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案例1:速溶咖啡,消費者怎麼看 當速溶咖啡剛剛生產出來時,生產廠商認為它適合
速溶咖啡不如掛耳包咖啡健康
② 速溶咖啡未來的趨勢怎麼樣
盡管中國有幾千年的飲茶歷史,來自美國、英國和韓國的咖啡連鎖店卻得以在中國迅速擴張。這些咖啡店銷售額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幾乎所有中國內地的零售業務。
在中國咖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咖啡市場整體全面快速發展的同時,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仍占據中國市場7成左右的速溶咖啡增速正在放緩。速溶咖啡的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80.7%降至2014年的71.8%,並且還會繼續下滑。根據預測,到2019年,速溶咖啡的市場份額會降至66%。
由此看來,開咖啡店是市場前景不錯的一個創業項目,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咖啡廳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咖啡豆銷量每年約800多萬噸,並且保持每年2%的增速,中國約占市場銷量的1/20。2016年中國的咖啡消費量達到60萬噸以上,市場零售額接近700億人民幣,中國的咖啡消費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長。
③ 20世紀40年人們為什麼不買速溶咖啡速溶咖啡要打開銷路,還應開展哪些營銷活動
速溶咖啡永遠取代不了普通咖啡。除了方便這個優點外那就一無是處了,很多人開始喝速溶,等學會自己煮咖啡就再也不願意碰速溶了。
④ 速溶咖啡為什麼有市場
除了快,沒什麼好的!用義大利人的話來說,像雀巢、麥斯威爾這種速溶咖啡,只是有點咖啡味,都不算是咖啡。。我嘗了正宗的義大利濃縮咖啡,,這些咖啡碰都不想碰,都送人了。
⑤ 速溶咖啡營銷案例分析問題(急!SOS!)
市場調查有以復下四中方法
1、觀察法制,到現場去實際考察
2、實驗法,直接將新產品投入到市場去試營銷
3、詢問法,用調查問卷、電話詢問、直接提問等,對被調查人做直觀的了解
4、情況推測,根據以往的經驗對自己的企業或產品做一個估計和比較
上述過程中運用了詢問法和情況推測
最終通過情況推測挖掘出了問題所在
根據調研結果對產品的宣傳點做出了調整,針對目標用戶的需求,達到目標客戶的心裡訴求
從這個案例中得到了以下啟示:
1、市場營銷要先找准目標客戶
2、營銷前要對目標客戶真正需求做市場調查
3、找准目標客戶的三個重點需求
⑥ 速溶咖啡調研
速溶咖啡品牌調研報告
調研方式:賺零用APP在線調研
調研樣本數量:763份
調研時間:2013年12月24日-2013年12月24日
調研樣本設置:全職業、無性別要求、無薪資要求、無行業要求,無年齡要求。
「速溶咖啡市場誰是老大?」,相信如果你潛意識里已經會爆出一個品牌的名字:雀巢,而事實又是不是真是如此呢?賺零用平台通過調研來為你揭曉這個答案。
賺零用微調研報告調研了763個優質咖啡消費者樣本(均在3個月內喝過速溶咖啡),通過品牌知名度調研來客觀了解速溶咖啡行業中的各品牌實力。
24個品牌+其他品牌的知名度總和,竟然達不到雀巢的20%
在提到速溶咖啡,你首先想到哪個品牌的問題時,雀巢以82.44%的優勢壓倒了剩下的24個速溶咖啡品牌(包括星巴克、麥斯威爾、摩卡、雅哈、可比可、伯朗等品牌)和其他品牌選項。雖然讓我們問,除了雀巢外,你還知道哪些速溶咖啡品牌時,星巴克、麥斯威爾、摩卡等都會讓消費者形成排序,但是無可厚非的是,在雀巢的巨大優勢下,這些品牌的知名度顯然都無法相提並論。
我們發現雀巢的優勢建立在消費者幾乎不會去嘗試其他品牌
在最近三個月,曾喝過的速溶咖啡的調查提問中,雀巢咖啡以733人佔到樣本總數的96.06,%,而第二名星巴克只佔到調查樣本總數的4.97%,第三名麥斯威爾則只能佔到調查樣本總數的29.88%,更糟糕的是其他品牌,連三得利只佔2.2%,其他品牌則佔比更低,也就是說,雀巢咖啡基本在速溶咖啡領域實現了寡頭壟斷,只要喝速溶咖啡的消費者幾乎不會再去嘗試其他的咖啡品牌。
無論在下次購買和推薦朋友兩項中,雀巢將二次消費和口碑傳播均做到極致
從速溶咖啡的品牌知名度來看,消費者的二次購買和口碑傳播極為重要,而在「如果下次喝速溶咖啡,你會考慮喝哪個品牌的速溶咖啡」以及「如果向你的家人或朋友推薦速溶咖啡,你會推薦哪個品牌」兩個問題上,雀巢咖啡都以49.26%和66.32%的高比例位居第一,如果雀巢還稱得上有競爭對手的話,星巴克和麥斯威爾勉強可以算一下,當然星巴克和麥斯威爾其核心定位本來也不在價格較低的速溶咖啡市場上。
速溶咖啡市場對於其他速溶咖啡品牌來說基本已無機會,已經形成很明顯的寡頭壟斷,如果新品牌想要進駐速溶咖啡市場競爭,難度極大。
⑦ 案例分析題:速溶咖啡為何賣不動幫我解答一下吧!
我個人的理解,如果你覺得有道理,自己去找數據來back up我的觀點。我有可能錯誤,所以知道的人請指正;
雖然咖啡不產於美國,但是美國是咖啡消費最大的國家。
中國的茶文化有多少年?小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懂一點點茶,看著大人喝,他們也會模仿的。至少我們都知道茶的第一開味道不算太好,大多都會倒掉,沏第二開水什麼的。至少我膚淺的理解是這樣的。我能接受咖啡的問道,也能品出咖啡的好壞,烘培等等。但是茶來說,只是模稜兩可。但是我也能嘗出來第一開的水未必有多好。而第二開,第三開才是味道。我接觸的所有洋人顧客(我不在國內)從來不加第二開的水,加水時也就是為了省錢,想多坐會兒。而並不是因為味道。
試問,國內茶能在國外賣嗎?不能。雖然洋人有買的,頂多就是裝樣子,或者是被洗腦了的『中國人』了。國外管咱們的茶葉叫loose leave。散葉子的,因為一個葉子是一個。而不是他們所謂的茶包。
茶包味道濃,顏色好看,用起來方便。但是仔細看一下裡面全是茶葉沫子。試問這樣的東西在國內有多少人買?
如果你的論述能拐這么大的一個彎兒的話,那你就接著寫。
去給一個不懂的人一個使用簡潔,方便,味道相近的東西。他會覺得很好的。你把咱們捨不得喝的雨前獅峰給洋人和,他們會覺得茶葉沫子沒法濾掉,味道和茶葉包 沒有區別。
你給一個咖啡進口大國速溶咖啡,他們會覺得你在開玩笑。味道上沒有差別?不可能。咖啡沒有想像的難做,一個法壓杯一壺開水;甚至一個漏斗一張濾紙就可以做咖啡了。
假設我的觀點毫無漏洞,那麼為什麼速溶在國內卻是很暢銷?甚至你可以說速溶在國內味道一直就不好,是不是都是1940年美國造的,直到90年代才發現中國人不懂咖啡,所以賣到了中國?呵呵。開個玩笑。
但是中國人不懂咖啡,到現在懂的人也只局限於baristacn的大神們。中國人追求的是面子。面子上過的去,味道什麼的都是次要,絕對不能被人看扁了。速溶出來大家一看,哦,價格便宜,味道還好,還沒有咖啡泡完的渣子,當然買了。
當時社會看作懶漢?雖然我不能說否認了這個說法,只能說我覺得這個作者寫的東西有點兒幼稚。難道說不喝速溶就是好市民?得了吧。我甚至可以勸你,搜索一下這句話的出處,然後進行攻擊,然後徹底反駁。隨後你可以來一句:如果中國什麼時候茶葉包會取代散裝茶葉,那麼速溶咖啡也會取代普通咖啡豆了。那麼你也可以和倒閉了的北京張一元,吳裕泰喝速溶咖啡了。
哦,給我把你的100分加了吧。
⑧ 關於速溶咖啡購買動機的研究
一般速溶咖啡購買動機有兩種: 一種是買咖啡用來提神的,比如需要加班熬夜但是又犯困的,這類不一定是喜歡喝咖啡的。
另外一種是喜歡喝咖啡,喜歡咖啡的味道,但是因為咖啡店的咖啡比較貴以及自己製作咖啡成本高和製作工藝麻煩,就會貪圖方便降低自己的要求,買速溶咖啡來滿足自己。
當速溶咖啡這個新產品剛剛投放市場時,廠家自信它會很快取代傳統的豆制咖啡而獲得成功。因為它的味道和營養成分與豆制咖啡相同而飲用方便,不必再花長時間去煮,也不要再為刷洗煮咖啡的器具而費很大的力氣。廠家為了推銷速溶咖啡,就在廣告上著力宣傳它的這些優點。
(8)速溶咖啡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購買動機的特點:
迫切性:購買動機的迫切性是由消費者的高強度需求引起的。如有人對騎自行車本身不感興趣,但搬到新家後,上班遠了,乘車又不方便,看到鄰居騎車上下班很方便,就會產生迫切需要一輛自行車的想法。
內隱性:是指消費者出於某種原因而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真正的購買動機的心理特點。如某些尚未用上電的農村,一些姑娘結婚時,非要讓男方買電視機,美其名曰以後使用,實質上其真正的購買動機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身價及其富有程度,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可變性:在消費者的諸多消費需求中,往往只有一種需求佔主導地位(亦即優勢消費需求),同時還具有許多輔助的需求。當外部條件時,佔主導地位的消費需求將會產生主導動機,輔助性的需求將會引起輔助性動機。主導性的動機能引起優先購買行為。
⑨ 咖啡店市場調研報告
中國主要城市連鎖咖啡店調查報告
中國主要城市連鎖咖啡店調查報告
報告類別:調查報告
行業分類:食品煙草\菲酒類飲品
調查地點: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沈陽、濟南、南京、福州、廈門、深圳、杭州、青島、大連、成都、武漢、西安、昆明、重慶、鄭州、哈爾濱
調查時間:2001年
調查方法:媒體監測
樣本數量:1000種媒體
樣本情況: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院、戶外廣告以及網路等
調查機構:《國際廣告》雜志社
報告來源:中商網 報告內容: 咖啡是中國民眾高階層的彰顯性消費 喝咖啡的人比較追求流行時髦、求新求變、具有獨特風格、喜歡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品牌,也比較在乎享受,譬如重視商店的氣氛、喜歡過浪漫的生活。 喝咖啡在中國大陸仍可說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分析飲用咖啡的比例和人口特徵的關系,我們發現,小學程度的城市居民喝速溶咖啡的比例只有8.1%,初中程度的有27.7%、高中程度有24.2%、中專/技校程度的有27.8%、大專程度的有32.5%,而大學以上程度者喝速溶咖啡的比例則上升到最高點,達35.8%,不論重度、中度或輕度消費者的比例,均有隨教育水平而提高的現象。
此外,家庭月收入和喝速溶咖啡的比例也成正比。家庭月收入在1999元人民幣以下的居民,只有7.9%的比例有飲用速溶咖啡的習慣,但是到了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家庭,消費者飲用速溶咖啡的比例卻高達42.5%。
教育水準、家庭月收入和飲用速溶咖啡的頻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意味著咖啡這種西方傳入的飲料在中國大陸是一種象徵優勢階層的生活方式。所以盡管上海星巴克一杯咖啡要價22元人民幣,人們還是趨之若鶩,看來喝咖啡不但是一種生活享受,更是一種彰顯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可以預見,隨著大陸經濟的繁榮昌盛,追求這種彰顯性消費的民眾將越來越多,無論是老闆,還是職員,甚至包括學生,越來越多的人將走進咖啡店。
上海地區喝速溶咖啡人口比例最高 雖然上海並非是個人收入最高的大陸城市,但是根據中國市場資料庫CMDB在2000年針對速溶咖啡產品所進行的調查,上海民眾的飲用比例是全國最高的。大陸20個主要城市居民過去一年內喝過速溶咖啡的人口比例是24.7%,而上海民眾卻高達42.7%(參見圖一)。此外,上海居民每天都喝速溶咖啡的重度消費者有5.2%、每周至少一次的中度消費者有21.5%,均明顯高出其他城市。由此不難看出,星巴克連鎖咖啡店能夠在上海成功搶灘並非偶然。
根據同項調查,過去一年內喝過速溶咖啡的人口比例在30%以上的地區除了上海之外,還有昆明、廈門、杭州和天津,20%以上的地區則有南京、大連、深圳、福州、廣州、西安、鄭州、青島、武漢和北京。調查顯示,速溶咖啡飲用率較高的地區,當地居民對咖啡的接受度較高,是連鎖咖啡店進軍的好地點。我們認為,重慶、哈爾濱、沈陽和成都這四個地區的民眾飲用速溶咖啡比例最低,這四個城市的咖啡市場將比較難打開,其他城市是進攻的重點。
台灣連鎖咖啡店的市場區隔 調查顯示,台灣連鎖咖啡店已走向分眾的市場區隔,這對大陸的咖啡市場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根據2000年EICP的調查數據,過去三個月去過的連鎖咖啡店前五名依序是真鍋(7.1%)、伊是咖啡IS
CAFé(4.3%)、星巴克Starbucks(3.8%)、丹堤(3.7%)和西雅圖(2.8%)。上榜的有美式/歐式風格,有走日式路線,也有國人自創的品牌。
比較星巴克、丹堤和真鍋這三個品牌的連鎖咖啡店,他們的服務方式和價位各有各的特色,可以用來分析連鎖咖啡店怎麼走出不同的市場區隔。真鍋是走高價的日系咖啡連鎖店路線,主打日系「黑咖啡」系列以及花式咖啡系列,一杯咖啡要價多在新台幣100至200元間。星巴克專賣美式、義式,以及加上大量牛奶的咖啡,有50元起價的本日咖啡,也有100元左右的拿鐵或卡布其諾。丹堤咖啡則是標榜平價咖啡,門口招牌斗大的「35元咖啡」。標榜35元就可以喝到專業的好咖啡,是其最吸引人之處。
價位和服務方式的確形成市場區隔。三種品牌的消費者年齡層分布有很大的不同。星巴克最主要的顧客群是25-29歲,佔了29.4%,而丹堤咖啡是以30-34歲為主,真鍋咖啡的年齡層分布較廣,尤其是中壯年以上的消費者也有一定的比例。若以職業來分析,星巴克的主要顧客群是以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丹堤咖啡以事務工作者的消費人口最多(24.5%),真鍋咖啡則是自營者為主(26.0%)。這和他們的服務方式、價位等都有關聯。
二三十歲的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會去星巴克排隊,點一杯本日咖啡或拿鐵,為了喝到一杯專業的咖啡,不在乎多等一會兒。一杯本日咖啡就可以在布置精美的咖啡店消磨一個悠閑的午後。三十多歲的事務工作者,會在丹堤喝一杯35元咖啡或用餐,然後在咖啡的提神下再去工作崗位沖刺。而中壯年老闆級的人物會選真鍋這類日系高價咖啡店,因為真鍋有服務人員帶位、點餐,和老闆的身份也相稱。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國大陸的速溶咖啡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喜人;台灣咖啡市場這種市場區隔、人員分流的發展態勢反映了中國咖啡市場的發展方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大陸生活水平的提高,連鎖咖啡店即將走入大街小巷,為各階層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