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美術學院旅遊後觀後感600字
四川美術學院·藝術的故事
即使在千城一面的今天,山城重慶依然獨具特色。
即使全中國都在轟轟烈烈地修建地鐵,山城重慶依然標新立異,一條條輕軌,猶如一條條飄帶,載送著一批批的乘客,或於高樓狹縫中穿城而過,或於空曠江面上昂首闊步。
即使所有的城市都在前仆後繼地拋離過去,重新印刻上使用率非常高的新地名,山城重慶依然我行我素,保留了大量珍貴的老地名。其中最突出的,是無處不在的,以「沱」和「坪」為結尾的老地名。原來,「沱」表示停船的水灣,「坪」則表示平坦的場地。以水運崛起的重慶,被譽為碼頭城市的重慶,每一處的「沱」,都見證了其曾經的輝煌,而每一處的「坪」,則是山城中的稀有寶地。
山城重慶有許許多多響當當的名片,其中最閃亮的名片之一,便是四川美術學院。說起川美,院長羅中立還是該校學生時創作的油畫《父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紅光亮」為主導的時代,《父親》所帶領的「傷痕美術」異軍突起,並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走進四川美術學院,只源於一顆小小的好奇之心,沒想到,卻處處收獲了驚喜。
這顆小小的好奇之心,在於遠近聞名的塗鴉街。四川美術學院有兩個校區,一個是九龍坡區的黃桷坪老校區,一個是沙坪壩大學城的虎溪新校區。黃桷坪校區的這條塗鴉街,只緣於羅中立院長的一個建議。然後,整條街道便開始了浩浩盪盪的噴塗行為,形成了今天全長1.25公里,據說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塗鴉藝術作品群,也是舊城換新顏的一個典型案例。塗鴉街在歐美國家,早已見怪不怪,但在中國,究竟還是稀奇事。
可置身於鴻篇巨著的塗鴉街中,卻總覺得欠缺了點什麼。也許,塗鴉本應隨意自由,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向上需經由政府領導審核批准,向下需徵得居民的應允贊同, 圖案色塊都是多方確定的,學生只是負責根據色塊編碼進行塗色,出來的成品中規中矩,哪還能叫塗鴉呢?只有在不經意的角落裡,又或被廢棄的圍牆上,那隨心所欲的噴畫,才是塗鴉的精髓所在。不過,讓老舊的社區重新煥發生命力,總歸是好事。
在塗鴉街閑逛的時候,見到不遠處開往虎溪校區的公交即將開動,用了0.1秒的思考時間,便直接坐了上去。萬萬沒有想到,真正的驚喜,在後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一直覺得大美應該是滄桑的,歷經磨難後身臨其境才能領悟到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對於打卡式的到此一游模式,一直不太感冒。前往虎溪校區,果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竟駛出了收費站。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校園,欣喜一浪接一浪,竟不曾停止。
話說,新校園建設時,羅中立院長提出絕不鏟平一個山頭,讓建築物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然後便交由副院長郝大鵬主持設計。單憑這個設計理念,在一切推平重來的中國,便已獨樹一幟。如若中國再評選新十大最美校園,「農村原生態」校園——四川美術學院的虎溪校區當居榜首。
第一處驚喜,便在於校園尊重、維持自然生態環境的理念。校區內矮丘淺谷密布,共有26處小山丘和11條小山谷,置身於其中,錯落有致,有如世外桃源。景觀設計,講究視覺效果豐富多樣,建築植被精心布置卻顯現出隨意自由,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只有如此般高低起伏的地勢,才能將人文元素溶於自然環境中,即使未有一步一風景,亦能做到移步換形,營造出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觀效果。
第二處驚喜,在於校方在校區中心地帶保留了原有的農田農舍,還將農民聘請為園藝工人進行維持和打理。漫步於校園中,不僅能於農舍旁見到嗷嗷待哺的小雞,水中暢游的鴨子,悠閑自得的白鵝,還能在羊腸小道中與山羊擦肩而過!好一派田園風光,居然是出現在校區中心,現代都市人的田園追求,不也就是如此景緻么?
第三處驚喜,在於通往農舍的斷橋。由古石板和古石雕鋪就的斷橋,長久以來一直在守護著這一片土地,後曾被拆除。新校園做規劃設計時,院長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農田農舍,還重金買回了這斷橋,並按原貌在原址上重新堆砌而成。寫生是美院教學的傳統,皖南、新疆、九寨溝,多少美景在筆頭的勾畫渲染下家喻戶曉,又多少美景因紙張畫冊的記載而得以承傳?也許,川美的學生,不再需要奔波於遠方,去尋覓那一縷幽靜與斑駁,因為,眼前、身旁、腳下,已是最好的寫生基地。
第四處驚喜,在於農舍旁,那一池枯荷,以及倒影中亭亭玉立的逸夫圖書館。逸夫圖書館由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湯樺設計,設計取材於重慶地方隨處可見的磚窯、倉庫等,建築主體的外表皮採用青色粘土磚疊砌,內部牆體及樑柱則採用清水混凝土,簡潔而古樸,與農舍、枯荷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絕美的水墨畫。圖書館直入雲端的尖頂設計,則如神聖的教堂,每一處的細節,每一個的光影變化,每一本知識的承載體,都是學子創作設計的靈感源泉。
第五處驚喜,在於校園中高低錯落的土坡,蜿蜒盤旋的小道,鄉土特色的迴廊等等。其實,最美的風景,往往在路上。都市的人們,步伐匆匆,都市的生活,總是忙碌而壓抑。可走得太快了,就會把靈魂落下,忘了自己是誰。也許,試著放慢腳步,於清幽美景中平復心情,就能看見自己那最初的樣子。
第六處驚喜,在於主體建築雖體量較大,但整體採用灰色調,而且能較好地融合在眾多山坡之中,不至於顯得突兀而不協調。在人定勝天的思想主導下,建築設計一味地追求高度,不斷地突破原有的天際線,同時講求大體量、大容量,以彰顯建築體在城市中的地位。可真正優秀的建築設計,往往是依山勢而建,將建築體藏於自然環境中,讓室內空間自由延伸,相互穿插,讓室外空間互相交融,渾然一體,同時建築體還可隨四季變化而景色各異。無疑,川美虎溪校區的建築群做到了。
第七處驚喜,在於校園角落裡大量出現的石刻和雕塑。對於校方大量收集的「舶來品」,開始以為是高仿,誰知竟都是真品!實在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長滿苔蘚的古石碑,滿眼青蔥的綠地,再配以《收租院》系列的雕塑,實在是神來之筆。《收租院》系列泥塑群像,由川美師生創作於1965年,反映的是當年地主收租的情況,平地一聲雷,曾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並多次在海外巡迴展出。
第八處驚喜,在於校園中此起彼伏的梯田,茂密幽深的竹林,挺拔粗壯的黃桷樹,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以及沁人心脾的梅花叢。教學,從來就不應該局限於教室,局限於課堂。在川美的新校園里,保存土地記憶,再現鄉土風情的設計,本身就是一門很好的學問,是一個個引人深思的課堂,是一處處煥發無限創意的情景劇場。
第九處驚喜,在於不設圍牆的校園,虎溪公社,以及劉家琨設計的「七個小矮人」。將校園空間與外部環境的分界模糊化,突出校際資源共享,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做法。而校園空間和重大商業街的重合,共同構建了一個商業空間,為虎溪公社——中國最大的「畫家村」——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平台。羅院長表示,通過審核的藝術家,租用公社的租金,每月每平方米20元。這個公共平台,既能很好地讓學生接觸外界,將自己的作品推向社會,又能吸引藝術家群體進駐,在 濃厚的藝術氛圍中,進行良性循環。與虎溪公社的紅磚牆相呼應的,還有著名建築設計師劉家琨為設計藝術系設計的「七個小矮人」——設計藝術系館。好的設計,永遠是對現有環境資源的創造性利用。這「七個小矮人」依靠著校園內的小山丘,順坡就勢,切分體量,化整為零,且將底層裙房作跌落處理,成為師生活動的綠化平台,再現了重慶特有的山城聚落形態。整個建築群以清水頁岩磚、清水混凝土、素麵抹灰為主要材料,線性的室外樓梯自由轉折,連接起屋頂平台、天井和山坡綠地,不僅形成了具有沖擊力的景觀視覺效果,也構建了立體的景觀路徑。
世界並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只源於一顆小小的好奇心,源於即將開動的公共汽車,我就踏上了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的旅途。不看不知道,看了連做夢也會笑。2013年,在首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儀式上,川美虎溪校區從全球141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亞洲地區唯一獲獎的優秀公共藝術項目。
承前,才能啟後。四川美術學院是一扇窗口,打開了重慶的歷史卷軸,也開啟了當代藝術的新篇章。
四川美術學院的藝術之風,源於70多年前的陪都時期。陪都重慶,是一塊巨大的磁石,囊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的頂尖藝術家和文化精英。1937年10月,徐悲鴻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在重慶期間創作了影響深遠的《巴人汲水圖》;1938年至1945年,林風眠輾轉抵達重慶,獨居於長江南岸大佛殿的一間舊房中,專心於繪畫探索;1939年4月,傅抱石攜全家遷往重慶,在重慶期間,創立了自己的畫風,並迎來了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1939年至1945年,張大千多次在重慶、成都舉辦畫展;1942年,吳冠中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遷往重慶,於當年完成了學業,並於次年在重慶沙坪壩青年宮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
在陪都文化高度繁榮的局面下,四川美術學院誕生了。抗戰勝利後,即便諸多文人墨客亦紛紛回遷,但這朵藝術教育奇葩,卻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盛夏。在1980年的「全國青年美展」上,川美學生的作品幾乎囊括了金、銀、銅等獎項,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一舉奪得金獎。而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中,更是有1/3出自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就是以《大家庭》系列油畫蜚聲國內外的張曉剛。在2009年雅昌藝術網發布的《拍賣市場年度調查報告》中,51歲的張曉剛以3.01億元的總成交額取代2008年榜首吳冠中,排名第一,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畫家。
在或近或遠的將來,傳奇故事還在延續。只要辦學初衷不變,只要教學環境不變,四川美術學院還將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出一位又一位的大藝術家。而你,為走進這所藝術聖殿做好准備了嗎?
高原(北京)2014-12-18 12:22:03
鴛鴦蝴蝶夢(達州)2015-02-16 16:02:28
勇氣是什麼?是哭著要你愛我,還是哭著要你離開?其實當你的心情很容易被另
一個人所影響時,你便會知道他對你意義非凡。擁有了勇氣與智慧,你需要一個
機會,第一步你需要一張游輪船票,淘寶網上的 四川環游天下 他們家的船票
,是一次非常好的旅行的機會。
㈡ 2016年中國出境旅遊多少人次
近日《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共有1.22億人版次權出境旅遊,共花費1098億美元,出境旅遊市場增長呈趨緩態勢。
收入的增長讓中國遊客的旅遊消費從「買買買」向「游游游」轉變。調查顯示,游覽觀光和休閑度假是出境旅遊的主要目的。其中廣州和重慶的遊客對旅遊景點及目的地吸引力最為看重,上海遊客對旅行費用和景點吸引力較為關注,北京遊客對旅行費用敏感度較低、對休閑的環境要求較高,而成都遊客對旅遊地交通、住宿及飲食的要求相對更高。
㈢ 誰可以幫我寫一份四川成都某一旅行社的調研報告急!!!!!急!!!!
寫來做什麼?
簡單啊,有模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