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即時配送市場健康發展有什麼意義
即時配送市場健康發展有什麼意義?及時配送可以使大家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及時拿到
⑵ 阿里、美團、京東為什麼紛紛進軍即時配送這片新戰場
這些日常的行為習慣,構成了商業上動人的密碼。在外賣成風的市場下,「即時配送」成了搶手的蛋糕,成為物流體系裡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分支
⑶ 關於共享經濟現狀與發展的調查報告
隨著行業的發展,企業實力的增強,許多領域的領先企業在其主營業務逐漸成熟並獲得一定市場優勢後,為實現進一步的增長和鞏固競爭優勢,開始以主營業務為核心,向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拓展,或橫向拓展至更多其他領域,持續打造和完善平台生態。2020年大型平台企業的生態化發展進一步加速。
多重因素驅動大型平台生態化擴張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由於平台是鏈接多邊群體、整合多方資源的樞紐,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范圍經濟和網路化效應,平台規模越大,其經濟活動的邊際成本越低,因此平台具有擴大規模、延展范圍的內在動因。
二是企業的競爭需要。隨著近幾年用戶數量增長放緩,平台營收壓力不斷加大,突發疫情進一步對平台產生了嚴重沖擊,挖掘新的流量入口以爭奪新用戶、培育新業務成為競爭焦點。
三是形成生態閉環、提升用戶粘性的需要。平台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現有業務為基點,通過對產業鏈價值鏈的全面整合,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以延長用戶停留時間、豐富變現手段。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⑷ 大家覺得同城配送這個行業市場前景怎麼樣
2015年受益於上游外賣O2O平台瘋狂擴張帶來的大量訂單,同城配送行業高速發展。隨後,各個外賣平台開始自建配送體系,蜂鳥配送、美團眾包、網路騎士紛紛誕生。經過2-3年迅猛增長後,市場逐漸趨於理性,餓了么收購網路外賣並將網路騎士納入蜂鳥配送隊伍,市場呈現蜂鳥、美團和達達三足鼎立態勢。
隨著外賣市場的增速放緩,即時物流訂單量增長率小幅下降,但整體規模仍保持上升態勢。另外,商超宅配、快遞攬派、鮮花配送、跑腿等服務領域正逐步興起,上升空間大,將成為同城配送未來發力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城市配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同城配送用戶規模達到2.31億人,同比增長35%,配送訂單數量達到56.1億單。餐飲外賣交易頻次高、用戶粘性強、用戶規模大,近幾年來的飛速發展對同城配送行業的興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占即時配送業務量的近7成。
2012-2019年城市配送行業訂單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同城配送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與快遞業務相比無論是員工數還是日均單量都有較大的差距。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同城配送行業騎手有30萬人左右,與200萬快遞員規模相差甚遠。
消費升級的主要表現之一,在於消費者對消費體驗期望值的增加。同城配送由於快捷、便利的典型優勢受到消費者的熱捧,需求逐漸提升,從而導致成本增加,側面反映整個同城配送行業走勢良好,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城市配送行業市場分析報告》首先介紹了同城配送的相關概念,接著分析了國內同城配送行業的發展情況,然後具體介紹了同城配送現狀。最後,報告對同城配送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發展前景進行了詳細論述。貴單位若想對同城配送行業有個系統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資同城配送行業相關領域,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工具。
⑸ 未來幾年,同城配送的行業趨勢
新零售帶來同城需求爆發
同城貨運市場前景廣闊,到2017年市場規模已達1.5 萬億元。
目前的同城配送服務覆蓋電商O2O、快消品、家居家電等多個領域,隨著居民消費結構的提升轉變,未來前景非常廣闊。2016年同城貨運市場規模為1萬億元,2017年已經達到1.5萬億元規模。根據數據,2016年同城O2O的市場規模達到7620.6億元,預計到2019年能實現14702.1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24.49%,O2O市場的快速成長或能驅動未來同城配業務的發展。
同城快遞業務量
同城快遞業務量增速和快遞行業保持一致,但是對比兩者收入,同城快遞業務收入增速幾乎均高於行業平均增速,說明同城快遞單件收入並沒有出現持續下跌,反倒是過去一段時間保持溫和上漲趨勢,價格甚至反超異地快遞價格。同時餐飲外賣等O2O新零售的興起催生了同城配細分市場—即時配送的快速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快遞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即時配送訂單總量達100億件,同比大幅增長314%。即時配送訂單總量大於國家郵政局統計的93億件,如果將及時配送包含在同城快遞中,那麼同城快遞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600億元(734億元同城快遞+936億元的即時配送),假設同城跨地未來3年CAGR25%增速,即時配送保持CAGR50%增速,預計2021年同城快遞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近7000億元。
第一梯隊形成,但依舊處於洗牌期
4月快遞行業CR8達到81.1,環比+0.4pts,同比大幅提升3.7pts。行業集中度提升表明二三線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正逐步流向一線快遞企業,為龍頭企業帶來利好。而一線快遞企業中由於各家在成本管控與服務質量方面的差異,短期第一梯隊內分化顯著,但格局依舊不明朗。
中通、韻達Q1持續高增長,龍頭快遞公司經營持續轉好
中通業務量繼續領跑,通達系市佔率逐漸出現分化。由於圓通未公布Q1業務量,僅選取順豐、中通、申通、百世和韻達作比較。對比17年全年的排名,中通、韻達業務量仍分別位列一、二;百世和順豐均趕超申通,位列三、四。單票收入方面,順豐和通達系單票收入的差異源於業務定位的不同:順豐以商務件等中高端市場為主,以產品的時效性和安全性為主要賣點,客戶價格彈性較低;而通達系以電商件為主,以加盟制為主,單票收入中僅包含面單費、中轉、部分含派送費。通達系中,申通和其他三家市佔率的走勢出現差異,在中通、百世和韻達紛紛獲得市佔率提升的同時,申通卻比2017年下降了0.8pts。
單票收入依舊處於下降通道,成本管控保障盈利能力
從單票收入看,通達系單票收入依舊處於下降趨勢。
2017年可比單票收入同比提升的有順豐、百世和申通,圓通、中通和韻達則同比下降,但中通和韻達通過單價的下調獲得了市佔率同比提升
1%+。快遞公司之中,圓通、韻達和申通披露了面單收入與中轉收入的拆分,其中圓通和韻達中轉收入佔比均超過60%,而申通則為54%(申通單票收入上升與直營率提升相關),這也從一方面體現出通達系收入結構的差異。
⑹ 即時配送的介紹
即時配送,即為依託社會化庫存,可滿足45分鍾內送達要求的配送方式,是應O2O而生的物流形態。
⑺ 無人配送車+人力協同,搶佔千億級即時配送市場
要點:
(1)即時配送業務的年訂單規模達百億,市場規模超千億
(2)即時配送業務的騎手需求達數百萬,人力成本超千億
(3)蜂鳥即配、新達達、美團配送三足鼎立,順豐同城加速攪局
(4)當前即時配送效率需持續優化,人力成本仍居高不下
(5)疫情刺激無人配送市場需求,人機協同無人配送或成行業方向
即時配送,是基於移動互聯網渠道打通供需雙方,供貨方通過配送平台滿足需求方同城1-5公里地域范圍、0.5-3小時配送時間的訂單需求,不經過倉儲和中轉,在短時間內響應,直接從門到門的送達服務。
即時配送的應用場景主要分為餐飲、同城物件和快遞末端三大類。餐飲涉及正餐、下午茶、夜宵、小吃零食、果蔬生鮮、酒水香煙等;同城物件包含醫葯品、日用品、鮮花、個人物品、商務文件、家電傢具、禮物玩具等;快遞末端主要是指最後一百米的快遞收代發業務。
近些年來,即時配送從同城物件、餐飲外賣領域切入,逐步拓展到生鮮、商超配送領域,未來將擴展到更為廣泛的快遞末端(最後100米)領域。
即時配送行業市場供需
即時配送業務的年訂單規模達百億,市場規模超千億。如圖1所示,2019年全年快遞業務總量為635.2億,即時配送業務總量為184.9億,即時配送占快遞配送業務總量約29%,預測2020年兩者之和即可達到千億級別規模的需求量。與此同時,2019年,即時配送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為1312.6億元,未來仍將持續高速增長。
圖1?即時配送與快遞的業務需求量與市場規模
即時配送業務的騎手需求達數百萬,人力成本超千億。目前騎手平均每天送出25-35單,按照2020年需求業務總量250億單計,計365天,則需要196-274萬名全職騎手才能滿足業務需求。根據美團2019年半年報,其每日外賣訂單為2070萬,上半年騎手成本約為177億元,每單成本約為4.7元,則全年即時配送行業的人力成本支出約為1175億元。
即時配送行業運營模式
專職的配送和兼職的眾包為即時配送的兩種運營模式。如圖2所示,專送模式是構建一支全職的專業騎手團隊用以開展配送任務,主要存在於B2C經營模式的配送企業;眾包模式是吸納社會閑散人力,以輕資產模式建立靈活、全面、龐大的兼職運力池,存在於B2C或C2C經營模式的配送企業。
圖2?即時配送行業的兩種經營模式
B2C平台下,相比於眾包模式,專送模優先享有平台接單權利。B2C平台主要連接商家和消費者,具有服務訂單相對集中和固定的特點,如美團外賣、餓了么、盒馬、美團團購、超級物種等。毫無疑問,B2C平台必定優先派單至自有的全職騎手團隊,而眾包模式由於擔任補充運力供給的任務,長期來看會被平台邊緣化。
C2C平台內,眾包模式主要滿足緊急互送需求,附加值更高。C2C平台主要是為同城緊急配送需求而服務的,隨機性更強,緊迫性更重,自然而然帶來的附加值更高,如閃送、達達、人人快送、點我達、UU跑腿等。具備輕資產特徵的眾包模式,通過吸納大量閑置運力,將以「低成本+高收益」的商業模式有效佔領即時配送的部分細分市場。
即時配送行業競爭格局
蜂鳥即配、新達達、美團配送三足鼎立。目前中國即時配送市場份額中,蜂鳥即配佔比27.7%,新達達佔比27.2%,美團配送佔比25.4%,三者市場份額已達80.3%,三足鼎立格局已現,如圖3與圖4所示。
圖3?即時配送主流企業業務對比
圖4?2019年Q3中國即時配送平台訂單量市場份額
2019年5月,美團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並宣布開放配送平台。目前,美團配送針對便利店、傳統商超、近場零售、寫字樓等不同場景,形成4種運力網路模式,分別為點對點網路的「巡遊模式」、星型網路的「星系模式」、前置小倉+配送的「倉配一體模式」、配送+智能末端的「智能末端模式」。
2019年6月,餓了么口碑宣布即時物流品牌「蜂鳥即配」獨立,並將在未來3年建立2萬個全數字化即配站。除了餓了么口碑平台的外賣配送業務外,蜂鳥即配更多的承接了阿里體系的服務訂單。
2019年12月,新達達宣布更名為達達集團,與京東物流共建即時配送平台「達達快送」,實施「零售+配送」雙核驅動戰略,依託京東到家搭建了從大賣場、便利店到精品超市的多類型、全業態商超矩陣,實現「商流與物流」的有機結合。
順豐同城急送、閃送等企業正大力攪局。在中國即時配送市場份額中,順豐同城佔比4.5%,閃送佔比5.6%。兩者份額雖小,卻也在各自發力。
以順豐為例,2019年10月,順豐同城急送首次正式亮相,宣布全面布局即時物流市場展開獨立化運營。一方面通過高密度即時物流配送網路,與順豐快遞網、倉配網協同,成為新零售物流的基礎設施體系;另一方面通過獨立運營擴大業務規模,提升配送員效率,降低即時配送單位成本,從而提昇平台運營毛利。
即時配送行業當前痛點
配送效率需持續優化。第一,即時配送服務的對象分布分散,時常出現同一地方騎手重復配送現象;第二,高頻次、小批量的配送本質是以高成本換高時效,成本仍需不斷優化。
人力成本仍居高不下。廣分布、高增長、低效率的即時配送既增加快遞員數量,又增加配送員工作負荷,近25%配送員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2小時,導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約占整個配送作業成本的30%以上。
圖5 物流行業各類從業人員平均工作時長
配送人員流動過頻繁。就整個行業的視角來看,低工資、高強度、平台約束力較弱,以及基本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導致配送人員一年內離職率高達40%,造成配送企業一線員工工作不穩定,形成「用工荒」難題。
交通安全監管難執行。與配送員配套的百萬級別規模電動兩輪車,穿梭在城市道路中間,無論是對於配送員,行人,還是道路車輛等交通參與主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
即時配送行業無人化趨勢
大規模人機協同無人配送系統有望破除以上痛點。為破除以上行業痛點,在原有以人力為主的即時配送體系基礎上,引入無人配送車隊協同參與配送,成為即時配送行業一大重要方向,如圖6所示。
圖6 人力配送流程與人機協同無人配送流程
對企業而言,第一,無人配送車可有效減少配送人員需求,解決配送員流動性大、僱傭難問題;第二,用無人配送車代替人員配送,可節省大部分人力成本;第三,企業可培養部分配送員參與人機協同無人配送的運營調度工作,將配送員工向管理崗位培養。
對用戶而言,無人配送車具備網聯功能,可針對用戶定製化服務需求開發全新應用,進一步提升用戶本地生活服務體驗。
對政府而言,無人配送車替代兩輪電動車、摩托車,有利於交通部門宏觀管控,消除交通安全隱患。
疫情刺激無人配送市場需求,示範測試落地可期。在2020年抗擊疫情過程中,無人配送成為預防疫情的有效手段之一。多家無人配送公司加入這場戰「疫」。美團啟動「無人配送防疫助力計劃」,在北京等地利用無人車為多個封閉社區進行生鮮配送;京東物流使用無人配送車為武漢醫療站點配送醫療物資;網路推出阿波龍小巴與新石器無人車,在北京商圈、酒店、醫院、小區內進行外賣配送……
總結:
毫無疑問,我國即時配送業務的高速增長給當前物流配送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通過設計低速載物無人配送車與配送人員共同參與下的人機協同無人配送智能調度系統,或許能夠在未來3-5年內有效補充當前依託人力的即時配送體系,並從提升配送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兩方面探索整個物流行業的降本增效方法。
部分數據參考自:
[1]《無人配送在國內商業化的現狀、挑戰及建議》
[2]《36氪無人配送領域研究報告》
[3]《談談2019年的即時配送:美團、蜂鳥、達達三巨爭霸》
[4]《2019年第3季度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報告》
圖|網路及相關截圖
作者介紹:郭家輝,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在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