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內外食用菌的發展現狀
整體規模發展平穩
2014年以來,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平穩增長,2019年12月,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2018年度全國食用菌統計調查結果分析》,該調查會對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區)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842.04萬噸,同比增長3.50%。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罐頭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⑵ 食用菌行業發展潛力怎麼分析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我國得以迅猛發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 近幾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了食用菌的生長規律,改進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絲自然傳播的生產方式。人工培養栽培種的菌絲,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獲得高產的可能性。有些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工廠。1950年,全世界較大面積的栽培食用菌約5類,產量約7萬噸,西歐一些生產蘑菇的國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積的平均產量約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種類已超過12類,產量約121萬噸、有的國家每平方米的產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來,還發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中國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平菇、滑菇等7類,1982年總產量約15萬噸,在掌握選育優良品種、改進制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食用菌的發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食用菌將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 2005年我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我國雖然是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年人均消費量不足0.5公斤,美國年人均為1.5公斤,日本年人均為3公斤,全國年人均消費量與世界一些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據海關提供的數據,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別為47.6萬噸、38萬噸、43萬噸,換匯分別為6億美元、4.6億美元、6.2億美元,出口量和總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國外食用菌人均消費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遞增,有大的國外市場空間可供開拓。我國內地食用菌人均消費量還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因此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有調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產量為15萬噸,按固定人口1500萬人計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所以對國內市場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整合,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消費總量,以拉動生產;對國際市場關鍵是提高產品各層面質量,已求增加國際市場佔有份額。參考資料: http://www.ocn.com.cn/market/200902/shiyongjunchanye101444.htm
⑶ 美國食用菌產業概況及市場狀況如何
(1)產業概況
美國大部分食用菌是雙孢蘑菇,其中一小部分是大褐菇和小褐菇,即雙孢蘑菇的變種。香菇、金針菇、平菇、灰樹花、木耳、雞油菌、羊肚菌以及其他品種在美國也有一定的消費量。
賓夕法尼亞州是美國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州,雙孢蘑菇是該州產量最大的農產品,產量佔全美的45%;其次是加利福尼亞州,產量佔全國的20%,幾乎每個州都有食用菌生產。自1970年起,美國年食用菌產量以7%的速率增長。同時,食用菌生產農場的數量從1970年的500多家下降到現在的約150家(美國農業部數據)。
在賓夕法尼亞州,約60%的食用菌以鮮品的形式銷售,並且實現了周年生產,年產量達1.6億千克。
許多消費者喜好食用菌,除了其獨特的烹調風味外,更多考慮的是食用菌的營養成分和葯用功能。食用菌含有許多人體必需氨基酸,以雙孢蘑菇為例,其蛋白質含量比菜豆高,香菇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食用菌既是重要的食品,也是天然的葯物和出口創匯的農產品。
對於那些沒有許多土地但又想發展副業的農民而言,小規模的食用菌栽培是個很好的選擇。在美國,很多小型的食用菌生產設備適合那些希望把栽培食用菌作為蔬菜生產的公司或者個人。他們可以通過發展食用菌來轉化一部分農林廢料。食用菌生產在管理農業有機廢物、轉化農、林生產下腳料為高附加值的產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絕大部分美國的食用菌栽培者採用代料栽培。木屑是栽培香菇和其他食用菌的代料中最常見的成分。有時候,也使用稻草和玉米芯來替代木屑。此外,有不計其數的菌種供應商遍布美國和加拿大。為了對不同菌種進行比較,通常鼓勵大型食用菌生產者從不止一家的菌種供應商手上購買菌種,因為不同的菌株之間有顯著的差異。在美國,眾多菌種供應商也銷售蘑菇生產專用機械設備和相關的工具儀器。美國的香菇椴木栽培,以當地的椴木為主,通常使用橡樹的椴木。鮮香菇的價格在一年中的冬季最高,一些栽培者使用溫室生產來擴大供應量。
(2)供求與營銷
2003—2004年度美國的食用菌銷售量較上一年度增長1%,為3.77億千克(美國農業部數據)。全美2003—2004年度食用菌銷售額達到8.53美元,較上一年度上升3%。食用菌栽培農場數量現為278家,較上一年度數量增長13%,其中148家是專門的稀有菇類(香菇、平菇等)生產商。2003—2004年度,美國雙孢蘑菇的平均價格為2.25美元/千克,稀有菇類的平均價格為6.40美元/千克(美國農業部數據)。
2003年7月,亞利桑那州的P.M.Patterson博士為全美蘑菇協會提交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消費者平均每人每月購買食用菌0.059千克;每月購買0.322千克食用菌的消費者僅占被調查公眾的11%,他們的消費金額約為銷售總額的42%。其中,雙孢蘑菇的消費量最大,約佔94%。
在美國的一些地區,已成立了食用菌銷售聯合體。這些聯合體是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既收購野生菌也收購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一些權威人士認為美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擁有穩定的消費群和持續的產能。
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稀有菇類的生產量和消費量預計將在最近幾年裡加速增長。由於多學科的發展,食用菌生產技術將更先進。稀有菇類的食葯用功效將預示它們的產量在世界范圍內繼續增長。
在日本和中國,稀有菇類以鮮品、干品、罐頭產品等形式銷售,這也為美國的出口商提供了商機。在日本,絕大部分鮮香菇都統一採收並運送到中央青果市場,在那裡經紀人和其他參與者通過投標競價的方式購買香菇。隨後,鮮香菇將分別運到各地的零售商手中。其他的食用菌,如平菇,在農場包裝後直接輸送給經紀人或零售商。在美國的一些地區,非常廉價的中國產干香菇已導致市場價格走低並對美國的小型生產者構成威脅。
⑷ 食用菌行業前景如何
2005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全國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是古田縣,該縣食用菌生產量大,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是中國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銀耳(白木耳)產量佔全國的90%。中國雖然是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年人均消費量不足0.5公斤,美國年人均為1.5公斤,日本年人均為3公斤,全國年人均消費量與世界一些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據海關提供的數據,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別為47.6萬噸、38萬噸、43萬噸,換匯分別為6億美元、4.6億美元、6.2億美元,出口量和總量相比才接近二十分之一,國外食用菌人均消費量每年正以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遞增,有大的國外市場空間可供開拓。中國內地食用菌人均消費量還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因此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有調查表明;北京每年的食用菌產量為15萬噸,按固定人口1500萬人計算,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受此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所以對國內市場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整合,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消費總量,以拉動生產;對國際市場關鍵是提高產品各層面質量,以求增加國際市場佔有份額。中國大農業的發展是三色農業,即綠色農業,蘭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即食(葯)用菌產業.這個小生物,大農業有著廣闊的前景,它不僅能解決人們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質,而且還能用於醫葯上,解決與人們生命相關的重大疾病問題.從整個發展趨勢看,將來的菌業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將來要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和菌類.從食用菌價值上來看,食用菌將成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質的來源.如風尾菇和牛肉,豬肉含的各種成份基本相似.從銷售情況看,食用菌的銷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費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很大.加之地方各級政府重視,栽培原料豐富,技術容易掌握,未來的食用菌產業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成為廣大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根據食用菌的發展情況,未來的食用菌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情況.
工廠化杏鮑菇栽培
1,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發展.為了保證菇農的穩定收入,菇農要適應市場要求,一種品種價格銷量不好,另外的品種可以補充.
2,從生產方式上由人工向機械化發展.因為人工的代價會越來越高,加之難以保證質量,所以必須向機械化發展.
3,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小的規模難以適應市場需要,就是群眾經常所說的"生意要成樁",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來本地收購,銷售.才能保證市場的產品不積壓.
4,從產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菇農生產出不僅是大量產品,而且保證質量,如香菇要多產花菇和厚菇,農葯含量不能超標等.就從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錢人民幣那麼大.
5,從季節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為了提高經濟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產很難保證菇農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機械設備閑至,相對就減少了收入,可以採取多品種,多季節的栽培方法,保證每年各個季節都有菇出售.
6,從平地向立體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種植,而要搭架分層種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間.
7,從木材,料食向農副產品.下腳料和菌草上發展.根據國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並要有計劃,所以有木材和鋸沫為原料的品種要及時更換,可用農副產品下腳料和種植菌草來滿足菌類生產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加之中國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國.中國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銷售收入80多個億,由此可看菇類市場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菇農生產者都有很大的收入.為了保證菇農的經濟收入,發展食
用菌還必須認真的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工作,以確定你種植的品種和生產規模.應做好以下幾項調查.
1,做好本地市場調查與分析:根據當地市場的容量和飲食習慣,確定生產規模和種類.
2,做好國際國內市場調查.國內市場可根據你離城市的遠近,所需的品種和數量,價格,國際市場可根據外貿,海關提供信息,簽定合同,確定生產種類和規模.
3,生產因素和調查.在做好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氣象條件,能否生產,生產原料和來源,價
格,距市場的遠近,土地,勞力資源是否充足,來確定生產與否.在食用菌生產之前,需要做好市場調查和生產因素的調查,而後進行匯總分析,成本核算,市場預
測,計算出成本和收益,再開始生產.
⑸ 食用菌的發展情況
近幾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了食用菌的生長規律,改進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絲自然傳播的生產方式。人工培養栽培種的菌絲,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獲得高產的可能性。有些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工廠。1950年還發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中國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平菇、滑菇等7類,1982年總產量約15萬噸,在掌握選育優良品種、改進制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食用菌的發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食用菌將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
2005年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中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全國最大食用菌生產基地是古田縣,該縣食用菌生產量大,出口量為全國之冠,是中國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銀耳(白木耳)產量佔全國的90%。
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受此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所以對國內市場更要加大宣傳力度及產業整合,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消費總量,以拉動生產;對國際市場關鍵是提高產品各層面質量,以求增加國際市場佔有份額。 中國大農業的發展是三色農業,即綠色農業,藍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綠色農業就是如何科學的巧妙的利用光合作用來提高糧食作物和蔬菜,果樹及花卉的產量和品質。藍農業就是開發海洋,利用科學技術從海洋里生產出更多的海菜和海鮮產品。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即食(葯)用菌產業。這個小生物,大農業有著廣闊的前景,它不僅能解決人們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質,而且還能用於醫葯上解決與人們生命相關的重大疾病問題。
從整個發展趨勢看,將來的菌業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將來要分為植物類,動物類和菌類.從食用菌價值上來看,食用菌將成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質的來源.如風尾菇和牛肉,豬肉含的各種成份基本相似.從銷售情況看,食用菌的銷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費量增加了223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很大,加之地方各級政府重視,栽培原料豐富,技術容易掌握,未來的食用菌產業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成為廣大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根據食用菌的發展情況,未來的食用菌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情況:
1,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發展.為了保證菇農的穩定收入,菇農要適應市場要求,一種品種價格銷量不好,另外的品種可以補充。
2,從生產方式上由人工向機械化發展.因為人工的代價會越來越高,加之難以保證質量,所以必須向機械化發展。
3,從小規模向大規模發展.小的規模難以適應市場需要,就是群眾經常所說的生意要成樁,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來本地收購,銷售.才能保證市場的產品不積壓。
4,從產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菇農生產出不僅是大量產品,而且保證質量,如香菇要多產花菇和厚菇,農葯含量不能超標等。就從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錢人民幣那麼大。
5,從季節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為了提高經濟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產很難保證菇農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機械設備閑至,相對就減少了收入,可以採取多品種,多季節的栽培方法,保證每年各個季節都有菇出售。
6,從平地向立體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種植,而要搭架分層種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間。
7,從木材,料食向農副產品.下腳料和菌草上發展.根據國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並要有計劃,所以有木材和鋸沫為原料的品種要及時更換,可用農副產品下腳料和種植菌草來滿足菌類生產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加之中國又是食用菌出口大國.中國每人每年吃2斤食用菌,就可以增加銷售收入80多個億,由此可看菇類市場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菇農生產者都有很大的收入.為了保證菇農的經濟收入,發展食用菌還必須認真的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工作,以確定你種植的品種和生產規模.應做好以下幾項調查:
1,做好本地市場調查與分析:根據當地市場的容量和飲食習慣,確定生產規模和種類。
2,做好國際國內市場調查.國內市場可根據你離城市的遠近,所需的品種和數量,價格,國際市場可根據外貿,海關提供信息,簽定合同,確定生產種類和規模。
3,生產因素和調查.在做好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氣象條件,能否生產,生產原料和來源,價格,距市場的遠近,土地,勞力資源是否充足,來確定生產與否。在食用菌生產之前,需要做好市場調查和生產因素的調查,而後進行匯總分析,成本核算,市場預測,計算出成本和收益,再開始生產。
⑹ 雙孢菇市場分析
目前國內雙孢菇生產技術和設備還不怎麼過關。單產不高。如果投資這么大的話不適宜種植雙孢菇。還是選擇其他高產,市場好的菌類品種比較適宜。
⑺ 食用菌(蘑菇)的生產流程方法以及在新農村示範村的市場可行性分析
一、食用菌市場情況調研分析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年生產量達到1000萬噸,佔世界總產量和出口量的70%。致富5000多萬中國人。食用菌是一種投資低、見效快、利潤高的項目,一般利潤至少百分之百,產出是投入的2—3倍,經濟效益高於其他行業。
但是,近年來國內有一些生產食用菌大棚,由於設備簡陋不配套、衛生管理水平低下、菇農素質不高,加上使用大量農葯,導致香菇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不合格與不穩定。
依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型食品開發發源符合「天然、營養、保健」的原則之外,還要求具備營養功能、嗜好功能和生理功能,故此,中國食用菌要走出國門,打入世界市場。就必須在食用菌栽培與加工上作到科學管理,無公害環保。
二、項目的介紹
食用菌(`````)實驗基地,經過實地考察,項目擬投建在.``````
佔地約25畝(標准為例).項目擬投資900萬元,.項目是以節能、低耗、無公害、環保為宗旨,項目技術水平將定位在高品質、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無公害食用菌栽培與加工的產品方面。
項目實行國家指導,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經營,帶動農戶,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為農民增產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一)項目主要內容
該基地擬建三個項目:
一是建立以食用菌為主產品的三級制種生產流水線;
二是建立以順季節生產食用菌為主的無公害栽培基地;
三是建成食用菌保鮮加工車間。
1、建立年產120萬袋食用菌栽培種的生產線
(1)擬建一流的食(葯)用菌保育種中心;
第一階段有地收集可適於當地氣候的使用菌優級菌種作為生產的當家品種;
第二階段對引進的優良菌種進行小規模的出菇試驗,成功後再擴大面積栽培;
第三階段全面收集野生可食用菌,針對性的進行栽培試驗,為生產提供新品種、新菌株。
(2)對培養基進行探研,研究出能充分利用當地原料資源並能提高產量與品質的最適配方;
(3)簡化制種原料加工工序及相關設備;
在生產中應將枝椏條與粉碎工序合二為一,將桔桿類切斷與粉碎工序集為一體,將大簡化生產工序與生產成本;
(4)節能型的滅菌生產線的技改工程
1)投建軌道車與常壓滅菌鍋並在外殼包覆100——200mm厚的 膨脹珍珠
岩與礦渣棉,將大大提高保溫效能;
2)在常壓滅菌鍋後面建成開放式接種車間,並使用生產栽培種的數量達到
4000袋以上。
(5)在環保工程方面
應定時、定量嚴格檢測生產原料中的農葯殘留量與金屬含量是否超標,另應防止轉基因抗蟲棉的棉籽殼、施過倭壯素的稻草及使用過抗菌劑的雜木屑作為培養料。
對水質與空氣應定時進行送樣或現場抽樣檢測,凡不符合環保標准與衛生標準的一律不準進行生產。
2、擬建立54座鋼塑結構標准化的栽培大棚
栽培大棚式的選擇——採用鋼塑結構的栽培大棚
1)栽培大棚規格:跨度:8米;肩高:1.5米;頂高:2.5米:長度:25米:
2) 鋼管直徑:22毫米:管壁厚:1.2毫米;
3) 技術指標:抗風能力:風壓652pa;風力11級;承壓:雪壓294pa;
4) 其它配件:門、遮陽薄膜、防蟲網、噴水系統等;
5) 在栽培場所應建可調試的圍棚,頂部與四周用一層或多層遮陽網,內層再用高密度防蟲網,為生防起雙重調節與保護作用。即將遮陽控光,棚內控濕、控溫與防蟲等多功能溶為一體。
3、 擬建年產100噸保鮮菇流水線
1) 投建500立方米的高溫冷庫;
2) 投建分撿車間、加工車間、包裝車間、下腳料處理車間。
該項目以節能、低耗、無公害、環保為宗旨,使之成為適於國情、高效型的現代化菇類工廠,達到國外同類生產水平。
本項目採用高起點、高投入、高產出,成為現代化食用菌產業化的楷模之一。項目的技術水平將定位在高品質、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無公害鮮菇栽培與加工產品方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全部設計應立足在使食用菌生產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
2) 選育出適於在本設施內進行多種菌類栽培的優質高產新菌株;
3) 不斷總結出優質、高產、高效的栽培配方與生產技藝,同時還應與其設備生產流程相配套;
4) 堅持以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的方針、建立無公害、無污染、環保型的病蟲防治體系。
⑻ 菌的菌類食物市場
菌類主題餐廳面市以來一直持續火爆,風行餐飲界,不斷掀起消費熱潮,這與其獨特鮮美味道和營養健康產品特性是分不開的,這也是其它食材所不能替代的,而在具體經營上,吃野生菌一般採用煮、蒸、燉、炒、煎等法,不過,時下最適宜的製法就是用其燉各種湯,菌類食材做成湯鍋,這樣既可以避免某些野生菌中毒,又保持了菌的鮮香美味,同時也使得菌類營養物質徹底滲出。而且在製作湯鍋時,菌類與其它食材一同烹煮,使味道更加鮮美、營養更加豐富的同時,也創造出了一個個新產品,如棒子骨大補菌湯、烏雞滋養菌湯、野菌牛腩湯等,在食用過程中還可隨意在湯鍋里燙食其它食材鮮蔬,食用過程氣氛熱烈,深受消費者喜愛。
野菌湯鍋健康營養,近年來更是大受歡迎,以前多藏身於賓館酒店,而現在則更多服務於大眾百姓,風靡全國各地。野菌湯鍋健康味美,食材豐富,若在此基礎上再選用砂鍋做為盛皿,則更顯特色和更有營養。
根據市場調查和國人飲食習慣分析,菌湯不僅是在成都,而是在全國各地均有著巨大的市場,其產品符合於餐飲流行的潮流,營養、健康、綠色將是餐飲發展永恆的主題,而各種野生菌恰好是這一主題的最好詮釋。另處,菌湯鍋底是白味的鮮香醇厚,除了菌類外還幾乎可煮食任何食材,配多種口味的味碟,這種靈活和包容,更使菌湯適合於全國口味,老少皆宜。這也說明菌湯這一特色餐飲項目的市場基礎和空間是巨大的。 細菌在生物圈中數量最多,分布非常廣泛,占土壤微生物總量的70%~90%。除了土壤,在水裡、空氣中以及人、動物和植物的體內外,也都有數不清的細菌。
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直徑一般只有1微米左右,大約1000個細菌排成一排,才有1mm長,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人們用高倍顯微鏡可觀察到細菌有三種形態:球形、桿形和螺旋形。
細菌是單細胞個體,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部分組成,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生物中的原始類型。有的細菌長有鞭毛,藉助鞭毛擺動而在水中游動。
細菌一般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並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細菌進行分裂繁殖,繁殖的速度非常快,條件適宜時,通常只要20~30min就能繁殖一代。 放線菌的種類很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主要生活在土壤里。
放線菌是一種具放射狀分枝的絲狀體。由於菌絲內沒有橫隔,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所以一般認為放線菌是一種特殊的細菌。
放線菌的菌絲分為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營養菌絲生長在營養物質內,吸收其中的營養。氣生菌絲生長在空氣中。當放線菌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氣生菌絲的頂端形成孢子絲。孢子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就產生孢子。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形成新的菌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