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空气质量为什么明显好于国内大多数城市
主要是地理位置所决定,其二是深圳是商业城市,工业污染少。具体如下表述:深圳地处广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接壤。2016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宜居指数在中国40个城市中排名第九。
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所处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盛行偏东南风,时有季风低压、热带气旋光顾,高温多雨;其余季节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燥,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4℃,最高气温38.7℃(1980年7月10日)、最低气温0.2℃(1957年2月11日)。雨量充足,每年4~9月为雨季,年降雨量1933.3毫米,年降雨量最多纪录2662毫米(1957年),年降雨量最少纪录913毫米(1963年)。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2120.5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4~5次。
⑵ 关于PM2.5的调查问卷
汗,看没人给你做,我做一个吧
AAAA
不过要告诉你的是,你在网络知道做调查,抽样结果是有偏差的
也就是能看到你这个问题的,大多数人都是搜索PM2.5,表示对此感兴趣或关心的。
我就是因为很关注PM2.5,所以才看到你这个调查的。
还有很多人压根不知道PM2.5,也就根本看不到你这个调查。
所以你这个调查结果是不科学的。
⑶ 深圳各区的空气质量状况
http://www.szepb.gov.cn/
自己可以看个够,每天都有空气报告,水的也有。够详细吧。呵呵 关注身边环境,参与环保。
⑷ 近几年深圳空气质量变化
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0天,占全年的98.6%,比上年增加16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5天,占全年的1.4%(见图1)。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 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3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3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6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年平均pH值为4.59,比上年上升了0.10,降水酸性有所减弱。
年平均降尘量为7.08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比上年下降0.62吨/平方公里/月
2004年全市总体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良好水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44天,占全年的94.0%,但比上年减少了5天。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其污染负荷分别占43.7%和 36.9%。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 0.02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7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1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7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6毫克/立方米。
降水 pH年平均值为4.49,比上年下降0.44,降水酸性增强;酸雨发生频率为78.9%,比上年上升26.1个百分点。
降尘量年平均浓度为 7.70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22吨/平方公里·月。
200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5.6%,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0.5%,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5.1%。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占4.4%。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
(一)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 0.02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7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7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9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 pH年平均值为4.93,比上年上升了0.31,酸雨发生频率为52.8%。与2002年比较,降水酸性减弱,酸雨频率上升了14.3个百分点。
2003年全市降尘量年平均浓度为7.48吨/平方公里 · 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比 2002年上升1.70吨/平方公里·月。最大值为31.0吨/平方公里·月,超标2.9倍,全市月测值超标率为34.6 % ,1月、3月、 11月、12月降尘量较高。
200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9.4%,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9.3%,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0.1%。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一)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1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5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6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为4.62,比上年降低了0.32,酸雨发生频率为38.5%。与2001年比较,降水酸性增强,酸雨频率下降了3.5个百分点。
全市年月平均降尘量为5.78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44吨/平方公里·月,低于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其中以1月和11月降尘量较高,降尘量相对较大的行政区是盐田区和南山区。
200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9%以上,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38%,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61%。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1、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与2000年持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58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5.45%;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63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6.78%。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为4.94,酸雨发生频率为42%。与2000年比较,降水酸性基本持平,酸雨频率上升了1.8个百分点。全市年平均降尘量为5.35吨/平方公里/月,比2000年上升1.7%,低于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根据深圳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2000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99%,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7.6%,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1.4%,说明全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仍然良好。全市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微克/立方米;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4微克/立方米。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4.95,比上年下降0.1个pH单位;酸雨发生频率为40.2%,比上年上升11.9个百分点;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为44.5%,比上年上升6.9个百分点。
⑸ 关于空气质量的问卷调查
1,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
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元凶是燃煤烟雾,其次是汽车尾气和悬浮颗粒物污染,它们的共同作用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在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风、雨、气压、温度等气象条件则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
首先,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是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气垂直层结现象。一般来说,冬季逆温层较强较厚,维持时间较长;夏季则相对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有逆温现象存在,使低层大气比较稳定,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太阳出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使逆温层逐渐消失,大气湍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冬天,一场冷空气过后,特别是其后连续几天不刮风或只刮微风,人们会渐渐感到空气污浊;如果近地面层空气湿度较大,又常常会有雾相伴。造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逆温有关。出现逆温天气会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们健康,因此,有人称逆温是冬天的隐性杀人帮凶。
一般条件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约降低0.6摄氏度,这样,大气低层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高层温度低,空气密度相对较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大气层结就不稳定,容易上下翻滚而形成对流,这样就会使低层特别是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向高空移散,从而减轻在大气低层污染程度。可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一场冷空气过后,却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大气科学中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它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空气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后又向下蔓延,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
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是辐射冷却造成的逆温。秋末和冬季晴朗无风的天气里,一到傍晚日落时,地面强烈地向空中辐射热量,使地面和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气温上高下低的现象,形成逆温层。又因为冬季昼短夜长,晚上辐射降温时间长,往往使低空辐射逆温层更多出现。白天,由于日照增温不足,使逆温层终日难以破坏,所以人们常会见到大气污染物整天覆盖着地面,特别是在城区,天空总是灰蒙蒙的。
其次,大气污染与风力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污染浓度与风速平方成反比,与污染源排放强度成正比。通常风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而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在我国冬春干燥季节,几乎每年都有强大的西北风席卷整个北方甚至南方广大地区,将内蒙古和黄土高原的大量地表泥土沙粒带到空中,形成大风浮尘、扬沙或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使得天空呈现土黄色或漫天昏暗。
第三,大气污染与雨雪有关。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能起到清除和冲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较大的雨雪对空气污染物粉尘颗粒也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空气中的雨水已经不很干净。降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混合溶解会形成酸雨,则是大气质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从季节角度来说,由于冬季北方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刮风天气较少,光照较弱,日照时间短,逆温层较厚,且温度较低,大气对流不活跃等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扩散的因素较多。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很强,大气对流活动旺盛,逆温层的生成存在时间缩短,且降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很大,对污染物质清除作用明显,使空气污染程度相对减轻
2,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3,二氧化碳的来源有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动物,植物的遗体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4,总悬浮颗粒物由天然及人为来源产生,包括海洋、泥土、车辆废气、工业活动、建筑工程以及气相化学反应。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决定于粒子吸入而积聚于呼吸系统的数量。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而引发不良的健康反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呼吸不适及呼吸系统症状(例如气促、咳嗽、喘气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损害肺部组织。因此,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漂尘)更引起人们的重视。最易受总悬浮颗粒物影响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脏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
5总悬浮颗粒物(TSP)源自烟雾、尘埃、煤灰或冷凝气化物的固体或液态水珠,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粒子大小由0.05至100微米不等,包括碳基,硫酸盐及硝酸盐粒子。总悬浮颗粒物由天然及人为来源产生,包括海洋、泥土、车辆废气、工业活动、建筑工程以及气相化学反应。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决定于粒子侵入继而积聚于呼吸系统的能力。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而引发不良的健康反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呼吸不适及呼吸系统症状(例如气促、咳嗽、喘气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损害肺部组织,最易受总悬浮颗粒物影响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脏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
空气中的大颗粒粉尘被人的鼻腔阻拦,小颗粒粉尘可能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这些粉尘被气管和肺部的“巨噬细胞”吞食并消化,巨噬细胞吃不净的那些细菌和病毒还会被白血球消灭掉。
人的鼻子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因此,人们将“可吸入颗粒物”定义为“空气中≤10微米的颗粒物”。
空气中的全部粉尘量为“总悬浮颗粒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剩下的就是“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10。我们经常听到的“可吸入颗粒物”就是这个TM10。如果将5mm以上的颗粒物去掉,剩下的“可吸入颗粒物”为TM5。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⑹ 深圳市空气质量近年来的变化
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0天,占全年的98.6%,比上年增加16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5天,占全年的1.4%(见图1)。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 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3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3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6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年平均pH值为4.59,比上年上升了0.10,降水酸性有所减弱。
年平均降尘量为7.08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比上年下降0.62吨/平方公里/月
2004年全市总体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良好水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44天,占全年的94.0%,但比上年减少了5天。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其污染负荷分别占43.7%和 36.9%。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 0.02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7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1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7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6毫克/立方米。
降水 pH年平均值为4.49,比上年下降0.44,降水酸性增强;酸雨发生频率为78.9%,比上年上升26.1个百分点。
降尘量年平均浓度为 7.70吨/平方公里·月,符合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22吨/平方公里·月。
200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5.6%,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0.5%,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5.1%。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占4.4%。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
(一)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 0.02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7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7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9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 pH年平均值为4.93,比上年上升了0.31,酸雨发生频率为52.8%。与2002年比较,降水酸性减弱,酸雨频率上升了14.3个百分点。
2003年全市降尘量年平均浓度为7.48吨/平方公里 · 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比 2002年上升1.70吨/平方公里·月。最大值为31.0吨/平方公里·月,超标2.9倍,全市月测值超标率为34.6 % ,1月、3月、 11月、12月降尘量较高。
200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9.4%,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9.3%,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0.1%。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一)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1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5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6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为4.62,比上年降低了0.32,酸雨发生频率为38.5%。与2001年比较,降水酸性增强,酸雨频率下降了3.5个百分点。
全市年月平均降尘量为5.78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44吨/平方公里·月,低于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其中以1月和11月降尘量较高,降尘量相对较大的行政区是盐田区和南山区。
200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9%以上,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38%,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61%。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
1、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与2000年持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58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5.45%;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63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6.78%。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为4.94,酸雨发生频率为42%。与2000年比较,降水酸性基本持平,酸雨频率上升了1.8个百分点。全市年平均降尘量为5.35吨/平方公里/月,比2000年上升1.7%,低于广东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根据深圳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2000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99%,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7.6%,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1.4%,说明全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仍然良好。全市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微克/立方米;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4微克/立方米。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4.95,比上年下降0.1个pH单位;酸雨发生频率为40.2%,比上年上升11.9个百分点;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为44.5%,比上年上升6.9个百分点。
⑺ 空气质量状况调查问卷
世界科学界公认,吸烟对健康危害很大,将近四分之一的癌症、大部分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医学家证明,吸烟者在各种疾病中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其中,肺癌高10.8倍,支气管炎、肺气肿高6.1倍,喉癌、口腔癌高3.4~4.1倍,胃、十二指肠溃疡高2.8倍,循环系统疾病高2.6倍。
吸烟的烟雾中可以分离出3000多种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化氢和丙烯醛等。
一氧化碳是最有害的成分,在烟雾中的含量为1~5%,它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大250倍左右,因此能减少血的带氧能力,还能使动脉内壁水肿,形成水泡,妨碍血液运行,为血小板和胆固醇的沉积创造条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氧化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冬天易发生的“煤气中毒”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含万分之几的一氧化碳就可使人“煤气中毒”而死亡,可见其毒性之大。
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造成心率加速、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
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为严重,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系统还没有成熟,比较娇嫩,所以受毒害更为严重。另外,青少年的大支气管比较直,当烟雾带着烟尘的微粒和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时,很容易长驱直入,进到各个细支气管和肺泡,使支气管和肺泡受到比较严重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