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苗研製
2014年8月4日,美國科學家利用植物生產出一種實驗用抗病毒血清。這種血清已提供給感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人道主義救援人員使用。由美國生產的這種葯物名為ZMapp。這種葯物對人類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評估。這種葯物由三種單克隆抗體混合製成。這些單克隆抗體是從一組煙草屬芳香植物或灌木中獲得的。單克隆抗體通過鎖定抗原來對付入侵的病毒。抗原是病毒表面的一些凸出物,會「緊緊抓住」並進入人體內的目標細胞。就埃博拉病毒而言,這些抗原像形似義大利面條的長長的病毒體向外伸出的一根根長釘。一旦這些抗原鎖定某個細胞的表面,病毒就會進入宿主細胞並進行大量的自我復制。而由免疫系統產生或來自葯物的抗體,會挫敗抗原鎖定目標細胞的能力。這種葯物已治療了兩名病患,但若想藉此類葯物阻止非洲疫情的蔓延,至少在當下是不可能的。現有的能治療人類的抗體數量並不充足。這種治療方式常用於滅除另一種高致死性病毒——狂犬病病毒。但在治療狂犬病時,可以「從接種過狂犬疫苗或患有狂犬病的人身上提取高密度的抗體」。體內含有埃博拉病毒抗體的人數量不足。而ZMapp很難填補這種不足。
2014年9月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用埃博拉疫苗進行猴子實驗,結果顯示,4隻猴子注射疫苗5周後接觸病毒全都無恙,但10個月後疫苗保護力減弱,有2隻感染。隨後,研究人員再為猴子注射不同配方的第2劑疫苗,這次4隻猴子都無恙。該研究結果於7日發表於《自然醫學》,這是埃博拉疫苗首次出現「長效免疫」。這種疫苗與英國大葯廠葛蘭素史克研發的類似,而後者的疫苗已進行人體實驗。加拿大公共衛生局委託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紐琳基因」生產的疫苗也預定於秋季開始對醫護人員進行人體實驗。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希望第一階段研究在11月有結果,若證實疫苗用於人類安全又有效,將試用於疫區的醫護人員身上。 2014年10月12日,俄聯邦衛生部長維羅妮卡·斯克沃爾佐娃稱俄羅斯的專家們將在未來的六個月內生產三種埃博拉疫苗。衛生部長通過俄新社發言:「我們已經研發出三種疫苗,而且我們認為疫苗將會在未來的六個月准備好。」
2015年6月24日,俄羅斯動植物衛生監督局局長安娜·波波娃表示,俄羅斯研製的第一種抗埃博拉病毒疫苗已送交注冊,目前已經開始辦理登記手續,但研究工作將繼續進行。
2015年6月24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埃博拉及全球衛生安全研討會並作主旨發言。 2014年8月9日,中國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體基因,同時具備對埃博拉病毒進行及時檢測的診斷試劑研發能力。中國將派出3支公共衛生專家組分別前往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國,對當地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進行技術援助。 於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高官也不斷提醒各國重視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的豐富經驗。
2014年8月13日,江蘇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介紹,該公司成功完成了埃博拉病毒關鍵基因合成,並已交付中國疾控中心。據悉,埃博拉病毒關鍵基因是對該病毒致病蛋白功能和晶體結構研究的基礎,有助於盡快了解該病毒致病機理和傳播途徑。
2014年8月14日,針對埃博拉出血熱在非洲蔓延的情況,華大基因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製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以待國內一旦出現疫情時使用。
2014年9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表示,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已成功研製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體檢測試劑。9月16日中國疾控中心派出的赴獅子山實驗室檢測隊攜帶了該檢測試劑,並將利用該試劑在獅子山開展病毒檢測任務。據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李德新介紹,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與中國疾控中心有著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8月中疾控病毒病所派研究人員赴法開展埃博拉出血熱檢測方法合作研究,完成了熒光RT-PCR核酸檢測試劑盒、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抗原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吸附法抗原檢測試劑盒等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盒的驗證工作,並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病毒病所已和生物技術公司合作,組裝成可方便使用的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埃博拉病毒扎伊爾型核酸檢測試劑盒」,該試劑盒將在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和應對,以及在中國埃博拉疫情的監測、診斷及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4年10月8日,四環醫葯宣布,其已向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支付1000萬元人民幣技術轉讓和葯物開發費,並將與軍科院合作開發後者研製的抗埃博拉病毒葯物jk-05。這種新葯是當前大約15種抗埃博拉病毒的實驗性葯物之一,這些葯物在世界各地實驗室進行的細胞培養和動物試驗中證明有一定效果。四環醫葯的一名發言人明確表示,該公司擬將jk-05開發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葯物,除了抗埃博拉病毒外,還能對付流感、黃熱病和其它病毒。該公司表示,該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尤其是在中國抗擊流感傳播方面。 2014年10月13日,加拿大表示將啟動試驗性埃博拉疫苗的人體臨床試驗,預計將最早於12月份得到初步結果。臨床試驗將在馬里蘭的沃爾特里德陸軍研究院進行,將對疫苗的安全性、產生抗體所需的適當劑量、以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進行試驗。加拿大政府已提供了20瓶疫苗以供臨床試驗。
B.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情狀況
2014年2月,第一次爆發於幾內亞境內發生。
2014年3月22日,幾內亞衛生部宣布埃博拉疫情已導致80人感染,其中59人死亡。
2014年3月26日,法國里昂巴斯德研究所證實埃博拉病毒應為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初步報告表明此為埃博拉病毒的新菌株,後來改稱扎伊爾毒株的宗族。
2014年4月1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截至當日幾內亞已有至少122人確認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80人已經死亡。
2014年4月4日,根據幾內亞衛生部報告,幾全境感染埃博拉病毒143例,死亡86人。鄰國賴比瑞亞已有7人喪生,其中2人確診感染埃博拉。
2014年4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幾內亞埃博拉臨床病例202例,其中125例死亡。
2014年4月23日,疑似與確診病例已達242例,死亡142人,致死率高達58.7%。
2014年5月23日,疫情蔓延至幾內亞人口兩百萬的首都科納克里。非政府組織幾內亞計劃的國家主任易卜拉希馬·圖雷表示:「科納克里大部分地區生活設施簡陋,缺乏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給疫情升級為危機帶去嚴重風險。人們不夠水喝而不忍心洗手。」
2014年5月23日-27日,三個以前的受災地區(蓋凱杜、馬森塔和科納克里)、四個新地區(博法、泰利梅萊省、博克和杜布雷卡)和一個新的國家(獅子山),報告有新的臨床病例。
2014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發言人法黛拉·沙伊卜在日內瓦透露,截至6月23日,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三國共計出現599例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其中死亡369人。
2014年6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截止6月26日,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累計報告病例數達625例,其中399人死亡。
2014年7月26日,奈及利亞出現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全國處於警戒狀態。 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呈加速蔓延之勢,已報告1323個確診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喪生。
2014年7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新聞公報稱,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四國累計報告的病例數已達1323例,其中729例死亡。
2014年7月29日,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幾內亞已有確認或疑似病例460個,339人喪生;鄰國賴比瑞亞有329個確診或疑似病例,156人死亡;獅子山報告533個確診或疑似病例,233人死亡;奈及利亞首次報告1個疑似病例,並已死亡。
2014年8月4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止8月1日,西非四國通報本次埃博拉出血熱共1603例,包括887例死亡病例。
2014年8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截至8月4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累計報告病例數達1711例,其中932例死亡。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通報稱,截至8月6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共計報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計病例數達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並宣布埃博拉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對其它國家造成風險,需要做出「非常規」反應,所有報告埃博拉疫情的國家都應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2014年8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截至8月13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四國累計報告2127人確診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數上升至1145人;並警告稱西非埃博拉疫情持續處於惡化狀態,此次疫情規模被「嚴重低估」,有關機構亟須採取更多措施控制疫情。
2014年8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圍內造成1229人死亡,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達2240例。
2014年8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截至8月20日,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圍內造成1427人死亡,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達2615例。
2014年8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最新通報稱,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四國,已有3069人感染埃博拉,其中1552人死亡,這幾乎是埃博拉1976年首次出現以來所有死亡人數的總和。與此同時,對獅子山的埃博拉病毒進行基因研究發現,該病毒在人際間傳播的過程中,已經發生超過300處的基因變化。病毒的基因組變化速度快而且通常發生在蛋白編碼區,其中包括影響埃博拉病毒檢測准確率和治療效果的關鍵區域。
2014年8月29日,塞內加爾衛生部證實,該國發現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接到塞方通報,並承諾將幫助塞內加爾應對這一情況。
2014年9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透露,疫情已經確診或疑似病例約3500例,超1900人喪生。衛生專家紛紛警告,埃博拉疫情有可能超出五國的范圍,向非洲更多國家乃至其他區域擴散。
2014年9月5日,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四國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經造成至少2105人死亡,病例數達到3967例。
2014年9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疫情通報稱,截至9月6日,在疫情嚴重的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三國已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4269例,死亡2288人。
2014年9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日,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數已突破2400人,近4800人感染。
2014年9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截至9月14日,確認、疑似與可能感染病例達到5357例,造成2630人死亡。
2014年9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截止9月21日,在西非五國共有6263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2917名患者死亡。
2014年9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截止9月23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國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6574例,其中至少3091人死亡。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舉行的一場國際衛生高峰會議上說,埃博拉疫區國家的「衛生系統瀕臨瓦解」。
2014年9月30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宣布,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位成年男性病患被確診帶有致命埃博拉病毒,這是美國本土發現的首例埃博拉感染病例,也是非洲以外確診的第一例。
2014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埃博拉出血熱應對路線圖情況報告中顯示,截至9月28日,截至9月28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四國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77例,死亡3338人。
2014年10月6日,西班牙衛生部通報稱,一名西班牙護理人員在馬德里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成為首例在歐洲境內感染該病毒的患者。
2014年10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發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報告顯示,埃博拉病毒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4033人,確診、可能和疑似病例達8399人。其中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國為重災區,死亡病例為4024人;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表現為局部傳播,西班牙和美國出現了散發病例。
2014年10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威脅到了社會的「根本生存」,並可能導致出現「垮掉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這是世界和平和安全所面臨的危機,她同時警告說,人們的恐慌感比「埃博拉病毒本身散播地更快。」
2014年10月17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10月14日,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西班牙、美國七國共有確診、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9216例,其中4555人死亡。
2014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發布聲明,正式宣布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的埃博拉疫情結束。世衛組織指出,盡管塞內加爾埃博拉疫情結束,但因為該國鄰近受埃博拉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等國,該國仍應對任何可能發現的疑似病例保持高度警惕。
2014年10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說,自從埃博拉疫情爆發以來,總計共有13567人感染,死者總數達到4992人。
2014年11月3日,「非洲治理促進會」(AGI)警告說,在獅子山,埃博拉病例仍在「以驚人速度」迅速增加。在獅子山農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兩個月以前快9倍。
2014年11月7日,世衛組織在最新疫情通報中說,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這三個疫情肆虐最嚴重的國家,確認、疑似或可能病例共有13241例。在這三個國家總共有4950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2014年11月15日,剛果(金)衛生部長卡邦格宣布,截至15日,剛果(金)已有42天未出現埃博拉新增病例。意味著該國境內的此次埃博拉疫情結束。
2014年12月04日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13年年底以來,全球已有共計1729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6128人死亡。
2014年11月30日世衛組織還表示,已知全球共有622名醫療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346人死亡。
2014年12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數據顯示埃博拉出血熱疫情肆虐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等西非三國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達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數達到7373人。 2015年11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聲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傳播在獅子山已經已經終止。繼賴比瑞亞之後,獅子山成為第二個結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國。
2016年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已經結束。但在幾個小時後,獅子山的衛生官員證實,獅子山又有人因埃博拉病毒而死亡。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研究成果顯示,此輪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於一名生活在幾內亞,已經去世的2歲「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分析稱,在受果蝠叮咬後,這名2歲的嬰兒開始發燒,排出黑色的糞便並且嘔吐,研究人員認為其是「零號」病人,此名嬰兒在發病4天後,於2013年12月6日死亡。研究人員事後追溯了這名嬰兒的家族,發現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連鎖反應。
2013年12月13日死亡。然後嬰兒的3歲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並且症狀表現為發熱、嘔吐等。嬰兒的祖母後來也有同樣症狀,並於2014年1月1日死亡。嬰兒一家所在的村莊位於幾內亞南部靠近獅子山與賴比瑞亞的邊境地區。而就在幾名村莊外部的人員參加了嬰兒祖母的喪禮後,陸續出現了感染症狀。由於埃博拉病毒隨著前來參加葬禮的人越傳越遠,疫情范圍越來越大。
C. 如何在全球范圍內有效控制埃博拉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扎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作為埃博拉病毒的源頭和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西非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目前的研究認為,埃博拉病毒最早來自果蝠,可以傳染給其他動物,進而傳給人類。而在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邊遠村莊,由於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獵為生,把果蝠當做常見食物。
非洲國家大部分人生活貧困,身體抵抗傳染病的能力不強。同時,由於教育和醫療條件落後,他們缺乏現代醫學和防疫知識。而且,當地人有自己的習俗,很多人會走到死者身邊撫摸或是親吻,埋葬時也不考慮疫情防控,無形中增加了感染風險。另外,西非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緊缺葯品和物資,特別是帳篷、救護車等,無法滿足治療需求。
10月18日,在美國達拉斯的一個車站,一名身著隔離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噴灑消毒葯水。當日,一名女性在達拉斯的一個車站病倒,病情症狀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
國際社會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國無情肆虐。一位在疫區工作的美國科學家10月18日宣稱,部分在於病毒發生變異、傳染性更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數已超過4500人,累計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過9000例。其中,西非三國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受影響最為嚴重,當地眾多社區成為廢墟、數千孩童淪為孤兒、百萬民眾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懼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經越過大洋,從非洲擴散至歐洲和美國。
18日,美國過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國立研究院科學家彼得·賈哈靈表示,今年出現史上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發,可能是因為這種致命性病毒變得比之前更容易傳染。
現代技術的進步,讓航天器都載著生命飛上了天,但在應對傳染性病毒方面,人類卻屢屢栽了大跟頭。此次,當埃博拉病毒跨過地中海、飛越大西洋,登陸歐美的那一刻起,疫情便成為了國際社會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面臨的共同挑戰。埃博拉不僅帶來恐懼和傷害,也提醒我們在防控等方面的諸多不足。
埃博拉病毒並非新的疾病,然而多年來它都沒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表示,這個病從動物到人是如何傳播的,人與人又如何傳播,都沒有弄清楚。一方面,這跟學者的研究興趣有關;另一方面,現場流行病學研究的難度會更大。不過,如果沒有堅實的流行病學調查,就無法提出全面有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近來,不斷有醫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消息傳出。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防護應該是專業的,由此可見防範埃博拉還有疏漏之處。曾光認為,傳染病的病理特點,意味著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會更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旦懷疑是埃博拉,應該採取最高級別的全方位防護,包括切斷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粘膜接觸等。北京市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重大傳染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崔小波建議,我國應給醫務人員購買公共衛生保險。
加快國際合作以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配,是防控疾病的重點,但西非國家多年來一直醫療資源不足,又被國際社會忽視。世衛組織的內部報告也承認,埃博拉疫情暴發初期,應對工作存在多項失誤,比如今年第一例埃博拉病例出現在2月,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7月世衛才發布預警,疫情已經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貼心提示:
埃博拉是否通過空氣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表示,埃博拉病毒不大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埃博拉病毒主要通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體液傳播。不過,周越塑表示,目前還不能排除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潛伏期的埃博拉感染者是否會傳染別人?解放軍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敏表示,埃博拉病毒潛伏期一般在5~21天,這個階段的病人不具備傳染能力。而一旦起病,發病很急,會出現高熱、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顯著症狀,很容易識別。
勤洗手,能夠預防埃博拉嗎?周越塑說,勤洗手是很好的預防習慣,能起到一定預防效果,但鑒於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方式,僅靠洗手並不能完全降低感染風險。
埃博拉流行於炎熱的非洲,在氣溫低的地方病毒會不會死掉?
埃博拉傳播與跟氣候關系不大。 現在去西非是否不安全?旅遊等是否應停止?周越塑說,個人層面,盡可能不去非洲疫區旅行,如非去不可,需在出發前咨詢疾控部門,知曉注意事項。抵達非洲後,先要了解當地衛生部門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被劃為疫區的地方,盡量避免與確診患者、疑似病例接觸,減少與人握手的次數。 不接觸患者,是否就安全?周越塑表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過血、尿、體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傳播。因此不接觸患者,也有可能被經由其他地方的體液感染。 與埃博拉患者同行會被傳染嗎?周越塑說,如果與埃博拉患者處於同一航班且鄰座,有被感染的風險。不過,只要乘客不與患者產生直接接觸,如患者血液滴落至乘客皮膚,不讓患者嘔吐至乘客面部或創傷口,產生感染的風險就不大。
埃博拉能不能被殺死?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一科主任陳志海表示,一般來說,當病毒存在於人體外時,一般的消毒劑就可以殺滅。而且,任何病毒在沒有細胞營養條件下,自身的生存周期都不長。但當病毒存在人體內時,我們需要了解,病毒與細菌疾病在治療上有很大的不同,抗生素或者抗菌葯物是可以殺滅細菌,但目前不存在殺滅病毒的葯物,我們能做的是抑制病毒。
埃博拉傳播途徑: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D.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介紹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開始爆發於西非的大規模病毒疫情,截至2014年12月02日,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埃博拉疫情報告稱,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馬里、美國以及已結束疫情的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與西班牙累計出現埃博拉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290例,其中6128人死亡。 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一萬,死亡人數上升趨勢正在減緩。數個援助機構及國際組織,包括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歐洲聯盟委員會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單位正投入人力試圖減緩疫情,另有無國界醫生、紅十字與紅新月會[4]、善普施等人道機構。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發的感染及死亡人數都達到歷史最高,並仍處於惡化狀態中。2014年12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布,西班牙的埃博拉疫情於2日宣告結束,世衛組織對該國為防控埃博拉病毒所做的努力表示贊賞。12截至2014年12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數據顯示埃博拉出血熱疫情肆虐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等西非三國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達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數達到7373人。3 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3月17日在日內瓦宣布,2016年1月在獅子山復燃的小規模埃博拉疫情於當日結束4。
E.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情影響
2014年7月28日,奈及利亞阿里克航空公司宣布,將暫停所有飛赴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直航。
2014年7月29日,經營泛非洲航空運營業務的ASKY航空公司2014年7月29日宣布,為防止埃博拉病毒傳播,暫停所有進出獅子山首都弗里敦和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的航班,稱這一決定是為了阻斷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進一步傳播。
2014年8月27日法國航空公司宣布,鑒於獅子山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法航決定採納法國政府的建議,從28日起「暫時取消」巴黎至獅子山首都弗里敦的航班。 2014年8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埃博拉疫情爆發後,已經有超過240名醫護人員感染,並造成至少120名醫護死亡。醫護人員的高感染率來自於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短缺或是不正確使用;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導致他們必須超時工作也是主因。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3個疫情嚴峻的國家中,每10萬人僅有1到2名醫師,而這些醫師多半集中在城市地區。
2014年10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預警與防範幹事伊莎貝爾·納托爾當地時間發表聲明說,埃博拉疫情已導致427名醫務人員感染,236人已喪生。 2014年8月26日非洲開發銀行總裁唐納德·卡貝魯卡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埃博拉病毒爆發導致了非洲西部地區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由於外資撤離、商業項目取消,預計西非經濟將驟降4%。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幾國剛從軍事、政治危機中開始恢復,卻又遭遇埃博拉疫情,各國的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破壞,並可能導致一場糧食危機。此外,邊境的封閉將增加各國間貿易成本,鑽石貿易也已經停滯,如整個非洲關閉邊境的國家數量逐漸增加,長期來看將打擊整個非洲經濟。
2014年8月27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稱,埃博拉病毒將重創西非經濟。埃博拉病毒的暴發,導致商業活動和交通的中斷可能會至少持續1個月。此外,如果埃博拉病毒繼續擴散的話,也可能導致非洲大陸最大經濟體奈及利亞「經濟和財政的惡化」。
2014年10月8日,世界銀行公布報告稱,根據預測,隨後兩年時間內由埃博拉疫情引發的經濟損失將高達320億美元。報道指出,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三國已經由於疫情爆發而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統計,農業帶來的經濟價值分別佔到三國GDP總量的39%、57%和20%,每年的9月和10月是當地水稻和玉米的收獲時節,但由於擔心疫情蔓延,各地開始實行宵禁政策,食品運輸也因此受到限制。此外,西非地區鐵礦和金礦豐富,西方國家很多礦業集團都在西非設立了分公司,但由於賴比瑞亞當地已有2000多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喪生,為防止擴散,除幾條重要的邊境通道外,其他通道都已被政府關閉,礦產資源的貿易往來被迫大幅減少。
2014年10月9日,世界銀行警告稱,如果埃博拉疫情得不到遏制,爆發疫情的西非地區將面臨326億美元的經濟代價沖擊,這加劇了人們對疫情潛在經濟影響的關注。據世界銀行的預估,在「低危埃博拉」情景下,埃博拉疫情將在2014年年底被控制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以內。到2015年底,疫情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將達到38億美元。而在「高危埃博拉」的情景下,疫情將擴散到鄰近國家,該地區的經濟將在2014年內損失74億美元,並在2015年再損失252億美元,相當於該地區GDP的3.3%。
2014年10月14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非洲地區負責人阿卜杜拉耶·馬爾·迪耶在達喀爾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埃博拉出血熱已經給疫情最嚴重的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三國造成了約1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過去幾年,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三國經濟增長顯著,但是自埃博拉疫情爆發以來,三國經濟增長率已經紛紛下降了3到5個百分點,負面影響有可能在疫情結束後十年內依然難以消除。 2014年9月2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西非賴比瑞亞、獅子山及幾內亞三國因埃博拉肆虐導致勞工短缺及影響貿易,正在面臨糧食短缺及價格暴漲的人道危機。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糧價暴漲,有民眾花去全部收入的八成購買糧食。 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均為穀物凈進口國,其中賴比瑞亞對外部供應的依賴程度最高。一些邊境口岸的關閉和三國交界地區被隔離 , 以及作為大規模商業進口主要渠道的港口貿易不斷減少,都導致了供應緊張和糧食價格大幅提升。為了滿足短期糧食援助需求,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啟動了一項區域應急行動,向130萬人運送約6.5萬噸糧食。與此同時,糧農組織特別警報指出,「需要進行快速評估來確定可行的措施,幫助緩解收獲期和相關收獲後活動勞動力短缺的影響。」糧農組織同時指出,國內貿易振興措施對於緩解供應緊張和遏制糧價進一步上漲也至關重要。
2014年10月8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評估顯示,在獅子山,47%的受訪者表示,埃博拉極大地破壞了他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在賴比瑞亞受影響最大的農業縣洛法,包括食品在內的商品價格漲幅僅在8月份就從30%增至75%。糧農組織首席獸醫官胡安·盧布羅夫說,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措施,包括關閉並把道路交付在警方或軍方的監控之下,使得農民可能無法到農田裡去收割、耕種;此外,許多集市也關閉了,人們無法銷售或購買糧食。
2014年10月14日,農林食物安全部長約瑟夫·塞薩伊透露,獅子山國內有40%的農民已經放棄了他們的農田。該國種植的咖啡和可可豆受到埃博拉病毒的嚴重影響。塞薩伊表示:「農田已經沒人打理,一些家庭和有些村莊已空無一人。要知道農業是我們經濟的支柱,如果農業崩潰了,我們的經濟也會崩潰的。」 2014年8月26日奈及利亞教育部長易卜拉欣·謝卡羅宣布,全國中小學因埃博拉疫情將開學時間推遲至2014年10月13日。謝卡羅要求各州教育機構安排接受過醫務培訓的工作人員到公立及私立學校,以應對可能突發的衛生狀況。另外,各學校必須在2014年9月15日之前完成對教師及學校其他工作人員的培訓,以便他們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2014年9月21日,奈及利亞當地政府宣布,取消於9月22日開學的原計劃,轉而讓學生繼續停留在家中。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政府的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稱,在10月8日前,當地小學和中學將不會開學。接下來的時間將用於分發個人衛生物品以預防埃博拉感染。 2014年10月10日,摩洛哥政府向非洲足聯遞交申請,要求推遲舉辦非洲國家杯。此前,摩洛哥衛生部發布公告,要求避免在本國舉辦有埃博拉疫區國家參加的各種大型活動。
2014年10月14日,獅子山球員邁克爾·拉霍德說,受到國內埃博拉疫情的影響,獅子山國足在比賽中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受埃博拉病毒影響,獅子山隊最近的非洲國家杯預選賽主場比賽只能在第三方國家舉行。獅子山隊的大部分球員都在歐洲、亞洲或者美國踢球,自7月以後,他們就沒有機會回國比賽。
2014年10月15日,世界可可豆基金會資深顧問蒂姆·麥考伊表示,在他9月份的象牙海岸之旅中,已可明顯感受到民眾對於埃博拉病毒與疫情的深深恐懼。象牙海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產國,為M&M』s、巴特芬格、士力架等世界著名巧克力品牌供應原料。可可豆的收獲季節即將開始,但由於埃博拉疫情肆虐,象牙海岸不得不關閉與賴比瑞亞、幾內亞接壤的國界,從而損失大批勞動力,勢必嚴重影響可可豆的收成。盡管象牙海岸本國內尚未出現埃博拉感染病例,但受鄰國因素影響,仍會導致可可豆的價格大幅上漲。這已引起世界各大巧克力廠商的廣泛關注。
2014年10月16日,國際航協最新發布的財務調查報告顯示,9月份全球航空公司股價受到投資者擔憂埃博拉病毒蔓延的影響,環比下跌4%。
F. 現在怎麼預防埃傅拉病毒
當前,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引起全地球村人們的廣泛關注。什麼是埃博拉出血熱?人類是如何感染此類病毒的?兒童是否會成為易感人群等等一系列相關問題更是引起人們的急切關注。多多了解一些埃博拉病毒的相關知識,是保證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最佳防範措施,以下6個問題將為您掃盲埃博拉出血熱病毒。
1 什麼是埃博拉出血熱?
埃博拉出血熱是一種嚴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死率最高可達90%。該病可侵犯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
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1976年,在同時發生的兩起疫情中首次發現埃博拉病毒,一起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靠近埃博拉河的一個村莊,另一起出現在蘇丹一個偏遠地區。但基於現有證據,人們認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2人是如何感染這一病毒的?
人類通過密切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4種途徑可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們因處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熱帶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等而導致感染。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病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減少接觸高危動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撿拾在森林中發現的死亡動物或處理其生肉。
埃博拉病毒的傳染性很強,一旦有人與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動物發生接觸,就可能在社區造成人際傳播。當人們破損的皮膚或黏膜不幸與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或其它分泌物(糞便、尿液、唾液和精液)直接接觸時就可導致感染。當健康人的破損皮膚或黏膜接觸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體液污染的環境或物品(如臟衣物、床單或者用過的針管),也可發生感染。
3哪些人的感染風險最高?
出現疫情時,4種人群感染風險較高:
a.醫務人員;b.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或其他人;c.在葬禮過程中直接接觸死者屍體的人員;d.在雨林地區接觸了森林中死亡動物的人。
在診所和醫院、社區集會或家庭當中,均可通過採取保護性措施以減少暴露於病毒中的機會。
4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和體征是什麼?
埃博拉病毒感染會出現5大典型表現:突起發熱、極度乏力、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某些埃博拉病例會同時有內出血和外出血的症狀表現。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臨床檢驗結果包括血液白細胞計數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肝酶升高。
埃博拉病毒的潛伏期為2~21天。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一旦開始出現症狀,就具有傳染性。但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在潛伏期內是沒有傳染性的。
另外,埃傅拉病毒感染只有通過實驗室檢測才可確認。
5發生疫情時出行安全嗎?有何旅行建議?
由於埃博拉病毒的人際間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感染病人的體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風險很低。
一般性的旅行建議:
a.旅客應避免與病人發生任何接觸。
b.前往受影響地區的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WHO推薦的感染控制指南。
c.曾在最近報告病例的地區停留過的任何人,均應了解疾病的症狀,並在出現疾病最初跡象時求醫。
d.為從疫區歸來且出現相關症狀的旅行者提供診治服務的臨床醫生,要考慮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6埃博拉病毒泛濫期間,兒童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a.要求兒童注意個人衛生,如吃東西前要用香皂洗手、大小便後要將手洗干凈等等。
b.在使用公共衛生間時,要提醒兒童相關注意事項,不要讓兒童用手亂碰,尤其是小一些的寶寶。
c.不碰觸死去小動物的屍體。兒童的好奇心比較強,在去公園、野外郊遊的時候會被很多事物所吸引,包括死去的小動物屍體,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應該在出門之前或是平時多給兒童講解一些相關的安全知識,讓兒童不去觸碰這些潛在的危險。
d.盡量避免讓兒童直接與動物接觸,比如去動物園參觀,很多遊客都喜歡帶著食物去喂猴子或其他小動物,兒童尤其喜歡這一愛心行為,在特殊時期,還是減少與野外動物接觸的機會比較明智。
G. 埃博拉簿如何預防
第一道防線:加強對入境口岸的監管
我國在入境口岸採取嚴格措施,爭取在第一道防線阻止病毒入境。
國家質檢總局、外交部、國家衛計委、國家旅遊局聯合發布關於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熱傳入我國的公告。公告中稱,來自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地區的人員,如有發熱、極度虛弱、頭痛、肌痛、咽痛、結膜充血等症狀,入境時應立即、主動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口頭申報。口岸不能明確診斷的,應當移交指定醫療機構進一步診治。
相關部門已經在我國入境口岸做了明確部署,發放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材料,在入境口岸電子屏幕上顯示相關信息。同時加強入境體溫監測,對有高熱、乏力症狀的疑似患者轉移到適當的醫療機構。
第二道防線:及時申報
埃博拉出血熱有21天潛伏期。公告規定,入境後3周內出現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並向醫生說明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醫療機構發現疑似病例,應按要求及時報告。
同時,公告要求前往這三個國家旅行的人員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接觸靈長類及其它野生動物,避免與可疑病人接觸,避免直接接觸患者或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和排泄物等,食用當地動物產品前應確認食物已被徹底煮熟。旅行中或旅行後發現有相關症狀者,應當立即就醫。
一旦有患者確診,我國將按照國際慣例,追蹤密切接觸者,同時對嘔吐物、排泄物等進行消毒,嚴控病毒擴散。
第三道防線:提高國民防範意識
7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已經下發了《埃博拉出血熱防控方案》,在網站上發布埃博拉出血熱常識問答,希望公眾具備防範知識,有疑似症狀及時就醫。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播,包括接觸到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對於出國在外特別是去非洲的人士,需要避免接觸高危物,包括一些靈長類動物等。
在傳染病的歷史上,埃博拉病毒感染雖然致死率極高,但其對人類的危害還遠不如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等來得厲害。但同時,埃博拉病毒也是迄今發現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所以必須加強預防,「防患於未然」
H. 埃博拉病毒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應該怎麼預防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扎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作為埃博拉病毒的源頭和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西非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目前的研究認為,埃博拉病毒最早來自果蝠,可以傳染給其他動物,進而傳給人類。而在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邊遠村莊,由於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獵為生,把果蝠當做常見食物。
非洲國家大部分人生活貧困,身體抵抗傳染病的能力不強。同時,由於教育和醫療條件落後,他們缺乏現代醫學和防疫知識。而且,當地人有自己的習俗,很多人會走到死者身邊撫摸或是親吻,埋葬時也不考慮疫情防控,無形中增加了感染風險。另外,西非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緊缺葯品和物資,特別是帳篷、救護車等,無法滿足治療需求。
10月18日,在美國達拉斯的一個車站,一名身著隔離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噴灑消毒葯水。當日,一名女性在達拉斯的一個車站病倒,病情症狀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
國際社會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國無情肆虐。一位在疫區工作的美國科學家10月18日宣稱,部分在於病毒發生變異、傳染性更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數已超過4500人,累計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過9000例。其中,西非三國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受影響最為嚴重,當地眾多社區成為廢墟、數千孩童淪為孤兒、百萬民眾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懼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經越過大洋,從非洲擴散至歐洲和美國。
18日,美國過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國立研究院科學家彼得·賈哈靈表示,今年出現史上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發,可能是因為這種致命性病毒變得比之前更容易傳染。
現代技術的進步,讓航天器都載著生命飛上了天,但在應對傳染性病毒方面,人類卻屢屢栽了大跟頭。此次,當埃博拉病毒跨過地中海、飛越大西洋,登陸歐美的那一刻起,疫情便成為了國際社會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面臨的共同挑戰。埃博拉不僅帶來恐懼和傷害,也提醒我們在防控等方面的諸多不足。
埃博拉病毒並非新的疾病,然而多年來它都沒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表示,這個病從動物到人是如何傳播的,人與人又如何傳播,都沒有弄清楚。一方面,這跟學者的研究興趣有關;另一方面,現場流行病學研究的難度會更大。不過,如果沒有堅實的流行病學調查,就無法提出全面有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近來,不斷有醫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消息傳出。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防護應該是專業的,由此可見防範埃博拉還有疏漏之處。曾光認為,傳染病的病理特點,意味著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會更高,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一旦懷疑是埃博拉,應該採取最高級別的全方位防護,包括切斷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粘膜接觸等。北京市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重大傳染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崔小波建議,我國應給醫務人員購買公共衛生保險。
加快國際合作以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配,是防控疾病的重點,但西非國家多年來一直醫療資源不足,又被國際社會忽視。世衛組織的內部報告也承認,埃博拉疫情暴發初期,應對工作存在多項失誤,比如今年第一例埃博拉病例出現在2月,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7月世衛才發布預警,疫情已經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貼心提示:
埃博拉是否通過空氣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表示,埃博拉病毒不大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埃博拉病毒主要通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體液傳播。不過,周越塑表示,目前還不能排除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潛伏期的埃博拉感染者是否會傳染別人?解放軍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敏表示,埃博拉病毒潛伏期一般在5~21天,這個階段的病人不具備傳染能力。而一旦起病,發病很急,會出現高熱、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顯著症狀,很容易識別。
勤洗手,能夠預防埃博拉嗎?周越塑說,勤洗手是很好的預防習慣,能起到一定預防效果,但鑒於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方式,僅靠洗手並不能完全降低感染風險。
埃博拉流行於炎熱的非洲,在氣溫低的地方病毒會不會死掉?
埃博拉傳播與跟氣候關系不大。 現在去西非是否不安全?旅遊等是否應停止?周越塑說,個人層面,盡可能不去非洲疫區旅行,如非去不可,需在出發前咨詢疾控部門,知曉注意事項。抵達非洲後,先要了解當地衛生部門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被劃為疫區的地方,盡量避免與確診患者、疑似病例接觸,減少與人握手的次數。 不接觸患者,是否就安全?周越塑表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過血、尿、體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傳播。因此不接觸患者,也有可能被經由其他地方的體液感染。 與埃博拉患者同行會被傳染嗎?周越塑說,如果與埃博拉患者處於同一航班且鄰座,有被感染的風險。不過,只要乘客不與患者產生直接接觸,如患者血液滴落至乘客皮膚,不讓患者嘔吐至乘客面部或創傷口,產生感染的風險就不大。
埃博拉能不能被殺死?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一科主任陳志海表示,一般來說,當病毒存在於人體外時,一般的消毒劑就可以殺滅。而且,任何病毒在沒有細胞營養條件下,自身的生存周期都不長。但當病毒存在人體內時,我們需要了解,病毒與細菌疾病在治療上有很大的不同,抗生素或者抗菌葯物是可以殺滅細菌,但目前不存在殺滅病毒的葯物,我們能做的是抑制病毒。
埃博拉傳播途徑: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本文出自於生命時報:http://www.shengmingshibao.com/changjianjibing/2014/1103/3709.html