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市貨物擺放的技巧
超市貨物擺放的技巧要以超市陳列規則為主,具體如下:
1、熱銷的商品擺放盡量與視線平行
銷量最佳的物品擺放位置依次為與顧客視線平行處、齊腰處和齊膝處。其中,前者是超市貨物擺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70%銷量。因此,對於毛利較高的商品,要抓住黃金位子,擺放在顧客最容易拿到手的地方。
4、嗅覺營銷,以「味」誘人
超市麵包房中飄出的濃郁香味總讓人無法抗拒。現場烤麵包、做熟食能讓顧客感受到食品的新鮮,這其實是一種嗅覺營銷。食物的香味會刺激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調動與慾望相關的情感中樞,即使你不餓,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食品的購買量。同理,超市裡免費品嘗的食品、飲料也會增加顧客購買的可能性。
5、視覺營銷,以「色」引人
一些小超市中肉類專櫃的上方會安裝粉紅色燈,能讓鮮肉看起來更加誘人,因為曖昧的燈光往往讓食品更嬌艷,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麵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
⑵ 肉製品品牌營銷的肉製品創新的方法與途徑思考
創造創新從理念更新入手,創新的靈感就會源源不斷。創造學中有一個「奧斯本法則」對於肉類加工企業的產品創新,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奧斯本法則」指出,創新的初始階段,是從小處入手的,包括6種方法。
(1)改變,即改變功能、形狀、顏色、氣味和其他。
(2)增加,即增加尺寸、強度和新的特徵。
(3)減少,即減輕、減薄、減短、減去過高的功能至少是一時用不上的功能。 (4)替代,即用其他材料、零部件、能源、色彩來取而代之。
(5)顛倒,即對現有的設計來一個上下、左右、正反、里外、前後的顛倒,甚至目標和手段的顛倒。
(6)重組,即零部件、材料、方案、財務等重新組合,包括疊加、復合、化合、混合、綜合等。有位肉類加工的同仁,將現有的肉製品加工戲稱為「皮包肉、肉包皮」仔細想來,此言也不失為精僻之語。當然這里說的皮,不是單純的畜皮或禽皮,還包括動物的膀胱,月素囊、胃等,以及各種天然腸衣、合成腸衣、諸多的塑料、金屬製品,還有其他皮如雞蛋皮、豆腐皮、麵粉皮等。如某企業已上市的利用豆腐皮包裹肉糜灌腸類製品,某公司正在研製的利用人造海蜇技術製取豬皮包裹肉製品的代用皮。
可以說,如此種種,都屬於肉製品創新的舉措。以上所述,只是從肉製品的包裹材料來展開的,其外形的變化還包括色澤、形狀、重量等。有句俗話「貨賣一張皮」就是這個道理,如何抓住消費心理,以新穎別致的外觀吸引消費者對肉製品的消費慾望,這是產品從感觀質量上進入市場的第一步。肉製品內在結構的變化,標志著外觀與內在質量是否完美組合的食文化價值。其變化包括原料、輔料的變化,產品外形的變換,製品結構的組合,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引入,多種風味的調整,強化功能、營養成分的重組等諸多方面,皆有文章可做。
例如,傳統的肉製品可不可以改變,也可以去探討,中式腌臘肉製品---香腸,為降低傳統香腸的脂肪含量,在肉餡內加入碎米粒,既符合消費低脂肪的需求,又滿足製品的感觀要求,從傳統的角度來看是摻假,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是創新。當然,這種創新應以不違反國家對該類製品的質量標准要求,不改變香腸的應有風味為前提條件。
再如,利用蛋白的熱凝原理,將傳統的豆腐(水豆腐、頁豆腐、豆腐皮、腐竹等)生產延伸與肉類肉糜製品綜合,生產用天然或合成腸衣製品灌裝的可即食的調味豆腐製品或豆腐與肉糜結構重組的製品,都應該屬於肉製品的創新。
相對而言,肉類工業的科技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市場經濟已打開了競爭的大門,肉類加工從原料生產、采購到生熟肉製品的深加工,同樣面臨著國際、國內同行業之間的激烈市場競爭,每一個企業要對一種新產品的壟斷經營都是不現實的。當然,率先向市場推出新產品的企業,其市場的領先地位,品牌優勢是有目共睹的。企業對市場已有品種的復制和模仿,只是一種下策,創新開發才是企業市場領先的生財之道。
因此,對市場的深入調研,主動想市場,找市場,做市場將制約著企業對肉製品的創新思路,也決定著企業的走向,只有「踏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才能在市場上找到本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 從我國肉製品發展的歷史來看,從生產、銷售規模較大的「火腿腸」「三明治火腿」到品種繁多的小批量肉製品,基本上都未跳出以下創新的范圍(僅舉一個品種為例):
(1)提高檔次,現在市場上暢銷的中式醬鹵製品「層層脆」,它的市場原型為鹵豬耳或表面覆一層豬耳中間夾鹵碎肉的壓耳,「層層脆」的創意為原料全部採用無耳根豬耳鹵制,熟後灌入一定量的膠原蛋白溶膠,經過模壓定型,引入定量真空包裝技術,加貼不幹膠商標後上市,使該產品從安全衛生、感觀及內在質量等方面提高檔次,提高了該類製品的附加值,市場流通范圍也從菜市場擴大到商場、超市。
(2)降低檔次,層層脆上市後,由於其較高的利潤率,流通范圍廣,消費認可度高,仿製生產企業很多,為提高市場競銷份額,採取的競爭手段包括:增大耳根用量,豬耳表面或夾層添加鹵豬皮或增加溶膠成分,從而降低原料成本,降低入市價格。
(3)改變原料,牛耳、羊耳等原料市場價格低廉,用來做層層脆除風味與豬耳有區別外,其外觀形狀不變,上市價格也較低,消費者增加了選擇范圍,企業擴大了原料利用范圍。
(4)改變定量,該產品由面市時的一家營銷到多家營銷,其競爭方式也在製品的不同定量、價格上體現,上市之初的300g/袋定量已被淘汰,出現了180g/袋、200g/袋、250g/袋等不同定量的製品。
(5)外型變化,表現在定量改變後,表面積不變或增加,厚度減薄。
(6)風味變化,目前市場上均為醬鹵風味,製品因各企業配方不同,風味稍有差別,尚未進行諸如麻辣、糟鹵等風味的變革。另外,在西式肉製品類的加工中,生產工藝的不斷革新,為提高出品率,增加製品脆嫩度及風味對多種添加劑的不斷更新,各種畜、禽原料的復合重組,為提高營養平衡對果蔬、糧食、食用纖維等添加的探討等在這里就不詳述了。 肉製品的創新,不是想當然的閉門造車,不同於烹調知識的照搬,要綜合考慮市場消費需求,工業化操作,本企業的資本實力與現有工藝條件的容許度。例如,燒烤肉製品的工業化生產,要考慮貨架期用什麼工藝延長,改進工藝對製品質量的影響,解決這些弊端的對策;速凍肉製品的推出,快餐菜系中的配菜和輔料,是不是可以速凍,不能速凍的配菜及輔料可用哪些來取代;保鮮肉類的推出,怎樣解決營銷中的冷鏈斷點,貨架中超過保鮮期的商品的撤架措施。
其他如怎樣把中國的傳統名菜工藝配方與工業化生產巧妙地融合,都需要去構思,去融會貫通,正所謂十月懷胎與一朝分娩,沒有十月懷胎,談何一朝分娩。
創新肉製品不是簡單的重復、疊加,也需要創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新產品創意的源泉。
走出去---了解市場、拓寬思路,確立目標。坐下來---學習,構思中國傳統食品中的瑰寶與國外肉製品工藝、配方特點的有機融合。站起來---在實踐中檢驗構思復制新品的實際品質,讓消費者去認可。這是肉製品創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