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柯達破產的原因分析以及中國當前的手機市場佔有份額情況是怎樣的
數碼科技,不創新唯有死路一條。中國手機市場,低端機主要是諾基亞和山寨機較多,智能手機未來式主流趨勢,國產的聯想、中興、華為進入較早,成績尚可;國外的書三星和蘋果,佔領中國智能手機50%以上份額,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機
❷ 從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營銷環境因素分析,導致韓國三星手機敗退中國市場的原因是
我覺得從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營銷環境因素分析,這些可能都是資深導致的結果。
❸ 市場營銷危機營銷案例分析
世界五百強的成名之路都是這樣過來的,去商界看吧,大把的
❹ 試分析小米手機的營銷模式有沒有被競爭對手模仿的可能
營銷模式只要有成效都會被競爭對手模仿和推廣使用,但是消費者更注重營銷的產品質量,性價比和使用體驗,所以說,選擇小米的商品應該是用戶對小米商品的信任和支持。
❺ 手機市場swot分析 要把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一一列舉出,然後進行手機市場的分析,字數在兩千字左右
轉的網上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字多了點,不過可以參考呵呵
基於SWOT分析看中國手機公司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發展前景
根據國際權威市場調查公司IC Insights公布的全球十大手機廠商排名中,波導作為唯一入選的中國手機公司,躋身全球八強,而TCL-Alcatel、聯想、夏新、海爾等排名不在前十之列,也就是說,中國手機公司目前只能徘徊在全球手機公司的第三陣營,是全球手機行業的配角,因為中國手機公司在全球的總份額不到13%。
我們不妨通過SWOT分析看一看中國手機公司的處境:
一、Strengths(優勢)
1.中國手機公司更熟悉國內的市場;
2.中國手機公司在國內擁有良好的渠道;
3.中國手機公司在人力成本等方面有一定比較優勢。
二、Weakness(劣勢)
1.中國手機公司在新技術、新功能的推出上滯後國外對手6-9個月;
2.中國手機公司對全球市場不甚了解,缺乏相關經驗;
3.中國手機公司在晶元、射頻元器件等核心零配件的采購上無法與國外對手競爭,缺乏整合上下游資源的能力;
4.中國手機公司的產品質量普遍較差,缺少美譽度;
5.中國手機公司的內部管理水平和品牌運作能力有所欠缺。
三、Opportunity(機會)
1.中國依然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且國產手機對中國市場更為熟悉;
2.中國可能會在2006年啟動3G,國內的波導、夏新、聯想等TD-SCDMA等產業聯盟企業可能獲得更多機會;
3.印度、巴西、非洲等地新興市場中國手機公司有較大發展機會;
4.中國手機公司開始細分市場,並推出hello-kitty等個性化手機,可能開辟一片「藍海」。
四、Threat(威脅)
1.在國內,以NOKIA、MOTOROLA為代表的外國手機公司開始學習中國公司重心下移的渠道模式,並已取得初步成效;
2.以MOTOROLA為代表的外國手機公司開始實施低成本戰略,推出40美金的超低價手機,對中國手機可能造成重創。
通過以上的SWOT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手機公司雖然有著自己的比較優勢,並在全球范圍內有可以實現跳躍式發展的機會,但他們在手機的核心技術突破上集體失語,這個決定勝敗的核心問題預計不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那麼中國手機公司將在比較長的時間里處於全球手機行業的第三第四陣營,而這種狀況得到改善的機會又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雖然對國內市場熟悉,但經歷了2003年的美好時光後,中國手機公司在2004年走上了衰敗之路,在2005年又繼續丟失城池,走進了一個殘酷的寒冬期。所以有專家預測,中國部分手機公司很有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淪為國外手機公司的生產基地。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手機公司會長期處於全球手機行業的第三、第四陣營,1-3年之內中國手機公司在全球依然還有較多的發展機會,但這些機會不確定因素較多,有可能會出現中國手機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❻ 用市場營銷知識說明諾基亞沒落的原因
諾基亞的沒落僅限於它的手機事業部,對於世界通訊業的巨頭諾基亞來說曾是歐洲人的驕傲。在中國也有海量的忠實消費群,但是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一個品牌都有四個時期。這個生命周期就象動植物一樣,經歷一個出生、成長、成熟和衰退的過程。在營銷界稱為品牌的生命周期,它包括孕育期、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五個階段。產品經過研究開發、試銷,然後進入市場,逐漸形成一定影響力,產生了品牌。然後,在此基礎上一步步成長,直至最後產品在市場上失寵,品牌不再具有影響力。諾基亞這家擁有140多年歷史的芬蘭公司,甚至在很多市場上曾經成為「手機」的代名詞。不過在達到頂峰後,諾基亞開始慢慢走向衰落。
雖然世界上很多的機構和個人都發表過若基亞衰弱的原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有過很多觀點,但是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來說主要歸類為以下幾大原因:
1、戰略失誤:未能及時調整智能手機;
諾基亞管理層陶醉於一時的輝煌,缺乏前瞻性戰略眼光,未能制定出遠大的發展機計劃,以至於在競爭對手發起攻擊時,未能迅速作出決策。諾基亞管理層太過於專注現有產品的「漸進式創新」,而忽略了「破壞性創新」。戰略規劃更是糟糕,其主要操作系統是Sysbian,但又同時研發Maemo/MeeGo系統,諾基亞並不清楚哪個平台能在未來取得成功,它希望同時兼顧兩個平台的發展,但這意味著該公司並不清楚生態系統對手機製造商的重要性。從市場角度看,當Android和iOS作為後起之秀在市場上攻城掠地之時,諾基亞未能果斷放棄Sysbian系統,轉向新一代MeeGo平台是致命的失誤。放棄自主研發的Sysbian和MeeGo,而投當時尚未成熟的Win Phone系統再錯一步。
2、內部原因:公司管理層執行不力;
為了扭轉不得局面2010年諾基亞聘用微軟前高管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出任諾基亞CEO,想藉此扭轉頹勢。埃洛普上台後進行了大量的裁員,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該公司手機與地圖部門的員工總數僅為44630人,遠低於去年同期的60995人。諾基亞研發部門是該公司成功的關鍵,但諾基亞的企業文化卻限制了該部門的發展。由於諾基亞管理層缺乏遠見和執行力,研發部門提出的一些好想法最後都被束之高閣。諾基亞其實能夠根據市場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但他們卻同時遭遇當今世界兩個更具創新能力的對手,Google和蘋果。
3、方向錯誤:未能選擇Android系統。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analys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底,Android系統的市場份額正式超越諾基亞Sysbian,成為智能手機領域使用率最高的操作系統。而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Android系統在全球智能手機領域佔有75%的份額。IDC在另外一份報告中稱,諾基亞在2012年10月份跌出全球五大智能手機廠商行列。為了挽回頹勢,諾基亞在2012年2月採用了新的戰略,決定放棄經營多年的Sysbian系統,卻錯投了微軟的Windows Phone生態系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平越遠,最終積重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