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空氣質量為什麼明顯好於國內大多數城市
主要是地理位置所決定,其二是深圳是商業城市,工業污染少。具體如下表述:深圳地處廣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2016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對外發布的《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顯示,深圳宜居指數在中國40個城市中排名第九。
位於廣東省中南沿海地區,珠江入海口之東偏北,所處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由於深受季風的影響,夏季盛行偏東南風,時有季風低壓、熱帶氣旋光顧,高溫多雨;其餘季節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乾燥,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4℃,最高氣溫38.7℃(1980年7月10日)、最低氣溫0.2℃(1957年2月11日)。雨量充足,每年4~9月為雨季,年降雨量1933.3毫米,年降雨量最多紀錄2662毫米(1957年),年降雨量最少紀錄913毫米(1963年)。日照時間長,平均年日照時數2120.5小時,太陽年輻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平均每年受熱帶氣旋(台風)影響4~5次。
⑵ 關於PM2.5的調查問卷
汗,看沒人給你做,我做一個吧
AAAA
不過要告訴你的是,你在網路知道做調查,抽樣結果是有偏差的
也就是能看到你這個問題的,大多數人都是搜索PM2.5,表示對此感興趣或關心的。
我就是因為很關注PM2.5,所以才看到你這個調查的。
還有很多人壓根不知道PM2.5,也就根本看不到你這個調查。
所以你這個調查結果是不科學的。
⑶ 深圳各區的空氣質量狀況
http://www.szepb.gov.cn/
自己可以看個夠,每天都有空氣報告,水的也有。夠詳細吧。呵呵 關注身邊環境,參與環保。
⑷ 近幾年深圳空氣質量變化
2005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優)和二級標准(良)的天數共計360天,佔全年的98.6%,比上年增加16天;超過二級標準的天數為5天,佔全年的1.4%(見圖1)。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 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3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3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6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年平均pH值為4.59,比上年上升了0.10,降水酸性有所減弱。
年平均降塵量為7.08噸/平方公里/月,達到廣東省推薦標准,比上年下降0.62噸/平方公里/月
2004年全市總體環境空氣質量處於良好水平,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優)和二級標准(良)的天數共計344天,佔全年的94.0%,但比上年減少了5天。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其污染負荷分別佔43.7%和 36.9%。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 0.02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7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1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7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6毫克/立方米。
降水 pH年平均值為4.49,比上年下降0.44,降水酸性增強;酸雨發生頻率為78.9%,比上年上升26.1個百分點。
降塵量年平均濃度為 7.70噸/平方公里·月,符合廣東省推薦標准(8噸/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22噸/平方公里·月。
2003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全年的95.6%,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40.5%,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55.1%。超過二級標準的天數佔4.4%。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氮。
(一)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 0.02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7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7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9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 pH年平均值為4.93,比上年上升了0.31,酸雨發生頻率為52.8%。與2002年比較,降水酸性減弱,酸雨頻率上升了14.3個百分點。
2003年全市降塵量年平均濃度為7.48噸/平方公里 · 月,達到廣東省推薦標准,比 2002年上升1.70噸/平方公里·月。最大值為31.0噸/平方公里·月,超標2.9倍,全市月測值超標率為34.6 % ,1月、3月、 11月、12月降塵量較高。
2002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全年的99.4%,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49.3%,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50.1%。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
(一)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0.01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5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6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為4.62,比上年降低了0.32,酸雨發生頻率為38.5%。與2001年比較,降水酸性增強,酸雨頻率下降了3.5個百分點。
全市年月平均降塵量為5.78噸/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44噸/平方公里·月,低於廣東省推薦標准(8噸/平方公里/月),其中以1月和11月降塵量較高,降塵量相對較大的行政區是鹽田區和南山區。
2001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全年的99%以上,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38%,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61%。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
1、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0.027毫克/立方米,與2000年持平;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0.058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5.45%;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0.063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6.78%。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為4.94,酸雨發生頻率為42%。與2000年比較,降水酸性基本持平,酸雨頻率上升了1.8個百分點。全市年平均降塵量為5.35噸/平方公里/月,比2000年上升1.7%,低於廣東省推薦標准(8噸/平方公里/月)。
根據深圳市空氣質量監測結果,2000年全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准(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99%,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47.6%,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51.4%,說明全市整體環境空氣質量仍然良好。全市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微克/立方米;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9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4微克/立方米。全市降水pH年均值為4.95,比上年下降0.1個pH單位;酸雨發生頻率為40.2%,比上年上升11.9個百分點;酸雨量占總雨量的比例為44.5%,比上年上升6.9個百分點。
⑸ 關於空氣質量的問卷調查
1,空氣質量的好壞反映了空氣污染程度,它是依據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來判斷的。
空氣污染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空氣污染物濃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來自固定和流動污染源的人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響空氣質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車輛、船舶、飛機的尾氣、工業企業生產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燒等。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氣象等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
城市空氣質量的好壞與季節及氣象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許多城市的大氣污染元兇是燃煤煙霧,其次是汽車尾氣和懸浮顆粒物污染,它們的共同作用使空氣污染更加嚴重。在污染源排放量沒有大的變化情況下,風、雨、氣壓、溫度等氣象條件則直接影響空氣質量的好壞。
首先,大氣逆溫現象直接影響大氣污染物的擴散。逆溫是空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氣垂直層結現象。一般來說,冬季逆溫層較強較厚,維持時間較長;夏季則相對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風的夜間有逆溫現象存在,使低層大氣比較穩定,非常不利於污染物擴散。太陽出來後,隨著地表溫度的升高,使逆溫層逐漸消失,大氣湍流混合和垂直對流加強,有助於污染物質的擴散。冬天,一場冷空氣過後,特別是其後連續幾天不刮風或只刮微風,人們會漸漸感到空氣污濁;如果近地面層空氣濕度較大,又常常會有霧相伴。造成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與逆溫有關。出現逆溫天氣會加重大氣污染,危害人們健康,因此,有人稱逆溫是冬天的隱性殺人幫凶。
一般條件下,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約降低0.6攝氏度,這樣,大氣低層溫度高,空氣密度小;高層溫度低,空氣密度相對較大,造成了「頭重腳輕」的現象,大氣層結就不穩定,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這樣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污染物和粉塵向高空移散,從而減輕在大氣低層污染程度。可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比如一場冷空氣過後,卻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大氣科學中稱這種現象叫「逆溫」。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它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空,空氣不能向上擴散,「無路可走」後又向下蔓延,從而加重了大氣污染。
對城市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是輻射冷卻造成的逆溫。秋末和冬季晴朗無風的天氣里,一到傍晚日落時,地面強烈地向空中輻射熱量,使地面和近地面空氣溫度迅速下降,而上層空氣降溫較慢,從而出現氣溫上高下低的現象,形成逆溫層。又因為冬季晝短夜長,晚上輻射降溫時間長,往往使低空輻射逆溫層更多出現。白天,由於日照增溫不足,使逆溫層終日難以破壞,所以人們常會見到大氣污染物整天覆蓋著地面,特別是在城區,天空總是灰濛蒙的。
其次,大氣污染與風力的大小有關。一般來說:污染濃度與風速平方成反比,與污染源排放強度成正比。通常風速越大越有利於空氣中污染物質的稀釋擴散。而長時間的微風或靜風則會抑制污染物質的擴散,使近地面層的污染物質成倍地增加。但也有例外情況。在我國冬春乾燥季節,幾乎每年都有強大的西北風席捲整個北方甚至南方廣大地區,將內蒙古和黃土高原的大量地表泥土沙粒帶到空中,形成大風浮塵、揚沙或嚴重的沙塵暴天氣,使得天空呈現土黃色或漫天昏暗。
第三,大氣污染與雨雪有關。自然降雨、降雪對空氣污染物能起到清除和沖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氣中的一些污染氣體能夠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氣中污染氣體的濃度,較大的雨雪對空氣污染物粉塵顆粒也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空氣中的雨水已經不很乾凈。降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氣體混合溶解會形成酸雨,則是大氣質量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從季節角度來說,由於冬季北方降水較少,氣候乾燥,刮風天氣較少,光照較弱,日照時間短,逆溫層較厚,且溫度較低,大氣對流不活躍等不利於空氣中污染物質擴散的因素較多。夏季由於太陽輻射很強,大氣對流活動旺盛,逆溫層的生成存在時間縮短,且降雨天氣較多,降雨量很大,對污染物質清除作用明顯,使空氣污染程度相對減輕
2,空氣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氫化合物(HC)、硫氧化物和顆粒物(PM)等。
3,二氧化碳的來源有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動物的呼吸作用,動物,植物的遺體經過分解者分解產生,空氣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4,總懸浮顆粒物由天然及人為來源產生,包括海洋、泥土、車輛廢氣、工業活動、建築工程以及氣相化學反應。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決定於粒子吸入而積聚於呼吸系統的數量。直徑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能直達並沉積於肺部,而引發不良的健康反應。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導致呼吸不適及呼吸系統症狀(例如氣促、咳嗽、喘氣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及損害肺部組織。因此,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漂塵)更引起人們的重視。最易受總懸浮顆粒物影響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臟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兒童。
5總懸浮顆粒物(TSP)源自煙霧、塵埃、煤灰或冷凝氣化物的固體或液態水珠,能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粒子大小由0.05至100微米不等,包括碳基,硫酸鹽及硝酸鹽粒子。總懸浮顆粒物由天然及人為來源產生,包括海洋、泥土、車輛廢氣、工業活動、建築工程以及氣相化學反應。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決定於粒子侵入繼而積聚於呼吸系統的能力。直徑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能直達並沉積於肺部,而引發不良的健康反應。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導致呼吸不適及呼吸系統症狀(例如氣促、咳嗽、喘氣等)、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及損害肺部組織,最易受總懸浮顆粒物影響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臟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兒童。
空氣中的大顆粒粉塵被人的鼻腔阻攔,小顆粒粉塵可能隨氣流進入氣管和肺部,這些粉塵被氣管和肺部的「巨噬細胞」吞食並消化,巨噬細胞吃不凈的那些細菌和病毒還會被白血球消滅掉。
人的鼻子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將大多數大於10微米的粉塵過濾掉,只有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才會隨氣流進入氣管和肺部。因此,人們將「可吸入顆粒物」定義為「空氣中≤10微米的顆粒物」。
空氣中的全部粉塵量為「總懸浮顆粒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剩下的就是「可吸入顆粒物」,技術上標為TM10。我們經常聽到的「可吸入顆粒物」就是這個TM10。如果將5mm以上的顆粒物去掉,剩下的「可吸入顆粒物」為TM5。
如何改善空氣質量?
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工業合理布局,搞好環境規劃;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燃料、使用清潔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植物有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和凈化空氣的功能,樹林尤為顯著,所以綠化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
⑹ 深圳市空氣質量近年來的變化
2005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優)和二級標准(良)的天數共計360天,佔全年的98.6%,比上年增加16天;超過二級標準的天數為5天,佔全年的1.4%(見圖1)。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 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3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3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6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年平均pH值為4.59,比上年上升了0.10,降水酸性有所減弱。
年平均降塵量為7.08噸/平方公里/月,達到廣東省推薦標准,比上年下降0.62噸/平方公里/月
2004年全市總體環境空氣質量處於良好水平,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優)和二級標准(良)的天數共計344天,佔全年的94.0%,但比上年減少了5天。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其污染負荷分別佔43.7%和 36.9%。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 0.02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7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1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7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6毫克/立方米。
降水 pH年平均值為4.49,比上年下降0.44,降水酸性增強;酸雨發生頻率為78.9%,比上年上升26.1個百分點。
降塵量年平均濃度為 7.70噸/平方公里·月,符合廣東省推薦標准(8噸/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22噸/平方公里·月。
2003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全年的95.6%,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40.5%,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55.1%。超過二級標準的天數佔4.4%。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氮。
(一)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 0.02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5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7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7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9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 pH年平均值為4.93,比上年上升了0.31,酸雨發生頻率為52.8%。與2002年比較,降水酸性減弱,酸雨頻率上升了14.3個百分點。
2003年全市降塵量年平均濃度為7.48噸/平方公里 · 月,達到廣東省推薦標准,比 2002年上升1.70噸/平方公里·月。最大值為31.0噸/平方公里·月,超標2.9倍,全市月測值超標率為34.6 % ,1月、3月、 11月、12月降塵量較高。
2002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全年的99.4%,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49.3%,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50.1%。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
(一)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0.01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5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6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2毫克/立方米。
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為4.62,比上年降低了0.32,酸雨發生頻率為38.5%。與2001年比較,降水酸性增強,酸雨頻率下降了3.5個百分點。
全市年月平均降塵量為5.78噸/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44噸/平方公里·月,低於廣東省推薦標准(8噸/平方公里/月),其中以1月和11月降塵量較高,降塵量相對較大的行政區是鹽田區和南山區。
2001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全年的99%以上,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38%,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61%。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
1、環境空氣質量
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0.027毫克/立方米,與2000年持平;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0.058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5.45%;全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0.063毫克/立方米,比2000年上升6.78%。全市降水pH年平均值為4.94,酸雨發生頻率為42%。與2000年比較,降水酸性基本持平,酸雨頻率上升了1.8個百分點。全市年平均降塵量為5.35噸/平方公里/月,比2000年上升1.7%,低於廣東省推薦標准(8噸/平方公里/月)。
根據深圳市空氣質量監測結果,2000年全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准(空氣質量優)和二級標准(空氣質量良)的天數佔99%,其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天數佔47.6%,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佔51.4%,說明全市整體環境空氣質量仍然良好。全市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微克/立方米;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9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4微克/立方米。全市降水pH年均值為4.95,比上年下降0.1個pH單位;酸雨發生頻率為40.2%,比上年上升11.9個百分點;酸雨量占總雨量的比例為44.5%,比上年上升6.9個百分點。
⑺ 空氣質量狀況調查問卷
世界科學界公認,吸煙對健康危害很大,將近四分之一的癌症、大部分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與吸煙有密切關系。醫學家證明,吸煙者在各種疾病中的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其中,肺癌高10.8倍,支氣管炎、肺氣腫高6.1倍,喉癌、口腔癌高3.4~4.1倍,胃、十二指腸潰瘍高2.8倍,循環系統疾病高2.6倍。
吸煙的煙霧中可以分離出3000多種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化氫和丙烯醛等。
一氧化碳是最有害的成分,在煙霧中的含量為1~5%,它同血紅蛋白的結合力比氧大250倍左右,因此能減少血的帶氧能力,還能使動脈內壁水腫,形成水泡,妨礙血液運行,為血小板和膽固醇的沉積創造條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一氧化碳對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發生發展有很大影響,冬天易發生的「煤氣中毒」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氣中含萬分之幾的一氧化碳就可使人「煤氣中毒」而死亡,可見其毒性之大。
尼古丁作用於交感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節、腎上腺,造成心率加速、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
吸煙對青少年的危害更為嚴重,因為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身體各器官系統還沒有成熟,比較嬌嫩,所以受毒害更為嚴重。另外,青少年的大支氣管比較直,當煙霧帶著煙塵的微粒和有害物質進入呼吸道時,很容易長驅直入,進到各個細支氣管和肺泡,使支氣管和肺泡受到比較嚴重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