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黑龍江省農民工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農民工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版
黑政辦發權[2010]33號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農民工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領導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年七月六日
Ⅱ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相關政策法規
農辦財[2008]52號
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廳(局、委員會)、財政廳(局):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任務申報准備工作的緊急通知》(農辦財[2008]23號)和《財政部關於預撥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補助資金的通知》(財農[2008]27號)要求,你省上報了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申請。經審核,原則同意項目實施方案和項目縣、培訓示範村數安排。請按照《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實施方案》精神,根據你省主導產業發展實際和農民培訓需求,緊緊圍繞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切實做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
附件: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實施方案
農業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一日
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實施方案
為貫徹黨的十七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培養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繼續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
一、指導思想
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總體思路,採取政府買單到村、培訓落實到人、機構招標確定、過程規范管理的管理機制,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農民以及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農村實用人才為重點,以村為基本實施單元,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和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今年要緊密圍繞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高產創建年的要求,為夏季糧油豐收、實現全年糧油生產目標打牢基礎,為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標
根據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實際和農民培訓需求,圍繞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原則上集中培訓時間累計不得少於15天,集中授課每天不少於3個小時,現場指導不少於15次。項目實施縣、村和基本學員原則上兩年不變。通過培訓項目實施,在培訓示範村培養不少於40名從事主導產業的專業農民,並重點培養2-3名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農村實用人才,使其掌握從事主導產業的生產技術要領,收入水平有明顯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主導產業的產品質量和檔次進一步提高;圍繞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重點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一村一品」不斷發展,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受災地區的生產能力盡快恢復,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
三、基本原則
(一)重點面向災區。按照2008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新增規模和補貼標准,要重點向受災情況較重的縣、村傾斜,保證受災群眾及時得到生產自救的知識培訓。
(二)服務主導產業。按照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農民實際需求制定培訓計劃,設計培訓課程,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每個項目村原則上圍繞一個主導產業開展培訓。糧油高產創建縣中的項目村要圍繞高產創建活動開展培訓。
(三)尊重農民意願。要堅持以農民為本,主導產業確定、基本學員選擇、培訓課程設置以及培訓時間安排、方式方法等都要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廂情願、脫離實際。
(四)規范項目管理。嚴格按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管理辦法》和《中央財政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注重過程管理,落實項目管理環節。重點要落實項目公示、資金使用和檢查驗收環節。
(五)突出培訓實效。堅持培訓、指導、服務三位一體,採取面對面、手把手、零距離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用農民容易接受的語言,因人施教開展培訓,切實提高培訓質量。
四、實施范圍及補助標准
2008年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墾系統670個縣(市、區、旗、團場)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對每個培訓示範村補助經費1.5萬元左右。
五、明確工作職責
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制定本省年度實施方案,開展項目縣管理人員和師資培訓,審核項目縣年度實施方案,總結上報培訓情況,開展項目檢查驗收,組織開展宣傳等。
縣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審批項目實施方案,確定培訓項目村,落實項目工作經費,制定促進「一村一品」發展的政策措施。
縣項目辦公室的主要職責:制定年度實施方案報縣領導小組審定,組織招標確定培訓機構並簽訂合同,對培訓機構進行考核,開展項目檢查督導,總結上報有關材料,負責項目監管系統維護和數據
錄入等,在項目村統一加掛「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學校」的牌子等。
培訓機構的主要職責:落實項目村培訓計劃,選聘和考核培訓教師,簽訂並履行合同,組織選編培訓教材,印發「技術明白紙」,開展跟蹤服務,建立培訓台賬,填報各類報表,提出驗收申請。培訓機構要選聘熱心為農民服務、業務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承擔進村培訓任務,並保持相對穩定。對多數農民不滿意、培訓工作不負責的培訓教師應予以解聘。
培訓教師的主要職責:進村開展集中培訓和技術指導,選編培訓教材和「技術明白紙」,填寫培訓卡,與農民保持經常性聯系,開展跟蹤服務,指導農民發展生產。
項目村的主要職責:提出項目申請,宣傳動員和確定基本學員,提供培訓場地,組織學員參加培訓,收集農民培訓意見並及時向培訓教師和培訓機構反饋,組織基本學員填寫培訓卡、簽到,協助填寫培訓台賬。
省農業主管部門與項目縣領導小組、項目縣領導小組與培訓機構、培訓機構與培訓教師,要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或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一級對一級負責。
六、強化項目監管
要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項目監管,建立完善相應的工作制度。
(一)建立班主任制度。由項目村村委會主任任班主任,加強培訓組織、信息反饋。
(二)嚴格執行台賬制度。培訓機構要規范填寫培訓台賬各項內容,組織基本學員認真填寫培訓卡。
(三)嚴格執行季度報告制度。培訓機構必須每季度向縣項目辦公室報告辦班次數、教師進村指導次數、累計培訓課時數和輻射培訓人次數等情況,縣項目辦公室匯總後逐級上報。
(四)完善項目公示制度。縣項目辦公室要對項目村、培訓機構、培訓任務、資金補助及使用情況進行公示;培訓機構要對選聘教師、培訓計劃進行公示;項目村要對基本學員進行公示。
(五)建立考核發證制度。項目實施結束後,在本人自願和實際能力考核的基礎上,對基本學員發放由農業部統一印製的「綠色證書」。
(六)強化項目檢查驗收。省、市級農業、財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項目實施的經常性檢查,項目結束後要組織相關人員對項目縣進行驗收,驗收組要對項目縣的工作總結、管理文件、培訓台賬、財務管理、教材和教案等進行檢查驗收,並隨機抽取5個村採取實地考察、走訪農戶等方式逐村進行驗收。沒有驗收的項目縣不能申請新一輪的培訓項目。各項目縣應採取經常性的檢查和自查工作,項目結束後應及時向省級主管部門提出驗收申請報告。農業部、財政部將通過監管系統抽取相應的村進行實地檢查。
八、有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省要建立職責明確、分級負責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管理機制,一級對一級負責,逐級落實責任。項目縣要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農業、財政、畜牧、水產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業局,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日常工作。
(二)加大資金投入。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當地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需求和任務,安排培訓經費,擴大實施范圍,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三)合理安排培訓內容。培訓內容要根據項目實施年度實行梯次推進。第一年,重點開展主導產業產前、產中、產後的關鍵技術和標准化操作規程,以及農民創業理念、農產品質量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等內容的培訓;第二年,重點開展農村相關政策法規、農產品營銷、加工轉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內容的培訓,提高基本學員的生產經營能力。
(四)突出培訓重點。糧油主產區的項目縣,要圍繞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重點開展水稻「一增四推」、玉米「一增四改」、小麥精播半精播、馬鈴薯脫毒、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旱作技術、免耕栽培等方面的培訓。根據全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需要,各項目實施縣要切實做好村級防疫員的培訓工作。
(五)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培訓試點。今年在10個省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培訓試點工作。農業部將制定專門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方案。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通過創業成功心理知識學習、應用案例教學等激發學員的創業激情,開拓視野,轉變觀念,提高創業意識;通過創業技能、經營管理、創業設計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創業能力。
(六)創新培訓模式。各地在認真執行現有培訓形式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培訓券、培訓卡、指導回執券等形式,大膽探索農民培訓的新模式,確保培訓效果。在培訓中要注意與科技入戶等其他農業技術服務工作的前後銜接、點面結合,不斷提高培訓效果。
(七)加大宣傳力度。要及時發現、總結先進典型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樣板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原則上每個項目縣都要樹立若干示範和樣板村,每個省都要在不同區域、不同主導產業方面確立相應的樣板村和示範縣,充分發揮樣板的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宣傳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在發展現代
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成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為深入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Ⅲ 如何強化師生國語培訓,抓好國家通用語言教育質量
營造「一個氛圍」。
努力創造學習國語的語言環境,加大校園國語使用率,積極營造學習氛圍。有效利用校園文化牆、校園廣播、文化走廊、電子屏等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學習雙語的重要性,增強師生樹立學習雙語的思想意識;以「以賽促學、借賽提質」為主題,定期舉辦雙語教學大賽、口語大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表達能力,增強學習效果;組織國語學習小組,督促教師加強國語學習,通過提問、溫習等形式,不斷積累詞彙,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熱潮。
立足「兩個培訓」。一認真做好校本培訓。
各學校要充分利用放學後1小時,選定優秀雙語教師,根據培訓內容,制定課程表,積極組織少數民族教師開展國家通用語言學習班;以校為單位,抓好互動交流,每星期組織開展一次集中培訓,通過分組討論、交流發言、集中朗誦、觀看視頻等方式,加強少數民族教師的聽說能力。同時,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台和班班通設備,定期開展校校之間的多媒體應用培訓和雙語能力培訓,使每位老師都能夠熟練應用電子教學資源,不斷增強教學效果;開展結對互學活動,組織新老教師、民漢教師結對子,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做到每周相互聽課、交流、座談不少於5次。
二全面落實外派培訓。各區縣要利用外派學習機會,打造國語培訓團隊,根據外派指標,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外派方案,分期、分段組織骨幹教師參加培訓;根據有些農村、偏遠學校國語整體偏低的情況,積極組織內區域內民語言學校和漢語學校「捆綁式」發展,選派民語言教師到漢語學校跟班學習,進行備課、聽課、上課、批改作業等,不斷提高民語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
完成「三個目標」。
一是實現專業水平目標。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暫行)辦法》中少數民族教師漢考標準的要求,積極組織培訓,強化培訓效果,到2016年底,全市70%的少數民族教師達到專業目。
二是完成日常工作目標。通過組織各類培訓,到2016年6月,全市所有少數民族教師能用國語進行簡單交流和學習。到2016年底,全市所有少數民族能正確使用國語書寫簡單的文字材料,如:撰寫簡單的通知、請假條等。三是信息化能力目標。2016年9月份,全市所有少數民族教師能用維、漢兩種輸入方式,掌握「班班通」、電腦等多媒體使用方法,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播放教學視頻。到2016年底,全市所有教師能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源、編寫教案、製作課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Ⅳ 怎麼才能加強農牧民的國語學習積極性,採取措施
要加強農牧民的國語學習積極性,可以將國語學習與農村補貼及各種福利掛鉤。
Ⅳ 脫貧攻堅應知應會和農牧民國語學習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無論什麼樣的人,學習什麼樣,什麼樣的語言?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只有多學多練,多說,這樣慢慢的熟,能生巧就能說出口熟,熟練的語言了
Ⅵ 新疆實施國語教育的意義
意義:
1、國家一體,中華民族關系形成 「多元一體」 的格局,在這些具有不同種族、民族背景和不同語言宗教多元文化傳統的公民們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國民認同」,培養與加強全體國民對 「中國人」 「中華民族」 的認同意識,各族民眾逐步把「中國」看作是一個具有共同多元文化和歷史的共同體,明確地把國民意識置於各個民族、宗教群體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識。
2、在一個擁有多民族的國家中,為了達到各民族在各個領域的相互交流,維護國家統一政體,各民族必須要擁有一種共同的族際語,它的選擇是這個國家的各民族的歷史與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社會因素所決定的,中國的族際語就是處於主流文化地位的漢語,這是山中國幾千年各民族歷史發展與現實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多方而社會因素所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只要是中國人都應學習「漢語普通話」。
3、因此,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從小加強雙語教育對形成國家一體和歷史的認同具有積極的作用,學做一個愛國的人,對祖國的熱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拓展資料:
語言是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使用國語進行交流是每個中國公民與生俱來是的本能。但在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語言環境、及面臨的特殊問題,基層廣大農牧民國語水平低下,村幹部不能完全領會國語文件精神,不同程度上給極端分子造成有利之機,煽動宗教狂熱,使部分群眾走向了違法犯罪之路。
在新形勢下,加強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國民國語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拜城縣衛計委、紅十字會組隊入駐大橋鄉闊納買里村後,結合村實際情況,以提升幹部能力為重點,以農牧民夜校為抓手,制訂國語培訓計劃,以循序漸進的模式推進國語教育,力爭年底使村幹部能夠用國語交流。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的炎黃子孫,國語教育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學習中華文化,我們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大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國語教育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