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求一份做水產養殖行業的調查要點。 我打算投入到一個淡水水產養殖行業(螞蟥,水蛭做葯材用的),我想去
一班了解病情
5. 水產養殖專業怎麼樣
水產養殖學主要研究水產動植物的種類、育種、增養殖以及飼料的營養與生產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水產業進行養殖生產、加工處理、技術開發等。例如:魚蝦蟹貝等水產動物的養殖,水產動物餌料的配方研發,養殖池的消毒與病害防治,魚粉、罐頭等水產品的加工處理等。
1水產養殖學專業專業介紹
1、專業簡介
水產養殖學專業培養具備水產動植物的繁殖、育種與增養殖技術以及病害與防治、漁業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能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技術開發及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學和水域環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水產增養殖、疫病防治、漁業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接受有關生物學和化學實驗教學、水產增養殖實踐性教學、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增養殖、病害防治、水產生物育種等基本能力。
2、主要課程
《漁業經濟與管理》、《魚類學》、《動物遺傳育種學》、《水產動物病害學》、《水產動物環境生理學》、《生物餌料培養》、《觀賞水族養殖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產動物育種學》、《水產特種經濟動物增養殖學》
3、培養目標與要求
本專業培養具備水產動、植物增養殖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學和水域環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水產增養殖、漁業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生物學和化學實驗教學、水產增養殖實踐性環節、微型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水產經濟動、植物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水產養殖學本科必備能力
(1)具備扎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
(3)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可選擇其中的2-3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
(5)具備內陸水域、淺海、灘塗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化養殖工程、海洋漁業和水產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識;
(6)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水產增養殖學、生命科學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2水產養殖學專業就業前景
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加之全國海洋漁業資源的限制捕撈,水產養殖業會成為朝陽產業,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海洋特色明顯的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的前景會越來越好。
近些年,全國水產養殖生產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漁業重點省市的優勢養殖區域和主導養殖品種正在逐步形成;水產養殖經濟運行基本平穩,水產養殖產品價格上升,有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水產品市場需求的增加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為水產養殖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和深造前景。
3水產養殖學專業就業方向
水產類企業——漁業資源調查、水產養殖、飼料生產、病害防治、技術開發;
食品類企業——水產加工、產品研發、水產銷售。
6. 水產養殖的現狀的前景
核心提示:「四好」養殖模式,簡言之就是——好的品種搭配、好的苗種、好的管理、好的飼料。也就是說:選擇優質苗種,配套科學水質和投喂管理,提供優質的飼料,合理的放養、輪養和起捕等模式。
廣東地區的許多養殖區域,水源條件不是很好,採用換水來改善養殖水體已經越來越困難了,特別是山塘養殖,主要依靠降水補給,水源污染加重,而高密度、高投喂量的形式下,水質惡化比較嚴重,導致存在一系列突出的問題:
1、水體惡化嚴重
隨著污染越來越多,水體富營養化非常嚴重,水質惡化問題突出,黑水、紅水、藍藻水等水體並不少見,浮頭現象普遍,尤其在冬春季節更加嚴重,為了緩解浮頭現象,不少養殖戶晚上增氧機從來不敢停開,但治標不治本,泛塘死魚情況仍經常出現。
2、魚病多治療困難
在水質較差的池塘中,發病也較嚴重,如草魚出血病、車輪蟲病、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在局部區域的疾病「重災區」,不少養殖戶為了控制疾病,也是拼了命的往水裡倒葯,結果是越治越難治,甚至葯物無效。
3、產量高、而效益差
養殖戶整體計算產量和效益時發現,往往發現飼料系數偏高,養殖成本高,產量倒是上去了,而效益卻沒有增加多少,甚至下降,收效甚微。近幾年來,魚價低迷,而塘租、飼料、人工、水電等成本逐年增加,許多的養殖戶面臨著上述養殖戶同樣的困惑和窘境,養殖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已經成為較多養殖戶關注的熱點。
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味依靠養殖新品種來增加效益的辦法已經不再奏效了,而常規魚類養殖,如草魚、羅非魚、大頭魚、扁魚、鯽魚等,也不一定無利可圖,主要是看日常管理技術能否跟上,那麼對於常規魚類養殖的養殖戶,怎麼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呢?「四好」養殖模式是根本的出路。
苗種
苗種繁育工作是一項系統的養殖工程,由於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目前種苗生產有利可圖,且利潤相對較高,特別是名特優品種的苗種,效益更加可觀。因此,大大小小的苗種場都擠了進來,也都打著優質種苗的旗號。
苗種質量差異大,導致養殖效果不佳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黃顙魚、羅非魚等單性化程度低,養殖過程個體差異大,產量不高,嚴重影響了養殖效益的表達。例如,在蘇北主養鯽魚的地區,近年來孢子蟲病爆發嚴重,從09年初調查情況看,當地苗種中80%的客戶池塘感染了孢子蟲,死亡率在60-80%,損失嚴重。廣東順德、南海也有不少養殖戶的黃顙魚年底干塘時,出現規格達到半斤和不到一兩個體差別懸殊的情況,此外,在中山、順德等地,草魚爆發白鰓病、出血病等問題已近似常態。
好的苗種一般要求要有:攝食能力強,消化生理機能好,生長速度快;苗種不攜帶任何病原體,抗病力強;種質純正,抗逆性好;規格整齊,成活率高等優點,且要求成魚在外觀形態上,還具有體色近野生,體長背寬個體大等商品性狀。
管理
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內的飼料投喂量也不斷增加,飼料殘餌和魚類糞便大量積累。研究表明,投喂的飼料中約有80%的含氮有機物沒有被利用,以有機碎屑和糞便的形式殘留在底泥或水體中,而這些有機物在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成小分子肽類、氨基酸,以及無機鹽如氨氮、亞硝酸鹽等,分解過程需要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
為了提高單位產量,飼料投喂量不斷增加,殘餌、糞便的量也增加明顯,如果沒有採取合理的措施及時分解有機物,必然導致塘底長期處於缺氧的環境,對於魚類生長極為不利,但這將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誘發疾病的發生。因此,高密度高投喂量的情況下,需要人為的改變池塘的環境——科學的水質底質管理,如在養殖水體中人為投入增氧劑輔助增氧,或添加分解有機物的細菌,加速水體和塘底中有機物質分解,及時分解產生的小分子有機物,通過藻類的光合作用及時吸收利用,保持池塘營養物質的良性循環。
養殖過程中,飼料的過量投喂或投喂不合理,導致飼料沒有充分利用直接排泄出體外,造成浪費;而投喂量過少,魚攝食不飽,沒有足夠的營養來滿足生長,生長速度將減慢,飼料系數升高。因此,科學的水質調控和合理的投喂方式非常重要。
1、好的水質管理
好水的理化指標:生物量指標:浮游植物生物量20-120毫克/升,浮游動物生物量超過5毫克/升;營養指標:有效氮為1-2mg/L,有效磷為0.1-0.5mg/L,氮磷比5-12∶1;透明度指標:池塘為20-40cm;水色:色澤鮮亮,有光澤,以茶色、茶褐色、草綠色、亮綠色為宜。浮游植物以硅藻門、隱藻門、甲藻門、金藻門、團藻目種類為優勢種;浮游動物以輪蟲為主、存在一定量枝角類。
水質管理要點:以預防式管理為主,防止水質惡化,及時處理異常水質發生;堅持長期調水,以海聯科101+102搭配使用的方式,每月調水2次,高溫或高密度下,可適當減少每次的用量,而增加使用頻率;堅持底質改良,避免有機質在塘底積累耗氧,保證水體溶解氧充足;堅持晴天中午增氧機的使用,減少肥料使用;選擇高檔優質飼料,減少飼料殘餌浪費破壞水體,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控制放苗的密度,避免密度過大,投料過多;及時起捕,減少魚類的壓塘情況(頂塘),降低池塘溶解氧負荷;減少殺蟲殺菌次數,每月使用不超過一次,避免葯物對水體的破壞;嚴禁抗生素類葯物的使用;
2、好的投喂管理
飼料檔次選擇:選擇優質飼料,保證魚類的營養需求;
投喂原則:看魚投喂,有魚多投,沒魚少投,保證七八成魚吃飽吃好,避免飼料浪費;根據季節天氣投喂,冬春季節天氣多變,晚上投喂宜早不宜晚,宜少不宜多;夏秋季節溫度高,魚類對飼料消化吸收速度加快,生長速度快,可通過增加投喂次數來增加投喂量,不宜一次投喂過飽;
投喂節奏:開始慢投,搶料兇猛時適當加快,魚群開始離去時,投喂放緩;
投喂頻率:視天氣情況而定,一般天氣好時,投喂次數保持在2次以上;
品種搭配
在養殖生產中,有些人採用單養精養的形式,有些人採用粗放養殖,也有部分採用魚蝦混養、鴨魚混養、豬魚混養等的形式;投放的規格、密度也不完全一致,如草魚成魚養殖而言,在單養精養的情況下,草魚種的放養密度從800-1500尾/畝不等,起捕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一次投放一次起捕,一次投放分批起捕,輪捕輪放等多種形式。在盈利水平上,更是千差萬別,因此,需要一個較為合理的放養、投喂、過程管理和起捕相結合的養殖模式。
一般而言,放養模式是根據當地養殖水平和市場來決定的。如草魚養殖,水面積在10-20畝,可在上一年12月至年初3月,投放足量的小規格草魚種(8-10尾/斤),一般達到了1200-1500尾/畝,在當年7月份左右起捕達到上市規格的草魚(一次起捕量約占總投放數量的20%),同時回補相等數量的小規格草魚種;對於投放規格較大(2-3尾/斤),可適當降低密度(800-1000尾/畝),每次起捕總數量的30%,同時回補相同數量;均採用輪捕輪放的模式,充分發揮頭魚的生長速度優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飼料系數,提高產量的同時,利用賣魚後的間歇期,加強對塘底的處理,減少長期存塘帶來的風險。
不同品種的魚類生活的水層不同,如鱅魚和白鰱主要生活在中上層水體中,以攝食水體中的浮游動植物為主,此外,鱅魚還能攝食部分有機碎屑,如投料台周邊的粉料,對改善水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鯽魚生活在底層中,以攝食底層中的有機碎屑為主,可以較好的利用塘底的有機物;在草魚養殖中,搭配混養這些品種一方面能夠調節水體,保持水體處於穩定,減少塘底淤泥沉積。搭配混養不僅不會增加草魚的飼料系數,在堅持調水的基礎上,輪捕輪放,大頭的產量可達到250-400斤/畝,白鰱產量300-400斤/畝,鯽魚產量也可以達到250-300斤/畝,對增加單產效益效果明顯。
此外,根據市場不同,可適當投放適量的黃顙魚,而鯉魚由於其攝食量大,飼料系數高,單價低,經濟效益差,且在養殖中喜歡攪動塘底,引起水體渾濁,不利藻類生長,且其在池塘中能夠自繁,一般不搭配投放。
飼料
每種魚類在不同的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會出現差異,如畜禽動物對蛋白質的需求相對水產動物需求較低,而對糖類的利用相對較高,飼料配比多採用高能量而低蛋白,而魚類作為變溫動物,優先利用蛋白質作為能源物質,對蛋白質需求較好,對糖類利用較差,尤其是肉食性魚類對糖類的利用率更低,因此,魚類飼料的蛋白含量較高,糖類的比例相對較少。
如果在生產中採用畜禽飼料如鴨料、豬料喂魚,而魚類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是一定的,攝入低蛋白質的飼料用於滿足生長需求,必然需要攝食消耗更多的飼料才能夠保證生長的需要,而在飼料的消化吸收整個代謝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畜禽動物以消耗糖原的形式來滿足能量供給,而魚類則以消耗蛋白質作為代價,相比之下,攝食低蛋白質飼料雖然一次性讓魚類飽食的成本減少了,但生長速度減慢了,為了達到與投喂高檔料一般生長速度,需要增加飼料投喂量,而造成的飼料浪費量較多,且蛋白質的利用率並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勢必增加飼料成本,長期使用對水質的影響也較大,增加發生疾病的風險。
飼料在水體當中,必然發生一定的溶失,導致部分易容的營養成分的流失,故而飼料在水體當中存在的時間越長,溶解的成分就可能越多,因此,選擇的飼料在粒徑的大小和適口性等方面很重要。飼料粒徑過大,魚攝食不了,需要泡軟了才能攝食,就會流失部分的營養物質;而飼料過小,相對表面積越大,在水體中溶解就越快,同樣不利於魚類的攝食,而飼料的檔次低,適口性差,魚類不喜歡攝食,那造成的損失就更嚴重了。因此需要根據不同養殖階段來選擇飼料,不能一包料到底。此外,在投喂速度上,需要盡可能放慢投喂速度,減少浪費。
總而言之,常規魚類養殖也好,名貴魚類養殖也罷,在養殖技術上需要綜合的管理——即「四好」養殖模式:從苗種和飼料選擇、水質和投喂管理、合理搭配、及時放苗並起捕輪捕輪放的養殖模式。
7. 水產養殖專業怎麼樣
看到一個海南大學學水產的,其他地區我不清楚,但中國南部比如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這個專業是非常吃香的,首先就業率非常高,其實就是只要你想干,肯定有人要,我們學校大三的只要想從事水產的都簽合同了,都是些上市公司,還有想正大集團這樣的跨國公司,你在學校里等著,他們會來找你的,正因為學的人少,所以很缺人,補充一點,如果你是女生,建議不要去做生產,搞銷售、科研、檢測比較好一點~~
薪水也不錯,剛畢業每月3000確實沒問題,尤其是在廣東一帶,在海南稍差些,因為消費比較低,就是工作比較苦,養殖區都在偏遠的地方,你掙到錢都沒地方花,幾個月都見不到陌生人,工作也比較辛苦~~如果你有志氣的話,自己學習一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之類的知識,在這幾方面有特長的,而且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大概能達到每月一兩萬也沒問題,看你的能力了
8. 水產養殖的市場調查
中國產業洞察網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近海海水養殖1551萬噸,是世界主要漁業生產內國中,海容水養殖產量超過海洋捕撈的唯一國家。其中,海水養殖佔全國海水產品總產量的53.35%,佔世界海水養殖總量的80%。
數據顯示,當前國家耕地資源日益緊缺,糧食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大力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海洋水產品,有利於改善食品結構,保證國家食品安全。海水產品在居民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也顯著增加。
近海捕撈漁業高速增長下的隱患。各類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富集到海洋生物體內,難降解,高毒性物質在海產品體內的積累會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同時,部分養殖者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大量投餌,濫用抗生素,也造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9. 如何寫水產養殖尾水排放調查報告
要寫出時間,地點,調查的問題,過程,結論,附加你的感悟就好
可以按照這個模式寫,適當做修改即可
城鄉居民消費差異
城鄉差距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城鄉之間的差距表現在城鄉的收入、消費、社會保障、公共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及其差距。在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的外部環境下,「擴內需」成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也是下階段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刺激城鄉居民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表現
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既有消費水平差異又有消費結構差異。具體表現在消費水平、恩格爾系數、消費結構等方面的差異。
1.居民消費水平的城鄉差異。收入是居民消費的硬約束,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居民消費水平,並與消費水平成正向關。1985年到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904元增加到22727元,增長25.1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549元增加到9258元,增長16.8倍。與收入的大幅提高相對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大幅增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85年的795元增加到2008年的15158元,增加14609元,增長18.4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474元增加到7072元,增加6598元,增長14.0倍。城鎮居民收入增加多,消費增長快;而農村居民相對於城鎮,無論水平還是增速均要低一些。
2.恩格爾系數的城鄉差異。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家庭用作購買食品的支出與家庭總收入之比,通常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其一般情況,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
,收入中用於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即從長期來看,居民恩格爾系數呈現下降趨勢。如果居民收入增長低於一些農產品價格漲幅,居民消費量穩定,費用就會增加,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上升。如,2008年食品類價格上漲2.9%,其中糧食價格上漲1.5%,水產品價格上漲8.4%,鮮菜價格上升5.9%,鮮蛋價格上漲22.9%。而同期,全省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也出現上升,其中農村居民為38.0%,比2007年的36.4%上升1.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為36.4%, 上升1.7個百分點。
3.居民消費結構的城鄉差異。消費水平決定消費結構,消費水平的城鄉差異決定了城鄉消費結構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別。城鄉居民消費不僅在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質上也有差異。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城鄉家庭消費結構總體差異較大。城市家庭的消費水平明顯要高於農村家庭的消費水平。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費性支出為15158元,比農村居民家庭的7072元高出8000多元,差距最大的三項是食品、衣著和文化教育。食品支出,城鎮為5523元,農村2690元;衣著支出,城鎮1546元,農村441元;文化教育支出,城鎮1179元,農村499元。其他各項消費水平上也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如農村家庭醫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7.2%,比城市家庭6.2%高出1個百分點;城市娛樂支出平均1017元,佔6.7%,農村僅234元,佔3.3%。
人口是低檔服裝的主要消費群體。在交通通訊消費方面,2008年城鎮居民用於交通和通訊消費(2393元)是農村居民(777元)的3.1倍。從消費順序看,城鎮居民基本上是按吃行穿住的消費序列,農村居民則是吃住穿行的序列。從1985年到2008年,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由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化教育娛樂服務、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的消費序列轉變為食品、交通和通訊、文化教育娛樂、衣著、居住、醫療保健、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農村居民從食品、居住、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化教育娛樂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轉變為食品、居住、交通通訊、文教娛樂服務、醫療保健、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其中交通通訊、文化教育的支出是支出結構中變化最明顯的部分。
三是城鄉家庭生活質量存在一定差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穩步升級,大眾耐用消費品日漸普及。城鎮和農村家庭彩電、固定電話、手機等的保有量差異不大,在中低收入家庭中也開始普及。而冰箱、洗衣機、微波爐、攝像機等消費品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如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79.5台,照相機45.8部,而農村居民每百戶家用電腦只有23.4台,照相機只有9.6部。家用汽車作為新興的耐用消費品,農村家庭的保有量同樣也遠遠低於城市家庭。
二、影響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原因
影響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原因,非常復雜,也是眾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尤其是社會保障制度、消費環境、收入差距、消費觀念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
1.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農村居民消費增長趨緩,有效需求不足表現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福利制度不夠完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政策不同,預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農村居民的風險預期,這就促使居民增加預防性儲蓄,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消費,也將加大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
2.消費環境的差異。近年來,城市居民消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綠地、公園、廣場等設施明顯增多,流通現代化已達到新的水平。農村居民消費環境雖有較大改觀,但整體不如城市,交通設施、商業網點、文化娛樂、生活環境等明顯滯後於城市,如電力不足、交通不便、供水不暢、市場上供應的商品結構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不相適應等,大型超市、連鎖店等現代流通
二是城鎮家庭享受型消費特徵明顯。在衣著消費方面,2008年城鎮居民用於衣著方面的消費占其消費支出的比重高於農村居民4.0個百分點。據有關資料,我國高檔服裝的消費者占城市人口的0.6%;中檔服裝消費者占城市人口的70-75%,占農村人口的26%;65%的農村
方式只有少量延伸到農村,這一切無疑也加大了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是導致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其消費對收入都有很強的依賴性。農民的消費還停留在比較低的階段和檔次上。農民增收難,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升級。
4.消費觀念的差異。造成城鄉居民消費觀念差別的主要因素有城鄉居民文化素質的差別、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不僅對農民脫貧致富有制約作用,還會對他們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消費觀念相對優於農村居民,信息來源較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對家庭用品的舒適、品牌檔次和技術含量要求較高。這種觀念和素質的差異也是造成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的原因。
三、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建議
在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中國經濟波動的情況下,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在當前環境和條件下,提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檔次是目前擺脫困境,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加大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資,完善全省居民公共財政制度,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費的後顧之憂,堅定家庭居民的消費信心,採取鼓勵大眾消費的積極措施。
1.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中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增加農民收入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縮小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的根本,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農村結構性調整,合理調整國家資源分配製度,加大財政對農業的補貼。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普通家庭正常消費的顧慮。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必須建立在包括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系列社會保障機制相對完備的基礎之上,加大教育投入和醫療保障,減少普通家庭正常消費的顧慮。要繼續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努力探索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農村大病醫療保險及大病統籌制度,減少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的開支,增加即期消費。目前,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保有量低於城市家庭,但其購買意願卻高於城市家庭,不同層次的農村家庭購買意願均高於城市家庭。當前,中央實施的「家電下鄉」政策,給農村家庭購買家用電器予以補貼,這有利於激活農民購買能力,加快農村消費升級,擴大農村消費,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
3.向城鄉提供同質的公共服務產品,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消費質量、改善消費環境是擴大消費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要調整不合理的消費政策,將巨大的消費需求轉換為現實的購買力,及時取消限制消費的各項不合理的政策和行為,鼓勵發展新的消費方式。積極為農民提高消費水平、消費質量和消費層次創造條件。要加快農村消費品市場建設,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去改造傳統的商業網點和建設新的網點,加強城鎮與鄉村市場的銜接,大力挖掘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
4.強化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生活中的難點、盲點。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5.改革戶籍制度,加快城鎮化步伐。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本質上是城鄉協調發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城鎮化。政府應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使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合法化和制度化。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將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去,實現農村城鎮化。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體制,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在城鎮定居創業,實行與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可按放開中小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適度發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基本原則,來改革完善城市的戶籍管理,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制度,逐步用身份證制度代替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