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莎普愛思的葯品成分
本品每支含苄達賴氨酸25毫克。輔料為羥丙甲纖維素、磷酸二氫鈉、磷酸氫二鈉、氯化鈉、硫柳汞鈉。
『貳』 請問莎普愛思的這幅k線怎麼分析呢
個股還不錯
短期站上了五日成本均線
觀察一下每天的成交量吧
如果放量的話就好了
『叄』 莎普愛思的介紹
莎普愛思,眼葯水類,為無色或微黃色的澄明液體,適用於早期老年性白內障。
『肆』 莎普愛思適應症
早中期的白內障可以試試莎普愛思滴眼液,它是國家二類新葯,裡面的成分是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全面使用於這個治療白內障,效果顯著。
『伍』 莎普愛思葯業這個牌子的社會形象怎麼樣,大家有好感嗎
社會形象挺好的啊!前幾年廣告打的好 雖然他們產的苄達凱氨酸滴眼液沒有治療白內障的效果 但廣告提升了社會形象 他們還產其他的西葯
『陸』 莎普愛思業務下滑的原因是什麼
年報披露其業務下滑有兩大原因,一是受2017年12月自媒體事件影響,莎普愛思滴眼液銷售業績下滑;二是市場競爭加劇,致使莎普愛思滴眼液銷售量同比減少。
去年第四季度,莎普愛思扣除非經常損益後公司凈利潤為-683.2萬元,七年來凈利首次轉為負值,這是一個重要信號。
通過年報披露,粗略計算,「神葯」事件給莎普愛思去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有1.2億元,市值蒸發16億元。
4月25日晚莎普愛思發布2017年成績單,受去年年末「神葯」事件影響,去年公司主營收入與凈利潤同比雙雙下滑,同時披露分紅派息方案。令市場意想不到的是,昨天尾盤10分鍾,莎普愛思股價突然拉至漲停。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是該股今年收獲的第二個漲停板。
年報:去年四季度凈利為七年來首次負值
莎普愛思年報顯示,受去年年末「神葯」事件影響,2017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9.38億元,同比去年減少4.07%,公司凈利潤為1.46億元,同比減少46.92%。業績大幅下降主要是計提了5062萬元的商譽減值損失,以及將8357萬元的搬遷補償款轉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年報披露其業務下滑有兩大原因,一是受2017年12月自媒體事件影響,莎普愛思滴眼液銷售業績下滑;二是市場競爭加劇,致使莎普愛思滴眼液銷售量同比減少。
2017年12月2日,「丁香醫生」公號發布《一年狂賣7.5億的洗腦神葯,請放過中國老人》的文章,矛頭直指莎普愛思滴眼液。指責莎普愛思滴眼液預防和治療白內障是彌天大謊,是用洗腦式廣告進行營銷,「坑害」老年人。文章一出,在網上引發巨大討論。莎普愛思雖然對文章進行回應,但未能平復公眾質疑。莎普愛思今年1月16日晚公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2017年12月27日發出《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書》,宣告公司新型專利「一次性單劑量葯用低密度聚乙烯滴眼劑瓶」專利權全部無效。上述專利主要應用於公司單劑量苄達賴氨酸滴眼液產品的包裝,該產品於2017年上市銷售,1-9月銷量85.42萬支,營收2712萬元,占公司營收的3.86%。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個事件凸顯了莎普愛思創新能力不強。
市場認為,通過年報披露,粗略計算,該事件給莎普愛思去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有1.2億元。公司股價也受到重創,2017年12月4日,其收盤價為每股22.1元。截至昨天收盤,其收盤價為每股15.62元,市值蒸發16億元。
不過其股價近期已爬出底部,距離今年2月7日的最低價11.01元,莎普愛思的股價漲幅已超過四成。有觀察人士分析認為,這與公司近期的一系列動作有直接關系。比如公開承諾將對苄達賴氨酸滴眼液進行臨床有效性試驗,並在三年內拿出一致性評價結果等。這些積極因素都給投資人以信心,並受到了資金青睞,股價從而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
『柒』 莎普愛思這公司怎麼樣
前些時候,莎普愛思公司一直有緋聞纏身。
起因是:廣東省有一個醫生質疑莎普愛思滴眼液的療效,引起一場爭論,最後無疾而終,原因只有當事人知道。
經查,莎普愛思滴眼液確實有誇大療效的成分,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你想應聘這個公司,還是應該仔細斟酌之後,再做出決定。
『捌』 「莎普愛思」是什麼
浙江莎普愛思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69年12月,原為「浙江平湖制葯廠」,是一家專業從事葯品研發、生產經營的綜合性制葯企業.
抗白內障新葯「莎普愛思」滴眼液和抗青光眼新葯「達靚」 滴眼液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莎普愛思」滴眼液還榮獲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浙江省名牌產品等多個稱號,是國內第一個國家二類眼科專科新葯。企業注冊商標「莎普愛思」為「中國馳名商標」。
點滴也是這個公司生產的一種葯物!
『玖』 莎普愛思過度依賴營銷能走多遠
12月9日莎普愛思發布公告稱,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和浙江證監局《監管關注函》,上交所要求公司說明「相關廣告是否合規並評估其適當性,是否充分提示了相關風險」等事項;浙江監管局要求莎普愛思說明涉及行賄事項對公司的影響、以及是否按規定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等。筆者認為,上市公司對投資者、消費者都要作出真實信息披露,過度誇大性廣告不可取,而發審部門應嚴格控制過度營銷的低層次企業上市。
上市公司對投資者應真誠相待,不能隱瞞、誤導、欺詐。因虛假廣告的誤導,致使患者葯不對症,甚至延誤正規治療,既傷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會因此損害公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