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農墾企業
農墾系統的來歷:
建國之初的1956年,中國政務院(後更為中國國務院)下設農業相關主管機構為:農墾業、農林業、農牧業、農副業、農漁業五大部門,五大部門的職責是對各自管轄業務按照國家宏觀經濟的階段計劃,逐層、逐級傳達到從事相關行業的每一個基層,以行業劃分使勞動群眾對所從事的農業活動形成由國家對個人的「教、學、輔、助」的系統管理制度。其中,農墾部的主要工作是,避免與農爭地而在無農地區開辟新農業基地,從事農業生產,滿足國家建設對糧食的需要,這就是農墾系統的建立。
說得直接些,農墾系統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國家隊」,農墾系統的職工均是在編的國家正式職工和國家幹部。1956年中國政務院就制定了工人輔助農工計劃,以農墾部的建立為標志,有計劃、成規模、有系統、成建制的輸送城市工人到沒有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但完全適合農業生產和發展地區進行農業生產。自從農墾部建立以來,以分散的落後的小農經濟為代表的中國農業歷史就此終結,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國家負擔的中國農業生產體系。
在1956年至1982年期間,中國農墾系統除保留系統內200萬幹部職工生活用糧外,其餘全部糧食全部上交國家,對緩溢國家糧食價格作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而農墾部門每年無償上交國家的糧食也由1957年的數萬噸上升至1980年的近億噸,尤其是在棉花、食用油、糖等經濟作物生產方面,農墾系統的貢獻更是突出。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樣的話來做一個朴實的描述:是中國的農墾系統幹部職工養活了全部中國的城市人口。
農墾系統的幹部職工,對中國的農村群眾也是有著巨大貢獻的。在1981年以前,國家從農村地區收購的糧食價格是高於經過加工後在城市銷售糧食價格的,正是由於農墾系統每年上交國家的糧食成本低廉,才平溢了這部分糧食差價。而且,在歷史上受到災害沖擊的年份,國家不僅不從農村地區上收糧食,反將農墾系統上交的糧食中保留口糧優先返送農村地區,保障農村的人民生活,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那幾年中城市人口反而沒有糧食,卻要到農村親戚家「借」糧。
1982年國家第一次對國務院政府機構進行調整,由原來的一百多個部委縮減至五十餘個,其中將農業相關系統的農、林、牧、副、漁業部全部歸屬於農業部下屬局級單位,形成了今天的農業部農墾局。也是從這一年起,農墾系統上交國家的糧食開始成本核算,按價計量,從而一舉改變了農墾系統二十多年的「虧損」狀態,首度實現利潤兩億多元。1983年,由於當年糧食價格的快速提高帶動全國物價飛漲,糧食產品價格猛翻了180%,中國出現了自建國以來第一次通貨膨脹現象。雖然我們對那一年的物價變化記憶猶新且心有餘悸,但這也能夠充分說明農墾系統幹部職工生產的糧食占國家糧食生產總量的比重。(這一年的通貨膨脹較1989年的第二次通貨膨脹而言還是小巫見大巫,1989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70%,1992年通貨膨脹率達到310%。)
由此可推斷,農墾企業以農業為基礎,常隸屬於國家資本。
『貳』 農墾局是什麼性質單位
農墾局是行政機關。
農墾系統農墾總局和各分局中行政機關為公務員編制。
下屬的農場中的場長、書記一般是公務員。
什麼職位是公務員招考職位表裡有詳細描述。
農墾總局相當於地市級,農墾分局就相當於縣區級。
農墾分局下屬的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等相當於一個縣區的職能局為正科級。
農機局全稱:農業機械管理中心或者農業機械管理局,二級局,為一級局農業局下設機構,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編制有公務員、事業人員。
第一條國營農場是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農業企業。它的主要任務是:根據「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原則。
(2)國有農墾企業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機構職責
(一)擬訂農墾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和經濟體制改革方案,並指導實施;組織墾區完成國家交給的政治、經濟任務;負責熱帶、南亞熱帶作物領域的管理工作。
(二)協調農墾改革、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政策落實,指導墾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農場土地管理工作。
(三)編制農墾系統基本建設規劃,提出項目安排建議並組織實施;編制農墾系統和熱作領域財政專項規劃,提出部門預算和專項轉移支付安排建議並組織、指導實施。指導農墾財務會計管理工作,承辦直屬墾區國有資產和財務的監管工作。
(四)擬訂農墾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良種生產基地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措施,並組織實施;指導農墾農業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墾區動植物疫病防治和抗災救災工作。
(五)擬訂農墾二三產業發展措施並指導實施;指導農墾工業信息化建設、墾區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和市場體系建設。
(六)擬訂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指導熱區農業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指導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
(七)提出農墾科研、技術推廣項目建議,承擔重大科研、推廣項目的遴選及組織實施工作;擬訂熱帶、南亞熱帶作物推廣計劃並組織實施;擬訂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相關標准和技術規范並組織實施。
『叄』 請問農墾是個什麼概念
農墾概況
2002-5-31 15:41:35
2000年,農墾系統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為主題,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加強管理為重點,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經濟穩步增長,效益明顯提高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3.45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5.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95億元,增長3.05%;第二產業增加值164.95億元,增長10.05%;第三產業增加值114.56億元,增長5.61%。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19元,同比增長7%。人均純收入3036元,比上年增長5.45%。全系統虧損額由上年的43.2億元減少到7.03億元,減虧幅度達83.7%,效益持續下滑趨勢得以遏制,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2000年,全系統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4755.82千公頃,下降2.11%。糧食總產量為1465.21萬噸,比上年減少13.67%,其中大豆總產量184.80萬噸,增長47.96%,商品糧1115.43萬噸,比上年減少13.46%,商品率為76.13%。天然橡膠生產克服特大台風災害的影響,實現干膠總產量34.68萬噸,下降4.59%。棉花總產量83.16萬噸,增長13.22%。油料總產量71.25萬噸,增長11.07%。
工業生產全年完成增加值178.31億元,增長10.72 %,實現利潤12.74億元,全行業扭轉虧損局面。建築業全年實現增加值40.85億元,增長6.30%;個體建築業發展較快,年末擁有個體建築企業5417個,從業人員達3.49萬人。
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服務業共完成商品銷售額和營業收入516.32億元。個體商、飲、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網點數已達13.92萬個,從業人員25萬人。全年出口商品總金額98.26億元,增長22.97%。其中,工業品出口額71.26億元,增長16.43%。主要出口商品的種類有:大豆、棉花、茶葉、水果、活豬、羊、牛、家禽、對蝦、人參、枸杞、鹿茸、罐頭、棉紗等農副產品。
(二)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 2000年,農墾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得新進展,非有國經濟的比重進一步加大。全系統非國有經濟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在總量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5.96%增加到28.4%。其中,非國有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48.98%。天津、福建、浙江等墾區非國有經濟已達50%以上。
1.農業改革方面。各墾區大力推進職工家庭農場「四到戶、兩自理」(土地承包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風險到戶和生產費、生活費自理),進一步完善大農場套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多數墾區在簽訂新一輪承包合同時,延長了承包期,許多墾區的一些家庭農場的承包期延長到30年。黑龍江墾區以「四到戶、兩自理」為特徵的家庭農場的主體地位更加牢固,各類家庭農場發展到22.4萬個,佔全部農業生產組織的99.9%。橡膠等長期作物的家庭經營有了實質性進展,並對租賃、股份制等形式進行了積極探索。海南墾區新開發的農業項目和非膠農業已全部實行職工家庭自費經營或股份合作經營,國有茶園民營化改革已全面鋪開,一些農場通過拍賣,將全部或部分國有茶轉讓給家庭經營。
2.二、三產業企業改革方面。各墾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加強和發展了一批在農業產業化中起核心作用的龍頭企業,並對這批企業進行了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對80%左右的場辦中小企業採取了以兼並、關停、轉制為主要形式的改革,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黑龍江墾區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98.3%,其中產權制度改革面已達71.8%;海南墾區38.5%的場辦企業進行了徹底改制,實行民營或私營;江蘇墾區86%的場辦企業完成改制。
3.在政企業分開,剝離企業社會負擔方面,有了實質性進展。部分墾區的社會職能和辦社會負擔已郵徹底分離或部分分離。北京墾區隨場鄉體制改革到位,已將墾區原承擔的辦社會職能全部移交給當地政府。上海、福建、浙江、江蘇、青海、雲南等墾區對所承擔的教育、衛生等部分社會職能也採取了移交政府管理或經費由政府承擔,具體事務由農場代管的過渡辦法。其中,上海墾區的社會職能在墾區集團內部實現了分離,中小學教育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具體工作由農場社區組織代管。湖北襄樊市清河、車河、隨陽3個國有農場和吉林省的梨樹農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在農場建立管理區作為當地政府派出機構,設立一級財政,對管理區(農場)內行政、教育、衛生、民政、政法等事務進行管理,各項支出均由管理區財政負擔。一些暫不具備條件實行政企分開的墾區,也在積極探索內部分離的有效途徑。
4.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面。2000年底,已有19個墾區加入了地方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全國農墾共有269.55萬職工、115.95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或系統統籌,分別佔全系統的67%和79%。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墾區按照社會保部門的規定,強化糾繳力度,推進社會化發放;未納入的墾區,重點加大了與有關部門的協調,積極爭取盡快將農墾職工養老保險納入地方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5.各墾區進一步完善勞動用工制度,部分墾區對職工身份轉換做了進一步的探索。浙江、重慶、成都、福建等墾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通過「轉換身份、適當補償、承認工齡、繼續社保」的做法,改變了農場與職工傳統的勞動關系,使改制企業職工變成社會人,增加了農墾職工能進能出的流動性。
(三)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2000年農業部制定下發了《農墾系統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和《關於調整熱作產業結構的意見》。一年來,農墾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
1.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主要表現為:(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下降,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2000年,糧食作物3163.87千公頃,比上年下降6.29%;棉花527.8千公頃,增長7.05%;油料作物461.19千公頃,增長11.00%。(2)品種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新疆墾區一、二級皮棉率達到80%;湖南、湖北墾區雜交棉面積增加,棉花產量和品級得到提高。北方春小麥面積減少,優質率提高,黑龍江墾區春小麥播種面積299.5千公頃,比上年減少37.13%,優質熱帶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熱帶水果優質品率達40%以上。(3)橡膠布局得以進一步的優化。在保持生產能力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海南、廣東、廣西重風重寒區植膠面積調減6667公頃,雲南墾區一類植膠區增加橡膠面積4000公頃。
2.高效農業取得了良好效果。按照擴大規模、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的思路,海南墾區建設十大農業商品基地,形成大農業產業格局;黑龍江墾區在加大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同時,商品糧基地建設得以進一步加強;河北和天津墾區在大力實施精品工程、發展精品養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3.以穩步推行「學生飲用奶計劃」為突破口,有力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沈陽、北京、上海、天津和廣洲5大城市的「學生飲用奶計劃」試點工作已先後正式啟動。2000年末,學生飲用奶每天進校規模已達40多萬份。全系統奶牛存欄51.32萬頭,比上年增長2.13%;牛奶產量116.50萬噸,增長7.08%。
(四)企業扭虧增盈取得顯著成績
1.扭虧責任製得以進一步完善。在全系統推進墾區專場增盈責任制的建立,並加強考核,定期對各墾區的財務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和通報。指導有條件的墾區建立財務結算中心,強化資金統一調控,並推廣江蘇墾區的做法,在墾區實行總會計師和財務總監制度。
2.墾區大力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進一步學習邯鋼和亞星經驗,建立層層分解、人人有責的成本控制體系,推進企業成本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加強了成本管理。黑龍江墾區廣泛開展成本逆控活動,各類農作物每公頃成本比上年下降180-300元,綜合成本下降270元,全墾區可比決成本降低43831萬元。
3.農墾系統列入3599戶中的重點脫困企業82戶,到2000年底,累計脫困的企業56戶,脫困率為68.3%,比上年增加近38個百分點。在56戶脫困的企業中,扭虧為盈的21戶,佔37.5%,比1999年7增加戶,共實現利潤5297萬元,增加盈利3589.2萬元,其中有10戶連續兩年保持盈利。有35戶企業是通過破產、兼並、重組、關停等形式擺脫困境的,佔62.5%。
4.在剝離企業不良資產、減輕企業負擔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2000年,農墾系統積極爭取政策支持,通過多種形式(包括債轉股)剝離企業不良資產達100億元左右。
5.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2000年,138個邊境貧困農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9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6.40%,是「九五」期間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17.99億元;第二產業3.93億元;第三產業7.0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0.44%、28.85%和31.03%。人均收入較上年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長。138個邊境貧困農場盈虧相抵後,虧損1.3億元,比上年減虧63%。其中,盈利農場達到65個,比上年增加14個。
(五)科技和培訓工作得到加強 2000年引進和推廣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奶牛繁殖管理配套技術、膠園覆蓋技術和化學除草技術等20餘項新技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棉花生產中,大力推進機械化采棉新技術,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降低了棉花生產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收益率。黑龍江墾區通過引進優質稻選育技術、優質奶牛繁育技術、鮮奶加工技術、激光平地技術和衛星定位系統等,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2000年農墾系統有5個項目被列入農業跨越計劃項目(全國共28個),30個項目被列入國家豐收計劃項目;中國荷斯坦奶牛MOET育種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獲國家科教基金農技推廣獎和農戶獎。
積極開展了幹部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農墾系統各級領導的管理和決策水平。2000年全系統共培訓各類管理人員10萬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農墾幹部的技術、管理和決策水平。
『肆』 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的主要經營業務
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成立於一九八零年三月,一九九四年以中國農墾總公司為核心企業成立了中墾集團,一九九七年中墾集團被列為國家120家試點企業集團之一。總公司共有境內二級企業16家,境外企業和項目16家。總公司系統共有員工3491人,現有資產總額52.44億元。十幾年來,總公司的經營包括農產品生產及加工、農業綜合貿易、農業綜合服務、海外經營四大領域,生產經營商品達1000多種,貿易網路伸向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伍』 中國農墾的刊物定位
《中國農墾》雜志創刊50多年來,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傳達黨中央、國務院、農業部對農墾工作的有關政策及農墾局的工作部署;宣傳各墾區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成效和經驗;弘揚「勇於開拓,艱苦奮斗」的農墾精神;介紹農墾幹部職工的先進事跡;傳遞科技和市場信息;是溝通農業部農墾局與各部委及全國農墾各級管理部門和500萬農墾職工的橋梁;是全國農墾系統「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宣傳陣地。
刊物主要面向全國農墾系統各級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幹部和職工,以及華僑、勞改、解放軍總後勤部的農場、企業的管理幹部和職工。
『陸』 中國農墾的介紹
本刊圍繞農墾中心工作,貫徹黨和國家關於農墾的方針政策,宣傳農墾系統三個文明建設的成就,傳播農業科技知識,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的調查研究工作,研究農墾行業技術規程、標準的信息收集、技術分析、專家論證等工作;
『柒』 農墾是什麼意思
農業墾荒。
『捌』 海南省農墾集團總公司的企業定位
海南農墾成立 40 多年來,投入巨額資金,致力於水電。住房。交通。通訊。生活設施等建設。墾區基層 3577 個生產單位已全部通了汽車。點上電燈。用上了自來水;各農場。工廠全部開通了長途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建成了墾區電子計算機信息網路,部分單位已加入網際網路,墾區人均住房面積達到 11 平方。同時,順應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要求,海南農墾從管理模式。經營機制到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產業結構都進行全面調整和改革:管理模式已實現從指令管理型向協調服務型轉變;經營機制已實現從國家計劃]管理向依靠市場機制管理轉變;所有制形式已實現由單一國營化向國有、合作、股份制、私營等多種所有制並存轉變;分配形式已實現從單一的按勞分配向按生產要素分配轉變;產業結構已實現從單一的橡膠生產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共同協調發展的轉變。
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和服務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客商投資,到 1997 年底,國內外客商與海南農墾合作或獨資建設的項目達到 189 個,實際投入資金 45 億多元。
『玖』 我國最大的農墾企業位於哪一個省(市、自治區)( )
全國農墾最大的墾區是黑龍江墾區。
黑龍江墾區即:黑龍江農墾總局系統。是全國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匯聚了五湖四海人民最多的國有農場經濟區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黑龍江墾區集中分布在黑龍江東西兩大平原和小興安嶺地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部設在哈爾濱市,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農場,下轄9個分局、113個農牧場,583個管理區。所轄區域分布在全省12個市、74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5。
54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2。2%;其中耕地4353萬畝、林地1387萬畝、草地514萬畝、水面385萬畝。
『拾』 什麼是農墾企業
農墾產業發展基⾦理事會(以下簡稱:農墾基⾦理事會) 是基於VIE結構,由我國在海外的20多家服務於中央企業、⼤型國有企業、⼤型涉農企業、⼤型農事組織與NGO等機構組成,包括中墾集團、中墾基金、農墾產業發展基⾦、農業產業發展基⾦、農墾(中國)集團、中關村系統集成、房地產信託投資基⾦、基礎設施信託投資基金等組成。理事會⾃成⽴之⽇起,主要致⼒於⼈民幣國際化、雙向跨境⼈民幣資⾦池建設、農業⽣產資料⼤宗商品信⽤⾦融服務、國際農產品供應鏈可追溯體系與國際供應鏈體系區塊鏈建設,是我國「⼀帶⼀路」⾛出去戰略的堅定踐⾏者,承擔者農產品國際競爭⼤國博弈的使命,是我國農業離岸⾦融專業俱樂部,並⽇益成為跨境⾦融科技的國家隊!
「⼀帶⼀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化和法律制度存在巨⼤差異,這就給「⾛出去」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挑戰。農墾基⾦理事會秉承著每⼀筆交易都是「⼀帶⼀路」的基⽯原則,為國內市場提供資本要素、農業⽣產資料(化肥、農葯塑料薄膜等)、農業基礎⼤宗商品(⽜⽺⾁、⼤⾖、糧⾷等)、礦⽯與精粉、油⽓、物流運輸農業基礎⼤宗商品提供⾦融供應鏈服務,同時將國內的種⼦、化肥、農葯等農產品基礎材料帶給『⼀帶⼀路』沿線國家,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
「我認為,⼀帶⼀路的實質就是共同發展,我們『⾛出去』的企業完成的每⼀個項⽬、每⼀筆交易就是⼀帶⼀路上的⼀塊 塊 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是⼀帶⼀路的實踐者,也是⼀帶⼀路的受益者」,農墾產業發展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力強說,「做為服務於海外服務於我國央國企、⼤型企業的理事會,我們願意把我們國家的優勢產能、 先進的⽣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帶⼀路的沿線國家,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將海外豐富的⽔果、⽜⽺⾁等農產品,帶回到國內, 讓⼈民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成為『⼀帶⼀路』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