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元宵節元宵市場調查

元宵節元宵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04-27 01:08:12

1. 元宵節調查報告!!!很急!!!!!!!!!!!!!!!!!!!!!!!!!!!

目的:了解元宵節的由來
時間:2009年6月30日
地點:小區里
對象:鄰居
結果: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即有元夜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2. 元宵節的調查報告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3. 元宵節調查問卷

問題1: 元宵節快到了,你覺得這個節日對你來說(單選)
1 非常重要,非過不可 27.3%
220票

2 挺重要,如果有時間就過 51.1%
411票

3 無所謂,可過可不過 21.4%
172票

問題2: 今年元宵節,你打算怎麼過?(復選)
1 逛燈會 19.8%
257票

2 做兔子燈 8.2%
107票

3 吃湯圓 33.4%
433票

4 看元宵晚會 24.2%
314票

5 其他(請在評論中說明) 3%
39票

6 跟平常一樣 11.2%
146票

問題3: 你覺得元宵節什麼東西最有年味?(單選)
1 和家人包的湯圓 30.7%
247票

2 自己DIY的兔子燈 9.3%
75票

3 眾人競猜燈謎的場面 17.2%
138票

4 精彩的元宵晚會 19.2%
154票

5 其他(請說明) 3.3%
27票

6 現在年味都很淡了 20%
161票

問題4: 您覺得元宵節應該放假嗎?(單選)
1 應該放假 70%
559票

2 不應該 12.9%
103票

3 無所謂 17%
136票

問題5: 您的年齡(單選)
1 90後 11.2%
90票

2 80後 56.2%
448票

3 70後 23.2%
185票

4 60後及以前

4. 關於元宵節的調查報告

客家上燈習俗研究
曾春(04級本4)
引言
民俗是一種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它是一定的族團和群體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風俗之端,始於致微,博之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舉國之人習以為然。」① 民俗就是在這種社會群體場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續的過程中形成的。雖說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條件、一定心理狀態的產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條件、思想形態,又會形成不同的民俗。即使在同一文化區內,如客家文化區內,也會形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譽為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圍龍屋也被贊為客家獨有的偉大建築。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習俗。客家上燈習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
一、 客家「上燈」 習俗
1.客家「上燈」 簡介
「上燈」(「上」讀爽、賞,是「掛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喪」,所以客家人為避諱,「上燈」又稱「升燈」,是客家民間風俗。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後一兩天。「上燈」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時要辦「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究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聚、祝賀。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區,素以興寧為最盛,其禮節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變,他們在「上燈」後,中間還要「暖燈」(是「上燈」過程中的一項活動,不能說是「暖燈節」)。最後才「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慶賀」之氣氛。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原因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上燈」必須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廳舉行。老屋,又稱「祖祠」,是上燈活動的場所。老屋即祠堂,現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按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繕過的。老屋的設計很簡單,呈長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門,從大門進是一個15平方米左右的廳堂,俗稱「下堂」,從下堂進去是一個天井,天井的兩邊是過道,通往下一個廳堂,這個廳堂稱作「上堂」。上堂正面的牆壁的中間開設了一個壁櫥,祖宗的牌位就擺放在這里。壁櫥下面還有一個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顯示上堂的重要性。
2. 客家「上燈」習俗原由
客家,顧名思義,即是旅居他鄉的意思。客家人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是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移民群體。
據記載,客家人自秦朝以來,有六次南遷的過程: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
粵北一帶的客家人都分別從這六次南遷而來。如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自趙佗建制以來,龍川分別容納了六次南遷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會通過自己的文化生產出特定的需要(法蘭克福學派),並且同時設計滿足需要的常規途徑。「上燈」是為了滿足客家族團的特定需要產生的。
首先,從客家人六次南遷的時間來看,都發生在戰亂時期。客家人為避戰火或自然災害而南遷。戰火、自然災害在古代常常會奪走無數人的性命,還有可能使整個族群滅絕。客家人遠離故土,客居他鄉。因此客家人的先人們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長流。
其次,無情的戰火、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個人是無法戰勝的,需要一個團結的集體共同奮戰。客家人希望全族人團結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災害與戰爭。客居他鄉,更需要宗族團結,戰勝新環境下遇到的新的困境。
再次,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移民群體這一特殊群體,客家又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和對祖先的眷戀。
最後,客家人性格善良、純朴,老實、敦厚。客家祖先教育後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愛國愛鄉;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祖先,隆師道;團結奮進,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燈」是客家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希望、光明的象徵。燈燈相續象徵種族繁衍的綿綿不絕。因此,為了讓後代不忘記自己的祖先;為了本族的團結,共同抵禦困境;為了讓祖先得到安慰——宗族血液並未消失;以及客家人從小形成的念祖恩,尊祖的優秀品德,借「燈」來慶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動也因此而誕生了。每年,將族裡「添丁」的情況通過上燈的形式上報給祖先,讓祖先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機會每年聚到一起增進了團結,形成了一種以「老屋」為中心的凝聚力量,同時還可以保留客家人特有的傳統文化。
「上燈」的習俗最早起源於何時已無從稽考,大約是隨著客家人南遷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上燈的流傳族群很廣,因每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祖先,所以每個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幾個上燈活動。上燈分布的地區也很廣,主要集中在粵北地區,如河源,梅州,興寧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燈活動,其中興寧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 「上燈」與元宵節的聯系
「上燈」可能是元宵節的派生物。元宵節自古有之,每年正月十五舉行,自古是全國上下都舉行的節日,而賞燈是元宵節的一部分。
從「燈」的意蘊上看,元宵節又稱燈節,其外表看來,是欣賞花燈的游樂;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上,它帶給人們一種希望——「添丁」,即人丁興旺。因此,以「燈」來寄託「丁」,客家「上燈」習俗與元宵節的「賞燈」有相同的內涵。
從日期上看,元宵節在正月十五,而「上燈」則在正月十五前後舉行。客家人自秦從中原南遷,對元宵節當然熟悉。現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視元宵節,因為「上燈」節同樣可以賞燈,還可以同族人一起慶祝添丁的喜悅。
從「燈」的製作來看,客家「上燈」所用的燈與元宵節所制的燈有很大相似之處,元宵節的燈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客家「上燈」所用的燈同樣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結合「上燈」的由來與元宵節「燈」的意蘊,日期,製作來看,「上燈」節很可能是客家祖先繼承了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同時又結合宗族的實際情況,將「燈」的意蘊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傳至今。因此,「上燈」可能是元宵節的派生物。
二、繁瑣熱鬧的「上燈」活動
每年,春節前後,熱衷於本族事務的老人,通過打聽,依次記錄從本年正月十三掛燈後至下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並將其組織起來,在春節前後每個家庭各派一個代表召開上燈祭祖的會議,分派任務。比如,上燈活動資金的籌備、用途問題,上燈前後誰負責打掃老屋,上燈當天誰負責膳食等問題,在會議中都有具體的分工。
1. 「燈」的准備
會議之後,定製「燈」是必要的一步。客家各個地方所制燈的材料大體相同,一般由竹篾製成中空的框架,由彩紙糊成,都能掛起來。另外,燈外糊都有福、祿、壽一類的吉祥圖案的綵帶。燈中安有固定的油碟,可加油點亮照明。但是它們的形狀又有所不同,有舉式的,也有扛式的。如河源龍川縣的燈都用舉式的,而東源縣及興寧市的燈多數用扛式的。以龍川舉式的燈為例,燈一般可以看作有三層。上層常常是一個彩紙糊成的約20多厘米高,直徑約1.5米的大圓柱。圓柱的側面一般會寫上「風調雨順」等寄語。圓柱底面的邊框上,貼上富有傳統剪紙藝術的約1米長的綵帶。燈的第二層是比第一層稍小的、約高0.5米多邊形柱,中凹兩頭 鐵場鎮新和村的燈
大,其中上邊大底邊小,均由彩紙糊成,最底面的邊框是同樣貼滿約0.5 米長的綵帶。多邊柱的上側面,可以寫上「百子千孫」等寄予人丁興旺的詞語。燈的第三層,是一個比第二層稍小的多邊形柱,側面會寫上 「五穀豐登」等吉語,希望來年是個好收成,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從整體來看,燈的大小可以說是遵從了3:2:1的格局,上大下小。
因為上燈這種習俗注重的是「丁」,而不是「燈」,所以對燈的製作不講究一律相同、不可更改。不僅每個地方燈的製作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的燈的製作也可以不同。只要美觀,耐用(要掛到端午節),能體現上燈「添丁」這種活動的意蘊就是可以的。
需注意的是,在當年正月十三到次年正月十三之間,誰家最先誕下男孩,這家就被稱作「頭燈」;誰家最後誕下男孩,就被稱為「尾燈」,他們與其他誕下男孩的家庭都被稱為「燈子」。有的地方有多少「燈子」就制多少盞燈;有的制兩盞,兩盞形狀一模一樣,但「頭燈」大,「尾燈」小;有的只制一盞。燈的多少都是可以變化的。
2. 資金的籌備
籌集資金是「上燈」活動最關鍵的一步,資金是否充足,直接關繫到上燈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據客家老人介紹,上燈的資金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由封建財主或公家資產承擔;新中國成立以後,由各個添丁家庭平均承擔。當然,村民可以根據自願原則,自由捐款。據老人介紹,捐款的村民每年都很踴躍,有時達幾千元。這些錢一般用來買「香」、「紅燭」、「三牲」、鞭炮,條件允許還可以請樂隊、請人在祖祠放電影等,目的是增加喜慶的氛圍。
另外,按照會議的安排,由「燈子」承擔上燈活動期間的一切事務,如准備上燈日的膳食,接待外來人員等。
3. 「上燈」的過程
上燈這天的早上,制燈人會把制好的燈放在離祖祠不遠的地方,為下午接燈做好准備。這時,在老屋的上堂,已經供奉上了「三牲」,還有各添丁家庭送來的酒及糖果。在擺放祖宗牌位的壁櫥兩旁以及下面的土地神位兩旁已貼上了對聯。如鐵場鎮新和村鄒氏的是這樣的,櫥窗兩邊「祖德源流芳百世,宗業興隆子孫昌」,土地神位兩邊「工能生白玉,即可發黃金」,橫批是「土主神位」。其主題,都是希望祖業興榮,子孫昌盛的。
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村裡的老人會帶領「燈子」及剛出生的小男孩來到祖屋行跪拜禮,向祖宗匯報祖里添丁的情況。跪拜禮完,「三牲」中的整豬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個盤,盤里裝有小量的「三牲」,豬被送到老屋側邊的臨時廚房,由「燈子」負責准備晚上的聚餐。
上午的活動主要是祭祖,下午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上燈活動。族人吃過午飯後都會聚集到老屋來看熱鬧,也可以到祖宗牌位前燒香,行跪百禮,希望祖宗保佑,自家也能早點添丁。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是接燈的時刻了。據鐵場鎮新和村的老人介紹,接燈的時間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取決當天的天氣。天氣晴朗,宜四點左右接燈;陰雨天氣可以早點,但都集中在三四點左右。這時,以舞獅和鑼鼓在前面引路,村中一老人提著祖宗牌位前供奉著的小盤 「三牲」,率領「燈子」及小男孩向不遠處的「燈」進發,道路的兩旁早已擺滿了鞭炮。
到了燈前,老人把供品奉上,倒滿三杯酒,在地上燒好香和紅燭,並把香給每個「燈子」分發一支。准備完畢,老人一聲令下,接燈開始,獅子舞動,鑼鼓、鞭炮齊鳴震耳,所有「燈子」向燈行跪拜禮。禮畢,「頭燈」取燈迎回。這時,其餘「燈子」跟隨「頭燈」在後,老人、舞獅、鑼鼓緊隨其後。到了祖祠大門前,舞獅先上前拜三拜,燈這才迎進門。所有「燈子」隨燈進入了祖祠上堂。這時,還要在燈最上層的圓柱的底面邊框上,貼上幾幅字,如「添福添壽添貴子,燈前映出仙佢子;曰福曰貴曰榮華,竹後結出狀元郎」,接著點著油燈(條件許可可以放一個電燈泡)。然後,把早已掛在房樑上的繩子與燈頂端綁好。准備完畢,老人一聲令下,燈緩緩升起,所有「燈子」跪下行禮。這時鑼鼓、鞭炮再一次齊鳴。
需特別注意的是,在燈進入祖祠時,女人決不能比燈或比男人先到上堂,否則將惹來不好的兆頭,懼怕明年生女多。
燈掛上,上燈活動就進入尾聲了。族裡每家派一個代表,就在老屋聚餐了。晚餐的食物,是白天供奉祖宗的「三牲」及「燈子」送來的酒等。客家人認為,吃了這些供品,能夠得到祖宗的保佑,自家早生男孩。
晚餐結束,上燈活動進入最後階段。請來的電影將在此放映;請來的禮炮、樂隊將在此作最後的精彩表演;買來的鞭炮將在此階段全部放完……至此,上燈活動就算圓滿結束了。
從上燈活動整個活動來看,上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家特有的民俗活動。燈的製作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這種手工藝通過上燈活動一代傳一代,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通過這種活動,讓同一族人更加團結,讓族人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先,永遠也不要忘記祖先們跋山涉水遷移到此的艱難歷程。
三、 客家「上燈」習俗折射出的客家精神
1. 上燈折射出客家人的尊祖意識
前面談到,從秦代以來,客家祖先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南遷過程。客家祖先們或是躲避戰火,或是躲避自然災害,或因為當地人口過於稠密無法生存而南遷。從這六次南遷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客家祖先所遭受的艱難歷程,和生存的險境與不幸。但是,生存 的不幸並沒有壓垮客家祖先。也正是因為客家祖先在很長一段漂泊流離的經歷中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錘煉出客家祖先堅忍不拔的意志、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朴實的品格。正是因為他們在不斷遷徙過程中求得了生路,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祖先們以頑強的求生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多次輾轉遷移,使自己的血液得以延續;自己的族群得以擴大,自己的傳統品德、價值觀念、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客家的後代無不為有這樣的祖先而感到驕傲,同時,對他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愛戴。客家的家譜里詳載著祖先在文學、藝術、軍功、政界領域中的經歷和業績,並還有對祖先的諸如仁愛,美德之類的個人性格的稱贊。可以看出,客家人對祖先的深深尊敬與愛戴。祭祀祖先,成為客家人代代相傳的神聖使命。客家是一個移民族群,千年、百年背井離鄉,因此最擔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民俗文化得不到繼承。而客家祖先又以溫和、善良的性格和尊老的優秀品德影響後代。於是,後代以某種方式告慰祖先,成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
客家上燈習俗既是一種祭祖活動,又是一種告慰祖先的方式。從上燈的准備,過程等無不體現了客家人愛戴祖先,尊敬祖先的優秀傳統。現代的客家人,許多離開故土,在外打拚,在外定居成家到「添丁」,春節可以不回家鄉,但只要上燈,都會回鄉參加,給祖宗行跪拜禮。這些都表現了客家人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
上燈習俗中的村民向祖宗行跪拜禮,看起來帶有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有其庸俗的一面,但是把它上升為一種對祖先的尊敬、崇拜之情,這種禮儀又是多麼的合情合理。
2. 上燈習俗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宗族意識
梁漱溟曾概括地說,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在中國式的家庭中,「外則相和答,內則相體念,心裡共鳴,神形相依以為慰……」①由是家庭與宗族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極重要的位置。「上燈」是客家人強烈宗族意識的最好體現。通過這種儀式,同族人能夠周期性地和子侄族眾歡聚一堂,不管各自在何方,「上燈」這天一定是「一家人」。
客家人祖先都希望自己的血脈死後還生生不已,族眾都相信,自己身上的血源於炎黃或其他祖先,已經流淌數千年,並將通過自己傳給子孫,永無止境。梅縣約亭村《劉氏族譜•序詞》說:溯我劉氏,系出炎黃,中原華胄,兩漢帝王。《梅州姚氏族譜•譜序》:吾姚始自舜帝,歷載四千,繁衍百三十餘世,源遠流長。每年舉行的「上燈」節就是客家宗族意識的最好證明。「燈子」就是宗族的血脈,就是宗族源遠流長的紐帶。
3.上燈習俗折射出客家人的團結意識
客家精神內涵豐富多彩,其核心在於團結互助和拼搏奮進。這些在客家南遷的歷史和客家文化習俗中可以看到。團結就是力量。客家祖先在南遷的過程中遭遇到苦難和險境是必然,然而沒有一個團結的集體是無法戰勝不幸的遭遇的。客家人祖先及其後人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因為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
客家上燈活動正體現了客家人的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通過上燈本族客家人能夠聚集到一起,為本族謀發展,同時又增進族人的感情。上燈活動即是維護團結的重要舉措,又是體現客家人團結的重要形式。比如鐵場鎮茅畲村,在十年前,利用上燈活動村人聚到一起的機會,商討在村裡修水泥路的設想。果然全村捐款,有錢的出錢,沒有錢的可以出力,終於村裡通了水泥路,成為鐵場鎮較早實現通水泥路的村落。可以說這是一條團結之路。
4. 上燈活動體現了客家人優秀的文化繼承意識
客家上燈習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上千年。這種習俗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繼承意識,那麼就會走向邊緣化,最終被歷史所吞噬。客家上燈習俗不僅沒有被吞噬,而且還更加豐富多彩,深刻的體現了客家人的優秀文化繼承意識。比如燈的製作,是從一代又一代繼承下來的。另外,上燈出現了許多對聯,有寄語好年成的,有寄語人丁興旺的等等。上燈的這些形式很好的體現了客家人有些的文化繼承意識。
從燈的製作上看,客家人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變化,靈活多變,不斷豐富燈的形狀以精美為出發點,自由製作,只要不偏離框架、能夠反映上燈習俗內蘊就行。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上燈習俗中必要的的鑼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添丁」的喜悅之情。於是,請樂隊,請人在祖屋播放電影等現代文化在近幾年也加入了上燈習俗的行列,既增加了上燈的喜慶氣氛,同時是上燈習俗內容的豐富,也讓上燈習俗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從上燈的內容和形式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看出客家人具有對傳統文化既繼承又豐富的意識。
四、 客家上燈習俗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
當然,客家上燈習俗也反映了客家人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上燈」,「燈」字與「丁」都是客家化的同音,顧名思義,「上燈」這個習俗,看重的不是「燈」,而是「丁」,是客家人藉助「燈」的形式,來表達「添丁」的喜悅及希望。
因此,不僅能從字義上看出上燈習俗的重「丁」現象,從上燈活動的整個過程來看,客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暴露。比如,在迎燈,接燈的隊伍中,只有男人,女人只是路邊看熱鬧的閑人;另外,燈在被迎進祖祠時,女人不準到上堂。因為客家人看來,男人先到上堂意味著下年會添更多的「丁」,大吉;而女人如果這時到了上堂可能是個阻礙「添丁」的隱患,是不吉利的。這些禮儀規定,明顯具有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
在客家人看來,生女叫「加口」,生男才叫「添丁」,所謂人丁興旺,只是指男丁興旺。多男丁才是福,即使是生活困難也會覺得家族繁榮強盛。反過來,家族男丁少,則意味著家族有可能衰落,即使現在生活很富裕,男丁少是本家族的最嚴重的災難。為了不使本家族有缺陷,計劃生育這項國策在有些客家地區顯得無能為力。
就如鐵場鎮茅畲村來說,第一胎或第二胎生男則好,如果幾胎都沒有男孩,村民會一直生到男孩為止。村裡一曾氏家庭,一共生了九個,第九個就是男孩。有很多家庭有五六個孩子,都是第五或第六個才是男孩。即使是傾家盪產,為了生男孩,村民也樂此不彼。
自家在老屋添一「燈」,那是何等光榮,何等揚眉吐氣的事。
在客家人從古就有一個誤區,女孩是潑出去的水,男孩才是家族的棟梁。上燈習俗深刻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區的重男輕女的的落後思想。
讓人幸喜的是,在有的客家地區,開始拋棄了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女孩也能像男孩一樣,成為上燈活動的主角。如梅州的一些客家地區,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贊揚和學習的現象,既保留了上燈習俗,又打破了重男輕女的陋習。但是,這種現象還不普遍,向徹底改變客家人重男輕女的陋習任重道遠。希望其他客家地區能夠跟上時代的脈搏,找出一條既可以保留上燈習俗、弘揚客家文化又可以去弊楊利的好法子,讓上燈習俗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結語
客家上燈習俗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燈活動有其獨特的由來和重要的文化內涵。從上燈習俗中我們可以看到客家人所具有的尊祖意識,團結意識及優秀的文化繼承意識。但上燈習俗也暴露了有些客家地區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劣根。找出一條既可以保留上燈習俗、弘揚客家文化又可以去弊楊利的好法子,讓上燈習俗發揚光大,跟上時代的脈搏,源遠流長。

5. 關於元宵節民俗的調查報告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6. 元宵節習俗調查報告

1:上元祈福 2:元宵祭祖 3:迎花燈 4:猜燈謎 5:舞龍舞獅

7. 元宵節調查報告短點。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目的:了解元宵節的由來
時間:2009年6月30日
地點:小區里
對象:鄰居
結果: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即有元夜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這是我搜的啊,非原創!!!

8.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元宵和湯圓有什麼區別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元宵和湯圓雖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上是兩種製作方法不同的食物,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釋區分,一個是揉搓成的,一個是滾篩成的!這就有了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的說法。

9. 關於元宵節的調查報告,急急急急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閱讀全文

與元宵節元宵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電子商務政策 瀏覽:358
旅遊電子商務外文文獻 瀏覽:536
網路營銷推廣英語作文 瀏覽:827
微信在移動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瀏覽:573
電子商務試卷及答案pki協議稱為 瀏覽:666
微信蛋糕店營銷方案 瀏覽:184
產品創新比市場營銷更重要 瀏覽:492
廣電寬頻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20
營銷中心方案 瀏覽:139
營銷人人過關活動方案 瀏覽:674
電商產業園開園策劃方案 瀏覽:647
集惠電子商務 瀏覽:344
少兒培訓機構匯報演出活動方案 瀏覽:929
設備培訓計劃及方案 瀏覽:178
三隻松鼠公司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632
網路營銷師資格證要求 瀏覽:968
關於防盜門營銷方案設計研究 瀏覽:98
四川省建築施工安全培訓工作實施方案 瀏覽:634
水運會策劃方案 瀏覽:961
營銷業績獎勵方案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