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分層營銷策略的優缺點
層架構的優點如下:
1.分離開發人員的關注。由於某一層僅僅調用其相鄰下一層所提供的服務,所以,只要本層的API和相鄰下一層的API定義完整,開發人員在開發某一層時就可以像關注集中於這一層所用的思想、模式、技術,這樣,就等同於將分工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優勢引入軟體開發。又如買蛋糕的例子,作為超市,只要知道下層API(如何從蛋糕廠獲取蛋糕)和本層需要實現的API(把蛋糕銷售給客戶),就可以制定自己的業務模式很策略計劃了,而不必關心如何種小麥、如何磨麵粉、如何做奶油、如何做蛋糕等。這樣,超市只需進行商業運作,而不必進行產業運作,如此專一,必然提高業務水平。
2.無損替換。想像一下,如果某家奶牛場倒閉了,奶油加工廠也要跟著倒閉嗎?當然不會,它可以迅速更換一家奶牛場,因為各個奶牛場都可以實現「提供牛奶」這項服務。再譬如,如果某天國家出台政策,要求所有奶油廠必須從審查合格的奶牛場引進原料,恰好某奶油廠的合作牛奶供應商沒能通過審查,那麼,只要換一家通過審查的合作就行了。而且奶油廠內部的各個環節一動不用動,因為不同的奶牛場都可以提供「供應牛奶」這個服務。而如果奶油廠自己養牛生產牛奶,一旦遇到這個政策,還得自己去有關部門進行審查,調整相應業務流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程序中同樣的道理,最常聽說的可能就是遷移資料庫了。
3.降低了系統間的依賴。還是蛋糕那個例子,如果某天蛋糕廠內部換機器了,或業務流程調整了,請問顧客需要關心嗎?顯然不用,因為顧客只調用超市提供的服務。而超市為顧客隱藏了下面所有產業細節。如果每一個顧客買一樣商品,都要了解這個商品從原料生產到成型再到銷售的一系列細節,豈不累死了。換做程序中,就如表示層只管調用業務層的服務,至於業務層下還有幾層?各種數據是怎麼來的?怎麼存的?是真實的還是捏造的?都不需要了解,這大大降低了系統各職責之間的依賴。
4.復用。例如,你可以去這個超市買東西,我也可以去這個超市買東西。蛋糕廠可以從麵粉廠提取麵粉,饅頭廠也可以。這樣,同樣的層就可以為不同的上層提供服務
弊端:
1.級聯修改問題。這個問題在現實中不好比喻,但在程序中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例如,一個人事管理系統,本來查看人員信息只能分頁查看,而現在,需要增加一個功能:在分頁的同時還能分部門。例如,可以查看「銷售部的前50個人」,這樣,為了這個功能所有層都需要修改。
2.性能問題。本來直來直去的操作,現在要層層傳遞,勢必造成性能的下降。就如在購買蛋糕的例子中。顧客在享受分工帶來的便利時,也要承受由於不同層的部門分布各地而造成的蛋糕價格上升,這是因為分層增加了成本,如運輸、不同層間部門的協調管理成本等。
縱觀以上分析,分層架構有利有弊。這是一定得,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利弊,所以,把「分層架構捧上天」和「一棍子打死」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明智也是不科學的。對待分層架構,我們的態度應當是明晰其本質和利弊,然後根絕具體情況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抉擇。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分層架構可以降低層內變化的成本,而對於API的變化非常敏感。如在級聯修改中提到的「在分頁的同時還能分部門」的新需求,就是對API進行的變動。API的變動對於分層架構是致命的,修改起來難度非常大。所以,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就是:如果您的系統層內頻繁變動(甚至整層替換)可能性很大,而API變動可能性很小,就使用分層;而如果API可能會頻繁變動,那就要謹慎使用分層架構了。
❷ 市場營銷的優勢和劣勢
市場營銷的優勢和劣勢如下:
一、市場營銷優勢:
專業的實用性很強,不管什麼專企業,營銷人材都是屬不可或缺的。
主要是要會跟人打交道,平時要勤於思考,對於身邊的聽到的,看到了一些企業採取了某種商業手段或經營策略改變等,要自己好好分析其原因,並將自己設定為決策者,假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二、市場營銷劣勢:
難以為消費者提供全面、及時的售前、售後服務
企業生產規模小、產品品種單一,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弱
在對營銷渠道的選擇問題上,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
❸ 目標市場營銷戰略的優缺點及影響因素
一、影響因素
1.企業規模和原材料供應
2.產品特性
3.市場特性
4.產品壽命周期
5.競爭企業的營銷策略
二、目標市場營銷戰略的優缺點
1、無差異化營銷戰略。
2、差異性營銷戰略。
3、集中性營銷戰略。
❹ 集中性市場策略有什麼優缺點
亦稱聚焦營銷,是指企業不是面向整體市場,也不是把力量分散使用於回若干個細分市場,而只答選擇一個或少數幾個細分市場作為目標市場。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多採用這一策略。這種策略的優點是適應了本企業資源有限這一特點,可以集中力量迅速進入和佔領某一特定細分市場。生產和營銷的集中性,使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但該策略風險較大。如果目標市場突然變化,如價格猛跌或突然出現強有力的競爭者,企業就可能陷入困境。 集中營銷市場的特點 欲進入和佔領某一特定細分市場應具備如下特點: (1)該市場的需求與企業的特長及目標相吻合,以便企業在未來的競爭角逐中能處於有利地位; (2)該市場應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發展潛力,給企業的入主留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3)該市場的現有市場結構具備長期的內在吸引力,為企業的贏利提供充分的前提條件; (4)目標市場能進一步促進企業新老產品的更替,實現企業擴大銷售量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的目的。
❺ 全員營銷的利與弊
二、「全員營銷」的優劣 全員營銷曾經在許多企業實行過,也有許多企業正在盛行,因其「人多力量大」的優勢而具有范圍廣、見效快的特點,從人力資源利用上看,也有著一人多用、人盡其才的優點。它擁有的直觀效果就是:對一種新產品而言,以「導向市場、引導消費」的先進營銷理念為指導,能夠短、明、快地推向全市場,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 但是,參考江西省電信公司胡海文的提議,以及本人親歷湖南省電信市場的營銷現狀,「全員營銷」的弊端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利於市場營銷。一個新產品能夠走向市場,逐步為市場所接受,通常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如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收入、地位和受教育的程度等,不能奢求某種新產品能夠滿足各類消費者的所有需求。因此,要進行市場調查、細分市場工作,而「以員工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全員營銷,忽視了個體需求的差異性,忽視了市場細分的工作,將不同的需求混淆在一起,導致營銷工作的被動,甚至喪失市場機會。 2、不利於充分發揮集約化和專業化的優勢。電信企業歷來實行的是維護技術部門和業務營銷部門兩條線管理。維護技術部門擁有的是技術跟蹤和技術創新優勢,為電信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後台保障。而業務營銷部門則依託強大的營銷網路系統,憑借營銷人員對市場的感悟能力,為企業創造著財富。全員營銷完全抹殺了這種分工上的差異,必然導致部門工作的失衡,不利於部門集約化和專業化優勢的發揮。 3、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企業的公眾形象。由於營銷任務是與員工的工資、獎金密切掛鉤的,有些人為了保住工資、獎金,不惜打折狂甩。這樣的惡性競爭,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也極大地損害了電信企業的公眾形象。 4、削弱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全員營銷」使員工整日里疲於奔命,相當一部分員工為完成營銷任務採取低價傾銷的手段,甚至出現了暗 地里買賣業務指標的現象,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這樣,必然挫傷員工的積極性,削弱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❻ 市場營銷組合,市場定位,波特3大戰略。結合這三點分析他們的利與弊。寫份策劃書!
科特勒營銷批判
「定位」被美國營銷學會評定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可為什麼定位在實踐中卻雷聲大、雨點小?
傳統營銷的「定位」危機
傳統營銷是以4P(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科特勒曾說:「如果公司生產出適當的產品,制定出適當的價格,利用適當的分銷渠道,並輔之以適當的促銷活動,那麼該公司就會獲得成功。」
然而,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和營銷知識的普及、模仿的加快,人們發現傳統營銷越來越難以奏效,像波導、TCL、聯想等國產手機品牌短短數年間從輝煌崛起到集體遭遇困局,它們驚人相似的軌跡正是傳統營銷面臨危機的表徵。那麼,導致這種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當今已進入戰略營銷的時代。而傳統營銷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戰略。
戰略是什麼?世界頂尖競爭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雄文指出,戰略就是定位,即通過提供與競爭者不同的價值來取得獨特的地位。
事實上,「定位」這個詞是由美國營銷大師阿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提出後而流行的。鮮為人知的是,兩位大師所創立的「定位論」,本質上是與傳統營銷大相徑庭的新一代營銷學,是一種系統的戰略論。在定位論經典之作《營銷戰》中,里斯和特勞特說:「戰略和時機的選擇就是市場營銷的喜馬拉雅山,其它的只是低山矮林而已。」
科特勒對定位也是十分推崇的,並吸納定位作為其戰略營銷4P的一個步驟,這4P為:探查(Probing,即市場調研)、分割(Partitioning,即市場細分)、優先(Prioritizing,即目標市場選擇)、定位(Positioning)。
更具影響的是其另一種縮寫STP,即市場細分(Segmentation)、目標市場的選擇(Targeting)和市場定位(Positioning)。這里的定位是指在確定的目標市場尋找與競爭者相區別的最重要的差異化,然後以此為戰略,設計執行的戰術4P營銷組合,以有效地傳播這一定位。
科特勒說:「一系列營銷活動都是以STP為基礎的。」
然而,恰恰是ST把P(定位)給「ST」了(現在,沒炒股的人都知道「ST」是什麼意思)。
因為目標市場不應是由市場細分而得來,它實際上是由定位形成的。換句話說,你要面對的市場,不是由內而外的思維所圈定的某類固定的消費人群,而是由外而內、由消費者的認知所決定的。在定位時代,如果你還固執地先確定一個目標市場再在裡面定位,無疑將被具有新觀念的營銷對手所淘汰。
S:市場細分「抓瞎」了
首先是「S」出了問題。市場細分本身已經越來越脫離於市場。
市場細分這一概念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市場環境遠沒有今天復雜。雖然幾十年來,每一本營銷教科書都會花很大篇幅來介紹各種細分方法,然而在實踐中,這一經典工具日益淪為一種「紙上游戲」。
原因是今天的消費者已經變了,他們變得越來越矛盾、善變、個性化和多面化,他們已經走出了傳統的人口統計和心理學分類模式的框框,把那些不真實的特徵描述拋之腦後。盡管學者們對消費者行為和心理的研究日趨復雜,細分變數層出不窮,企業用於市場調研的費用也不斷提高,但其實用價值與所花費的資源相比實在不相稱。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你的競爭對手能使用跟你一樣的市場細分工具,你看到的,對手也看到了,你以為你很聰明,對手卻也不笨。結果大家所界定的目標消費群體,竟然絕大部分是相同的,雖然也會有那麼一小部分目標群有所不同,但廣告宣傳針對的重點差別不大。
市場細分陷入無可奈何的尷尬境地。這也就難怪為什麼STP理論上完美,實際的應用卻並不如人意,大量所謂的「定位」有其名而無其實,它們大多隻是戰術意義上的微弱的差異化而已,對消費者而言,這些細微而復雜的差別只會導致混亂。
比如冰箱業里各個品牌不約而同瞄準保鮮市場,因為據調查保鮮功能已成為消費者選購冰箱最關注的因素,於是新飛的「殺菌保鮮」、容聲的「原生態保鮮」、西門子的「0℃保鮮」、海爾的「光波增鮮」、美菱的「光觸媒保鮮」……你見過哪個消費者是沖著這些保鮮技術來買冰箱的嗎?
T:選擇,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
在「T」階段,STP更是有很大缺陷。因為傳統的市場細分是對現有市場需求進行分析,選擇目標市場時,評估的重要標準是市場規模,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市場有多大?」
問題是,消費者無法知道如果將來他們的選擇面發生重大變化之後,他們可能會買什麼東西。一種有潛力的新市場,常常就會因看起來太小而被放棄。
1959年,施樂推出914復印機前,曾迫於資金壓力想把這個專利產品賣給IBM。IBM雇請咨詢公司做了市場調研,結論是即使現有的熱敏紙復印機市場全部被這種新式靜電普通紙復印機奪得,總銷量也不超過5000台,這還不抵為製造新機器所費的投資。因此,IBM拒絕了施樂的這項專利。這可謂是IBM歷史上最重大的失誤之一。
施樂公司完全置調研結果於不顧,堅信人們會發現它的價值。結果上市幾個月後,《財富》雜志就稱贊它為「美國有史以來銷售最成功的產品」。一個傳奇性的大公司由此誕生。
管理宗師德魯克也反對對市場上還沒有的東西進行市場研究,並曾說,如果家用照明系統的發展一直依賴於市場研究的話,現在房間里點的將是高度復雜的煤油燈。
哈佛教授克利斯坦森的研究則指出,大公司往往過於討好現有客戶,專注於「持續性創新」,不敢嘗試新產品、新做法,反而無法維持繁榮景象,而市場上真正能博取廣大商機的,常常是披著羊皮的狼——「破壞性創新」,它一旦確立,就會很快成為主流。
克利斯坦森的「破壞性技術」的原文為「disruptive technology」,disruption的意思是破壞性的、分裂性的,它本來是指在進化中產生的「分歧」之義。也就是說,所謂「破壞性創新」,實質上就是定位論所講的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分化法則」所表現出的一種現象。
分化是成功打造大品牌的惟一方法,因為品牌的強勢力量只有一種來源,即成為某一品類的代表。因此,STP常常會讓你錯失一些深藏不露的重要市場機會,也就是分化——開創新品類的機會。
P:一廂情願的差異化
現在說到「P」——定位。定位從應用的實際內涵上講分成兩種:心智的定位和非心智的定位。營銷中的定位就是在顧客大腦中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即心智的定位。而尋找一個不存在於顧客大腦中的位置是非心智的定位,比如發射導彈對目標的定位、管理者對屬下工作分工的定位。營銷者往往把這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定位混為一談,脫離了心智這個基礎來給自己定位。如TCL定位於要做中國3C融合領域的領導者,這註定是一個失敗的目標,因為顧客心智中並不存在一塊叫作「3C」的地盤。
STP所進行的分析,恰恰是基於市場上的競爭狀況,而不是顧客心智中的競爭狀況,這導致大多數情況下它作出的定位,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營銷者認為具有差異化,顧客卻並不認同。而其中最為根深蒂固的一個差異化「神話」就是:你會因更好而成為贏家。
科特勒曾諄諄教誨:「一個公司可以通過使提供物更好、更新、更快或更便宜創造價值。」「只要公司在某些活動上做得比它的競爭者好,它就獲得了競爭優勢。」他把「更好」、「更新」、「更快」、「更便宜」作為對公司產品和服務進行差異化的4條大路。
這種看似很強有力的邏輯無疑與人們慣常的思維相契合,於是大家熱情高漲,紛紛搞起標竿 (即基準營銷,Bechmarketing),對比競爭者的優點「比學趕超」,有人甚至把標竿法稱為「終極競爭策略」。
隨之,一個悖論應運而生:企業越是精熟於傳統營銷方法,它們的戰略就越是趨同。市場上商品琳琅滿目,實際上罕有區隔,相互替代性極強,真正對消費者有意義的選擇卻難得出現。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產業中的所有競爭者在一個零和博弈中追逐著相互模仿,利潤被破壞,產業的規模也因為大家過度擁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中而日漸衰落。
日本電子業的競爭就呈現出這種病態。里斯曾研究日本前六家電子公司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富士通和三洋1994~2003年10年的財務業績,其總利潤為32億美元,銷售凈利潤率僅為0.1%,而同期戴爾的銷售收入只有這六家企業銷售收入總和的1/14,利潤額卻是它們的四倍多,為132億美元,銷售凈利潤率為6.2%。波特還專門寫了一本書《日本還有競爭力嗎?》,批評日本式競爭方法沒有戰略,是在同一價值維度上的互相拆台的戰爭。如果日本企業沒有全球化而僅在國內死掐的話,它們無疑早已傷痕累累。
戰略營銷,定位先行
科特勒的STP模式在營銷界長期被奉為圭臬,幾十年來幾乎未遭到質疑,倒是科特勒自己在其2003年出版的《水平營銷》中指出,像STP這種基本的營銷策略「日漸開始暴露出其不足之處」,「已不再能引領我們重現往日的輝煌」,「市場細分與定位策略的不斷運用盡管能擴大規模,最終會導致市場的飽和與極度細分。從長遠看,市場細分的弊大於利,而且會降低新產品的成功率。」因而需要突破傳統思維,進行水平營銷。
問題是,科特勒提出的水平營銷僅僅是一種運用橫向思維進行創新的方法,嚴格說來算不上一種新的營銷理念,實際上,在其2006年新出的《營銷管理》第12版中,科特勒仍在強調:「所有的營銷戰略都是建立在STP的基礎上的。」
科特勒雖然認識到STP的局限性,但由於這個思維框架很符合邏輯,科特勒根本上並不打算改造它。然而營銷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在實際中,STP卻是在為創造性的(而不是平庸的)營銷活動中確定目標市場時最無用的方法。
那麼要如何確定你的目標市場呢?
答案是根據品牌的定位來確定目標市場。
定位是競爭導向的。定位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確定你的競爭對手是誰。然後你要在顧客大腦中尋找競爭者的位置、或通過給競爭對手重新定位,從而發現一個尚未被占據的有價值的位置,再通過一致性的營銷活動清晰地向顧客傳播該定位而搶占之。當顧客產生相應的認知後,你的目標市場就自然形成了。這就是在定位時代,一個有效的戰略營銷的整個過程。
試問,你如何用STP對王老吉進行定位呢?所有的涼茶都可以預防上火,否則就不叫「涼茶」了。很明顯,用市場細分法是提不出「預防上火」的定位的,否則早就有那麼多的涼茶品牌捷足先登了。當然,如果你願意做「事後諸葛」,也能絞盡腦汁把STP給套上去,以證明STP仍然有效,但你會發現這並沒有說服力。
事實上,「預防上火的飲料」——這個讓王老吉走出廣東、行銷全國的定位,得出的過程是直接而簡單的。它採用了對立定位法。針對一般汽水飲料只能暫時清涼解渴的功能,王老吉站在對立面,只提一個要點,告訴大家飲料還可以防上火,從而把自己與競爭品類鮮明地區隔開來,輕易打入了消費者的心智。怕上火、有防上火需求、甚至已經上火想降火的人,都成了它的目標市場。
注意,這里的順序是顛覆的,定位在先,而根本不需要在定位前進行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選擇。市場調查當然是必須的,不過你的任務不再是為了市場細分,而是了解顧客大腦中的「競爭地圖」,找到空當,然後搶占它來影響消費者的選擇面。
比如蒙牛起步時的定位是依附伊利,「向伊利學習」、「爭創內蒙乳業第二品牌」。這是用了關聯定位法,對一個品類,人們大腦里最多可以容納7個品牌,而在人們只知道老大的情況下,蒙牛精明地搶佔了第二的位置,這要是用STP,該怎麼搞呢?
重新認識「定位」
STP將「定位」嫁接在過時的模式上,以致效果不彰。不過需說明的是,定位論也並不是全盤否定市場細分與選擇目標市場的作用,事實上,定位標明了你的目標市場之後,你必須要針對目標市場進行細分,並結合你的資源狀況,設計更有效的戰術來提高營銷效率。
定位論的戰略營銷,是主張擺脫S-T-P這種僵化形式,倡導在營銷的全過程中都注入一種靈魂,即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心」,指的是顧客的心智,而不僅是營銷者的創造性。顧客心智是營銷的終極戰場,你的定位必須贏得顧客的認知,否則你的定位規劃得再合理,登入不了人們的大腦,目標市場也只是你的「畫餅」而已。許多商戰敗局,都是因為不明白這個簡單的真諦而白白付出了諸多努力。
要做出正確定位,你還要打破對顧客滿意、品牌忠誠度的迷信。事實的真相是,消費者是矛盾的、善變的,幾乎沒有品牌能讓人絕對忠誠(即使有那種僅僅使用一種品牌的消費者,其規模通常也太小,並不具有專門營銷的價值),大多數情況下,購買者擁有一套品牌清單,出於不同目的購買功能不同的品牌。人們有時也渴望變化。
定位則保持相對穩定。實際上,消費者越是捉摸不定,你的品牌越是要保持定位堅定不移。這樣,在紛紜變化的世界裡,你的品牌就會以一種獨特的形象,牢牢占據一種屬性,在消費者大腦里佔有一個字眼,當消費者產生相關需求時,自然會把你的品牌作為首選。比如寶潔旗下三大洗發水品牌,飄柔曾長期聚焦於「柔順」,海飛絲則定位於「去屑」,潘婷主張「營養」,許多人都買過所有這三種產品。再比如沃爾沃代表「安全」,賓士代表「聲望」,而寶馬代表「駕駛機器」。
遺憾的是,中國企業還很少有這樣在一個行業里各個品牌分據不同定位良性競爭的例子。中國彩電業十餘年來幾次瀕於全行業崩潰的邊緣可為典型。
中國企業亟需對「定位」重新認識,使競爭擺脫零和博弈。當大家真正在消費者心智中相互區隔開來的話,就能夠擴大總體市場,讓很多公司同時取得成功,新公司目標和新的競爭方式將層出不窮,促進整個產業繁榮,而非大家擁擠在一個無利可圖的市場上自相殘殺。中國品牌的未來和中國營銷的進步,蓋系於此。
❼ 市場營銷中的SWOT分析怎麼寫
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所謂SWOT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
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
(7)集中營銷利與弊的分析擴展閱讀:
特點:
SWOT分析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隸屬於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條件在既定內進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礎。
著名的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從產業結構入手對一個企業「可能做的」方面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而能力學派管理學家則運用價值鏈解構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注重對公司的資源和能力的分析。
SWOT分析,就是在綜合了前面兩者的基礎上,以資源學派學者為代表,將公司的內部分析,與以能力學派為代表的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戰略研究所關注的中心主題,以安德魯斯與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結構化的平衡系統分析體系。
與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較,SWOT分析從一開始就具有顯著的結構化和系統性的特徵。就結構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現為構造SWOT結構矩陣,並對矩陣的不同區域賦予了不同分析意義。
其次內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論基礎也強調從結構分析入手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進行分析。
❽ 集中營銷都有哪些特點
集中營銷(ConcentratedMarketing),亦稱聚焦營銷,是指企業不是面向整體市場,也不是把力量分散使用於若干個細分市場,而只選擇一個或少數幾個細分市場作為目標市場。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多採用這一策略。這種策略的優點是適應了本企業資源有限這一特點,可以集中力量迅速進入和佔領某一特定細分市場。生產和營銷的集中性,使企業經營成本降低,但該策略風險較大。如果目標市場突然變化,如價格猛跌或突然出現強有力的競爭者,企業就可能陷入困境。
集中營銷市場的特點,欲進入和佔領某一特定細分市場應具備如下特點:
(1)該市場的需求與企業的特長及目標相吻合,以便企業在未來的競爭角逐中能處於有利地位;
(2)該市場應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發展潛力,給企業的入主留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3)該市場的現有市場結構具備長期的內在吸引力,為企業的贏利提供充分的前提條件;
(4)目標市場能進一步促進企業新老產品的更替,實現企業擴大銷售量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的目的。
❾ 飢渴營銷的利弊分析
飢渴營銷的核心思想是製造「來之不易」的體驗,通俗地說就是讓消費者很難得到。
利:
飢渴營銷,主要是通過各種限量策略或限時策略,以充分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重視,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從而實現產品由廠商到消費者的快速轉移。
弊:
你把客戶的胃口吊得老高老高,隨著飢餓感適應,飢餓者們就會適應這種飢餓感。
不要靠完全的概念營銷來佔領市場,短時期的成敗並非長途競賽的最後結果。我們一直強調「堅守」,這種堅守其實體現的是文化的價值,信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