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相傳由傳教士將蠶種和桑子藏在竹杖之中帶到哪再有印度僧人將桑蠶種子和種植技術帶到哪
相傳由傳教士將蠶種和桑子藏在竹杖之中帶到哪再有印度僧人將蒼蠶種子和種子種起來那是在印尼
Ⅱ 桑蠶的馴育神話
話家蠶馴育是中國遠古時代不知名的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掌握自然規律而加以利用的事實,但畢竟歷史過於悠久而無法追溯到其最早起源,因而就有了各種傳說和神話。傳說之一,養蠶是黃帝的元妃嫘祖所發明。在《通鑒外紀》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後世祀為先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解放前蠶神廟里還供著先蠶西陵氏。
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大人出門遠行,家裡沒有其他的人,只有一個女兒。另外還有雄馬一匹,由女兒親自來喂養。女兒居住在偏僻閉塞的地方,十分思念她的父親,就和馬開玩笑說:「你能給我把父親接回家,我就嫁給你。」
馬聽了這話,就掙斷了韁繩出門去了,徑直跑到她父親那裡。父親看見了馬又驚又喜,便拉過來騎了。馬望著它來時的方向,悲哀地嘶叫不停。父親說:「我這兒沒有什麼事情,這馬卻這樣哀叫,我家裡是否發生了什麼事呢?」他急忙騎著馬回了家。因為這畜生對主人有非同尋常的情誼,所以主人也優厚地加以飼養,但馬卻不肯吃料,每次看見那女兒進出,總是似喜似怒地踢蹄蹦跳,象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
父親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就偷愉地詢問女兒。女兒便把與馬開玩笑的事一一告訴了父親,認為一定是因為這個緣故。父親說:「不要把這件事說出去,我怕它會玷污了我家的名聲。另外,你別再進進出出了。」於是父親埋伏在暗處用弓箭把馬射死了,並把馬皮剝下來曬在院子中。
父親走了,女兒和鄰居家的姑娘在曬馬皮的地方玩耍,女兒用腳踢著那馬皮說:「你是畜生,還想娶人做媳婦嗎?結果招來了這屠殺剝皮,為什麼要自討苦吃呢?」話還來不及說完,那馬皮突然挺立起來,卷著女兒飛走了。鄰居家的姑娘又慌又怕,不敢救她,便跑去告訴她的父親。
她父親回來,到處尋找,女兒已經出門失蹤了。後來過了幾天,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中找到了,但女兒和馬皮都變成了蠶,在樹上吐絲作繭,那蠶繭絲緒不亂,又厚又大,不同於通常的蠶繭。鄰近的婦女取這種蠶飼養,收入增加了好幾倍。因而人們把那棵樹命名為「桑」。「桑」,就是「喪」,是悼念死亡的意思。從此百姓爭著種植桑樹,現在用來養蠶的就是這種樹。平常所說的「桑蠶」,是古蠶中殘剩下來的一種。
根據《天官》的說法,辰對應馬星。《蠶書》上說:「對應大火的那個月(指二月),就要浴蠶選種了。」這樣看來,那麼蠶和馬具有同一種元氣。《周禮》規定,校人(應作「馬質」)的職務是主管「禁止再次浴蠶選種」。鄭玄的註解說:「事物不能同時為大。禁止再次浴蠶選種,是因為怕它傷害了馬。」按照漢代的禮儀,皇後親自採桑,祭祀的蠶神叫做「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是對女子的尊稱,菀窳婦人,是第一個教老百姓養蠶的蠶神。所以現在社會上有人把蠶叫做女兒,這實是古代遺留下來的詞語啊。
原文:
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殺之。暴皮於庭。父行,女以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上爾下蟲)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案:天官:「辰,為馬星。」蠶書曰:「月當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也。周禮:「教人職掌,票原蠶者。」注雲:「物莫能兩大,禁原蠶者,為其傷馬也。」漢禮皇後親採桑祀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菀窳婦人,先蠶者也。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是古之遺言也。《搜神記》
繁殖
雄蠶孵化時即有1對睾丸,5齡開始約形成140~200萬條有核精子,到蛹的中、後期還形成大量的無核精子,但後者不能使蠶卵受精。雌蠶孵化時即有1對卵巢;至化蛹後的1~2日,卵巢內的卵巢管迅速長大,擠破卵巢膜而游離於腹腔,約至第 9日形成卵,並向輸卵管下移。化蛾前1~2日,卵細胞核進行第1次成熟分裂,到中期停止、待化蛾交配後,精子進入卵內,才使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卵核因受刺激而繼續分裂,至卵產下後約40分鍾停止。第2次成熟分裂在卵產下後約60分鍾開始,經20分鍾完成。卵產下後約2小時,雄核與雌核融合,並開始卵裂。約在產下後15小時,形成胚盤。胚盤在卵孔一側的部分細胞逐漸增厚成胚帶。卵產下後約24小時,胚帶脫離胚盤而成胚胎,俗稱胚子。殘留的胚盤稱漿膜。初形成的胚胎只有1層細胞,以後形成外胚層和中胚層2個細胞層,內胚層在胚胎發育後期才出現。滯育卵的胚胎在滯育期間外形變化不大,隨著自然溫度下降,蠶卵逐漸解除滯育。解除滯育的最適溫度為5℃左右,但一般在15℃以下即能逐步解除滯育。中國生產上把蠶卵胚胎從滯育解除開始到孵化,分為15個階段(見表)。其中,最長期是生產上的關鍵時期,過了此期胚胎對低溫的抵抗力即減弱,故最長期胚胎是冷藏的臨界胚胎,又是加溫催青的起點胚胎。反轉期是幼蟲器官和組織形成最旺盛的時期,不但形態上變化顯著,在生理上對外界環境條件也很敏感。二化性種在反轉期到轉青期間受高溫、長光照、多濕條件的影響,可促使產滯育卵,否則產非滯育卵。轉青期蟻體已基本完成,對低溫的抵抗力增強,生產上可通過短期冷藏抑制,以調節收蟻日期。胚胎發育成蟻蠶後,先吐出鹼性腸液使卵孔處的卵殼膨軟,繼而用上顎刻劃撕裂成小塊吞下,形成孵化孔而爬出。在自然狀態下,蟻蠶通常在上午5~9時孵化。
Ⅲ 潭頭鄉的社會事業
0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三年公路大決戰為契機,完成水泥公路鋪設28.5公里,實現了100%的通鄉公路為水泥路,7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進一步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全面鋪開,完成了農貿市場工程,潭頭自來水工程、有線電視聯網、圩鎮「美化、綠化、亮化」等,改善了投資環境,目前全鄉8個行政村已基本實施「五通」,通公路、通電、通郵、通電話、通自來水。 07年入秋以來,融安縣潭頭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秋冬季大開發工作,對冬種蘑菇工作採取早宣傳、早動員,目前全鎮已掀起冬種蘑菇熱潮,群眾種菇熱情高漲剛進入食用菌種植備料時節(8月--10月),鄉農業服務中心辦公室每天都擠滿了前來咨詢種植技術和簽訂種植合同的群眾,至今年9月中旬該鄉已完成簽訂種植食用菌合同5萬平米面積,現群眾已備進料播種程序,有望首批可在11月中旬產出。如市場價位不變、產量穩定,今年該鄉種植食用菌此項目可使群眾純收入預計增加近100元。,
據了解,食用菌通過2005――2006兩年時間在該鄉種植推廣,剛開始大部分群眾還持觀望態度,現已變成積極主動向鄉農技部門咨詢種植技術和簽訂種植合同,種植面積從幾百平米已發展今年突破5萬平米的種植面積,形成了該鄉一項規模較大的產業。由於去年的市場價位較好,按去年全鄉完成種植3.04萬平米的面積食用菌僅此項農民純收入凈增56元。今年群眾種植食用菌的熱情基本是自發起來的。
為保證今年蘑菇的產量與質量,鎮黨委、政府則全力做好服務工作,一是做好服務企業工作,為企業把好質量關;二是做好服務群眾工作,為群眾調度備足菌種、原料、肥料等生產資料,滿足群眾的生產需求;三是財政拿出一定資金,獎勵採用二次發酵技術種植蘑菇的農戶,鼓勵群眾採用新技術種植蘑菇提高產量與質量。
06年5月30日,在何國玲副局長的帶領下,市農業局婦女小組組成慰問組來到融安縣潭頭鄉慰問貧困村的兒童和家境貧困的農村婦女。
根據柳州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的調整,2006年,市農業局與鄉鎮結對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幫扶對象是融安縣潭頭鄉,重點幫扶工作是對潭頭鄉四個貧困村的農村婦女開展科技脫貧致富,幫扶時間從2006年到2010年。為此,在即將到來的「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市農業局婦女小組帶著農業局黨委、局領導班子對潭頭鄉婦女兒童的深切關懷,深入到潭頭鄉兩個貧困村進行婦女兒童慰問。慰問組首先在鄉黨委鄉政府進行基本情況調研,聽取鄉黨委書記、鄉長關於全鄉婦女和兒童的情況匯報,聽取匯報後,何副局長提出,希望鄉黨委政府大力發展食用菌和桑蠶生產,結合兩大產業,鄉婦聯盡快拿出婦女培訓計劃和方案,組織農村婦女開展食用菌栽培、種桑養蠶技術及外出務工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科技種植水平,加快引導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同時,做好初中畢業生統計工作,引導不能升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就讀職校,掌握一門技能,增強外出打工的就業能力。隨後,慰問組來到東相村小學,慰問5位家境貧困的學生,給他們送上了慰問金,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並祝他們「六一」節快樂。在嶺背村,慰問組到兩家生活困難的農民家中,慰問了長期身患病痛的婦女,鼓勵她們戰勝病魔,爭取早日恢復健康,協助家庭搞好農業生產。最後,何副局長希望市農業局選派到潭頭鄉掛職鍛煉的同志要協助抓好全鄉婦女農業實用科技培訓工作,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在家務農的農村婦女農業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Ⅳ 桑蠶養殖,有把桑蠶直接在桑樹上養的視頻嗎!就是大棚桑樹直接育蠶法的視頻
成本高,效益差,不值得推廣。如果用大棚種植確山果桑,效益高的超乎想像!
Ⅳ 桑蠶木耳怎樣種植
蠶桑下腳的循環利用,潛力大、優越性多、可操作性強,實施易於成功。以下諸多方面可以證實。 1、桑枝韌皮部發達、富含纖維素、營養豐富,據測定含粗蛋白5.44%,纖維素51.88%,木質素18.18%,半纖維素23.02%,灰分1.57%。根據不同木腐菌的生理要求和酶的特性,香菇能很好分解和利用木質素,木耳能分解和利用木質素而銀耳僅能很好利用纖維二糖。實踐證明用桑枝木屑栽培木耳、香菇、銀耳等,具有吃料快、污染低,子實體可提前10—15天發生,子實體厚實,產量比雜木屑提高10—20%,其中,尤以木耳為最佳。 2、我們的祖先對黑木耳的生態、適生樹種和耳質等早就有很好的認識和總結,《唐本草注》中有「 桑、槐、櫧、榆、柳,此為五木耳、而以桑為上乘」的記載。自然界,無論在腐朽的倒木上或立木的枯枝上,春秋雨季,經常可見到自生的木耳種群,充分證明木耳對桑樹的親和與適應。 3、桑根、桑樹、桑枝、桑葉、桑葚及寄生物——桑耳、桑寄生等均可入葯,現代醫葯研究表明,桑樹及其飼養的桑蠶、蠶(糞)沙均含有1一脫氧野尻黴素、(D N J),作用相當於天然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能抑制人體血糖的升高,被譽為「植物胰島素」。因此,以桑枝作為培養料生產出木耳、香菇等成為綠色、保健、安全的產品。無怪乎,近年來韓國、日本等國家指定要從我國進口專用桑枝栽培的耳菇產品。我們也將抓住這一契機,深入研究、不斷創新,打造全新的品牌去佔領市場。 4、蠶糞的有效成份與麩皮相接近〔見下表〕,可採用部分取代麩皮 ,這樣可降低麩皮用量,減少耳菇的生產成本和緩解菌、畜爭糧的矛盾。 內 容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可溶無機物灰 分蠶 糞13.47一14.452.18一2.2915.79一14.2456.92一57.449.5一9.85麩 皮
13.5
3.8
10.4
55.4
4.8棉仔殼
4
1.4
40.9
34.9
2.65、桑園內,桑、菌可進行立體栽培。6—11月桑園內枝葉繁茂 ,郁閉度高,有很好的遮陽保濕條件,近地表小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及通風狀況,適合木耳、靈芝、平菇、雞腿菇、草菇、高溫香菇等高溫及中高溫型食用菌生長,對解決東部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復種指數和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另外,養蠶的日光溫室也可得到高效利用。每年5月初蠶進棚,11月秋蠶出棚,閑置的蠶棚經消毒後供香菇,低溫平菇等耐低溫食用菌培養,使大棚達到循環利用,周年生產,促使經濟效益成倍增加。 6、菌糠為食用菌栽培後的廢料,是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等被降解後,含有較多有機質、大量「菌被」和菌絲體的疏鬆結構。菌糠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提高一倍以上,各種礦物質元素也大大改善 ,因此仍具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可作培養料、燃料、肥料、等再循環利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中國木耳交易網www.muer114.com
Ⅵ 新型農民蠶桑培訓心得體會怎麼寫
6天的學習時間雖然短,卻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及了解。農業推廣是通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把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新觀念,用試驗、示範、交流、引導等方式,傳授傳播給農民,使其自願改變概念及行為,從而改變自我決策及管理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高農村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水平。通過這次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我國農業發展的進程及發展現狀,現代農業的含義。我國現代農業的特徵,現代農業的類型,加深了對我國現代農業推廣理論和實踐的理解,既學到了新的農業推廣理論方法及實際工作中所需的一些技能技巧,又了解了目前農業科研的一些比較前沿的技術和知識。促進了自己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轉變,提高了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綜合技能水平。
Ⅶ 家蠶研究有怎樣的發展
元代建國初期,對農業生產的摧殘破壞是嚴重的。在農田荒蕪、農業凋敝、影響收入的嚴酷現實面前,有些君主(如忽必烈)為統治考慮,採納部分漢化知識分子(如耶律楚材)的建議,開始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元世祖即位之初(1260)即在詔書中說:「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並「令各路監撫司曉通農事者無隨處勸農官。」次年,立勸農司,公元1271年成立司農司專掌農桑水利,並頒布勸農立社條規十五條,以期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許多有關農業生產的專著。其中著名的有元司農司編的《農桑輯要》(1273)、王禎寫的《農書》(1313)和魯明善(維吾爾人)著的《農桑衣食撮要》(1314),繼唐代《四時纂要》、宋代《陳旉農書》之後,成為我國科技史上的三大重要農學著作。這三部書中都有關於栽桑、養蠶和養蜂的內容。《農桑輯要》卷三專記栽桑、卷四專記養蠶、卷七記養蜂,多引用前代和元初諸書(如已失的《務本新書》)。其中詳細地討論到營養和溫度對蠶發育和發蛾的影響,濕度對發病的影響,還提出了蠶苗、蠶蛾和蠶卵的選種法,提出了可用萵苣作為桑葉的代用品養蠶。王禎《農書》在第一至第二卷農桑通訣中記載種桑、養蠶和養蜂。其中第一次記載有蠶的齡期依地區而有不同:「北蠶多是三眠,南蠶俱是四眠。」還記有蠶在各個齡期中的體色變化:「蠶初生黑色,漸漸加食,三日後漸白,…純黃停食,謂之正眠,眠起自黃至白,自白而青,自青復白,自白而黃,又一眠也。」還記有用「頻飼」以調整齡期的方法和蠶病起因是由於桑葉帶露,還記有用蠶母(養蠶人)著單衣感知冷熱來調節溫度的辦法。《農桑衣食撮要》採取月令的形式,在三月和十二月記養蠶,其中在涼暖總論中記敘了「自蟻初生,將次兩眠,蠶屋正在溫暖。…至大眠後,天氣炎熱,卻要屋內清涼」的調節室溫原則。在飼蠶總論中提出了飼養與產量的關系:「蠶必晝夜飼,若頓數多者,蠶必蚤(早)老,少者遲老。二十五日老,一箔可得絲二十五兩,二十八日老,得絲二十兩,若月余或四十日老,止得絲十餘兩。」還記有在十二月和一月浴蠶的處理方法。
明代在制備夏蠶種的生產中,發現了家蠶的雜交優勢。宋應星在《天工開物》(1644)中說:寒家將早雄配晚雌(就是一代性雄蠶與二代性雌蠶雜交),結果產生了「嘉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家蠶雜交優勢利用的記錄。明代除鄺璠《便民圖纂》(1502)、徐光啟《農政全書》有關於桑蠶記載外,還有養蠶的專著如金瑤的《蠶訓》(嘉靖年間)、黃省曾的《養蠶經》(1506)、許明達的《蠶譜》(萬曆年間)、沈如封《吳中蠶法》(萬曆年間)等多部著作。清代由於對外貿易的擴大,蠶絲出口急劇增加。我國產蠶區相應擴展,桑田種植面積擴大,密植和速成栽植法的採用,蠶桑生產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對蠶的生物學知識也更豐富。反映在清政府大力提倡栽桑養蠶,還御制有精美的耕織圖和《授時通考》;養蠶的專著大批涌現,不下50餘種。如蒲松齡《農蠶經》(1705)、李拔《蠶桑說》(1751)、陳克任《蠶桑志》(1738年後)、王紫緒《蠶說》(1757年後)、楊艸《蠶證摘要》(1756)、韓夢周《東省養蠶法》(1757年後)、陳斌《蠶桑雜記》(1796年後)李聿術《桑志》(1796年前後)、周春溶《蠶桑寶要》(1818)、黃思彤《蠶桑錄要》(1826年後)、楊名飈《蠶桑簡編》(1829)、高其垣《試行蠶桑說》(約1820)、高銓《蠶桑輯要》(1845)、陸獻《山左蠶桑考》(1835)、程岱弇《西吳蠶略》(1845)、鄒祖堂《蠶桑事宜》(1846)、沈練《蠶桑說》(廣蠶桑說》和《廣蠶桑說輯補》(1875)等等,幾乎每年都有專書刊行,形式多樣,洋洋大觀,對桑樹的栽培、接條整枝、管理,蠶的選種飼養等都有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