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前景
由於GPS技術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作為先進的測量手段和新的生產力,已經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應用領域。
隨著冷戰結束和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美國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期間,在保證美國國家安全不受威脅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號精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改善,利用C/A碼進行單點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20米,這將進一步推動GPS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力、作業效率、科學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刺激GPS市場的增長。據有關專家預測,在美國,單單是汽車GPS導航系統,2000年後的市場將達到30億美元,而在中國,汽車導航的市場也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可見,GPS技術市場的應用前景非常可觀。
中國這個要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將主要用於國家經濟建設,為中國的交通運輸、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災害預報、通信、公安以及其他特殊行業提供高效的導航定位服務。建設中的中國北斗導航系統(COMPASS)空間段計劃由五顆靜止軌道衛星和三十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北斗衛星將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中國將陸續發射系列北斗導航衛星,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❷ GPS衛星導航的前景
由於GPS技術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作為先進的測量手段和新的生產力,已經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應用領域。
隨著冷戰結束和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美國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期間,在保證美國國家安全不受威脅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號精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改善,利用C/A碼進行單點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20米,這將進一步推動GPS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力、作業效率、科學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刺激GPS市場的增長。據有關專家預測,在美國,單單是汽車GPS導航系統,2000年後的市場將達到30億美元,而在中國,汽車導航的市場也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可見,GPS技術市場的應用前景非常可觀。
❸ 中國衛星北斗導航產業前景如何
2018年5月23日至25日,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哈爾濱拉開帷幕,中海達、華大北斗等一批國內企業先後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產品。
過去數年,缺「芯」是國內衛星導航產業的痛點。如今,隨著一批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進入市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缺「芯」困局呈現「散點突破」的態勢。北斗晶元研製已實現設計與封裝,實現中國人的獨立自主。這與國內北斗企業長年堅持自主研發路線分不開。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2017 年,圍繞與信息產業、汽車電子、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交叉點的協同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推崇。「北斗+」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應用新模式,產業融合趨勢愈加明朗。穿戴式設備、新零售、無人駕駛、綜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應用領域,市場潛力巨大。
北斗系統對待 GPS 等其它導航系統的邏輯是「兼容」和「自主可控」。一方面,北斗系統不排斥 GPS,探索與GPS等其它導航系統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增加定位精度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中國需要獨立自主掌握衛星導航技術。
一批高精度北斗晶元近日在哈爾濱的集中亮相,是我國北斗產業自主研發前進的又一步。此前的標志性事件是,2017年9月,華大北斗所研發的全球首個支持新一代北斗三號信號體制的多系統多頻高精度SoC導航定位晶元正式發布。
另一值得關注的事件是,泰斗微電子近日獲得廣東國民凱得創投領投的C+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1億人民幣,該企業是摩拜單車定位導航晶元的最大供應商。
晶元、板塊、核心器件的研製是上游的重要環節,也是關涉北斗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僅在哈爾濱的會場上,就有中海達、北斗星通、西安希德、華大北斗等企業發布或展示自主研發的北斗晶元,華大北斗還發布了「北斗晶元開發平台」。
《白皮書》顯示,截至 2017 年底,我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 5 萬件, 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位。另據國家導航系統辦公室數據,國產北斗晶元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機天線已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30%和90%。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已經趕超國際強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當前,國產北斗晶元已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被視為產業鏈關鍵的設計環節,以及封裝技術,國內企業已實現完全自主化;但另一方面,集成應用能力、圍繞核心晶元的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依然是國內北斗企業的短板。
高端晶元的製作工藝,中國很快會趕上。國內北斗晶元行業的發展,不大可能出現「卡脖子」問題。現在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製作晶元的光刻機技術,二是高密度、高解析度晶片的材料問題。
當前,不像國外有高通、英特爾、三星等行業巨頭,國內導航晶元研發企業呈現多而散的格局。此外,晶元行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也決定了很難依靠一兩家企業做大做強。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產北斗導航定位晶元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封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自身資源、研發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限制,很難以一己之力推動晶元核心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
既然一家做不了,那就放開大家一起做。「北斗晶元開放平台」這樣的產品正體現了這樣的邏輯。
❹ GPS的GPS前景
由於GPS技術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作為先進的測量手段和新的生產力,已經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應用領域。
隨著冷戰結束和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美國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年期間,在保證美國國家安全不受威脅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號精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改善,利用C/A碼進行單點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10米,這將進一步推動GPS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力、作業效率、科學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刺激GPS市場的增長。據有關專家預測,在美國,單單是汽車GPS導航系統,2000年後的市場將達到30億美元,而在中國,汽車導航的市場也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可見,GPS技術市場的應用前景非常可觀。
隨著2000年10月31日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我國開始逐步建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截止到2013年,北斗在軍用及民用領域均已開展應用,對GPS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如在軍用領域,北斗二代軍用終端已達到厘米級的定位精度;而在更廣泛的民用領域,三星已推出支持北斗衛星定位功能的手機 ,凱立德已推出支持北斗的車載導航儀,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國內以往由GPS壟斷市場的局面就此改變。
❺ 衛星定位的發展趨勢
GPS今後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衛星系統的更新與多個衛星定位系統共存,將明顯改善衛星導航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 雙頻高精度測地型接收機將繼續高度壟斷在幾個技術領先的GPS廠家手中,美國將繼續保持其絕對優勢。
● 單頻測地型接收機和導航接收機OEM板產業將擴散到世界各地,雖是低檔次的GPS產品 ,但用途廣、用戶多、市場大。美國把GPS單頻OEM板的生產技術轉讓出口,因而推動了世界各地企業投資GPS OEM的生產。
● 陸地導航定位產品將成為發展最快的GPS產業。
● 21世紀後定位系統將向著多系統相互競爭與補充的方向發展。
❻ GPS現狀及前景如何
我國GPS的市場應用狀況和市場需求分析
自從GPS問世以來,就以其高精度,全天候,全球覆蓋,方便靈活和優質價廉吸引了全世界許多用戶。目前,國內GPS應用發展勢頭迅猛,短短幾年間,GPS在我國的應用已從少數科研單位和軍用部門迅速擴展到各個民用領域,GPS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特別是「十五」期間將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建立客運快速化和貨運物流化的智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智能交通(ITS)已經寫入我國「十五」綜合交通體系發展規劃,能有效地規范交通行為,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現代化,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從而使人類擁有一個高效、悠閑的生存空間。因此,衛星定位系統的應用市場在我國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需求。
國內市場狀況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培育,我國GPS車輛跟蹤系統市場現在已到了可以進入規模發展時期,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北京市申奧及物流配送推動的GPS車輛跟蹤市場的發展,同時及加大公司切入這一行業,若干較為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數千台車的項目和幾萬輛車的計劃也在出台。一旦各城市的公交車和計程車項目有所啟動,特別是長途運輸車輛的應用的實施,將有可能出爆發性增長的勢頭。以長途運輸為例,我國有430萬輛的貨運車和170萬輛的客運車,這是GPS在物流運輸管理上能發揮重大作用的領域,其應用市場需求迫切,潛力巨大。從實際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運輸市場持續升溫,各種物流系統均顯示出對GPS車輛監控管理系統的明顯需求。估計2001年車輛跟蹤系統裝車總量會接近和超過10萬台。在「十五」末期每年新增加量至少能達到30-50萬輛。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從GPS整個應用而言,我國所有的GPS晶元和OEM接收板幾乎都是靠進口,也沒有開發出高水平的整機和系統。在GPS車輛跟蹤方面,所使用的GPS核心定位產品主要來源為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地,目前國內商家鮮有人開發核心定位產品,基本都是在這些核心產品上進行二次開發,生產車載終端、自導航和手持定位儀等產品。而國外GPS生產商能長期立足於我國GPS市場,顯然與其產品技術分不開的。就拿美國GARMIN公司來說,在中國GPS市場上佔有較大份額,其GPS手持機系列,無論是機器性能、內部功能、用戶介面、接收靈敏度,還是機器封裝、尺寸、視感及手感等各個方面,無一不是精心設計。
另一大GPS國外生產商JAVAD也不甘落後,其OEM產品是目前技術性能最好的GPS/GLONASS雙星雙頻的高文件OEM產品,1PPS的精度可達25NS,具有帶內干擾抑制功能。來自日本的ICOM公司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憑借其優良的品質、卓越的性能、完善的售後服務打入了中國市場,佔領了無線電通訊市場的較大份額。加拿大的CSI公司、美國PCC公司同樣也不會將這一塊龐大的市場讓給以上國際GPS巨頭。CSI公司已成為信標接收產品的主導供貨商,而美國PCC公司在GPS差分上有其獨特優勢,現已成為全球80%以上的GPS廠家的指定專用無線數傳電台。
雖然目前GPS關鍵性零組件如GPS晶元組的供應仍掌握在幾家國外廠商手中,國內廠家的機會不大,但由GPS衍生出來的相關產品與服務提供仍然能夠帶來十分可觀的收益,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資金和人力的新領域。例如,生產行動電話的廠商可將GPS功能納入未來產品設計之中,而開發其它電子產品的廠商也可考慮將GPS與現有產品相結合,使得產品更符合功能多元化的趨勢。GPS提供的地理方位是以經度與緯度表示的,必須有電子地圖的配合才能發揮功效,這對於我國電子地圖的開發商而言也意味著無限商機。目前GPS系統的成本已大大降低,GPS系統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我國有大量的計程車、430萬輛的貨運車、170萬輛的客運車和各類船隻90多萬,鐵路和航空方面也擁有相當數量的運輸載體。國內物流業是朝陽行業,物流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各類運輸載體的迅速增加。
隨著人們對運輸載體的監控、跟蹤以及智能化管理的要求提高,GPS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大。如果GPS跟蹤系統從特種車輛應用擴展到私家車輛和公眾車輛應用,特別是長途運輸車輛應用,則市場將迅速擴大,估計每年將會有超過10萬以上的裝車量,產值約為4億元。
我國轎車普及率極低,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國內轎車市場容量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呈較快的速度增長。中國加入WTO後,由於汽車進口關稅下降,轎車售價隨之降低,市場需求更加旺盛。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1年汽車銷售236.37萬輛,同比增長13.29%。其中,轎車銷售72.1463萬輛,同比增長18.25%。由此可見,轎車的銷售量增長率明顯高於汽車平均增長率。轎車的市場需求日趨旺盛,據悉,2002年前6個月,轎車銷量同比增長率達到約28%。
具有導航、定位、防盜等十分實用功能的GPS在日益增長的轎車市場中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如果新增車輛中有10%的裝車量,則每年需求量將超過7萬台。未來當GPS性價比進一步提高時,其市場需求將呈倍增趨勢。
目前,國內GPS導航應用處於導入期,根據西方國家經驗,從長遠看,市場容量極大。GPS導航應用較為普遍的是北美、歐洲、日本等地,汽車導航銷售額雄居各類GPS市場之首。根據統計,2000年汽車導航系統銷售額佔GPS銷售收入的35.4%。而我國之GPS導航的發展則遠遠落後於GPS控制、定位、跟蹤方面的應用,尚處於導入期。如果與GPS緊密相關的電子地圖逐步完善,並且不斷豐富動態內容,提高GPS導航的實用性,則未來導航系統的市場前景相當看好,其市場容量將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而大幅度增加。
不成熟的消費市場
但是,GPS車載系統市場並沒有像開發商們所預期的那樣出現熱銷局面,離叫座尚有一段距離。
消費者對GPS缺乏了解。一位從事開發GPS軟體的工程師說,現在之所以在GPS市場企業一直唱獨角戲,是因為開發成本高,使GPS車載系統的價格居高不下,上萬元錢的東西,要物有所值才會賣得好。這位工程師還表示,既缺乏對消費者有效指導,又缺乏實際應用的更多功能,生產及開發產品的企業一廂情願,因此,消費者冷眼旁觀的現象還將持續。
電子地圖有待進一步開放。眾所周知,在GPS導航系統中,最重要的就要算產品所提供的電子地圖了。據了解,電子城市地圖資源一直為國家嚴格控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普通老百姓所用,應該說是GPS面對的最大難題。當初,安裝在豐田威馳上DVD語音及GPS車載系統軟體,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城市的地圖可供消費者應用。國家對電子地圖的開放程度,直接影響著GPS車載導航系統消費市場的大小,從現狀看,目前國內所開放的電子地圖還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全部需求。
消費需求不強烈。毋庸置疑,GPS的市場而今已經發展成型,但仍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面對。我們的消費者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車載導航系統,恐怕是眾多廠家所要率先解決的問題。價格不菲的GPS導航產品市場需求不足,也將成為該類產品不可能在中國市場迅速普及的重要因素。有數據顯示,在GPS導航產品市場發達的美國、日本,人們日常開車出行的半徑里程都在數百公里,大多數的道路都是城際之間的,因此對導航設備有需求。而中國大多數車主的日常出行半徑里程僅為其1/10,而且大多數是往返在所居住地固定的道路上。
行業缺乏統一的標准。在國外越來越普及的GPS綜合管理系統在我國還處於各自為陣、零打碎敲的散亂狀態,沒有統一的平台支持,行業缺乏統一的標准。如北京計程車採用的GPS系統與其他行業和部門的系統不能互通,難以升級。不同公司的GPS產品及運營系統不能通用、兼容、聯網,產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及質量標准方面存在著問題。此外,涉足該領域企業的實力、水平和信譽參差不齊,服務質量上存在不足,收費標准尚待市場統一規范,這些問題妨礙了該產品的推廣應用。
❼ GPS發展的前景怎麼樣
我國衛星定位系統建立 自主研製性能不輸美俄
2003年05月25日零時34分,「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火箭升空20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信息,星箭分離,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此次「北斗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建成。
我國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此次發射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前兩顆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這兩顆衛星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穩定,狀態良好,取得了顯著效益。這次發射的「北斗一號」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工作星組成了中國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它標志著中國已建立了完善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衛星導航定位是指利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供位置、速度及時間等信息來完成對各種目標的定位、導航、監測和管理。據專家介紹,利用若干顆導航定位衛星組成衛星導航系統,綜合了傳統天文導航定位和地面無線電導航定位的優點,相當於一個設置在太空的無線電導航台。它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製生產衛星導航系統。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具備了上述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還有所創新。「北斗一號」採用雙星有源定位體制,由兩顆工作衛星和一顆備份衛星組成,可以全天候、全天時提供區域衛星導航信息。據外電消息稱,「北斗一號」定位精度達數十米,還有簡短的數字報文通信功能,這將極大提高中國國防建設對衛星導航的需求。只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眾所周知,GPS系統是美國的國防導航衛星系統,也為民用導航。俄羅斯的GLONASS與GPS相似,都是由空間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接收機部分組成,都是使用24顆高度約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衛星星座。GPS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4顆,GLONASS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有8顆衛星。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由此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達15米,測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導航定位精度較低,約為30—100米,測速精度0.15米/秒。這兩個系統都是為全球范圍內的飛機、艦船、坦克、地面車輛、步兵、導彈以及太空梭等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確時間,因此,具有極高的軍用價值和民用前景。
我國的「北斗一號」導航系統與GPS和GLONASS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使用范圍不同。「北斗一號」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只能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在全球的任何一點,只要衛星信號未被遮蔽或干擾,都能接收到三維坐標。二是衛星的數量和軌道是不同的。「北斗一號」是3顆,位於高度近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三是定位原理不同。「北斗一號」是用戶先應發射需要定位的信號,通過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解算出位置後再通過衛星轉發給用戶;而GPS和GLONASS只需要接收4個衛星的位置信息,由自己解算出三維坐標。由於「北斗一號」本身是兩維導航系統,僅靠2顆星的觀測量尚不能定位,觀測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在地面中心站進行,衛星和用戶機需具有轉發或收發信號功能,這實際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通信功能。這是GPS和GLONASS所不具備的。據西方媒體報道,在戰時,「北斗一號」可為中國軍隊的高精尖武器提供精確的衛星制導,為戰場的士兵提供准確的戰場環境資料,對提高中國的國防現代化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建成意義重大
據海外媒體透露,中國自行建設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除在國防建設上有著重要作用外,在國民經濟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可為西部和跨省區運營車輛,沿海和內河船舶的監控、調度和遇險救援提供廉價、高效、可靠的定位和通信手段;可為水利、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等部門提供精確的衛星資料;可為通信、電力和交通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提供精確的相關服務。
當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在開發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如歐洲正在實施「伽利略」計劃,建設歐洲獨立自主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一名官員日前稱,印度正在開發衛星導航系統,計劃2007年投入使用,屆時印度的導航系統將與GPS、GLONASS和「伽利略」系統相連接。日本則計劃投入2000億日元,建成由3顆衛星組成的「准天頂衛星系統」,據日本海上保安廳稱,該系統可以和GPS並用,定位精度高達十幾厘米,預計在2008年投入使用後的12年內,會有6萬億日元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建設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經濟效益顯著,而且更是一個國家國防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❽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營的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不但是我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還正在形成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據介紹,今年我國計劃發射18顆左右「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優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儒欣介紹,目前北斗系統的建設速度非常快,到2020年將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屆時「GPS有的功能北斗全有,GPS沒有的短報功能北斗也有」,這將使北斗系統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他同時表示,2017年全球衛星導航市場達到萬億規模,這將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空間。隨著北斗系統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產品體系不斷完善、服務日益多樣化,我國衛星導航產業整體發展將不可限量。來源:經濟參考報
❾ GPS系統到底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我國衛星定位系統建立 自主研製性能不輸美俄
2003年05月25日零時34分,「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火箭升空20分鍾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信息,星箭分離,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此次「北斗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建成。
我國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此次發射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前兩顆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這兩顆衛星運行至今,導航定位系統工作穩定,狀態良好,取得了顯著效益。這次發射的「北斗一號」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工作星組成了中國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它標志著中國已建立了完善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衛星導航定位是指利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供位置、速度及時間等信息來完成對各種目標的定位、導航、監測和管理。據專家介紹,利用若干顆導航定位衛星組成衛星導航系統,綜合了傳統天文導航定位和地面無線電導航定位的優點,相當於一個設置在太空的無線電導航台。它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製生產衛星導航系統。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具備了上述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還有所創新。「北斗一號」採用雙星有源定位體制,由兩顆工作衛星和一顆備份衛星組成,可以全天候、全天時提供區域衛星導航信息。據外電消息稱,「北斗一號」定位精度達數十米,還有簡短的數字報文通信功能,這將極大提高中國國防建設對衛星導航的需求。只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
眾所周知,GPS系統是美國的國防導航衛星系統,也為民用導航。俄羅斯的GLONASS與GPS相似,都是由空間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接收機部分組成,都是使用24顆高度約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衛星星座。GPS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4顆,GLONASS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有8顆衛星。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由此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達15米,測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導航定位精度較低,約為30—100米,測速精度0.15米/秒。這兩個系統都是為全球范圍內的飛機、艦船、坦克、地面車輛、步兵、導彈以及太空梭等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確時間,因此,具有極高的軍用價值和民用前景。
我國的「北斗一號」導航系統與GPS和GLONASS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使用范圍不同。「北斗一號」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只能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在全球的任何一點,只要衛星信號未被遮蔽或干擾,都能接收到三維坐標。二是衛星的數量和軌道是不同的。「北斗一號」是3顆,位於高度近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三是定位原理不同。「北斗一號」是用戶先應發射需要定位的信號,通過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控制中心解算出位置後再通過衛星轉發給用戶;而GPS和GLONASS只需要接收4個衛星的位置信息,由自己解算出三維坐標。由於「北斗一號」本身是兩維導航系統,僅靠2顆星的觀測量尚不能定位,觀測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在地面中心站進行,衛星和用戶機需具有轉發或收發信號功能,這實際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通信功能。這是GPS和GLONASS所不具備的。據西方媒體報道,在戰時,「北斗一號」可為中國軍隊的高精尖武器提供精確的衛星制導,為戰場的士兵提供准確的戰場環境資料,對提高中國的國防現代化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建成意義重大
據海外媒體透露,中國自行建設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除在國防建設上有著重要作用外,在國民經濟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可為西部和跨省區運營車輛,沿海和內河船舶的監控、調度和遇險救援提供廉價、高效、可靠的定位和通信手段;可為水利、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等部門提供精確的衛星資料;可為通信、電力和交通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提供精確的相關服務。
當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在開發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如歐洲正在實施「伽利略」計劃,建設歐洲獨立自主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一名官員日前稱,印度正在開發衛星導航系統,計劃2007年投入使用,屆時印度的導航系統將與GPS、GLONASS和「伽利略」系統相連接。日本則計劃投入2000億日元,建成由3顆衛星組成的「准天頂衛星系統」,據日本海上保安廳稱,該系統可以和GPS並用,定位精度高達十幾厘米,預計在2008年投入使用後的12年內,會有6萬億日元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建設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經濟效益顯著,而且更是一個國家國防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