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若不想把孩子養成「包子」,父母就要學會哪種21天戒吼法
家長想徹底改變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需堅持運用「72190法則」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打罵孩子,每當孩子犯錯,多時間多動腦筋,一點點地幫孩子糾正錯誤,這樣就能改正自己經常「打罵」孩子的壞習慣,孩子也會因此更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性格也會逐漸陽光、開朗起來。
「72190法則」的意思是,一件事情重復7次,就會對它產生認識並記住它,重復21次就會養成習慣,重復90次就會固化它,形成很難改掉的穩定習慣。在養成一個好的行為和習慣時,也是遵循72190法則:行為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很難受,很痛苦,這階段要有決心。第二階段: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如果不刻意就會反彈,這階段要有決心加耐心。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這個習慣和性格已經形成了,但是,還需要保持。這階段要有決心加耐心,再加恆心,只要90天堅持持續下來了,那麼久養成良好的對待孩子的習慣了。
B. 為啥父母們戒吼卻難成功
「一個人小時候產生的心理狀態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而且會反復出現在工作、家庭中,影響到日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對待領導、同事、伴侶等的態度。家長對孩子呼喝可能就是因為家長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成長的,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他們的,所以他們認為就應該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小時候習得的模式。」秦海說,「當然不是說小時候被呼喝、被大人責罵一定會留下心理陰影,產生心理問題,只是說在這種環境下發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時候我們要對孩子更溫柔一些。」
盛怒之下,平復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簡單的深呼吸或是暫時離開孩子,待自己完全平靜下來之後再回到孩子身邊解決事情是一個可以借鑒的方法。如果夫妻中的另一方此刻也在家中,而且處於冷靜的狀態,那麼不妨放手讓對方來處理這件事情。
很多家庭會採用「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媽媽唱白臉,教育孩子,孩子再哭哭啼啼跑到爸爸懷里訴苦、說媽媽壞話。這是一種解決方式,因為孩子受到責罵時,內心非常脆弱,需要一個值得信任的對象去依靠,尋找自己還是被愛著的感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永遠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不然孩子會形成媽媽是壞人,爸爸是對我好的人這樣的認知。」秦海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就事論事,就當下的事情做出判斷,找到更合適的舉動。」唱白臉並不意味著一味責罵,唱紅臉也不意味著孩子說什麼都贊同,每個家庭都要有自己處理事情的原則。
基於一定原則的懲罰
做錯事了,一定要懲罰嗎?如何懲罰既能讓孩子了解規則,又不傷害自尊?
「家長首先需要明確地意識到,懲罰的目的不是懲罰本身,而是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進行自我反思,認識到錯誤,進而改進自己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因為恐懼而不敢犯錯,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實施的懲罰就沒有任何意義。」付小平表示。
「我個人認為孩子有時候是需要被懲罰的,但是僅限於一些原則性事情上,不能把這種強刺激天天都施加在孩子身上,不論他做了什麼,這樣對孩子就不再是一個有效的刺激。」秦海說。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比如偷盜、逃學等等,當孩子觸及到底線和原則時,你需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是絕對不能做的。家長必須和孩子明確地講清楚,因為什麼事情懲罰你。比如,孩子出於好心在便利店「拿」了一袋麵包給路邊乞討的老人,家長要告訴孩子,不是因為孩子的好心而懲罰他,而是因為他偷竊,偷竊是不對的。另外,對於同樣的錯誤,家長應該始終保持一致的處理方式,不能今天懲罰,明天不懲罰。
最重要也是家長最容易忘記的一點就是,孩子也有自尊心。即使孩子犯了錯誤,要懲罰孩子,也希望家長能夠分清場合,注意方式。在人前,尤其是孩子的朋友或是其他在意的人面前懲罰孩子,讓孩子失了面子,有時候反而會事與願違,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無論如何,在懲罰孩子之前,父母應該先平復好心情,再冷靜思考,是不是真的一定要使用懲罰的方式?該使用怎樣的懲罰方式?而且一定要再三問自己,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是完全理性的嗎?不存在自己的情緒發泄,也不會傷害孩子的人格和身體嗎?
「我也看到過很多案例,那些小時候沒有被打罵過的孩子成長得很好。如果可以採取溫柔的方式,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懲罰呢?」秦海說,「面對一件事情,我們至少先思考怎樣可以更好地和孩子交流,有第二條道路的話就不要選粗暴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孩子不小心把牛奶灑在沙發上看上去只是一個場景,但是每個家庭面對這個場景的反應,包括家長的反應、孩子的反應,都有千差萬別的變化。」秦海建議說,「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上面所講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處理方式。家長在面對具體情況時,還需結合自身實際,仔細思量之後再做處理,畢竟家長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C. 為什麼家長"戒吼"30天150多位爸媽竟無人能通關
4歲女兒晚上堅決不洗腳,怎麼罵都沒用,今年3月初,韓女士無意間發現了成都人徐炎(化名)發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30天線上打卡活動,就報了名。通過和徐老師交流,她覺得孩子抗拒洗腳的原因很可能是有次洗腳時險被燙傷,女兒產生了恐懼心理,有了抵觸情緒。得知原因的韓女士為自己先前抱怨女兒的事後悔不已。
活動發起人徐炎說,她以前是一名語文老師,現在在一教育網站工作,會利用休息時間給孩子補習語文,也認識了很多家長,一不高興就「吼」是家長們的通病,他們也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和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可就是做不到,「我就想到利用互聯網,讓家長通過打卡的形式『戒吼』,相互監督鼓勵。」
在微信群里問家長們為何沒有堅持打卡時,有人說道,「打卡每天截止時間是零點,有時候忙忘了,比如我幾次都過了時間點」,也有媽媽說,「連續幾天都對孩子發火了,覺得『臣妾做不到啊』,就沒好意思打卡。」有一位堅持得比較久的媽媽告訴記者,「基本堅持下來了,中間有一次是忙忘了,我覺得這個活動很好,不管你做到做不到,都會進去看看,說幾句心裡話,反正到後來都已經是一種習慣。」
「課程剛開始的時候,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人數不是問題,家長也需要被關心被注意,我希望得到他們的信任和肯定,哪怕只有一個人報名,我也會堅持做下去。」徐炎表示,接下來她會把大家因未堅持打卡而沒退還的資金用來租場地,每周開展線下交流會,把群里的家長們聚到一起,面對面進行溝通。
D. 為什麼150餘位家長"戒吼"30天 無一人堅持下來
徐炎從3月通過建立微信群組織第一期「戒吼」打卡活動,到目前已經是第三期了,全國總共有150餘位家長參與,他們的孩子年齡3歲到12歲不等,參與者多為孩子媽媽。「現在的家長每天要工作還得帶孩子,壓力確實大,這時孩子再不聽話, 吼叫 就成了他們發泄情緒的方式,在群里除定期分享交流外,每天我都會把打卡表發到群中,家長們就自己一天內和孩子的溝通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在群里填寫表格。」徐炎說。
孩子期待
媽媽脾氣好一點 我就更愛她
小學二年級的何為為:「我發現媽媽嗓門變小了,半期考試我犯了低級錯誤,以為媽媽會像以前那樣一臉嚴肅,結果卻笑著說我是不是小馬虎又來拖後腿了,還陪著我一起改錯。」
小藝同學:知道媽媽在參加這個活動後還成為了媽媽的監督者,「每當我做錯事媽媽要發火時,我就說媽媽,你脾氣好點我就更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