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健身器材狀況分析與世界健身器材發展趨勢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體育產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2011年我國人均GDP約5700美元,2016年接近8860美元,2017年維基IMF預計中國人均GDP可達8930美元,顯而易見體育行業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新」在這個時候尤為重要,誰能在傳統模式下玩出「新」花樣誰就能吸引眼球,誰能走在行業前面誰就有可能贏得市場和第一桶金,就像阿里的雲計算,當年有多少人不看好現在就有多少人吃力追趕,如果你還沒有聽說過近些年來風靡全球的EMS健身,小心,你很有可能已經OUT了。
什麼是EMS健身?
人體的運動,是由大腦發出的生物電信號,經過神經系統的傳導,到達需要運動的肌肉組織,使肌肉組織產生收縮完成相應的動作。
EMS技術就是模擬人體大腦生物電信號,將信號級中低頻率脈沖電流通過汗腺導入技術傳輸到運動神經,指揮同組肌肉群協同工作,有效促進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環,達到發展肌肉力量、治療肌肉軟組織傷病、減脂塑形的目的。
EMS(肌肉電刺激技術)在國外比較流行,歐洲很多國家都有EMS產品的健身工作室分布,在亞洲地區也有,目前在國內還在興起階段。剛開始都是應用在醫學領域,一些國家專業運動隊也會采要相關設備進行肌肉力量訓練及理療康復
K-EMS STUDIO是健身領域革命性科技產品,採用新一代EMS技術,致力於將EMS這項在國外已經風靡了上百年的健康技術帶入國內,普及和引領EMS健身新概念。
2. 國內健身房現狀分析
網路搜索 金鑰匙007 找到相關大量信息
現階段的我國健身娛樂市場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包括全民健身體育活動場所、專項休閑運動俱樂部、有氧運動健身中心和綜合健康恢復中心等。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出現了一批以高級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私營企業經營者為代表的高收入階層。這一階層成為中國健身娛樂市場不斷前進的主要推動力量。
利用微觀市場經濟的分析方法,從量的方面來看,由於人民群眾對於健身消費需求的劇烈膨脹,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這將刺激這一產業市場的壯大和發展;從質的方面上來看,對於健身娛樂市場服務能力和效果的要求上越來越高,多樣性、專業性、全面的服務市場會逐步擴大,服務內容的比重日益增加。
從政策角度出發,由於健身娛樂市場可以有效地拉動居民的消費,符合國家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有望得到政府的進一步支持。同時,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發展傾向是從人們對於健身娛樂的消費趨勢上來看,人們健康的需求也正逐步從被動的治療型向主動的預防保健型轉換,這也預示未來的健身娛樂市場必然向科學保健、運動和娛樂合理搭配的方式發展。總之,體育健身產業在我國還屬於處在成長初期的新興產業,它是一項前景廣大的朝陽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3. 健身娛樂營銷環境分析
我大概歸一些,你自己往進添東西:
微觀:
1健身房本身:資金實力如何?有多少周轉資金?可容納多少人?最大承接多少顧客?等
2健身房各協作單位:後勤?器械?形體?健美操等
3顧客:潛在顧客是學生中的哪些人?這些人消費水平如何?有什麼消費特徵?等
4競爭對手:校內,學校附近還有沒有健身房?有沒有可替代性活動?他們實力如何?消費水平如何?等 關於對手的一切。
5公眾 對你們健身房有影響的一切團體或人。老師、社團,是否能與社團合作?獲取老師幫助等
宏觀:
學校人數:固定?會減少?會增多?我們如何應對
學校政策:永遠支持我們?有反對聲音否?對我們收取的費用、場地費等是否會增加?減少?
文化環境:學校是否有健身熱潮,有沒有這個風氣 ,有怎麼辦?沒有怎麼創造
4. 健身俱樂部的現狀分析
健身產業,是「消費升級」的代表產物,在物質需求滿足以後,人們開始追求更健康的體魄,更健美的形體。現代人注重健康管理,近年國人尤其重視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預防疾病。
2012-2017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不斷上升,2017年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5億人,佔全國人口的比重達41.3%左右,龐大的健身人口為健身行業帶來巨大的需求。2017年我國健身產業總產值約為1500億元,近六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7%。
-2012-2017年中國健身產業產值走勢-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2-2017年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健身俱樂部數量自出現以來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從2010年3245家增至2017年的5000餘家。雖然在2011-2013年間,由於健身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行業出現關門潮,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速度放緩甚至為負。
隨著近年來健身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專業化指導需求加劇,新一輪的健身風潮帶動行業出現復甦跡象,健身俱樂部數量也隨之迅速增長。預計到2018年我國健身俱樂部數量將達到5861家。
-2010-2018年中國健身俱樂部數量及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不同年齡階層的消費者對於健身擁有不同訴求:在尼爾森與國家體育總局共同實行的調查中,除了增強體質這個共同的原因外,70、80後重視通過科學系統的運動健身在緩解壓力的同時有效預防運動損傷,而85後則重視通過高效的運動內容設計達到塑身修形的效果,90後則將運動作為社交的重要一環,喜歡通過曬運動照、曬運動成果在社交網路中塑造自身健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