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食品廠微型拉曼光譜儀推薦個有信得過的嗎
(一)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嚴格把住原輔料進貨關,通過眼觀、鼻聞、手摸等感官手段和原輔料進貨查驗、索票索證、檢驗檢測等措施,保證原輔料新鮮合格,來源合法。
(二)嚴格執行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產品出廠檢驗和全過程記錄制度,對生產工藝中的關鍵控制點加強管理,加強自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嚴禁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三)春節前夕食品生產、供應和消費量較大,可能出現設備、工具、容器使用不足的情況,特別是餐飲單位更容易出現餐飲具、炊具、用具不足問題。各食品生產經營者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備,確保滿足實際生產經營需要,並嚴格執行日常維護和消毒措施,嚴禁因臨時增加供應而改變應有的生產加工和服務過程中的維護和消毒工作流程。
(四)春節期間可能出現用工緊張,要提前做好一線生產經營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嚴格執行員工崗前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上崗。嚴防帶病上崗,發現員工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和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一律調離或調換工作崗位。
(五)餐飲服務者要特別注意糕點、面製品等食品製作要嚴格執行GB 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杜絕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違法行為;原料采購、冷盤製作、生食海產品加工、餐飲具清洗消毒以及配送等重點環節的衛生控制,嚴格清潔消毒,嚴禁加工製作來自非正規渠道的野蘑菇等食物,防止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六)年夜飯供應量大,供應時間集中,接待大型聚餐或集中供應年夜飯的單位應量力而行,絕不可超負荷供應,供應的食品必須做好留樣保存和相關記錄。
(七)要主動向消費者提供發票。一旦發生與本單位相關的疑似食品安全事件,必須立即處置、防止擴大,並及時撥打投訴舉報熱線12345報告,積極配合調查。
⑵ 光纖光譜儀的發展前景
光譜學是測量紫外、可見、近紅外和紅外波段光強度的技術。光譜測量被廣泛應用於多種領域,如顏色測量、化學成份的濃度測量或輻射度學分析、膜厚測量、氣體成分分析等領域。其中微型光纖光譜儀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
微型光纖光譜儀是一個非常朝陽的產品,它從發明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但是真正應用推廣是在近幾年來。微型光纖光譜儀相對於傳統的分光光度計,它的主要特點是一是微型,二是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製,三是它可以覆蓋不同的檢測范圍,比如紫外可見、近紅外波段等。再者用戶可以將微型光纖光譜儀集成到不同的應用生產當中,如可以用拉曼模塊去監測生產過程,在中葯制葯行業,用微型光纖光譜儀模塊可以監控葯物有效成分是否已經達到期望的濃度等,對於微型光纖光譜儀模塊用於生產過程的監控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
⑶ 安利和橫河光纖光譜儀哪個好
根據光譜儀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基於空間色散和干涉分光的經典光譜儀;另一類是基於調制原理分光的新型光譜儀。按色散元件的不同可分為棱鏡光譜儀、光柵光譜儀和干涉光譜儀等。
光源和照明系統可以是研究的對象,也可以作為研究的工具照射被研究的物質。一般來說,在研究物質的發射光譜如氣體火焰、交直流電弧以及電火花等激發試樣時,光源就是研究的對象;而在研究吸收光譜、拉曼光譜或熒光光譜時,光源則作為照明工具(如汞燈、紅外乾燥燈、烏燈、氙燈、LED、激光器等等)。具體可以參考幾家比較好的光譜儀製造廠家如:高利通
使得該光譜儀可由電腦直接控制和供電,並且體積小外觀漂亮。
⑷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1.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4項,其中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項;地質調查項目4項,其他工程和市場服務類項目8項。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檢索論文14篇,中文SCI/EI檢索論文7篇。現有固定工作人員21人,客座研究人員1人,引進碩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後1名;在讀研究生3名。組織召開學術會議2次,學術委員會會議1次,參加國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7人次。
與萬那杜氣象與地質災害局達成「萬那杜典型俯沖區地應力分布特徵研究」合作協議,並開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俯沖帶上實施了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獲取了板塊俯沖過程中地應力變化特徵,為研究其與伴生地震的關系積累了數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持續開展地應力測量與監測,初步構建了首都圈地應力實時監測網;在新加坡南北傳輸電纜隧道開展了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標志著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技術得到國際認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檢查力學所在新加坡地應力測量的試驗現場
2.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下水污染機理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有技術人員27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4人;碩士生導師5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1人,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實驗室發表各類論文4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EI檢索論文3篇,核心期刊論文12篇,會議論文25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12人次。畢業碩士1名,韓占濤副研究員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為期一年的考察和學習。
2013年,實驗室負責開展了地調項目「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綜合研究」、環保部公益項目「華北平原典型區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與防治分區方法研究」、環保部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子課題「典型農業區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水利部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專項研究專題「區域淺層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等多項,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嵌段聚合物懸浮納米零價鐵在復雜孔隙含水層中的運移研究」、地調項目「油氣勘探的現代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研究」、地方合作項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吳橋分公司廠區及原滲坑對擬建吳橋水庫污染風險調查評價」並通過驗收。
天津薊縣某復合有機污染場地直推鑽探土壤以及多級監測井取樣
3.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元素微區與形態分析重點實驗室
2013年是實驗室建設的第一年,承擔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公益性行業專項3項,地調項目6項,其他項目3項,累計經費2050萬元。發表論文22篇,其中英文SCI檢索論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訊作者),中文SCI檢索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11篇;獲批實用新型專利4項。培養博士2名、碩士8名;與中國地質大學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大四學生4名。參加了所重點實驗室建設及研究進展交流會,實驗室研究方向、目標、組織機構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領導和專家對實驗室在擴充微區原位同位素分析技術能力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5名成員在部系統培訓班上作技術講座;邀請了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和法國CAMECA公司的專家進行微區分析技術和儀器講座;承擔了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新購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線性范圍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等投入運行。
成功研製多軸可調精確定位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樣機,並初步建立了Li、B、K等輕元素的定性與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應用於橄欖石、輝石等單礦物中單個熔體包裹體LA-ICPMS分析方法;採用均相沉澱和鋶鎳試金技術制備的含貴金屬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區分析校準標樣的均勻性和實用性得到國際相關專家的好評;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測定天然水樣品中無機砷形態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研製成功的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儀原位分析系統(樣機)
4.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表層碳—汞地球化學循環重點實驗室
2013年,通過對我國150萬平方千米不同時期(20世紀80年代與2000年間)土壤有機碳密度的計算顯示我國西南、華中、華東、西北和華北的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匯,而東北和華南的為負值,土壤有機碳表現為大氣CO2的源。20年間,全國主要農耕區0~20厘米土壤有機碳庫累計增加358.5Tg。
我國主要農耕區表層土壤碳源匯變化圖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與全球升溫的預測模型。預測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我國紅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澤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碳為519Tg,相當於我國2010年固體化石燃料燃燒釋放量的31.7%。
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在全球氣溫預期升高0.5℃情況下,土壤有機碳釋放的CO2
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塌陷防治重點實驗室
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
2013年,實驗室共承擔項目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地調計劃項目1項、工作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5項,公開發表論文8篇。派團參加第13屆岩溶塌陷國際會議;邀請客座研究員、瑞典MALA公司(中國)和SenseFly公司專家開展鑽孔雷達探測、無人飛機應用等方面的學術交流;協辦「岩溶環境問題與對策學術討論會」;組織「岩溶塌陷調查技術方法討論會」以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
在我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趨勢與對策分析、岩溶塌陷調查和防治系列規范編寫、岩溶塌陷動力監測系統集成開發和大型礦山疏干區岩溶塌陷動力變化規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進展。
鑽孔雷達和無人機培訓
6.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專項1項,地質調查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項,公益性行業專項1項,其他3項。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外8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5篇,SCI及EI檢索論文共5篇;出版專著2部。有固定人員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7人;實驗技術人員3人,管理人員3人。流動人員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開了「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2013年年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參加了AAPG年會,發表摘要4篇,並作學術報告;參加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大會,發表會議論文2篇;參加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中國石油地質學術年會和全國沉積學大會。承擔了與吉爾吉斯斯坦合作項目「中吉天山成礦帶成礦構造背景對比研究」。
採用淺表層構造變形的地面調查與深部構造的重磁電震聯合反演解釋相結合,釐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緣3個一級變形單元和8個二級變形區。首次在黔中隆起東部中三疊統發現了透鏡狀油砂體,說明黔中隆起這一大型古隆起帶是油氣運移的有利聚集區。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組內發現了厚度大於50米的黑色炭質泥頁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氣地質條件需要重新認識。證實了柴達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發育良好的烴源岩,是一個新的烴源岩層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頁岩油氣調查評價重點實驗室
7.中國地質科學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組織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就鹼性Os稀釋劑的制備標定和存在問題、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處理、Re-Os同位素稀釋劑標定、低含量Re-Os定年標准物質預研究、岩石樣品Os同位素精確測定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了討論;實驗室成員前往英國杜倫大學和開放大學開展學術交流,邀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來講學。實驗室繼續加強標准物質的研製,富鈷結殼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標准物質及銅鎳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標准物質(GBW04477)獲批成為國家一級標准物質。近年來,實驗室在富有機質地質樣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選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實驗室成員訪問開放大學
實驗室成員訪問英國杜倫大學
實驗室成員與美國來訪學者
8.中國地質科學院年輕沉積物年代學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承擔各類項目14項,包括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1項,地調項目5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5項,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獲批各類科研項目7項,其中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篇;出版專著1部。引進人才2名,培養碩士2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人員1名。舉辦學術會議1次,參加學術會議、出訪及邀請專家進行學術討論共計20餘人次。新建了獨立的植硅體實驗室、總有機碳/總碳實驗室。
陽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層火山灰層分布特徵及年代地層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選擇梨益溝等六個剖面進行了樣品採集和年代及環境指標測試分析工作,對地層沉積序列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基本建立了五龍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體上為風成相沉積,反應的氣候以冷干、涼濕為主,主要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古氣候冷暖旋迴,每個旋迴又包括了若干個次一級冷暖干濕旋迴。
包頭市麻池鑽孔第四紀地層綜合研究取得進展。首次在河套地區實施的貫穿第四系的第四紀標准鑽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及古氣候、古環境演變序列。
回灌試驗場地層對比圖
梨益溝剖面采樣
承辦2013年孢粉學術會議
9.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
2013年,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期,依託單位為礦產資源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有固定人員39人,其中研究人員36人、技術人員1人、管理人員2人;客座人員9人。
2013年2月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業大學校長徐樅巍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共同為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國家資源重大需求,開展重要成礦帶地質過程與三維結構探測,礦集區立體探測與三維建模技術,區域成礦系統與成礦規律和深部礦床勘查技術方法與示範研究。通過深部探測技術進步和理論創新促進深部資源的持續發現,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提供理論、技術支撐和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3年5月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合肥工業大學礦集區立體探測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審查會在合肥工業大學召開
2013年,在研項目89項,包括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國土資源部項目3項、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項、依託單位項目7項、其他項目52項;經費總額4412萬元。發表論文99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4篇,E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1部;申請專利5項。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圖(建模)思路和技術流程,實現了獅子山—銅官山礦田地殼結構的「透明」化;建立銅陵礦集區綜合找礦標志,提出深部成礦預測靶區;通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及典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探測,發現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發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漿底侵的地震學證據,證實存在多級岩漿活動,詮釋了巨型成礦帶成岩成礦的動力學成因;獲得了銅陵、廬樅礦集區3D結構框架,對區域構造變形、岩漿系統結構提出了一批新認識、新觀點,揭示出重要岩體和控礦地質體的空間分布,為深部找礦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鑽探獲得重大找礦線索,廬樅礦集區2000米鑽探發現厚度較大的鈾異常,發現4米厚的銅礦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發表。
⑸ 大家推薦幾本市場調查的好書吧
1 市場調查與預測 陳一君主編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 走向營銷第一步:市場調查與研究實務 湯偉偉編著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市場調查與預測 蔣志華主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
4 市場調查 王公達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5 市場調查方法與技術 簡明,金勇進,蔣妍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市場調查與分析預測 張燦鵬, 郭硯常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6 市場調查精要:開啟市場之門的金鑰 劉勇等著 石油工業出版社
7 市場調查和預測 劉利蘭編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
8 市場調查 劉德寰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9 市場調查與數據分析 李少華,雷培莉編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10 市場調查原理與方法 姚小遠,杭愛明編著 立信會計出版社
13 市場調查與預測 韓偉東主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4 市場調查寶典.公司抉擇 馬丁·科林翰姆(Martin Callingham)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5 市場調查寶典.問卷設計 伊恩·布雷(Ian Brace)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
16 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 徐陽,張毅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市場調查與預測 林根祥,吳曄,吳現立主編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18 市場調查方法與應用:學習指導與習題 朱勝主編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 市場調查與市場分析 李國強,苗傑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 市場調查與預測 蘇衛國[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1 市場調查分析 黃孝俊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2 市場調查的理論與實務 李小勤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23 市場調查與預測 馮亮能,蔣志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市場調查實務 鄭丹,孫更傑編著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5 市場調查與預測 魏炳麒主編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6 市場調查與預測 鄭聰建主編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7 市場調查實戰手冊 謝邦昌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
28 市場調查學 徐飈主編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9 市場調查·商情預測·經營決策 彭代武,肖憲標主編 經濟管理出版社
30 市場調查教程 范偉達編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31 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 徐陽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32 市場調查與預測 唐立軍主編 中國商業出版社
33 市場調查與預測110方法和實例 張華等編著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34 市場調查與預測 車禮,胡玉立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35 市場調查 劉德寰著 經濟管理出版社
36 市場調查精要:開啟市場之門的金鑰 劉勇等著 石油工業出版社
37 市場調查與市場預測 徐陽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38 市場調查與預測 唐立軍主編 中國商業出版社
39 市場調查與預測110方法和實例 張華等編著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40 市場調查與預測 車禮,胡玉立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⑹ 國內外生產微型光譜儀的廠家有哪些急求!!
重慶科瑞光譜分析有限公司
⑺ 關於我國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問題的思考
此文系作者和石森(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原載《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年第17卷第4期
摘要 文章簡要回顧了1994年以來,各屆政府領導對公益性地質隊伍技術裝備的重視,分析了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隊伍的野外設備、實驗測試設備、海洋調查設備現狀及急需解決的問題,闡述了2003~2005年國家利用國債專項資金裝備公益性地質隊伍的特點,並據此提出了完善地質調查固定資產管理,最大限度發揮新技術裝備最大效益的建議。
關鍵詞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設備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在國家層面上按照中國國際工程公司在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評估會上的評價是「少見的單純以設備購置為內容的重大項目」,是國家利用國債資金專項支持的;在國土資源部層面上更是空前的,勢將對國土資源調查評價產生重大影響的投資活動。正因為如此,各方面對該項工作均給予了高度關注。筆者就幾個不很成熟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夠有所啟發。
1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簡要回顧
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大背景下,地質勘探隊伍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1994年8月,朱鎔基同志提出,地質隊伍要逐步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野戰軍」吃中央財政,精兵加現代化設備,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地方部隊」要搞多種經營,分流人員,逐步走向企業化。1999年,按照國辦發〔1999〕37號文件精神,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除石油部門外,全國75萬地勘隊伍,有64萬陸續實行屬地化管理。國土資源部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省級地質調查隊伍陸續組建了不同形式的省級地調院,原工業部門未屬地化地勘隊伍在組建企業集團的同時,也組建了地質勘查院,承擔大調查任務。至此,公益性地質隊伍框架初步形成,為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2000年5月,溫家寶同志在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上講話指出:「精心組建一支承擔全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野戰軍』隊伍,已刻不容緩。地質『野戰軍』應當是人員精幹並相對穩定、裝備精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調查與科研相結合,能擔當重大戰略任務、善於攻堅打硬仗的高素質隊伍。」2002年10月,溫家寶同志在新中國地質工作五十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八十年紀念大會上講話指出:「為保證國家區域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人員精幹並相對穩定、裝備精良的地質『野戰軍』隊伍,目標不能動搖,步伐必須加快。要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理順關系,深化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保障必要的經費和裝備。」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工作的研究始於2000年,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吸收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2000年完成了直屬隊伍「十五」期間地質調查技術裝備發展計劃的編制工作;2001年組織開展了國內外重要地質調查技術裝備狀況及發展趨勢研究,進口地質技術設備的規劃、立項、論證、審批、購置、驗收等管理程序和審批許可權研究,提交了關於「十五」期間加強地質隊伍「野戰軍」裝備的報告;2002年又編制了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發展規劃(綱要)。正是各方面共同努力和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領導的重視下,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專門力量,依據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方案、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和地質調查工作的總體部署,以「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為目標,在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地質隊伍「野戰軍」2003~2005年技術裝備計劃、地質隊伍「野戰軍」2003年技術裝備建設啟動方案、地質調查「十五」後三年工作部署及裝備需求和地質隊伍「野戰軍」技術裝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並順利通過了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的評估。
2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的緊迫性
地質技術裝備作為地質工作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方法手段的載體,是實現地質工作轉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不斷地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但絕大部分掌握在研究院所和學校等少數單位手中,使用普及率很低,不少地質調查急需的先進技術裝備尚屬空白。我國公益性地質隊伍雖然是由一些精幹、高素質的地質勘查隊伍組成的,但其生產設備依然主要由原裝備構成,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地質調查野外裝備
這是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的重點,也是目前最急需改善的部分。主要包括野外用車和野外數據採集處理設備、地面物探設備、地面化探設備、深部探測設備、鑽探設備、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設備、地質調查成果信息化服務設備。野外生產行駛工具仍以北京吉普等低檔車型為主,而且數量嚴重不足,許多工作中不得不單車作業,加上通訊、救援等方面裝備的落後,不僅給野外作業人員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更難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數據採集還主要採用傳統的筆記本記錄、手工勾繪圖件。
地面物化探設備一是技術性能差,如電法類儀器設備大多數單位僅擁有常規儀器,只有少數單位是進口設備或比較先進的新方法儀器,至今沒有真正的國產多功能地面電磁法儀器;二是數量少,如對厚覆蓋區尋找隱伏礦十分有效的化探技術裝備攜帶型X熒光光譜儀、測汞儀、現場快速分析箱等僅少數單位使用。
鑽探設備主要問題是品種少,配套性差,國內只有部分探礦單位使用繩索取芯鑽進技術、全液壓岩芯鑽進技術、定向鑽進技術,多數單位仍使用國際上已基本淘汰的立軸式鑽機,且陳舊、年久失修,缺少性能先進的地質鑽機,特別是缺少適合交通困難地區的鑽探設備。
航空、遙感設備,航空物探設備在資源調查中使用較普遍,但技術較落後,且應用較少、分布不均衡。在遙感技術方面,我國地球資源衛星目前品種少、技術指標還比較落後,地質數據源主要依賴進口,而且航空遙感數據的採集、處理與應用系統落後,多類航空遙感探測儀器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差距較大,大部分航攝儀陳舊老化,新型高精度航攝系統數量少,遙感圖像處理與輸出設備明顯落後。
信息服務設備,數據的採集、存儲、處理和成果輸出能力弱,還遠未實現數據採集的自動化。數據的處理設備多為個人計算機和極不完善的數據處理系統,計算速度慢、容量小。網路建設剛剛起步,安全性差、服務能力弱,僅局限於提供網路資源共享訪問、電子郵件的收發、互聯網的瀏覽等形式。外部的各類網站總體來說信息共享與服務程度低,向社會提供的主要信息多限於政策法規、工作動態、市場信息和部門介紹等文本信息,而基礎性、公益性數據互動式查詢與服務開展較少。
對於成果社會化服務設備,近20年來,雖然中國地質圖書館在圖書情報工作計算機化和網路化方面一直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並建立了較為理想的網路化遠程檢索系統,但其他的配套服務還未實現遠程服務功能。例如文獻用戶若索取原文,還需要持網路檢索信息到館借閱專業書刊,還遠未實現「以通訊替代交通」的高效文獻信息服務方式。
2.2 地質調查實驗測試裝備
總體來講,測試設備一是普遍陳舊,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配置的,技術水平低,超過使用年限,難以滿足地質調查工作需要。二是測試儀器設備單一,不能形成組合配套,難以承擔多元素、多指標、多形態分析。三是現有儀器設備不能適應地球化學發展要求,達不到各項質量精度指標要求。
2.3 海洋地質調查裝備
我國從事海洋地質調查的技術力量分散,涉及許多國家海防問題,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目前,海洋地質調查和技術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衛星導航和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無線電導航系統來確定調查船或觀測點及測線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聲測深儀、多波束回聲測深儀及旁測聲吶測量水深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網、抓鬥、箱式采樣器、自返式抓鬥、柱狀采樣器和鑽探等手段採取海底沉積物、岩石和錳結核等樣品;用淺地層剖面儀測海底未固結淺地層的分布、厚度和結構特徵;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熱等地球物理辦法,探測海底各種地球物理場特徵、地質構造和礦產資源,有的還利用放射性探測技術探查海底砂礦。有的國家還通過載人深潛艇、水下電視、裝有多種觀測裝置的深拖系統和海底照相等方法直接探測海底沉積物和地形地貌以及多金屬熱液硫化物、鐵錳結核等礦產賦存狀況。海洋地質調查可根據不同的目的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技術方法,完成調查任務,並提交不同比例尺的地質、構造、礦產、環境、工程、災害和各種地球物理圖件以及相應的調查研究報告。
3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的特點
公益性投資的特點是由其自身決定的。公益性地質隊伍的生產成果屬於非贏利性質的公共產品,是服務於全社會而不具有排他性,是無償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天生就有市場失靈的一面,其提供不能通過市場來調節生產;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又需要不斷地提供公益性地質成果,而且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就註定了像其他社會公共產品一樣,要求政府對產出公益性地質成果的地質隊伍投資進行干預,要求政府對公益性地質技術裝備的購置進行財政投資。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此次大規模集中提升地質技術裝備是加快地勘隊伍體制改革的需要,是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要。就其投資來講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3.1 在投資選擇上以設備采購為主
客觀上是地質工作的難度,尤其是找礦難度不斷加大,只有依靠先進的儀器設備才能探知深層地下的奧秘;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必須破除技術瓶頸才能解決,如實驗測試設備和海洋探測設備等。但是,根本原因是由於地勘隊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未及時改造、更新地質生產設備積累形成的。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準的方案,本次采購共列出了3大類(野外地質調查設備、實驗測試設備和航空海洋設備)3340台套的設備清單。
3.2 投資時間集中在2003~2005年
這主要是由國家發展計劃和財政投資的方向決定。國家「十五」計劃明確要按照面向經濟建設,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加快開發能夠推動結構升級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重點在農產品加工及轉化、裝備製造、資源勘探開發、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進展,為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黨的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系國家安全、國土開發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包括公益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由此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與改革的要求。
3.3 在投資方向上以事業單位為主
這是由我國的地質事業單位的特點決定的。地質事業單位佔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在法律上確認為國家所有。本次集中投資地質技術裝備,主要配備給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隸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27家直屬事業單位,形成的固定資產具有一般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特點。
其一是配置范圍是非生產性、公益性地質隊伍所從事的基礎性、戰略性地質工作,是為商業性地質找礦提供基礎服務的,不以盈利為目的。
其二是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公益性地質隊伍佔有、使用新技術裝備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社會效益最大化,沒有經濟效益或只有很少的經濟效益,投資不能回收或難以回收,因此,其資金來源只能是財政收入單一渠道。
其三是資金使用的無償性,正因為公益性地質隊伍設備投資是以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投入使用的,因此,只能以國家財政支出來形成、維修、保護這些資產,而且這部分資產的再投資也是國家無償調撥資金進行的。
其四是使用效益的社會性,固定資產使用後產生的效益不直接以經濟成果的形式體現出來,而是通過生產領域外的國家調節從而在整體上影響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即公益性地質隊伍的設備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為社會經營性資產的營運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有效運行服務,雖然自身並不保值、增值,但可以說是間接保值和增值的。
3.4 在投資渠道上是國債投資
國債與財政投融資均是藉助於政府信用籌集社會資金的形式。國債是國家為彌補預算支出的不足以債務人的身份,依據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取得財政收入;財政投融資是以國家為主體,採取有償的手段廣泛地籌集資金,並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標進行資金投放所產生的一系列資金籌集和資金運用的活動。財政投融資區別於公共財政預算的基本特徵是有償性,盡管國債是政府通過信用方式籌集起來的,但稅收在預算收入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財政收人的無償性特徵。在財政支出上,無論是稅收、其他財政收入,還是國債,無償性支出仍佔主流;相對公共財政的無償性,財政投融資卻是政府採取有償的手段來運作,即可以通過信用方式籌集社會閑散資金,也可運用政府在資本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利用各種融資工具廣泛籌集資金,產生收益後償還資本金以及收取一定的利息。正因為投資於公益性地質隊伍技術裝備的國債不同於財政投融資,所以是無償的。
4 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管理
盡管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是無償的,以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屬於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不要求進行保值增值,但是卻要求資產保全,要求使用中的合理、有效與節約,不斷提高公益性地質技術裝備的運行效率。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精神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在審議公益性地質隊伍技術裝備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4.1 組建常設管理機構,規范運作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
筆者認為,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項目的管理主體參照國際慣例設置:由政府有關部門和受益的建設單位共同組建「業主」,仿照盈利項目的「項目法人責任制」,成為項目的「管理主體」。其職能定位是:作為政府投資主體,全權代理甲方,負責專業化運作;按照規范程序統一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建設資金實行財政全過程監督;做好項目的跟蹤評價,優化調整投資計劃和項目評價工作。
4.2 加速制定建成固定資產的管理制度,確保國有資產的高效使用
早在1998年,財政部為管好用好國債專項資金就提出了新形勢下基本建設管理的新思路。即以提高投資效益為核心,逐步建立以財政基本建設支出預算管理、投資項目管理和投資效益監督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投資調控管理體系,並為此先後出台了基本建設支出預算編制制度,投資項目的概、預、決算審查和財務報表審核制度,投資效益的分析報告制度。為此,公益性地質隊伍裝備投資不僅要嚴格按照政府公益性投資項目建設程序管理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建設監理制度、財政基本建設資金評審與財務管理制度等內容,而且要充分考慮到本次設備采購的時間跨3個年度,逐步形成固定資產的現實,必須加快制定適合設備管理、使用特點的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保證已經形成的固定資產發揮最大效益。
4.3 建立健全系統內固定資產狀況信息,優化配置各類設備資源
這不僅包括在用設備的存量情況、使用狀況,還包括新購設備、在購設備、待購設備的進展情況。這是優化設備使用效率、調整采購方案、配備方案的基礎性信息,必須及時反饋到項目管理主體,以便作出相應對策。
參考文獻
[1]劉樹臣,張麗君,譚永傑.當代地質調查工作發展態勢及我國對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2]李光龍.財政與金融[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3]戴天柱.中國財政投融資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柯炳添,潘景華.國有資產管理「非轉經」的理論與實務[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03.
[5]蔣承崧.試論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3,(8):4~6.
[6]李俊,熊軍.淺議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特點、資金來源及礦權交易的方式[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3,(6):10~11.
[7]王峰,王小華.明確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法律地位[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3-12-25.
⑻ 國產微型光纖光譜儀那個廠商的好用,現在國內的牌子太雜,用過的朋友出來說下
可以了解一下 東莞捷揚光電,做光譜儀行業的,實驗室有用過,個人覺得性價比不錯,價格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