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秧歌節的介紹
「首屆中國秧歌節」由中國文聯、山東省委宣傳部、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舞蹈家協會、山東省文聯、青島市委宣傳部、膠州市人民政府、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承辦。為期三天的秧歌節除在膠州舉辦的開閉幕式文藝演出、首屆中國秧歌節研討會、優秀秧歌展演、秧歌彩車巡遊、書畫筆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外,還在青島五四廣場舉辦了「迎奧運萬人秧歌表演」。
② 扭秧歌是一項熱鬧好看的節日活動,秧歌和插秧有關系嗎
有關系,秧歌來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人民祭祀上天,祈求風調雨順的活動有關。
秧歌中的小戲《殺江》《鐵弓緣》等都是用戲曲劇目加以改編而成。同時秧歌動作也吸收了戲曲表演中的跳、轉、翻、滾的技巧。東北秧歌對其流行地區的其他戲曲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二人轉」就是在東北秧歌的基礎上,集合了說唱、扇花、手絹花等技巧,並吸收了其他戲曲表演形式而形成的。
③ 中國膠州第三屆秧歌節開幕式主題晚會詳細詳細節目單
您好!觀眾期盼已久的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主題晚會今晚7:30將在三里河公園南岸激情上演,因為由中央電視台導演,央視主持人主持,歌唱家譚晶將現場演唱主題歌《大秧歌》,汪正正、劉大成、潘倩倩等明星前來助陣,全國南北各地10餘支「國寶級」秧歌隊同台競技,本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主題晚會將更加精彩紛呈,令人期待。
央視導演、主持人參與
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主題晚會由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著名導演《民歌·中國》欄目總導演、總製片人、高級編輯王冼平擔任導演,由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任魯豫、董藝擔任主持人。其中,任魯豫2002年進入央視西部頻道,曾主持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開幕晚會《二十年後再相會》、《中新歌會》、《中韓歌會》等,2010年參與虎年春晚主持,現擔任央視綜藝頻道《想挑戰嗎?》欄目主持人,目前多參與主持央視大型綜藝演出,主持風格談吐瀟灑、享受舞台。董藝2000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歲月如歌》欄目任編導、外景主持人;2001年6月至今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頻道《戲曲采風》、《青春戲苑》等欄目任主持人,主持風格從容淡定、滔滔不絕。
「國寶級」秧歌隊比拼
雲南彝族舞龍、廣東高樁醒獅……在力求秧歌風格純正的基礎上,本屆中國秧歌節主題晚會突出觀賞性、創新性、娛樂性和多樣性特色,注重秧歌隊伍的覆蓋面和南北均衡,並特意突出了龍年特色--舞龍,觀眾既可以一睹來自山東田間地頭的膠州秧歌等原生態隊伍的精彩表演,也可以感受北京舞蹈學院花鼓燈隊等學院派代表隊的風采。這些秧歌都是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作品,在晚會上各表演隊將以打擂的形式進行比拼,為膠州市民帶來一場秧歌盛宴。整個開幕式主題晚會將由中央電視台《民歌·中國》欄目組全程錄制,並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
譚晶壓軸演唱主題歌
今晚的開幕式上,觀眾還將聆聽到明星譚晶、汪正正、劉大成、潘倩倩的精彩表演。著名歌手汪正正將在晚會上激情演唱《我愛你中國》、《男人也很傻》、《超越夢想》三首歌曲,星光大道2010年度冠軍劉大成將演唱歌曲《飲酒歌》、表演口技《農家的早晨》,星光大道膠州籍明星潘倩倩將通俗演唱歌曲《追逐》和《至少還有一個夢》,讓觀眾們感受到現代音樂的魅力。著名歌唱家譚晶在晚會上將壓軸演唱第三屆中國秧歌節主題歌《大秧歌》,把開幕式晚會演出再次推向高潮。《大秧歌》由著名作詞家賀東九填詞,由國家一級作曲家劉青譜曲。
舞台意蘊龍騰盛世
「九龍戲珠」、「龍騰盛世」……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開幕式舞台設計採用了現代聲光電技術,更融入了膠州地方文化元素。「現在看到的是用剪紙手法製作的五條龍,演出時除了用燈光光暈勾勒巨龍輪廓外,台上4根LED燈柱將展現舞動的龍,一共有九條不同形象的龍,舞台中間的圓形大屏幕是『龍珠』,設計蘊含九龍戲珠、龍騰盛世之意。」第三屆中國秧歌節舞美設計組組長韓兵介紹。「晚會高潮部分,舞台中間的『龍珠』開啟,歌星譚晶從後面走出,演唱主題歌《大秧歌》,三里河公園噴泉噴上高空,高位燈光映射之下,三里河公園北岸將有數百演員舞龍、扭秧歌,晚會現場成為秧歌的海洋。」中國舞蹈雜志社社長趙士軍昨日透露。
秧歌節活動豐富多彩
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還包括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24日上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展、中國秧歌攝影展暨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開展儀式在中國秧歌城民俗文化館舉行;26日上午,巡遊踩街活動將在秧歌城廣場啟動,然後進行踩街巡遊;26日下午,在三里河公園、秧歌城廣場、中國秧歌城進行全國優秀秧歌展演,在市級機關辦公大樓舉行第三屆中國秧歌節頒獎儀式;27日上午,在三里河公園、秧歌城廣場、中國秧歌城進行全國優秀秧歌展演,下午在三里河公園、秧歌城廣場進行膠州優秀秧歌展演。另外,節日期間,我市還在城隍廟附近設立美食一條街和文化一條街,為市民打造節日期間的休閑娛樂購物場所;在新城區文化市場附近舉行全國奇石玉器文化展,展示來自全國的奇石、花卉、陶瓷、工藝品等,諸多秧歌文化活動將為市民奉獻精美的文化大餐。(
④ 如何組建秧歌隊和腰鼓隊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 找幾個能張羅的人帶頭 然後再買一些影像資料 組織大家一起學習 怎麼走隊形啊 打腰鼓啊 等等 首先專心排練好一個節目 為大家表演 別人看了喜歡 羨慕 那麼以後的人就會多起來
建議你先組建秧歌隊 因為秧歌好學 人人都能扭幾下 雇幾個人 打鼓 吹喇叭 敲鑼的
只要有幾個人帶頭領著大家娛樂 以後人會越來越多的
⑤ 第三屆中國秧歌節何時舉辦
2012年5月在膠州的秧歌城舉辦。
⑥ 中國秧歌節的節日簡介
中國秧歌節,是中國舞蹈家協會在2008年新推出的全國性民間歌舞展演活動,以「扭著秧歌迎奧運」為活動主題的秧歌節舉辦宗旨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思想,推進新時期中國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繁榮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的創作與發展。同時,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的搶救、挖掘、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引導和促進作用。中國秧歌節作為一項常設活動,以規約的形式,每兩年舉辦一次,舉辦地固定設置在山東省膠州市,並授予膠州市「中國秧歌之鄉」稱號。
⑦ 中國秧歌節的膠州秧歌
膠州大秧歌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名聞全國,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已列為中央民族舞蹈學院必修課。曾有全國各省市和解放軍專業文藝團體150多個單位先後來膠學習膠州秧歌。1954年赴北京演出,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並接見了全體演職員。
膠州大秧歌不同於其他秧歌之處在於(1)不僅僅有舞,而且有唱腔,可以用唱腔和舞蹈來演繹故事,表現劇情,其唱腔有二十多種曲牌。(2)其舞蹈的顯著特點是男剛女柔,能使女性形體美的特徵充分表現出來,民間稱「三道彎」、「扭斷腰」。舞蹈理論界總結曰:「三彎、九動、十八態」,是真正的「扭」的秧歌。每年正月十五或喜慶節日,膠城內外嗩吶歡奏,鑼鼓喧天,秧歌隊伍遍串大街小巷,常使觀眾迷戀的「忘了飢渴忘了家」。(3)有專門的五對人物:一對小嫚 、一對少婦(扇女)、一對老婆(翠花)、一對老頭(鼓子)、一對青年(棒棰)。另外,還有一個領班人物--膏葯客。
⑧ 扭秧歌是種怎樣的娛樂活動
秧歌在我國北方漢族地區極為流行,人們大多是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時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秧歌是漢族民間的一種舞蹈,它可能源於古代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和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
在古代,扭秧歌幾乎遍及我國大江南北,在全國不同地方,秧歌的名稱各異,表現方式也多種多樣。最具特點的是,秧歌受到普通民眾的熱情歡迎,積極參與。
⑨ 秧歌的風格特色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曲調。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亂平息後,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庄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淵源於高平市東南鄉,流行於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板、選板等。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清同治六年官府明令禁唱。作家趙樹理十分喜愛秧歌劇,60年代曾編寫秧歌劇本《開渠》。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陝西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
湖北秧歌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