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華帝借世界盃來營銷的策略
就像白岩松所說的,「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除了海信、蒙牛、VIVO的廣告在世界盃賽場上霸屏之外,還有華帝那則「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的廣告。
但是,如今華帝的第四大經銷商已經被法院查封、老闆跑路了,那麼,這部分消費者的利益如何保障?華帝到底有沒有做好了B方案的應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之前作出退款承諾的是華帝公司,如果經銷商不能承擔責任,只能由華帝公司來擔責,那麼相應的「或有負債」的財務風險,華帝准備好了嗎?做這款的營銷方案前,有沒有考慮到經銷商「跑路風險」呢?
法國隊奪冠仍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消費者不能被忽悠。希望華帝未雨綢繆拿出預備方案,迎接「退全款」的考驗,不要到時候把這個社會安全風險丟給政府。也希望市場監督、證券監管部門能提前介入,監督華帝履行承諾、防範風險。市場無兒戲,蹭世界盃營銷需謹慎。
來源:澎湃新聞網
B. 如何分析世界盃的經濟效益
足球比賽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力量,每年帶動的資金超過3000億美元,為全世界約4.5億人直接或間接創造了就業機會,而4年一度的世界盃將這種經濟活動推向了高峰。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爭先恐後的爭取獲得世界盃比賽的主辦權。從而使本國的足球、經濟得到全面的發展。本文從收益的角度來探討近3屆的世界盃足球賽帶來的收益,來了解世界盃足球賽對舉辦國的各種收益,以及對我國舉辦國際體育賽事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一、電視轉播權銷售的收益
自1930年首屆足球世界盃至今已舉辦了17屆。電視首次介入轉播1954年瑞士世界盃,但也局限在歐洲進行轉播,當時還沒有轉播權的概念,更談不上出售轉播權獲利。直到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電視轉播權才作為商品正式掛牌出售成功。國際足聯因此獲利,初步緩解了長期困擾國際足聯的財政危機,世界盃電視轉播權就逐步成為國際足聯的主要營銷手段。1998年法國世界盃現場觀眾(64場比賽)277萬人,電視觀眾卻高達234億人次,是現場觀眾的1.2萬倍;2002年韓日世界盃,電視觀眾288億;2006年德國世界盃,電視觀眾300億;2010年南非世界盃,電視觀眾達到了320億,場均5億,更是創造了新高。據報道,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電視轉播權已賣到了1.35億瑞士法郎(約9000萬美元)。而韓日世界盃電視轉播權更是賣到了天價,按照國際足聯與瑞士德國聯合企業基希集團達成的協議,該集團為購買2002年世界盃電視轉播權的費用為13億瑞士法郎(約10.04億美元),購買2006年世界盃電視轉播權的費用為15億瑞士法郎(約12億美元)。2010年世界盃國際足聯收147億蘭特(約合21億美元),超過2006年德國世界盃。僅此一項國際足聯就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入,世界盃的開發已獲成效。而觀看轉播人數隨著電視的普及也迅速遞增。因為關注的人遞增,許多國家電視台還紛紛開辦以體育為內容的體育頻道,例如,中央電視台第五頻道體育頻道、歐洲體育頻道、亞洲衛視體育台等等,背後折射的正是龐大的固定收視群體,從而賺取高額的廣告費。
二、世界盃贊助商的收益
所謂的贊助商是指有權通過足球世界盃來獨家宣傳和銷售該企業的產品,國際足聯在每種商品中選擇一家企業作為正式合作夥伴,並簽訂相應的合同,在活動期間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據有關專家統計,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的效果來看,每提高1%需要2000萬美元的廣告費,但藉助大型體育比賽,同樣的費用可提高10%。2002年韓日世界盃,韓國現代汽車斥資15億歐元成為官方贊助商,同年現代汽車在美國的銷量增長高達40%,品牌認知度從32%一舉躍升至67%。 而阿迪達斯利用世界盃的平台,一躍反超老牌體育運動品牌耐克,更是成為經典中的經典。百威(Budweiser)、可口可樂(Coca-Cola)和麥當勞(McDonald's)都對自己贊助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的行動表示慶賀,稱其代價不菲的投資取得了圓滿成功。百威英博表示,在英國,第二季度百威啤酒銷售額同比增長18.6%,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世界盃相關的百威促銷活動。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表示,該集團拉美銷售額同比增長7%,麥當勞在上月的盈利預測中表示,該快餐集團的世界盃贊助在英國提振了業務,其和足球相關的巨無霸及薯條促銷推動銷售激增,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世界盃贊助。世界盃對品牌的影響力,對贊助商高的回報率,成為贊助商很誘人的一塊大蛋糕。
三、世界盃門票的銷售
世界盃足球賽事舉辦的成功與否,門票收入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手段。門票銷售情況對賽事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門票銷售好,門票收入高,意味著比賽的社會知名度高,社會吸引力大,這就促使贊助商、廣告商對比賽會加大投入,使賽事經營活動的力度增強。經營收入也會提高門票也是國際足聯的主要收入之一,國際足聯在該屆杯賽門票銷售總額中提成20%左右。國際足聯將門票銷售的具體工作委託英國巴伊羅姆公司,實行網上實名制求購,其中門票又分為單場票、指定賽場票、指定球隊票進行銷售。第二階段球票銷售,有80%分配給各場比賽參賽雙方的國家足協,還為每支普及球隊的國家足協保留了1000張球票。南非世界盃的全部64場比賽,現場觀眾人數超過了320萬人次,世界盃第一次在偏遠的非洲舉行,而且現場人數到達320萬,確實是一個奇跡。此前,1994年的美國世界盃以359萬人次的統計雄踞榜首,而4年前的德國世界盃也吸引到了336萬人次現場觀看。2010年世界盃開幕式門票,最高450美元/位,最低200美元/位;世界盃決賽門票,最高900美元/位,最低400美元/位;世界盃小組賽門票最高160美元/位,最低80美元/位。可見,世界盃門票的收入也是一筆很大的資產。
四、對舉辦地經濟的帶動
以韓日世界盃為例,韓日兩國通過主辦世界盃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回報,不以兩國合計,只以韓、日分別計演算法國世界盃80億法郎(約31億美元)的收益。在預算方面,韓日雙方為了超過對手,向世人展示他們的優越性以吸引世界的目光,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韓國為10座新體育場共投資18.7億美元,投資28億美元,興建7座體育場,改造3座體育場,此外,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也花費了大量。日本一國的總投資就相當於法國世界盃投資的3倍。韓日兩國實際的經濟收益都比當初預計來的盈利高達350億美元。此外,世界盃還給韓日兩國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國內建築業、交通等行業的復甦。世界盃期間,日本住宿業,飯店業收入470億日元(約4.4億美元),觀光旅遊320億日元(約3億美元),交通方面收入460億日元(約4.3億美元),個人觀看比賽時在日本達到1730億日元(約16億美元)。日本總計將獲得258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日本一些經濟機構指出,如果日本進人前8名,就會多出l萬億日元(約94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從表2中可以看出,給沈陽帶來最主要的的收入是住宿、餐飲、旅遊共計100000萬,比門票收入的1500萬多出98500萬,說明世界盃帶給比賽舉辦地其他產業發展要高過足球比賽本身的價值,發展好與足球有關產業的發展,是我們現在發展的主流方向。念球衣、紀念幣、吉祥物的收入,由於中國人思想觀念的原因,收入才1000萬。十強賽對於沈陽這個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中國隊的順利出線讓人們感到沈陽是中國足球的福地,沈陽受到的關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提高。
五、結論
國際足聯營銷策略是建立在優良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創造精彩賽事,使世界盃無形資產增值並進行有效的商業化運作。在舉辦世界盃足球賽事,假若經營得體,其本身所帶來的利益是多元化的,而且也是巨大的依據市場運行規律,充分利用市場需求和傳播優勢,靈活銷售電視轉播權、門票,確立世界盃贊助商是國際足聯營銷的主要手段。主辦國利用世界盃積極宣傳本國資源優勢,制定發展藍圖,採取靈活多樣的體育營銷手段為世人樹立了良好典範。許多國家和城市已把舉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看作是一個發展該國或該地區經濟的不可多得的契機。
C. 《市場營銷學》案例分析
這個策略是錯誤的。
史密諾夫酒的價格再提高一美元是沒有道理的,平白加價回,消費者為什麼要買答賬?如果推出與競爭對手價格一樣的新產品,則沒什麼優勢可言,大家都是新產品價格一樣,起不到打擊對手的效果,
可以如果推出新產品:1.高端產品,能把價格抬高,保證品牌的形象,保證公司的利潤。
2.低端產品,用來打壓競爭對手。
D. 法國隊世界盃奪冠華帝啟動退全款這場營銷誰贏了
北京時間月16日凌晨,法國隊4:2擊敗克羅埃西亞隊,捧起世界盃!以「法國隊奪冠退全款」作為營銷大手筆的華帝,也啟動退全款了,並在天貓等平台發出退款流程公示。
法國奪冠之後,華帝官方微信公號第一時間發布文章稱,作為法國國家隊官方贊助商,「慶祝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啟動」。這篇文章很快刷屏。
華帝退款多少?不超過7900萬
當然,華帝「退全款」福利是有條件的:需在2018年6月1日0時至7月3日22時期間購買華帝「奪冠套餐」。
其中,指定的煙灶套餐在線下門店及多家線上電商有售:華帝天貓旗艦店、11家華帝天貓專賣店,華帝在京東、蘇寧、國美的旗艦店;指定的熱水器和洗碗機則在線下門店及華帝的全網授權店有售。
華帝股份董事長潘葉江
2017年度,華帝股份營收57.31億元,同比增長30.39%,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0億元,同比增長55.60%。
來源:搜狐新聞
E. 求一篇市場營銷學的課程報告。寫一個營銷案例的分析報告就行,1500字即可。急求!
可以找營銷的問,比如八百里人,縱美等
F. 1、分析洽洽瓜子如何藉助世界盃尋找適當的營銷切入點
我好想在你的心裡呆輩子,憋我也願意
G. 如何評價華帝營銷案例
華帝的這樣的「操作」實現了吸引眼球的目的,短期內看似聰明,但即便得到全民關注,也並不意味著營銷上的成功。因為在流量極大的世界盃賽事做營銷,吸引眼球只是第一步,營銷效果如何,還要看後期如何實現營銷整合。而且需要強調的是,不同類型的企業利用這種事件營銷或者說吸引眼球的爆點,獲得的效應也會不一樣。
比如馬蜂窩這樣一家旅遊類的企業,它在央視花費大額廣告投入做了一系列事件關聯,吸引眼球、獲得流量就夠了,因為這樣可以直接獲得APP的下載量;而作為一個家用電器類企業,華帝則不同,它應該更多的宣傳其品牌理念和產品品質,而不只是吸引眼球。因為很多時候,用戶購買電器不是沖動消費,而是一個理性決策。
當所有人都認為你撿了個大便宜,對品牌可不是件好事
華帝的這次事件營銷,不僅不能算是它在世界盃營銷中的成功,後續如果處理不當,還可能帶來一系列隱患。
很多人都覺得華帝用一點點錢撿了個大便宜,這未必是好事。且華帝這次的營銷本身和世界盃、法國隊所傳達的核心理念並不存在強關聯。如果所有用戶都懷著這樣的心態去看華帝,並不會增加它的品牌美譽度,反而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其次,在全額退款方式上,也存在很大隱患。比如,全額退款雖拉動了6月份那一個月的銷量,但獲得「退款」的人群的購買也結束了。他們雖然會因撿到便宜而高興,但並不會因此就對華帝這個品牌本身產生好感,更不會主動化身意見領袖對品牌優勢進行二次傳播。
另一方面,對於沒有參與華帝「全額退款」的人群,或者說5月份購買及7月份中下旬購買的人群,他們不但不會對華帝產生好的美譽度,還會增加很多不公平感,這在營銷中是個大問題。因為這些負面情緒積累下來,將嚴重影響到華帝的未來發展。
再次,全民關注勢必會引來社會各界對華帝「負面新聞」的圍觀,特別是用戶與媒體。
比如大眾會關註:你的產品品質會不會被用戶投訴?是不是只在世界盃期間賣質量好的產品?全額退款的是購物卡而不是現金,那麼購物卡是否存在法律問題?經銷商是否願意共同承擔退款......一系列負面焦點都將可能成為全社會對這個事件的關注延續。
一旦沒有足夠的正面事件去支撐後續發展,那麼,媒體將會更趨向於通過找尋其負面內容,去持續吸引大眾眼球。因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事件營銷,媒體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去傳播你的正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