為醫葯公司推出一個以教育為主的網站對於產品進行深入宣傳,同時與目標消費群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溝通,是很有成效的營銷方式之一。

不過鑒於葛蘭素史克擁有不少呼吸性疾病類醫葯產品,需要開設一個整合性的網站,將所有的產品統合在一起,統一與消費群進行溝通;分散的宣傳則無法使品牌形象聚斂到更多的人氣。

傘狀整合策略

葛蘭素史克公司採用整合網上宣傳策略,可能是因為它一直希望為Flovent開設專門網站的初衷。網上宣傳策略的目的,一是為Flovent開設專門的虛擬社區集中宣傳,二是使目標消費群能夠方便地找到葛蘭素史克公司所有用於呼吸疾病方面的產品。最終這個將其所有治療呼吸疾病類產品集中展示的綜合性網站,起到了非常好的市場宣傳效果。

開設的新網站取名為"呼吸在線",仍然採用了門戶網站的形式,同時將"哮喘控制"這個單一產品訴求,轉變為所有呼吸疾病咨詢與資訊的匯集地。這種信息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加入公益性的特色,更容易擴大受眾群。網站不但吸引了眾多真正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同時也會引起對於呼吸疾病投入相當關注的潛在受眾群的興趣。其中分設的戒煙專區在廣大受眾群中產生很大的反響。

"呼吸在線"網站特別根據葛蘭素史克公司的呼吸病產品的四個領域分設了四個頻道:哮喘、敏感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戒煙。進入"呼吸在線"之後,消費者可以點擊進入一個Flovent專屬社區,裡面全部是Flovent的相關介紹,作用相當於Flovent產品的主頁。消費者注冊後可以定期收到四種呼吸性疾病的新聞通訊。

⑸ 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

可以預見,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中國醫葯電子商務的前景還是十分誘人的。
1. 醫葯電子商務簡介
醫葯行業是國家的特殊行業之一,直接關繫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醫葯產業也是我國四大重點(計算機、汽車、醫葯、微電子)技術創新產業之一,是一個技術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周期長、風險大的國際性產業。但是,由於我國現存生產、流通領域等環節種種不合理因素,極大的導致葯品生產經營秩序混亂,葯品購銷中行賄、索賄、回扣等不正之風盛行。醫療衛生單位也出現類似的問題,使患者背上沉重的葯費負擔。為了杜絕上述現象,國家曾三令五申建立行業有序競爭,規范行業管理,強化流通環節監督。可是,單單從法令法規方面規范市場行為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先進的手段,也就是現代化的電子商務手段,增強醫葯市場透明度和管理監控的力度,大力加強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將政府、市場、消費者聯系在一起,最終實現醫葯流通市場的健康發展,使消費者利益得到保護。通過電子商務技術,建立一個覆蓋整個醫葯購銷過程的虛擬市場,使得葯品流通中的買方和賣方平等的面對一個公平透明的市場渠道,而在這個渠道中進行的所有的葯品購銷行為都會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採集手段記錄下來,並經過相應的信息處理後成為各級相關政府部門執法監督的依據。這樣一種市場渠道以及相應交易模式的形成,不僅可以提高葯品流通的效率,降低葯品流通的成本,同樣對與規范化我國葯品生產、流通、銷售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一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2. 醫葯虛擬市場的管理
首先,醫葯虛擬市場首先必須是一個合法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進行交易的雙方也必須具備合法的資格,因此醫葯虛擬市場的管理應該在傳統醫葯市場管理的框架下來進行,並利用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進行創新和發展。其次,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的產物,醫葯虛擬市場必須是獨立於任何政府部門,相關政府機構對醫葯虛擬市場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事前的資格認定和事後的監管,政府部門不應該直接參與虛擬市場的運營。同時,基於公平交易的原則,虛擬市場平台的運營者同時不應該與葯品交易的收益直接掛鉤。所以虛擬市場平台的運營者不應該是葯品交易的雙方,而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來來承擔,並通過提供與交易相關的服務獲取利潤。醫葯虛擬市場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在傳統醫葯市場管理的框架下,通過對交易雙方,以及運營虛擬市場平台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機構合法資格的認定,並對交易過程的實時監控,和交易結果的事後審查,達到有效管理醫葯流通市場,加速我國醫葯流通市場規范化的目的。
3. 醫葯虛擬市場突破方向
既然醫葯虛擬市場的完善是一個過程化的產物,那麼就需要從買賣雙方的某一點展開突破,表現在系統平台上,就是先從在線銷售還是先從在線采購入手。我國目前的醫葯市場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買方市場,而醫院的采購行為佔到了整個葯品采購行為的85%以上,醫院的采購方式極大的影響著醫葯市場的運轉。因此,醫葯虛擬市場的推廣從醫院的采購入手,才能真正影響葯品交易的模式,使醫葯虛擬市場的應用一步步走向深入。
4. 醫葯市場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
凈化市場,保證葯品質量和臨床用葯安全有效;
規范購銷行為,遏制葯品購銷活動中的不正之風;
推動醫葯分開核算,分別管理,切斷醫療機構與葯品營銷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為實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創造條件;
有利於提高市場集中度,加快醫葯流通體制改革。
(2)經濟效益
醫院:葯品收益明顯增加;
庫存減少,資金周轉加快,信息化水平提高;
市場競爭力增強 。
企業:大公司的迅速崛起;
交易成本下降,贏利空間擴大;
經營環境改善,生意比過去更好做。
5、醫葯電子商務B2B模式概述
醫葯電子商務是以醫療機構、醫葯批發企業、銀行、葯品生產企業、醫葯信息服務提供商,以及保險公司為網路成員,通過Internet網路應用平台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開放並易於維護的醫葯貿易服務的商務活動。其中B2B模式作為醫葯電子商務中的其中一種模式被定義為:葯品生產企業、葯品批發企業通過自身網站與本企業成員之外的其他企業進行的互聯網葯品交易。
6、發達國家醫葯電子商務B2B模式的發展
美國作為電子商務的發源地,是葯品電子商務開展較早的國家,政府積極支持葯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美國的醫葯電子商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斷深入和完善,形成了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toConsumer)、第三方醫葯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等多種形式並存的局面。並且通過發達的第三方物流網路完成葯品的分銷與配送。美國醫葯電子商務B2B模式主要由大型的醫葯批發商及醫葯企業發展而成。目前全美有五個一級批發商,其中排在醫葯批發企業前三位的——Ameris0urceBergen,CardinalHealth和Mckesson就占據了96%的市場份額。
著名的咨詢機構福里斯特市場調查公司的研究報告表明,在美國,互聯網使這個年銷售額830億美元的醫葯市場節約開支110億美元之多。到2005年,美國醫葯行業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已由1999年的64億美元上升到4300億美元,其中把供應商與醫院、葯房和門診部連為一體的BtoB電子交易額達到1240億美元,網上診斷和網上葯房等BtoC交易額將達到220億美元這份報告預測,醫葯電子商務將會對醫葯流通行業產生重大影響。有數據顯示:美國BtoB占電子商務銷售額85%,BtoC占電子商務銷售額小於15%。美國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關法規的出台。
在日本,行業協會對推動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制葯企業協會設立了葯品交易網,供各制葯企業進行大宗葯品和原料交易。日本的醫葯批發商協會則在制定數據交換介面標准、標准葯品編碼等事務上起了決定性作用,這些標准化工作為日本BtoB醫葯電子商務的廣泛開展奠定了基礎。在歐洲,歐盟統一市場的進程將繼續推進,醫葯行業將經歷頻繁和劇烈的兼並重組,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將獲得更為巨大的機會。目前,歐洲的醫葯電子商務的主流形式仍然是BtoB,並且還停留在企業級的應用上,尚未出現影響廣泛的第三方醫葯電子商務平台。BtoB電子商務在醫葯領域的應用,大大擴展了醫葯企業的業務空間。無論是制葯企業還是醫葯批發企業,制定合適的電子商務。
戰略,已經成為它們的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全球葯品交易網(GHX)、日本的葯品交易網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的出現,則為中小企業開拓全球市場提供了機遇,並且降低了開展醫葯電子商務的總體社會成本。歐美國家的醫葯電子商務B2B模式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醫葯行業有三點基本啟示:醫葯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高;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相關法規的出台;第三方物流的廣泛應用。
7、我國醫葯電子商務B2B模式的發展 1、我國醫葯電子商務主要特點 鑒於我國的國情,包括醫葯行業產業結構情況、市場化建設現狀、法律法規環境等方面,我國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也呈現出了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包括:
①總體上電子商務應用分散,發展水平不高,從業公司規模偏小。
②從應用深度上,主要還是停留在信息服務層面,少有完整的電子商務服務。
③從商業模式上,網上葯店發展受限制,網上批發業務成為電子商務應用的主流。 1、BtoB模式醫葯電子交易主要在葯品集中招標采購中部分實現 近年來,我國網上醫葯電子交易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海虹控股2003年承接葯品招標項目的總采購量達66.78億元,實現葯品網上交易額達30.02億元,幾乎達到其總體交易額的半數。同時,在醫療器械集中招標采購項目的總采購量達10.75億元。2004年有接近80億元葯品采購在海虹的醫葯電子商務平台上完成。雖然,BtoB的醫葯電子商務網上貿易額占年總交易額的比重仍然極低,但增長潛力巨大。2003年網上交易額達年交易額的1096,以上海醫貿網為例,正式運行8個月間,網上交易額已突破1500萬元人民幣。
8、我國醫葯電子商務現存問題分析 1.總體發展水平不高 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調查.被調查醫葯企業在回答」企業網站主要用途」一項中回答用作」發布信息」的佔117%:」未建網站」的佔184%;同時選」發布信息」和」客戶聯系」佔247%同時選」發布信息「、客戶聯系」和」洽談業務」的佔155%:選」網上銷售」、」網上采購」或」網上支付」的比例均小於3%。以上數據說明中國醫葯電子商務總體水平不高.現階段我國醫葯企業與擁有高信息化水平的歐美同行相比.在電子商務的總體建設與應用水平上來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2.相關政策法規尚不完善 醫葯電子商務要想進一步發展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撐環境。近幾年出台的法律、法規只是圍繞著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一些邊緣化的法律問題做出了規定,如基礎設施、信息服務、行政管理方面等,而對於電子商務運行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如電子交易、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網上支付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數據與隱私權保護等,涉及交易環節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相關方權益保護的問題,卻涉及較少。因此,必須對醫葯電子商務領域進行立法,科學有效地建立醫葯電子商務市場的法律秩序。 3.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未能有效集成 電子商務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要素組成。一方面,由於交易雙方對於網上支付安全性的質疑以及缺少相關法律的保護而造成了目前目前我國的B2B醫葯電子商務「網上談判,網下付款」怪圈。另一方面,在我國醫葯流通領域,流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還沒有根本的改觀。具有全國性覆蓋網路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國醫葯流通領域尚處在建設階段。由於以上兩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國B2B醫葯電子商務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之間的不連貫,以及不能有效地集成。因此,降低了電子商務的應用價值,不能實現醫葯商品的高效流通。 4.全國區域內物流網路分散 我國醫葯市場基本可劃分為華東地區(長江三角洲物流區)、華南地區(珠江三角洲物流區)、華北地區(鄭州物流區和京津唐物流區)、東北地區(環渤海物流區),西南地區(重慶、成都物流區)、華中地區(武漢物流區)、西北地區(西安、蘭州物流區)七個地區。在各區域大力發展自身物流網路的同時一些大型醫葯企業也在實施著各自的「全國布點」式的擴張計劃。然而,各區域間物流網路相互獨立。企業自身的物流網路也不能與各區域物流實現「重疊資源」的共享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阻礙了醫葯電子商務對於提高葯品流通速度上的作用發揮。
9、我國醫葯電子商務可選的B2B模式 1.企業信息化模式 仿照歐美發達國家,以企業信息化建設為手段,分階段地發展,高度信息化後再開展中國醫葯流通領域的電子交易市場。
鑒於我國醫葯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我國的市場經濟狀況及醫療衛生體制,以企業信息化為支撐的企業間電子商務模式要在短期內實現是不可能的,必須分階段逐步實施。一般要經過:醫葯企業信息化的准備階段;建立醫葯企業內部一體化的集成管理系統和內部網路;建立醫葯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完全實現醫葯企業的信息化和電子商務三個階段。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是在建立了完善的企業內部網和實現了與互聯網之間的安全聯接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電子商務應用系統,進行電子商務交易。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發展穩步,與國家信息化發展同步,但費用高昂制約因素多,發展速度緩慢。 2.行業聯盟交易所模式 行業聯盟交易所(Consortiumtrad—ingexchangeCTE)是由本行業中一些大企業共同協作構建組成的超級電子市場,它把各自的供應商和客戶集中起來,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各企業的經營效率。2005年4月,由五大醫葯商業公司發起成立的「中國醫葯商業經濟聯盟」正式宣布成立。「聯盟」分布在我國京、津、滬、渝、穗5大中心城市.都是區域性醫葯商業的龍頭企業。作為迄今為止中國醫葯行業最重量級的聯盟。如果各企業能利用已有的B2B平台組建行業聯盟交易所.無疑會成為規范新興的葯品電子商務和互為我國醫葯B2B領域內的一股重要力量。 3.跨越式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模式 這一模式要點是中國醫葯行業電子商務可以走跨越式的發展,即中國醫葯行業企業不需要模仿西方醫葯行業,在逐步完善企業、醫院、醫葯流通企業信息化的道路上的電子商務模式,而可以通過完備的第三方電子服務商進行跨越式的發展。醫葯企業、醫葯經銷商、醫院、政府部門可以在第三方提供的電子交易平台上進行完整的交易和行業監管。
10、未來發展戰略與對策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綜合競爭力的中心任務,實行體制創新,著力營造醫葯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積極推進醫葯企業信息化建設,推廣電子商務應用,加速醫葯流通體制改革,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走中國特色的醫葯電子商務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以政府推動與醫葯企業主導相結合。完善管理體制,優化政策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醫葯企業在開展電子商務應用中的主體作用,建立政府與企業的良性互動機制協調發展醫葯電子商務。 1.獨立第三方電子市場是符合我國情況的模式 美國的獨立第三電子交易市GHX是基於自身交易者較少,市場集中度高的環境和條件發展起來的,屬於垂直式市場運營商,屬於交易的協作平台。主要由賣方驅動,所以利益通常偏向賣方,因此公平程度不是很高。由於我國的醫葯市場交易者較多,市場集中度低,因此,我國醫葯流通電子商務完全可以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跨越賣方或買方主導階段,直接走獨立第三方的道路。從實現網上集中采購、訂單處理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監管、支付、物流等系統,實現後來居上。
建立一個覆蓋全行業的第三方醫葯電子市場,一方面是發展的趨勢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我國醫葯衛生發展需求的。同時這也是由醫葯的特殊性所決定的。由於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發展仍不充分,那麼利用電子商務手段建立現代化的醫葯虛擬市場,是對醫葯市場健康發展的一種促進,從這一點來講,我國醫葯虛擬市場的完善必然是一個過程化的產物。同時,由於現有市場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不足之處,一部分人已經成為了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那麼他們必然會抵制虛擬市場的推廣。因此,目前中國推廣和完善虛擬市場不能單純依靠市場自發的動力,需要強有力的行政干預和支持,以及社會各方面積極的參與,因此,它也必然是一個政府主導的全社會系統工程。
我國第三方電子市場應該是一個合法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進行交易的雙方也必須具備合法的資格。另外,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的產物,醫葯電子市場必須是獨立於任何政府部門的,相關政府機構對醫葯電子交易市場的管理主要體現在事前的資格認定和事後的監管,政府部門不應該直接參與市場平台的運營。同時,基於公平交易的原則,虛擬市場平台的運營者不應該與醫葯交易的收益直接掛鉤。所以虛擬市場平台的運營者不應該是醫葯交易的雙方,而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來承擔,並通過提供與交易相關的服務獲取利潤。
我國目前的醫葯市場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買方市場,買方不參與的市場往往是一廂情願的。我國醫院的采購行為佔到了整個醫葯采購行為的80%以上,醫院的采購方式極大地影響著醫葯市場的運轉。因此,獨立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的推廣應用必須從醫院的采購入手,才能真正影響醫葯交易的模式。 2.進行醫葯電子商務的市場環境和制度建設 獨立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涉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如網路技術應用、互聯網及企業內部信息系統建設等),以及商業信用、網上支付、認證、標准、物流配送、稅收、相關法律制定與修改等環境與制度建設。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兩個層面因素的制約,其一是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企業內部信息化基礎和水平;其二是市場環境與制度建設。而後者的制約更加明顯。縱觀近幾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所需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安排。一般商務難以適應的市場環境和制度,電子商務則更難適應。為此,政府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著眼點或切入點,就是促進市場環境與制度建設。 3.培育第三方物流 成熟的電子商務模式需要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與之配套,醫葯流通領域的改革呼喚專業的醫葯第三方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是指由貨物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專業物流服務企業去完成物流服務的物流運作方式。
醫葯市場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服務質量的好壞,不僅關繫到需方(醫院)及供方(葯廠),還將直接影響到廣大患者的利益。所以,我國政府必須對醫葯市場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合理管理、正確引導和適度監督,使物流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
目前以行政區劃的省級、地市級、縣級的二、三級醫葯批發商、醫葯零售連鎖企業,應在利用已有的物流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改組為區域性的醫葯配送中心,並主動加入所在地區的上一級醫葯物流中心網路,成為其中的物流節點企業。這樣,可減少醫葯批發企業的批發層次,通過物流配送中心網路直接導人市場終端,有效實現醫葯流通渠道的扁平化。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客戶、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供應商四方進行有效的連接。 4.整合現有資源建立覆蓋全國的第三方電子交易網路 首先,規范統一企業內部產品編碼、管理編碼等技術標准實現企業內部的系統集成與資源共享。其次,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戰略管理體系,實現業務流程、交易規則、數據標準的統一,為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奠定基礎。再次,完成七大區域網路塊塊相通,從而進行大的集成,形成信息的高度共享,使得物流及產品信息在全國范圍內暢通傳遞。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力求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B2B醫葯電子商務網路。
雖然有少數醫葯企業從葯品招標采購入手,發展了第三方電子交易市場的雛形,但是此領域我國的整體水平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在國家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的宏觀環境下,由政府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在借鑒借鑒歐美國家在此領域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規范和發展我國B2B醫葯電子商務,我國的全國性統一的電子交易市場一定是指日可待。

⑹ 近十年來,中國醫葯銷售額在全球的比例在中國中葯銷售在醫葯銷售中的比例中成葯銷售在中葯銷售中的比

說實話 我不想 ..說出來 .....

在中國,作為國粹的中醫葯卻日漸式微。統計資料也對中醫葯市場的衰退作了注腳:10年前,中葯在中國醫葯市場上所佔比例約為28%~30%,而去年,中國2500億元左右的醫葯市場中,中葯僅佔450億、約18%的市場份額。"

大家在讀下面的文章時一定要弄清楚一個基本概念,中葯在國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葯」,是保健品。為什麼國外保健品市場這樣大,因為有多餘的錢,有對現代醫學失望和絕望的病人,和數以億計的愚昧的人。

洋中葯攻佔中國市場,就是要讓說假話的中國政府吃啞巴虧。在國外用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保健品)政策和規范的低門檻生產外國政府規定的保健品,拿到中國來當葯賣,賣出「葯」價錢。誰會不積極?美國政府要求保健品說出成分是什麼就可以生產,不問生產者說的用途是否真實。

日前,瑞士葯企諾華制葯在中國高調宣布,將針對中國市場研發中草葯,並欲以5億元並購中國葯企。

據預測,中葯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空間的產業之一。目前世界草葯市場銷售額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這對在中醫葯方面擁有大量獨特資源的中國而言,是絕好的機遇。

然而,近年來外資葯企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的缺陷,通過合作、收購、兼並來獲得中國中葯知識產權;同時,禁止中國企業生產和銷售,將「洋中葯」返銷中國市場,賺取巨大利潤。這無疑敲響了中國中葯知識產權保護的警鍾。

有關專家指出,在未來的競爭中,我們要守住中醫葯大國地位,必須盡快出台專門用於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避免以後再發生中醫葯知識產權被不當佔有的事件。同時,將傳統優勢與現代醫學理論和高新科技結合,提高傳統中成葯生產各個環節的科技成分。

「洋中葯」在中國盛行

隨著人們對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葯正備受青睞。而全球天然葯物市場發展潛力最大的地方是亞洲,特別在中醫、中葯發源地的中國,是全球天然植物葯企業的必爭之地。

近日,剛剛上任的諾華中國非處方葯(OTC)部總裁江華在廣州高調宣布,未來諾華將為中國市場專門研發中草葯,並將有條件並購和銷售在5億以上的本土葯企。

諾華制葯在國際非處方葯(OTC)市場份額位居第四。因其進入中國較晚,目前在華OTC市場的銷售份額並不高,因此希望通過中葯業務提升在華銷售業績。

其實,覬覦中葯以及中國醫葯市場的不僅僅是諾華,眾多的外資葯企對於中葯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個研究機構正在從事天然葯物的新葯開發。

美國已開始進行中葯復方與制劑的臨床試驗,德國則打算在現行醫療保險法中將中葯列入傳統療法范疇,俄羅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葯。

過去數年來,外資中葯企業正悄悄以合資、獨資等形式介入中國的中葯市場,並將大部分產品銷往內地。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植物葯市場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並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而作為中葯大國的中國在中葯制劑年出口僅有1億美元左右。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每年天然植物葯進口已超過6億美元,中國中成葯市場的進口量已遠遠超過出口量,這種勢頭還在不斷增長。

據廣東海關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省企業共出口中成葯價值747萬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10.3%,而廣東省進口中成葯價值達3817萬美元,增長29.6%,無論是絕對值還是增幅,中成葯的進口都遠遠大於出口,進口與出口之比已經擴大至5倍。

中國民間常見的「六神丸」配方,加上道地中葯原材料製成的「救心丹」,立即成為「洋中葯」暢銷國內,為日本某中葯企業帶來達1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在日本,中葯生產原料75%從中國進口。日本一家中葯企業以中國中成葯六神丸加工製成的救心丹,年銷售額達1億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銷售到中國。

牛黃清心丸,同樣是中國傳統的中成葯,但中國要生產牛黃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膠囊的改進型產品,卻必須看韓國人的臉色,因為他們已經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了這兩項產品的專利。

美國人利用手中8項中葯材薄荷的專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潤市場上,大把大把地收銀子;而作為薄荷之鄉的中國,只能靠著薄荷藕、薄荷茶水賺一點小錢。

德國人則乾脆把工廠搬到中國,把銀杏葉粗加工後運回本國深加工,而後返銷到中國市場……川貝枇杷膏、保心安油、驅風油、紅花油等「洋中葯」竟將中國同類產品打得無還手之力。

在一家中國葯店裡,一位顧客在櫃台前看著五六種不同包裝、不同生產廠家的六味地黃丸,猶豫不定。更讓這位顧客為難的是,售貨員竟然向他推薦一種所謂「比純中葯還好」的「洋中葯」。

隨著醫葯市場逐步開放,中國的中醫葯產業非但沒有走出去的跡象,反而呈現出「引狼入室」的態勢,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等國的「洋中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無情的市場競爭令「正宗」的中葯國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

事實上,全球性的中醫葯熱正在升溫,而在中國,作為國粹的中醫葯卻日漸式微。統計資料也對中醫葯市場的衰退作了注腳:10年前,中葯在中國醫葯市場上所佔比例約為28%~30%,而去年,中國2500億元左右的醫葯市場中,中葯僅佔450億、約18%的市場份額。

曾任美國總統府顧問、美國參議院核心成員的美籍華裔知名學者和名醫、美國明道大學校長張緒通博士曾對媒體說:「西方國家的決策者們認為,以中葯為主的天然葯物將成為發展空間巨大的戰略性產業;同時,也把『中醫葯國際化』看成一場對中國的商戰。」

「洋中葯」在國內的盛行令許多業內人士擔憂,有關專家表示,中國是一個中葯資源大國,有近5000家中葯企業,但在中醫葯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前,越來越多中國人卻開始吃「洋中葯」,這不能不令人警醒。

外資瘋搶中葯配方

近年來,日韓、東南亞及歐洲一些國家從中國低價購入原料葯,再行提煉加工後高價返銷中國市場。同時,外商加緊收集研究民間的中葯秘方、偏方並申請專利。如牛黃清心丸是我國傳統中成葯,但若要生產其口服液和微膠囊的改進劑型產品,卻要取得韓國人的同意,因為其早就在中國申請了發明專利。

從1994年後,國外製葯企業來華申請專利保護的數量逐年增長,包括日、韓、美、德、法、意、英、加等國,體現了他們的專利意識和醫葯戰略的先導性和超前性。

今年7月初世界治療糖尿病的龍頭老大諾和諾德公司中國研發中心在中關村生命科學院落成。緊隨其後,跨國制葯企業羅氏的中國研發中心也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設立。

業內人士一語道破玄機: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瞄上的不僅是中國「物美價廉」的科研人才,還有中葯國自身的科技研發存在的優勢和漏洞,更重要的則是盯上中葯缺少「專利」這一天然屏障。

作為中國醫葯的「國粹」,中葯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徵,所以中國在中葯領域本應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

然而,自1985年以來,中國中葯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始終未見明顯增長,一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迄今為止包括華佗再造丸在內的5個國家一級保密處方無一有專利。中國在國外申請中葯專利有3000多項,而外國在中國申請的中葯專利卻高達10000多項,「洋專利」已經佔中國醫葯領域高新技術的80%以上。

據稱,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外製葯企業對中葯專利申請卻不斷升溫。去年,諾華大張旗鼓地與中國中葯研究所合作,以獨特方式進軍中國中葯產業。其他一些外資葯企也不斷利用合作、並購、兼並等方式「瘋搶」中國一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

近幾年來,已有來自10個國家的40個植物葯品種在中國注冊成功,而中國卻無一例植物葯品種在海外正式注冊,這不能說不是一種讓人心酸的悲哀。

據介紹,西葯是從成分開始研究的,所以它完全能夠通過申請專利獲得保護;而中葯最開始是驗方,這種驗方在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式下難以真正得到保護,所以很多傳統中葯企業不願申請專利。

據統計,國內大約90%以上的中葯都沒有申請專利。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中葯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數據,很難證明其療效,申請專利的難度較大,並且很多中葯都是作為秘方存在,雖然療效顯著,但機理是什麼卻說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葯尚待標准化,這是打入國際市場的最大阻力之一。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國的中葯配方大量流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傳統醫葯企業的重要難題。

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我國生產的青蒿素,作為中國民間治療瘧疾草葯黃花蒿中分離出來的有效單體,它是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究開發並在國際上注冊的一類新葯。雖然中國在復方制劑的研發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卻將該項知識產權在中國以外地區的銷售權賣給了諾華。即所有中國企業的青蒿素必須通過諾華公司才能變現價值,諾華公司僅用知識產權就卡住了中國葯企的脖子。

據稱,同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包括日本在中國六神丸的基礎上開發出的救心丸,韓國在「牛黃救心丸」的基礎上開發出的「牛黃清心液」,江蘇地道的傳統中葯材薄荷,目前已有8項專利落在美國人手裡。這些本屬於中國的產品,被外國申請了專利後再返銷中國市場,而同樣的事情每天還在繼續。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個別中國中醫葯企業為了吸引境外資金,不惜將自主知識產權——中葯處方拱手交給外商。這種「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的做法,只會使中國的中葯生產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境地。

大量「洋中葯」之所以在中國攻城略地,一方面在於中國中葯產業基礎研究落後,技術水平低;另一方面就是中葯專利制度的不完善。

事實上,中國專利制度建立較晚,專利法頒布至今也僅20年的時間,我們對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和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而美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因此中國的專利制度還存在著很多漏洞和缺失。

守住防線刻不容緩

中醫葯學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門類。但是由於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事業起步較晚,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導致中葯的寶貴財富流失慘重,形成「洋中葯」占據主要中葯國際市場的局面。多年來一直困擾中國中葯走向世界的知識產權問題,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保衛本土市場的重要戰場。

中國本是中草葯的發祥地,而這些年「洋中葯」搶灘中國的架勢卻愈演愈烈。一種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洋中葯」,一種是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土中葯」,這樣競爭的結果必定是本國內部地位搖搖欲墜,國際市場上本應屬於中國的行業龍頭地位易主他國。那麼,如何面對來自「洋中葯」的挑戰,守住「家」門口?

近年來,發達國家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的缺陷,通過合作、收購、兼並來獲得中國中葯知識產權,其結果導致一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和祖傳秘方被外商以低價掠走。

同時,國外企業利用中國申請專利,禁止中國企業生產和銷售,將產品返銷中國市場,或者通過侵權賠償打垮中國企業。國外眾多的醫葯企業就是通過無償侵佔中葯方劑資源而賺取了巨大的利潤。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不盡快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土中葯」很難抵禦「洋中葯」的沖擊,中國在中葯市場上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不但難以走向國際市場,弄不好連國內市場都無法保留。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知識產權無疑是民族中葯產業面對挑戰時必須緊緊抓住的利器,這已成為共識。目前中國中葯界應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把中葯的資源優勢和專利開發緊密結合起來。

對於中國嚴峻的中葯形勢,首先需要提高人們對中葯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使人們意識到其重要作用和重要價值。對於中葯企業而言要搶先申請專利,運用專利把我國傳統的中葯自然資源保護起來,再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和經濟優勢。

據稱,中葯在知識產權領域需要保護的內容很多,包括專利、商標、處方、制劑工藝、葯物有效成分、文獻及信息資源、中葯材、飲片等,都要盡可能地採取專利的方式進行保護。尤其是要以專利保護中醫葯核心技術、地道葯材及中醫葯傳統知識。

除此之外,還要對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進行必要的修訂和完善,加大保護范圍,增加保護內容,盡快建立一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公平競爭的法律環境。從制度上激勵開發中醫葯知識產權的積極性,從法律上保護中國中醫葯的珍貴資源和傳統優勢。

有關專家表示,在未來的競爭中,我們要守住中醫葯大國地位。而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中醫葯已刻不容緩,並且要急起直追。中醫葯為什麼如此受到國內外民眾的歡迎?因為它是科學,它能看好病,指導人們養生長壽,病後康復。但是無論哪一個學科,沒有發展,不和時代同步前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學科就沒有生命力。雖說中醫是傳統、古老的,但從中醫葯學科的發展來看,它也是一個比較新興的學科,應該要愛護它、扶持它,多給它投入,多用先進的手段來研究它。否則,傳統的中醫葯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分析人士認為,中葯現代化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不單是一個劑型的改進,也不在於研製出一兩種新葯。應該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從中葯的資源管理,到中葯種植、加工、炮製、制葯設備、工藝、創新葯物等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現代化。比如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葯基本都是流傳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葯」,雖然名稱和外包裝在不斷變化,但是仍沿用張仲景時代的生產工藝,創新能力低下已嚴重製約了其發展速度。

實踐證明,實現傳統中葯與現代科技有機地結合,在中葯產業鏈上應用現代質量控制技術,對於提高現代中葯產品的質量水平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大有裨益的。國內有許多企業已經嘗到了甜頭,一些葯業集團從改變傳統的方劑研究入手,在葯材種植、生產工藝流程、劑型改革以及控制標准等領域進行全面創新,使傳統中葯達到了「體積小、劑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長效」的現代制劑要求。

⑺ 請問國外發達國家個人醫療支出占收入的多少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越高,他所在個人保養和身體保健上所花的錢就越多.再者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文明和這個民族的大向世界觀.英國是坤士和個人保養最重視的地方之一.在全世界而言,他一直都是個人保健和愛命的最重的一個地方,是最高的在32%左右.其次是澳大利亞.佔31.3%左右.再下就是香港,佔28%左右.再次是美國,佔22%的左右.最後是荷蘭.佔20.7%左右.

⑻ 葯品的電子商務在國內是否合法化

這篇文章也許對你有幫助

國內醫葯電子商務現狀分析與前景預測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運作模式,是當代信息社會中網路技術、電子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在商貿領域中綜合應用的產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醫葯行業是我國四大重點技術創新產業之一,是一個技術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風險大的國際性產業。同時,從規范性角度,醫葯行業也是世界公認的容易發展電子商務的行業。發展醫葯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那麼當前我國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如何?前景又將如何?賽迪顧問又一次走近醫葯行業......

國內醫葯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分析和前景預測

醫葯電子商務是兩大看漲行業――制葯業和計算機、電信業的結合,其本身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這是醫療行業最大的市場後盾。"八五"期間,醫葯行業信息化建設的投資約3億元,完成醫葯電子信息應用項目60多項。"九五"以來,各有關單位更是將信息化建設納入了技術改造總體規劃。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國醫葯系統推廣應用財務、統計、倉儲及業務管理等網路系統,這些都為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目前有6000多家醫葯生產企業,數萬家銷售企業,年交易額近1500億元。醫葯電子商務是改變醫葯行業"多、小、散、亂"的現狀,扭轉成本高、效益差的局面,迎接加入WTO後的嚴峻挑戰,更好地配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為此,國家經貿委確定把積極推進醫葯電子商務作為2000年的重點試點工作之一。

圖1目前我國醫葯衛生系統信息化應用的主要領域

圖2:國家衛生信息網的基本結構示意圖

一、我國醫葯電子商務的現狀

中國互聯網路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國內大約每兩個小時就誕生一家網站,面向消費者的垂直型網站和專業化網站前景看好,面向特定行業的專業電子商務平台發展潛力大,醫葯健康網站也以平均每個月開通2個綜合站點的速度發展,截止到三月底全國已有近200家醫葯和健康網站,這些網站多為綜合性信息服務網站。目前,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地的一些單位都在積極籌建醫葯電子商務網路系統,國家信息產業部選擇了醫葯衛生電子商作為全國行業類電子商務示範工程,國家經貿醫葯司也已經批准在部分城市開展醫葯電子商務及醫葯電子交易的試點工作,電子商務在醫葯行業有了良好的開端。

國內已開展B TO B電子商務的主要有中國金葯網、中國上海醫貿網、河南醫葯醫葯電子商務系統、中國醫葯信息網西南經貿網和中國醫葯市場網等。另外,北京醫葯集團也已經計劃開展B TO B電子商務。開展B TO C電子商務的網站有網葯等。上海醫貿網和北京醫葯集團計劃將B TO C和社區服務作為將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B TO B電子商務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內醫葯及IT業的行政部門和相關企業,如上海醫貿網和擬建的北京醫葯(電子商務)網。投資規模從數千萬元到上億元不等,隨著海外資本的迅速湧入,一些網站的實際資本已經開始不斷擴張。目前,B TO B的醫葯電子商務網上貿易額占年交易額的比重仍然極低,但增長潛力巨大。以上海醫貿網為例,正式運行8個月間網上交易額已突破1500萬元,預計2000年年底走單量達數億元。B TO B醫葯電子商務網服務對象為醫葯保健品生產企業、供應商、葯房及醫院等。所具有的功能一般包括電子交易、信息增值和網路電子商務等。

中國醫葯衛生電子商務網是我國行業電子商務的示範工程,它的運營和發展對我國醫葯電子商務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國醫葯電子商務網於1998年正式投入運營。中國金葯網是一個包括中國醫葯衛生電子商務網、全國醫葯統計網、中國中葯材網、全國醫葯技術市場網四大專網,以及中國醫葯經貿網、中國醫葯信息學術研究網和中國百姓尋醫問葯網三個特色站點的綜合網。金葯網預計總投資6億元,其中每個地區服務網站建設投資約為300萬元。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金葯網目前擁有上萬個網員,大多數都是制葯企業、批發商和醫院。金葯網提供的服務主要有醫葯信息技術解決方案的服務(特別是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服務)、醫葯信息技術產品支持服務,醫葯信息技術運營保障服務以及醫葯信息數據資源服務。金葯網選用IBM的電子商務平台Net.Commerce作為應用平台,RS/6000小型機作為系統硬體平台。目前金葯網已在北京、上海、蘇州、昆明、成都、武漢、新加坡等城市建立了7個地區服務網站,計劃兩年左右時間在國內建立100個地區服務網站,並在瑞典、美國等地建立國外站點。

二、我國醫葯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目前,電子商務在我國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尚存在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如安全問題,支付問題、配送問題等。這些問題在我國醫葯電子商務中也普遍存在。結合醫葯衛生的行業特點,目前醫葯電子商務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1、基礎條件差,投資不足

截止目前,國內網際網路用戶僅有1000多萬,普及率僅為0.21%,國內90%的企業還沒有接入互聯網,商用計算機聯網普及率低,不足10%。我國網路基礎設施落後,遠遠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從行業內部看,當前投入到醫葯行業信息化建設及醫葯電子商務方面的資金還不充足。

2、電子商務意識淡薄

企業和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意識淡薄嚴重製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天津為例,有近4000家國有企業具備上網條件。但是當第一批動員132個名牌企業上網時,僅有40家有迴音。因此在發展醫葯電子商務時,網路運營商必須要考慮如何讓用戶成為真正的贏家,只有這樣醫葯電子商務才能生存。

3、葯品作為特殊商品應該如何在網上銷售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網上葯品同樣也分為處方葯和非處方葯,這兩種葯將以B TO B和B TO C方式交易。B TO B方式涉及許多方面的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三、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預測

目前,電子商務在全球發展迅猛,平均大約每九個月其交易額就翻一番,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已達到數千億美元,電子商務收入劇增262%。到2003年,預測上網人數將達到3.5億,電子商務市場收入將超過1萬億。亞太地區的電子商務貿易額預測到2004年左右達到400億美元。中國的網上用戶已到890萬人,預測到2000年年底將達到1500萬人。迅速膨脹的網路用戶將給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實踐證明,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有力地帶動信息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1、醫葯電子商務B TO B將快速增長

根據世界經濟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報告,B TO B的電子商務正在以每年99%的速度增長,預計2001年貿易總額將近5000億美元,而到2003年將達到13300億美元,醫葯行業的B TO B的貿易額增長速度是最高的,保持著500%的增長勢頭。

我國醫葯行業的年交易額為1500億元。醫葯行業信息化建設已為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醫葯電子商務被確定為"十五"期間醫葯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八項任務之一。根據建設規劃,在最近一個時期,醫葯電子商務的發展要結合《醫葯流通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的發布和實施,繼續支持有關大型醫葯經營企業和電子商務網路企業密切合作,共同做好醫葯電子商務的試點工作。規劃還指出"十五"期間,力爭促進骨幹企業實現電子商務的聯網運營。一些醫葯電子商務網對其發展也進行了詳細規劃。中國金葯網計劃在兩年內在全國建立100個地區服務網站;中國上海醫貿網已與全國十餘個省會城市達成在當地開設分站的意向,年底在全國將建成40-50個分站。從地理分布上看,我國醫葯電子商務將逐步由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內陸城市延伸。可以預見在國家各有關部門支持和網路運營商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醫葯電子商務必將顯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通過對目前B TO B醫葯電子商務網的運營狀況分析,賽迪顧問預測我國B TO B醫葯電子商務的交易額近3年內年增長速度約為300%,到2003年網上交易額約為年交易額的10%。

2、醫葯電子商務B TO C前景廣闊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網上醫葯交易十分普遍,美國醫葯界已經完全進入網上交易時代。據統計,1998年形成了17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Drugstore.com、Healtheon.com、PlanetRx.com等先聲奪人,傳統大葯局連鎖店也緊鑼密鼓地籌劃著上網賣葯,根據一份調查報告,全美上網上口中有50%表示曾在網上查詢醫療保健相關資訊或購買過醫葯保健品。而目前與醫療保健相關的網站至少接近兩萬個。

有關調查顯示,北京有近1/3患者選擇去葯店購葯,在流動人口比例更高的深圳這個比例則為40%。這都表明中國醫葯零售市場的規模正在擴大。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帶來的醫葯分業、建立職工醫療保險制度、頒布國家基本用葯目錄清單、實行處方用葯(RX)和非處方用葯(OTC)分類銷售等,都將在另一個層面上進一步促進醫葯零售市場的興旺。結合我國網路基礎設施和網民數的發展態勢,可以預見我國B TO C醫葯商務將是一個潛力巨大,商機無限的領域。

隨著居民對醫療保健的要求提高,國家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化,國家對醫療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的投資不斷增加。並且醫院和制葯企業資金比較充足,在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後,其投資重點向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加強信息化建設成為醫療系統各企業的重要目標。當前信息技術應用已在醫療服務、衛生管理、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等領域全面展開。

賽迪顧問對我國醫葯文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的調查研究認為,當前我國醫療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HIS建設的重點由HMIS轉向CIS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信息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從單機系統、局部網路系統到整個醫院信息系統的多個階段。特別是隨著國家金衛工程的展開,已經有許多醫院相繼建立起醫院范圍的信息系統,一些公司相繼開發了商品化的整套醫院信息系統並在醫院推廣應用。在信息系統應用技術上,客戶/伺服器結構的信息系統已經成為大型信息系統的主流,使用Windows環境和圖形化的用戶界面是目前醫院信息系統主要採用的客戶端環境,基於SQL語言訪問的大型資料庫在醫院信息系統中也已普遍使用。在醫院院區網路建設中已經比較普遍地使用結構化網路布線、採用乙太網和快速乙太網,網路交換技術也大量地使用。

但由於受資金和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總體上比較落後。相當數量的HIS建設只停留在以經濟管理為主線、面向醫院內部資金流和物流管理的階段,即側重於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建設。國際發展趨勢表明,醫院信息系統已從重在費用信息管理的階段發展逐漸發展到面向臨床醫療信息管理的CIS(Clinic Information System)階段,包括電子病歷(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s CPR)系統、醫學影象系統(Picture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實驗室檢查系統和遠程醫療等互動式網路信息服務功能的開發和應用。而且,根據國際經驗,我國大型綜合性醫院的HIS投資的臨界點為1000萬元以上。由此可以預見,在信息化方面醫療行業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電子病歷、醫學影象為HIS的最亮點。目前我國已有一批醫院建立了醫院信息系統,具備了向電子病歷發展的基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設施的發展,計算機和通訊設備的性能價格比迅速提高為電子病歷和醫學影象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信息技術發展較快的美、日等國對電子病歷已研究多年,美國政府正式宣布,作為政府一項工程正式啟動實施。目前我國醫療系統實現電子病歷的軟硬體條件已經具備,研究和實驗工作剛剛起步。目前CPR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研究適合電子病歷多種內容、媒體的數據結構;恰當可靠的安全機制;高效經濟的存儲方案;實用方便的數據輸入和閱讀手段;標准規范的數據交換方法。建立PACS的一個目標是方便圖象的存取,另一個目標是建立無膠片化的醫院,提高經濟效益。標准化技術、PACS與其它系統的信息交換問題、圖象預取技術和圖象壓縮技術是當前PACS應用的主要技術。設備上,PACS不僅要建立1-2個可以顯示圖象的工作站,還需要高質量的圖像採集設備(如專用的膠片激光掃描儀)、大量的圖象顯示設備、十幾個TB的在線存貯容量和高速度的網路通訊設備。

遠程醫療正在迅猛發展。我國的遠程醫療近幾年發展迅速,一些著名的醫學院校、醫院都建立了遠程會診中心。目前我國主要的遠程醫療網路有國家衛生部金衛醫療網、中國醫學基金會互連網路和軍隊遠程醫學網路。中國醫學基金會受國際醫學互聯網路協會和國內外企業單位的委託,組建了中國遠程醫療會診骨幹網。骨幹網聯通了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40家部屬、省屬重點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和省屬重點醫院,基層網聯通約50家地、市、縣級醫院。為了加快金衛醫療網路的建設,金衛醫療網路工程有限公司與美國STM衛星公司在北京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決定2000年前後建成醫療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後,金衛醫療網路將擁有上萬名著名醫學專家,每年可為上百萬人提供網上醫療會診、咨詢服務。國內遠程醫療趨向於應用服務,傳輸方式多採用電話撥號,部分採用ISDN、FR、VSAT、INTERNET方式。雖然很多公司投入開發研究應用於遠程醫療系統,但是對遠程醫療技術高層次的應用研究還處在無人嘗試階段。

另外,智能卡將在醫葯衛生系統廣泛應用。目前在個別醫院里出現了IC卡進行電話預約掛號,隨著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逐漸被廣泛接受,付費、查詢、保健、急救醫療等領域都將出現智能卡的使用。

二、衛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

根據我國衛生系統的現狀以及國家衛生系統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國家衛生信息網建設於今年正式啟動。國家衛生信息網建設的總體目標建成一個覆蓋中央-省-市(地)-縣(區)四級衛生系統的網路通訊傳輸系統,提高衛生信息質量,加強衛生事業的宏觀管理、科學決策及重大災害的應急應變指揮能力。在優先建立衛生防疫信息網的基礎上,分階段逐步實施並覆蓋衛生系統各個領域,達到衛生及其相關信息網路互連互通,一網多用、資源共享。

現階段(第一期工程)國家衛生信息網的重點應用系統包括"國家衛生信息網衛生防疫信息系統"、"國家衛生信息網網路管理中心"和"國家衛生信息網衛生部區域網"建設。一期工程計劃2002年6月完工。一期工程預計投資2.36億元。中央財政投資1億元,各級地方政府需要配套約1.3億元。中央、省、地市和縣各級衛生網基礎建設資金比例,硬軟體和人員培訓等各項建設的預算資金比例分別如圖所示。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醫療保險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成為該行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發展趨勢。醫療保險信息系統是涉及醫療單位、保險管理機構、參保單位以及居民的財務清算的管理系統。目前國內已有個別地區建立了網路化的醫療保險信息系統。深圳市1992年開始籌建醫療保險信息系統。目前所建成的系統中有47萬職工參保。醫療機構將病人刷卡記帳信息通過網路轉送社會保險中心,再由中心匯總並處理政府、企業和個人醫療費用投入與消費,處理醫療機構費用結算。到目前為止,系統共有DDN線路38條,電話撥號線路85條,遠程通信網點120多個,網路設備總容量達1000多台。

三、電子商務和ERP正成為醫葯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目前在建的"中國醫葯衛生電子商務網"(原名"中國金葯電子商務網")是我國第一家大型醫葯專業電子商務網路系統,該系統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並在全國10個大中城市建立了地區網站,形成了以中心城市輻射周邊地區並覆蓋全國的網路系統。該系統將陸續建立100個地區服務網站,與Internet相聯,形成覆蓋全國,並與世界相連的醫葯網路系統。"中國金葯網"包含"中國醫葯衛生電子商務網"、"全國醫葯統計網"等專網,以網路形式提供現代高科技的服務保障平台,開展信息交流、科研教學、統計分析、生產管理、信息檢索、電子商務等全方位服務。

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醫葯分離成為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衛生管理部門提出政府葯品采購的設想,電子商務系統是實現這一設想所必須的技術支撐環境。這種電子商務建設的目標是以醫療機構、醫葯公司、銀行、葯品生產單位、醫葯信息服務提供商以及保險公司為網路成員,通過Internet網路應用平台,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開放並易於維護的醫葯貿易電子商務平台。目前上海浦東地區、河南駐馬店地區已經開始嘗試這種系統應用。但是經貿和醫葯管理的有關部門對發展醫葯貿易電子商務的意見不盡一致,我國醫葯行業的電子商務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ERP是制葯企業發展的重頭戲。相對於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ERP更加註重管理的全面性、系統性,更加重視企業與外界的關系(供應鏈概念),更加支持全球化經營等。這些新的發展正是當前中國企業普遍呈現的管理要求。國內企業對ERP的需求特點是首先ERP要符合中國的管理模式,即ERP軟體的本土化。其次,需要適合不同規模企業的ERP。再者,ERP要建立在Internet和電子商務等先進的技術架構上。國內的一些大型制葯企業已經開始ERP系統,如成都恩威集團、中美史克集團。其它一些制葯企業已經將上ERP系統作為企業的發展方向,如雲南白葯集團。總體來講,制葯企業資金較為充足,管理觀念的改變是發展ERP系統的關鍵。

調查研究還發現,標准化是阻礙目前我國醫院信息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醫院業務流程無標准、共享數據無標准等原因造成HIS的大量的低水平重復開發、難以移植推廣、數據難以共享等問題,而且對HIS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潛在的危害。電子病歷、醫學圖象系統和遠程醫療的發展更需要加強醫院信息標准化的建設。信息標准化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發揮政府的權威性,規范醫用軟體市場,加強醫用軟體市場的管理和監督。另一方面要盡量引進和採用國際信息標准,同時建立國家標准代碼體系。

總之,通過對我國醫葯衛生行業信息化的調查研究,賽迪顧問認為在我國HIS建設由HMIS向CIS轉變過程中,電子病歷系統、醫學影象系統和遠程醫療發展潛力很大,這必將帶動醫葯衛生系統對IT市場產品、技術和服務的需求增長。特別要指出,這些領域的信息化應用的行業特色突出,需要IT業人士和醫葯人士的共同努力。國家對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的建設投資增加,醫療保險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醫葯貿易電子商務的開展,將拉動醫療衛生行業對網路通訊設備的需求。生產管理模式和資金實力決定了制葯企業成為ERP管理軟體的潛在用戶。

閱讀全文

與美國醫葯電子商務佔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型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66
促銷活動的營銷策劃方案實例 瀏覽:844
黨員幹部可以從事電子商務嗎 瀏覽:514
網路汽車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518
微博宣傳推廣方案 瀏覽:14
以純公司會展策劃方案 瀏覽:64
學校黨員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07
rfm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瀏覽:133
國培計劃二級培訓方案 瀏覽:302
新聞宣傳技能主題培訓方案 瀏覽:903
冬季小學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96
濟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宣傳推廣先進事跡方案 瀏覽:577
醫院的情人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22
山東好買手電筒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40
3月份餐廳營銷方案 瀏覽:338
電子商務職業培訓班 瀏覽:272
餐廳菜品推廣方案 瀏覽:252
康心葯業電子商務 瀏覽:812
地礦職工培訓方案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