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托幼機構不宜開展哪些活動
托幼機構不宜開展戶外活動,例如爬山,戶外拓展等戶外活動。謝謝望採納……
⑵ 什麼是托幼機構教育
[摘 要]托幼機構教育質量指的是托幼機構教育活動是否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及其專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屬展需要的程度。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准,對托幼機構教育實踐活動是否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及其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的程度所進行的價值判斷。
[關鍵詞] 托幼機構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評價 概念辨析
關注托幼機構教育質量,開展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是當代各國幼兒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弄清楚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的基本概念,是探討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問題的起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幼教界缺乏對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基本理論的研究,致使人們對「什麼是托幼機構教育質量」「什麼是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等基本問題感到困惑。概念不清,導致觀念落後,理論研究的薄弱與滯後,不利於我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科學化、合理化。
基於此,本文力圖從詞源學、價值論的角度,深入分析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的基本概念,以為豐富、完善和發展我國幼兒教育評價的理論體系出一份綿薄之力,為初步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
⑶ 幼師應該如何組織好托幼機構的日常生活活動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與互動」是師幼之間不斷進行著的一種生命之間的溝通和交往,活動過程定位在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動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重新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優化互動方式,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活動組織中有關師幼互動的常見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的一份經典的活動方案,由不同的教師執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狀態。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除了要制訂合適的目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外,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水平、處理預設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也是反映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組織的成效,那麼幼兒教師是否能夠認識到「互動」的重要性?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互動」的呢?通過調查與訪談,我們聽到了以下幾種聲音:
1.互動其實是烘托教學氣氛,氣氛好,就會覺得互動好。
2.互動太難了,有天賦的教師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師學都學不會。
3.互動就是經驗積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齡作為鋪墊,年輕教師要慢慢學。
4.互動很簡單,無非就是幼兒興奮點、開心點,教師靈活點、反應快一點。
通過觀察和了解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新課程全面推廣的今天,雖然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都會特別關注師幼互動的效果,但對於「互動」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失真」的「互動」。
1.形式化互動:表現為互動實質的缺失。教師與幼兒兩者之間相互扮演著互動的角色,但是彼此間的互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只「議」不「思」、只「說」不「聽」。
2.單一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形式的失當。教師力圖從「獨白」走向「對話」,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形式,幼兒之間的互動較少。
3.偏向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對象的選擇上。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相比較而言,能力強的幼兒獲得更多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在互動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也存在著「因人而異」的現象。
我們的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研究,如何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幼互動,從而改善幼兒園活動組織的現狀。
(一)關於教學情境與氛圍營造
「情境」問「教學具」:「活動中,你會跟著我走嗎?」
「教學具」反問「情境」:「那你會跟著幼兒走嗎?」
「情境」回答:「不會,我是跟著教材走的。」
「教學具」斷然答道:「那我就不一定跟著你走了。」
情境與教學具最初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預先設計與准備好的,但隨著活動進程的推進,教學情況可能會發生多種變化,此時情境與教學具應該注重現場的幾種即時變換:
1.關注情境與教學具在現場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內容的活動因素和幼兒的思維現狀,充分利用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
2.讓情境與教學具呈現階段性,根據幼兒在現場反映出來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及時利用或創設情境,巧妙改變教學具,從而吸引幼兒,盡量讓幼兒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幼兒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關鍵點: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而是教師本身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之間有效連接起來,使幼兒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要實現這樣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1.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與幼兒溝通。
總之,良好的互動是師幼心靈的溝通,有效組織與實施活動必須要把握好幼兒的本體需求,以情動情,引入情境。
案例呈現:情境介入——區域游戲「拼圖角」
「拼圖角」的材料包括:第一層次——木質積木的拼圖(9~12塊);第二層次——帶底板的紙質拼圖(底板上有和拼圖輪廓一致的輪廓線);第三層次——沒有任何提示的散裝拼圖(40~60塊)。
情境一:今天,倩倩第二次來到「拼圖角」,她已經兩次完成由9塊木質積木組合而成的拼圖了,這時她抬起小腦袋說:「老師,我拼好了!」(此時倩倩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沒有事情可以做了,卻沒有注意到邊上的紙質拼圖。)
教師介入:摸摸倩倩的小臉,有點「誇張」地表揚她:「哇!倩倩拼得那麼快呀!我們一起數數這幅拼圖一共由幾塊積木組成?」同時,引導倩倩向旁邊也在玩拼圖的幼兒介紹她的成功經驗。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1.和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並幫助幼兒一同數數;2.通過提問,將幼兒的經驗傳遞給同伴,既增強成功者的自豪感,又間接起到示範的作用。
情境二:教師指著邊上的紙質拼圖,對倩倩提出新的挑戰:「倩倩,試試看別的拼圖,行嗎?」過了一會兒,倩倩還是沒有成功,教師發現倩倩直接選擇第三層次的拼圖了。
教師介入:倩倩,仔細看一看,這里有兩種拼圖,你可以先選擇一種簡單的,你看這一種底板上有輪廓線的,好像簡單點,你先試試這種。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當幼兒由於選擇了超越自己現有水平的操作材料而影響活動成果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幫助幼兒尋找更適合自己活動的操作材料。
通過這則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如何保證教師介入情境的有效性,並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教師要注意:
首先,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要綜合分析區域的預設目標、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當前的活動情況,對幼兒的行為、語言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並及時做出有效反應。
第二,介入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述要簡潔、清晰和明確,同時要起到示範作用。
第三,材料是師生互動的中間媒介,材料的傳遞性、層次性和合理性,決定著幼兒活動挑戰度的適宜性。
第四,操作活動中教師的介入應該基於仔細的觀察與分析,介入應該是間接的、適時的。
最後,教師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除了給幼兒親切和溫暖的情感體驗外,也讓幼兒在間接的幫助中得以感受成功的體驗。
(二)關於巧問與有效調控
「預設提問」對「現場巧問」說:「世界有了規范和統一,才那麼美麗。」
「現場巧問」反駁「預設提問」:「世界有了改變和創新,才那麼美麗。」
「世界」說:「別爭了,你們都是我最親近的人。有了你們,我才美麗。缺了任何一個,我都會遜色。」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根據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有效調控教學現場,這是教師相當重要的專業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注意: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應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多用激勵、接納等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發幼兒的比較和思考。
3.充分有效地運用「追問」,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的「真跡」,這樣既能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又能使幼兒感到問題的所在,使幼兒的思維活動由此得到啟動。
關鍵點:重視環節,亦要重視細節處理來調控教學現場
細節,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樣也存在於教育過程中。這些細節,因其小,往往被教師所忽略。但是,如果你敏銳地捕捉住它,並用心去分析它,你會發現某些細節真實地反映了教師的觀念,並且能夠決定教育教學行為的成敗。
捕捉細節重在「准」字,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令教師始料未及的錯漏,這些錯漏有時是生動而真實的,也能成為有價值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發揮自身的教學機智,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教學預設;細節調控重在「活」字,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調控有課前預設的,也有動態生成的,有意識地捕捉有價值的細節,或者創造精彩的細節,可以生成教育智慧,增添教學活力。
案例呈現:有效追問——科學活動「烏龜能搬走蛋糕嗎」
科學活動「烏龜能搬走蛋糕嗎」有兩幅圖片:第一幅圖片上蘋果和蛋糕比輕重,結果蘋果比較重;第二幅圖片上烏龜搬走了蘋果,剩下了蛋糕。當幼兒觀察了兩幅圖片後,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烏龜能搬走蛋糕嗎?為什麼?幼兒在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不同。有的認為「能」,而有的認為「不能」。笑笑說:「我認為能。因為蘋果比蛋糕重,所以烏龜能搬走蛋糕。」笑笑的判斷說明他理解了兩幅圖片隱含的內容,但他的表達又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因此教師進行了連續的「追問」。
師:哪一幅圖片告訴你蘋果比蛋糕重?
幼:第一幅圖片告訴我,蘋果比蛋糕重一點點。
師:第二幅畫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幼:第二幅畫告訴我,烏龜搬走了蘋果。
師:為什麼烏龜能搬走蘋果就能搬走蛋糕呢?
幼:既然烏龜能搬走比蛋糕重的蘋果,它就一定能搬走比蘋果輕的蛋糕。
教師連續的「追問」層層遞進,效果比較好。一方面,通過連續的「追問」,將幼兒思考問題的邏輯過程呈現在大家面前,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幫助幼兒學會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連續的「追問」,又能幫助幼兒學習根據圖片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與推理,並幫助幼兒不斷調整自己的口語表達,有利於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的流暢性。
通過「追問」將某一個幼兒的想法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幼兒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幼、生生互動的環境。
可見,教師「追問」得當,是進行有效師幼互動的關鍵。過程中,教師必須思考「追問」的適宜、適時和適度,以提升「追問」的質量。
(三)關於生成與積極回應
「回應」對「生成」說:「感謝你有那麼多新空隙讓我鑽,給了我填空的機會。」
「生成」回答道:「千萬別把留給幼兒思維的空間填滿了,記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應」若有所思:「噢,我的回應是為了幼兒的生成。在你的眼裡,我並不復雜。」
有位學者說:「追求個性化是生命生長的本然回歸,每個人的個性都趨於一個模式,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個個體生命的存在將索然無味。」要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學,讓每個幼兒都快樂成長,教師的預設必須留有空間。因為教學過程的變化、動態和生成會使幼兒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性、興致等在活動中得以充分展現,教學活動才能在動態推進中靈活展現出一片詩意的精彩。教師應該注意:
1.巧妙轉拋來自幼兒的「質疑」。教師應該及時捕捉來自幼兒的疑問,巧妙地引用這一「質疑」的情境,採用「拋接球」的回應方式,把問題拋向全體幼兒,引起同伴共同參與討論。
2.有效梳理幼兒凌亂的回答。教師面對個別幼兒表述不清的時候,必須讀懂幼兒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並聯系活動目標進行梳理,引導或幫助其表述完整,又不違背其原意。這樣的回應既能有效地推進活動目標的達成,又能激起幼兒的積極情感。
關鍵點:教師應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隨情境變遷調整,依現場實際而改變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幼兒,因此教育過程往往具有三分之二的不確定性。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節外生枝」的現象,這是在尊重幼兒所思所想的教學情境中常常會出現的師幼良性碰撞,接不接幼兒拋過來的「球」?對於幼兒生成的內容教師都要進行回應嗎?這時,教師一定要進行價值判斷:
1.生成的內容是否是大部分幼兒感興趣的,並和當前的活動有相應的聯系,教師應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分析、捕捉。
2.生成的內容是否能引起幼兒認知的沖突且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判斷幼兒可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
3.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哪些內容應該即時回應、調整預設,哪些情況下需要延遲回應,後續生成。只有教師首先進行准確的判斷,才能有效地應對生成,使師幼主體精神得到充分體現,使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案例呈現:多種回應——大班活動「站圈」
在活動中,當幼兒根據「戴眼鏡和不戴眼鏡」「男孩和女孩」「穿背心和不穿背心」這三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分別站了三次圈後,坐在下面的幼兒也按照自己的判斷記錄了三次。當所有的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內容後,只聽一個幼兒說:「我們都記錄了三次,可是辰辰卻記錄了四次。」面對來自幼兒的質疑,教師採取了以下回應。
師:你們看得出他記錄的是什麼嗎?為什麼你們覺得他會有四次記錄呢?
師:辰辰,你能說說你記錄了哪四次嗎?(當辰辰說完後,教師沒有直接進行判斷,而是繼續提問。)
師:「大家聽清楚了嗎?你們認為他的記錄怎麼樣?
師:第一次小朋友是按照什麼不同來站圈的? (請幼兒再一次站圈進行驗證。)
師:辰辰的問題在哪裡?
師:辰辰,你怎麼看出來是按「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來站圈的呢?
師:那麼第一次站圈,小朋友是按照什麼不同分別站在兩個圈中的呢?(把個別幼兒的質疑拋給全體,引起大家的思考。)
辰辰:我記錄了四次,第一次我認為是「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這個不同;第二次是「男孩和女孩」這個不同;第三次是「穿背心與不穿背心」;第四次是按「戴值日生牌子和不戴值日生牌子」這個不同。
小祺:我認為不對,我們第一次不是按「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站圈的。
小鈴:第一次是按「戴眼鏡和不戴眼鏡」。
辰辰:我看到安安穿黑衣服,其他人不穿黑衣服。(原來辰辰是在同一個圈中尋找不同,顯然辰辰的問題出在沒有理解游戲規則。)
緣緣:我認為辰辰錯了,站圈的游戲規則是不能在同一個圈中找不同的。
安安:我認為第一次站圈不是根據「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而是按「戴眼鏡和不戴眼鏡」來站的。
面對幼兒的「錯誤」,教師沒有直接幫他糾正,而是敢於剖析幼兒的「錯誤」,敢於在幼兒面前及時捕捉來自幼兒的疑問,巧妙地引用這一「質疑」的情境,採用「拋球」的回應方式,把問題拋向全體幼兒,引起同伴共同參與討論。通過這一回應方式,了解了造成幼兒產生「錯誤」的原因,是由於幼兒不理解游戲規則。這種回應方式既有效地幫助辰辰理解了「站圈」的游戲規則,同時又一次強化、重申了游戲規則,有效推動了討論活動的開展。
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有效的師幼互動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提高師幼互動質量取決於眾多復雜的因素,尤其取決於教師長期積累的獨特的教育智慧,這也是我們實踐者今後應當不斷追求的目標
⑷ 托幼中心 和幼兒園區別
托幼中心相當於以前的托兒所,三周歲前的幼兒。幼兒園是三周歲後的兒童。
⑸ 學生託管機構如何做好活動營銷
活動策劃的方案應該完整地包括這七個方面:活動主題、活動地點、活動回時間、活動形式、活答動流程、活動宣傳、活動獎品。活動主題既要符合機構的宣傳定位,又要以家長和學生為導向;活動形式要有吸引力,讓用戶產生興趣;活動流程要方便實施落地,同時,宣傳文案一定要簡短明了,尤其是獎品信息和參與後的好處,能讓家長或學生一眼就能理解,這樣才會最大限度地激起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
⑹ 營銷方案怎麼策劃該怎麼做
一、了解現狀。
1、市場形勢。包括市場規模與增長,過去幾年的總量,不同地區的銷量,顧客消費變化的趨勢。
2、產品情況。包括過去幾年產品的價格、銷量、利潤等。
3、競爭情況。包括競爭對手的市場規模、目標消費者、產品質量、價格、渠道等。
4、分銷渠道。本企業各渠道的銷售情況,各渠道的相對重要性及變化情況,各經銷商經營能力的變化和激勵措施的投入等。
5、宏觀環境的變化。
二、運用SWOT分析法進行情況分析。
1、通過機會、威脅分析,找出外部影響企業未來的因素。
2、通過優勢、劣勢分析,說明企業內部情況。
3、通過以上分析,確定營銷計劃中必須強調、突出的部分。
三、明確目標。企業想要通過此次營銷活動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或目的。
四、制定發展戰略。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目標市場戰略。即企業准備進入的細分市場,考慮運用多少資源、力量。
2、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針對目標市場,採取什麼樣的價格、產品、渠道、促銷。
3、營銷預算。
五、制定行動方案。包括任務時間、地點、人員安排、經費、物資、負責人等,最好用表格形式列出來,使人一目瞭然。
六、預測效果。以上步驟均完成後,應對其進行經濟效果的預測(如編制損益報告等)。
七、制定監管措施和應急預案。
八、編制營銷活動策劃書。內容主要包括:
1、前言。
2、綱要(目錄)。
3、正文。包括市場現狀描述、市場分析、營銷組合及策略、預算費用、效果預估、應急預案等。
4、附件。包括各種文稿、分活動策劃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